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代宁古塔流人对当地文化经济的作用(共含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kda主唱朴志晟”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清朝初期,宁古塔便成了几个著名流放地之一。流放的人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文化流人,他们在流放地区所受到的待遇往往优于一般流人,当地官员对他们在政治上管束较松,甚至被免除差徭,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礼遇与尊重,或者被聘用从事某些文化活动,或自由从事某些文化教育职业,成为清朝初期东北地区文化中一批身负重刑却又十分活跃的人物。随着被流放的人逐渐增多,从而形成了东北历史上特有的社会流人群体,大批流人到东北定居,将关内文化与生活方式带入东北,对开发东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文化影响
清代前期,随着北部城镇的兴起,内地流民与流人,特别是文化流人的大举北上,大量中原文化也随之涌入贫瘠的东北边陲。是当地文化与外来文化逐渐融合,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流人文化。
(一)大量书籍的流入
清朝前期,据《柳边纪略》记载,“宁古塔书籍最少,唯有余父(杨越)有《五经》、《史记》、《汉书》、《李太白全集》、《昭明文选》、《历代古文选》。周长卿有《杜工部诗》、《字汇》、《盛京通志》。呀思哈阿妈有《纪事本末》。车尔汉阿妈有《大学衍义》、《纲鉴》、白眉《皇明通纪纂》。”(P.113)这些图书典籍对于书籍少的宁古塔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当这些流人定居后,他们逐渐了解这片土地,壮丽的边塞风光、艰苦的流放生活、复杂的边疆民族、烽火连烟的抗俄斗争,使其视野更加开阔、生活更充实,也赋予其创作以更新的素材。随后大量流人着述纷纷涌现:在地方志书籍中方拱乾着有《绝域纪略》(又为《宁古塔志》)、张缙彦着有《宁古塔山水记》、杨宾的《柳边纪略》、吴振臣的《宁古塔纪略》、方式济的《龙沙纪略》等代表作品;诗词文化里有吴兆的《秋笳集》、《秋笳馀韵》,方拱乾的《何陋居集》、《苏庵集》,方育盛的《其旋堂集》、杨宾着有《宁古塔杂诗》等;游记文化以张缙彦的《宁古塔山水记》、《域外集》为主要代表作。有了传播文化的载体,在“尚不知礼”宁古塔,中原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二)集结诗社
宁古塔地方虽然寒冷,但山川秀丽,物产丰富,山肴野蔌都很精美。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复杂的精神境界,文化流人便以文会友。张缙彦与吴兆骞、姚其章、钱威、钱虞仲、方叔、丹季,诗酒酬唱,结文字之交,称为七谪之会(又为七子诗社)。《盛京通志》对此记载云“七谪者,错彦字坦公,目为河朔英灵,有江左风味;江宁姚琢之,诗如春林翡翠,时炫采色;湖州钱虞仲、方叔、丹季兄弟,才笔特妙;震泽钱威,字德维,亦举人,与兆骞同谪者。议论雄肆,诗格苍老。”
七谪之会是宁古塔地方第一个诗社,同时也是继顺治七年(1650)函可在沈阳发起冰天诗社后东北地区第二个文人诗社。
诗社定期聚会,以诗酬唱,创作出大量诗歌作品,是宁古塔社会生活与人生的最真实、最精确的写照。随着文化流人的'努力,使宁古塔成为继沈阳之后东北诗坛新的令人瞩目的热点地区。
(三)授徒讲学
清朝初期,东北的教育活动只有官学和私塾两种。由于“官办学校数量较少,规模也不大,且主要集中在盛京、吉林、黑龙江以及东三盟等地”.由于官学设置的范围受到限制,私塾就成为当时东北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在私塾教育中,文化流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吴兆骞流放到宁古塔之后,受到巴海将军的礼遇,被宁古塔将军聘为家庭教师,负责教授其两个儿子。
由于受将军的器重,当地人都来向他请业问学。据《宁古塔纪略》记载:“所遇将军固山,无不怜其才,待以殊礼,穷边子弟,负耒传经,据鞍弦诵,彬彬乎,冰山雪窖之乡,翻成说礼敦诗之国矣。”
康熙元年(1662),流放到宁古塔的杨越,热心于社会教育,设私塾教书,学生中满、汉子弟都有。并且“教之以礼,居久,变其国俗”因而获得了崇高的威信,“彼土民人,凡有争讼,辄就质之,一言畏服,不复相争。”其他流人也开办私塾,招收平民子弟读书,其中既有流人的子女,也有满族的后代,后来又兴办满汉学堂,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之才。这些活动,使宁古塔地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尚淳实,耕作之余,尤好射猎”,到“近年汉字事件日增,竞谈文墨”.康熙三十二年(1693)清政府设置宁古塔儒学,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二、生活习俗的改变
随着汉族流人的到来,他们与当地居民共居,使宁古塔原着民族的风俗习惯带来了重要的影响。例如,在饮食器具上,对宁古塔土着人而言,没有釜瓿、罂瓿等,而是就近取材,往往是木制器物,以狍皮为囊。清入关后,因科场案或文字狱牵涉被流放到此的中原人,他们带来了先进的饮食工具,“自昔器皿,如盆盎嫡抵类,皆刳木为之。数年来多易以磁,惟水缸、槽盆、犹以木”.在穿着上,据《柳边纪略・卷三》记载:“满洲富者缉麻为寒衣,捣麻为絮,贫者衣狍、鹿皮,不知有布帛。”
土着居民大多以渔猎为主,他们往往以兽皮为原材料制成御寒之衣。随着文化流人的到来,打破了他们当地居民的衣着习惯,流人从中原带来的布帛逐渐取代了当地居民的兽皮、麻土布等衣服材料。他们渐渐选择布帛来保暖御寒。以至于出面“今居宁古塔者,衣食粗足,则届服绸缎……惟贫者乃服布。”
在住房上,当地居民多没有住房,他们掘地穴为屋以居。有庐舍者,也过于简陋,房屋多以草为盖,以泥为墙,墙厚几许。此房屋冬季寒气侵人,而且易于倒塌。后来流人因地制宜,教以“破木为屋,覆以其皮,且炕牖之,由是知室处”.而后,当地居民逐渐学会建筑房屋,“穹庐之多,不似旧时,风气一变。”
三、经济的贡献
首先在农业方面的贡献表现在:顺治、康熙年间清政府大力鼓励内地汉人出关开垦的招垦时期,这个时期内,宁古塔地区虽然土地肥沃,但耕作技术落后,导致粮食产量低。文化流人到来后,把内地先进的耕作技术带到这里,杨越、张缙彦等人教他们农耕技术,农地休闲、轮作的方法和技术进行耕种。“分休闲、耕作二法。若沙碱地则用休闲法,每耕作一分,休闲一分;至轮作法最为普遍,即高粱、谷子、黄豆之类,每三年轮作一次。”先进的耕作方法的推广和使用提高了粮食产量。在粮食产量的同时,瓜果蔬菜等作物也增加了,流人迁徙宁古塔时往往自带果树的种子,到达宁古塔地区后,便种植蔬菜。李棠就曾在戍所学种蔬菜,种类齐全。吴兆骞一家,院中也“种瓜菜”.“流人在黑龙江地区辟圃种菜,改变了这一地区以采集山蔬野菽为主要菜食来源的历史。从此,土着居民也广为种菜,宁古塔附近的交罗,近屯多园圃,蔬菜肥美,每于城市中贸易,足食于民 .”
其次对商业影响的主要表现为:在流放到宁古塔的流人中,文化流人的到来,也促进了当地商业的发展。宁古塔的原着居民,以往主要从事渔猎,“耕者绝少”,且不知贸易。杨越到宁古塔后,看到当地没有商贸,于是开店铺从事商业交易,杨越就曾“以所携布帛丝,与易鱼皮之属”,使其“知市贾”.改变了当地人以物易物的交易情况,其夫人还开餐馆,除了出售自己用鹅油烙的糕饼和小点心外,还做一些山阴(绍兴)风味的小吃。这是宁古塔饭店的起源。杨越夫妇是宁古塔饮食文化的开创者。在杨越的带动和组织下,不久,“宁古塔城内就出现了32家店铺,其中流人开的店铺就达到23家。”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康熙十六年后,“宁古塔商贩大集,南方珍货,十备六七,街肆充溢,车骑照耀,绝非昔日陋劣光景。”
综上所述,清朝时,宁古塔流人对当地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在教育、书籍传播、着书立说等方面对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因此他们博得了当地人与后人的颂扬。他们带来的中原文化促进了宁古塔当地文化的发展。流人对宁古塔地域的贡献是巨大的,在成千上万的流人中,有官吏、士绅、文人名士等。总之,文化流人给封禁时期文化贫瘠、荒凉的宁古塔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添了新的活力,是他们的孜孜不倦、辛勤耕作,才迎来了宁古塔新的曙光。在宁古塔的各个领域中,文化流人是一支中坚力量,在振兴东北文化,改善东北经济面貌,推进东北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宾。龙江三纪之柳边纪略(卷四)[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2]万福麟等。黑龙江志稿[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3]吴振臣。龙江三略之宁古塔纪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4]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人物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5]杨宾。龙江三纪之柳边纪略(卷三)[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6]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7]李兴盛。流人及其对东北开发的作用 [J] .学术交流,1992,(3)。
[8]章旋。试论清代东北流人对宁古塔地区的文化贡献[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
[9]高艳。流放宁古塔[J].黑龙江史志,,(12)。
[10]李兴盛着。中国流人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1]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或许,这是这个步伐太快的年代,快到两个城市的穿梭只需短短数小时,快到亲友之间的联络借着电话视频一触即到,我们忘记了长途跋涉的旅途只为见一个人的满心期盼,忘记收到书信看见熟悉的字迹那种满足的心情,只剩下浮躁,浮躁,和那句或真或假或敷衍的一句:我想你了!
看到顾贞观为了尽快救赎自己被放逐宁古塔的朋友,一面四处求人奔波,一面给远在天边的朋友写信劝慰,这篇《金缕曲》真真是赚足了我的眼泪!!
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借,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复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彀?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试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僝僽。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
兄生辛未我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为这样的友情致敬!
我还是难以想象这些流放者是如何来到监狱一般的宁古塔的——面带什么样的表情?怀着什么样的心情?不得而知。或许他们对皇帝来说只是庞大机器上的小小零件,故障了便拆下一大块进行处理,再重新装上新的,连检查都省了。
就这样,许多零件丢失在了去垃圾场的路上。
这是多么冷酷无情啊!只可惜,他们再也回不到远处的大工厂了,只能让往事如浓烟一般飘散。
只不过,这群流放者就像一位位造物主,为蛮荒之地重新建立了秩序。这些被驱逐者像是来到了自己的“桃花源”,他们用自己的一切所知教导本地“土著”,每个人都致力于创造自己的“桃花源”。敌人不再是敌人,而是并肩作战的伙伴。
在宁古塔还上演了一出真人的“吴兆骞的救赎”。原本注定客死他乡的人,有了真正的朋友,也真正的回到了家。面对从天涯到海角的距离,真挚的友谊将二人连结在了一起,也为本地土著增添了一份情思。
对这些人来说,流放是失败的。因为这无疑将他们的大好前程扼杀在了幻梦之中。可这次流放又是有意义的,他们是余灰,将文明之火传播了下去。他们以白骨为柱,血肉为砖,智慧为漆,勤奋为瓦,在这里建造了真正的秩序之塔。他们是悬崖下的洞天、荆棘中的玫瑰、沙漠中的绿洲,在无尽的苦难中祈求一丝丝的美好。(张宇韬)
“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作文文化苦旅——苦涩后的回味。”
潇潇洒洒地走了回天涯,让山山水水留下了点自己的足迹。你说它苦,它苦中有乐;你说它乐,它乐中带苦。用旅程修饰笔下的文字;用时间磨砺人生的沧桑;用回忆勾勒出最完美的篇章。他说希望笔墨留下的痕迹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他希望如此,可却说这实在已是一种奢望。于是,行走在陆地、江海,怀揣着一个缱绻的梦想,诚惶诚恐地开始踏访着一个个或新颖或陈旧的梦境。
像那海滩上一地的细沙,风过,沙动。潮退后,依旧是原来的样子,可留下的,还有海的味道。从敦煌行至阳关,从邈远的四川平原旅至古色古香的苏州。有过在宁静的三峡下苦苦地冥想,有过在神秘的洞庭湖畔低低地自语,更有过行走在苏堤、白堤之上,驻足于雷峰塔废墟之中。他常常笑语,这是欠西湖的一笔宿债,或许,又是还了他儿时的一个陈旧的梦境。走走停停,歇歇走走,走的又黑又瘦,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或者是疲倦的伏在旅店的小桌子上涂涂抹抹。他不得不承认他无法不老,但是至少曾经还像这般年轻的大胆。无论是他笔尖之下那扬扬洒洒,绚丽多彩的文字,还是他嘴中不太愉快又略带苦涩的旅途,对我来说,都充满着无尽的好奇和幻想,我尊重他,我想,不仅仅是我一个。
再美的景色也需要有历史的沉淀,和文人的裹卷,正是如此,才能吞吐千年。也许百转千回中,对历史的多情,总会让自己的人生增加更多的负重。也许那是苦的,但历史的沧桑感总会给人更多,更珍贵的回忆,就是那种苦涩后的回味,在身体里缠绵了千年,只为等那一瞬间,然后无无尽的延绵……也许这整一个,都只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那个小小的缩影,伴着人的苦,人的思,人的忆,人的记,而后,散发出它无法遮掩的光彩,高中二年级作文《作文文化苦旅——苦涩后的回味》。或宁静,或喧闹,或婉约,或大气。也许浪漫安详是你所爱,又或者高贵浮华才是你所钟情,那又有什么干系呢?你可以坐在莽莽大地之上,站在高山河流之旁,甚至,只需停驻于那些流转了千年的文化之中,静静地听他诉说,诉说这千百年来的滴滴点点。
当你真正融入这山水画、人文画般的大自然之中,你会迷恋上她千种万种的风情。阳关苍茫的白雪,庐山迷蒙的雾霭,苏州精雅的林园,吴江凄冷的落叶,你与它们交融在一起,然后发现自己会无端的动容。交织着老屋的回忆,夹杂着对风景无限的感怀,也许再当你靠在残破的古老城墙之上,你内心里,会少一些对着残垣断壁的悲凉,更多的是,对久远历史的赞叹和对古老文化的敬仰,甚至,是膜拜。
思绪是不止的,我看出来了。每一次临别时的不舍,全都精巧地隐藏在那一句句精短的皆为之中,他是怕再写下去,便很难再收手了吧。一本薄薄的书,怎够抒发他无穷的感怀。我亦知,那些跋涉于山水中的记忆,早已盖过他口中所说,所叹的苦涩。他定亦想像他所欣赏的理查德教授一样,像顽童一样举着双手,引吭高歌。于是,文化的精魂,和着风,和着阳,和着脚印足迹,释放出它无比耀眼的光芒。
文化苦旅,苦了人,甜了心。
有些记忆,从不曾老去……
灯光昏黄,茶烟缭绕,盘旋而上,缕缕如丝,光影糅合。持一本《文化苦旅》在手,任茶由热转凉,遗留凄伤于心中。
三十七篇文化散文,一篇自序与后记,文字中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轻松,苍老后的年轻深深地映入眼帘中,刻在脑海里,遗留于内心深处。久久不能忘怀的,唯有凄伤,苍凉与苦涩。
换上一身远行的装束,你离开故乡,抛弃了所有的忧伤与疑虑,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因而你行行走走,到达了莫高窟。那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在夕阳西下,朔风凛冽中,更显得悲凉。当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流泪地被卖到远离故乡的远方。“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一卷又一卷,一箱又一箱,一大车,又一大车。经文书卷被几句现编的童话骗走,“我好恨!甚至想剜心刻骨。”恨未早生一个世纪,决战于敦煌,任千帆过尽,这也只是一抹泡影,时光苍茫,岁月的洪荒里,那些往事已为陈迹。
别离了敦煌莫高窟,你又苏州来了场相遇。“古城门藤葛垂垂,虎丘塔隐入夜空”,美丽的古城中,你遥想苏州的委屈,困惑于苏州的兴衰,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唯有此古城,才能给人一种真正的休憩。纵它背负着种种“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的罪名,可它依旧默默地端坐着,迎来送往,安分度日。
辞别了古城,兜兜转转,来到了天一阁。偌大的中国只留下一座藏书楼。藏书楼兴起于明代,由范钦所建。此楼被阮元说成:“范氏天一阁,自明至今数百年,海内藏书家,唯此岿然独存。”文化人爱书的思想,收藏书籍的典范也由范钦而来。如此这般惜书爱书,想必范钦本人也被古籍、古文化深深地吸引了吧!浓厚的书卷气息,古旧的历史书卷,犹如一个历史老人屹立在藏书楼中。那封存已久的文化内涵随天一阁门的开启而奔泻而出。文学者漫游于此,感受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不幸的是天一阁一半图书被盗,那悠久的文化因被偷而丧失于天地之中。
痛心于文籍的丧失,感慨于文人藏书的艰难历程。虽心痛哀伤了许久,然而按耐不住心中对苦旅的探求,我跟随你的脚步,到了笔墨年代。那浓黑的墨挥洒自如于洁白的纸上,浓郁的墨香沁人心脾,惹人心醉。可惜的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世界的毛笔文化,现在已经无可挽回地消逝了。当近代中国,外国的思想文化流传到中国来的时候,毛笔之于中国人的地位动摇了。毛笔渐渐被碳素笔所取代,流传之久的文化也随之而去了。时代之更迭,文化之兴衰,亦越来越迅速。久久不能自拔的是,我们如今还剩下什么呢?
岁月是场旅行,文化在其中更显艰辛。借问灵山多少路?十万八千有余零。这是风行的距离,也是漫漫文化之旅。
合上书扉,闭目小憩。久久之不能离去的,是心房里被填满的凄凉与苦殇。
从牡丹江到镜泊湖去的途中,脚下是黑龙江省宁安县,清代称之为“宁古塔”的所在,在那么多的朝廷大案中,很多都以它作为句点。因此,“宁古塔”这三个字成为了全国官员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就像堕入一个深渊,不可能出来,这三个字也常常潜入梦中,把那么多人吓出一身冷汗。
宁古塔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也许有人会想,为什么宁古塔是“人间地狱”?有塔的地方,总该有点文明的遗留吧?这就错了,宁古塔没有塔,这三个字是满族的音译,意为“六个”,据说很早以前曾有六人住过。
当时流放是一种长时间的折磨,死了倒也罢了,可怕的是人还活着,精神已经磨灭。种种残忍,都要用心灵消受,而且祸及九族。当事人内疚是毫无疑问的。当时中原各省在东北流放地到了“无省无人”的地方也是确实的,单单是清代东北流人,总数就在一百五十万以上。
这些人,有许多是不小心沾上了文字狱,一夜之间成了犯人,更重要的是有些作弊的考生,他们的家产全部没收,每人狠狠打上四十大板,他们的父母兄弟也随之流放宁古塔,这种暴行,今天想来还让人不寒而栗。
流放的生活是苦的,但是有一部分流浪者却以另一种方式来回报这痛苦的生活,凡是被流浪的功臣多数是世代饱读诗书的清流之家,文化底蕴深厚,他们把文明带到了荒野的流放地。没人命令,也没人恳求,他们纵情史书,开课授徒,在这个野蛮之地让文学之花盛开。促使他们这样做的只是源于他们骨子里的那份高贵和那份在苦难中还能保留不变的高贵。
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文人通过对宁古塔残酷的渲染,对流放生活的描述,表达了对流放之人的悲悯,对清廷统治者用残酷的刑法的愤慨,表达了对高贵人格的赞美,对被流放者在困难苦难之后创造文明传统文化的敬佩。
余秋雨说过:“毫无疑问,最让人心动的是苦难中的高贵,最让人看出高贵之所以高贵的也是这种高贵。”凭着高贵,他们为了文化和文明,义无反顾,不顾功利得失,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靳双荣)
★ 宁古塔遐思作文
★ 文学对个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