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试论哲学基本原理在有机化学学习中的运用(共含10篇),希望大家喜欢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haruim天使狗粉”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试论哲学基本原理在有机化学学习中的运用
有机化学中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文章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在有机化学学习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以期达到更好地学习并掌握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 者:刘祖广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化学与生态工程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刊 名:经济与社会发展 英文刊名: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年,卷(期): 5(9) 分类号:B01 关键词:有机化学 哲学原理 运用案例在哲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哲学教学过程中,将启发式的指导思想贯穿于讲授法中,有助于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举一反三.在讲解抽象的.概念原理时,穿插案例辅助讲解,会使这门学科更容易贴近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那么,案例在哲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什么?案例的选取应遵循哪些原则?运用案例教学又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笔者谈谈一些个人认识.
作 者:刘莹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工业学校 刊 名:江西教育 英文刊名:JIANGXI EDUCA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G64 关键词: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如下
1、结构决定性质------学习有机化学的法宝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在有机化学中表现得特别明显,这不仅表现在化学性质中,同时也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因此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要善于利用这一特性。这样在有机化学学习时能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从物理性质看:烃一般是非极性或弱极性的分子。分子间的作用力比较小,因此烃的熔点、沸点比较低,一般难溶于强极性的溶剂水中;烃的衍生物随着官能团极性的增强,分子间作用力增大,其熔点、沸点都比相对分子质量相当的烃类要高,如乙醇的沸点为78°C,比相对分子质量相当的丙烷高出120.07°C;容易溶解在强极性的溶剂水中,如低碳原子的醇、醛、酸能与水互溶。
从化学性质看:烷烃的单键结构决定了化学性质的稳定性,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不饱和烃中的双键、叁键由于其中的一个、二个键易断裂,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易发生加成和加聚反应;苯芳烃由于苯环结构的特殊性使其具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双重性质,能发生取代和加成反应;甲酸、甲酸酯、葡萄糖,尽管它们不属于醛类,但它们结构中均含有醛基,因此都具有醛的主要性质(如银镜反应等),甲酸从结构看,既有羧基,又有醛基,因此甲酸具有酸和醛的双重性质。
2、分析“断键” 规律-----正确书写反应的关键
在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时,同学们面对复杂的有机分子结构有些茫然。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如果能抓住反应过程中化学键的“断键”规律,对正确书写反应产物,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提供很大的帮助
3、学会辩证分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弄懂一个或几个化合物的性质,来推知其它同系物的性质,从而使庞大的有机物体系化和规律化,这是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方法。但是,不同间的事物在考察普遍联系性的同时,还要认识其发展性和特殊性,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更全面、深刻地认识有机化学知识。
以醇为例:
醇类能催化氧化为醛、发生消去生成烯,但不能氧化成醛,不能消去生成烯,这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乙醇能与水互溶,但维生素A
难溶于水;乙醇与甲醚虽然组成相同,但由于结构不同,两物质的熔沸点等性质相差甚远。前者是量变引起了质变,后者是质变引起量变。
乙醇、苯酚、乙酸、葡萄糖分子中均含有羟基,因而它们都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但由于与羟基相连的基团各不相同,基团间相互影响的结果使羟基表现出来的性质又具有明显的差异,如:乙醇、葡萄糖溶液呈中性,苯酚溶液呈弱酸性,乙酸溶液呈明显酸性,这是普遍联系与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蕴含在有机化学中的辩证关系还很多,关键在学习有机化学时,能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依据事物的内在特征、外部条件综合考虑,灵活地作出判断、做出处理,养成辩证思维的习惯。
4、抓好联系-----好促进知识融会贯通
在有机学习中,除了掌握好各类有机物的性质、用途外,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对中学有机化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之目的。
如重要烃及烃的衍生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可表示为(供参考):
学习有机物的相互转化,不仅要掌握转化过程的反应方程式、反应类型,更要理解转化过程与物质性质、制备、用途的关系。
5、理论联系实际------达到知识的升华
理论联系实际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本原则。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机化学作为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更应如此。在学习中要善于运用化学原理去分析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又要善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在学了《多糖》一节后,会分析吃干粮时细嚼慢咽,在口腔中咀嚼时间长些,能体验到味道变化的道理,还可联系很多饮食保健的道理:饭后不能喝过多的水,有些食物能帮助消化,有些食物又阻碍了消化等,这样对淀粉的水解有了一个深层次的理解。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能拓宽学习的思路,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适应性,学会关心社会生活,并努力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了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试论科学技术哲学在病理学中的运用
回顾20世纪以来病理学学科的`主要进展,系统地阐述了科学技术哲学原理(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及科学技术)在病理学科当中的应用,揭示计算机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科学技术推动了病理学的发展,并促进学科分支形成的发展规律,论证了技术方法是病理学发展的推进器,科学与技术的统一构成学科发展的辩证过程.
作 者:张燕 宣江雷 赵宏 肖纯 作者单位:张燕(江西中医学院级研究生,南昌,330006)宣江雷,赵宏,肖纯(江西中医学院,南昌,330006)
刊 名: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X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 15(1) 分类号:B-49 关键词:病理学 耗散结构 血气分析 科学 技术貂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我对东方哲学的认识又更近了一层,老子讲的道德经其中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实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释就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也可以用运动的绝对性来解释。矛盾的普遍性,其实与我们东方的阴阳说又如出一辙,但是总体感觉,马克思先生的最大的哲学贡献是将东方的一些哲学的神秘化给用西方的思维和学术体系机械化了,使我们东方的哲学体系,指标体系更加具体,向量化的方面迈出了一步。例如矛盾论中将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东方讲的是阴阳,东方的阴阳由于历史的文字和文化原因,我们今天可能失意了,对阴阳在进行细分,就成了五行说,不如马克思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符合现代人的理解,而且细化成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对我们的实践中分析问题,指标比较明确。
尤其是马克思先生明确指出,世界是物质的,解决了对神学的批判,用我们通俗的语言讲就是解决了“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他的思想光辉明亮了人类哲学思想的宇宙!一句话神也是用物质构成的,否则我们无法感觉到神的存在,如果神只是思想,那么任何思想都是对物质认识产生的,思想的作用是通过物质对物质的作用而实现的。
另一点体会就是在基本原理中,马克思先生没有提对和错的概念,这与老子的道德经的自然概念很有相似之处,老子不提善恶,不主张善恶,只有阴阳,所以就只有自然,马克思先生也是只有运动,运动是绝对的,也有相对性,这个相对性在时空上理解是保持性质的运动,与易经的卦有相似之处,易经每个卦都是在描述一个相对时空中的事物,恰如马克思的运动的相对性。学习他老人家的思想,这使我可以成为一个完全的脱胎换骨的唯物主义者。
早在大一的时候就听师兄师姐说大学生不管选什么专业都要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当时有一些师兄师姐说这门课很无聊,所以刚开始我也认为这门课应该会很枯燥。但后来,通过对这门课几个星期的学习,我渐渐发现这门课并不那么枯燥无味,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见解。
首先,该书详细论述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等,同时还讲述了如何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通过阅读此书,我发现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我学到了很多,譬如“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句话,其实这句话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初中历史课中就有学习到了,当时是邓小平在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其核心其实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句话对我们现在大学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因为现在很多人说大学生的经验不足,能力一般等。作为一名大学生,如果要摆脱这种困境,我们就要根据实际情况,一方面努力学习,另一方面借鉴前人的经验为自己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计划,并且要坚定不移,始终如一的去执行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现状,实现成功。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我还了解到了认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能只是片面的认识,而是要具体正确的认识,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因为它是不会因形式的改变而改变的。所以我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知道了认识事物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于对其内在含义的认识。从部分到整体,从有形式到内在,从片面到全面,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都是我们认识事物本质的关键所在。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认识和实践具有紧密的联系,并且实践对认识有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只有实践才能鉴别认识的真伪,从而将认识通过实践提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也只有实践才能升华认识,将认识的内容得到起真正存在的意义。后来,当我们学习到真理的时候,我又发现实践与真理也有紧密的联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我们听起来也不陌生,因为这句话也是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不久提出来的,当时是刊登在报纸上。我们不能小看这句话,就因为这句话当时在全中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关于“真理”的讨论。从真理的本性上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从实践的特点上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显示性的特点。就是说,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表为客观的事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与时俱进的今天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教会我们思考问题,思考生活的方式,在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所以,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当成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指明灯,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我们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另外,我们也要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辨明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最后,我们要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自觉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来。
我们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浅谈俗语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我们的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生活与哲学》中的好多知识理论性比较强、有些又过于抽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哲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本文的一大目的;为此把人们比较喜闻乐见、通俗易懂而又富含哲理的俗语引入政治课教学中,使抽象的空洞的哲理变得具体化、通俗化,使学生在学习中较轻松愉快地接受和理解知识。
关键词:俗语;哲学;教学;运用
高中生学好《生活与哲学》非常重要,因为生活处处有哲学,学好了哲学可以帮助学生增长智慧,学会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但哲学的理论性太强又过于抽象而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所以大部分学生学习哲学的积极性并不高,不去主动学习,而是被动的识记。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呢?我的做法是把俗语引入到《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在我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有不少通俗易懂、语言精炼、寓意深刻且富有哲理的俗语。选择其中一些常用的俗语引入政治课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空洞的哲理变得具体化、通俗化,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和理解知识。近几年的文综高考政治题中,用一些常用俗语设计的题型也屡屡出现。因此,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注意一些常用俗语的收集和整理并予以运用,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我把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常用的俗语做了一下整理,盼有益于老师和同学们的教与学:
一 在“探究世界的本质和把握思维的奥妙”教学中可选用以下俗语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客观存在是生成意识的原材料。
2.谈虎色变;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我思故我在;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属主观唯心主义。
4.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5.取薪救火;画蛇添足;邯郸学步;郑人买履;按图索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生搬硬套。
6.生命在于运动;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7.水往低处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
8.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9.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0.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11.顺藤摸瓜;顺水推舟;疱丁解牛;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揠苗助长――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尊重并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收到好的效果;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12.谋事在人;人定胜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二 在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中大家可使用以下俗语
1.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入山问樵,入水问渔;凡事要好,须问“三老”;百闻不如一见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放之四海而皆准――讲解真理的客观性;科学认识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促进作用时使用。
3.精通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学以致用――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屠龙妙术;纸上谈兵――割裂实践和认识、理论和实际的辩证关系,不把理论运用于实践。
5.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真金不怕火来炼;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6.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下马观花――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三 以下俗语可用于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教学中
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山外青山楼外楼;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亡齿寒;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鱼不离水,瓜不离秧;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2)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3)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4)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事情就很难办好。
(5)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坐井观天――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
(6)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本身
(7)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对整体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物竞天择;――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推陈出新;吐故纳新;新陈代谢――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我们要支持和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3)青少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新陈代谢;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
(4)没有苦中苦、哪来甜上甜;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好事多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防微杜渐;循序渐进;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要重视量的变化和积累。
(6)朝三暮四;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变化,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7)当机立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拔苗助长;急于求成;优柔寡断――事物的量变达到临界点,就要抓住机会,促成其质变;否则就会相反。
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时: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不见高山,不显平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2)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因祸得福;合则两利,分则两害;乐极生悲;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居安思危;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典型引路,示范引导;白马非马;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4)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反对行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十个手指有长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5)看问题、做事情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打蛇要打七寸,牵牛要牵牛鼻子;画龙点睛;好钢用在刀刃上,工作做到点子上。
(6)既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又不能忽略事物的次要矛盾: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7)胡子眉毛一把抓;舍本求末;本末倒置;隔靴搔痒;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没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办事情抓不住重点,颠倒了主次矛盾的关系。
(8)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白璧微瑕;瑕不掩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症下药,辨症施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
四 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教学中可使用以下俗语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可引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众人划桨开大船。
2.讲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时可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公无私;公而忘私。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人不为已,天诛地灭。
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我们应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有国才有家;国富民强;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
4.人生价值和远大理想的实现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爱拼才会赢;卧薪尝胆。
5.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饿死不是嗟来之食。
6.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为人民服务;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巧妙运用民间俗语教学,只是我的一点尝试,归纳出来与大家进行交流、探讨,目的在于找到一些比较好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生活与哲学》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崔钟雷主编.做事故事处事的哲学.万卷出版公司.9
[2] 中国俗语大全,上海辞书出版社
[3] 晨悟编.人生哲理 一日一提醒,中国档案出版社..12
[4] 孙立春,于红英编.21世纪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中国地图出版社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到现代景观的设计当中,对于提高景观的观赏性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进而对中国哲学传统思想在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展开了深入研究。
前言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其自身的物质、文化需求也大幅增长,对景观,特别是园林区域景观的要求也愈加严格。如何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绿色、环保且含有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园林景观,已成为园林设计领域需要共同解决和面对的问题。本文旨在对当前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说明,从传统哲学的角度对其应用到景观设计中的方法予以详细探析。
当前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西方风格化现象严重。对当前部分园林景观进行分析可知,其大都采用欧美的建筑风格以求增加景观的可观赏性与实用性,虽然这种“西化”的风格丰富了我国园林的设计思想,并将人们对多元文化的追求予以较好地呈现,但由于忽略了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的内涵,即以自然为对象,增进人们同自然的距离,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而导致部分园林景观的人工因素大于自然因素,刻意地被修饰成西方园林风格,在降低了景观实用性的同时,也降低了传统文化的弘扬力度。(2)商业价值突出,忽视基本功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园林景观的设计也逐渐将其商业价值予以凸显,过度注重娱乐休闲设施的修建,而忽视了园林基本功能的完善,如园林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强、健康运动设施不齐全以及古景古迹被损毁等,由此使得园林的人整体质量大幅下降。(3)奢华现象严重。一些地区为了获得良好的园林效果,并追求园林景观的壮观,不惜斥巨资修建数千平米的喷泉和广场,从而使得地面铺装效果严重,并减少了园林中的绿地面积,使园林自然气息受到了大幅削减。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辩证思想便是对立统一,即和谐与对立的结合,例如,传统哲学思想中的“天人关系”便可理解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既包括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又包括了生态平衡的维持。而人本主义同自然主义的和谐、统一便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所讲的“天人合一”哲学观,例如,“绿色小区”、“生态花园”的出现均是这一哲学观的良好体现。基于此,将中国传统哲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总结如下。
1.在自然环境中的.应用
在对园林的整体景观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应尽可能确保现有地形、地貌与自然景观不变的基础上,建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需要清楚认识到,自然环境的独特性,在对自然环境进行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将人工因素融入到自然当中,进而在增强园林景观现代气息的同时,也将其良好的自然特性展现到人们眼前,提高园林景观的可观赏性。
2.在山景建造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哲学在描述山脉形势时常有“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说法,通常,绵连起伏的山峰为势,而单独的山头则为形。故而,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需要对景观的整体布局予以充分考虑,通过对山景进行巧妙运用,从而创造出符合既有自然特色的山地景观。还需说明的是,在进行山景设计时,不可为提高山的容积率,而将山谷填平,或是将山头削平,因为如此操作便意味着对山脉自然景观的破坏,同时,也会增加山体滑坡和水土流失的可能。
3.水景建设
古人对自然山水的渴求渴求可以用“仁、智”二字来描述,即所谓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进行园林水景设计时,应先对既有的自然水景进行准确考量和借用,通过对水景的合理设计拉近附近居民同水景间的距离,在增强人们自然保护意识的同时,也使其身心得以愉悦。对于人工水景而言,需在对营造成本进行准确考量的基础上,将适用原则与美学艺术融入其中,从而构建出更为理想的园林水景。
4.植物配置
对中国传统园林进行分析可知,植物在其中均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梅、兰、竹、菊、松等分别具有其各自的情调和内涵。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应从地区气候、地质条件等角度出发,选取代表地方特色和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进行种植,此外,还需积极征询当地居民关于园林种植植物的相关建议,以本土植物为主,以引入植物为辅,在降低景观设计成本的同时,使植物融入到环境当中,愉悦人们身心。
结论
本文通过对当前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的“西化”现象严重、基本功能减弱与过度奢华等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并结合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关系的思想,从自然环境、山形、山势和水景与植物配置等方面,对传统哲学思想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园林景观建设仍然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未来,有必要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在增强其可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同时,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和继承。
合作学习这种学习形式经常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用到,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来,更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作用很大。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正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运用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到底该如何去做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 采用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同桌合作学习,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找好朋友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经常采用一种合作学习方法,学生当然就会感到厌烦,合作学习时的积极性也不会高涨,讨论的效果也不会尽如人意,合作学习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运用不同的合作学习形式,这次四人小组讨论,下次可以找好朋友商量,这样一来,学生学习时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讨论时热情高,讨论得出的结果当然也会不错,合作学习的目的就能顺利达到。
二、“发言人”采取轮流担任的制度。
既然讨论了,当然就有结果要和全班同学进行交流,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凡是交流汇报讨论结果的学生,一定是小组成员中成绩最优秀的那名学生,而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只是在一旁看着他说,甚至有的人连讨论也不参加,只是听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侃侃而谈,连嘴也不张开。这样一来,参与讨论的只有那些优秀生。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学生们认为站起来交流的只可能是那些“好学生”,怎么也轮不到他们,干嘛还要参与讨论呢?
要改变这种情况,我认为可以让“发言人”轮流担任,不要固定一人,这样,无论是谁,他都有机会向全班同学交流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经过实验,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不管是谁,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讨论中,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可能代表全组组员进行全班交流,如果不认真讨论就无法将组员的看法告诉同学们。这样一来,无论成绩优秀的学生还是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热烈讨论。久而久之,所有的学生都能完全投入到合作学习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三、 师也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学习并不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也应和学生们一块参与到学习中来,
和学生们一起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如果只让学生自己在那儿讨论,教师只是站在讲台上看着他们,连学生说些什么都不知道,就不能指导他们讨论问题,而且会让学生认为老师是那么高不可攀,不会把老师当成自己的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就会拉开,交流也会很少。
如果在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走下讲台,积极地参加到热烈的讨论中来,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更让学生感到老师是那么和蔼可亲,是大家学习上的好朋友,这样不仅可以使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还可以让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
四、 重视合作学习前的自主学习。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用到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发现当老师布
置完讨论任务,学生开始讨论时,有的学生不知道老师布置的任务是什么,在那里东张西望,有的小组干脆说起了闲话,等到交流时就哑口无言。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我忽视了合作学习前的自主学习。没有自己先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理解意思,怎么能进行合作学习呢?大伙儿在讨论时说些什么,又有哪些结果呢?这都说明没有自主学习,就不可能进行好合作学习。
在人教版第五册28课《参观人民大会堂》一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课文到底是怎样具体写人民大会堂的,先由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一读,划一划作者看到了什么?这些东西是什么样的?再读读划了的部分。自主学习完成以后,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刚才读、划了的部分。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读、划的基础上交流自己所掌握的内容,不会出现讨论时没话说,不知说什么好的现象,让合作学习的效率更高。
我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