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进式”学习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啦啦桃子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累进式”学习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共含13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啦啦桃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累进式”学习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1:“累进式”学习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累进式”学习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累进式”学习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顾惠芬 黄洪亮

困惑:学生学习成果与教师预设的差异性

笔者所在的年级组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了一次调研,发现了让人难解的现象:学生两极分化,优秀率最高,不及格人数也最少,但总体水平却比部分兄弟班级差了点;内化不一,笔者自以为着重训练应该都能顺利解决的知识点却出现了大部分学生“失手”的状况,如对“过渡句作用”的考察。

发现:学生学习策略与教师教学策略的无序性

笔者随之以问卷的形式对21位低于平均水平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了研究诊断,同时亦关注了学生对自身学习方式的审视。

学生的反馈整理后如下:

由此,教与学的一种无序性浮出水面:

1.“群体性”的学生立场与多元化的个体需求产生矛盾。

目前,我们所关注的学生立场可能还侧重于群体的年龄特点,教学时考虑的也是大部分学生的需求,因此就会出现部分学生渴望老师能“了解我”、“讲慢点、多开导指点我,课堂发言要关注不举手同学”等呼声,这暴露的,就是“群体性”的学生立场与多元化的个体需求之间的矛盾。

2.“集训式”的方法教学与多层次的接纳能力产生矛盾。

学生都肯定教师的指导到位,说明教者都能充分讲解,而且也自信方法都是正确可操作的,可为什么结果却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反思之后,发觉自己的方法训练几乎都集中在复习阶段,而学生的理解接纳能力是参差不齐的,表现出来的结果也截然不同。如通过研究21个学生关于过渡句作用的错误答案,发觉大都是把“总起句”“中心句”的作用混淆了。(语文教学论文 )可见,“集训式”的训练方法对于接纳能力强的学生是起了系统引领、强化提升的作用,可对接纳能力弱的学生而言,却是搅乱一锅粥了。

3.“粗放型”的督导评价与多样化的学习习惯产生矛盾。

本次调研中的积累运用题平时练习都有涉及,但正如学生反映的,由于“想不出匹配的好词佳句”“错字病句多”“字迹马虎”等导致失分。追根溯源,是平时的督导评价过于粗放,比如,每天的家庭作业实行内容(主题积累、亲情作业、记录班级生活的习作)定性下的“自主制”,每天由学生批阅,教师则定期检查,由于量多时间紧,检查质量也大打折扣,就纵容了“病句”“别字”的存在,尤其不利于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的发展。

重建:教学双边关系中的“累进”功效

叶澜教授指出,要用生命的动态生成观念来审视课堂教学;要把人的发展置于中心位置,让教学设计脱下僵硬的外衣;教学进程有时需要改变,让学生的生命在课堂上不断涌动和成长……这正是在传递一个理念――累进式发展。

“累进”释义为“以某数为基础,按照一定比例层层增加”。在学习领域,可以泛指为让每一次的学习既能复习先前的学习成果,又能找出更多的新视野。笔者以为,它至少应该包含如下构成:价值提升,目标体系长程建构;重心下移,过程体系有机推进;结果开放,不断指向发展可能。那么,如何渗透到具体的语文学习中呢?

笔者在对问卷结果认真反思之后,实践了阅读与作文主题式一体化训练:即在学习以亲情、真情为主题的课文单元时,结合进行“爱在细微处”的习作指导。让学生在单元课文导读时发现主题,此阶段的家庭作业推荐与主题有关联的课外文本,利用传统节日、班队课开展相应的亲情活动,然后精选一篇课外阅读训练,于最能体现亲情的细节处设题,而后以表格式提供习作框架及要点,让学生写作。五年级学《爱如茉莉》所在单元时可以训练,六年级学《第一次抱母亲》所在单元时也可以训练,但能级训练却应根据单元文本的特色不同而不同,前者注重细节描写,后者关注角度创新。这其中有阅读表达能力的逐渐递进,又有亲情人性的深入点化。

由此,笔者梳理出一些在语文学习中如何发挥累进功效的浅见:

1.关怀生命,多维架构――教学目标“高屋建瓴”。

首先要对文本进行整体解读,综观单元到整册甚至联系前后年级的文本,从横向、纵向的视角确定每个文本阅读方法能力培养的生长点、增长点、强化点。比如,四年级时出现了古典名著节选《三顾茅庐》,那么对于体悟人物品性特点的方法训练是个生长点,教师要从最基本的“抓住人物言行体会方法”悉心指点,并通过同类文本或补充阅读篇目对方法能力进行强化。到了五年级,又出现了人物内心更为复杂的《林冲棒打洪教头》,那么,教学时要在前面“抓住人物言行体会”的基础上,基于文本和学生实际,适当调整为“抓言行,融背景,揣心理,人内心”,随之再通过补充相关篇目进行强化训练。

2.关注差异,循序导引――学习过程“动态推进”。

在将目标体系按预设阶梯不断落实的过程中,要研究具体的学生,把握他们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然后,基于每个学生的特点,适切地提高他们掌握方法的能力。这要求教师敏锐地捕捉学生在课堂内外呈现的资源,迅捷地分析,借助以下策略有效地微调:优质资源要点亮一即对那些接受能力较强学生的优秀表现尽量宣扬,一则可以给予学生成就感,二则可以激起其他学生的向往和模仿;“入门”资源要提升――教师要利用评价等手段及时介入,对学生不到位的能力进行提升;“门外”资源要强化――通过示范甚至摘录要点的方法进行强化训练,并增添适量的横向练习,帮助学生基本习得。

3.结构开放,质性评价――教学结果“无限可能”。

教与学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剥离、相互锁定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单位”。我们要善于让教学空间向年级、校园、家庭及社会开放。我们要让教学形式“互动生成”,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一对一”或“一对多”(全体或小组),可以是学生个体和群体、小组之间的各种对话沟通,还可以是岗位锻炼、班队主题教育、“家校连连看”等多元联动。这是一种人人参与的网络式互动,作为网络中节点的每个人都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重组者、传递者和生成者。同时,我们要改变评价方式,关注被评者的评价期望、过程常态中的质性发展。在这样的开放与评价中,我们会乐于听到不同的声音,乐于欣赏无限的学生发展的可能世界!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

篇2:元认知学习策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元认知学习策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青岛新昌路小学

策略研究名称:运用元认知学习策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

适用范围:一至六年级

理论依据:

学习策略是“学会学习”的核心,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一般规则、方法,以及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环境和自我表现状态进行有效监控的方式。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意调控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元认知学习策略对于培养学生元认知水平,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起到重要的作用。

“元认知”即自我认知。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莱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个体对思维活动的自我体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其实质就是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它在个体的整个智力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能控制调节活动,并能促进个体思维的创新。

自从60年代提出“终身学习”的概念以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责任。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核心在于中小学生首要学习的是什么知识。正如笛卡尔所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权威人士指出,今天所教的百分之八九十应该放在科学方法论、教育方法、推理方法、搜集资料的方法、从事实中做出结论的方法以及分析综合事实的能力上面。学会学习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必须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策略。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重要方法:

1、在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一句名言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老师教的目的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学。整个教学过程其实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传授学法,使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2、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自学。学习是学习主体的信息加工过程。学习越来越应当成为学习者主动和学习者推动的过程。根据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学生自学,在自学、讨论的基础上达到知识的掌握。这种能动式学习不但使学习过程有效,而且使学习者本身主动而自信。

3、指导学生学会自由学习。所谓自由学习,就是冲破教育框架的束缚,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21世纪,人类将面临信息化时代,当各种信息扑面而来时,我们必须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广泛而有效地汲取。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圃于仅有的几本教材,指导学生自由学习,广泛涉猎,学会找到正确的信息源,同时又能抵御各种错误信息,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4、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人对事物的看法是由自己来调节的,学生要学会学习,必须学会自我评价,学会自我调节和监控,通过对学习过程、方法和效果的分析,学会学习策略,并运用学习策略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确定发展方向、选择学习方法、培养并发展元认知。

操作要点:

一、培养兴趣、自我调整,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

良好的学习心理是元认知的基础,学生只有喜爱语文,对其产生兴趣,才有可能去主动学习,关注有关学习内容,主动思考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自觉地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的习惯。对此,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地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仅要做到态度和蔼可亲、语言生动有趣、具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多向学生进行激励,让学生大胆想、大胆做、大胆说。

例如,在教学比较简单的知识时,教师可让学生先自学,并说:“看哪位小朋友自学得好,请他来做一回小老师教一教我。”以此激励学生认真自学,然后,让其讲一讲如何解题。若有讲得不好的地方,其他同学及时进行补充。这样一来,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从喜欢老师到喜欢语文课,从喜欢语文课再到喜欢探索语文知识,逐渐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产生自觉的学习行为。为学生元认知的发展准备好前提条件。

二、分析问题、自我计划,提出正确的学习目的。

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围绕这些任务进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学习任务,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学,提出要学什么,然后制订计划,思考如何去学。

例如,在二年级语文《英英学古诗》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后,接着提问:“看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有学生说:“我想知道英英学的哪些古诗?”有学生说:“我想知道英英是怎么学的?她能给我的古诗学习带来哪些启发?”......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表明他们对学习任务有了自我意识,产生想了解的渴望。在此基础上激励学生:“你们有信心去解决这些问题吗?你能不能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你想怎么去解决?”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制订好计划,为下一步的学习作好准备。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初步培养其元认知能力。

再如:在六年级语文《唯一的听众》一课的学习中,老师提问:“对于人物的描写一般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外貌等来表现。上一课《穷人》的学习中主要采用哪种方法?”学生回答:“主要通过心理活动揣摩人物内心情感。”老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通过神态描写揣摩人物内心情感。你准备怎么做?”这一案例中,通过对学生已有经验的调动顺利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并让学生列出学习计划,明确学什么,怎么学,然后在老师指导下有条不紊地开展学习活动。

三、掌握方法、自我监控,实施有序的学习步骤。

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按照步骤有序地进行,培养学生自我监控和调节的能力。避免做事虎头蛇尾,并补充、检验和修正自己的学习过程。教师有机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

例如,王文君老师执教五年级语文《献你一束花》一课时,就体现了对元认知学习策略

的运用。这一学习策略宗旨就是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与方法,让学生在面临学习任务之前以及实际活动展开期间激活和维持情绪状态,提出与学习有关的问题,监控学习过程,维持或修正学习行为,评价学习结果,在学好知识的同时,要使学生明确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明确学习目标,自我激发求知欲望,自我保持学习兴趣,自我反馈调节学习行为与策略,从而使学生真正的学会学习,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我们说,一堂卓有成效的课,关键不仅在于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建构知

识,并学会建构的方法。这节课开课引出课题后,教师提出问题:假如你有一束花,会献给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抓重点词语和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等等,教师从学生的元认知体验出发,在学生依据已有经验进行充分地理解感悟后,加以方法的指导,然后学生再运用这一方法进行自我反馈、自我调节,使学生知道边读边画、边读边想、小组讨论、抓重点句子、联系上下文等读书思考的方法有助于帮助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并选择运用这些学习的策略进行有效学习。这是运用元认知学习策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环节。

四、检验结果、自我反思,评价完整的学习过程。

评价,不仅是对自己的学习结果作出判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我学会了哪些知识?在学习时,我是怎样解决问题的?有没有什么遗漏和错误?怎样才能避免?在今后的学习中怎样做才能学得更好?以此提高学生认知的正确率,并为以后学习同类知识提供借鉴。通过自我反思来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以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提高元认知水平。

低年级的学生可能不大会自我评价,那么教师可以让一名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先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例如:在读完课文后,请同学进行评价,并且评价过程中加强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具体目标达成度的指导,这样,学生由不会到会,通过评价他人而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反省中强化成功、矫正错误,促进其元认知水平的提高。

的确,对学生进行元认知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因此,从低年级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意识使学生能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学习心态、学习方法等,增强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辨析性、理解性,这将为学生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典型案例:

《学弈》教学设计

(设计人:原新昌路小学,现市南区教育研发中心  李莉)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自读自悟并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3.学生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学生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了解体会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积累成语和文言文成语故事,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过程:

一、 课前活动。

组织学生唱歌,在优美的歌声中放松心情。

二、 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老师:大家平时都喜欢做什么?

学生1:听音乐,我觉得音乐给我带来很多乐趣

学生2:我喜欢做模型,我觉得可以锻炼我的动手能力

……

老师:看来,大家的爱好可真不少。课件出示:图上的人喜欢做什么呢?

(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生:我看出来了,他们正在下棋

老师:这幅图的背后有一个小故事,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写下了这篇文章。边说边板书:学弈。

三、 启发质疑,初步理解。

老师:“弈”是什么意思?

学生1:我知道弈的意思,就是下棋

老师:你很聪明,怎样了解到的?

学生1:书上就有注释,结合注释就可以了解词语的意思。

老师:这是个学习语文的好方法。那么,“学弈”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1:可能是学下棋的意思吧。

老师:很正确。(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总结出的结合注释理解词语的方法)

老师:看到题目,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让学生在面临学习任务之前激活思维,提出与学习有关的问题。)

学生1:图片上的两个学生是怎样学习下棋的?

学生2:学习之后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边说老师边将问题板书于黑板上)

老师:通过预习,你还了解到什么?

学生1:我知道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以前学过另一篇文言文《两小儿辩日》。

学生2:在学习那篇课文的时候,我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我想可以运用到这篇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方法是:结合注释读明白,理解大意读通顺。

老师:课件出示(结合注释读明白,理解大意读通顺)

老师:学会积累学习方法,并且恰当的运用,很好。那就请你用这个方法来自学,有不懂的问题可以与老师、同学交流。

学生:按要求分小组学习(自己学习,然后小组合作)

四、读诵结合,深入理解。

老师:结合注释读明白,谁读明白了?给大家讲一下这个故事吧。

学生1: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述。

老师:你能流利的讲出这个故事,说明你差不多读明白了。但好像还缺点什么?谁来补充或者改正。

学生2补充。

老师对学生1说:听了同学的建议,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1完整讲述故事。(学生在同学互助的过程中理解文章大意)

老师:理解大意读通顺,读通顺了吗?(指读)

学生读。

老师:他读的怎么样?

学生1:读得很正确,也很流利。

学生2:好像味儿不大足。

老师:好,你提到味儿了,那怎样读就会读出文言文的味儿来?

学生1:要理解意思。

学生2:要多读几遍。

学生3:要注意语句的连贯,抑扬顿挫。

老师:对,多读多练,就会像刚才你们所说的那样,把文章读的有节奏,有文言文的韵味,你想试试吗?先自己练一练。

(根据学生体验,顺势总结出朗读文言文的技巧)

学生自由练习,再次指名朗读。

老师:这次我们就听出文言文的韵味了。通过刚才的读,你感到文章中的两个学生是怎样学习的?用笔划出相关句子,自己试着读一读。

(引导学生一边动笔一边读书,学会通过勾勾画画用心默读的方法。)

学生默读,画出相关句子。

老师:谁来读一读你画的句子?

学生读相关句子。

教师在屏幕上出示句子:“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老师:同学们,两个学生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我从“专心致志”这个词语里面体会到一个学生表现很专心。

老师:你抓住了一句话中的重点词语来理解,很好。谁还有别的办法?

学生:我通过看图,观察到这个学生很认真的学习。

学生:我联系上下文,通过与另一个学生的比较,知道他很认真。

老师:你们很会读书,还掌握了不少读书方法呢。第二个学生的表现呢?(指读,出示,再指读)能否试着用合适的方法理解句子。学生提出找中心词,解释全句等等。

指读相关语句“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老师总结方法,还可以怎么理解?(出图)看到什么?

学生:可以根据图意来理解文言文。(拓宽学生运用学习方法的思路)

学生运用刚才总结的方法,了解文中人物的表现。

再次指读二人不同的表现(配乐,男、女生分读)

再次指读,读出古文的韵味。

四、联系实际,理解感悟。

老师:由此,你会想到什么?课前大家谈了自己的爱好,现在看来,光有兴趣行不行?(与课文开始时的导语相结合,相互呼应)谁想来读课文?

老师:假如他们二人现在开始比赛,你能料想到结果吗?

学生充分想象,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老师:为是其智弗若与?

学生:非也。

老师:为是其师弗若与?是他的老师不一样否?他们老师是什么人?找句子读一读,那是什么原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解决难点)

学生: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三心二意。

学生:一个人学得很专心,另一个人想着怎么把天鹅射下来。

老师:“专心致志”这个成语就出自这个故事。你们还知道哪些成语出自文言文。

学生:掩耳盗铃。

学生:揠苗助长。

师:一个人学得专心致志,另一个人学得怎么样?

学生:三心二意,心不在焉。

老师:你有这样的体会吗?先和同位说一说。

学生:有一次老师讲奥赛题,我觉得我会了,就没有认真听,跑神了。结果在做和它同类型的题时就不会了。

学生:有一次考试,发下卷子一看,觉得题特别简单,就慌忙做完了,觉得全对,就交卷了,心里还想,我交得真早呀,结果只得了72分。

学生:……

学生:……

老师:我们看不管下棋,还是做其他事。智力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什么呢?态度,这真是态度决定一切。

老师:我们看这篇文章,刚开始大家觉得不好懂,现在读出了韵味,你们的秘诀是什么呀?

学生:先理解意思,认真读,再仔细体会感情。

老师:好,同学们都学得专心致志,由开始的不会读,到后来的熟读甚至背诵,其实文言文学习并不困难,秘诀就在多读多背而已。

五、 补充资料,拓展延伸。

老师:两千多年前的这篇文章,是谁给我们带来的?

学生:孟子。

老师:你对孟子有哪些了解?

学生介绍,出示相关资料,介绍自己查找的资料。

出示《孟子  告子》,拓展延伸。

老师:下节课我们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一起来读一读《孟子  告子》吧!

篇3: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高中语文写作是一项重要的课题,研究表明,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融入自主学习策略可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学生写作风格的形成,使自身得到个性化发展,从而提升高中生作文的质量和创新能力。本文主要论述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写作教学中的独特意义,并结合当前现状,讨论如何将这一策略的作用发挥到最佳,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自主学习策略;高中语文;写作;应用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作为兴国之要也在不断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知识和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应改变。本着适应新课改的原则,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自主学习放进高中的写作教学中,从学生的思想出发,授人以渔,鼓励他们追求个性,懂得创新,使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得到充分应用。

一、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意义

写作是学生进行书面表达与书面交流的一种主要方式,它是一种表达自我意识和对外界认识的过程,它是学生许多能力的体现,比如说思考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字组织能力等等。自主学习策略是一种新颖而且科学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主动积极地接受知识与方法,并学会自己安排学习的时间,通过自己的方式汲取知识,自己总结出学习经验,最终提高学习能力,而写作正需要这种独立的意识,也需要通过独立思考来发现和解决问题。因此,将自主学习策略应用在写作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智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提高自主写作能力,整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二、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

(一)关于教育,我们常提到一句话“教育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但是在现代的应试教育下,依旧存在以获取高分为目的的功利化教学方式,因此,作文的模式化严重、缺乏创新意识,出现堆砌辞藻的现象,如此便显得没有生气,空洞做作。

(二)教学节奏太快,没有多余的时间思考。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常常不重视写作教学,在写作活动中,没有让学生悉心留意身边的小事物,依照模板写作,总是仓促了事,没有进一步讲解和诠释。然而,写作的内容和质量是分不开的,只有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去感受,思考,才能写出用内容有思想的好文章。

三、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如何应用

(一)培养写作兴趣,打开写作大门

很多人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还是要从兴趣出发,让学生消除畏惧写作的心理,比如说,有的学生不喜欢写作,有时候不是因为写作本身让人生厌,而是写作的题材、要求或写作的内容让学生感到头痛。因此,我们可以试着找一些简单的、更能吸引学生、让学生有话可说的课题,比如《成长回眸》、《忘不了那一抹微笑》、《最遥远的距离》等等,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调动写作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文字带来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找到了兴趣,也就找到了写作的动力,今后面对不同的题材,就不会感到语言痛苦,写作也相对变得容易了。

(二)放慢速度,寻找自我

学习和自主思考都是需要时间的,如果是急匆匆的写一篇文章,不仅没有内涵,写作兴趣也会减少,所以,老师在写作教学中,可以尽量放慢脚步,多给予学生体悟的时间,让他们带着问题静静的去思考。课上播放一段音乐,课下让学生到小石路走走,闻闻花香,看看绿草,只有慢生活才能给人带来深层次的思想,学生们没有了任务一样的写作负担,把写作当成了一次心灵的旅程,很容易提升学生的写作质量。

(三)拓宽学生创作思维

构思是写作最重要的环节,放宽学生的创作思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联想能力,以我手写我心;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每个人的思想不一样,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产生出的结晶是最独特的,老师应该对这种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加以赞扬;让学生多接触一些课本以外的知识,让他们感受文本以外的世界,像鸟儿一样飞翔蓝天,看到不一样的云彩,例如:在作文教学中,有一篇话题作文要求以“自由是什么”为话题进行写作,老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想象,完成这篇作文,学生看到“自由”这个字眼的时候首先想到是的脱离家长和老师的束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学生可能会联到大海里的鱼儿,会想到成年后的自己,当学生有这些思考和想象的时候,创作的萌芽也就初生了……在这个时候,教师只需要在自主学习策略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实际考虑问题,让学生明白事物的两面性,明确实现自由后的得失,最后让学生根据内心所想的结合亲身体验进行文章的创作,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

四、结语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将自主学习策略带入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可以唤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激发学生们写作的积极性,放慢脚步体验生活,写出真情实感,有利于改正功利性教学的缺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从而去提高学生们的写作水平。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需要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和实践,我们相信,自主学习策略的应用会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金静.深入分析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课外语文:教研版,(2):91-91.

[2]余雪冰.探讨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3):90-91.

[3]沈丽芳.浅议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商情,(28):146-146.

篇4:探究式学习在科技性说明文教学中的运用

- “The Language of Honey-bees” 教学案例

浙江省严州中学(梅城) 邵云红

教学内容: SEFC Book3 Unit 14 Reading The Language of Honey-bees

教学目标:

1. Enable the students to know the communicating ways of bees and improv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especially in exploring the implied information.

2. Enable the students to learn the ways scientists use to do research and improve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especially deducing.

背景

1.上课时间:4月20日

2.上课地点:严州中学梅城校区高三(4)班

3.学生情况:为文科普通班。学生基础较差,但经过两年多的阅读训练部分学生有较好的阅读能力,悟性尚可。

主题内涵:

探究式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由学生通过个人、小组和集体等活动,自行研究和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设计意图:

The language of honey bees是一篇科技性说明文,讲述了奥地利科学家Karl von Frisch借助实验研究蜜蜂语言的过程并最终得出结论:蜜蜂是通过不同的舞蹈向同伴交流食物与蜂巢距离的有关信息。本文详细地介绍了科学探索的整个过程,这和探究式的教学活动过程是相通的。所以,我尝试把探究式学习方式溶入这篇介绍探索研究问题为内容的说明文中,以分析语篇结构为中心,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推理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教学叙事

一. 激趣提问,激发探究欲望

上课的一开始,我在多媒体上展示了一群可爱的蜜蜂提着花篮在花丛中快乐的飞来飞去的动画,然后在屏幕上打出了一个醒目的问题:“Have you ever wondered why bees dance?”底下马上童心大发,好多学生几乎异口同声的回答:“They are happy.”我也被他们快乐的情绪感染,笑着说:“Yes. When bees feel happy, they dance…But what other information do they convey if they dance?”学生又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有的说:“Because they have found flowers.” 也有说:“They have had enough.”最有意思的是有个学生说:“Maybe they want to dance and sing for their … their … girl-friends?” 我适时的纠正道:“You mean ‘mates’?”下面早有学生笑的不行了,我也笑着说:“How imaginative you are!”意识到该把缰绳收回来,我重复了一遍问题 :“Why bees dance?… The secret is in the text.”由此进到快速阅读阶段。

(分析:我在前一个班级上这一部分,采用的是先和学生们进行交流,然后设问: Just now we communicated with each other. By which means do we communicate? 接下去又问But animal cannot speak, how do animals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然后进入本课的阅读:How do honey-bees communicate? 对于这些问题,学生也能比较积极的回答,但仅限于几个听话的学生配合的或者说是给老师面子的回答,气氛没有活跃起来。究其原因,第一个问题太陈旧了,早在高一册Body language 就已涉及,第二个问题也没有新意,学生当然没兴趣了。所以第二节课我索性利用了课件中的一幅背景图片,直奔主题“Have you ever wondered why bees dance?”想不到,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语篇入手,培养探究能力

1. 归纳段落大意。

学生听到指令后,开始再一次快速默读课文。很快就有学生回答: The main idea of

the first paragraph is the first sentence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varieties of bee.”

在归纳段落大意时,学生们常常会把一段文章中的首句或尾句作主题句。我并没有急于纠正,过一会儿,有人说:The main idea of this paragraph is “ Among the different kinds of bee, it is the honey-bee that has interested scientists most because of the “language” they use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我还是没有作出判断: “Who is right? Why?”学生有的说第一个对,有的说第二个对,但理由都没到点子上。这时候,我笑着提醒说:Read the title. Maybe you will have an idea. 学生一读课文的标题,就明白了,于是有个平时语文成绩很好,英语基础不怎样的学生站起来回答: “The title is ‘The language of honey-bees’, so the text is about the language of honey-bees. Each passage 都是围绕主题而写的。So the second is right。”我带头鼓掌。这时候大家都以为大功告成,准备进到第二段的段意查找。这也是学生常犯的错误,他们不管课文中的原句有多长,只要和段意有关的全找出来。我告诉他们碰到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把这个长句的关键词找出来,然后经过归纳、总结,最后提炼出main idea. 同学们七嘴八舌,试着按我的要求去做。最后提炼出本段的main idea :Language used by honey-bees interested scientists。完成第一段的大意归纳后,接下去的七段学生们做起来就顺利多了。

(分析:在这一步骤中,我本想设计成给出每段段落大意,然后让学生进行匹配。但是,如此一来,老师就看不出学生的思维过程,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而且,学生的归纳、总结,提炼的思维品质得不到锻炼;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得不到培养。)

2梳理文章结构。

理清各段大意后,让学生再把文章的结构梳理出来。这部分是小组活动。运用概念图。

(学生完成后的结构图)

(分析:这张结构图是课前设计好的,由于前面已让学生概括了每段的main idea,学生顺利地完成此图。这张结构图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有关课文内容的全景图,使学生有效的把握课文信息和框架结构,培养了梳理篇章结构以及整理信息等技能。为下面活动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3.找出各个实验之间内在关系

此项任务是本节课的难点。即使有了上面的活动做铺垫,我仍然继续做一些准备--把四个实验分别进行剖析。我把四个实验设计成表格,让学生口头填写。

Experiment1/2/3/other experiments

Problem Methods Facts he observed Conclusion

完成四张表格后,我提出了本节课的难点问题:Using a chart to sh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periments conducted by Karl von Frisch .由小组合作,并派代表到黑板上完成。学生活动进行到这里,大家都有点疲倦了。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准备了小小的奖品,最佳小组将每人获得一张精致的书签。

小组活动在进行中,我在教室四处巡视,同学们有的从课本上查找线索,有的从两张表中查找线索。过一会儿,赵超神秘的朝我招招手。我走过去,他得意的但又用不太确定的语气说:老师,我看出来这和语文老师说的差不多。这属于说明文,Karl von Frisch 先是发现问题,然后提出假设,然后用实验证明,得出结论。然后又进一步的……同组的同学迫不及待的纠正道:前面只是得出部分结论,所以接下去进一步提出假设,进一步的实验证明……`最后得出圆满的结论。说完了,定定的看着我,等我做出评价。我从心底里高兴:“You are clever!” 但是我提醒他们:“I’m sure you can express it in English.”

接着就有同学到黑板上去画图,最后经过同学们的评比,认为下面这幅图最能清晰的表明课文中所阐述的实验过程。

Find the problem: One bee discovered the honey, many more came to it.

Put forward an assumption: One bee seemed to be able to communicate the news of food.

Experiment1: Conclusion: The dance can communicate news of food.

Problem: Did the dance convey more information?

Experiment2: Conclusion: The dance told the bees about the location of the feeding place.

Problem: Could bees tell each other the exact distance of the feeding place?

Experiment3: Conclusion: The number of wagging dances per

minute told the exact distance to the

feeding place.

Problem: Could bees tell each other the exact position of a feeding place?

Experiment4: Conclusion: They can tell each other the exact position of a feeding place.

Solve the problem

(分析:在本篇课文中,科学家发现蜜蜂的舞蹈秘密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在这部分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们不仅理清了文章的篇章结构,而且对实验的目的、方法、观察到的事实、得出的结论,都进行了分析,更为重要的是由学生自己经过分析、归纳、总结,搞清了各个实验之间的内部联系。学生在理清科学家的探究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的探究学习的过程。另外在这部分活动中,还帮助学生解决了语言点以及一些疑难句子。特别是蜜蜂的两种舞蹈用动画的形式给学生演示出来,有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语言输出,深化探究目的

在本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如下的口语活动:If you were Karl von Frisch, give a report on one of the experiments.

有了以上活动作铺垫,学生们准备了没多久,就有人自告奋勇的来到了讲台,我选取一个精彩片段与大家共享:

Before I began to do the experiments, I had worked with bees for many years. I noticed that one bee seemed to be able to communicate the news of food to other bees. In order to prove it, I did the first experiment. I marked some bees with little dots of colour. Then I observed the marked bee which returned to the hive from the feeding table performed a circle dance, and the surrounding bees copied it and left for the feeding place together. The circle dance communicated the news of food. But how did they tell each other the distance and the exact location of the food? I went on with more experiments…

(分析: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语言输出。经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这时的语言输出自然是水到渠成,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深化了探究性学习的目的。至此,一堂探究式学习课总算比较圆满的完成。)

教学反思:

这是我第一次把“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这一教学理念贯穿于整堂课所做的一次尝试,对这堂课而言我感触颇多。

1.有两个亮点:

1)问题的设置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起点,通过多样化的探究活动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所以是否能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有吸引力的、鼓动学生立即参与到课堂中来的问题,是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关键。在这节课一开始,学生带着他们感兴趣的问题阅读,不仅激发了探究的欲望,而且促使他们更快更准的理解课文。

2)学生自我探究使篇章能力的培养落到了实处。阅读课中要重视对学生语篇能力的培养。中国中小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黄国斌认为,学生有了篇章结构的能力,说话就会有条理,写作就会有条理,学生的思维品质就会通过我们的英语教学得到培养和提高,也就实现了我们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这节课中,我把探究式学习运用到文章结构的分析上,让学生自己寻找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探究文章内部联系,不仅培养了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把握作者写作思路的能力,而且对写作也起了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

2.值得改进之处:

1)本节课课堂容量过大,导致学生活动太过仓促,比如四个实验的剖析。探究性活动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这样学生才能在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赶教学任务,让学生活动匆匆走过场,就达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为使教学踩得更实一些,还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2)学生的活动面过窄。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英语课程的必修课是为每一个高中学生奠定终身发展的共同基础的课程,因此高中英语课程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是许多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everyone can do something.从这节课来看,有不少平时对英语几乎要放弃的学生也参与了活动。尽管如此,“面向全体学生”这一要求还远未达到。因此如何使活动分层设置,如何在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优势互补,如何激励、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这些问题让我操作起来都很困惑。

总之,“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这一教学理念对我们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学习研究这些新的教学模式,在专业上还要继续全面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并在实践上勇于创新,这样才能最终把这一理论付诸现实,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四、参考资料: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张婷婷,“理解课程目标是获得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第2期

3. 黄国斌,“把握编者意图 紧抠教学目标” 英语周报(高中教师版)年第33期

4. 詹进初,“刍议探究式教学” 英语周报(高中教师版)2006年第8期

篇5: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温日明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师组织下,学生间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学习成果的过程。合作学习的目标指向全体,特别是对中后进学生最为有效。它是实现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的有效途径,并且使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研究将会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同时又为培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谐共处、通力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训合作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出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一开始实施时,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不免有些生疏,合作时要么七嘴八舌乱讲一通,要么干脆不说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意见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成或反对。我们也经常看到课堂内出现小组讨论、组间竞赛等形式。但由于学生合作意识薄弱、合作技能较低,往往导致合作活动的形式主义。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

要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配学习任务,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配学习角色;指导小组成员如何向同伴提问;指导小组成员如何辅导同伴;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的发言;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共同讨论;指导小组成员学会相互交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

在合作学习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是合作者,教师应当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平等对话。当合作学习小组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可以适时点拨、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例如,笔者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安排了一次合作学习。教师在参与某一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时,发现学生理解“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有困难,便提供给学生一份资料,(教学论文 )让学生借助资料共同探讨;教师参与另一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时,发现学生对“伯父叹气”那句话理解有困难,便进行了适当的点拨:人的行动往往与他的内心活动有关,伯父这一叹气,你们能揣摩一下他的想法吗?教师这样指导,没有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学生进行合作技巧的指导,应当循序渐进,专门训练。教师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活动时,也应当相机指导些技能和品质,我们要有意识地长期培养、潜移默化。长期培养仅仅依靠课堂训练也是不够的,应重视学生课后小组合作学习的延伸。

二、把握合作时机

合作学习不可滥用。开展合作学习,不能单凭教师的意愿,想什么时候合作就什么时候合作。教师应当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把握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促进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

1.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了合作学习愿望的时候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有一名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我觉得课题中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因为‘借’要征得别人的同意,用后要归还,可课文中的箭既未征得曹操的同意,也没有归还,所以课题中不能用‘借箭’而应当用‘骗箭’。”这名学生的话音刚落,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教师感到这名学生提出的观点很有价值,同时觉察到同学们有合作学习的愿望,立刻抓住时机,安排学生在小组里相互讨论,相互辩论。

2.当需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的时候

例如,我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弄清狼是怎样找碴的,狼为什么要找碴。当学生通过自读,明白了狼找碴是为了吃掉小羊时,我及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狼不找碴也能把小羊吃掉,但它为什么还要找碴儿呢?这种问题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就事质疑,具有一定的难度,能够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当学生的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的时候

例如,我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是写叶圣陶先生帮“我”修改作文的事,为什么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课题?请了两个学生回答,但思路都不开阔。针对这种情况,我安排了一次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里相互说一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4.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讨的时候

例如,我在教学《白杨》一课时,有的学生认为应该这样分段,有的学生认为应该那样分段,意见很不一致。教师没有简单地下结论,而是安排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里共同探讨,相互交流,弄清课文的结构,感悟分段的方法。

5.当学习任务较大,需要分工协作的时候

例如,我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对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有人建议在圆明园的旧址上重建圆明园,你们认为这样好吗?结果一部分学生认为好,一部分学生认为不好。我抓住这一时机,把认为好的学生作为正方,把认为不好的学生作为反方,在课堂上展开辩论。为了在辩论中取胜,正方和反方分别组成了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并对每个小组成员进行了分工,从不同的`途径去搜集证明自己小组观点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去证明自己小组的观点。

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盲目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像内容简单一目了然的部分,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作一般性了解;像知识密集的内容,更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教师慎重考虑。首先每一个合作内容的确定都是一个问题情境的选择,这个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必须是一个新情境,他们不能立即解决,但他们可以凭借以前的知识经验起步;其次,这个内容的表达易于学生通过言语来交流;还可以对一些值得争辩的问题通过合作竞赛的形式去解决。总之,合作学习必须根据需要进行。

为了不使合作学习趋于形式,收到实效,“合作时间”的安排也是很关键的。合作时间可长可短,我们可以把一课甚至几课的时间都让学生进行合作式的探索,互助式的学习;也可以在课堂内让学生就一个问题进行短时的讨论、争辩。但是,每次合作学习,教师一定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发表意见,充分表达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要深入其中。

三、在课堂内进行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

1.创设情景、呈现问题

这是进行合作学习的第一步。教师首先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一起来呈现问题。教师加以具体化、系统化,明确学习目标。

2.组内合作、解决问题

根据所呈现问题的性质、难易程度,师生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在组内开展合作学习。组长协调好组内成员的学习活动,鼓励各成员积极参与。梳理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重点讨论,达成共识。

3.组间交流、教师调控

在组内合作的基础上,各组将讨论的过程及解决的问题派代表向全班作交流,组间再质疑。教师善于调控,对一些普遍问题可适当提供变式(或材料、或观点)帮助学生解疑。

4.引进竞争、巩固合作

对同一问题的理解,或解决的方法,或学习效果在组内进行交流时,可通过组间竞赛展开。巩固了合作学习,增强了合作意识,调动了学生寻求最佳合作方法的积极性。

小组合作研讨是本模式的中心环节,因此第二步和第三步是最关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不能按部就班,要根据实际需要将模式灵活变通和优化组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在组内、组际间展开讨论、交流,使人人都能贡献思维成果。

四、合作学习的评价

当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结束,应当根据自己对合作学习的监控情况和合作学习小组对合作学习的反馈情况进行评价。合作学习的评价,要以激励为主,强化学生有效的合作学习行为,促进学生今后更加有效地合作学习。对合作学习的评价,要以小组评价为主,评价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质量,评价合作学习小组的合作过程和效果,并对有效合作、成功合作的小组进行表扬和奖励,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使小组成员同合作学习小组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认识到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意义。评价方法首先从是否真正合作来判断,使小组成员对合作学习的目的或学习的具体任务均有认同感;成员之间能够积极、相互依靠;小组中的个体责任能够明确并能得到落实;小组合作中成员能够运用一些基本合作技能,如听取别人的发言,能够向别人求助,能够向别人建议,能够和别人协调活动等。其次从合作学习具体操作上判断看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的正常确定,是否很有必要;小组的划分是否是以合作而分组,为合作本身而培育小组;小组合作中是否有纠正“合作的问题者”,合作的“小权威”是否被遏制;对学习滞后者是否有具体的帮助;在合作中合作意识,交往技能是否得到培育。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学习方式,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积极引导学生吸收、内化。教师之间也应经常性地开展小组合作式的学术探讨,只有不断地探究学习,发掘潜力,调动起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佳境界。

(作者单位:546100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实验小学)

篇6:探究性学习在职高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探究性学习在职高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探究性学习在职高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重庆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 张家贵

在职高语文课堂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深入学习的习惯,就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开掘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优化学生的品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如何在职高语文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学习呢?经过几年来的教学工作探索、实践和检验,我总结了点滴体会。

一、创设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学手法陈旧,就会使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学生慢慢地就会变成被教师“报大的一代”。因此,教师在教法设计上,也应有所创新。例如,在教《曹刿论战》一文时,我让学生对人物进行评论,刚一开始,同学们的态度比较一致,赞扬曹刿,批判鲁庄公和乡人。这时我就给学生讲述了角度不同、看待事物的结果也不同的故事,再启发同学们重新思考,结果,同学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了新的评论:有的人从乡人角度立意,抨击乡人缺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心;也有人说,不应对乡人过分指责,他的态度可能事出有因,也许是鲁庄公不能“取信于民”所致;有人批评鲁庄公不善战,急噪冒进;还有人对鲁庄公进行了赞颂,认为他任人唯贤,敢于起用人才,重用人才,今天仍要发扬这种精神。

二、发现问题,培养探究能力

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做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独立阅读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发现问题。因此,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信息平台,鼓励同学们对课文的内容、文字,涉及到的人、事、景、物大胆发表意见,评头品足,论是说非,提出问题。教《陈奂生进城》时,同时让学生阅读《乡场上》、《万家诉讼》,观看由小说改编的电影《陈奂生进城》、《秋菊打官司》,同学们一下子觉得作品离我们近了,对这些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感兴趣了,他们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都被调动和诱发。

开展探究性学习,并非说干就会的。教者首先要办好试点,让学生尝到甜头,体会自我,体会成功,然后再逐步展开。笔者以《蝼蚁壮歌》一文为试验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预习,告诉学生一篇文章要围绕文章写的什么,我学会了什么,我悟到了什么三个问题去读。再和学生一道拟出引道思考题,并按上述三方面进行分类,然后由学生自由组合探究每一个题目或在文中圈点,或作简要书面回答。上课时,教者又是将上述三方面的问题归纳成三句话,即扩写一句话(这是一篇……的文章),续写一句话(我从文中学到了什么,积累了什么),悟写一句话(我从文中体会或发现了什么)。让全班学生围绕三个问题用三句话开展即兴发言。整堂课学生踊跃发言,基本上对课文的方方面面都谈到了。最后教者归纳,这三个问题是三个层次,第一个问题的探究明白了文章的内容、体裁、主题、情感,第二个问题的探究学到了知识,如优美词句、写作技巧等,第三个问题的`探究,是品读鉴赏,是从第一二个层面升华而来,提高了审美情趣,让学生明白了从哪些方面去开展探究,尝到了成功的愉悦。

三、合作交流,开放探究环境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开放探究的环境,适时引导学生组成各种学习小组,互相交流、争辩,实现资源共享,以达到共同进步这一目标。为体现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的有序性、实效性,教师应根据不同内容灵活运用有效的合作方式,指导学生井然有序地开展合作学习。以四人小组为例,他们可分为组长、书记员、汇报员、评议员,分工合作,各司其职。除了人人要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外,组长负责协调,组织全组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同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一起解决一些学习疑难;“书记员”负责记录本组学习结果;“汇报员”向全班汇报学习结果。

教师要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让学生获得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主动探索要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学校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教师不是绝对的正确,书本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料。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教师是学习生活的朋友,书本不等于信息资源。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外相互促进,知识于能力相互增益。采用课外延伸性学习,即学习不以授课结束为终止,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产生一些新问题,课外能主动去探索解决。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学习中生活。这样的教学易于将学习活动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是真正的内部动力驱动下的主动学习。例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艺术佳作,在学习中,我们可以以“月亮”作为载体进行专题探究。

1.月文化探究。巧设问题:①有关月亮的诗词;②有关月亮的曲赋;③有关月亮的对联;④有关月亮的歇后语; ⑤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⑥有关月亮的民间故事;⑦有关月亮的典故;⑧有关月亮的歌词;⑨月亮与酒;⑩月亮与地名……

2.月科学探究。设计问题:①谁第一个登上月亮的人?②月球适合人类居住吗?③月亮是怎么形成的呢?④我们可以人造月亮吗?⑤月光是太阳的反射光吗?⑥月亮和人的情绪有关系吗?

3.月习俗探究。设计问题:①为什么古人要在中秋祭月呢?②祭月活动有那些仪式呢?③为什么要举酒邀“明月”呢?④古人有月亮情结吗?⑤国外有那些有关月亮的庆祝活动呢?又如:①“我看超女”的辩论赛;②“我为神七而骄傲”的演讲会;③“还我美丽的引淦河”的环境调查报告会;④“深镇仙人洞――人间的天堂”的旅游广告推荐会等,通过开展这些课外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和审美情趣。

篇7:浅议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学习中的运用

浅议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学习中的运用

615200 四川省会东县龙树乡中心小学

潘林

【摘要】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社会,作为高科技产物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也正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传统的语文教学在打好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中的确起到了重要功不可没的作用。但是“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语文教学也有其弊端,它缺乏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单调枯燥,学生兴趣不高。多媒体教学集声、文、图、形于一身,具有直观形象、时代感强、信息量大、学生容易利用和接受等特点。因此多媒体教学对语文教学的运用越来越重要,多媒体可以引导学生把接下来的内容掌握得更好,运用到更极致,容易促成整个语文教学目标的完成。通过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以多种媒体信息反馈给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态度,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从现代信息技术的观念入手,加强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建立多媒体软件库等方式促进多媒体在农村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计算机;多媒体;农村;课件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和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实践活动中,为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架设了一座沟通的平台,它在提高教学质量,开发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潜力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如今的教学早已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根教鞭、一杯水”的老式样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学手段亦不断更新,不断完美。多媒体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和动画,给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新气息,打破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在教学活动中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动画设计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上课活动呈现活跃状态。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方面加强多媒体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一、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幻灯片参与教学活动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先进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受到越来越大的启示,它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勾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多媒体教学在八十年代已经开始出现,但当时是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综合运用与课堂教学。九十年代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多种教学媒体的运用。因此,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它又可以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高科技产物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也正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和动画,给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新气息,打破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实际操作中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就是教师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例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是这样用幻灯片进行导人的:“我们今天来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人们都说: ‘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个美好的想法,去看看桂林的山和桂林的水。”然后简要介绍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这样学生的思维马上调动了起来,马上调动r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积极性。

二、因地制宜上好多媒体CAI教学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要想学好语文,学习兴趣、好的学习习惯等都是很重要的。有人感到学习语文很吃力,这是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达不到金石为开的效果。对语文学习感兴趣,就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动力。因此无论做任何事,兴趣是最重要的。农村学生不同于城市地区的教学方式,农村小学生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等特点,造成他们上课时无法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而CAI教学有利于优化学习过程,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和老师的良好互动作用,提高课堂学生的参与性。

爱因斯坦说过: “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种结果社会价值的认识。”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的。利用多媒体在复习旧课中设计问题启发思考,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学习课文,这种学习方法是由语文学科自身的性质决定的,其关键在于老师的指引作用和学生的理解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在确定课件内容是就应考虑CAI的特点,所选定的教学内容要有利于CAI特点的发挥,要发挥好农村学生的认知能力因地制宜地处理好系列问题。

三、注意动画的运用和平时搜集整理素材的`能力,完善课件保留存档机制

心理学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刺激学生反应的过程。计算机具有动画、声音、风景图像等各种信息表现形式,因此运用计算机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能力,加深教学内容在他们头脑中的印象。在教学中,要根据儿童的特点和对动画片的敏感,适当地制作一些动画片,为儿童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所以在设计时,构思很重要。在什么时候使用课件,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提供一目了然的教学意图、教学步骤及操作方法,反映课件设计的各项要求,有效地表示课件中的各种信息,给出课件制作的各种指示,上好语文课。

通过使用教学光盘和观摩优质课等方式获取信息,广泛吸纳别人优秀课件,取长补短,少走弯路。“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教师要养成平时搜集整理素材的习惯,有选择地对信息进行甄别,这样不仅节省了大量时间,而且还能够轻松完成课件的制作。平时也要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实践,多参与制作课件,可以发到网络上与其他同行共享。学校在教师运用多媒体的基础上,要将教师的平时制作的课件保留在教导处存档,并不断通过其它渠道积累课件资源,建立多媒体软件库,教师要用,随时随地可取,这样就为教师平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让教师感到运用多媒体的方便与快捷。

现代化教育技术标志着时代的进步,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农村小学多媒体教学的全面运用是一段曲折而漫长的路,但只要有国家财力的扶持,学校的支持,教师的开拓创新精神,多媒体教学将会度过一个又一个春天。

篇8:合作学习模论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合作学习模论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诗山中学 杨长安

合作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潮之一,是国家基础课程改革所强调和提倡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也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正在广泛使用的教学方式之一。把合作学习作为体育课的一种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有效地提高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实现优质教育。因此,加强对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使用与总结,以便于发挥出它最大的功效。

一、合作学习的起源与发展

合作学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孔子的《学记》中提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也。”在《论语》中也说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有关合作学习思想的论述。合作学习理论于80年代被介绍到我国,90年代在一些学校中开始尝试使用,但真正在我国引起重视还是在本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之后。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地学习模式,是个体学习模式的升华,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的主要形式可以是两人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多人之间的合作。合作学习对于个体来说,是他们获得灵感、支持和帮助,获取更多成功的保证;对于整体来说,是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创新的源泉,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因此,合作学习应在现在的体育教学中得到大力提倡,并广泛使用。

二、合作学习的分类与使用

1.两人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又称同伴之间的合作学习)

在体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两个好朋友搭配是一种典型合作学习形式,它易于组织,且教学效果比较理想。好朋友关系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讲,都是同学关系中最密切的,也是最容易交流的。例如,广播操,武术教材的复习课,让学生自由搭配队,相互学习、纠错,最后两人共同进行学习成果展示,教学效果甚好。

2.小组合作学习

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最熟悉的用得最多的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它可以直接有效地解决教师面临大班额班级授课制的问题,同时,也符合新课程学习方式的要求。关键是怎样进行分组,指导他们在小组内进行分工,怎样选择小组长,及小组长如何开展小组活动。下面把常用的分组模式介绍一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分组模式,一般有以下三种分组方案。

①稳定分组

即分组后保持较长时间,按照学生的健康、性别、体能状况、体育成绩等因素划分为较为稳定的2小组,可作为一个学期或学年的学习单位。例如,对于初中三年级的学生,由于男女生体质差别较大可以采用男女分组进行教学,这种分组的特点是分组后学生体能基本相同,爱好和技能可能不同,但便于对同一组采用相同的计划,又便于对不同小组的区别对待。

②阶段分组

阶段性的分组持续的时间比较短,一般只在一个教学单元教学中采用,一旦单元教学结束,小组也随之解散。这种分组主要有三种分组方式:

按技能水平分组:其特点是技能相同而爱好不近相同。例如在游泳教学单元中,把会游者和初学者分为两个小组,教师用不同的要求对他们上课,能使会游者水平提得更高用时却短,用更多的教学时间来教初学者,使初学者的能力提高更快。

按爱好相同分组:其特点爱好相同技能却不近相同。例如在球类数学单元中,同时出现篮球、足球和排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球类项目,从而充分调动力,技能和体质都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的真正体现。

按技能水平好坏搭配分组:其特点是体育技能、爱好均不同。这种分组的目的是缩小组内差别,让技能好的帮带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改善了人际关系。

③灵活分组

灵活分组与阶段分组相似,效果相同,不同的是持续时间更短,仅在一节课或一次练习中出现,随之即被解散,主要有三种分组方式:

按技能水平分组: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竞争性。例如跳高教学中,在四个跳高区域设四个不同高度:90厘米、100厘米、110厘米、120厘米,由低到高。教师提出要求凡能跳过90厘米高度的,才能跳下一个高度,以此类推,连续三次跳不过去的,回去跳低一级别的高度。这种临时性的分组可以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敢于拼博的精神,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使用这种分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随机分组:这种小组也是在短时间内出现,一般有随机报数或自由组合两种。通过报数随机分组可以达到各组间实力基本相同局面,便于开展组间的教学比赛或竞争游戏;而自由组合可以使爱好相同、关系要好的同学分在一组,他们之间的配合默契。例如球类的教学比赛、跳长绳活动等。

三、使用合作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及其建议

1.从当前中小学课所采用的合作学习方式来看,还存在着理解与执行上一些普遍性问题,主要有: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教师的引导作用和指导作用不够:讨论的有效性不高;课堂的交流与生成不多,学生收获不大。

2.针对这些问题,本人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引导,教会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讲清合作学习的要求与方法,如何确定小组成员分工,他们各自承担什么样的个人责任,成员之间如何交流,如何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如何处理小组活动中出现的意外问题与突发事件,怎样汇报学习成果等等,指导学生有组织、有秩序、高效率地完成任务。

不能只重形式,要加强方法的研究,搞好管理。要研究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选用科学的教学模式,不是所有的教材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新授课应采取什么样的合作形式,复习课应采用什么样的合作模式,针对性选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以下多种因素:合作前的准备,时间的设定,内容的选择,人数安排,小组的结构,合作的方式,场地设施的要求,环境条件,课堂纪律的保障,过程的监控、指导、成果的反馈、评估,安全事项等。只有选择科学的合作模式,考虑周全,安排妥当,才能使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发挥出更高的优势。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个体差异。承认个体差异是个性化教学的前提。在开展合作学习时,人们一定会发现小组活动中有种种不平衡的现象,如有的人总是抢先发言,争着表现,而有的同学却总是失去机会或默默地坐着,甚至对老师的引导帮助也不予理睬。对于种种不平衡的现象,我们都要作为具体研究分析,想出解决的办法,如轮流当组长,变换扮演角色,并对合作的任务提出每个人参与的具体明确的要求,保证每个学生都要参与的机会等。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个体差异。

篇9:浅谈英语学习策略在教学中的运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大雁第一中学

英语组 赵靓

浅谈学习策略在教学中的运用

大雁一中 英语组 赵靓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策略,英语教学也不例外。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策略,即要“授之以渔”。

一、运用学习策略的必要性

当前英语教学的现状就是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策略的教学,只注重对知识的讲解,所以改变这种现状成为了当前英语课改的重点。而使用有效的外语学习班策略,不仅可以改进英语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负担,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和实现个性化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学习策略

了解学习策略可以促进教学。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策略的了解,可以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渗透学习策略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选择策略必须遵循实用性与理论性相结合、具体性与一般性相结合、有效性与可教性相结合的原则;第二,加强反思和监控;第三,注重交流与相互学习;第四,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策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咨询,同时在教学中要渗透和示范学习策略。

三、英语学科中常用的学习策略

(一) 基础知识的学习策略

1、语音学习策略。国际音标非常抽象,记忆有难度,若按歌诀形式记忆就容易多了:“国际音标48,元音单双20整,辅音清浊28;单元音分前中后,双元音集中又合口;辅音六爆破十摩擦,还有一舌二半三鼻音。”

2、词汇记忆策略。A.“五到”记忆策略,即心到、眼到、耳到、中到、手到。B.重复记忆策略。C.读音记忆策略。根据单词的读音和字母组合发音来记忆单词,既快,效果又好。这是最普遍的一种方法。D.“字形”记忆策略。英语与汉字一样也有许多“集形字”,如bed:“bed”很像一架床,这样就把字形、字音、字意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不易忘记。再如news:来自于东西南北的信息就是“新闻”(news: n---north; e---east; w---west; s---south)。E. 情景记忆策略。如information(在格子里的东西就是信息)。F. 图表记忆策略。运用图表的方式来记忆词汇,能给人以形象、生动、直观、简明的印象,有助于提高记忆效果。

(二) 语法记忆策略

1. 歌诀记忆策略即将所记的内容编成概括性强、琅琅上口的歌诀。如1)不定式作宾语补足语省“to”的动词可编成歌诀:省“to”动词很重要,“注意”、“观察”不可少;“三看”、“二听”、“一感觉”,还有“三让”要记牢(注意--notice;观察--observe;三“看”--see, watch, look at)。2)学a和an:a 和an很想像,两者用法不一样;辅音单数a提前,元音单数an优先;代在名词来相伴,a 和an看不见。3)序数词:一、二、三特殊记,遇九时去掉e;五和十二记仔细,f来把ve替;ty换成tie,后面再加th;几十几变个位就可以。

2. 联想记忆法,即根据内容编出“生动鲜明,新颖独特,离奇可笑,违背逻辑”的话语。如:1)hang。由于意思的不同其过去式和过去分词有两种形式:“悬挂”hung hung;“绞刑”hanged hanged,可以编成“悬挂”无规则,“绞刑”有规则这样的顺口溜。2)lie。“撒谎”,人人一生中都要撒谎,普遍规律:lied/lied;“躺”,不同人躺的姿势不同,极不“规则”:lay/lain。3)主谓一致的就近原则:not only…but also…,there be,or/either…or…,nor/neither…nor…连接并列主语时可以编成“不仅有or,而且有nor”。4)主谓一致“就远原则”:except/but/besides/together with/along with;as well as/including;like/such as连接主语时可以编成“除了with,另外包括like”。

(三) 听力策略

1、放松情绪,集中精力。

2、组合响亮词策略。在听的时候并非每个词都需听得很清晰,尽量“捕捉”读得最响亮的词,然后组合这些词再加以推测,便可基本了解录音的大概内容。

3、全听、选听、精听策略。

4、语篇理解的“五步”、“五边”及五个“W”策略。

1)“五步”策略:第一步:听前快速浏览各小题选项,推测各小题需要选听的信息;第二步:组合各小题信息,猜测题文大概意思;第三步:预测各小题可选答案;第四步:仔细听,修正预测;第五步:回忆所听内容,做出最后选择。

2)“五边”策略:边听、边理解、边记录、边推测、边抉择。

3)“五个W”:在听短文时,必须注意短文中有关 who(物),when(时间),where(地点),what(事件),why(原因)的信息。

(四) 口语训练策略

1、大胆开口,克服害羞心理。

2、多说多练。

3、开设口语角和口语课。

4、“cluster”策略。

(五) 阅读策略

1、扫描式粗略阅读。

2、跳读:寻找特定的数字、符号、日期、事由和特定的个人信息。

3、精读:全神贯注,积极思维,反复阅读,仔细推敲。

(六) 写作策略

1、利用课文进行写作训练策略。

2、书面表达写作策略:判断体裁,注意格式;整理要点,拟成提纲;准确灵活,逐点译出;围绕动词,扩点成句;遵循逻辑,连句成篇。

总之,一个合格的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传授学习策略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就能更好的达到为师生减负增效的目的。

篇10:探析自主学习策略在中专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探析自主学习策略在中专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探析自主学习策略在中专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文/蔡 薇

摘 要:随着我国对教育的不断创新改革,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已逐渐被新时期的教育模式取代。新时期的教育把创新能力摆在首位,旨在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学习的积极性。所以,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慢慢适应不断更新改革的教育模式,在新的模式下做到教学相长,达到最佳的效果。对于中专的计算机专业,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对目前中专学生计算机学习现状的分析,进而提供一些自主学习策略。

关键词:自主学习;中专;计算机教学;学习策略

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堂都是老师的主场,采用的都是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收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被动的学习计算机知识,但这样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对专业技能的.要求高,所以学生需要在不断探索中,才能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可见,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满足需求。所以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实践能力,把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计算机比较灵活,这就决定了学生只有自主学习,才能更好地掌握技巧,促进本专业的快速发展。

一、中专院校自学现状

在自主学习观念的推动下,中专院校的教育模式有所改变,但其结果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整体素质较差,操作能力低

现在的计算机具有娱乐性,在教学中,学生沉浸在电脑的娱乐中,忽视了专业知识及在待人接物方面的技巧。对于合格的工作者来说,良好的创造、团队精神、个人素质与职业道德是不可缺少的,在某方面,这些都比专业技能重要许多。有的同学对于电脑系统相当熟悉,对于一些实物模棱两可,这对自主学习也是一个障碍。

2.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

中专学生很多都是未能顺利进入高中的学生,在自身来说,内心具有强烈的挫败感,对于专业的学习缺乏成功与自信的体验,

没有明确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也就没有了动力。而对于老师枯燥的讲解,学生大多会产生厌烦心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学生早就习惯了老师讲解,自己被动接收的教育模式

简单的问题,学生只要稍稍动脑就可以解决。像VB这样难的程序设计,需要学生动手又动脑,学生会嫌麻烦而不愿意思考,学习策略也就很难掌握了。

4.没有充分运用自主策略

在教学中中,计算机老师没有认识到教学是以学为中心,往往对自主学习有疑惑,只是一味的授课,而没有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没有给学生自己学习的空间。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老师的充分信任及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看到自主学习的成效,这也是充分自主学习的策略。

二、如何运用自主学习的策略

1.有效安排教材课程

以前的计算机教材难度偏大,而且难易程度没有明显的划分,老师只是讲解没有进行深化,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在课程安排中,老师应在了解教材后,结合学生特点,对教材进行补充与删减,使之与实际的教学内容更贴近。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对于计算机而言,教材不断更新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以往完善的知识与新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做到与时俱进,保证学生有更多的知识补充。每个学习阶段都应遵循先易后难的顺序,所以中专教师在教授计算机时要从简单的开始,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后,方便以后对更难知识的接收,所以在教学中,老师是很重要的,老师要确保教材与课程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恰如其分的做到教学相长。

2.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实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由原来的灌输教学模式转变为提高学生创造力与实践能力的教学。在给同学进行知识讲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兴趣,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自主学习。在计算机课堂中,学生有各种不同的兴趣,对于学生的喜好,不能用好或坏来评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在这过程中要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对待方式,对于那些性格外向,敢于表现自己的学生,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留下悬念,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而那些性格内敛的学生,老师则应该注重与其沟通,让他们感受老师的关怀,从而引起对学习的兴趣。

3.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对于涉世未深的中专生来说,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的成功事例较少,没有尝试成功,缺乏自信心。计算机专业是他们认为比较难的学科,学生只有带着浓厚的兴趣及强烈的自信心才能把知识学好。所以老师不仅要教授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成长。

总之,自主学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良好策略,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帮助他们全面发展。对于中专学生而言,计算机的学习需要把学生作为主体,让他们形成自学意识,在学习中不断开发思维,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唐梁兵。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卫生职业教育,(01)。

[2]张羽,赵琳,李媛。自主学习策略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风,(13)。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南中等专业学校)

篇11: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将合作理念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语文教学

小学生只有通过语文学习才能获得字、词句、段、篇的基础知识,才能获得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并进一步进行交流、解释和记忆。同时,作为学习语言的学科,语文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和自主思维的一门学科,是学习其他各科知识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小学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是小学教育界时刻关注的问题。合作学习模式正是基于此引入了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

一、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模式

将合作理念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形成的合作学习模式,主要是指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的参与、点拨、引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互助性的学习活动和小组成员或小组之间的互相配合,以实现合作小组的各个成员共同发展目标的学习。学生和教师是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模式中的两个重要角色,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起指导作用。合作学习主要包括四个环节:

(一)分组。

分组是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构成了合作学习的空间。小组划分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合作学习的效率高低。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为本,强调生活课程的自主体验,根据课程合作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划分学习小组,设计教学过程。常用的分组主要有自由组合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组内同质组间异质小组,以及固定式小组等,小组成员人数以3-6人最为适宜。教师应该将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能力倾向、性格等相结合,合理选择分组方法。

(二)学习。

语文是有生命的`,其气息贯穿于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之中。与此相对应,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海阔天空,百川汇聚。因此,小学语文的教学的确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首先,确定合作学习的论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等方式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契机,针对教材或相关资料让学生自读、自悟、自我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将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列入合作学习的内容范围。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初步合作解决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并对其中的一些错误观念及时纠正,进一步对问题进行筛选、归纳和分类,最终确定合作学习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的体悟为基础,引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其次,让学生进行自由、广泛的交流,参与各种活动,落实合作。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教材的内容,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在交流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促进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理解教学内容,掌握相关知识。同时,教师应该随时掌握交流的范围和进度,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及时予以必要的指导,既要保证每个学生交流的活跃程度,又要对学生交流的内容和时间加以适当控制,不能让学生浪费时间,随意乱侃,甚至脱离学习的主题。此外,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广阔的视野,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参与多种形式的活动,以巩固所学知识,如不定时组织学生辩论、演讲,参与语文知识小游戏,编辑设计黑板报等。

二、合理地运用合作技能

小组学习也需要有一定的合作程序,否则效果并不好。我们可以分五步进行。

提出目标(问题):教师引出问题,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么学,完成哪些任务。

个体自学:学生自学有关内容,对问题进行初步的思考,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的内心需要,并为参与讨论做好准备。

小组讨论:这是小组学习的中心环节,内容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各抒己见,直至找到问题的满意答案;二是围绕问题结论的运用进行尝试性练习。在小组讨论这个环节中,要求每个学生人人参与讨论,并懂得在小组讨论中发言是每个人应尽的职责。讨论开始,组长把发言的任务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根据讨论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每个同学的实际水平、特长等合理分配。在讨论过程中,成绩好的帮助成绩差的,先懂的帮助后懂的,互教互学,尤其是为后进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内参与机会。通过讨论,开拓了思路,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集体意识、合作精神也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

组际交流: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作汇报,或由一个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交流内容包括讨论的结果或小组学习的体会等。通过组际交流,进一步拓展了思路,纠正了带有共性的错误,并将小组的认识转化为全班的共识。组际交流后,为把学习引向深入,有时教师可有意地挑起对同一问题不同意见的争辩,组织思维撞击,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激活课堂气氛。

集体评价:当各小组的学习结果以一定的方式得到展示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对各组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采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按标准评定成绩,当众揭晓,以使小组之间互相比较,开展竞赛;另一种是口头评价,表扬好的,推动中间的,鞭策差的

三、合作学习应该注意的问题

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大量接触书面语言的初期,在语文课堂上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富于幻想,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理念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合作学习应立足于文本知识。

合作的重要依据是文本。好的文本体现了知识性与思想性、基础性与发展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凭借。因而,小学语文合作学习应该以文本知识为中心,拓展资源也应该围绕文本知识而进行。

(二)合作分组学习应根据班级人数的多少而进行布置和设计。

班级人数较少时,分组比较容易,管理相对简单,每个学生的学习也能够得到充分的指导和控制。如果人数过多,则不利于合作学习的实行,有可能造成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参与的机会减少,也容易给一些参与度不高的学生造成可乘之机,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教师指导起来也比较困难。

(三)合作学习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合作学习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的课堂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除了要掌握教授的文本知识之外,还要深刻领悟合作学习的本质和要求,如对合作内容的准确定位、合作学习教案的合理设计等,同时要具备控制合作学习全局的综合能力,确保合作理念按照正确的轨迹实行。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教、学、研各种活动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合作学习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如:教师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如何分组、组员如何分工,合作内容的设计,时间的调控),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大班额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问题等,需要我们在今后相当长时间里来研究和摸索。合作学习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的课堂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除了要掌握教授的文本知识之外,还要深刻领悟合作学习的本质和要求,如对合作内容的准确定位、合作学习教案的合理设计等,同时要具备控制合作学习全局的综合能力,确保合作理念按照正确的轨迹实行。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教、学、研各种活动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姚远《小学语文合作学习实效性研究》(文汇出版社3月)

【2】王坦.合作学习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3】张锦贞.略论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与教学要求[J].教育实践与研究,,(3)

篇12:自主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自主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自主学习是课改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法之一,该方法的核心思想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主体。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地应用自主学习模式呢?在笔者看来,我们应该借助多样化的活动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搭建表演平台,鼓励学生自学

表演平台的建立一方面符合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提高课堂效率。而且,搭建表演平台,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是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将课文改编为课本剧,以促使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学语文课堂活动之中。例如,在教学《田忌赛马》时,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将课文转变为了课本剧,引导学生分别扮演“田忌、孙膑、齐威王”,组织学生按照下面的情境进行表演:齐威王:哈哈哈,田忌,三场你都输了。(满意地笑着)田忌:(无语,垂头丧气地走开)孙膑:从刚才的情形看,大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拍着田忌的肩膀说道)……鼓励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力,体会各人物的特点,然后进行表演,这样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且,也能确保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为了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样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而且,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教学《落花生》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中心思想,也为了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

(1)文章中围绕花生讲述了一些什么事情?

(2)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是最可贵的?

(3)花生有什么样的品格?……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思考,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总之,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借助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应用自主学习模式,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篇13:合作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

关于合作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

为了迎接全球范围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 世界各国都把信息技术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目前,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需进行改革, 使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主动与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接轨,提高自身层次, 否则便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迅猛发展的形势。为此,大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应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更加突出网络技术及其应用;应在高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收集、外理、应用、管理和传播信息的能力。所以,目前所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中都开设了制作网页的内容,充实加强了因特网的应用。而如何使大学生能够掌握这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并能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得以灵活地运用,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研究的。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需要我们不断克服困难,顺应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掌握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不断普及

中小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 给学生打下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 但是却加大了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所以,在高校阶段,需对学生能力和水平进行合理分析,因材施教,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

目前的教学手段并非以前的粉笔和黑板的时代,是多媒体信息时代,集音频、图形、图像和视频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化教学手段时代,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不断学习和创新。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目前学生掌握知识的现状

随着目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 大部分学生在步入大学课堂时, 已经具备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初步认识,但是并不是很扎实。据我对刚入学新生的了解,简单的打字、发邮件、浏览网页等这些操作都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但是对于日常的文字排版、段落格式、表格应用等操作, 尤其是计算机基础知识中的EXCEL 表格应用的掌握是最差的。前者对于那些动手能力强的男生来说可能并不是太大的阻碍,后者,则会难倒一大片学生。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学硬件设施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 离不开现代化的教学环境, 更离不开现代化的教学硬件设施。教师如果想讲授一堂计算机基础课程,要准备充分的课件演示、案例展示等,所以务必保障教师备课设备的齐全及演示条件的具备。而我们教授的主体对象是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所以也必须保障学生的实践课程能够顺利施行。对于那些教学硬件设施不足以先进、办公环境欠佳的状况应及时更新设备和条件, 紧跟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步伐, 否则无法改善教师的授课条件及学生的学习环境, 也将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成绩。

四、提高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几项措施

(一)根据学生实际特点,制定对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

根据目前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计算机的基础教学目标不能只单单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力, 我们应该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大纲相一致。在大学一年级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期间必须完成计算机一级考试的考试内容,可以以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的成绩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目前各个大学基本都是按照这个目标进行教学的, 这样的教学目标才有针对性, 才能培养出有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水平的学生来。

(二)教学内容需细分优化,教学过程多样化,把握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

根据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分,而且一定要与社会接轨,讲究内容的实用性,挖掘课堂学习的趣味性。作为教师, 必须了解社会与社会接轨,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将各种单位企业的数据、文档拿来举例或分配给学生来完成, 这样的实例教学要比枯燥无味的让学生坐在课堂上进行填鸭式教学要主动地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一项工作, 在工作完成之后由实例单位来考核此项工作完成的质量, 作为学生该课程的学习成绩。再者,利用节假日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制作相关主题的电子版报、贺卡、相册等,规定相关的版式、制作要求, 让学生自己来完成, 这种用设计作品的形式也可以达到考核学生学习水平的目的。

(三) 制定严格的课程考核制度和测试要求

教学评价是一个考核学生学习水平的有效方法。教学考核分为课堂平时表现考核和期中、期末考试。考核方式又可以分为随堂考试和试卷考试两种, 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 我们应该将这两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来评价学生此门课程的学习情况。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学生的理论知识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 所以这一考试作为考试命题来考试也就是试卷考试部分。而平时学生课堂上完成的作品、定单之类的作业,教师需根据企业单位对学生的作品给出的评价来衡量学生的平时表现, 这样的综合评价才能把学生学习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给出恰当合理的评估,才能真正培养出有计算机操作能力的人才。

(四)增强教学的师资队伍的能力

实现如此繁杂的教学过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人物,必须有一定的组织和与社会接轨的能力。首先,严格提高教师的师资力量, 并不是任何一个教师都能有出色的教学水平。必须严格要求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教学的带头人,建立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 供课程组教师进行课堂观摩。其次,组织教学团队进行集体教研活动。制定教学教研活动日, 组织所有计算机基础课程组教师在教研活动日, 向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学习, 进行课程交流, 也可以组织观摩教学。组织全体成员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教学水平。最后,学校需建立相应的学习培训制定。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 教师应当接受新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和培训, 学校挑选部分教师送出去进行计算机方面知识的研修或对外交流等,这样才能与社会接轨,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合作写作在应用文教学中的策略运用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批注式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比较阅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探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的运用策略论文

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学习策略

创新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体验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方法研究

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运用研究

“累进式”学习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共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累进式”学习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