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符合论发展的历史考察(共含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圈圈圈圈大圆脸”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符合论发展的历史考察
系统地考察了符合论的历史发展,认为:古典符合论是符合论的萌芽;近代符合论是符合论发展的.中心环节;以普遍必然性与客观性结合问题的解决为目的,康德真理观对近代符合论进行了综合研究;马克思主义符合论是近代符合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唯物经验符合论的最高发展阶段;现代符合论则继承和发展了唯心经验符合论和怀疑主义符合论.
作 者:曹剑波 CAO Jian-bo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上海,33;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刊 名:唐山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NGSHAN COLLEGE 年,卷(期): 20(5) 分类号:B504 关键词:符合论 古典符合论 近代符合论 马克思主义符合论 现代符合论关于大学理念发展的历史考察
【内容提要】本文从一个较为宽泛的角度出发,简要考察了世界及中国大学理念的发展历程,并对目前高教理论界对大学理念的探讨作了归纳与总结。最后,作者提出研究大学理念应该把握全球的视野、发展的视野、多元的视野。【摘 要 题】高教史研究
【关 键 词】大学/大学理念/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理念
理念,人们在使用这个概念时往往具有不同的指称。但分析起来,通常是在两个层面上加以使用。其一,是把理念看作观念。它既包括认识、思想、价值观、信念、意识、理念、理想等抽象的内容,又涵盖诸如目的、宗旨、原则、追求等较为具体的内容,所以理念既是一种哲学观点、思想观念,又是一种理想追求、行动准则。其二,把理念看作是一种系统的理性认识和信念,是一种反映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发展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的观念,因而它不是作为普遍的或一般的观念,而是更多地表现为康德的“纯粹理性”概念中的涵义,更具有理性色彩,更加系统化。在此,我们取第一种对理念的解释,持相对宽泛的理念涵义,把大学精神、大学追求、大学理想等概念作为理念的代名词看待,纳入理念范畴加以讨论。
一、西方大学理念的发展历程
被称为人类文化史上的“智慧的花朵”的中世纪大学,在其诞生之时只是一个行会组织或学术团体。据有关史料,12的牛津学生文件证明,他们自称“牛津教师和学生大学”,这表明大学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的团体。这种行会组织在当时主要是满足志趣相投的学者们追求知识的需要,期望通过这一组织寻求对其所作所为的保护。现在,已无史料表明中世纪大学的`创建与发展是在什么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但大学在它创办伊始就表现出了自治性、国际性、综合性等特点。大学的自治性,表现为当时的大学在政府与教会之间取得了一定的自治权,学者们自由教授,自由地发表言论,自己管理大学事务;大学的国际性,是指教师和学生随意云游,教师可以随学生的变动移至另一城市,大学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由于宗教和语言的统一,这种对知识的探求是没有国界的。[1]大学的综合性,体现在中世纪大学的教学内容的多学科上,学生只有学完了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七艺”并获得文科硕士学位以后,才有资格进入神学、医学、法学学科学习。[2]
大学在随后的几百年历程中,在追求学术、培养学生、回应社会等问题上不断调整自己。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文主义逐渐蜕变成一种烦琐的经院哲学,大学越来越远离社会现实的需要,成为落后保守的机构。在此情况下,人们不断地审视大学的变革和发展问题,并最终导致了洪堡的大学改革。18,洪堡建立了柏林大学,并系统地形成和提出了自己的大学观。他提出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主张,认为“大学是科学工作者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3]大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研究和发展知识的场所。如果说在柏林大学以前的大学以培养学生为重任的话,那么,柏林大学则把大学的功能进一步拓展为科学研究。1825年,美国著名政治家、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家杰弗逊创办了弗吉尼亚大学,强调“州立大学应成为建设各州的智囊团和人才的策源地”。1862年,《莫里尔法案》的颁布进一步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与社会的融合,威斯康辛大学首倡大学要为农业、工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提出州的边界就是大学的边界,这一思想得到了其
[1] [2] [3] [4]
关于大学理念发展的历史考察
【内容提要】本文从一个较为宽泛的角度出发,简要考察了世界及中国大学理念的发展历程,并对目前高教理论界对大学理念的探讨作了归纳与总结。最后,作者提出研究大学理念应该把握全球的视野、发展的视野、多元的视野。【摘 要 题】高教史研究
【关 键 词】大学/大学理念/高等教育理念
理念,人们在使用这个概念时往往具有不同的指称。但分析起来,通常是在两个层面上加以使用。其一,是把理念看作观念。它既包括认识、思想、价值观、信念、意识、理念、理想等抽象的内容,又涵盖诸如目的、宗旨、原则、追求等较为具体的内容,所以理念既是一种哲学观点、思想观念,又是一种理想追求、行动准则。其二,把理念看作是一种系统的理性认识和信念,是一种反映教育发展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的观念,因而它不是作为普遍的或一般的观念,而是更多地表现为康德的“纯粹理性”概念中的涵义,更具有理性色彩,更加系统化。在此,我们取第一种对理念的解释,持相对宽泛的理念涵义,把大学精神、大学追求、大学理想等概念作为理念的代名词看待,纳入理念范畴加以讨论。
一、西方大学理念的发展历程
被称为人类文化史上的“智慧的花朵”的中世纪大学,在其诞生之时只是一个行会组织或学术团体。据有关史料,1200年的牛津学生文件证明,他们自称“牛津教师和学生大学”,这表明大学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的团体。这种行会组织在当时主要是满足志趣相投的学者们追求知识的需要,期望通过这一组织寻求对其所作所为的保护。现在,已无史料表明中世纪大学的创建与发展是在什么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但大学在它创办伊始就表现出了自治性、国际性、综合性等特点。大学的自治性,表现为当时的大学在政府与教会之间取得了一定的自治权,学者们自由教授,自由地发表言论,自己管理大学事务;大学的国际性,是指教师和学生随意云游,教师可以随学生的变动移至另一城市,大学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由于宗教和语言的统一,这种对知识的探求是没有国界的。[1]大学的综合性,体现在中世纪大学的教学内容的多学科上,学生只有学完了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七艺”并获得文科硕士学位以后,才有资格进入神学、医学、法学学科学习。[2]
大学在随后的几百年历程中,在追求学术、培养学生、回应社会等问题上不断调整自己。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文主义逐渐蜕变成一种烦琐的经院哲学,大学越来越远离社会现实的需要,成为落后保守的机构。在此情况下,人们不断地审视大学的变革和发展问题,并最终导致了洪堡的大学改革。1809年,洪堡建立了柏林大学,并系统地形成和提出了自己的大学观。他提出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主张,认为“大学是科学工作者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3]大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研究和发展知识的场所。如果说在柏林大学以前的大学以培养学生为重任的话,那么,柏林大学则把大学的功能进一步拓展为科学研究。1825年,美国著名政治家、教育家杰弗逊创办了弗吉尼亚大学,强调“州立大学应成为建设各州的智囊团和人才的策源地”。1862年,《莫里尔法案》的颁布进一步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融合,威斯康辛大学首倡大学要为农业、工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提出州的边界就是大学的边界,这一思想得到了其他大学的响应,大学正式与社会主动结合,形成了大学的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
大学理念尽管滞后于大学的产生,但它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对大学理念进行系统的论述的是牛津学者纽曼(Newman)。牛津大学是欧洲最古老、最有影响的大学,也是保持中世纪大学的旨趣与性格的一所大学。纽曼在牛津大学生活了长达20余年,他于1852年写的《大学的理想》(The Idea of University)反映了当时牛津大学的思想。纽曼认为,大学乃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大学教育要达到提高社会理智格调,培养大众的心智,净化民族的情趣等目的,为此,大学应该为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而设,大学应该提供普遍性的和完整性的知识教育,而不是狭隘的专门化教育。当1852年纽曼在描绘他的大学理念时,德国的大学正在成为新的模式,民主革命、工业革命及科学革命正在西方兴起。1930年,美国大学的先驱者阿伯拉罕・弗莱克斯纳(A.Flexner)在其著作《美国的、英国的、德国的大学》(Universities;American,English,German)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大学观。他认为,大学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成了有意识地献身于寻求知识、解决问题的机构,大学建立了越来越多的研究所和学院、系及专业,大学不再是学生个人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他强调大学应该是时代的表征,但他不以为大学应该随社会的风尚、喜恶而乱转。他批评当时大学成为一个五花八门的机构,成了“大众的服务站”。[4]他希望哈佛大学不要承认工商管理研究生院,取消新闻学院和家政学院,取消足球、函授课程等等。正如牛津大学在1852年被纽曼理想化时,它实际上已面目全非,弗莱克斯纳在1930年提出现代大学观时,他所追求的现代大学也濒临灭绝。1963年,美国前加洲大学校长克拉克・科尔(Clark Kerr)在《大学的功用》(The Uses of the University)中,提出了新的大学观。他认为,当代的美国大学早已超出了德英的模式,而发展出自我的性格。大学已彻底地参与到社会中去,自觉不自觉地成为社会的“服务站”。他用“多元化巨型大学”(multiversity)来形容当时美国一些大型大学,认为现代大学是一种多元的机构,有多重目标,多个权力中心,为不同的顾客服务。因而,这种大学的理念与纽曼、弗莱克斯纳的构想已相差甚远。他比喻说,纽曼心目中的大学只是一个“乡村”,弗莱克斯纳的大学只是一个“市镇”,而当代的大学则是一个五光十色的`“城市”。[5]
大学理念的形成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理念的概括和阐释,是对大学发展历程和大学观发展的反思与提炼;二是新型理念的生成和提出,是对现实社会及社会各种思潮对教育发展的预测与洞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在法国巴黎高等教育大会上提出了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理念。[6]会议认为,高等教育正在成为社会的中心或主要组成部分。由于社会已经逐渐变成了知识型社会,因而高等教育和研究正作为个人、社区和国家的文化、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作用。作为社会中心或社会主要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及伦理价值标准的多元化,无疑应对社会尽职尽责,帮助社会对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并采取行动,起着社会良知、思想库的作用,发挥着批判、前瞻功能。文件指出,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而应加强其应变能力及变革和促进变革的能力,把包括高等教育的针对性、质量、公平、可持续发展、大众化等问题纳入到高等教育变革的视野里来认识。当然,致力于变革并不是对传统的完全否定,而是在继承符合现代高等教育精神的传统的基础上实行变革。[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5年出版了《促进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在这一文件中提出了“前瞻性大学”这一思想,认为有远见的高等教育体制和高等学校在确定自己的任务时,都应有这样一种远大的目光,即建立一种最好称之为“前瞻性大学”的新型大学。这种大学应该是:一个开展高质量培训的地方;一个择优录取学生的地方;一个追求、创造和传播知识的人、促进科学发展的人和开展技术革命与发明的人荟萃的地方;一个使未来毕业生立志追求知识和使他们以利用知识为社会发展服务为己任的地方;一个欢迎学生“回炉更新知识、提高水平作为固定形式的地方;一个鼓励和支持与工业和服务部门进行合作以及发展地区和国家经济的地方;一个以批判精神提出和讨论各种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的地方;一个让政府或相关机构获得各种可靠而科学的情报以供决策的地方;一个汇集了坚决遵守学术自由原则的人的地方;一个置身于世界各种挑战和机遇的地方。[8]这样的新大学显然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之塔”,也不仅仅是培养人才、发展知识为社会所用,而是主动投身于社会的各种事件之中,是国家或国际问题的自觉参与者和积极组织者。这体现了现代大学理念的新发展。
二、中国大学理念的发展
尽管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朝的太学,但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的产生,则要归功于19世纪末期接受西方影响的结果,它与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机构并没有继续或渊源关系。当然,大学这种机构从一开始便与中华民族文化、教育传统有着密切联系,是根植于传统文化这一土壤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在清朝末年,中国教育在外力撞击和内力驱动下而走上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道路,引进西方教育制度,移植西方大学的办学模式。开始了模仿西方教育的艰辛历程。民国以后,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以后,进一步掀起了学习西方国家的教育和科学文化的热潮,使大学从封建官僚养成所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大学。[9]在当时的大学办学者中,许多是从海外留学归来的仁人志士,受过西方思想和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因而从一开始就敏锐地注意到大学理念在大学发展中的作用。正是由于大学办学者的开阔的视野与先进的理念,致使我国大学教育的起点并不低。19,蔡元培作为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大学令》,确定了大学“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的宗旨,作了“学”与“术”的分离,确定了大学以文理两科为主的综合性,确立了大学设评议会、各科设教授会,形成所谓“教授治校”的制度。19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极力推崇德国的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大力主张学术研究及学术研究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和大学管理的教授治校。他说:“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生资格而已也,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10]第一批庚款赴美国留学的梅贻琦于1928年任清华大学代校长,提出了通才教育、教授治校和学术自由等思想,并在办学中付之实施。因此,代的北大、30年代的清华、40年代的西南联大集中反映了当时的办学成就,造就了一大批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和中国社会的栋梁之材,当时形成的许多大学的办学理念至今仍然被人们奉为主臬,弥足珍贵。
建国以后,中国高等教育基本上是“以俄为师”、“独尊苏式”,对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造。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理念强调大学为社会主义国家服务,为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服务。随之而来的1957年的反右斗争和文革十年,使大学理念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杨东平在《大学精神》一书的序言中说,高等教育在文革期间堕落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其时既有“理工科大学还是要办的”这样的荒唐,也有“大学就是大家都有来学”的荒诞。韩延明在其博士论文中对文革中知识分子惨遭迫害曾有过一个统计与描述。经过文革的破坏,中国大学的“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理念可以说荡然无存,甚至于中国知识分子传统上所持有的知识自由的傲骨也遭遇了“粉碎性骨折”,大学的独立性受到了削弱,大学的权利被忽视,大学缺少了兼容并包的大度与灵性。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重塑大学理念、恢复大学传统成了大学发展的重要内容。高校自主办学、建立学术委员会等内容写入了高等教育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学校长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大学教授的地位有着显著提高,学术的环境与氛围有了较好的改善,知识分子的强烈使命感使高校师生们又一次成为时代精神的塑造者。尽管这种思想解放、学术自由还不够彻底,但毕竟给学术研究提供了一片广大的空间。
当然,和世界大学相比,目前中国大学的问题和处境仍然是十分独特的。大学中的政治至上、经济驱动比比皆是,遮闭了大学精神的光芒,官本位、政治挤压、商业化的侵蚀严重扭曲了大学的灵魂。大学更像是一个政府部门,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学术组织。大学的教学、人事、科研等职能部门习惯于向上级主管部门请示汇报,缺乏独立自主的办学意识,这种自觉地把大学纳入到行政管理体制中的做法,客观上弱化了大学学术自由、机构自治的本质特征,放弃了大学的优良传统与独特性格,扼杀了大学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大学里也弥漫着推崇官阶、唯官是重、攀权附贵的庸俗风气,神圣的学术尊严被学术腐败所玷污,知识殿堂被亵渎,职称也不再是学术成就的标志。大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左右摆动,对急功近利的商业化行为过度热衷,使得神圣的学府被人指责为“学店”。
三、目前我国高教理论界对大学理念的探讨
大学理念是对大学的精神、使命、宗旨、功能与价值等大学发展基本思想的概括性论述,其核心包括对“大学是什么”、“大学应该怎么做”这两大基本问题的价值判断和识别。对“大学是什么”这一问题可以从大学的性质、功能、特征等角度加以回答,可以称之为生成理念或目标理念;对“大学应该怎么做”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在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的支配下对大学发展策略的选择与认定,可以称之为行动理念或过程理念。下面我们主要从哲学基础、大学组织的传统积淀、现实的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等层面对目前高教理论界的看法加以整理归纳。
从哲学基础来说,大学理念实则是对学术和政治、求真和求用、自主与控制、社会与个人、传统与创新、继承与变革、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等范畴的哲学思考。著名教育哲学家布鲁贝克认为:“在二十世纪,大学确定它的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种,即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12]为此,可以根据这两种哲学分类分析大学理念。持认识论哲学的人强调大学以探索高深的学问和忠实地追求知识为目的,认为大学是一个学术系统,学术发展是其最根本的目的,大学的内在逻辑就是“大学是探索和传播真理的堡垒”。持政治论哲学的人则强调知识对国家社会的深远影响,追求知识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而,他们要求大学根本改变以往基本上与世隔绝的封闭状况,从孤芳自责中走出来主动融入社会的现实之中。眭依凡认为,当今人们普遍接受的大学理念是认识论和政治论共同影响的产物,它们和谐地并存于大学理念中从而成为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大学作为社会最重要的学术机构,它既必须按照知识发展和传授的内在逻辑保持相对独立性,又必须接受政治和社会对它提出的要求,承受经济的压力和大众俗文化的冲击。[13]肖海涛则从理性主义、工具主义、存在主义等哲学流派来分析大学理念,她认为,大学理念不应该只是从一种哲学思想中演绎而来,偏执任何一端都会扼杀大学的生机,新中国大学理念基本上以政治论为取向,忽视大学的学术自由、自主办学的权利,造成了不少失误。[14]刘振天认为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存在着四种不同的大学理想模式,即人文主义理想、知识中心主义理想、社会本位主义理想和人本主义理想。人文主义理想产生于英国中世纪以来的古典大学,认为大学的本质在于人的德行、情操、教养的养成;知识中心主义理想、社会本位主义理想分别是认识论哲学和政治论哲学;人本主义大学理想反对理性主义和工具主义,强调学生学习中的学习自由、选择自由,尊重学生的主体意志、主体精神、主体人格和主体选择。为此刘振天认为,大学的理想,既要体现我们社会的性质,又要表达时代的精神;既要遵循大学的内在规律,又要符合大学的外部规律;既要通过变革以适应社会,又要通过保留传统以超载现实。因而,他提出的大学理想为:崇尚科学,追求完美;办学自主,适度调控;造就英才,体现公平;发展个性,服务社会。[15]
根据大学这一组织机构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的积淀来分析大学理念也是一个重要途径。尽管大学这一机构在其发展历程中不断嬗变,大学理念也无时不处在变革演化之中,但存在着亘古不变的独特的内涵与个性。目前,理论界对其认识与概括见仁见智,但也有一些共识。张应强认为,西方古典大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原生型态,古典大学教育理念可以概括为:一是为探求真理、完善人格为宗旨,二是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为条件,三是以教化社会、泽被人类为目标,四是以师生情趣相投、精神自由交往为形式。他强调要重视大学教育的人文理念,健全高等教育的文化批判精神和文化创造精神。[16]王建华认为最重要的西方大学办理理念为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17]高教界对此有着较多的探讨。
在今天,一些学者从社会需要、时代发展及高等教育改革等现实角度对大学理念作了重新审视与阐释。他们认为大学理念不应该是冥顽不化,固步自封,而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杨德广认为,现代大学的性质与功能是由中国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的,因而探讨现代大学的性质与功能必须以现代社会的特点为基础,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以此出发,他提出了十个方面的大学理念:教育性、学术性、综合性、创造性、社会性、服务性、产业性、自主性、开放性、国际性。[18]王冀生认为大学理念既要重温和继承过去的传统,又要能充分反映时代精神,因而新时代的大学精神应该是以人为本,注意学术,服务社会,科学管理。[19]还有学者从知识经济发展需要角度,提出了高等教育应树立“教育产业观”、“素质教育观”、“多元化教育观”、“国际化教育观”、“适应社会观”、“可持续发展观”、“创新教育观”、“个性教育观”等等不一而足。
总之,研究高等教育理念,必须把握好几个视野:全球的视野、发展的视野、多元的视野,即处理好国际与本土、传统与革新、单一与多元的关系。现代大学尽管有着较大的开放性与国际性,但大学首先是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所有,是扎根于民族文化传统及社会现实基础之上;现代大学确实有着大学传统的精髓,但现代大学与传统的大学从性质、功能到运作都已相差甚远,今非昔比;现代大学已经从“乡村”发展为“多功能城镇”,大学的功能已高度分化,大学出现了各种的形态与特征,如综合型大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社区学院等等,为此,不同的大学应该具有不同的定位,表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确立符合自己特点的大学理念。
【参考文献】
[1] 卢晓中.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55.
[2] 王承绪主编.高等教育新论――跨科学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28.
[3] 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58.
[4] 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1.8.
[5] 克拉克・科尔.大学的功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2-5.
[6] 目前,大学与高等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其指称相互重叠,属性有其共同的地方;在世界高等教育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它们一度曾经是完全等同的内涵外延。为了行文方便,避免概念冲突与误解,在本文中,不作严格区分。同理,把大学理念与高等教育理念视为等同。
[7] UNESCO.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宣言[J].教育参考资料,,(3).
[8] UNESCO.促进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J].教育参考资料,1999,(7-8).
[9] 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
[10] 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转引自杨东平编.大学精神[M].沈阳:辽海出版社,.1.
[11] 韩延明.大学理念探析[D].厦门:厦门大学高教所,1999.
[12] [美]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12.
[13] 眭依凡.大学理念的哲学基础及大学理念的偏失[J].江苏高教,2000,(5).
[14] 肖海涛.大学理想的哲学基础[J].江苏高教,2000,(2).
[15] 刘振天.关于大学理念的再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5).
[16] 张应强.现代化的忧思与高等教育的使命[J].高等教育研究,1999,(6).
[17] 王建华.中国高等教育理念近代化初探[J].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18] 杨德广.现代大学的性质与功能之浅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0,(6).
[19] 王冀生.大学精神与制度创新[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1,(1).
形而上学符合论述评
形而上学符合论包括经验主义符合论和唯理主义符合论.在真理问题上,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具有严重的.形而上学性.虽然如此,形而上学符合论是符合论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符合论发展的中心环节.
作 者:曹剑波 李聪明 作者单位:曹剑波(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门,361005)李聪明(唐山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刊 名:唐山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NGSHAN COLLEGE 年,卷(期): 16(4) 分类号:B504 关键词:形而上学符合论 经验主义 唯理主义论黑格尔关于历史发展的经纬线
历史发展的双重动力--世界理性和人类热情是黑格尔所说的历史发展的经纬线.纵观黑格尔哲学,绝对精神自始至终是其主角,而他的经纬学说中的“世界理性”作为社会历史领域中的“绝对观念”的代言者,就其功能作用和论证方法与他的.整个哲学体系融为一体,是其整个体系中社会历史观的核心部分.
作 者:鲁玉玲 LU Yu-ling 作者单位: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编辑部,山东,济南,250002 刊 名: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12(4) 分类号:B516.35 关键词:世界理性 人类热情 经纬学说 绝对观念论原始思维发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无论是对原始人类文化遗存的分析, 还是对现存原始民族思维活动的考察, 到处可以看到在原始人类的.思维活动中存在着神秘性因素.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加以研究, 就会透过层层神秘的迷雾, 看到原始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思维对实践活动的依赖性, 决定着原始人类思维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它首先是客观的, 继而是不断发展前进的. 从思维发展的进程看, 原始人类的思维是不断地由具体向概括、由形象向抽象的方向发展的. 对于这个过程, 我们完全可以从物质的发展过程中得到科学的说明.
作 者:张浩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刊 名: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UOY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3(4) 分类号:B017 关键词:原始人类 原始思维 客观性 历史必然性论藏族历史发展的开放特征
藏族是一个特殊的高原地域民族。就世界范围而言,无论就藏族所居住的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高原地域,还是藏族为适应这一几臻于人类生存极限的高原环境而创造的独特生活方式及其厚重的文化,二者均是独一无二的。而藏族的文化与其所居住的高原地域环境无疑有着异常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高原地域特点乃是藏族最基本的特点之一。但我们必须看到,藏族所居住的青藏高原地域环境本身具有相对封闭的特点。这主要缘于青藏高原地势高峻、气候干燥寒冷、大气中含氧量稀薄、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对外交通不便等等。这种情况不但使周邻低海拔地区的民族向青藏高原的发展和渗透较为困难;同时也使藏族向周边非高原地区的发展存在着自身适应问题,并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地形及高原生态环境的限制。以此推理,藏族似乎应该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民族。然而事实恰好相反,藏族在其自身历史发展进程中却始终表现出了一种极为惊人的开放特征。这一特征是耐人寻味的。为此,本文将就开放与藏族历史发展之内在联系作一初步的讨论,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开放特征与藏族的历史发展
关于藏族文化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曾流行着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这就是“外来说”和“本地起源说”。这两种观点所依凭的证据,主要是文献记载、传说、人种学和语言学等方面的材料,其局限性是不言而喻的。今天,从西藏高原及相邻地区的考古发现材料所揭示的事实,我们已有足够理由得出这祥一个认识:西藏高原的原始居民及其文化尽管有着土著的源头,其土著文化系统也有着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但西藏高原的土著文化却绝不是在封闭和孤立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相反,而是在不断与周边相邻地区各原始居民群体发生交往、联系或融合,不断广泛地吸取外部各种文化因素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西藏新石器时代的卡若文化为例,卡若文化一方面虽具有较浓厚的土著文化特点,但另一方面在石器的类型、制作技术、陶器风格、房屋建筑式样等方面均较广泛地吸收了黄河上游地区马家窑、半山、马厂系统文化的因素;卡若遗址发现的人工栽培作物粟,也系典型的来自黄河流域的文化因素;同时卡若文化与横断山脉地区乃至长江流域的原始文化也存在一定联系。这反映了卡若土著居民与外部相邻地区的原始居民,特别是与黄河上游甘青地区的原始居民已存在相当规模的交往、联系与融合。此外,在新石器时代以藏北地区为主要分布的细石器文化,其特征、类型和技术传统与我国东北、内蒙、华北北部至新疆一带分布的.细石器属同一个系统,即我国“北方细石器文化系统”(以细小打制石器为特征的细石器文化,是我国北方从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它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从东北沿蒙古草原到西北的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的广大地区,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北方草原、沙丘、高原地带从事游牧和狩猎经济为主的古代民族的文化、由于这种文化在我国北方地域相连,特征一致,故考古学上通常称为“北方细石器文化系统”)故有学者认为,西藏的细石器“当是承袭了源自华北的细石器传统,而发展成具有地区特点的文化遗存”。细石器是从事游牧和狩猎居民的文化遗存,由于游牧和狩猎生产方式有较大流动性,活动范围大,所以藏北细石器与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细石器具有较大一致性是不难理解的,它直接反映了藏北细石器居民与北方草原地区游牧居民群体之间存在的广泛的联系和交往。
进人文明时代以后,最早诞生于西藏高原的古老而又灿烂的象雄文明,也同样是在大量吸收来自西部的印欧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象雄文明的两大标志是产生了西藏最早的宗教――本教和最古老的文字――象雄文。然而,本教的形成与象雄文的创制却均与吸收外部文化因素有密切关系。据本教典籍记载,本教起源于达瑟,并记载本教的始祖辛绕来自象雄西部的某个国家。藏族学者才让太认为,“达瑟”是对曾经和象雄有过联系的西部国家的统称,这是很有道理的。此外据国外学者研究,本教曾受到古波斯袄教二元论的影响,才让太也认为:“辛绕宗教的最初形成和古波斯的祆教可能有着某种关系。”《贤者喜宴》中也记载止贡赞普时,“其时,自天竺及大食交界处的古然瓦扎地方,得到了外道阿夏本教,……王对这些本教徒奉为上师”。可见,西藏本教的形成与其吸收西亚文化因素密切相关。此外,本教文献中一致记载象雄文是从西方的达瑟文演变而来,其演变过程为:达瑟的邦钦体(spungs-chen)和邦琼体(spungr-chung)演变为象雄文的玛尔钦体(smar-chen)和玛尔琼体(smar-chung)。达瑟文属哪一国文字现已无法考证,但今天从古克什米尔语、古旁遮普语和古梵语中却能找到许多与象雄文字母相似或近似的字。对此,才让太作了如下解释:“古旁遮普语、古克什米尔语和古梵语都属于印欧语系,故有一些相同的字。象雄文中也有这些字母,正说明同象雄文化发生过联系的‘达瑟’曾经是古代印欧民族南迁的必经之路和印欧文化的传播地带。因而象雄文就带有印欧文化的色彩。”由此可见,西藏西北部地区所以能在很早就产生出如此发达的文明,这与象雄游牧部落同中亚和西亚地区所进行的交往和联系并大量吸收了上述地区的先进文化因素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象雄之本教向雅隆吐蕃和苏毗地方的广泛传播和发展,构成了7世纪以前西藏高原文化的主要面貌,并对西藏高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和持久的影响。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藏族先民及其文化的形成、发展本身即体现了非常强烈的开放特征。
'p>
吐蕃王朝时期是青藏高原社会大开放和大发展的时代,是青藏高原整体文化形成和奠基时期,同时也是藏民族这一庞大的民族共同体开始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然而这两个过程却是通过吐蕃社会的全面开放和向外开拓来完成的。因此,开放性发展可以说是吐蕃时代最为显著的时代特点。吐蕃时代的大开放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p>
一全面向外扩张。吐蕃王朝自建立之日起,即以向外的开拓和发展作为立国之本,并展开了持续达2之久、强有力和全方位的向外武力扩张。吐蕃武力扩张的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和持续时间之长,作为一个高原王朝乃是极为罕见的。在扩张之鼎盛时期,吐蕃势力曾东取长安,北占西域之四镇,西抵中亚各国,南达尼婆罗和印度恒河流域。此正如《旧唐书・吐蕃传》所言:“彼吐蕃者,西陵开国,积有岁年,蚕食邻善,以恢土宇。高宗朝,地方万里,与我抗衡,近代以来,莫之与盛。”不过,吐蕃扩张之最大和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却是统一了整个青藏高原,并将青藏高原范围内众多的部落和部族纳人了其统治之下。这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它标志着青藏高原各部落和部族从过去分散和多元状态开始迈向了一体化的进程,这无疑为藏族自身之形成奠定了基础。这表现于两点:(1)吐蕃王朝的扩张及由此实现的对整个青藏高原地域的统一,基本奠定了此后藏族的地域分布格局;(2)吐蕃王朝首次将青藏高原地区原分散和互不统属的众多部落和部族在政治、军事上联系成了一个整体,加之其统治时间长达两百余年,也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征服与被征服各部之间的融合和同化。这不但奠定了藏族的根基,也大体框定了藏族的基本成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吐蕃王朝的全面扩张,就不会有今天这样几乎覆盖于整个青藏高原的庞大的藏民族。可以说,正是吐蕃王朝的开放和向外扩张促成了藏族自身的形成。论文论藏族历史发展的开放特征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ev&%V0wXi Yjq @6+#*a ZtXKsn6hf }5^ c工商管理论文!Zq!Xmg&]t3C(N #C} 8 "
二、对外部文化的全面吸收。吐蕃向外扩张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吐蕃广泛和全面地吸收外部文化的过程。由于吐蕃向外扩张在本质上乃是吐蕃与周边文明之间进行的一场激烈竞争,这种竞争自然大大激发了吐蕃提高其自身文化的需求和愿望。所以,在整个吐蕃时期,与吐蕃王朝之对外战争平行发展并占有同等地位的另一个重要主题,即是对外部文化的广泛学习和吸收。从派遣吞米桑布扎赴印度等地学习文字并借以创制或改造藏文,到迎娶唐之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及尼婆罗之墀尊公主人藏;从延请印度、尼婆罗和汉人工匠修建大昭寺。小昭寺和桑耶寺,到派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汉文化;从不断派人赴印度等地学习佛法及延请高僧人藏,到向唐请《毛诗》、《礼记》、《左传》等;从主持印度僧与汉僧之间有关“渐、顿之争”的大辩论,到大量翻译梵、汉文佛经;从唐、蕃间多达290余次的使臣往来,到派人赴唐求取五台山图和引进汉地之医学、历算知识以及丝绸、磁器、造纸技术和茶叶等等,都无不体现了吐蕃在社会之各个方面对外部文化的全面和异常强烈的学习和吸收。此外,吐蕃在政治和法律方面也对周边之制度多有摄取。如《贤者喜宴》记,吐著“自北方霍尔、回绝取得了法律及事业之楷模”。吐蕃中、后期在政治和职官制度方面对唐制也多有摄取和模仿。不过,吐蕃时代对外部文化的学习和吸收最为重要的内容却是自印度、汉地和西域等地引人了佛教。贯穿于吐蕃中、后期的激烈佛、本之争,不但标志着吐蕃传统社会已受到佛教的强烈冲击,同时也标志着佛教与本教及吐蕃本土文化之间融合的开始。佛教在吐蕃时期的全面传入,不仅提升了整个吐蕃的文化,丰富和发展了吐蕃的意识形态和哲学思想,同时佛教作为一种系统宗教及与之相应的社会组织系统也对吐蕃以后西藏社会之重新构建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因此可以说,藏族整体文化的奠基和其基本面貌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乃是得力于吐蕃时代的极度开放和对外部文化的全面吸收。
三、吐蕃的对外扩张战争与掠夺,给吐蕃本上带来了巨大的、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这构成了吐蕃王朝空前强盛的重要物质基础。吐蕃对外的扩张战争带有明显的掠夺性质,这在吐蕃对唐发动的一系列战事中表现尤为突出。《资治通鉴》记:“每岁积石军(陇右)麦熟,吐本辄来获之,无能御者,边人谓之‘吐蕃麦庄’。”这种以轻济掠夺为目的的进攻,在吐著对外发动的战争中占有很高比例。吐蕃每一次对唐进攻得手,几乎无不伴随对唐朝财富的大规模掠夺。如786年“八月,吐蕃寇径、陇、分、宁数道,掠人畜,取禾稼,西境骚然。”787年,吐泰军队攻陷分、径及连云堡等地,“驱掠连云堡之众及分、径编户逃窜山谷者,并牛畜万计,悉其众送到弹筝峡,自是径、陇、分等贼(吐本)之所至,俘掠殆尽。”。引唐书・郭子仪传》载:“(吐萧军)入近内地,称四节度,每将盈万,每赋兼乘数四。”763年吐备攻人长安,亦“剽掠府库市里,焚阎舍,长安中萧然一空。”《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唐地财富丰饶,于西部各地聚集财宝贮于瓜州者,均在吐著攻下之后截获,是故,赞普得以大量财物、民庶,黔首普遍穿着唐人好绢帛矣。”对外的扩张战争不但使吐蕃从被征服地获得大量的税收来源,同时战争本身也给吐蕃带来了巨额财富,这构成了吐蕃王朝强盛之基础。
纺织厂发展考察工作报告
一、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该从“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入手,县域经济实力强劲。一直以来。着力引导县域经济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所辖县均跻身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行列,其中,等5县连续多年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经济竞争力百强县行列。
利用“侨乡”优势,民营经济得到最大限度发展。长期以来。鼓励有实力的当地人、吸引华侨投资办厂、兴办实业,从而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该拥有民营工业企业4万多家,实现年产值4000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九成以上。
二、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主要做法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从抽丝、织布、染整到服装生产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和庞大的产业集群,成为当地最具优势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并成为我国最大的休闲男装、童装、体育运动服装生产基地。目前,有8000多家纺织服装生产企业,从业人员50多万人,已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纺织服装产业聚集区,2008年纺织服装业(不含鞋类产值达到105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4强,纺织服装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占全省的80%,占全国的10%,出口创汇占全创汇总额的33.7%。通过调研,认为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主要有以下五点经验值得借鉴。
块状经济是基石。纺织服装产业之所以能做强做大,一是强集群。全国同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推进产业积聚是关键。800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中,纺织企业1000多家、染整企业100多家,服装生产企业6000多家,商标、纽扣、织带、印花等辅料企业300多家,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34家,超5000万元的企业80家。目前,纺织服装产业通过三种方式形成了积聚。一是以大型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这些企业拥有完整的纺织服装生产链,配套设备齐全,商贸形式多样化。如:以七匹狼为主导的男式休闲服装产业群;以虎都、九牧王为主导的男式西裤产业群;以海天纺织为主导的纺织面料产业群等。二是以县域经济为特色的产业群。区域内拥有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以中小企业为依托,以外向型经济为特点。如:石狮是中国休闲服装名城,晋江是中国纺织产业基地,丰泽区获得“中国童装名城”三是以单一产品为特色的产业群。以中小企业为依托,以城镇为载体。如,深沪镇是中国内衣名镇,英林镇是中国休闲服装名镇,龙湖镇是中国织造名镇,泔江镇是中国西裤特色镇,宝盖镇是中国服装辅料名镇。
自主创新是根本。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冲击很大,二是强品牌。但在考察中我解到纺织服装产业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影响相对有限,没有广东和江浙地区受到冲击大,主要在于这些年来,非常注重把提升纺织服装产业的着眼点放在自主创新上,通过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从而增强了企业场竞争力。如我这次调研走访的晋江百宏集团、三福集团两家纺织行业企业,此次金融危机影响中,企业生产和效益受到一定影响,但他表示都能挺过去,做到不截员、不减薪,还能抓住机遇在扩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上谋求新的发展。为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争创名牌产品,分别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关于推进企业争创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的实施意见》对经认定的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分别由政府一次性支持100万元、50万元;对纳入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的企业研发项目,同级财政分别给予项目总额20%和10%配套专用资金,对经国家认可的权威机构评定的中国世界名牌产品企业,由政府一次性奖励300万元。2008年,纺织服装业先后获得中国名牌产品13个,中国驰名商标32个,福建名牌产品95个,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5个,国家免检产品6件。中国服装“双百强企业“10家。中国纺织企业排名中,凤竹集团进入了全国印染业和针织业前10名;格林和宝德两家童装企业入选中国服装协会“中国十大童装品牌”七匹狼公司是夹克衫国家标准唯一参与制定的企业;服饰配套的浔兴公司是拉链产品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制定的主要单位;海天轻纺集团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纺织产品研发中心指定的针织纬编产品开发基地”
品质提升是核心。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之初,三是强科技。就是通过大批侨胞、台胞从境外引进最先进技术和设备,并实施了成熟的管理模式,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从而促进整个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如今,加强科技的创新与投入,着力培养和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更加成为政府和企业的头等大事。仅2007年一年,全470多家龙头企业就先后引进600多套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总投资达到18亿美元。晋江每年投入技改和研发的资金达40亿元以上,并建成了全国首个县级博士后工作站,建立了人才引进专项资金,设立了留学人员创业园。如今,天宇化纤是全国棉纶三强之一,其开发的`粗旦FDY210D高速纺、FDY33D有光丝、FDY30D半消光丝填补国内差别化纤维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海天纺织面料连续被评为中国流行面料,获得国家纺织产品开发贡献奖;华宝集团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国纺织印染五十强企业;凤竹集团与中国纺织研究院共建了科研生产联合体”不断吸收和消化国内外最新的技术装备,其公用工程如制水、热电联产、污水处理的技术及规模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产品营销是关键。庞大的营销网络是纺织服装产品走出去的关键。目前,四是强场。已形成了专业批发场、服装城、专卖店、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多层次、多渠道的场营销网络,实现了产业与场无缝链接和良性互动。石狮纺织面料场是全国五大纺织面料场之一,年销售额超过120亿元;石狮服装批发场是全国十大服装批发场之一,服装经营户超过5000家;正在扩建的石狮服装批发城规划面积60多万平方米,将建成亚洲最大的服装专业场。服装在全国31个省均建立了庞大且完整的销售网络,出口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九牧王”西裤场占有率、覆盖率和年销售额连续五年全国第一,连续五年获得“全国十大畅销品牌”称号;七匹狼”夹克衫场占有率多年来均在15%以上,居全国全行业首位;浔兴SBS拉链场占有率60%以上,居全国第一位;虎都”西裤全国场占有率达7.09%居第二位。
创优环境是保障。从这次调研中我深深感到纺织服装产业能有今天的发展,五是强服务。从某一方面来说就是委、政府一直致力于环境建设、切实做好服务的结果。委、政府在这些年来发展中,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自身角色和职责的定位,切实做优投资硬环境和软环境,不断提高办事效率,提高服务水平,从而为企业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环境,可以说,该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该坚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过程。同时,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纺织服装商会在服务企业与场、企业与行业、行业与行政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中介作用。
三、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给我启示
近年来,纺织服装产业是传统优势产业。通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加大沿海产业转移承接、促进国有企业改制,纺织服装行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全有纺织服装企业400余家,已经形成了棉、麻、丝、化纤、针织、印染、服装等为主体的大纺织格局。全拥有纱锭近150万锭,织布机6000多台,年产各类坯布近1.6亿米,印染生产线8条,化纤年生产量10万吨,服装年生产能力1.2亿件套。2008年,全纺织服装行业工业总产值134.3亿元,占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15.7%,纺织服装行业提供的税收占全部工业税收的%纺织服装行业已成为拉动全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与纺织服装业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总体规模较小,还不到1/8二是产业布局较为分散,离集群效应的要求差距较大。三是产业层次较低,产业链的纵向配置上,中、低档棉纺能力相对较大,织布和后整理能力较弱,产业用纺织品和宽幅家用纺织品目前尚为空白,纺织面料配套率还不到10%四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目前虽拥有“鸭鸭”回圆”深傲”3个国家级品牌,但知名服装品牌的场份额很低。
认为,通过调研。当前我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持之以恒抓产业。一立足优势。
产品在国际场具有比较优势,中国是纺织服装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国内场需求还有很大潜力,纺织工业发展仍具有广阔的场空间。与此同时,纺织服装产业在繁荣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纺织服装产业是九江传统优势产业,尽管目前发展得还不尽于人意,但我要坚定信心,抓住机遇,持之以恒做大做强。一是要编制好《九江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目前面临一个尴尬的境地是什么都想抓,但什么都抓不好。认为,要想真正做大做强做好一个产业,科学的规划是前提,必不可少,只有目标明确,措施有力,纺织服装产业才能稳步发展,不断壮大。二是要出台扶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政策。产业发展上,政府的支持与引导非常重要,因此,政府要制定包括用地、税收、规费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做到放水养鱼”要紧紧抓住国家出台《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重大机遇,用好、用足各项政策,做好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施技术改造、加快自主品牌建设等各项工作,迅速发展壮大我纺织产业规模。三是要整合纺织服装产业的布局。项目布点上,要突出特色,要引导项目有重点的集聚,引导棉纺行业向彭泽、瑞昌集中,服装深加工向九江开发区和共青开发区集聚,同时,加快引进高档服装面料生产和科技含量高的漂染业项目,形成上中下游齐全完整的产业链。
坚定不移抓项目。二立足招商。
要解决好这些问题,九江纺织服装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规模小、技术落后、产业链不完整。关键还看招商引资,看项目建设,因此,强化招商,坚定不移抓好项目建设是发展壮大九江纺织服装产业的唯一途径。当前,应抓住沿海以及纺织服装产业升级和对外扩张的机遇,加大纺织服装产业的招商力度。引进项目上,要做到几个突出:一是突出引进重大项目。重大项目不仅投资大,
★ 党的发展历史
★ 村发展历史范文
★ 会计的发展历史
★ 元宵节的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