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蒙古草原文化发展的自然环境特色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可乐518

以下是小编整理了论蒙古草原文化发展的自然环境特色(共含8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可乐518”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论蒙古草原文化发展的自然环境特色

篇1:论蒙古草原文化发展的自然环境特色

论蒙古草原文化发展的自然环境特色

自然环境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蒙古草原文化作为草原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集大成者,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文化精神,这与其所处的蒙古草原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表现为:地理位置的.独特性;气候条件的多变性;地貌环境的复杂性;生物组成的多样性.历史上蒙古草原自然环境的变迁,也与其文化的发展存在共振关系,这从反面证实了草原自然环境之与草原文化的重要性.

作 者:马桂英 MA Gui-ying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 刊 名:哈尔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年,卷(期): 27(5) 分类号:G07 关键词:草原文化   自然环境特色   环境演变  

篇2:论蒙古草原自然崇拜文化的生态意蕴

论蒙古草原自然崇拜文化的生态意蕴

蒙古草原作为草原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集大成者,表现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精神,尤其是其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文化,生态意蕴十足.蒙古草原自然崇拜有其现实的生态基础,乃人与自然沟通的特殊方式,蕴涵着朴素的生态文化思想,体现着人对自然的`无限伦理关怀,对今天的启迪不可小觑.

作 者:马桂英 Ma Gui-ying  作者单位:内蒙古党校,哲学教研部,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刊 名: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 年,卷(期):2006 “”(1) 分类号:G02 Q14 关键词:蒙古草原   自然崇拜   生态意蕴  

篇3:论日本的文化特色

论日本的文化特色

世界上每个民族和国家都各具特色.西方有西方美,东方有东方美,中国有中国美,日本则有日本美.日本美主要表现为洁净、洗炼、素朴、阴柔、感伤、象征、时序等几个方面.

作 者:林少华  作者单位:青岛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刊 名: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AOZHU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9(1) 分类号:B834.4 关键词:日本   审美   文化  

篇4:论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论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文化与自然界是辩证统一的.自然环境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人化自然”对人类文化也有依赖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人类文化对自然环境也产生重大的作用.文化必须与自然环境相适应;自然环境又必须与文化相协调.生态文化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作 者:周晓阳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社科部副教授 刊 名:湖南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HUNAN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 分类号:G02 关键词:文化   人化自然   自然环境   生态文化  

篇5:论文化的生产和发展

论文化精品的生产和发展

文化产品生产是一种艰辛的精神劳动,是一种意识活动的.复杂过程,树立精品意识,弘扬献身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文化精品生产的基本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艺在现阶段的基本要求有三点,即弘扬时代精神和主旋律、保证艺术上的多样与优美、着力描写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新闻和出版质量要求新闻文体写作要有强烈的质量意识,严格按照共有的规律、原则和要求,多出真实的、精练的、鲜活的“精品”.社会主义出版工作者,要坚持追求卓越,创造品牌,杜绝平庸,远离有害出版,所提供的各种出版物一定要是高质量的“精品”.

作 者:杨立新 YANG Li-xin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发展战略研究所,天津,300191 刊 名: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OF CHANGCHUN MUNICIPAL COMMITTEE 年,卷(期): “”(3) 分类号:G0 关键词:文化精品   社会主义新文艺   文化建设  

篇6:论草原文化的地位和特色

论草原文化的地位和特色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同为构筑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整体形象,始终发挥了互为依存、互为影响和互为促进的积极作用.

作 者:无极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科院科社所 刊 名:实践(思想理论版) 英文刊名:SHIJIAN(SIXIANGLILUNBAN) 年,卷(期):2006 “”(5) 分类号:G0 关键词: 

篇7:黄河流域宗教文化发展论略

黄河流域宗教文化发展论略

黄河流域宗教文化肇始已久.儒、道、释三教在黄河流域先后确立,此消彼长,相互抗衡,最终由“三教鼎立”趋于“三教合一”.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传人和发展,进一步刺激促进了黄河流域的宗教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党和政府对宗教的重视,宗教文化呈现出新的活力.

作 者:王志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100001 刊 名:运城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CHENG UNIVERSITY 年,卷(期): 21(2) 分类号:B929 关键词:黄河流域   宗教   文化   历史  

篇8:西部地区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业初探的论文

西部地区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业初探的论文

摘要:西部地区拥有丰富民族文化与山地特色的比较优势,是发展以民族与山地为特色文化旅游业的重要基础。文章试以西部地区的六盘水市为例,探讨六盘水市依托亚高原海拔、气候条件、生态环境、民族文化等资源,发展以山地户外旅游、山地疗养产业、民族文化产业、山地旅游地产、山地休闲农业等为主导的综合文化旅游产业,为西部地区发展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产业融合模式探索先行试验区。

关键词:西部地区;六盘水市;民族文化;山地;旅游业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7211(2016)02-0061-04

我国西部地区,山区旅游项目植根于民族地区环境,形成并保留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山地,特别是那些地势险峻、交通不便的西部边远山区,由于长期与外界交流较少,又往往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容易保存传统文化特色,形成多种多样传统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组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区域。发展山地旅游有利于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提供民族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平台,在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1]。六盘水市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工业能源城市,原有的产业模式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大,产业结构比较单一[2];长期发展以煤炭采掘、电力、煤化工、钢铁冶金和建材等产业,以传统能源为主的产业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产业模式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因此,依托六盘水市亚高原气候优势、生态优势、民族文化优势,探索特色民族文化与山地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发展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是促进六盘水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1六盘水市发展以民族与山地为特色文化旅游业的资源依托

1.1自然生态环境与山地户外运动旅游资源

六盘水市境内海拔跨度大,山区特征明显,地貌十分复杂,形成很多具有独特气候环境的山地、丘陵、盆地、山谷、高原和湿地等地貌类型。境内具有丰富的地质与自然资源,主要有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玉舍国家森林公园、盘县大洞古人类遗址、野钟黑叶猴自然保护区、娘娘山、梅花山、丹霞山、韭菜坪、坡上草原、天生湖、阿勒河、北盘江、阿志河、月亮河等,这些旅游资源构成了六盘水市独特的山地旅游开发优势。丰富的山地资源提供了从小众的登山探险、专业攀岩探洞、溜索滑翔到中众的蹦极、徒步穿越、露营,再到大众的攀岩、山地高尔夫和骑游、拓展训练等娱乐体验的所有山体条件。

1.2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资源

六盘水市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分布着苗族、布依族、白族、彝族等7个世居少数民族。境内有内涵丰富的民俗、民风、民间节日以及音乐、舞蹈、民间工艺美术品等民族文化,有多项省级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六盘水市经济发展、旅游开发、凉都品牌的打造注入了文化内涵。境内具有秀丽自然风光的乡村、多样的农业活动与农业景观,拥有鲜明特色文化的民族村寨。有六枝梭戛“箐苗”社区、新窑乡“四印苗”的桥良村、“歪梳苗”的`瓦岗村、布依族陆家寨,盘县淤泥乡彝族聚居的麻郎垤村,水城县格支喇叭苗寨、青林海发苗族民俗风情村、陡箐乡坪箐苗族文化风情园,打把、补那布依风情寨,钟山区月照乡马坝村等。

2六盘水市发展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文化旅游业的现状

2.1六盘水市旅游业发展总览

自2013年六盘水市举办贵州省第八届旅游发展大会以来,六盘水市文化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收入增长率连续三年均为全省第一。2014年旅游总收入增长值达到29.10%,为全省最高。同时,旅游人次大幅增长,2013年、2014年旅游人次增加值分别达到48.95%、47.45%,连续两年的旅游人次增速均为全省第一。但是,六盘水市旅游业存在着收入总量小、旅游人次少、国外旅游者匮乏、旅游外汇收入低等问题。2014年六盘水市旅游总收入57.27亿元,仅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1.98%,排名居全省各市、州末尾。

2.2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六盘水市以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的民族文化旅游方面,主要建立了特色民族文化村项目库,扶持49个特色民族村寨建设,发展特色村寨旅游业,在30多个特色村寨修建体现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组织民族节庆活动与产业发展大会,进行各类民族文化展示,举办民族节庆、民族文化论坛等。发展妇女民间特色手工业,扶持与创建120余家民族服饰、民族文化创意产品商家,建立民族文化企业与产业街区等[3]。在以山地休闲、度假、户外旅游为主体的山地旅游方面,成立了户外运动联合会、俱乐部、拓展基地等,并举办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山地户外运动赛事,较具代表性的有夏季国际马拉松、国际滑翔伞公开赛、全国露营大会、全国山地自行车公路骑行赛、全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等赛事,打造了凉都消夏文化节。此外,民间组织等还开展了一些自行车、滑翔伞、露营、户外穿越、探险、攀岩、速降等山地户外运动项目。六盘水市在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在部分领域发展虽颇有成绩、初见成效,但总体发展滞后。首先,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方面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滞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形式单一,缺乏品牌支撑项目;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缺乏规模效应,无产业集群[4]。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产品特色不突出、层次较低,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其次,以山地特色为依托的休闲、度假、户外运动、养生疗养的文化旅游业而言:山地户外运动、山地休闲农业的产业类型单一,缺乏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融合的复合型产业;山地医疗产业、山地旅游地产的发展还处于空白状态,特别是将民族和山地融合发展的旅游文化产业创新不足。

3六盘水市发展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文化旅游业的路径

发展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必须走可持续型、生态友好型、经济节约型的发展道路。注重对山地景观的原生性开发,制定各类法规条例,保护山地生态环境;改善投资引资模式,保障旅游产业资金投入。此外,根据区域旅游资源的特点,依托六盘水市亚高原海拔、气候条件、生态环境、民族文化资源,要充分发挥民族与山地特色的比较优势,积极推进六盘水市山地体育与户外运动产业、山地旅游地产、山地休闲农业、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传统疗养产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3.1发挥喀斯特地貌优势,打造山地户外旅游

整合多梯度山地运动资源,立足贵州、辐射西南,打造国内外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山地户外运动。充分利用与挖掘六盘水市独特的喀斯特地理资源和气候资源优势,以开发与打造“中国凉都”山地户外运动之城为目标,不断开发其山地户外运动资源,建立具有“中国凉都”地域特色的山地户外运动基地,形成具有规模的山地户外运动项目品牌。实现六盘水市亚高原体育运动向旅游休闲度假型体育运动转变,通过对亚高原体育运动品牌打造,实现体育产业与其他第三产业的业态融合。利用六盘水市多梯度山地资源,大力推进山地高尔夫、山地越野、山地自行车、山地摩托、野外探险、户外露营、攀岩、漂流等山地户外体育运动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多梯度户外运动基地。建设六盘水特色的体育旅游新品牌,打造山地户外体育健身旅游新高地[5]。打造六盘水市五里坪户外运动基地、盘县四格坡上草原(含坡上牧场运动休闲基地)、老王山多梯度运动训练基地等。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要素有机地融入山地户外体育健身旅游中。如以产业融合的视角推动六盘水滑雪项目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以滑雪项目为主体,推动地域特色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滑雪项目与相关产业融合,逐渐实现冰雪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信息产业以及体育相关产业等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形成新的产业形态。

3.2挖掘山地医药资源,延伸山地传统疗养产业

依托六盘水市中医药旅游资源,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中医药美容美体旅游和中医药医疗等高端度假旅游产品。以本地优势产业为根本,以六盘水市民族医药产业为主导,加大对民族医药的发掘开发,结合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大力推进药食保健产品品牌打造。促进山地传统疗养产业的延伸与产业融合,将山地中药、山地药膳、中医资源与山地温泉等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山地生态水疗游、药浴养生游、药疗养生游等细分产品[6]。通过对六盘水市民间传统民族医药资源方剂的发掘整理和提升,打造开发民族医药品牌;加快少数民族医药的开发生产,重点是彝药、苗药、侗药等。结合六盘水市医药产业特点,立足现有民族药、中成药基础和优势,培育年销售过亿元的中药品种。大力开发刺梨、猕猴桃、苦荞、党参、桔梗、银杏、鱼腥草、石斛等药食兼用品种。根据不同资源禀赋,结合市场需求特点,以六盘水市钟山区水月产业园区、大河经济开发区、水城经济开发区及各生态农业园区为重点,在六盘水市建设中国凉都健康养生模式,如生态养老旅游地产综合体、休闲度假中心以及大健康产品产业基地。

3.3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民族风情旅游

旅游的本质是让游客体验目的地与众不同的文化和自然景观,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充分发挥六盘水民族文化优势,使民族文化建设与旅游业的发展相辅相成。充分利用全市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重点打造一批有民族风情的旅游村寨,建设旅游风情小镇[5]。发展民族村寨旅游,坚持“文化至上”的理念,力求创造具有高文化品位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产品。民族村寨、村镇建设从规划布局到建筑风格上,都应体现民族、民俗文化特色。围绕当地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自然优势,培育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大力发展民族节庆,提升景区、景点的文化吸引力。如依托玉舍国家森林公园、野玉海彝族文化风景区丰富与提升彝族火把节活动影响力,依托水城县南开乡、青林乡浓郁的苗族文化,扩大苗族跳花节和芦笙艺术节的知名度。大力开发彝族铃铛舞“恳合呗”,彝族海马舞、羊皮鼓舞,布依族盘歌、彝族古歌等民族歌舞艺术,努力将其纳入全省100个旅游景区的文化建设范围。整合民族民间歌舞文化资源,选取一些便于整合、提炼的民族歌舞艺术,进行艺术创作与编排,融入景区、景点的舞台艺术演出体系。扩大社区农民参与民族文化旅游的途径。引导社区农民组建民族民间歌舞演艺团队,由旅游管理部门与演艺团体所属社区签订服务协议,采取向社区购买服务的方式,向景区、景点的演艺场所提供民族民间歌舞表演,再由旅游企业支付给社区演艺团队表演酬劳。发展民族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把蜡染、苗绣、水城农民画等培育为民族工艺旅游品牌。提升民族服饰、民族乐器、民族体育用品、民族书籍等民族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品质,打造苗族挑花、彝族彩布贴花、布依族剪纸、苗族服饰等传统的旅游产品。

3.4依托民族与山地特色,开发旅游地产项目

充分发挥民族和山地特色,将旅游业与房地产行业相融合,在交通便利、民族文化浓郁,有产业经济依托的市郊、古镇、景区发展旅游地产。依托休闲避暑、户外运动、康体疗养,打造休闲、商业、住宿、娱乐为一体的文化主题酒店、养老地产项目等。同时,六盘水市在新一轮的小城镇规划、改造中,要力图将城镇建设成景区,打造成旅游文化特色城镇。推进历史文化古镇、景区依托型小镇、主题型小镇的保护与旅游地产的建设融合。旅游地产的发展前提要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实现建筑与旅游、生态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引导开发程度较高的古镇精致化、高端化发展;注重古镇整体保护开发、错位发展;注重历史建筑的修缮与保存,移建、复建六盘水市各地特色居民聚落;如打造六枝郎岱古镇、水城古镇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古镇。景区依托型小镇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中,更加注重文化特色挖掘、整体形象塑造和建筑风貌改善,推动旅游小城镇实现基础设施城市化、配套服务现代化、城镇形象个性化、建筑风格特色化,建设与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社会文化、建筑空间融为一体的宜居旅游小镇。如建设古银杏生态小镇、六枝梭戛苗文化小镇为代表的景区依托型小镇。主题型小镇应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功能业态设计体现个性化原则,开展观光游、文化展示游、民俗风情游等。如打造盘县妥乐、玉舍海坪小镇、羊场民族风情旅游小镇为代表的主题型小镇。依托主要旅游核心区、旅游中心城镇,依托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等不同类型特色文化,重点统筹规划集休闲旅游、度假养生、康体养老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地产项目。加快建设中高档度假休闲酒店、文化主题酒店。充分利用旅游景区山地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引入“时权别墅”“产权别墅”“养老别墅”“时值度假别墅”等全新理念进行营销,建设多类型产权式度假公寓、酒店。如盘县依托乌蒙大草原景区境内优越的自然风光,建设小木屋和帐篷酒店,此模式值得借鉴推广。帐篷酒店的建设为游客在乌蒙大草原景区休闲、度假、游览、观光等旅游活动提供了便利,满足了游客回归自然、休闲度假、感受乡土文化的需求。

3.5经营山地休闲农业,发展农旅融合的乡村旅游

依托六盘水市优势农业资源,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旅游扶贫工程实施,综合利用经营山地休闲农业的理念,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旅一体化企业培育,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围绕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选择有条件发展旅游的乡村、环城市乡村带、大景区周边乡村、特色民族村寨以及沿交通干线乡村作为旅游产业化建设的优先区域,形成全市乡村旅游产业化格局和旅游扶贫示范效益态势。依托山地休闲农业,引导社区农民参与区域旅游发展,创造就业岗位、提高农民收入,实现社区农民脱贫致富。发展山地休闲农业,积极探索社区集体土地置换、农村土地流转,为山地旅游项目发展提供土地资源支持。引导社区农民进行土地资源“入股”,使土地资源变股权,为发展山地休闲农业聚集规模化的土地资源,促使山地休闲农业产业化、企业化的经营与管理,使农民靠资源入股而获股份分红,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发观赏型、科普型、采摘型、农业旅游等项目,丰富农家乐内涵,提高农家乐的品质和水平。做强做大中心城市周边果蔬优秀农产品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培育壮大一批农业旅游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水城县双水新区百车河现代高效农业生态园。依托六盘水市茶叶、猕猴桃、绿色蔬菜等优势农业资源,积极推进农业生态园、高科技农业园、采摘乐园、都市花园、大地田园艺术、农家美食、土特产等旅游产品的开发,重点开发一批山地农家乐、乡村俱乐部、农家旅馆、乡村客栈、乡村旅舍、乡村养生养老以及特色旅游村镇等一系列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汪璐,范俊.西南山地旅游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耦合机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6):3447-3448.

[2]李如海.西部地区资源型城市生态旅游发展探索:以贵州省六盘水市为例[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5,27(3):9-13.

[3]李如海.民族地区资源型城市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以贵州省六盘水市为例[J].资源与产业,2015,17(5):8-13.

[4]李如海,魏人山.六盘水市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对策研究[J].理论与当代,2015(5):35-36.

[5]贵州省旅游局.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C].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

[6]郑四渭.我国山地养生旅游发展的动因、问题及对策[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2(2):33-40.

班级特色文化口号

文化生态学论纲

论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

论中国神秘文化

企业精神文化发展口号

茅台酒的文化特色是什么

幼儿园特色活动文化方案

新疆风俗特色文化礼仪

论地域文化特色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融入论文

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论蒙古草原文化发展的自然环境特色(合集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论蒙古草原文化发展的自然环境特色,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