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对国外译者研究发展的考察(共含11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地三鲜”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对国外译者研究发展的考察
在翻译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之后,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的主要因素,越来越受重视,成为翻译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然而在译者研究的`具体问题上,各国学者及翻译流派并未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本文基于根茨勒的翻译流派分类,考察了各流派对译者地位及任务的认识与观点.
作 者:陆丽英 Lu Liying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29 刊 名: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Y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9(3) 分类号:H059 关键词:翻译学 译者研究 翻译流派概念图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测定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所以它是一种评价的工具。后来,人们发现作为工具的概念图,在教学上的意义远不止是评价原有知识和错误概念,它同时也是学习的工具、创造的工具、合作的工具、超媒体设计的工具、课程和教学设计的工具。概念图蕴涵着如此丰富的教学功能,使很多研究者渐渐脱离了概念图狭隘的工具观,而把概念图作为一种教学的技能和策略。
研究发现,教学者和学习者如果掌握了制作概念图的技能,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和学的水平。概念图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的策略和元认知策略,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提高反省认知,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值得一提的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野下,概念图还是学生建构知识不错的脚手架(scaffold)。
概念图的制作总是要选取一段包含诸多概念的知识内容,为便于教学,所选的知识点包含的概念数目一般不是很大。我们把这样的概念图称为中观概念图。但随着概念图功能的扩展,如在课程设计中,一个概念图所包含的概念数可以上百个,甚至更多,我们把这样的概念图称为宏观概念图(macro concept maps)。在宏观概念图中,选取某个概念再次利用概念图进行更详细的表征和说明,这样的概念图我们称之为微观概念图(micro concept maps)。
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不但使概念图的制作变得极为方便,而且还可以方便的为概念和命题提供超级链接,所以在电脑网络上,微观概念图一般存在于超级链接的文本中。当然,超级链接可能更多的时候并不是以概念图的形式出现,而是以超媒体(hypermedia)的形式为概念进行更多说明。
诺瓦克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最初把概念图应用于研究儿童科学知识的掌握,因为,科学知识相对具有抽象的概念内涵、丰富的逻辑层次和严谨的科学命题。但很快,概念图的研究范围便超出了科学的范围而扩展到各个学科,甚至被社会上的方方面面所研究利用。如新产品的设计、市场的开发、管理问题的解决等等,只要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被明确的表达或解决,概念图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概念图可以手工制作,现在还可以利用电脑软件进行编制。利用电脑软件制作概念图有许多优点,如修改方便,界面漂亮,可以直接打印,可以网上学习交流等。鉴于概念图的巨大应用前景,市场上可以编制概念图的软件多达十几种,如(amp2.0、Inspiration、Activity Map、Mind Manager、Mindman、Axon Idea Processor5.0、CoCo Systems DecisionExplorer等。
下面学习啦小编再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复习思维导图的最佳方案,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和学习。
做完了思维导图以后,应该定期复习所记内容,以保持理解力和对所学东西的记忆。下面是一些要点:
对于一个小时的学习内容。最佳的复习间隔和每次的时间限制如下所示
10分钟后——复习10分钟
24小时后——复习2-4分钟
1周后——复习2分钟
1月后——复习2分钟
6个月后——复习2分钟
1年后——复习2分钟
这道信息从此就进人长效记忆并存储起来。
与其每次复习时把原图看一遍,不如把尚记得的内容再次快速地做一次速射思维导图。这证明你可以在不借助任何东西的情况下记住所学的东西。你可再次回过头来看原图进行检查,调整一下不符合的地方,并强化任何回忆不恰当或回忆模糊的地方。
哲学阐释学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启示
上世纪末以来,译者的主体性在各种理论框架下得到研究.随着哲学阐释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其主要观点对译者主体性的进一步认识有着独到的启示,如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对话原则等.本文拟从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视角,从文本理解和解释的角度,揭示译者参与译文形成的动态过程,为进一步确立译者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 者:叶海霞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兰州,70 刊 名: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QIHAR JUNIOR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3) 分类号:H059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理解的历史性 视界融合 对话原则国外对电场概念的有关研究
本文介绍了国外物理工作者近来对电场概念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大多数采用开放性问题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从各个不同角度分析了学生在学习电场概念时存在的主要困难.研究的内容基本上与我国高中静电学部分的`内容相当,研究样本中的被试相当于我国的高中生.其研究结论对我国中学物理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作 者:邵晋英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临汾,041004 刊 名:技术物理教学 英文刊名:TECHNICAL PHYSICS TEACHING 年,卷(期): 17(4) 分类号:G63 关键词:国外关于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的发展研究
低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身体、认知、学业成就、社会性情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了解中介过程模式、调节模式两种解释机制,便于我们理解低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的影响.此外,笔者还对研究领域中新近的.变化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做出了总结.
作 者:谭静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心理系,湖北,武汉,430079 刊 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年,卷(期): 17(10) 分类号:B844.1 关键词:低社会经济地位 儿童发展 中介过程模式 调节模式国外对比修辞学的发展与研究新方向
对比修辞学研究跨语言、跨文化写作的差异与相似之处,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对了解和认识跨语言、跨文化写作上的文化差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且将继续影响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和作为外语的写作教学与研究。在简要讨论对比修辞学的理论基础与评述Kaplan的传统对比修辞学理论及其缺陷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讨论对比修辞学的发展及其新的研究方向,旨在为我国的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提供一些启示与理论指导。
摘 要
对比修辞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的修辞方式对第二语言写作的影响。传统的对比修辞注重写作成果分析,过于强调二语写作修辞准则。90年代以来,对比修辞研究的兴趣与重点都有了更新,开始注重写作过程研究,并将认知因素与社会文化因素纳入二语写作研究框架中。近年来,对比修辞研究从跨文化修辞新视角探索社会文化等背景因素对二语写作的影响。本文在简要论述传统对比修辞理论的基础上,着重介绍讨论了(国外)对比修辞学的发展及其最新研究发展方向,旨在为对比修辞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
对比修辞 跨文化修辞 二语写作
中图分类号: 0 H5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Since it was set up in the 1960s, contrastive rhetoric (CR) has been constantly modifying and revising its theoretical frameworks, extending from a purely linguistic framework to a multifaceted linguistic,cognitive and social-cultural framework.
The earlier contrastive rhetorical studies tended to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written products and laid too much emphasis on the rhetorical conventions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Since 1990s, both the research interest and focus of CR have been renewed , having shifted to the study of writing process and taken cognitive factors and sociocultural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Lately a new perspectiveDDIntercultural Rhetoric (IR) has been adopted to include dynamic models of cross-cultural research o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thus better encompassing the essence of CR and making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and practice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Keywords Contrastive rhetoric; Intercultural rhetoric;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引言
“对比修辞”理论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研究第二语言学习中母语修辞方式对第二语言写作的影响,通过对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语篇规约和修辞模式的对比研究来启示第二语言写作实践”(王燕萍,)。40余年来,受诸多相关学科的影响,对比修辞研究不断吸收各个领域的新理论和新思想,不断拓宽研究领域、修正理论框架。本文就其发展过程M行简要回顾,重点介绍其研究新动向―跨文化修辞。
1、对比修辞的发展
1966年,美国应用语言学家Robert Kaplan首次引入“对比修辞”术语,率先对母语的语篇结构和修辞方式在第二语言中的表现进行研究。Kaplan指出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修辞准则,母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会对第二语言写作产生干扰,其观点将第二语言写作的研究从句法层面提升到了段落语篇的层面。
进入80年代,篇章语言学的兴起大大丰富和完善了对比修辞的理论体系。衔接、连贯等各种语篇分析手段的使用,充实了对比修辞的理论,使其研究方法更为客观。80年代初期,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对比分析是对比修辞的研究热点。在研究二语写作时更多地关注于写作成果而忽略了认、年龄、文化等因素。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对比修辞,给予其更为宽泛的定义。其研究重点开始注重语篇宏观模式的分析。进入20世纪90年代,对比修辞的研究范围更为广泛,其语料也不再仅限于学术论文,而是包含商业报告、信函及专业文献等各种体裁。进入21世纪,对比修辞研究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变化,已发展成为集各学科为一体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学者对其研究不再是单一的以语篇分析为主,更多地考虑认知和社会变量等因素,关注写作的交际性和文化差异。
对比修辞研究由纯语言模式转向认知和社会文化模式,对比修辞这一术语不足以涵盖这一领域。Ulla Connor 于在Intercultural Rhetoric Research:Beyond texts一文中,正式提出“跨文化修辞”的概念,以期更准确地揭示现阶段对比修辞理论的核心和内涵。
2、跨文化修辞
跨文化的含义为文化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影、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跨文化修辞是对比修辞理论的新动向,涵盖多语种环境下书面及口头文本的跨文化研究,强调研究的动态模式。其研究范围也更加广泛。不同领域中各种新的研究方式都为跨文化修辞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跨文化修辞的理论下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体裁分析法,语料库分析法,定量历时分析法及人种学分析法等;跨文化修辞最新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将体裁分析和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纳入跨文化修辞研究,同时将跨文化修辞研究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有机结合。
跨文化修辞不再是从二分法的视角研究单纯的线性和非线性、集体和个人文化,而是各种大大小小文化的融合。语篇分析是对比修辞的基础,语篇风格不仅仅是作者的个人风格,而是代表其母语文化特征的修辞风格。
2.1 跨文化修辞与文化
在跨文化修辞模式下,文化因素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作为跨文化修辞的重要因素,文化的内涵在不断发生变化。Atkinson强调文化的复杂性,强调在写作和交际中重视相互关联的不同层面的文化,包括民族文化、学科文化、课堂文化、学生文化、青年文化等;当我们在进行第二语言写作教学和研究时,所有这些文化层面都必须加以考虑。二语学习者在他们的英语写作中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风格,也代表母语文化特征的修辞风格。
文化是一个多样的含义。传统意义上,文化被定义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价值、信仰、行为、交流模式等。传统学者认为文化是种族的、具有民族色彩、静态的'。跨文化修辞中,Connor()指出文化应包含两个重要概念:大文化和小文化的区分;跨文化交际中的协商与适应。大文化具有民族、种族及国际特色,是必要成分并且具有标准、规范的特点。小文化(如学术文化、学生文化、教室文化、青年文化等)与社会群体的行为有关,基于一种动态过程,体现在活动交流的过程中,特定的语篇就是小文化的体现。大的民族文化在教育背景下与多重的小文化交流重叠(Atkinson,2004)。总而言之,文化是一个集合,可以隐喻为一个动词而不是名词,它是一种行为而不是结果,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跨文化交际将文化视为民族的,因此,与跨文化修辞有着自然的联系,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说话者需要协商意义并且适应彼此的说话风格。
2.2 跨文化修辞与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是研究跨文化修辞的一个重要方法,语篇分析不是单纯的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语篇,而是要考虑其背景环境。在语篇分析中,Connor从语篇和写作的社会实践层面来研究跨文化修辞。其重点参考语篇分析的三个理论:Norman Fairclough的话语三维分析模式;James Gee的D理论;Ken Hyland的学术写作理论。三个理论之间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其理论根基不同。Fairclough研究批评话语分析,批评话语分析强调了语篇的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Gee的理论主要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分析语篇,两者强调的是语篇的写作过程而不是单一的关注口语或书面语篇。与此相对应,Hyland的理论是基于学术语篇的写作研究。与此同时,大部分学者强调了几个相关的研究方法,如体裁分析、语料库分析、多模态分析及民族志分析。
3、总结
从对比修辞到跨文化修辞的历程回顾我们可以看出对比修辞已超出传统修辞的理论框架,更多的考虑修辞中的文化、社会、认知等因素。逐渐发展成为跨学科、综合性的领域。这对于我们了解跨文化写作有重大影响。各种新的研究方法和动向拓宽了对比修辞的研究范围和视野,对比修辞对我们研究二语写作发挥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Atkinson,D.(2004).Contrasting rhetorics / contrasting cultures: Why contrastive rhetoric needs a better conceptualization of culture.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Special Issue on Contrastive Rhetoric in EAP,3,227―289.
[2] Connor,U.(2004).Intercultural rhetoric research: Beyond Texts [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3: 291―304.
[3] Connor,U.(2001).Intercultural Rhetoric in the Writing Classroom [M].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4] 王燕萍.Ρ刃薮抢砺鄣男率咏恰D跨文化修辞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5] 吴建刚.批评话语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国外网上银行的发展情况及其对中国银行业的若干启示
“网上银行”(Internet Banking),是银行为其客户提供银行服务的新手段,它以现有的银行业务为基础,利用Internet技术为客户提供综合、统一、安全、实时的金融服务。随着Internet的发展与普及,网上银行为作一种新型的客户服务方式迅速成为国际银行界关注的焦点。跨国银行纷纷发布网上银行发展战略,斥巨资完善网上银行系统,视网上银行为赚钱的机遇、争取市场份额的手段。目前,这_潮流已席卷到我国,我国各家商业银行也陆续推出网上银行服务。本文拟通过介绍国外网上银行的发展情况,对我国发展网上银行作些初步的探讨.
一、国外网上银行的发展情况
网上银行最早起源于美国,其后迅速蔓延到Internet所覆盖的各个国家。美国安全第柰络银行(SFNB)从就开始了网上金融服务,美国银行业6%一7%的客户使用网上银行系统。
目前,国际上提供网上银行服务的机构分两种:一种是原有的负担银行(incumbent Bank),机构密集,人员众多,在提供传统银行服务的同时推出网上银行系统,形成营业网点、ATM、POS机、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的综合服务体系;另外一种是信息时代倔起的直接银行(Direct Bank),机构少,人员精,采用电话、Internet等高科技服务手段与客户建立密切的联系,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现举例说明这两种银行的发展情况。
(一)高效、快速发展的直接银行:德国的Entrium Direct Bankers。
Entrium Direct Bankers,1990年作为Quelle邮购公司的一部分成立于德国,最初通过电话线路提供金融服务,开辟网上银行系统。目前已经成为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的直接银行之一。截至底,拥有客户77万,其中使用网上银行系统的客户达15万;资产总额38.18亿美元;控制德国直接银行界30%的存款和39%的消费贷款。
Entrium没有分支机构,员工共计370人,依靠电话和因特网开拓市场、提供服务。370人服务77万客户,人均资产达1000万美元,大大高于亚洲的领先银行水平(新加坡发展银行人均资产580万美元,中国农业银行人均资产50万美元);而且Entrium认为现有系统完全可以满足250万客户的需求,这一连串数字足以给我国人员臃肿的商业银行敲响警钟。
Entrium经营的业务品种主要包括消费信贷、循环周转贷款、信用卡、投资、在线交易等。虽然目前仍以电话服务为主,但正在加速发展网上银行服务,它的网上银行发展战略十分明确:将Entrium从拥有网上银行服务的领先的电话直接银行转变为拥有电话银行服务的领先的网上直接银行。Entrium的成功归功于它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开拓市场、联络客户、处理业务。
(二)美国银行提供网上银行服务的优秀代表:Wells Fargo。
根据国际上一家权威的电子商务评价公司,Gomez Advisors,从使用性能、客户信任程度、网上资源、关系协调、成本等方面对美国、欧洲等地银行的网上银行服务进行的评比,Wells Fargo是网上银行系统使用性能最好的银行,综合评分名列第
Wells Fargo是美国第七大银行,资产总额218亿美元,拥有5925个分支机构,资本收益率高达34%。目前,它被认为是美国银行业提供网上银行服务的优秀代表,网上银行客户数量高达160万,银行网站每月访问人数96万(并非人次);接受网上银行服务的客户占其全部客户的20%。
Wells Fargo的网上银行系统不仅节约成本,更主要的是带来新增收入和客户;使用网上银行的客户素质好、收入高、账户余额大、需求种类多,银行赚取的收益和手续费收入相对较多;在160万网上银行客户中,15%是由网上银行服务带来的新客户。
Wells Fargo取得的成功归功于几个因素:(1)及早地开发和使用高科技,包括Internet。Wells Fargo早在1994年就开始投资网上银行,并不断扩大、提高其网上银行的服务。(2)方便、多渠道的服务网络。该行认为,客户需要的是一个多渠道、全方位的服务网络,Internet仅仅是其服务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服务品种覆盖面广。提供服务的种类包括:账户管理、投资服务、保险、贷款等各个方面。(4)客户关系维护与客户群体系。Wells Fargo认为这一体系对市场开发至关重要,它严格划分客户群,其尊贵客户仅占全部客户的2%,并得到特别的关注与服务。
Wells Fargo是一个传统的机构银行,它成功地步入网上银行的轨道,可谓亚洲的负担银行开拓网上银行服务的范例。
目前国际金融界的发展状况表明,尽管不同的银行有其不同的发展战略,目前正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随着Internet的不断发展,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创新,网上银行必将包含银行所有的业务,成为银行主要的业务手段。
二、中国网上银行的发展现状
中国Internet发展较晚,但速度较快,预计底,Internet用户将达到1500万户,PC普及率达到总人口的2%。
中国银行(BOC)从19起投入网上银行的开发,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页,19开始提供网上银行服务,年3月中国第一笔Internet网上电子交易成功。目前,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几家银行的总行及其部分分行已经开始尝试提供网上银行服务。但我国的网上银行尚处在萌芽阶段,发展较慢,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1)网上银行所能提供的服务品种,仅局限在账户信息查询方面,转账付款适用的范围仍极其有限,更没有涉及贷款、投资等方面。(2)国内信用卡业务十分落后,仍局限于一种结算工具,严重地阻碍了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的发展。(3)网上银行服务质量不高,速度慢、手续复杂,没有达到方便、快捷的`宗旨。(4)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对网上银行的认识不清楚。多数人不知道有网上银行服务;知道有网上银行的,弄不清楚是怎么回事,造成网上银行是阳春白雪,无人问津。
三、国外网上银行的发展对中国银行业的若干启示
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借鉴国外发展网上银行的经验,可以在发展网上银行时考虑以下几点:(1)在现有的业务经营范围内创新服务品种。网上银行仅是一种客户服务手段,它是以原有的业务处理系统为基础的。我国商业银行服务品种单一,严重地限制了网上银行的发展。应抓住时机,学习国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个人、单位客户的特点,运用现代金融理论和先进科技,加速金融创新。从实质上解决服务品种单一的问题。(2)重新审视信用卡在国内市场的定位,准确把握国情,与国际接轨,制定切实可行的
信用卡业务发展战略,促进信用卡业的健康发展。(3)扩大宣传,培养客户,开拓市场。若干年的习惯要改变,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事,何况又是与钱密切相关?中国人对于银行服务已经习惯耳听、眼见、手摸,要他们仅通过鼠标进行资金划转、账单支付,需要下大力气克服疑虑。商业银行应在网上银行的开创阶段采取措施加大宣传力度,逐渐改变客户观念,为网上银行的发展奠定客户基础。(4)网上银行对特定客户群体指向不明确。根据国外银行开发网上银行的经验,使用网上银行系统的客户具有较强的群体特征,知识层次较高、资金实力雄厚、关注服务质量。一般的做法是根据该客户群的情况制定市场开发及服务战略,例如汇丰银行的全球至尊银行账户(Premier Account),要求账户最低余额在50万港币或等值货币。中国的网上银行客户更具有代表性,银行在展业时应准确划分客户群,根据不同客户群的不同要求制定不同的服务策略,明确市场定位,防止非区别化的政策。
浅谈国外发展生物质能政策措施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目前,世界不少国家都在大力发展生物质能,主要采取的政策措施有配额制度、固定电价、税收优惠等,相比之下,我国发展生物质能的政策措施尚不健全,建议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为我国生物质能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生物质能,政策措施,配额制度,固定电价。
生物质能指利用具有能源价值的植物和有机废弃物等生物质作为原料生产出各种形式的能源。随着现代生物质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质能将在未来的可持续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世界不少国家都在大力发展生物质能。
一、国外发展生物质能的政策措施
为了促进生物质能的发展,各国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了积极务实的鼓励政策,主要有配额制度、固定电价、减免税费、财政补贴、重视研发等。
1.配额制度
配额制度是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制度,主要是对电力生产商或电力供应商规定在其电力生产中或电力供应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电量来自可再生能源发电,并通过建立“绿色电力证书”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来实现。绿色电力证书是政府为了促进发展清洁电力而颁发给生产清洁电力企业的证书,该证书还可以进入市场交易。电力生产商或电力供应商如果自己没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或达不到政府规定的配额要求,可以通过购买其他可再生能源企业的“绿色电力证书”来实现,同时,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通过卖出“绿色电力证书”可以得到额外的收益,激发出企业发展清洁电力的动力,从而促进了可再生能源发电(包括生物质能发电)的发展。目前,欧盟的许多国家都在推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
2.固定电价
固定电价就是根据各种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特点,制定合理的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通过立法的方式要求电网企业按确定的电价全额收购。按照不同的电价水平进行收购,从而保证了各种可再生能源技术都能获得比较合理的投资收益,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创造了更加优越的政策环境。对于处于成长初期的生物质能发电产业,固定电价制度无疑有利于促进其发展。欧盟通过立法方式,规定电网企业必须高价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特别的是生物质能发电。
3.税收优惠
税收优惠也是各国促进生物质能发展的重要鼓励政策。从1982年至今,巴西对酒精汽车减征5%的工业产品税。,美国参议院提出了包括生物柴油在内的能源减税计划,生物柴油享受与乙醇燃料同样的减税政策。德国对可再生能源实行低税率的优惠政策,如对乙醇、植物油燃料免税,对生物柴油每升仅征收9欧分的税费(而汽油则每升征收45欧分)。
4.财政补贴
由于生物质能产业市场尚未成熟,企业投入较大,所以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扶持。对此,各国纷纷出台补贴政策以推动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如瑞典从1975年开始,每年从政府预算中支出3600万欧元,用于生物质燃烧和转换技术研发及商业化前期技术的示范项目补贴。丹麦从1981年起,制定了每年给予生物质能生产企业400万欧元的补贴计划,这一计划使目前丹麦生物质能发电的上网电价相当于每千瓦时8欧分。意大利从1991到1995年,对生物质利用项目提供了30%~40%投资补贴。
生物能源技术研发的巨大投入促进了各国生物质能的发展。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在“生物能源作物研发项目”投资90万英镑,研究能源作物的基因改良和农村环境保护。生物能源研发的巨大投入促进了英国生物质发电和生物燃料生产的快速发展。巴西经过30多年对酒精燃料的研发和应用,培养了一大批专业高科技人才,掌握了成熟的酒精生产和提炼技术,以及酒精汽车制造技术,建立了强劲的酒精动力机械体系和完善的酒精运输、分销网络。
二、我国发展生物质能的政策措施及完善建议
我国生物质能资源非常丰富,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对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系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大意义。我国政府运用了相关政策措施推进生物质能产业发展。但由于我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还不健全,与国外生物质能发展较好的国家相比,存在不够完备、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不妨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与先进做法,在原有政策措施框架的基础上,完善不足之处并推行新制度,从而更好地保障我国生物质能的发展。
1.配额制度
在国外推行配额制度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大环境下,我国也决定引进并实施这一新的政策模式。在我国探索和实践这一政策模式的过程中不妨借鉴发达国家绿色电力配额制度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电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加快建立我国的“绿色电力证书”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通过合理的配额制度,扩大生物质能发电的市场空间,提升生物质发电项目的.盈利能力,增强生物质能生产厂商的生产信心,从而最终达到加快生物质能发展的政策目的。应注意的是,我国推行配额制度不能一蹴而就,而必须分步骤有序进行,可以分准备、建立、完善三阶段来实施。
1、引 言
企业文化自20世纪80年代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第四代管理理论传人中国,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在理解与认识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一个企业想 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实施长期有效的战略就必须具备成熟的企业文化。可以这样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家们精心打造的企业战略发展的基础。
2、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
2.1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概念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被提出来,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美国著名学者威廉·大内认为:“一个公司的文 化是由其传统和风气所构成。这种企业文化包括一整套的象征、仪式和神话,它们把公司的价值观和信念传输给企业员工。这些给原本就稀少而又抽象的概念添上血 肉,赋予它们以生命。”斯坦雷·M·戴维斯提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共同拥有的信念和价值观的表现形式,这些信念和价值观赋予企业成员一种协约意义, 并构成组织内部的行为规范。”国内学者管维立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在一个企业中形成的某种文化观念、历史传统、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信息,将各 种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
我们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从事商品(或服务)生产与经营中所共同拥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企业文化外在的表现是企业的文化 设施、技术培训和文娱联谊活动以及厂房设施、产品等,内在的表现是以人的精神世界为依托的各种文化标准,包括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工作态度、行为取向和生 活观念,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一种意识形态。”如今企业文化不仅已渗透到市场营销、管理活动、企业生产活动等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还对企业战略发展产生巨大的 影响。
2.2企业战略
战略是一门进行决策的科学与艺术,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统率艺术。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战略被引申为“为了在变化不定的环境中确定企业自身的发 展方向和经营范围,通过有效地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源,从而获得核心竞争优势的一种管理行为”。我们今天所说的企业战略包括企业总体战略、企业竞争战 略、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经营战略等。虽然企业战略的种类五花八门,但它们都是对企业根本性、长久性和整体性问题的筹划。
然而不同的学者对于企业战略本质这个问题有着自己不同角度的观点。波士顿顾问公司的奠基人亨德森认为:“任何想长期生存的竞争者都必须通过差 异化而形成压倒所有其他竞争者的独特优势。努力维持这种差异化正是企业战略发展的精髓所在。”波特认为:“战略是建立在独特的经营活动上的,战略就是要做 到与众不同,战略的本质在于选择与众不同的方式来活动,或者从事与竞争对手不同的经营活动。”安索夫指出:“企业战略是贯穿于企业经营与产品以及市场之间 的一条共同经营主线,它包括4个要素,即产品与市场范围、增长向量、竞争优势、协同作用。”
3、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发展的作用
3.1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发展的关系
3.1.1
人这一最关键的生产力构成了形成企业最原始的整体素质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也使得企业文化在根本和整体上具有理念取向和现实意义。戴维斯认 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理念,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的体现,其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基本行为模式,是用于支撑和调节企业价值链并始终处于 支配地位的有机体。”企业战略发展受到企业经营理念的制约,仅仅是企业在刻意谋划其最终价值取向以及体现其以人为本的精神。企业文化的提升和塑造与企业战 略的规划、实施与发展必须保持一致。所以,“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发展的基础。”
3.1.2企业文化为企业战略提供成功的动力
企业战略实施与发展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创新。要形成企业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念以及道德标准就必须具备优秀的企 业文化,并且这种文化能够突显企业的特色。而且企业制定独一无二、别具一格的战略也需要鲜明个性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对环境、能力、经验的吸收与整 合,也是企业中被企业全体员工广泛接纳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的体现,是企业具备能够适应环境变化以及能够延续发展的能力。如上文提到,如果一个 企业文化特色具有鲜明性,那么它的特殊性就表现为全体员工的价值观念,这使得企业可以形成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企业战略以及为战略发展提供最原始的动力, 并为其成功奠定了基础。
3.1.3企业文化是战略实施的关键
现实的市场环境中,每个企业无论规模如何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都会逐渐形成自己鲜明的道德观与价值观,从而使企业形成一种可以推动企业发展壮 大并且逐渐实现企业自身战略目标的凝聚力。正是由于企业文化具有凝聚、激励、塑造、推动等作用,当企业战略制定以后,员工的热情会得到激发,企业成员的思 想和意志会得到统一,全体成员会为了企业战略目标而进行积极有效的配合,他们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进行持续不懈的努力与奋斗,从而有效地贯彻和发展了企业 战略。
3.2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发展的作用
3.2.1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发展的基石作用
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起着基石的作用,为其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目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能够从弱到强成为行业的领头羊的主客观原 因虽然很多,但是共同点就是:这些出色企业的战略发展基础都是企业自身要求的企业文化和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就像海尔的成功正是由于海尔的战略发展是建立在 全体成员的、全方位的海尔文化基础之上是一样的。所以笔者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而全体员工的价值观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人这一最关键的生产力构成了形成企业最原始的整体素质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也使得企业文化在根本和整体上具有理念取向和现实意义。戴维斯认 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理念,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的体现,其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基本行为模式,是用于支撑和调节企业价值链并始终处于 支配地位的有机体。”企业战略发展受到企业经营理念的制约,仅仅是企业在刻意谋划其最终价值取向以及体现其以人为本的精神。企业文化的提升和塑造与企业战 略的规划、实施与发展必须保持一致。所以,“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发展的基础。”
3.1.2企业文化为企业战略提供成功的动力
企业战略实施与发展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创新。要形成企业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念以及道德标准就必须具备优秀的企 业文化,并且这种文化能够突显企业的特色。而且企业制定独一无二、别具一格的战略也需要鲜明个性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对环境、能力、经验的吸收与整 合,也是企业中被企业全体员工广泛接纳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的体现,是企业具备能够适应环境变化以及能够延续发展的能力。如上文提到,如果一个 企业文化特色具有鲜明性,那么它的特殊性就表现为全体员工的价值观念,这使得企业可以形成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企业战略以及为战略发展提供最原始的动力, 并为其成功奠定了基础。
3.1.3企业文化是战略实施的关键
现实的市场环境中,每个企业无论规模如何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都会逐渐形成自己鲜明的道德观与价值观,从而使企业形成一种可以推动企业发展壮 大并且逐渐实现企业自身战略目标的凝聚力。正是由于企业文化具有凝聚、激励、塑造、推动等作用,当企业战略制定以后,员工的热情会得到激发,企业成员的思 想和意志会得到统一,全体成员会为了企业战略目标而进行积极有效的配合,他们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进行持续不懈的努力与奋斗,从而有效地贯彻和发展了企业 战略。
3.2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发展的作用
3.2.1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发展的基石作用
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起着基石的作用,为其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目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能够从弱到强成为行业的领头羊的主客观原 因虽然很多,但是共同点就是:这些出色企业的战略发展基础都是企业自身要求的企业文化和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就像海尔的成功正是由于海尔的战略发展是建立在 全体成员的、全方位的海尔文化基础之上是一样的。所以笔者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而全体员工的价值观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3.2.2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的助推器作用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战略发展起着助推器的作用,尤如火箭发射中的发动机。企业员工可以从企业文化中得到明确的指导,企业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得到增 强。企业文化教育员工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行为,能帮助员工规范其行为态度,使员工从心底接受企业规章制度的管理,而企业所期望的员工行为则由规范来引导。从 这个方面来说,企业具有统一的制度行为可以减少在战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员摩擦和沟通成本,从财力、人力、物力上节省企业成本,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 用,对整个企业的经营具有促进作用,使得整个企业战略的发展得到加快。
3.2.3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发展的聚合力作用
企业文化不仅对企业战略起着强劲的助推力作用使得企业的战略目标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而且对企业战略还起着显著的聚合力作用。企业文化可以 让员工相信企业的经营理念,员工也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为集体的利益考虑,积极为企业做贡献。当员工完全认同企业所制定的经营理念时,他们也会将自己 的人生价值融入到企业的未来发展中,员工会从集体认同的价值观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然而这种满足感也可以增加员工更多的信心。这样他们就会积极的为企业服 务,会全心全意地建设企业。同样也会使员工产生一种群体意识,并与企业形成统一的思想,使成员的步伐一致。如果一个企业全体员工认同并且拥有了这个企业所 形成的独特的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那么它将会发掘出全体员工中的巨大潜,使其形成巨大的凝聚力,而且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4、结 语
如果把一个企业比喻为一个乐队的话,那么乐队的指挥者就是企业的领导人,乐队的乐谱就是企业的企业文化,起着规范员工和企业行为的作用,。只 有理解乐谱并能表现音乐内涵的指挥家才能使乐队奏出华丽优美的乐章。如今,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规范员工行为、增强企业凝聚力起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人更为清醒地认识到并逐步达成这样一个共识:企业文化是企业家和全体员工共享的精神家园,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更是企业 的灵魂。
参考文献:
[1]韩能跃,略论企业文化对战略管理的作用,中国商贸,2011
[2]崔顺贤,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实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1)
[3]丁元斌,试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关系,南方论刊,2006,(10)
★ 对某某考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