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发展历史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萼依焕翠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元宵节的发展历史(共含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萼依焕翠”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元宵节的发展历史

篇1:元宵节的发展历史

元宵节起源于西汉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说法很多,但根据史籍记载,一般认为元宵节开始于西汉时期。相传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刘盈病死后,其母吕雉篡位,吕后及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吕雉死后,大将周勃、180年扫除诸吕,拥立刘恒为40)。周勃等人戡平“诸吕之乱”的日子刚好是正月十五,因此每逢正月十五这一天,玩,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在古代,正月,称夜为“宵”,正月十五又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夜,所以,汉文帝就把它定为“元宵节”。

另一说法是,汉武帝采纳方士缪忌的建议,在甘泉宫修建太乙祠坛,无论是伐南越、得天马,还是冬至日,均在此祭祀太乙神。所谓太乙神即太阳神,就是道教所谓的“太乙真君”。正月十五的祭祀活动十分隆重,从黄昏开始,通宵达旦灯火通明,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经过祠坛之上,从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习俗。事实上,汉武帝祀太乙沿袭的是先秦时期楚人的旧俗:《楚辞·九歌》以“东皇太乙”为至尊之神,宋玉《高唐赋》云:“进纯酒,祷璇室,醮诸神,礼太乙。”

元宵节与道教的关系

从道教的观点来看,上元节是沿袭道教陈规而来的。汉末道教的重要支派“五斗米道”,创天、地、水(或人)“三官”说。魏晋道家又以“三官”与时日节候相联系,定正月十五日(天官赐福日)为“上元”,七月十五口(地官赦罪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日)为“下元”,合称“三元”。传说三元日,恰好是三官大帝(俗称三界公)的诞辰,这三神主宰人间生老病死、命运气数,人们为了祈求赐福,所以在“上元日”,既张花灯,也拜三官。上元节乃由原本单纯民俗意义上的求吉、禳灾、祛一步强化,成为民间最具宗教意义的节L,依照佛教说法,元宵节是东汉明帝时由西域传入的。僧道于正月十五日会集于洛,明帝便下令于正月十五日中张灯结彩,不论士族庶民,一律挂灯,表示对佛教的尊敬和虔诚,从此,元宵节张灯,既成为佛教礼仪又成为民间习俗。在唐代,由于在这一天可以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灯夕”。宋人高承所著《事物纪原》云:“西域十二月三十日乃汉正月望日,彼地谓之大神变,故汉明令烧灯表佛。”据民间传说:二千年前,佛教传人我国,当第一次月圆的时候,人们隐隐约约可以见到月光下有一群天神在翩翩飞舞。有一年浮云遮蔽了天空,人们突然不见天神踪迹,十分恐慌,于是纷纷点火把,照亮天空,找寻天神。自此以后,虽然看不见天神,人们仍年年点燃火把找寻天神,相沿成习,就变成一种风俗了。

自汉代元宵节成俗以来,正月十五放灯火的风俗从汉武帝祭祀太乙神,主要在皇宫举行,到后来经官方的倡导而开始于民间流行。在汉朝开平盛世起就有正月十五夜不宵禁的传统。不过,汉代的放灯时间只在正月十五当晚。

隋唐时期的元宵节

到隋代,隋文帝提倡节俭治国,并采纳柳或的建议对元宵节民间大闹灯火的习俗严加禁止。后来,隋炀帝与隋文帝相反,竭力在元宵节铺张奢侈,挥金如土。大业六年(610)曾调集民间艺人进城,在皇城外举行盛大的百汉代敬神礼佛的观念,而开元宵行皇帝与万民同乐开始,这与当时经济发达社会富庶有极大的关系。唐初高祖。唐太宗时“私塾”放年天由学生准备精巧灯笼,带到私塾,由老师点燃,学生提着,象征“前途光明”,称为“开灯”。据们日唐书》载,唐明皇曾建有两座名楼:“勤政务本楼”及“花萼相辉楼”。他曾在“勤政务本楼”宵衣旰食,开创了开元天宝的盛世;而每年元宵节也在“勤政务本楼”观灯作乐。唐玄宗时将放灯时间延为三晚。由于皇帝提倡的缘故,上行下效,皇亲国戚也竞相夸富斗奇。每年元宵节,民间花灯的花样更是层出不穷,长安城中彻夜辉煌如昼。唐代元宵节期间,民间还兴起了拔河比赛。拔河又称牵钩之戏,它在唐代才有了拔河之名,并成为元宵节日娱乐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

宋代元宵节的扩展

在宋代,元宵节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节日期间,宋代皇帝不仅与民同乐看花灯,还形成了一定的礼俗:皇帝在元宵日,先到寺庙行香,再登御楼或东华门的东西角楼,与亲近臣子饮宴。不仅放灯时间延长,而且灯笼的制作比唐代更为豪华。北宋的皇帝爱欣赏花灯,大张灯火,粉饰太平,各地奢靡之风十分盛行。南宋官吏们不理政务,但对元宵灯火却是“竞出新意,年异而岁不同”。正因如此,南宋花灯式样翻新,不胜枚举。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宋代从京师到民间都十分重视元宵放灯,因此有专。更重要的是宋代兴起了烟火,火药,得到广泛的应用,不仅制成炮仗,而且制成烟火。除了花灯与烟火以外,元宵节活动还有‘出。据《宋史》载,宋太祖将放灯时间十四到十八共五晚。宋仁宗对元宵节观灯者都予以赏赐。宋徽宗曾嫌放灯五夜太短,于政和五年(1115)下沼,从十二月二十九日就开始在景龙门“预为元夕”,大张花灯;每年元宵夜,宋徽宗亲自上宣德楼观灯并赐酒,在楼下仰窥圣颜的仕女,都能获得御酒一杯。

明清元宵节的传承

到明代,明太祖将元宵节放灯延长为十天(从正月初八到十八)。明代的元宵节大致沿袭前代的遗风,只不过增添了舞狮的娱乐项目。郎瑛《七修类稿》载曰:“闻太祖初建南都,盛为彩楼,招徕天下富商,以实国本。元宵放灯,多至十余日。”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迁都北京,不久即下诏曰:“元宵节自十一日始,赐节假七日。”此后,元宵节以“放灯”为主的节日娱乐习俗,进入了它历史发展中的极盛时期。明代的元宵节盛况可在当时的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中得到印证。清代的放灯时间只有五夜,且只有十五才算正节放灯。最值得一提的是冰灯。因为满族原本居东北黑龙江一带,气候寒冷而冰多,因此有放冰灯之俗。满族入主中原后,冰灯也传人中原。现今,东北在每年元旦到元宵都举行冰灯会,不过花样早已现代化了。清代元宵节,民间的娱乐活动增添了大量的新内容,如舞龙、踩高跷、跑旱船等等。

篇2:plc是什么_plc发展历史

plc是什么_plc发展历史

plc是什么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是一种采用一类可编程的存储器,用于其内部存储程序,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与算术操作等面向用户的指令,并通过数字或模拟式输入/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

plc发展历史

起源

196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提出取代继电器控制装置的要求;

1969 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研制出了第一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DP―14 ,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生产线上试用成功,首次采用程序化的手段应用于电气控制,这是第一代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称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简称PLC,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台PLC。

1969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PDP-14;

1971年,日本研制出第一台DCS-8;

1973年,德国西门子公司(SIEMENS)研制出欧洲第一台PLC,型号为SIMATIC S4;

1974年,中国研制出第一台PLC,1977年开始工业应用。

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了微处理器。人们很快将其引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使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增加了运算、数据传送及处理等功能,完成了真正具有计算机特征的工业控制装置。此时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为微机技术和继电器常规控制概念相结合的产物。个人计算机发展起来后,为了方便和反映可编程控制器的功能特点,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定名为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

20世纪70年代中末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进入实用化发展阶段,计算机技术已全面引入可编程控制器中,使其功能发生了飞跃。更高的运算速度、超小型体积、更可靠的工业抗干扰设计、模拟量运算、PID功能及极高的性价比奠定了它在现代工业中的地位。

20世纪80年代初,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在先进工业国家中已获得广泛应用。世界上生产可编程控制器的国家日益增多,产量日益上升。这标志着可编程控制器已步入成熟阶段。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发展最快的时期,年增长率一直保持为30~40%。在这时期,PLC在处理模拟量能力、数字运算能力、人机接口能力和网络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逐渐进入过程控制领域,在某些应用上取代了在过程控制领域处于统治地位的DCS系统。

20世纪末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发展特点是更加适应于现代工业的需要。这个时期发展了大型机和超小型机、诞生了各种各样的特殊功能单元、生产了各种人机界面单元、通信单元,使应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工业控制设备的配套更加容易。

拓展阅读:PLC的选型规则

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系统设计时,首先应确定控制方案,下一步工作就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工程设计选型。工艺流程的特点和应用要求是设计选型的主要依据。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及有关设备应是集成的、标准的,按照易于与工业控制系统形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充其功能的原则选型所选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应是在相关工业领域有投运业绩、成熟可靠的系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系统硬件、软件配置及功能应与装置规模和控制要求相适应。熟悉可编程序控制器、功能表图及有关的编程语言有利于缩短编程时间,因此,工程设计选型和估算时,应详细分析工艺过程的特点、控制要求,明确控制任务和范围确定所需的操作和动作,然后根据控制要求,估算输入输出点数、所需存储器容量、确定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功能、外部设备特性等,最后选择有较高性能价格比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设计相应的控制系统。

一、输入输出(I/O)点数的估算

I/O点数估算时应考虑适当的余量,通常根据统计的输入输出点数,再增加10%~20%的可扩展余量后,作为输入输出点数估算数据。实际订货时,还需根据制造厂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产品特点,对输入输出点数进行圆整。

二、存储器容量的估算

存储器容量是可编程序控制器本身能提供的硬件存储单元大小,程序容量是存储器中用户应用项目使用的存储单元的大小,因此程序容量小于存储器容量。设计阶段,由于用户应用程序还未编制,因此,程序容量在设计阶段是未知的,需在程序调试之后才知道。为了设计选型时能对程序容量有一定估算,通常采用存储器容量的估算来替代。

存储器内存容量的估算没有固定的公式,许多文献资料中给出了不同公式,大体上都是按数字量I/O点数的10~15倍,加上模拟I/O点数的100倍,以此数为内存的总字数(16位为一个字),另外再按此数的25%考虑余量。

三、控制功能的选择

该选择包括运算功能、控制功能、通信功能、编程功能、诊断功能和处理速度等特性的选择。

1、运算功能

简单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运算功能包括逻辑运算、计时和计数功能;普通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运算功能还包括数据移位、比较等运算功能;较复杂运算功能有代数运算、数据传送等;大型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中还有模拟量的PID运算和其他高级运算功能。随着开放系统的出现,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中都已具有通信功能,有些产品具有与下位机的通信,有些产品具有与同位机或上位机的通信,有些产品还具有与工厂或企业网进行数据通信的功能。设计选型时应从实际应用的要求出发,合理选用所需的运算功能。大多数应用场合,只需要逻辑运算和计时计数功能,有些应用需要数据传送和比较,当用于模拟量检测和控制时,才使用代数运算,数值转换和PID运算等。要显示数据时需要译码和编码等运算。

2、控制功能

控制功能包括PID控制运算、前馈补偿控制运算、比值控制运算等,应根据控制要求确定。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主要用于顺序逻辑控制,因此,大多数场合常采用单回路或多回路控制器解决模拟量的控制,有时也采用专用的智能输入输出单元完成所需的控制功能,提高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处理速度和节省存储器容量。例如采用PID控制单元、高速计数器、带速度补偿的模拟单元、ASC码转换单元等。

3、通信功能

大中型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系统应支持多种现场总线和标准通信协议(如TCP/IP),需要时应能与工厂管理网(TCP/IP)相连接。通信协议应符合ISO/IEEE通信标准,应是开放的通信网络。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系统的通信接口应包括串行和并行通信接口、RIO通信口、常用DCS接口等;大中型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通信总线(含接口设备和电缆)应1:1冗余配置,通信总线应符合国际标准,通信距离应满足装置实际要求。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系统的通信网络中,上级的网络通信速率应大于1Mbps,通信负荷不大于60%。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系统的通信网络主要形式有下列几种形式:

1)、PC为主站,多台同型号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为从站,组成简易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网络;

2)、1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为主站,其他同型号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为从站,构成主从式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网络;

3)、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网络通过特定网络接口连接到大型DCS中作为DCS的子网;

4)、专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网络(各厂商的专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通信网络)。

为减轻CPU通信任务,根据网络组成的实际需要,应选择具有不同通信功能的(如点对点、现场总线、)通信处理器。

4、编程功能

离线编程方式: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编程器公用一个CPU,编程器在编程模式时,CPU只为编程器提供服务,不对现场设备进行控制。完成编程后,编程器切换到运行模式,CPU对现场设备进行控制,不能进行编程。离线编程方式可降低系统成本,但使用和调试不方便。在线编程方式:CPU和编程器有各自的CPU,主机CPU负责现场控制,并在一个扫描周期内与编程器进行数据交换,编程器把在线编制的程序或数据发送到主机,下一扫描周期,主机就根据新收到的程序运行。这种方式成本较高,但系统调试和操作方便,在大中型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中常采用。

五种标准化编程语言:顺序功能图(SFC)、梯形图(LD)、功能模块图(FBD)三种图形化语言和语句表(IL)、结构文本(ST)两种文本语言。选用的编程语言应遵守其标准(IEC6113123),同时,还应支持多种语言编程形式,如C,Basic等,以满足特殊控制场合的控制要求。

5、诊断功能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诊断功能包括硬件和软件的诊断。硬件诊断通过硬件的逻辑判断确定硬件的故障位置,软件诊断分内诊断和外诊断。通过软件对PLC内部的性能和功能进行诊断是内诊断,通过软件对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CPU与外部输入输出等部件信息交换功能进行诊断是外诊断。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诊断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对操作和维护人员技术能力的要求,并影响平均维修时间。

6、处理速度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采用扫描方式工作。从实时性要求来看,处理速度应越快越好,如果信号持续时间小于扫描时间,则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将扫描不到该信号,造成信号数据的丢失。

处理速度与用户程序的长度、CPU处理速度、软件质量等有关。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接点的响应快、速度高,每条二进制指令执行时间约0.2~0.4Ls,因此能适应控制要求高、相应要求快的应用需要。扫描周期(处理器扫描周期)应满足:小型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扫描时间不大于0.5ms/K;大中型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扫描时间不大于0.2ms/K。

四、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类型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按结构分为整体型和模块型两类,按应用环境分为现场安装和控制室安装两类;按CPU字长分为1位、4位、8位、16位、32位、64位等。从应用角度出发,通常可按控制功能或输入输出点数选型。

整体型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I/O点数固定,因此用户选择的余地较小,用于小型控制系统;模块型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提供多种I/O卡件或插卡,因此用户可较合理地选择和配置控制系统的I/O点数,功能扩展方便灵活,一般用于大中型控制系统。

五、PLC输入/输出类型

开关量

开关量主要指开入量和开出量,是指一个装置所带的辅助点,譬如变压器的温控器所带的继电器的辅助点(变压器超温后变位)、阀门凸轮开关所带的辅助点(阀门开关后变位),接触器所带的辅助点(接触器动作后变位)、热继电器(热继电器动作后变位),这些点一般都传给PLC或综保装置,电源一般是由PLC或综保装置提供的,自己本身不带电源,所以叫无源接点,也叫PLC或综保装置的开入量。

1、数字量

在时间上和数量上都是离散的物理量称为数字量。把表示数字量的信号叫数字信号。把工作在数字信号下的电子电路叫数字电路。

例如:

用电子电路记录从自动生产线上输出的零件数目时,每送出一个零件便给电子电路一个信号,使之记1,而平时没有零件送出时加给电子电路的信号是0,所在为记数。可见,零件数目这个信号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是不连续的,因此他是一个数字信号。最小的数量单位就是1个。

2、模拟量

在时间上或数值上都是连续的物理量称为模拟量。把表示模拟量的信号叫模拟信号。把工作在模拟信号下的电子电路叫模拟电路。

例如:

热电偶在工作时输出的电压信号就属于模拟信号,因为在任何情况下被测温度都不可能发生突跳,所以测得的电压信号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是连续的。而且,这个电压信号在连续变化过程中的任何一个取值都是具体的物理意义,即表示一个相应的温度。

六 转换原理

1. 数模转换器是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系统,一般用低通滤波即可以实现。数字信号先进行解码,即把数字码转换成与之对应的电平,形成阶梯状信号,然后进行低通滤波。

根据信号与系统的理论,数字阶梯状信号可以看作理想冲激采样信号和矩形脉冲信号的卷积,那么由卷积定理,数字信号的频谱就是冲激采样信号的频谱与矩形脉冲频谱(即Sa函数)的乘积。这样,用Sa函数的倒数作为频谱特性补偿,由数字信号便可恢复为采样信号。由采样定理,采样信号的频谱经理想低通滤波便得到原来模拟信号的频谱。

一般实现时,不是直接依据这些原理,因为尖锐的采样信号很难获得,因此,这两次滤波(Sa函数和理想低通)可以合并(级联),并且由于这各系统的滤波特性是物理不可实现的,所以在真实的系统中只能近似完成。

2. 模数转换器是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系统,是一个滤波、采样保持和编码的过程。

模拟信号经带限滤波,采样保持电路,变为阶梯形状信号,然后通过编码器, 使得阶梯状信号中的各个电平变为二进制码。

篇3:html是什么_html发展历史

html是什么_html发展历史

html是什么

超文本标记语言,标准通用标记语言下的一个应用。

“超文本”就是指页面内可以包含图片、链接,甚至音乐、程序等非文字元素。

超文本标记语言的结构包括“头”部分(英语:Head)、和“主体”部分(英语:Body),其中“头”部提供关于网页的信息,“主体”部分提供网页的具体内容。

html发展历史

超文本标记语言(第一版)――在1993年6月作为互联网工程工作小组(IETF)工作草案发布(并非标准):

HTML 2.0――1995年11月作为RFC 1866发布,在RFC 2854于6月发布之后被宣布已经过时

HTML 3.2――1月14日,W3C推荐标准

HTML 4.0――1912月18日,W3C推荐标准

HTML 4.01(微小改进)――12月24日,W3C推荐标准

HTML 5――10月28日,W3C推荐标准[4] (详见本处参考资料)

ISO/IEC 15445:(“ISO HTML”)――205月15日发布,基于严格的HTML 4.01语法,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的标准。

Wijmo是基于HTML5、jQuery、CSS3和SVG的一个控件包,能够满足构建当今Web系统的需求。基于Wijmo,您的系统运行将更加快速和流畅,外观也会更加引人入胜。Wijmo中所有新的控件都是在符合最新的UI设计潮流的基础上,对新的以及改良后的主题进行封装。优美的、专业的控件外观会让您的应用程序引人注目。比如 ComponentOne Studio for ASP .NET Wijmo 控件包内置的6个主题,同时可以使用jQuery UI项目提供的 30 多个主题,甚至可以使用 ThemeRoller 创建属于您自己的系统主题。

HTML没有1.0版本是因为当时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有些人认为蒂姆・伯纳斯-李的版本应该算初版,这个版本没有IMG元素。当时被称为HTML+的后续版的开发工作于1993年开始,最初是被设计成为“HTML的一个超集”。第一个正式规范为了和当时的各种HTML标准区分开来,使用了2.0作为其版本号。HTML+的发展继续下去,但是它从未成为标准。

HTML3.0规范是由当时刚成立的W3C于1995年3月提出,提供了很多新的特性,例如表格、文字绕排和复杂数学元素的显示。虽然它是被设计用来兼容2.0版本的,但是实现这个标准的工作在当时过于复杂,在草案于1995年9月过期时,标准开发也因为缺乏浏览器支持而中止了。3.1版从未被正式提出,而下一个被提出的版本是开发代号为Wilbur的HTML 3.2,去掉了大部分3.0中的新特性,但是加入了很多特定浏览器,例如Netscape和Mosaic的元素和属性。HTML对数学公式的支持最后成为另外一个标准MathML。

HTML 4.0同样也加入了很多特定浏览器的元素和属性,但是同时也开始“清理”这个标准,把一些元素和属性标记为过时,建议不再使用它们。HTML的未来和CSS结合会更好。

HTML 5草案的前身名为Web Applications 1.0。于被WHATWG提出,于被W3C接纳,并成立了新的HTML工作团队。在1月22日,第一份正式草案发布。

XHTML1.0――发布于2000年1月26日,是W3C推荐标准,后来经过修订于8月1日重新发布。

XHTML 1.1,于5月31日发布,W3C推荐标准。

XHTML 2.0,W3C工作草案。

XHTML 5,从XHTML 1.x的更新版,基于HTML 5草案。

HTML4.01 是常见的版本。

篇4:元宵节历史及起源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

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另有一说是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篇5:清明节的发展历史

清明节的发展历史

融合寒食节习俗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

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融合上巳节习俗

约从唐代开始清明节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

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清明节简介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清明节发端于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号令百姓在清明这一天一起祭奠忠臣义士介子推及其母亲,并在这一天禁烟火,吃冷食,插柳枝,后逐渐演化成人们祭祖扫墓和踏青郊游的节日。清明节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的东方价值观,因此,清明节也成为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乃至朝鲜、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周边国家人们的重要节日,至今人们依然保持着在这一天以祭祖扫墓、郊游踏青为主题和其他不尽相同的风俗习惯。

然而清明前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因此清明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还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

清明节饮食习俗

吃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纳西族以及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吃清明螺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此外,我国南北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食鸡蛋、蛋糕、夹心饼、清明粽、馍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种多样富有营养食品的习俗。

篇6:钻木取火的发展历史

钻木取火的发展历史

在远古时,河南商丘一带是一片森林。在森林中居住的燧人氏,经常捕食野兽,当击打野兽的石块与山石相碰时往往产生火花。燧人氏从这里受到启发,就以石击石,用产生的火花引燃火绒,生出火来。这种取火法在三十年前的商丘农村还有人在使用。当时,有一位圣人从鸟啄燧木出现火花而受到启示,就折下燧木枝,钻木取火。他把这种方法教给了人们,人类从此学会了人工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炼等,人类的生活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称这位圣人为燧人氏,奉他为“三皇之首”。

【燧人氏】

相传一万年前,有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其人不死,厌世则升天。国有燧木,又叫火树,屈盘万顷,云雾出于其间。有鸟若鹗,用咀去啄燧木,发出火光。有位圣人,从中受到启发,于是就折下燧枝钻木取火,人们就把这位圣人称为燧人氏。燧人氏是传说中发明钻木取火的人,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记载。据《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尸子》云::“ 燧人上观星辰,下察五木以为火。”《拾遗记》云:“遂明国有大树名遂,屈盘万顷。后有圣人,游至其国,有鸟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氏。”《古史考》云:“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近水则食鱼鳖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于使(是)有圣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钻燧出火,教人熟食,铸金作刃,民人大悦,号日燧人。”《三坟》云:“燧人氏教人炮食,钻木取火,有传教之台,有结绳之政。”《汉书》亦有“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的记载。清末著名学者尚秉和先生说:“火自无而有者也,其发明至为难能。燧皇感森林自焚,知木实藏火,不知几经攻治,几经试验,始钻木得之。其功又进于有巢,而即以是为帝号,可见当时之诧为神圣,而利赖之深矣。”又说: “或谓火化而食始于庖羲,故以为号,岂知燧人既发明出火,其智慧岂尚不知炮食?况炮者裹肉而烧之,燎其毛使熟耳。在熟食中,燧人氏不仅发明了人工取火,而且最早教人熟食。

公众化实验考古

关于西安半坡博物馆的史前工场“钻木取火”项目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出发点。

其一,契合观众的兴趣点。对于“钻木取火”之说,因为仅限于文字表述,观众在理解上有很大的障碍,理论上能够实现的“钻木取火”具体是怎样实施操作的?这一直以来是绝大多数观众,甚至是很多文博工作者心存疑惑和最感兴趣的问题。

其二,弥补陈列讲解之不足。在半坡遗址中,大量陶器的出土和发掘的陶窑遗址、灶坑遗迹、公共灶遗迹等让观众信服“半坡人在生产生活中已经广泛地使用火”。每有观众提出“取火技术”等相关问题时,讲解员或根据民族学材料中“击石取火”、“锯竹取火”作答,或以“手钻法”、“绳钻法”、“弓钻法”等应对,这些听起来无懈可击的解答,不能完全消除人们心中的疑惑。

其三,完善史前实验考古的内容。据我们了解,与钻木取火相关的实验考古资料,还未见报道。因此,这项史前时期重要的生产技术值得业务人员付出心血加以研究,同样,这项曾引领史前人类前行进步的重要生产技能也值得今天的人们再度体验。

要做好“钻木取火”设计,就要对史前人类的取火工具,取火方式和技术有一定的了解。根据史前生产力发展水平,我们推测当时的取火工具以竹木质为主。1980年,在新疆鄯善县苏贝希遗址中出土了两件形状奇特的木制品,学者们经研究后认为,它们是多年前人类使用的钻木取火工具:钻火棒和钻木板。

钻木取火传说

1前时昆仑山上多白石,白石积聚之处,少草木,唯一能在石头上生长树,叫燧木。燧木有个特点,只有树杆,没有皮,有树枝,没有树叶。看上去就是一棵干的树,你把他的树枝当成树叶来看,也可以。每年会掉树枝,第二年再生。但是这时候没有任何一个人说,我看见一个木头,我就上去钻一钻,看会不会起火,人不会有这种意向的。但是有一天,昆仑山中来了一只鸟,后世管她叫毕方,毕方这种鸟有一个习惯,它是嘴特别尖,喜欢啄那个木头。转木取火其实是啄木取火,当毕方啄木之时,那树竟生起火来。着火之后,这些燧人氏族人一看着火了,这样也能着火。等毕方一走,他们拿别的燧木也试着钻,试着看看能不能起火。后来他们用在里面磨的办法,用尽办法想最后成功了,转木取火。当然这个钻木取火之后,人们当时仅限于一种木头,就是燧木,用它来取火。但是燧木取火之后,我们说这个燧人氏钻木取火之后,因为那场大灾难的来临,随着他们90后从昆仑山上迁下来,迁到日月山的时候,这种原来存在的木头不复存在了。那么钻木取火,只是我们的一个很遥远的传说,人们想尽办法才能钻木取火。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以至于距现在9000年到3000年之间,多时候都知道钻木取火是非常辛苦的。我们必须要想方设法挑各种各样的木头,来用不同的办法钻。挑什么样的木头呢?春天的时候用柳树,夏天的时候用枣杏,秋天的时候用柞,不同的木头来保证钻木取火成功。当然,在钻木取火的同时,距现在4000多年的时候,人们发现还有一个办法能取火。把一个桶敲成半椭圆形,让它保持光滑,打磨光滑,越光滑越好,里面凹下去,对着太阳,那块放着柴草,这样对上它去照,就像咱们今天说的放大镜一样,照的时候来取火。有太阳的时候,用阳燧来取火,没有太阳的时候用木燧来取火。但是木燧取火其实是非常的不容易的。等到最后的时候,我们说据现在1800年的时候有火石,那个火石不是靠火石本身取火,是下面像电一样的东西,我们管那个叫火轮,只要有火星溅在上面,立即就着火。到近代的时候有火镰、火石,但是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怎么存储火。最早的时候,就像所有的人都想的一样,其实你不用特意的去存储,因为你这个族群在洞里面,那个火都是永远不灭的,但是这不是长久的办法,他们要迁移,迁移的过程发明了陶土,陶土是用泥捏好,黄土一和,和完以后把火就直接放在里面,周围烧硬,防止它裂。后来为了防止裂,放在阴干的地方,里面有两个窟窿眼,就跟咱们现在的蜂窝煤的炉子差不多,只是用陶土做的蜂窝煤炉子。把那个木头烧到一半的时候,把它放在里面,然后盖上那个,就留两个眼,其实就是咱们现在说的木炭,用木炭的办法保存火种。就是以前的陶土。这个办法一直用到了4000多年,从9000多年日月山上出来,一直用了5000多年,直接用了4000多年,等到后面的时候,有一个更简单的办法,在渭河流域有一种草叫白蒿,一米多长,把这种草在它长成年之后拔下来,每边两根,总共六根草,编在一起,有两米左右长,晒干之后,一年四季在那儿放着,他们要生活,要去别的地方,大家要做不同的东西的时候,只要拿一根艾蒿就行了,路上拿一根艾蒿,就不灭。到了那个地方,拣了一些柴火,这样一吹,火就着了。燧人氏族对人们最大的贡献,是我们第一次认识到可以自己动手创造火种,而创造火种的灵感,来自于一种叫毕方的鸟,来自于燧木。所以这个氏族就以燧木为号,我们把他称之为燧人氏族。但这个燧人氏族跟昆仑山上另外一个族群最后融合,融合成一个族,这个族叫羌族,今天还有这个族群存在。后来燧人氏族消失不在了,但是羌族一直存在。

篇7:历史发展改革开放教案

历史发展改革开放教案

教学重点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发展教育事业的政策、措施,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可喜成就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和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三个面向”、“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指导意义,展望我国教育发展的前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联系实际,体会新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作用:

1重温课本81页“自由阅读卡”,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加入WTO以后,给我国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有助于加强我国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贸易联系,为我国对外开放拓展了新的空间。同时,在WTO里进行经济贸易活动,必须遵循这个组织规定的许多“游戏规则”,假如有所违犯,可能得不偿失。)

2教师分析:面对着机遇和挑战,肯定要趋利避害。为此,我们必须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急需提升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在科技和生产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经济竞争实际是科技竞争和和民族素质的竞争。科技的基础在于教育。“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这就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来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教育事业今后发展的前景如何?请大家学习新课。(组织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根据本课知识线索,展示各自搜集整理的有关资料,进行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1根据96页“动脑筋”,分层讨论回答:

A. 义务教育的涵义是什么?(它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推行基础教育,强制学龄儿童接受一定的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必要措施。)

·教师指出:早在100多年前,英、法、美等国已经成功推行义务教育,这是它们今天位居发达国家行列的重要条件。我国自清朝末年以来,一再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但从未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实施义务教育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则使义务教育由理想变成事实。

B. 书中哪位同学说的对?(右边的女同学)

C. 为什么?(法律是强制性的,人人都必须自觉遵守和执行,任何阻止学龄儿童上学的行为都是违法的。)

D. 结合95页“导入框”、98页“自由阅读卡”和“活动与探究”,思考回答:总有一些儿童由于种种现实问题而辍学,我们应该怎么办?(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处理那些侵犯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人和事。另一方面要发动社会力量加大教育投入,大力兴办“希望工程”、“阳光工程”,切切实实地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改善办学条件,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应得的权利。)

2指导学生诵读95页“文献资料”,谈论心得:

(A. 这体现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为新时期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B. 当前我们正处于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大潮之中,学校和老师为同学们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精心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大家要珍惜这些机会,争取多学些本领,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打下坚实基础。 C.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97页“练一练”:应选C [基础教育])。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怎样发展教育事业?

(A. 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B. 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过渡:所谓“九年义务教育”,指的是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基础教育。这个基础牢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指导学生观看课本97页插图,体会高等教育发展的喜人局面。组织讨论:

1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A. 数量大增,学科齐全,布局合理。 B. 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2你想知道我们三明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吗?

(向学生推荐网站)

3你能否为自己将来的学习前景作一番美妙的设想?譬如,你将为自己初中毕业以后选择什么道路?你将以哪门课程作为重点选学的方向?(可以自由发挥,先进行小组交流,然后由各组推选的代表向全班介绍。)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完成《历史填图册》25页各题。

2根据《新学案》51——52页,掌握[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对于问题说明题,主要掌握两个1/3:“863” 计划划项目和国家发明奖。鼓励学生查找课外资料,说出具体事例。)

3提醒学生预习第20课《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篇8: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一、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

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2月,在美国诞生。

ENIAC PC机

耗资 100万美圆 600美圆

重量 30吨 10kg

占地 150平方米 0.25平方米

电子器件 1.9万只电子管 100块集成电路

运算速度 5000次/秒 500万次/秒

二、计算机发展历史

1、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

电子管为基本电子器件;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主要应用于国防和科学计算;运算速度每秒几千次至几万次。

2、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

晶体管为主要器件;软件上出现了操作系统和算法语言;运算速度每秒几万次至几十万次。

3、第三代计算机(1964~1971)

普遍采用集成电路;体积缩小;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次至几百万次。

4、第四代计算机(1971~ )

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器件;运算速度每秒几百万次至上亿次。

三、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

从1953年开始研究,到1958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计算机

在1982年我国研制出了运算速度1亿次的银河I、II型等小型系列机。

党的发展历史

村发展历史范文

会计的发展历史

元曲的发展历史简介

九年级历史美国经济的发展教案

符合论发展的历史考察

清明节的历史发展和特点

高中中国半殖民发展历史相关内容

关于端午节粽子的发展历史推荐

考研政治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元宵节的发展历史(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元宵节的发展历史,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