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Milky Way的翻译谈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gcc编译器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从Milky Way的翻译谈翻译的异化与归化(共含12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gcc编译器”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从Milky Way的翻译谈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篇1: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异化与归化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异化与归化,都有各自的优势,也各有各的缺陷.在翻译中,归化是最常用的手段,这是由译者的性质和读者的'要求决定了的;异化常用做归化的辅助手段.在具体运用中,译者必须讲究分寸,不可走极端.过分的异化与归化,都会给译文带来损害.但是,无论是异化还是归化,译者都应恪守一条原则,用鲁迅的话来说,“一应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作 者:熊启煦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 刊 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6(8) 分类号:H319 关键词:归化   异化   过分归化与异化   度   语言   文化  

篇2:从Milky Way的翻译谈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从Milky Way的翻译谈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不仅体现在不同的语系中,而且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也对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文化差异的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不可低估.不同民族的语言交流实质上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只有重视文化内涵,才能克服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障碍,真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作 者:徐福江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刊 名:中国电力教育 英文刊名: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 年,卷(期): “”(17) 分类号:H3 关键词:文化意象   差异   异化   归化  

篇3:从语用角度谈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从语用角度谈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对于归化和异化2种翻译方法的争论一直伴随着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持续着.从语用角度探讨翻译实践中归化和异化的关系,适度归化可以使译文流畅易懂,更贴近读者;适度异化可以消除2种语言文化之间的.某些差异,使读者增加对源语国文化的了解,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作 者:武清宇 Wu Qingyu  作者单位:泰山医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泰安,271016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 “”(12) 分类号:G315.9 关键词:语用   翻译   归化   异化  

篇4:从翻译的特殊性看归化和异化

从翻译的特殊性看归化和异化

归化和异化向来被认为是不同的翻译方法,因此,从翻译方法的选择上,异化和归化常在“对立”的基础上被学者重视和研究.实际上,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由于翻译活动是一项主体介入的.活动,并且不同的翻译文本在题材和类型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异化和归化翻译方法的采用应根据具体情形具体对待.翻译主体和翻译客体的特殊性决定翻译方法的特殊性.

作 者:高新 刚成  作者单位:高新(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34)

刚成(湖北省报业协会,湖北・武汉,430077)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 “”(1) 分类号:H159 关键词:归化   异化   翻译方法  

篇5:英语习语翻译的归化与异化初探

英语习语翻译的归化与异化初探

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造就了英语习语独特的文化内涵.翻译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本文就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做出初步探讨.

作 者:李艳丽  作者单位: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大学外语部,235000 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H3 关键词:习语   翻译   归化   异化  

篇6:论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论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翻译是本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翻译引进和再现源语文化.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它们的不足.本文认为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都是翻译中不可缺少的方法,译者应该采取科学态度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

作 者:刘兮凌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外语系,湖北,武汉,430223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29) 分类号:H0 关键词:归化   异化   翻译  

篇7:从适度原则看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从适度原则看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归化和异化作为两种翻译策略,从古至今争论已久.一方提倡异化,保留“洋气”,一方提倡归化“入乡随俗”.难道只能二选其一吗?两者各有其优缺点,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而应当把握适度原则,使之统一,方可化解矛盾.

作 者:卢子素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刊 名:安徽文学(文教研究) 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 年,卷(期): “”(9) 分类号:H0 关键词:适度原则   归化   异化  

篇8:从归化到异化--鲁迅翻译策略探索

从归化到异化--鲁迅翻译策略探索

人们对鲁迅翻译策略的研究从没有停止过,但在研究中往往会忽略了鲁迅的翻译策略从归化到异化的.发展变化;而这一变化恰恰揭示了鲁迅翻译策略中的政治取向,为鲁迅翻译策略的研究提供多一个平台.

作 者:莫逊男 MO Xun-nan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刊 名: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1) 分类号:H059 关键词:鲁迅   翻译策略   归化   异化  

篇9:翻译中的博弈:归化和异化

翻译中的博弈:归化和异化

翻译是跨文化交流中的一座桥梁,同时翻译也是一种博弈.翻译策略中文化和语言差异所带来的.困惑对归化和异化翻译手段提出了要求.一方面,归化和异化这对矛盾统一体成为翻译博弈论中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纳什均衡”和“帕累托最优”也揭示了翻译过程中归化和异化的辩证关系.

作 者:樊军 郑志军 FAN Jun ZHENG Zhi-jun  作者单位:樊军,FAN Jun(宜宾学院,外语系,四川,宜宾,644000)

郑志军,ZHENG Zhi-jun(湛江师范学院,广东,湛江,524000)

刊 名:宜宾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 年,卷(期): 7(10)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翻译   博弈论   归化   异化   辨证统一  

篇10:中英广告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中英广告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中英广告翻译是一个涉及到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在广告翻译中如何有效的传递文化是翻译成败的'关键.本文拟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来讨论广告翻译.

作 者:林隆清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东,广州,511325 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 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年,卷(期):2007 “”(12) 分类号:H3 关键词:归化   异化   广告翻译  

篇11:浅析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罗菲

[摘要]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处理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从这两个术语的来源和概念入手,分析两者的对立矛盾及其辩证统一的关系。然后用实例阐述了它们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相辅相成、并用互补。从而得出译者应根据文学翻译的目的,在归化和异化策略中寻求最佳的结合点。

[关键词]文学翻译;归化;异化;辩证关系在人类文明史上,翻译一直是传播外来知识的重要渠道。翻译,不但能促进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还能给这种文化输入新的血液。诚如季羡林先生所说“: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英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因此,从文化交流的高度来认识翻译活动,无疑有助于我们从更深的层次来把握翻译活动的本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处理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差异这一问题通常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提倡异化,即以源语为导向;另一种观点提倡归化,即以目的语为导向。归化和异化是文学翻译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

一、归化、异化的提出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的《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HistoryofTransla-tion》)问世,里面使用了一对关键术语―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for-eignizing translation,中文译作归化和异化。该术语的使用是基于德国哲学家及神学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Schleiermacher)186月24日在柏林皇家科学院作的一个学术演讲,题为《论翻译的方法》(《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他认为“,要帮助译作的读者在不脱离译入语的情况下正确而完全地看懂原作,可以采取两种途径。一种是尽可能地不打扰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Eitherthe translatorleaves the author in peace,as much as possible,and moves the reader towardshim.()Venuti :19)这就是Venuti所指的异化foreignizing strategies;

“另一种是尽可能地不扰乱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Orhe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as much as possible,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shim.()Venuti 2004:19-20)这是指归化domesticating strategies。

二、归化、异化的概念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Atransparent,fluentstyle is adopted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strangeness of the foreign text for target languagereaders.”)(Shuttleworth&Cowie,:43-44)。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所以,又被后来研究者称为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40);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A target text is produced which deliberatelybreaks target conventions by retaining something of the foreignness of the o-riginal”)(Shuttleworth&Cowie,1997:59)。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所以,又被称为译者的彰显/显身(the translator’s visibility)。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即归化法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三、归化和异化的对立矛盾关系

就文学翻译的目的而言,一方面,译者试图忠实地介绍原文,尽量给普通读者呈现异域文化;另一方面,译者希望普通读者能够完全或更好地理解原文并从译文中获得美的'享受。这两方面是互相对立的。如果译者想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普通读者就会发现译文难懂;如果译者想向普通读者展示流畅和优雅,译文就会不忠实。不同的翻译目的解释了不同的翻译策略的选择。

归化是以目的语文化为依托,而异化是以源语文化为依托。在中国翻译理论界,确实存在着归化和异化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翻译家们各抒己见,一些人赞成归化,如赵景深认为的“宁顺而不信”、“宁愿要语言的流畅也不要思想的忠实”;梁实秋认为,异国情调会使语言晦涩难懂;

朱小安认为,适当的归化是为了避免“影响或损害翻译的交流作用,造成某种理解的困难。”

・  四、归化和异化的辩证统一关系

・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

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顾此失彼不能达到最终翻译的目的。

中国大学网

篇12: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的讨论论文

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的讨论论文

【摘 要】翻译中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策略一直是翻译学界争论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本文认为译者应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归化或异化翻译法,如果以传播文化的共性为主,则相应采用以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如果以传播文化的个性为主,则相应采用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英语翻译 归化 异化 文化差异

翻译研究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倾向:一是翻译理论深深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二是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

刘英凯通过列举归化的种种弊端及其表现,大力倡导移植法,认为异化应在翻译中占主导地位。这是他率先对当代中国译坛归化翻译主流提出的挑战。10年之后,许钧在《文汇读书周报》上发起对《红与黑》译本的读者调查和讨论,直接引发了归化派和异化派的交锋,从而使中国译坛归化和异化的对话进入高潮阶段。在西方,归化和异化的交锋之火也从未熄灭。Today是归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在20世纪60-70年代的一系列着作中构成了一个宏大的结构主义归化翻译理论体系。Venuti是异化的代表人物,他在1995年出版《译者的'隐形》(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率先对归化翻译种种弊端进行了批判,他从文化、文学和政治的高度,力倡异化式或阻抗式翻译,以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由此可以看出归化与异化孰是孰非,至今尚未定论。笔者认为,作为翻译工作者应根据不同时代,不同译者,不同读者,不同文本以及不同文本承载的文化信息来灵活运用。

一、翻译的归化

奈达说:“世界的语言和文化惊人地相似,相似之处占90%,不相似之处仅占10%。”不同民族分布在世界各地,各自创造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其文化特质和模式有所差异,但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相同之处,即文化具有共性。文化的共性反映在语言上,就是说不同语言的表达有相似之处,即语义的对应。例如,西方戏剧里长着翅膀的天使会使我们联想起中国舞风飘带的飞天,《三国演义》中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也令英国人发出“He is as wise as Solomon(Solomon所罗门是古代以色列国王大卫的儿子,所罗门在位时,是古代以色列王国最强盛的时期)”的赞叹。当我们在翻译中遇到这种情况时,不由自主地会用一种语言特定的词句去表达另一种语言与之相对等的意思。比如“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金钱是万恶之源)”等。汉语中有很多表达法,不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体,比如“找麻烦”与“look for trouble”,“雨后春笋”与“like mushroom”等等。奈达是语言的共性论者(a universalist),他认为,人类的共性多于差异,在人类经验和表达方式中,都存在“共核”(common core)。奈达的翻译理论是以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为依归,以译文和译文读者为中心的理论,尽管他承认语言毕竟是有个性的,但他一贯主张归化的翻译方法。由此,他提出了“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指“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

二、翻译的异化

从另一方面来说,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有其内在物质和模式上的独特性,即存在文化的个性,这种文化个性也即文化的差异性一直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下去,这就为语言翻译中采用异化翻译法提供了基本依据。鲁迅一贯主张从外国文化中输入新的内容、新的表现法,他主张:“如果还是翻译,那么首先的目的,就是在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怡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地何时有这等事,和旅行外国很相像,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在这里,所谓尽量保留外国文化的异质,实际上就是提倡翻译中要采用异化的手段。1813年,德国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rcher)提出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前一种方法就是我们说的“异化”,后一种方法就是我们说的“归化”。美国解构主义翻译家韦努蒂(Lawrence Venuti)认为,西方的翻译传统是以民族中心主义和帝国主义文化的价值观来塑造外国文本的,因此他提出归化的翻译。而异化翻译可以成为抵御民族中心主义和种族主义,反对文化上的自我欣赏和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一种形式,以维护民族的地缘政治的关系。

异化翻译的前提是文化的差异性,它的作用如下:第一,有助于读者扩大文化视野,获得知识和启迪。英语中很多说法形象生动,寓意深刻,表达独特。如:“In the county of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盲人国内,独眼为王)”。汉语中同样存在大量独特的说法,异化翻译成英文,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One doesn’t expect ivory from a dog’ s mouth)。”第二,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比较两国文化,增强对原语文化的理解,促进文化交流,两国文化中的语言形象,有的形义对应,如:All the rivers run into the sea,yet the sea is not full,“百川归海,而海不盈”。有许多形义不对应。诸如“狼吞虎咽”eat like a horse,“笑掉牙齿”laugh off one’s head等。第三,极大地丰富了译入国的语言。一方面,许多英文表达流入中国后被中国人接受并广泛流传,甚至被认为是中国本土化的语言。如dark horse“黑马”,flea market“跳蚤市场”,a stick-and-carrot policy“大棒加胡萝卜政策”。另一方面,一些中国式表达进入英语国家后,也成为约定俗成的习语。如:旧瓶装新酒“New wine in old bottles”,君子协定“gentleman’s agreement”,门户开放政策“the open door policy”。这是中国的语言文化融入了讲英语的国家,为讲英语的国家的语言文化带来了生气,增添了新鲜血液。

三、结论

这场从语言层面的直译意译之争到上升到文化层面上的归化和异化之争,可能还将继续下去。但是,异化与归化这对矛盾是对立统一而又共生并存的,完全归化和完全异化都不成其为翻译。所以译者必须采用归化和异化两种方法。要复写原作的“思想”,忠实地再现原作的“风格和笔调”,“思想”与“风格和笔调”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翻译中必须采用异化的方法,而要求译文像原作一样“通顺”,译者在语言表达中,又不得不作必要的归化。因此,归化与异化是并行不悖的,任何译本都是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结果。

对于一个具体文本是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手段,取决于诸多因素。以读者为例,如果他们是想最大限度地了解异域文化或者进行跨文化对比研究,可采用异化为主的翻译手段,如果他们只是想通过阅读来领略外邦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俗,则可采用归化为主的翻译手段。

参考文献:

[1]Baker Mona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2]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论理论精选.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

[3]陈东成.文化差异与翻译.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

[4]程立,程建华.英汉文化比较词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从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看《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

文化翻译中的异化

论异化翻译及其文化意义

从关联理论看异化归化策略选择的读者操纵

古人谈读书(一)翻译

谈文化意象翻译的错位与失落

从翻译变形看关系

旅行与翻译变异?

初中英语作文与翻译

从Milky Way的翻译谈翻译的异化与归化(共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从Milky Way的翻译谈翻译的异化与归化,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