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旅行与翻译变异?(共含8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咔叽咔叽”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文本旅行与翻译变异? --论加里・斯奈德对寒山诗的创造性误读
加里・斯奈德在立足于本国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传统的基础上,对寒山诗进行了创造性“误读”,从而使寒山诗在旅行至东道国后获得了合法身份并一跃成为其文学体系中的.经典.而对寒山诗的创造性“误读”,又进一步强化了译者所代表的文化身份.
作 者:胡安江 HU An-jiang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重庆,400031 刊 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年,卷(期): 28(6)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加里・斯奈德 寒山诗 文本旅行 变异 创造性误读理论旅行与翻译延异论文
论文摘要:翻译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进行,总是受到一定意识形态的控制。在近代中国风行的西方思潮经过了“理论旅行”,即历史情景和空间地域的迁徙之后产生巨大延异.与其“母本”有所不同。本文以现代主义,人文主义以及女性主义等西方思潮在新时期中国阐释的理论延异为例,探讨翻译延异和“理论旅行”问题。
论文关键字:“理论旅行”;历史情景;空间地域
一、从“忠实”传达到翻译延异
翻译活动以及随之开始的翻译研究已经有千年历史了,但是时至今日。翻译的定义、本质及学科定位仍然人言人殊,未有定论。人们给翻译下过很多定义。也推出过很多翻译标准。从严复被奉为金科玉律的“信达雅”,到傅雷的“神似论”,钱钟书的“化境说”,到国外泰特勒(AlexanderFraserTyler)有名的“翻译三原则”q)以及奈达(EugeneNida)的“动态对等”虽然说法各有千秋,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是本质上都体现出原文文本中心论的思想,强调一个对原文文本的“忠实”传达。着眼于一个“信”字。
自翻译活动和研究开始之初,由此产生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在翻译标准问题上当然也存在其他声音,比如本雅明在《翻译者的任务》一文中就指出:“如果翻译的终极本质是努力达到与原作的相似性,那么任何翻译都是不可能的。”他将原作的内容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比喻成水果的肉与皮那样不可分离,而到了译作,语言与内容的关系却是隔离的.这种隔离导致了原作与译作的差别。他明白指出“‘信’究竟能对意义的表达起什么作用呢?翻译中个别词语的‘信’几乎永远不能完全再生产原词的意思。因为这个意思,就其原文的诗歌意韵来看,并不局限于所指的意义。而是赢得这样一种诗歌的意韵甚至于达到所指的意义受到个别词语的意指方式制约的程度。当人们说词语具有情感内涵的时候,他们通常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句法的直接转换使意义的再生产成为泡影,并有直接导致不可理解的危险。”(本雅明,)
德里达与本雅明持有相似的观点,在他眼里。翻译也是一种延异的书写活动。因而翻译对于原作只能是一种“变形”。在其《书写与差异》汉文版面问世时,他对译者张明说:“从某种角度上说,它会变成另一本书。即便最忠实原作的翻译也是无限地远离原著、无限地区别于原著的。而这很妙。因为,翻译在一种新的躯体、新的文化中打开了文本的崭新历史。”(德里达,)
二、“理论旅行”:历史情境与地域空间的转移
就翻译延异问题.本雅明与德里达的'论述主要着眼于语言阐释层面.赛义德批评了语言阐释的泛泛而论.他注意到如果将翻译的延异问题与地域空间的迁移和历史情境的变化联系起来,无疑将会衍生出更深一层的意义。
直接启发赛义德对此问题思考的是卢卡契…戈德曼事例.即卢卡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其人室弟子戈德曼翻译迁移至巴黎后产生的理论延异,赛义德据此提出其“理论旅行”理论。卢卡契是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革命者.戈德曼则是巴黎大学的历史学家.在将卢卡契的理论翻译迁移到巴黎时戈德曼的巴黎语境使其“把卢卡契的造反的强烈敌对意识改变成一种兼容并包的对应性和同源性意识”.将“一时的造反意识在另一时变成了悲剧观念”,理论延异由此产生。对于这一事例的解释赛义德没有跟随语言阐释学派的泛泛而论.而是转而强调理论移动的历史情境和空间地域。他说:“我们已经听惯了人们说一切借用、阅读和阐释都是误读和误释。因此似乎也会把卢卡契一戈德曼事例看作证明包括马克思主义者在内的所有人都误读和误译的又一点例证。倘若下此结论,那就太让人失望了。”他认为以“那种漫无边际的关于文本间性的理论”来解释这一问题未免空洞,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把(出现的)误读判断为观念和理论从一情境向另一情境进行历史转移的一部分。卢卡契写作时所处的和所服务的情境中产生出他关于意识和理论的思想,与戈德曼在自己所处的和所服务的情境中产生的思想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把戈德曼的著作称为对卢卡契的误读,随即把他的误读与所谓阐释是误释的一般理论挂起钩来,那是对历史和情境置若罔闻”。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卢卡契到戈德曼的变化,引发了赛义德关于理论变异与空间移动的关系的思考。他提出了如下问题:“假设一种理论或一个观念作为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而出现了,当它在不同的环境和新的理由之下被重新使用时,以至在更为不同的环境中被再次使用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这能说明理论本身与批判及其界限、可能性和固有问题的什么情况。能表明理论与批判、社会与文化的什么关系呢?”他由此提出了“理论旅行”理论,并具体描述了“理论旅行”的四个阶段:“首先。有一个起点,或类似于起点的一个发轫环境,使观念得以生发或进入话语。第二,有一段得以穿行的距离,一穿越各种文本压力的通道.使观念从前面的时空点移向后面的时空点,重新凸显出来。第三.有一些条件,不妨称之为接纳条件或作为接纳所不可避免之一部分的抑制条件。正是这些条件才使被移植的理论或观念无论显得多么异样.也能得到引进或容忍。第四,完全(或部分)地被容纳(或吸收)的观念因其在新时空中的新位置和新用法而受到一定程度的改造。”
三、西方思潮于中国语境中的“理论旅行”
新时期“人文主义”、“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等西方思潮涌至中国.风行一时。但是这些理论的最初得以翻译得以引进却并不是因为这些理论的提倡者突发奇想对这些西方理论发生了兴趣,而是要借此解决自己的问题。一种西方话语之所以流行于中国,缘自于中国的内在需要,根源于中国的现实,它影响了中国的现实,但同时又为中国的现实所决定。从一定意义上说,只不过是被借用来的斗争工具。人文主义、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等西方理论和思潮的翻译与引进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只是作者对沉闷落后的国内主流话语体系的发拨,国内知识分子试图通过“翻译”引进来开辟新的话语空间。并摆脱庸俗过时的艺术成规。“译者”在最初翻译这些术语时,自己所处的历史情境和空间地域等种种因素难免会对这些术语的定名和阐述过程产生一定的干涉和影响。难免会根据现实语境对其进行重新阐释和改造,以使之适应中国国情和新时期语境.因此在中国形成的人文主义、现代主义及女性主义思潮是由中国的语境和新时期的历史情境所决定的,与西方的“原版”有很大区别。理论再次经历了“旅行”,产生延异,不再等同于以前的“母本”。
熟悉了翻译中的这个“理论旅行”理论之后.我们就可以注意到理论旅行的过程,而不会天真地认为此理论乃彼理论,从而受到语言能指的欺骗。
比如说我过国的人文主义就与其“母本”西方人文主义有很大差别。在西方,人文主义是与神学主义、自然主义相对存在的。强调的是人的个性解放。认为追求快乐是人的天然权利和社会发展的动因,要求实现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而中国在引进这个理论时更多的将重点放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社会性上,不自主地将其与中国根深蒂固的儒学思想相联系.使其增添了原本没有的一些要素,与西方的人文主义有所不同,翻译延异再次产生。
进人中国的西方现代主义理论也经过了同样的过程,在历经了大量的翻译、争论及文学实践后,现代主义终于在80年代中期前后稳固下来了。孰料,此时人们对中国现代主义的身份忽然产生了怀疑。一些批评家认为.中国的现代主义缺乏真正的现代主义要素,与西方现代主义相比有很大差距,不是真正的“现代主义”。现在看来,这些论调只是反应出当时批评家对于翻译的文化间性的隔膜和对于“理论旅行”特性的无知.他们认为中国新时期的“现代派”就是西方的“现代派”,其实一个理论在被翻译迁移到新的地域空间和历史情境之后,产生一定延异和变异是再所难免的,新的意识形态和历史情境自然会对其进行改造和重新阐释。由此一来,西方的“modernism”与中国的“现代主义”就具有了全然不同的内涵。
另外中国引进的女性主义与西方的原版feminism也产生了一定隔膜和差异。西方个人传统中的feminism追求的是超越男权社会的女性独立.但它旅行到中国时,内涵立即发生了变化。中国的女性主义强调女性的独立之余,一开始就将女性解放与现代民族国家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强调女性的独立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为了中华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强大。因此中国的女性主义就具有了不与男人作对、却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特点和深厚地社会性根源,与西方殊异,这充分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文化和制度的差异,以及历史情境的改变和地域空间的迁移对一理论的必然改造和延异的力量。
四、翻译过程一“旅行”与延异的不可避免性
有句意大利格言“翻译者即叛逆者”,即通过翻译进行完全对等的转换是不可能的。本雅明说过,诗人的意念是“自发的,原始的”,而翻译者的意念却是“衍生的,观念的”。他认为原作的精神是译文永远不可能全部达到,“尽管我们可以从译文中尽可能多地收集那种主题,并将其翻译过来’,但真正的翻译所关注的那个因素去仍然相当遥远,不可企及。”(本雅明,1999)巴恩斯通(WillisBarnstone)也指出“语言之间的任何穿越必然意味着浪费混乱和重大的损耗。”(Barnstone,1993)另外.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任何理论总是有自己产生和存在的语境与空间,如果强行将其从一时一地迁移到另一时另一地,使其脱离了原来语境的理论,被安插到另一历史情景和空间地域中,产生延异和变动本是难免,更何况还有意识形态对其进行有意识的改造和重新阐释。西方理论与思潮总是与其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过去相关联,而中国则有完全相反的“经验”,即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经验(刘禾,)1995。因此.这些根源与其历史与过去的理论与思潮来到中国肯定会发生延异与变动.并自然而然地与中国的思想根源相结合,产生出属于中国自己的“西方理论’’与“西方思潮”。
文学中的变异现象及其翻译
文学中的变异现象可以出现在三个层次上:其一是文本内变异(textual deviation);其二是互文性变异(inter-textual deviation);其三是语言层次上的变异(linguistic deviation).根据库克话语变异理论,文学中的变异具有实现文学心理功能的潜在作用.因此,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发挥主体作用,致力于以变异对变异,并在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心理的'基础上,传译出原文本的语言结构特质.
作 者:王冬梅 WANG Dong-mei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2249 刊 名: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INSTITUTE OF URBAN CONSTRUCTION 年,卷(期): 14(3)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变异 文学 翻译(一)遗传与变异在生物育种中的应用
3.雄家蚕的性染色体为zz,雌家蚕为zw。已知幼蚕体色正常基因(T)与油质透明基因(t)是位于Z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结天然绿色茧基因(G)与白色茧基因(g)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T对t,G对g为显性。
(1)现有一杂交组合:ggZTT×GGZ;W,F1中结天然绿色茧的雄性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_,F2中幼蚕体色油质透明且结天然绿色茧的雄性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_。
(2)雄性蚕产丝多,天然绿色蚕丝销路好。现有下列基因型的雌、雄亲本:GGZW、GgZtW、ggTW、GGTW、GG272t、ggZIzt、ggZZGgTT,请设计一个杂交组合,利用幼蚕体色油质透明区别的特点,从F1中选择结天然绿色茧的雄蚕用于生产(用遗传图解和必要的文字表述)。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和遗传图解的表达能力。知识方面考口zw型性别决定方式。(1)ggTZT×GGTW杂交组合中,子代的基因型有GgTz和GgZrW两种,且比例为1:1,所以Fl中结天然绿色茧的雄性个体(Gg272;)所占比例为1/2,F2中幼蚕体色油质透明的雌性个体(TW)所占比例为1/4,结天然绿色茧的个体(G_)所占比例为3/4,因此F2中幼蚕体色油质透明且结天然绿色茧的雌性个体所占比例为1/4×3/4-3/16。(2)由于幼蚕无法立即体现将来蚕茧颜色,因此要通过杂交实验间接辨别。根据F1体色性状判断性别,所以杂交后代个体不能全为体色正常或全为油质透明,由此判定选取的亲本性染色体组成为z;zt或z;w,此组合符合后代雌性幼蚕个体体色全为油质透明,雄性幼蚕个体全为体色正常的要求。进而用排除法确定雄性亲本基因型为ggZZ或GgZZ,雌性亲本基因型为GG7W。
从孵化出的F1幼蚕中,淘汰体色油质透明的雌家蚕,保留体色正常的雄家蚕用于生产
复习策略
在复习中,一是应强调对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深入理解,做到概念清晰并且准确把握他们的含义和适用条件,能结合问题情境中给出的条件做出分析、推理和判断;二是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三是注重学科内知识运用的综合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四是应拓展相应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五是应注意专业术语的使用,提高书面表达的能力。
遗传与育种的知识综合性很强,需要在复习中对比分析,遗传育种中对育种年限的问题也要引起重视。例如一般认为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缩短育种年限,容易形成思维定势。要根据培育的具体对象而定的。在培育显性性状的的纯合子时有优势,但如果培育的是隐性性状的品种时,它与杂交育种相比就没有优势。
(二)遗传方式的推断和概率计算
4.以下为某家族甲病(设基因为B、b)和乙病(设基因为D、d)的遗传家系图,其中Ⅱ,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
请回答:
(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乙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I1的基因型是____。
(2)在仅考虑乙病的情况下,III2与一男性为双亲,生育了一个患乙病的女孩。若这对夫妇再生育,请子女的可能情况,用遗传图解表示。
(3)B基因可编码瘦素蛋白。转录时,首先与B基因启动部位结合的酶是____。B基因刚转录出来的RNA全长有4500个碱基,而翻译成的瘦素蛋白是由107个氦氢酸组成,说明____。翻
译是,一个核糖体从起始密码子到达终止密码子约需4秒钟,实际上合成100个瘦素蛋白分子所需的时间约为1分钟,其原因是____。若B基因中编码第105位精氨酸的CCT突变成ACT,翻译就此终止,由此推断,mRNA上的____为终止密码了。
本题考查对遗传方式的判断。只要掌握住判断方法,做起来难度不大。(1)对该遗传家系图进行分析:由于Ⅲ;患甲病,且其父亲与母亲均表现正常,所以可知该病由隐性致病基因引起。若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则其父亲的基因型应为XbY,表现型应为患病,而其父表现型正常,所以甲病的遗传方式应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Ⅲ1、Ⅲ3患乙病,且其父母对于乙病均表现正常,可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Ⅲ1、Ⅲ3的基因型应为dd,可推知II1的基因型为Dd,由于题中所给信息Ⅱ1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所以假设不成立,则乙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通过对遗传家系图的分析,I2的基因型为bbXY,112的基因型为bbXDX,II3的基因型为BbXDY,可推知I1的基因型为BbXDX_。(2)Ⅲ:与其丈夫所生女孩患乙病,该女孩基因型为XdXd。综合(1)分析,可知该夫妇的基因型为XDXd、XY。(3)转录开始时,RNA聚合酶识别启动子并与之结合。一个密码子由mRNA上3个相邻碱基构成,则瘦素蛋白对应的碱基数目为167×3=501个,而刚转录出来的RNA全长为4500个碱基,远远大于501,则说明真核生物的基因是不连续的,中间存在内含子,转录出mRMA后,经加工剪接后才能进行翻译;翻译过程中若一个mRNA结合一个核糖体,那么合成100个瘦素蛋白分子所需时间为100X4秒=400秒,实际所需时间约为1分钟,说明在翻译时,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所以短时间内就可以合成出多个蛋白质分子。B基因中编码105位精氨酸对应的碱基为GCT,则对应的密码子为CGA,突变为ACT后对应的密码子变为UGA,翻译就此终止,由此可知UGA为终止密码子。
(3)RNA聚合酶转录出来的RNA需要加工才能翻译一条mRNA上有多个核糖体同时转录UGA
复习策略
遗传方式的判断也是高考常考的内容之一,是高中生物学习的难点、重点,一定要掌握。复习过程中要注意理解不同伴性遗传类型的特点,掌握判断遗传系谱图的方法,并将遗传规律与伴性遗传、人类遗传病等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以强化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概率计算能力。
(三)遗传规律相关的实验设计
5.(山东理综)荠菜的果实形状有三角形和卵圆形两种,该形状的遗传涉及两对等位基因,分别用A、a和B、b表示。为探究荠菜果实形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杂交实验(如图)。
(1)图中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根据F2表现型比例判断,荠菜果实形状的遗传遵循________。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另选两种基因型的亲本杂交,F1和F2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与图中结果相同,推断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
(2)图中F2三角形果实荠菜中,部分个体无论自交多少代,其后代表现型仍然为三角形果实,这样的个体在F三角形果实荠菜中的比例,为________;还有部分个体自交后发生性状分离,它们的基因型是____。
(3)荠菜果实形状的相关基因a.b分别由基因A、B突变形成,基因A、B也可以突变成其他多种形式的等位基因,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____的特点。自然选择可积累适应环境的突变,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____________,导致生物进化。
(4)现有3包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和aaBB的荠菜种子,由于标签丢失而无法区分。根据以上遗传规律,请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每包种子的基因型。有已知性状(三角形果和卵圆形果实)的荠菜种子可供选用。
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
I如果____________,则包内种子基因型为AABB;
II如果____________,则包内种子基因型为AaBB;
Ⅲ如果____________,则包内种子基因型为aaBB。
【解析】
(1)由题意可知:荠菜的一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又因为F1只有三角形果实,所以三角形是显性性状,基因型为A-B-,卵圆形是隐性性状,基因型为aabb。从F2的表现型来看,F2的表现型比例接近15:1,是9:3:3:1的变形,故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符合这一规律的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有两种,分别是AABB×aabb和AAbb×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测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比例为1:1:1:1,所以表现型及比例为:三角形果实:卵圆形果实=3:1。(2)由(1)解可知,F2中的三角形果实有八种基因型,其中的AABB、AAbb、aaBB、AaBB和AABb,连续自交的后代都不会出现卵圆形(aabb),共占F2总数的7/16,占三角形果实的7/15,而自交后出现性状分离的有AaBb、Aabb和aaBb。
(3)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所以A、B可以突变成a、b,也可以突变成其他多种形式的等位基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这是通过定向的自然选择积累适应环境的突变来实现的。
(4)采用先测交再自交或连续测交两次的方法进行基因型鉴定。AABB与aabb测交,后代是AaBb,其自交后代都会出现性状分离;AaBB与aabb测交,后代是两种:AaBb和aaBb,前者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后者没有;aaBB与aabb测交,后代只有aaBb,自交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
【答案】
(1)AABB和aabb自由组合三角形:卵圆形=3:1AAbb和aaBB
(2)7/15AaBb、AaBb和aaBb
(3)不定向性(或多方向性)定向改变
(4)(答案一)
①用3包种子长成的植株分别与卵圆形果实种子长成的植株杂交,得F1种子
②F1种子长成的植株自交,得F2种子
③F2种子长成植株后,按果实形状的表现型统计植株的比例
IF2三角形与卵圆形植株的比例约为15:1
ⅡF2三角形与卵圆形植株的比例约为27:5
IIIF2三角形与卵圆形植株的比例约为3:1
(答案二)
①用3包种子长成的植株分别与卵圆形果实种子长成的植株杂交,得F1种子
②Fl种子长成的植株分别与卵圆形果实种子长成的植株杂交,得F2种子
③F2种子长成植株后,按果实形状的表现型统计植株的比例
IF2三角形与卵圆形植株的比例约为3:1
ⅡF2三角形与卵圆形植株的比例约为5:3
IIIF2三角形与卵圆形植株的比例约为1:1
复习策略
遗传中的实验设计题包括个体基因型的推断、显隐性的判断、设计杂交实验,通过子代的性状判断个体的性别、设计杂交实验判断基因所在的位置等。对于遗传实验设计题的复习,要掌握住常用的方法,比如杂交、自交、测交,注意它们的应用范围。多做题、多总结,做到举一反三,才能够实现这部分的高分突破。
总之,遗传与变异在高考试卷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而且大多作为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载体,多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的热点不变,但在考查形式上推陈出新,信息提供形式多样,读题量大,意在考查学生获取、转换信息的能力,基本上属于中等难度以上的题。试题题干背景往往和生产实际相联系,体现了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课程理念。所以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要全面细致地回归教材,依次梳理知识点,兼顾前后知识的联系,通过一定的方式建构模块知识结构和体系,并注意总结解题规律,注重解题思路的梳理和解题方法的训练,不断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真正做到记忆准确、理解透彻、运用灵活。
[高中生物遗传与变异习题]
评五年级自然课 “遗传与变异”
前几天听了彭老师的《遗传与变异》一堂五年级的自然课。刚看到课题,就觉得这课要在小学上有些难度,记得自己是到中学才学这些知识的。但由于彭老师课前作了精心准备,收集大量的资料,精心制作了课件,从而化解了教学内容上的难点。
课堂上老师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影像资料让学生 了解植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了解遗传变异对植物生命延续和种群繁衍的重要作用。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各种同类植物的异同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整节课 彭 老师 对教学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最后通过 简明的板书设计对整课内容作了提炼。
但 在遗传与变异对植物生命的延续和种群繁衍的重要作用方面学习的还不够深刻,没有特别突出其重要的作用而只是浅层次的带过,这样就让学生的.印象不深。 课中还提到了一些有关动物的 遗传与变异知识,这些内容可放在下一课学习,挤出时间用在植物的 遗传与变异对植物生命的延续和种群繁衍的重要作用方面 的 学习,也许会更好。
文学翻译中的语言变异分析论文
一、文学翻译及其变异现象
文学翻译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文学。综合中外论者对文学一词的阐释,我们知道文学具有以下主要特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用语言来反映生活、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是emotion—centered;它有审美价值,其语篇功能主要是用艺术的语言叙事、画物、言情,达到感染人、娱悦人、教育人的目的。文学的这些特性也是它有别于其它文体的地方。要说清楚文学是什么虽然不易,但人们却能很容易地告诉你: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等是文学。如此说来,文学语言就该是这些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学文体也就该是这些文体的总和。尽管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中又能分出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作家作品,但我们的注意力这里主要集中在英语各体类之间的文学共性的东西,即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
长期以来,文学翻译一直被认为是派生的、模仿性的、第二位的文学形式,处于文学研究的边缘,极少受到文学研究者和文学史家应有的重视。评论文学翻译的标准大多是先验性的,重原文文本轻译文文本。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对先验性的“等值”标准提出质疑;描述性的、动态的翻译研究应运而生。人们不再用“等值”、“正误”、“好坏”、“对错”等标准来评判翻译文本,而是将翻译文本中出现的“差异、谬误、摸棱两可、多元指涉,以及‘异质’的混乱”视作“文化意识形态直接影响特定文学抉择的宝贵资源”。
研究文学翻译的变异现象,首先要给文学翻译的常规与变异下一个定义。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文学翻译活动首先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与社会学中行为规范的功能类似。文学翻译的常规是用来辨别合适的或不合适的翻译行为的准则和标准。它由具体的文学翻译的原则、标准、过程、方法等理论组成。与社会学中的越轨行为一样,文学翻译的变异是指违背了文学翻译常规的翻译行为或活动和不恰当的使用翻译技巧等行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变异现象表现为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程度。由此更是增加了文学翻译的难度。
二、文学翻译中的变异现象及其文体效果
文体学和文学紧密相关,一直被用来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同时它也是翻译工作者的必修课,翻译工作者具有文体学知识将有助于发现原文的特色,从而忠实地翻译原文。
文体学理论认为,作者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采用的任何符号,一个词,一个句法,一种修辞手段或是某个叙事角度,都是作者独具匠心的选择,都是为了实现某种功能——或是突出主题,或是增强美学效果。因此,译者一定要对每个对象的功能有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忠实地翻译出原文的韵味,使译作读者获得与原作读者相近的感受。
下面我们来看不同体类中的不同变异现象及其文体效果。
(一)小说的翻译
(1)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变异
在一部小说中,尤其是在人物众多的小说中,作家为了生动地再现形形色色的人物的个性,常常模仿他们各自的语言,使他们说出合乎自己身份、地位、教养、性格的话来,这是作家借人物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如马克吐温的TheAdventuresofHuckleberryFinn,小说的叙述部分即采用了经过锤炼的美国当代口语,书中的人物对话更是原原本本的生活语言的照录,请看哈克与黑奴吉姆的对话:
“Hello,Jim,haveIbeenasleep?Whydidn''tyoustirmeup?”“Goodnessgracious,isdatyou,Huck?Enyouain''dead—youain''drownded—you''sbackagin?It''stoogoodfortrue,honey,itistoogoodfortrue。Lemmelookatyou,chile,lemmefeelo''you…”
由此例可以看出,黑奴吉姆的语言充斥着讹读、省音、不合语法、用词不妥,这些极不规范的语言不仅仅只是传递了一种信息,透过它们读者可以推测到有关这一人物更多的情况。
(2)叙述时空的混乱化变异
这一特点主要存在于一些现代派小说中。传统小说的叙述总是时空脉络清晰,要么依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描述,要么采用倒叙,即使多有场景变化,但时间和空间都交待得清清楚楚。而在一些现代派的作品中,由于作家对心理现实刻画的追求,也由于作家的创作观念及手法的缘故,如意识流手法的采用,常常使得时空变化模糊不清,作品中的人物思维、语言混乱无序,过去的、眼前的`,想象中的人和事,纷乱一团,语言缺少了形式上的逻辑关连,变得毫无条理,不完整的句子很多,给理解带来了较大困难。此时我们要引入一个文体学中的概念———前景化(foregrounding)。它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法将需要表达的事物或现象突出地表现出来。通常它通过对标准常规的系统违反来达到,是引人注目的、新颖的。意识流小说往往描写人物混乱流动的意识,因此在语篇上常常表现为词汇组合、句法结构、语篇结构、叙述模式等多层面上偏离常规的前景化特征。。
(二)诗歌的翻译
一般说来,语言形式服务于内容,并具有一定的意义。就诗歌而言,形式的意义远远大于散文类作品中的语言形式。诗之所以成为诗,怎样说与说了什么同样重要,所以译文中追求形似是译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现代文体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风格是对常规的变异。”(Styleisdeviationofthenorm)反过来讲,语言常规的变异就是语体风格的意义。变异是超常规,超常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才能吸引人,超常才能体现语体风格。变异是手段,通过变异造成“突出”(foregrounding)。“突出”意为“不落俗套”、富有新义,新义构成语体风格之意。“突出”通过语言变异来实现。如果把变异的语言现象看作“突出”,语言常规就是构成“突出”的“背景”(backgrounding)。有“背景”有“突出”才能勾勒出作品的整体美貌。将此观点应用到诗歌的翻译当中将会使译者和读者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意图。
如美国现代诗人mings曾写了这样的诗句“youpaysyourmoneyandyoudoesn’ttakeyourchoice”(1950)。他勇敢地冲破了约定俗成的语法规则,在一般现在时第二人称后的谓语动词和助动词词尾加了—s和—es,给语体风格以新义。
(三)舞台剧及影视剧本的翻译
剧本与小说、散文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通篇都是用对话写成的。它们之间的另一个差别是小说和散文通常是供人默读(当然也可以朗读),而剧本却是最终要诉诸声形的(当然也可以拿来默读),由此它构成了与其他文体绝然不同的变异。剧本中的对话(对白)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经过作家精炼后的诗句,如莎士比亚的诗剧中,人物语言多是诗的语言,正式程度较高,辞格也较多。第二种是经过作家加工后的较为正规的、完整的语言,它来自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再一种就是未经加工的生活语言照录,多停顿,多不完整句,多不合语法规范句,多重复。当然,上述三种只是大致分类,在每一种类型中,语言的正式程度或用语特点又会因人物的年龄、性别、性格、身份、地位等方面的不同而不同。有的人话语单调乏味,有的人则出语机智幽默,有的人言语矫柔造作,有的人则语言朴实自然……总之,有多少种人就会有多少种语言。
翻译舞台剧剧本和影视脚本,要充分考虑其上述特点,译好人物语言,充分体现原剧整体语言特色和具体的每个人的语言特色,使语言连同人物一起“活”起来,“动”起来。就舞台剧剧本的翻译而言,其目的不外乎有两个:一是为该剧在另一个国度用另一种语言演出服务,二是译出来供人阅读。但不管是出于哪一种目的,译者都应考虑原文作为剧本的特点。如朱生豪在译莎士比亚剧本时,常常要让自己扮作剧中人物,拿译出的句子读一下,看一看是否上口。影视翻译与普通小说翻译的不同之一在于它受制于口形及时间。屏幕上演员说话时间如只有五秒钟,那译文的字数也就不能太多,不能是演员已经闭嘴,而配音却仍在说话,这对于译者是一个考验。同时,译文还必须照顾到演员说话过程中的停顿。如Memoriesarewonderful…andthegoodones…sticktoyoulikeglue。(回忆是美好的…好的回忆……将伴你终身。)如要将sticktoyoulikeglue译为“将象胶一样始终粘着你”,那就太长了。配音要想逼真,还要考虑选词的口形与屏幕口形的一致。一般来说,嘴巴张得较大,译时应选择开口呼的汉字,反之则选用闭口呼的汉字。此外,译者必须关注屏幕人物的动作神情,了解人物性格特征,用性格化的语言反映人物的喜怒哀乐、粗俗高雅。
(四)散文的翻译
翻译散文,首先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内容与风格,因为内容与风格是统一的。譬如英国早期的散文多为说明性文字、教育用文字和劝谕性文字,用古英语写成,以简洁朴实见长,且有明显的口语化倾向。另外要认真体会散文的时代风格与作家风格,如培根的散文多用排比并列句式,形式工整,而这同时也是英国十七世纪散文的一大修辞特点。十八世纪的散文,初中期口语化盛行,代表作家是艾迪生(JosephAddison)和斯梯尔(RichardSteele),但到了末期却又转向典雅华丽。到了十九世纪,虽然一部分作家仍坚持散文朴实无华的特点,但在整个文学艺术界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浪漫派散文似乎一直占据上风,作家常直抒胸臆,表现自己鲜明独特的个性。这类散文句式灵活、语言新颖,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其生动的比喻、强烈的节奏感、飞扬的文采形成了散文的时代特色。但进入二十世纪后,英国散文的主流又回到了以正规口语为基础的朴实自然语言。翻译英语散文时,对上述语言风格的变异不能不察。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学翻译中的确存在着许多语言变异现象,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文体及其他效果。由于产生这些变异现象的原因复杂多样,其表现特征也会很难把握,这就要求译者和读者能从多方面多角度来思考和分析这些语言现象和文体现象,促使文学翻译工作更顺利地发展下去。
北京话儿化词的调节与变异
本文用语言变异理论作指导,以北京话儿化词分析为示例说明:使用中的语言项目,为适应和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充分发挥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思维、认知、交际工具的`作用,在语言内部平衡趋势的制约下,其自身形式以及相应的关系和价值往往会出现调节和变异的情况.语言项目的调节有自调节与他调节之分,二者相互关联,功能各异,最终构成协调统一的调整进程与调节特色.
作 者:彭宗平Peng Zongping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刊 名:语言文字应用 PKU CSSCI英文刊名:APPLIED LINGUISTICS 年,卷(期): “”(3) 分类号:H116 关键词:北京话儿化词 调节 变异环境侵权作为民法与环境法的一个共同课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几乎被认为是一个已成定论的问题。可是,在制定侵权责任法的过程中,笔者却发现,面对立法实践的需要,环境侵权的概念及制度的理论准备严重不足, 一些基本问题亟需厘清。针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向社会征求意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草案)》(以下简称《侵权责任法》) 中有关环境侵权的问题,我已经撰文指出①。
但环境侵权问题并非一部《侵权责任法》就可以完全解决,依然有必要从历史到现实进行深度剖析。本文借用生物进化的遗传与变异原理,试图发现环境侵权作为一项有生命力的法律制度的进化规律,发现其“遗传与变异”特性,为中国建立完善的环境侵权制度,妥善解决环境纠纷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问题与研究方法
环境侵权肇始于传统民事侵权制度,是民法对于环境问题的回应性发展,已成共识。要研究环境侵权问题,寻找从民事侵权到环境侵权的发展轨迹,理应从民法学者的观点开始。
我在此选择了侵权法的专家建议稿中的观点进行初步设问。
②目前我们看到的有王利明教授主持的课题组提出的《中国民法典·侵权行为法编草案建议稿》(以下简称王利明稿)
③、梁慧星教授主持的课题组提出的《中国民法典·侵权行为法编草案建议稿》(以下简称梁慧星稿)
④、徐国栋教授主持的课题组提出的《绿色民法典·侵权行为法编草案建议稿》(以下简称徐国栋稿)
⑤、杨立新教授主持的课题组提出的《中国侵权责任法草案建议稿》(以下简称杨立新稿)
⑥。四部建议稿对环境侵权制度都做了设计,但仔细分析, 内容却有很大差别,对环境侵权的认识有巨大差异:
王利明稿是“环境污染侵权”,其定义是“因从事生产、生活等活动致使环境发生化学、物理、生物等特征上的不良变化,破坏生态和资源,直接或间接侵害国家、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的人身、财产”。具体内容包括转基因农产品污染、水污染环境责任等12个方面,远远超过了环境污染的范围。 梁慧星稿是“污染环境致人损害”,内容为“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排污者承担民事责任”。 徐国栋稿是“环境责任”,涉及的内容既包括破坏环境要素的责任,又包括直接或间接造成他人人身和财产的损害的责任;并规定由国家承担最终责任。 杨立新稿是“环境侵权行为”,但内容仅涉及“环境污染致人损害”。
可见,共识是清楚的:环境侵权是一类新型侵权行为,需要做出特别规定。但分歧也是明显的:使用的概念各不相同——污染环境侵权、环境污染致人损害、环境
★ 旅行与数学日记
★ 与灵魂的旅行作文
★ 《狼》全文与翻译
★ 劝学原文与翻译
★ 三字经翻译与启示
★ 与妻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