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目标教学实施中的几个误区(共含1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misakiss”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安阳市胜利路中学 刘海强
目标教学是在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信息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过程的整体改革,其范围之广,效果之显著,让人们确认了它的实用性及科学性。但不可否认,当前,人们对目标 教学在认识上、实践中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盲目实践,轻视理论研究。
目标教学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布卢姆学习论--教育目标分类学以及他大规模进行的“掌握学习”试验和形成性评价手段,这是实施目标教学的源头活水。有些教师,不注重学习研究目标教学的理论,一味地在教学实践中想方设法,采取种种手段,这样做只是触及了其皮毛,而未能动其筋骨,其结果是越走越困惑越走越疲惫,辛辛苦苦的努力换来的是失误和教训。要想顺利地进行目标教学的改革,必须重视不断地吸取“源头活水”来清醒大脑,弄清楚什么是目标教学,它由哪些要素构成,有什么实践意义等等。这样,在其指导下,才能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实践 ,才能迈开实质性的步伐,否则,就不可能掌握其精髓,实践中必然要走很多的弯路,甚至误入歧途。
二、照搬程式,脱离客观实际。
各地在进行目标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程式。当然,各种程式既有各自的优点,也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所以,各地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进行友好交流无疑会推动目标教学的改革进程,比如我市就有几所学校到山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借鉴不等于完全照搬。别人的做法好,是因为他们的做法适合当地的实际,以及有多方面的因素和条件,他们的做法不一定适合我们。完全照搬别人的经验,就容易熄灭自己的闪光点,自己的原有程式不复存在,在这种原有程式丢失的过程中,我们也会丢失自己的教学个性。没有个性的教学必然是迷惑的、乏味的、低效的。所以,我们要灵活变通地对待别人的好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取其长,补己短,大胆创新,努力把别人的经验为我所用,且用之有效。
三、偏重课内,忽视反馈矫正。
目标教学要保证大多数学生先后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这样才称得上目标 教学的成功。有些教师,课堂上下了很大功夫,认为课堂上把教学目标 完成就行了,课后不再过问。诚然课堂教学是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主要时段,但学生素质及领悟能力差参不齐,教学目标的难易有所不同,哪位教师也不能保证一节课上所有的同学都达到目标 ,课堂上完成了目标不是说全体学生就掌握了目标。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认真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还要重视课后的反馈矫正,这是目标教学的关键一环。通过及时反馈,教师就能知道哪些学生达到了目标 ,哪些学生离达到目标还有多远,从而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达标者欣喜过望,不思进取,该巩固的巩固,该深化的深化;对未达标的学生要给予特别关心,不能轻视更不能鄙视他们,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如个别指导、合作学习、适当降低目标等方式予以补救,力争使其达标。
四、目标失当,教与学不融洽。
教学目标是目标教学的灵魂。在实践中,科学地设置目标,适时地展示目标,和谐地完成目标,才可能充分发挥目标教学的作用,体现其价值。可是,有些教师在如何处理目标方面欠妥当,表现在: 1 、目标设置只重认知领域而忽视情感、技能领域,有的在目标中明明有情感、技能目标,但教学过程中却不能体现出来,成了有名无实的花架子。 2 、目标繁琐,不清晰简明,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和错误。 3 、目标没有层次,难易程度把握不够好。 4 、展示目标过于死板,与教学内容分离。由于目标的失当,导致目标的“导学”功能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难以体现。而教师却一味地在目标的“导”下教,这必然使主导与主体脱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交流不畅通,难以完成教学目标,更不用说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所以,我们在设置目标时,应考虑周全,精心设计,做到适教、适学、适材、适时,课堂上灵活自然地展示目标,让活的目标导活教师的“教”,导活学生的“学”,在融洽、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
五、目光浅近,忽视长远整体 。
目标教学是一项教育教学整体性改革体系 ,这就涉及到目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教师中有些人只顾及眼前的短期目标和局部目标,看不到长远目标利益和整体目标利益;只重视微观的细节问题,不懂得从宏观进行调控把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种做法违背了辨证法中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对目标教学的曲解和误用,失败是必然的了。
目标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整体改革体系,在实践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但既是改革,在前进的道路上,就不可能不出现失误,但我们应主动地找出失误,尽快走出误区,把目标教学逐步完善,利用它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谈目标教学实施中的几个误区]
谈目标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法
目标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彻底改变了以往教学中的盲目性。教学中教师可按着自己制定的目标,与学生一起有步骤;有计划的实现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效果,当然,实施目标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仅谈一下自主学习法。自主学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获得书本知识,发展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学生通过自学进行探索、研究。教师则通过给自学提纲,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问题的线索,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强。可以让学生在自学中学会学习,撑握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不失为一好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的步骤是:引导自学----教师点拨----变式训练----归纳提高。(一)引导自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合谐统一的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双方的积极性,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教师必改过去重“教”轻“学”的'弊病。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首先由教师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然后出示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并寻找提纲答案。自学中可让学生讨论疑难问题。同时教师积极巡回指导,因材施教,帮助差生,使他们不掉队。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充分调动起来,讨论问题气氛活跃,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二)教师点拨。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 用、点拨作用。在整个教学法活动中,教师要确实起到点睛之效。教师主要点拨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点拨教材中的重点、关键;点拨典型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三)变式训练。变式就是创新。变式训练应抓住思维为训练这条主线,恰当的变更问题情境或改变思维角度,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多问、多思、多用、辨错等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独创性。训练包括巩固所学的基础训练的提高学生能力的训练。特别重视对课本列题。习题的“改装”或引申,并注意训练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或让学生自己编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路人(导演),学生是探索(演员)。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变式情境的精心设计,指导和评价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对变式问题的探索,对范式的过移和概括中。其好处在于: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培养应变能力。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收敛思维能力。提高综合解题能力。③有利于遏制“题海战术”开拓学生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实现“以少胜多”。④改变了“示变---模仿---练习”这种常规教学模式,把目标教学、思维训练和解题技巧有机的结合起来。(四)归纳提高。数学学科所具有的结构上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学习数学也不能违背数学本身所具的这种特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循序渐近,让学生搞懂每堂课所学的基本内容,又要做到及时归纳总结。每堂课中都要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所知识,需注意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技能及从中提炼出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有特殊意义,而且还有益于学生进一步获得、保持、应用知识。总之,自主学习法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而且从单纯的灌输知识技能转向着重培养自学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潘菽指出:“自主学习法最主要的作用是激发、促进、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培养自学能力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有利于全面探求能力、应变能力、并促进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自学能力可谓“授人以渔”,使学生终身受益,帮助他们走向成功之路。谈目标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法
目标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彻底改变了以往教学中的盲目性。教学中教师可按着自己制定的目标,与学生一起有步骤;有计划的实现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效果,当然,实施目标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仅谈一下自主学习法。自主学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获得书本知识,发展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学生通过自学进行探索、研究。教师则通过给自学提纲,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问题的线索,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强。可以让学生在自学中学会学习,撑握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不失为一好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的步骤是:引导自学----教师点拨----变式训练----归纳提高。(一)引导自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合谐统一的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双方的积极性,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教师必改过去重“教”轻“学”的弊病。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首先由教师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然后出示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并寻找提纲答案。自学中可让学生讨论疑难问题。同时教师积极巡回指导,因材施教,帮助差生,使他们不掉队。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充分调动起来,讨论问题气氛活跃,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二)教师点拨。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 用、点拨作用。在整个教学法活动中,教师要确实起到点睛之效。教师主要点拨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点拨教材中的重点、关键;点拨典型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三)变式训练。变式就是创新。变式训练应抓住思维为训练这条主线,恰当的变更问题情境或改变思维角度,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多问、多思、多用、辨错等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独创性。训练包括巩固所学的基础训练的提高学生能力的训练。特别重视对课本列题。习题的“改装”或引申,并注意训练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或让学生自己编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路人(导演),学生是探索(演员)。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变式情境的精心设计,指导和评价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对变式问题的探索,对范式的过移和概括中。其好处在于: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培养应变能力。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收敛思维能力。提高综合解题能力。③有利于遏制“题海战术”开拓学生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实现“以少胜多”。④改变了“示变---模仿---练习”这种常规教学模式,把目标教学、思维训练和解题技巧有机的结合起来。(四)归纳提高。数学学科所具有的结构上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学习数学也不能违背数学本身所具的这种特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循序渐近,让学生搞懂每堂课所学的基本内容,又要做到及时归纳总结。每堂课中都要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所知识,需注意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技能及从中提炼出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有特殊意义,而且还有益于学生进一步获得、保持、应用知识。[1] [2]
深化教学改革实施目标教学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现目标教学是为了适应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需要,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作 者:张红 林钧芳 作者单位:张红(抚顺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抚顺,113006)林钧芳(抚顺市技师学院,辽宁抚顺,113123)
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 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2.0 关键词:目标教学 现代教学论 素质教育词汇教学高中英语教学中词汇的教学目标及实施
(南京市第一中学 谢陵)高中英语词汇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1.读音(pronunciation)2.拼写(spelling) 3.译文 (translation) 4.释义(definition)5.词类(part of speech) 6.搭配(collocation) 7. 辩异(discrimination) 8.比较(comparison) 9.联想(association) 10.运用(application )。在教学中,我们应把握住这10个方面,并从这10个方面着手,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挖掘学生的记忆 潜能,开拓他们的思维,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运用机会。
1.读音(pronunciation)。正确的读音是学习外国语的必要条件,也是学好词汇的前提。英语中一个词 的正确读音包括音准、音节、重音三个部分。此外,英语语言本身是拼音文字,会拼读单词尤为重要,也更实 用。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可以这样来培训学生,在单词上划音节、注重音进行拼读。 例如:agriculture.Antarctica.experiment等,通过划音节,使较长的词变为较短的几个组合,读起来方便快 捷。对于发音不规则的或易读错的字母及组合,除划音节外,还可以适当注音标,以示提醒。如:。
2.拼写(spelling)。教拼写时,应当启发学生主动地、有联系地去识别、学习新词。如:disappear. reasonable.millionaire等词,只要对拼写加以分解辩识,就不难看出,它的分别与appear.reason.million有 关。如果再进一步了解dis.able.aire这些前、后缀在构词中的功能,那么对这些词的学习难度就会大大减低。 高中第一、二册课本中相互有联系的词汇约有250个左右。
3.译文(translation)。了解并掌握词汇的译文是学习外国语的基本目的之一。但是如果仅仅根据译文 来选词造句写文章,那就有可能造成许多的谬误。如:except与besides译文都为“除……之外”,但运用在英 语肯定句中,它们的意义却相差甚远。试看下面两句:We all went except him./We all went besides him. 前句意思是“除他没去,我们都去了。”而后句意思则是“除他去了之外,我们也都去了。”又如:rise与ra ise,ago与before,troop与army等,每一对的译文均有相同的意义,但它们或是词类或是运用范围或是侧重点却 完全不同。基于这一情况,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当尽可能使词的意义“具体化”,也就是说,词不离句,句不 离文,把词放到词组、句子、文章中去教和记。
4.释义(definition)。释义即用英文给英语单词一个定义、一种解释。如:grasp与master译文均为“ 掌握”时,grasp释义为understand with the mind,而master释义为have a good command of;become exper t in,由此反映出grasp只是一种“领会”的掌握,而master却是“精通”的掌握。再如increase释义为make or become greater in size,number,degree,etc.,释义中make和become两个不同的动词表明increase,既可 作及物动词,也可作不及物动词。又如:学生在对remarkable释义时,想出这样一些词:splendid,unusual,s pecial,great,excellent等,尽管有些并不恰当,但它们之间却有某种联系,正是因为这些联系,才使学生能 通过回忆,把新材料纳入到旧的知识系统中去,这个主动思索的过程是难能可贵的。所以教师不要立即否定学 生想出的“旧知识”,这才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
5.词类(part of speech)。学习词汇必须了解词类,才能写出正确通顺的句子,掌握运用词汇的能力 。如:breathe与breath,译文同为“呼吸”,但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名词。你可以说:“I breathe deeply. ”但不能用breath。但它可说成“I take a deep breath.”此外,也应注意中英文的词类可转译。如:“克鲁 索回山洞去取两支枪”和“可怜的姑娘背着筐子找了一整天”两句中,汉语动词“取”和“背”在英语中则可 用介词for和with翻译。另外还应熟悉词类转换,如:encourage,southern,development等是分别加了前、后缀 而派生出的'不同词类的新词。而act,cool,question等大量词汇则原封不动地能转化成另一种词类。再如:war m-blooded,test-tube,roadside等,是通过合成产生了新词。
6.搭配(collocation)。任何一句话,一篇文章,都是由不同的词组合而成。组词离不开词的搭配。英 汉词的搭配有很多不同点。如:汉语“开车、开门、开刀、开灯”等用“开”,但英语却分别要用drive,open ,operate,turn on来搭配。其次,词的搭配还受语法的支配。如:The train has left forhalf an hour.这句 中的错误在于没有弄清“leave”这类瞬间动词不能与forhalf an hour这样表示一段时间的状语搭配在一起。 词的搭配应尽量整体教。如:put on(穿)后面要接“衣服”,而dress(穿)后面则要接“人”:puton a c oat,dress sb.;再如:rob与steal后用不同介词:rob sb.of sth.,steal sth.from sb.
7.辨异(discrimination)。在同义词、近义词之间或在搭配上相同、相近的词组之间进行辨析与选择 运用,是词汇学习的难点。事实上,绝对同义的词极少,多的是意义相近而各具特有的用法。如:wound,hurt 与injure;cost,pay与spend,每一组词就其意义都“神似”。但运用起来,情景及方式并不一样。以第一组词 为例,当译文为“伤害”时,wound,hurt,injure都可用来指精神上的伤害。但当译文为“损伤”时,wound常 指战争或暴力中身体外部受到创伤;hurt则指事故中受的创伤;如果身体内部机能受创伤则要用injure。所以 通过辨异,搞懂它们的确切涵义,才能选用最恰当的字眼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词汇学习中还会遇到许多“貌似”的情况,也要通过辨析才不至于在运用中陷入困境。如:keep sb.fro
m
doing sth.与keep sb.doing sth.用词一样,搭配上也很相近,可谓“貌似”,但如果说keep the factory from polluting the air,意思是“防止工厂对空气的污染”,而写成后面的形式,则意思变为“一直让工厂 去污染空气”了。
高中英语词汇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读音(pronunciation) 2.拼写(spelling) 3. 译文(translation) 4. 释义(spelling) 5.词类(part of speech) 6. 搭配(collocation) 7. 辩异(discrimination) 8. 比较(comparison) 9. 联想(association) 10. 运用(application). 在教学中,我们应把握住这10个方面,并从这10个方面着手, 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 挖掘学生的记忆潜能,开拓他们的思维,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运用机会.
1. 读音(pronunciation). 正确的读音是学习外国语的必要条件,也是学好词汇的前提.英语中一个词的正确读音包括音准、音节、重音三个部分。此外,英语语言本身是拼音文字,会拼读单词尤为重要,也更实用。可以这样来培训学生,在单词上划音节、注重音进行拼读。通过划音节,使较长的词变为较短的几个组合,读起来方便快捷。对于发音不规则的或易读错的字母及组合,?除划音节外,还可以适当注音标,以示提醒。
2. 拼写(spelling). 教拼写时,应当启发学生主动地、有联系地去识别、学习新词。如:disappear、reasonable、millionaire等词,只要对拼写加以分解辩识,就不难看出,它的分别与appear、reason、million有关。如果再进一步了解dis、able、aire 这些前、后缀在构词中的功能,那么对这些词的学习难度就会大大减低。高中第一、二册课本中相互有联系的词汇约有250个左右。
3. (translation). 译文了解并掌握词汇的译文是学习外国语的基本目的之一。但是如果仅仅根据译文来选词造句写文章,??那就有可能造成许多的谬误。??如:except与besides 译文都为“除......这外”,但运用在英语肯定句中,它们的意义却相差甚远。试看下面两句:We all went except him./We all went besides him.前句意思是“除他没去,我们都去了。”而后句意思则是“除他去了这外,我们也都去了。”又如:rise与 raise, ago 与 before, troop与 army 等,每一对的译文均有相同的意义,但它们或是词类或是运用范围或是侧重点却完全不同。基于这一情况,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当尽可能使词的意义“具体化”,也就是说,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把词放到词组、句子文章中去教和记。
4. 释义(definition).释义即用英文级英语单词一个定义、一种解释。如:grasp写 master译文均为“掌握”时,grasp释义为understand with the mind,而master释义为have a good command of; become expert in,由此反映出 grasp
只是一种“领会”的掌握,而master却是“精通”的掌握。再如increase 释义为make or become greater in size, number, degree, etc., 释义中make 和become 两个不同的动词表明 increase, 既可作及物动词,也可作不及物动词。又如:学生在对 remarkable 释义时,想出这样 splendid, unusual, special,great, excellent词等,尽管有些并不恰当,但它们之间却有某种联系,正是因为这些联系,才使学生能通过回忆,把析材料纳入到 旧的知识系统中去,这个主动思索的过程是难能可贵的。所以教师不要立即否定学生想出的“旧知识”,这才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
5. 词类(part of speech). 学习词汇必须了解词类,才能写出正确通顺的句子,掌握运用词汇的能力。如:breathe与breath,译文同为“呼吸”,但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名词。你可以说:“I breathe deeply.” 但不能用 breath.但它可说成“I take a deep breath.”此外,也应注意中英文的词类可转译。如:“克鲁索回山洞去取两支枪”和“可怜的姑娘背着筐子找了一整天”两句中,则可用介词 for 和with 翻译。另外还应熟悉词类转换,如:encourage, southern, evelopment等是分别加了前、后缀而派生出的不同词类的新词。而 act, cool, question 等大量词汇则原封不动地能转化成另一种词类。再如 warm-blooded, test-tube,roadside等,是通过合成产生了新词。
6. 搭配(collocation). 任何一句话,一篇文章,都是由不同的词组合而成.组词离不开词的拱配。英汉词的搭配有很多不同点。如:汉语“开车、开门、开灯”都用“开”,但英语却分别要用 drive, open, operate, turn on来搭配。其次,词的搭 配还受语法的支配。如:the train has left for half an hour.这句中的错误在于没有弄清“leave“这类瞬间动词不能与for half an hour 这样表示一段时间的状语搭 配在一起。词的搭配应尽量整体教。如:put on (穿)后面要接”衣服“,而dress(穿)后面则要接”人“:put, on a coat ,dress sb.;再如:rob 与steal后用不同介词:yob, sb, of the ,steal sth. from sb.
7. 辨异(discrimination). 在同义词、近义词之间或在搭 配上相同、相近的词组之间进行辨析与选择运用,是词汇学习的难点。事实上,绝对同义的词极少,
多的是意义相近而各具特有的用法。如:wound, hurt与 injure; cost, pay与spend, 每一组词就其意义都“神似”。但运用起来,情景及方式并不一样。以第一组词为例,当译文为“伤害”时,wound, hurt, injure 都可用来指精神上的伤害。但当译文为“损伤”时,wound常指战争或暴力中身体外部受到创作;hurt 则指事故中受的创伤;如果身体内部机能受创伤则要用injure.所以通过辨异,搞懂它们的确切涵义,才能选用最恰当的字眼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词汇学习中不会遇到许多“貌似”伪情况,但如果说keep the factory from polluting the air,意思是“防止工厂对空气的污染,而写成后面的形式,则意思变为’一直个工厂去污染空气”。
8. 比较(comparison)。比较的范围较为广泛。一方面,它是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对词汇的搭配、词序、倏修辞方法诸方面的比较;另一方面,它是对词汇在本民族语言中的直接运用及其魅力的比较。(当然就一个词来讲,比较与辨异又往往分不开。)如:汉语中,无论是单词、短语或句子做定语,一律放在所修饰的词之前;而英语,一般只有单词做定语时才前置,其余情况则往往后置。修辞因风俗习惯、民族文化的差异有所不同,汉语“害群之马”,英语则a black sheep,与“羊”有关。汉语“过着牛马的生活英语则译成lead a dog's life,与“狗”有关。词序的差异,汉语“钢铁”英语为iron and steel, 汉语”血肉“英语为flesh and blood.
词汇在直接运用中的比较是指:一个意思选用不同的词汇组成几种表达,应该分别用于哪些特定的情景,针对哪些特定的人物。如:I would appreciate your ending me the materials which I have required/Please send me the papers I asked for.两句话意思完全一样,为什么造词不同?就是因为前句是工作交往上的信函,较正式;而后句是亲戚、朋友间的通信,属非正式。对于课本中的”打电话、问路、打招呼、买东西以及看病’时用语,都因其特定的环境要选用特定的词汇。
9. 联想(association). 联想就是由一个词想起另一个词同当前正在学习的新知识想起曾经的旧知识.如sound 作系动词时,表示”听起来“,与耳朵有关学习这个词时,便应联想起其它与感官有关的系动词look(看起来),smell(闻起来),taste(尝起来),feel(摸起来),等。?再如:学习词组 a quantity of 会联想起 plenty of, a lot of, a deal of, a number of, scores of 等词意义相同。如教observe时,就可以启发学生从observe sth., observe sh. do sth.,的用法中,回忆 see, watch, notice, look at, hear, listen to等这是 根据词汇运用方面的相似特征而建立的相似联想。再如讨论try to do 与try doing的区别时,应该帮助学生回忆stop to do 与stop doing; remember to do与 remember doing; forget to do forget doing; regret to do 与 regret doing等,这是从每一对词组用法的对立性中建立起的对比联想。文章前面的提到的拼写、释义、词类等教学活动,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
10. 运用(application). 进行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运用,是词汇学习、也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如:教师用英语授课;不看书听录音,并在任何停顿处都能进行复述或翻译;定期开同步听力课等,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听的语言环境,使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对学过的词汇做到耳熟能详。再如:让学生每日一分钟演讲;课堂上用英语回答问题;复述课文;看幻灯讲故事,进行课本剧表演等,是进一步创造说的语言环境,给学生提供实战机会,用学过的词汇,讲熟悉的事。高中英语学习更强调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如做完型填空、阅读理解练习;组织读中学生英文报刊;改写课文;写 小作文并对其优劣进行评点等等,都是有效的训练方法。我们把注意力放在的教学目标与实施上,就是要在英语学习中,突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讲解与训练,有效地培养学生学好语言的基本品质。
(南京市第一中学 谢陵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
谈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目标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是随教学目标分类学的研究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它以美国心理学家布鲁 姆关于“为掌握而学习”、“为发展而学习”的理论为基础,强调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有强烈的目标意 识,围绕着教材的总目标,设计教学结构,选择教学方法和采取教学手段,并按“总目标(揭示)--分目标 (感知、论证、巩固)--总目标(强化)”的过程,把围绕总目标而分解出来的分目标附于课堂教学的各个 环节之中,从而克服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笔者在思品课教学中,围绕着思品课一般的课堂结构,采用“目标教学”方法来设计教学过程,取得了良 好的效果。
一、在激趣引课中,揭示总目标
这一环节是实施目标的开端。它要求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处 于心理上的最佳状态,然后揭示出总目标。例如:《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行为》一课目标的揭示就可以分以下步 骤:1、让学生听自读课文《谁勇敢》的录音故事。2、当学生明白了故事的大概情节之后,提出思考题:① “小松敢捅马蜂窝,人们为什么不称赞他勇敢?”②“小勇不敢捅马蜂窝,并且被马蜂蜇了以后还哭了,而人 们为什么称他最勇敢?”3、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意见之后,教师顺势揭示目标:以上这些问题,就是我们 今天要学的内容--《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行为》,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要懂得判断勇敢行为的方法,还 要能够判断我们以前所做的事哪些是真正的勇敢行为,哪些不是。
这样不但很好地引出了课题,并且揭示了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总的教学目标),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 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为分目标的实施打下了基础。
二、在学习课文中,感知分目标
思想品德课课文一般都以故事蕴含基本的道德观点,学生是在以事寓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道德形象、 道德行为、道德动机、道德效果及道德评价的具体感知,而逐步树立起道德观点的,因此,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感知分目标,是实施总目标的关键,是目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例如:《爱惜粮食》一课,总目标 是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学生爱惜粮食,从小要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课文也正是围绕着总目标,以8幅图和课后习题来分解 目标并实现总目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内容 分目标 总目标 图1 一家人吃饭 揭示 总述 → 所以 图2-7 粮食的生产过程-粮食来得不容易 → 要 图8 粮食的用途--粮食是个宝 → 爱惜
习题二:看图说说--节约粮食作用大 → 粮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在联系判断中,论证分目标
在学生对目标有所感知,初步掌握了道德概念、知识和有了道德认识之后,如何对已学的知识进一步论证 和巩固,并通过对各种事物的评价使教学目标得到巩固?这就需要在联系判断中论证分目标。如《学会全面看 问题》,在学生初步掌握了“为什么要全面看问题?”和“怎么样学会全面看问题?”这两个分目标之后,通 过联系“自己以前所做的事情中哪些是全面看问题?哪些不是全面看问题?并得到怎样的结果?”的讨论、比 较,学生用刚刚学到的观念来判断、评价,使各个目标活学活用,同时教师从学生讨论、评价当中获得反馈的 信息,了解学生目标的达成情况,及时地根据目标来进行评价和矫正,促使学生实现由目标的感知到目标的巩 固。
四、在总结导行中,强化总目标
&nbs
[1] [2]
谈现代诗歌教学实施策略
谈现代诗歌教学实施策略 以余光中《乡愁》为例◎钟菊莲 邱 慧
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语言极为浅易,内涵却极为丰富的现代诗歌。正如诗人流沙河所说:“这是一粒水晶珠子,内无瑕斑,外无纹痕,而且十分透明,一眼便可以看穿,叫我说些什么。我看见了的,别人也都看见了,还要我来说吗。看来看去,这粒水晶珠子仿佛不是工匠琢磨成的,而是天然形成的……”回顾《乡愁》的教学,发现大多数执教者将本诗的解读定位在两个角度上:第一、《乡愁》是对中国诗歌“乡愁”主题的拓展;第二、爱国主义的意识形态内容。在以上两个角度的解读中,被过滤掉的恰恰是《乡愁》中明显传达出的余光中独特的“乡愁”。
诗歌就是一种独特的言说方式。余光中由于独特的经历和历史境遇,使得他对“乡愁”的理解是有独特性的,而这种独特性反过来成为他观照自我情感的一种独特表达,并最终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如何引导学生悟出余光中独特的“乡愁”?古人主张吟诗品诗,要反复吟咏品味,这样才能感受诗的妙处;朱自清认为“文艺的欣赏和了解是分不开的,了解几分,也就欣赏几分,或不欣赏几分,而了解得从分析意义下手。”[1]所以,笔者认为,要读得认真,品得仔细,读品结合,方能悟出余光中独特的“乡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教学引导。
一、把握基调,了解独特的内容
余光中独特的“乡愁”对于缺乏生活阅历的九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隔膜的、难以理解的。因此,在教学起始阶段,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来营造氛围,激发联想,唤起学生的情感。余光中在回忆《乡愁》创作情景时曾动情地说 “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余光中的“乡愁”不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不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不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因此,在创设情境时,与其引入大量的“乡愁诗”,不如还原诗歌创设的真实情境,如“1972年的一个深夜,离开大陆二十年已经四十四岁的余光中感到回乡无望,于是仅仅20分钟,一首小诗就从他的笔端缓缓流出……”教师边播放《思乡曲》,边深情朗诵《乡愁》。这样的情境创设有利于直接将学生带入余光中独特的“乡愁”氛围中,学生先是静静地听,继而自然进入美美地读。
在学生自由朗读之后,教师问“从诗歌中读出了哪些情感?”这一问题指向《乡愁》四个小节表现的四个不同情感内容,即思念母亲,想念妻子,怀念母亲,思恋祖国,从整体上真正把握了诗歌独特的内容。
二、关注意象,体会独特的距离
在学生了解诗歌独特的内容之后,要真正引领学生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关键在于品读诗歌中的意象。意象简单说来即有意之象,“是反映诗人人格的一面重要镜子,由于人格的独特性,诗人的诗歌意象也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使同样的物象形成异于他人的意象。”[2]可见,细细地品读诗歌中的意象,就是开启余光中独特“乡愁”的金钥匙。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问“乡愁本来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诗中仿佛触手可及。在诗人的笔下,乡愁化作了什么?”不具体给出意象这一陌生的概念,却让学生自然关注到了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重要意象。
(一)涵咏音韵
诗的言说方式首先以音乐性有别于其他文学样式。余光中在《缪斯未亡》一文中明确指出“一首诗的生命至少有一半在其声调,如果不读出声来,其生命便尚未完成,不算完整。”对于诗坛现状,他认为“缪斯未亡”,但“缪斯哑了”。为了治愈此疾,余光中十分注重诗中每一个的音质、音声以及在诗中产生的音响效果。例如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前,诗人就饶有意味地点缀上了四个相应的叠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教师可以设置两次对比朗读,第一次“去掉这些叠词,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第二次“是不是有了这个特点就能很好地传达出这种愁绪呢?将叠词换成‘小的’、‘窄的’、‘矮的’、‘浅的’,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通过两次对比朗读,学生能感受到意象前的叠词将诗人的愁绪拉长了,从而更能表达出诗人愁绪的绵长、深重,而这正是余光中在独特“乡愁”言说时特有的审美创造。
(二)想象补白
品读意象时,除了遵从作者独特的审美创造,还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调动丰富的想象力,从读者的角度对意象进行想象补白,从而架构起通往余光中心灵世界的桥梁。
此环节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关注四个意象前都相应缀有四个叠词的基础上追问“大家再想一想,这四种具体的形象还有什么共同点呢?”学生深入比较思考后能关注到这四个意象都代表着空间的隔绝,它们的背后都有着一种距离。此时,再配乐介入教师想象补白的例子,并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补白,如“有人说,乡愁永远是一种距离。距离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乡愁的存在。端详邮票,诗人也许会这样想:那错落有致的齿纹,在千山万水的穿越中已经被掀起了几个弯弯的角落,它是飘过了多么漫长的距离,承载了多么丰厚的思念,才来到了我的身边。不知邮票那头的母亲是否安康,亦不知她是否又添白发,更不知何时,这枚小小的邮票又会承载着母亲的思念来到我的手里……万水千山,只能端详邮票怀念曾经的团聚,回味母亲的味道啊。昏黄的桐油灯映着已经湿润的眼,我怅然了……当诗人手执船票、跪在坟前、遥望海峡,会怎么想呢?请从二、三、四小节中任选一节,写一写。”
学生想象补白时,也正是学生真正面对距离,感悟诗人心声时。想象补白后,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创作的文字,再回到诗作,有感情地朗读相对应的小节,此时诗中对童年的追忆,对妻子的思念,对母亲的悼念,对中华家园同构文化深切认同真正浸润学生的心田。
(三)咀嚼形式
有人说,“诗语符码组合也是余光中‘有意味的'形式’,它将诗人的情感轨迹以外化形态最表层地呈现出来。”[3]《乡愁》一诗中,四个意象的排列就是“有意味的形式”,值得学生咀嚼玩味。当学生能体验到每小节中诗人所倾注的情感时,教师适时地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种具体形象的背后都有分离造成的空间距离,每一小节都是余光中生命中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那么诗歌四小节的顺序能调换吗?”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四个意象排列的形式是以时间为序,四个时间牵起了余光中的少年、青年、中年,余光中的乡愁不是一时一刻而是囊括了一生的沧桑;在情感浓度上,由淡及浓,即从生离到死别,从家愁到国愁。学生惊喜地发现,四个意象排列形式的背后,交织着的是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这正如余光中自己所说“《乡愁》这首诗具有横的地域感,纵的历史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当学生体悟到四个意象排列的“有意味的形式”之后,可以展开自由朗读,学生范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读出越聚越重、越酿越浓的乡愁。
三、品味沧桑,理解独特的乡愁
聚焦意象,从意象的审美创造、意象的想象补白,意象的表达形式三个维度读品结合,关注并嚼咀玩味了余光中意象背后的“距离”,是否就真正悟出了余光中独特的“乡愁”了呢?“乡愁如果只有距离,没有沧桑,是单薄的”余光中自己如是说。可见,要真正理解余光中独特的“乡愁”还要品味诗中的“沧桑”。
观照《乡愁》的创作情境,可以发现,余光中独特的“乡愁”不仅指涉着思家、思国之苦,而且也指涉着无数大陆人被集体放逐于台湾孤岛后的漂泊之苦。尽管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尽管台湾人也是炎黄子孙,但无可置疑,当几百万大陆人漂泊至台湾时,从一开始,他们却被土生土长的台湾人视为外来的闯入者加以看待。他们在狭小、封闭的孤岛环境中充满着失落和无奈,他们在情感和理智上无法认同一个与大陆的“泥土以及日渐消失的农业社会”阻隔的台湾现实空间。他们焦虑、痛苦,因为“他们不仅找不到一个安身立命的避风港,也不能为漂泊者的身份找到意义上的确切地位与归宿”[4],这种情感体验是何等“沧桑”!
当然这种“沧桑”并没有直观地呈现在诗歌中。在课堂实施时,需要教师先缓缓播放背景资料拓展学生的认知“1949年,近两百万人突然之间被内战连根拔起,丢到了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的海岛――台湾。更没想到,这一去,他们就永远地留在这片土地,无论心中留有多少大陆的记忆。从此,咫尺成天涯,他们有家不能回,望归不能归,成为‘无根的一代’……”再出示同为漂泊者的心声,如龙应台坦言无根者的沧桑:“任何人问,龙应台你是哪里人,我理所当然的回答就是:‘我是湖南人。’可是我不会说湖南话,没有去过湖南,对湖南一无所知。”如于右任无根生涯中始终萦绕的中国梦“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唯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此时,学生在悠悠的曲调中,在殷殷的言语中已经真正开始触摸到余光中独特的“乡愁”情绪,最后出示余光中的尴尬身份――“在大陆被称为‘台湾诗人’,在‘台湾’被称为‘大陆流亡诗人’”,学生在双重角色的冲突中真正悟出了余光中的乡愁中果然不只有距离,还有沧桑,深深凝聚着一代无根漂泊者的思乡梦。
注释:
[1]朱自清。朱自清选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2]黄秀英。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意象分析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版,,(07)
[3]吕进,刘静。余光中的诗体美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07)
[4]赵小琪。身份冲突中家的构建与功能[J].江汉论坛,,(06)
参考文献:
[1]阙银杏。继承传统 读品结合――《乡愁》教学反思[J].语文教学通讯,,(10)。
[2]余光中。逍遥游[A],余光中散文选集:第1辑[C].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
(钟菊莲 邱慧 浙江省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 324000)
实施CRM是一种投入不菲的项目,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来选择适合的软件,聘请外部顾问,培训员工等。而衡量CRM部署是否成功的唯一方式就是事先建立明确的CRM目标。虽然公司所处的行业各有迥异,但从总体上说,CRM目标不外乎以下几种:
改善客户服务
改善客户服务是提高客户忠诚度的基础。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企业全体成员的参与贯彻,而不是仅靠一小部分员工去努力。
毫无疑问,对服务感到满意的客户,愿意与公司再次交易的几率就会大增。在如今的经济形势下,留住一名老客户比开发一名新客户要容易得多,而CRM正可以帮助你做到加强客户服务这一点。
提高效率
CRM的另一种目标是帮助员工提高工作效率,以实现客户保持率的维持或提升。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是否进行了充分的CRM培训。
降低运营成本
降低运营成本的目标其实是一种流程。通过使用CRM中的工作队伍管理系统,将员工的技能发挥到最大化,以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
从某种角度来说,员工技能运用最大化也会无形中提高工作效率与生产力。
辅助市场/销售部门
通过实施CRM,来实现辅助市场/销售部门展开营销、促销等种种活动。提高销售的自动化程度,并加强信息供给的准确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在设定CRM目标的过程中,企业不妨询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作为导向:
主要目标是什么?
目标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这要根据企业的现有资源,以及它们对企业整体成功与发展的贡献度而定。
受众对象是谁?
不管CRM目标是什么,都会有一个受众对象。企业首先应识别出这一对象,然后与他们展开有效沟通,传递相应信息,阐述CRM能为他们带来的回报或帮助。这一步骤需要在CRM实施前完成。
实现目标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找出可以用来实现既定目标的各种战略,评估各自的优势与弱势,分析可行性,然后从中挑选出最佳的方式。
如何测量成功?
管理学上有句名言:无法测量的东西就无法管理。因此只有建立了度量和标准,才能校验CRM的成功与否,并在必要处加以改善或修正错误。
明确的CRM目标是一切后续活动展开的基础,它能防止任何所投入的精力、时间与企业资源不会白费。而目标的实现与企业员工间的协作及管理层的支持密不可分。
试谈语言教学的误区
在言语的感性世界里且行且思 试谈语言教学的误区◎余 秀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引领学生徜徉在文本言语的感性世界里,领略语文的无边风情,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但在“语言教学意识觉醒与不断强化”的课改中,也出现了一些语言教学的误区。
一、只赏析不屑积累
案例一:八年级《信客》
学生:“整整一条路都认识他。”可见信客很辛苦。
教师:能具体说说吗?
学生:“整整一条路都认识他。”说明他走过很多路,很辛苦。
教师:的确如此,所以风尘苦旅大半辈子。给“风尘苦旅”加上记号,旁边写批注。
(学生一脸茫然)
此案例的执教老师将30分钟的课堂时间用在语言的赏析上,结果却远离了教学设计的初衷。如“风尘苦旅”就应该是此句的一个赏析点,但讲了大半天学生却是一脸茫然,原因何在?教师呈现文本的生字新词,只让学生齐读了两次。总共22个词语,其中14个词语是首次出现,从词语出示到齐读2次才5分钟,学生对它们的意思都似乎不理解,就匆忙进入了语言的赏析环节,正是前面语言积累的蜻蜓点水,才出现后面语言赏析环节的空白与无奈,整堂课沉闷而无味。殊不知语言教学首先是语言习得,只有教会学生习得更多更美的语言的同时才能教会学生学会品味揣摩和感悟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教材所选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更是语言的经典。余映潮老师曾说初中阶段,学生可以教科书为载体,积累800个左右的生字难词,个左右的常用二字雅词,800个左右的四字词语等。因此我认为在检查重点字词后,可以让学生用这些词概述课文的情节或用这些词讲一段话等等,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词语,真正会用这些词语。从深层含义来讲,这其实正是语言教学的重要铺垫。
二、只赏析不辨文体
案例二:七年级《散步》
师:散步的路上,我们发现春天的景色很美,请圈点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写景句,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___这个句子,因为它___”的句式回答问题。
案例三:八年级《说“屏”》
师: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下边我们一起来品味赏析语言。
多媒体展示: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___这个句子,因为它___”的句式回答问题。
莫怀戚的《散步》弥漫着细腻动人的情爱,编织了一幅温馨感人的画卷,让我们见证了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教学《散步》,就需要语文老师和学生一起慢慢咀嚼语言,案例二通过对最喜欢句子的吟咏品析,学生自觉地走进南方初春的田野,走进人物的内心,走进文本的思想内核。
屏已淡出了大众的生活,绝大多数学生对于屏是比较陌生的。陈从周的《说“屏”》作为一篇介绍屏的小品文,在写法上精当地引用古诗文、戏曲中与屏相关的名句,既介绍了屏风的有关知识,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案例三因此也设计了“吟咏品析最喜欢的句子”教学环节。但是这一内容设计让人疑惑这篇文章与记叙文教学的区别何在!记叙文教学常设计“找最喜欢的句子品一品”,说明文教学也是找最喜欢的句子品一品,难道这就是新课程所追求的淡化文体的教学?如若这样,那岂不是文学殿堂单一化的'悲哀与恐怖?
的确,说明文教学也要咬文嚼字。但是不论什么文体的课文都用此类问题来让学生赏析一番,就不伦不类了。这样的言语教学,可能会使学生在违心地迎合教师的口味的同时也让学生认识不到丰富多彩的文章语言的个性。就是教师自身在这种雷同的话语表述中,也失去教学的个性与激情。
我们不妨改变一下言语教学的方法:
案例四:八年级《说“屏”》
(一)说明文的目的是给人知识,所以语言要求简明扼要。我们已经找到了文中介绍知识的最主要语句,为了语言的简明扼要,我们把这些最主要语句串联成文,并取代课文。可以吗?为什么?要求以删去的某一句为依据具体说明理由。
(二)教师小结:
1.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使文章更易懂。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引用戏剧台词和古诗,使文字生动有趣,体现了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的美。
此案例通过删改之后的简洁语段与原文比较,让学生在强烈的视觉冲突中品味原文语言浓浓的诗意和韵味的同时,理解了说明性语言需为说明对象的特征服务这一文体知识点。从而巧妙地达成想教、所教和所学的统一。
看似简单的字词句背后,其实隐藏着丰富的世界。语文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感悟言语世界的千山万水。教师不管从何种层面用何种方法去探寻阅读教学的言语之妙,都应当准确个性解读文本,准确全面了解学情。也唯有如此,阅读的语言教学才不会有误区。
(余秀 浙江师范大学 321004)
●李宪
研究型课程的建设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的新尝试。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尤其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弥补了传统课程的许多不足。实施两年来,受到学生和老师的欢迎。但是必须看到,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引发我们的深思。
一、在获取资料的过程中,重视网上“拿来”,轻视阅读分析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初步具备信息加工能力。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前人实践基础上再进行新的探索的结果。因此,任何一项成功的课题研究都离不开对前人资料的搜集。所谓“资料搜集”就是总结、分析、解释、研究与课题相关的理论、经验及前人的研究成果。
现代社会,获取资料的渠道是多方位的,书籍、期刊、报纸、复印资料等。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资料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料来源,上网成为学生特别偏爱的获取资料的方式,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在一些人文学科的课程研究中更容易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但是,从学生的作品来看,有些学生对待网上资料的态度比较随意,没有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仔细甄别,给人的感觉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些学生大段大段地把网上下载的东西拼到自己的研究中,没有对取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提炼,提取那些对研究有用的信息,拼完之后,连仔细阅读一遍都不肯,前后重复、上下不连贯;也有一些学生,干脆连观点、论述都是从网上下载原封不动搬上去的。事实上,搜集资料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其目的是为了了解目前关于所研究的问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全面了解课题的情况。同时,也可以了解到该课题研究的一些基本事实和思想,以及其他研究者在本问题上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而资料的来源也不单单是网上,网上的资料固然丰富,但也是良莠不齐的,不加考证、不认真研读,就为我所用,其危害不仅在于课题研究本身失去了价值,更重要的是学生们没有从小养成认真踏实、实事求是的研究作风,缺少了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求实的精神。这些对于他们将来走上社会,从事任何一项都是非常有害的。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说的`就是读书的重要,很多思想、领悟、智慧都是在读书中产生的。
二、在学习方式的变革上,重视课外实践,轻视课内探究
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们的探索欲望。从而改变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过分迷信书本、迷信教师的传统。由于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其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它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的、交叉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生们个性特长和才能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从研究性学习实施两年多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校选取的是开放性的内容作为研究主题。学生走出课堂提出问题、动手实验、调查访谈;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究,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影响着学生。可是,一回到课堂,学生就又恢复了和原来一样,进行着传统式的学习、听课、记忆、考试,学生又成了一台机器。虽然在传统的讲授式的学习条件下,教师也强调启发,强调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但是教师是按照预定的目的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自己事先设计好的路子上来的,课堂气氛可能很热烈,师生之间配合默契,可是学生很少问为什么。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形成善于质疑、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这些目标上是一致的。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其意义不仅仅是增设了一门新的课程,而应该是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如果只是把研究性学习看作是学生课外知识的拓展,或者是让学生体验一下研究课题的初步过程,这样的认识还没有达到相当的高度,而应该把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看作是学习方法的一次革命。我们不仅把研究性学习看作一门必修课,还应在课外各种活动中体验研究性学习,而且还应在课堂教学中,按照学科特点,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多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积极大胆地思维、想象、提问、猜测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多方位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反思:教师何以怠慢教学目标
1、认识不足
许多老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认为教学目标只是教案设计中的一种形式,可有可无,有许多老师在备课时热衷于教学过程,而不考虑教学目标的准备与制定。就算制定,也是从教参到备课手册,从备课手册到教案,照搬照抄。
2、把握不够
有的教师虽然也考虑目标,但教学目标制定不合理。要么过于狭窄,要么过于宽泛。只重视知识、技能目标,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急于让学生得出结论、记忆结论,忽视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更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3、混为一谈
许多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认识不明确。在操作上出现了混乱现象,有的把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混为一谈,说是设计教学目标,实际上写的是教学目的;有的把教学目标的三个内容任意加减,使三个内容变成了四个、五个,甚至更多。造成了认知、技能、情意相混;还有的把教学目标和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总目标相提并论,把“三个维度”变成了教学目标。
教师自身的思想观念、知识能力、专业素养的缺陷是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我们首先要对教学目标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第一,明确教学目标的地位。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它是教学设计的灵魂,它具有导向功能,它为教师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安排学生活动、布置作业、引导实际体验提供了准确而具体的根据。
第二,明晰教学目标的定位。首先教学目标不同于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制定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时拟订的教学要求,具有方向性,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它不是一个单元的学习目标。而是一节课到底要使学生学习什么,具有达成性,它将所有的方向性要求具体为一种确定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可供评价与检验的要求。
如何能够使制定的教学目的具体、明确、适当?怎样把握教学目标的适切性?怎样建立意义建构的差别性?
笔者认为必须要辨证地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1、整体性与全面性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注重结论与过程的有机融合,知识与能力的和谐发展,情感体验、道德生活的整体关怀。
如苏教版国标教材第五册“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参拟定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可见,这样的目标设定主要是放在学生能计算,一堂课下来,要求学生达成的目标无非是会做一些这类的计算题。这样进行设定是不能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的,是不够全面的。
所以,我们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一位都能整除)的口算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通过比较、讨论,感悟出竖式计算的优越性,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运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进行简单的估算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渗透转化、建模等数学思想。
(3)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共同性与差异性
由于每位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基础、思维水平不同,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学生的共性要求,还要关注学生个性需求,要注意柔性设计,即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留有适当的余地,弹性化地将目标落实。
如苏教版义务教材第九册“商的近似值”的教学,统一的教学目标要求: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按需要在小数除法的计算中正确地截取商的近似值。而对于“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了解截取商的近似值的应用价值,并能在生活中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一教学目标则不能一刀切,要求人人达到同一尺度。
3、显性与隐性。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显性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是隐性的。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对抽象的目标结果给予明确的界定,引导教学的展开,同时关注学习过程性与体验性、隐性与潜在性,使之尽量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比如在讲授苏教版国标教材第六册“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内容时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猜测乘出来一共有多少,培养学生对数的感知和直觉思维能力;
(2)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经历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数学问题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体验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设定目标的时候,教者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教学过程使用了“经历”、“体验”等词语。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隐性要求通过这些词语非常明确的表达出来。将隐性目标显性化,形成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样的目标对课堂教学过程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并且具有可监控性。
4、思维性与思想性
课堂教学目标既要考虑它的广度,还要注意它的深度。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具有思维内涵,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挖掘思维因素,要使学习材料的功能最大化,富有丰富的内涵,渗透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如苏教版义务教材第九册“平均数应用题”的教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其中有一条就是:通过比较第一、第二小组平均每人包饺子的个数,渗透移多补少、估算、统计抽样等数学思想与方法,并能根据数字特征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平均数应用题。这样的教学目标,具有很大的空间,富有挑战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探索的欲望,激起了原有的知识结构,渗透了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让学生触摸数学的本质。
5、现实性与逻辑性
数学教材是按照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小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进行编排的,具有普遍性、统一性,而每一个地方又具有地域性与差异性,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能仅仅根据教材的逻辑体系,还要更多考虑学生的现实基础,使学习内容更富有问题性与挑战性。
比如在苏教版实验版第九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时,学生在学习了小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已经没有一点障碍,教参上的目标是:“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但学生的现实基础已经超过这一要求,那就没有必要把教材的要求定为课堂教学目标。可以把目标定位在“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应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解决问题,比较解决的方法和结果,初步渗透运算定律,体会整数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不同,熟练运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这样的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基础,抓住了教学与学习的起点,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使学习材料富有问题性,从而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以交流和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看过”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实施现状 "的还看了:
1.小学数学教学估算教学现状分析
2.-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计划
3.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案
.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共识。所谓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和提高全体公民的基本素质为最终目的的教育。而小学的素质教育是指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培养和提高儿童各方面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文化(包括思想品德)的传播为宗旨,以心理品质培养为中介,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其最终目标是造就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公民。①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我国公民应具备的的文化素养之一。因此,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直接影响人的文化素质、思维品质、思想品德、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形成。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智育轻德育、重讲解轻学习、重课内轻课外、重“学会”轻“会学”的现象,束缚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意识的培养。要克服这些不良倾向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明确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着眼素质、加强基础、培养智能、重视德育、发展个性,教学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为此,本文试就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谈几点个人浅见,就教于专家和同行。 一、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一大本质特征。 提高民族素质,必须从培养每一个人的素质入手,因为每一个人的素质是民族素质的基础,民族素质是每一个人素质的`融合和升华。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去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要使教学能促进全体学生的最大发展,以下两大教学措施不可缺少。 1. 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 首先,要相信所有智力正常的儿童都能学好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验表明:数学成绩不佳儿童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是由于自身的智力因素造成的,主要是由于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和教学条件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把差生形成的原因完全归结为智力上的原因,更不能将差生和“弱智”简单地划等号。对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起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是搞好面向全体学生的根本保证。 其次,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每个儿童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影响在事实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的结果必然要反映为他们在学习兴趣和动机、学习气质和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等方面的个别差异。显然,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一个班的学生在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上不可能整齐划一。对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承认这种客观差异,并以此为依据去有针对性地实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2. 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的个别差异在客观上制约着我们的教学,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又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通过因材施教去实现全体学生最大可能的发展。这一措施具体落实于教学实践,就要作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进行教学,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确保大面积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二,切实转化低差学生。因材[1] [2] [3]
.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共识。所谓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和提高全体公民的基本素质为最终目的的教育。而小学的素质教育是指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培养和提高儿童各方面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文化(包括思想品德)的传播为宗旨,以心理品质培养为中介,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其最终目标是造就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公民。①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我国公民应具备的的文化素养之一。因此,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直接影响人的文化素质、思维品质、思想品德、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形成。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智育轻德育、重讲解轻学习、重课内轻课外、重“学会”轻“会学”的现象,束缚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意识的培养。要克服这些不良倾向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明确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着眼素质、加强基础、培养智能、重视德育、发展个性,教学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为此,本文试就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谈几点个人浅见,就教于专家和同行。 一、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一大本质特征。 提高民族素质,必须从培养每一个人的素质入手,因为每一个人的素质是民族素质的基础,民族素质是每一个人素质的融合和升华。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去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要使教学能促进全体学生的最大发展,以下两大教学措施不可缺少。 1. 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 首先,要相信所有智力正常的儿童都能学好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验表明:数学成绩不佳儿童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是由于自身的智力因素造成的,主要是由于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和教学条件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把差生形成的原因完全归结为智力上的原因,更不能将差生和“弱智”简单地划等号。对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起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是搞好面向全体学生的根本保证。 其次,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每个儿童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影响在事实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的结果必然要反映为他们在学习兴趣和动机、学习气质和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等方面的个别差异。显然,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一个班的学生在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上不可能整齐划一。对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承认这种客观差异,并以此为依据去有针对性地实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2. 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的个别差异在客观上制约着我们的教学,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又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通过因材施教去实现全体学生最大可能的发展。这一措施具体落实于教学实践,就要作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进行教学,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确保大面积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二,切实转化低差学生。因材施教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差生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差生,转化差生。首先,要关心并鼓励差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使他们建立起能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其次,应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辅导差生,帮助他们尽快弥补知识掌握上的某些缺漏。辅导差生既要注意给他们弥补知识的不足,更要注意给他们弥补学习知识的方法,让他们逐步学会学习。另外,还可以采取暂时降低某些较高要求来转化差生,先只要求他们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最基本的学习任务,使他们能亲自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树立坚强的自信心,然后再逐步提高要求,从而使他们不断进步,最终跟上全体同学的学习步伐。 第三,鼓励优等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首先要防止优等生产生自满情绪,通过对他们提出较高学习要求,使其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其次,经常给他们适当布置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通过上述诸措施,使全体学生在“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目标体系中,每个人都能得到对他们是最大可能的发展,以此实现素质教育关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客观要求。 二、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几方面的全面发展,这既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本质特征,又是它的一项核心任务。 小学是实施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促进人的心理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能力的培养,课业负担是否过重,心理素质能否得到发展,都直接影响到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对他们的一生均有深远的影响。所以义务教育大纲中,将结合数学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放在与“双基”和“能力”培养的同等重要的地位。 1. 增强教书育人的意识。 教师要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重要性,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数学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首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意识,提高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自觉性。其次,深入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明确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小学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它本身就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有关内容,适时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我国数学史上的优良传统等内容,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例如,我国领土辽阔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的长江是世界上第三大河,长6300千米。在讲“百分数的认识”时,引用这样的数据:“中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上21%多的人口。”简单的两个百分数,自然地进行了国情教育、人口教育。还可以通过介绍祖冲之在1500年前计算出圆周率π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欧洲早1000年,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由于数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和运算方法与实践密切相关,数学概念的形成不单是由于客观世界本身存在着量的规定性,还取决于人们测量、计量、度量和操作实践,因而在概念教学时,密切联系实际,向学生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例如,教师有意识地把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正比例与反比例、等与不等、分解与组成等种种联系形象地提示出来或让学生去发现,渗透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概念之间、公式之间、几何图形之间、量与量之间、比与除法和分数之间等相互关系,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通过“变中抓定”、“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等训练,渗透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 3.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合课堂教学,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不畏困难的精神,养成计算仔细、思考认真、书写工整、检验一丝不苟、听讲聚精会神、答问井井有条,以及课前自觉预习、课中主动参与、课后及时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坚持学生主体性意识,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着眼于21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发展,培养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又有独立的人格和创造精神的开拓型人才。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归根到底,学习是学生内部的活动,谁也不能替代。因此,学生最主要的特性是主体性。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 1. 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对小学生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尤其是低差学生,对他们更要少批评多鼓励。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 2. 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 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地学习。这样也可以使学生敢于暴露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一些疑难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此一方面让他们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独立的个性。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有的教师就是先拿出用三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框架,让学生用力拉,怎么也拉不动,学生便对三角形的特性有了最初步的感性认识。接着又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是的框架说:“大家都知道平行四边形是容易变形的(随手在两对角拉动几下),现在我在它的两个对角钉上一根木条,谁再来拉拉看?”学生还是拉不动,教师问:“为什么又拉不动呢?”在变化对比的情景中,使学生又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稳定性。最后请每个同学拿出三根小棒(已用它摆过一个三角形),看一看能不能摆成和刚才自己不同的三角形。学生动手摆完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不能”,从而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样,从演示到实验,从静态到动态,教师讲得很少,只在关键时给予点拨、引导,把学生的思维真正激活了,讨论中大家都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3.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从小学会学习,这既是未来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必须完成的一项基本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习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切实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实际操作、直观感知、抽象概括、演绎推理、迁移类推、系统整理知识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掌握,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一,重视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教学。 传统的应试教育由于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主要是书面考试成绩),所以通常只注重知识结果的教学。而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素质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教学,让他们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掌握数学知识的方法。搞好学生获取知识过程所要做的工作很多,其中有两大措施必须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一是教师要正确再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根据数学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去进行再发现。如在乘法口诀教学中教师就应以乘法的含义为依据,根据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过程中概括出乘法口诀,这样使学生明确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每一句乘法口诀所表达的意思。二是要注意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展现获取知识时“想”的过程,以此帮助学生实现认知过程与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主动适应,使他们从中获得掌握知识的途径与方法。如在“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中就要特别重视“看第一个加数想它的凑数”、“分第二个加数”、“凑十”和“10加几”等计算步骤的展现,以此让学生主动发现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第二,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如果说学习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那么思维则是这个过程的核心成份。显然,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必须要先让他们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其一,要教给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并让他们逐步学会用这些思维方法解决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其二,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明确思维的起点,又要能把握思维发展的方向,使其思维过程能够顺利地进行。其三,严格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使他们的思维过程能够有序地进行。 四、切实改革评价制度②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改革评价制度。评价对教与学的活动具有诊断、反馈、激励的功能,是牵动教育全面性、导向性的一根杠杆,考什么、怎么考制约着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应试教育,就是在统考指挥棒的下面,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争取高分而学,甚至“分数”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评价学校、教师的唯一标准。而素质教育的评价应当是全面的,不仅要有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评价,而且要有对学生思想品德、认知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评价等。 1. 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尤其要重视后者。 由于小学数学具有很强的前后连贯性,利用形成性评价对学习过程进行测查,对学生更有激励作用,也便于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弥补随时可能出现的漏洞,消除隐患,保证整个学科整体的教学成果。 2. 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注重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 通过自我评价,教师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推动教学的改进;学生可以增进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得主动,学得成功。 3. 笔试、口试与实际操作测试适当相结合。 根据数学课的特点,除了常用笔试、口试方法外,有些内容如几何初步知识等可采用实际操作方式考核,看一看每人测量、作图、制作等的实际能力,以全面了解被试者的实际水平,进一步改进教学。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共识。所谓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和提高全体公民的基本素质为最终目的的教育。而小学的素质教育是指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培养和提高儿童各方面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文化(包括思想品德)的传播为宗旨,以心理品质培养为中介,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其最终目标是造就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公民。①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我国公民应具备的的文化素养之一。因此,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直接影响人的文化素质、思维品质、思想品德、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形成。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智育轻德育、重讲解轻学习、重课内轻课外、重“学会”轻“会学”的现象,束缚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意识的培养。要克服这些不良倾向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明确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着眼素质、加强基础、培养智能、重视德育、发展个性,教学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为此,本文试就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谈几点个人浅见,就教于专家和同行。
一、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一大本质特征。
提高民族素质,必须从培养每一个人的素质入手,因为每一个人的素质是民族素质的基础,民族素质是每一个人素质的融合和升华。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去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要使教学能促进全体学生的最大发展,以下两大教学措施不可缺少。
1.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
首先,要相信所有智力正常的儿童都能学好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验表明:数学成绩不佳儿童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是由于自身的智力因素造成的,主要是由于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和教学条件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把差生形成的原因完全归结为智力上的原因,更不能将差生和“弱智”简单地划等号。对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起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是搞好面向全体学生的根本保证。
其次,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每个儿童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影响在事实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的结果必然要反映为他们在学习兴趣和动机、学习气质和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等方面的个别差异。显然,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一个班的学生在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上不可能整齐划一。对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承认这种客观差异,并以此为依据去有针对性地实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2.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的个别差异在客观上制约着我们的教学,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又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通过因材施教去实现全体学生最大可能的发展。这一措施具体落实于教学实践,就要作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进行教学,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确保大面积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二,切实转化低差学生。因材施教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差生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差生,转化差生。首先,要关心并鼓励差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使他们建立起能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其次,应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辅导差生,帮助他们尽快弥补知识掌握上的某些缺漏。辅导差生既要注意给他们弥补知识的不足,更要注意给他们弥补学习知识的方法,让他们逐步学会学习。另外,还可以采取暂时降低某些较高要求来转化差生,先只要求他们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最基本的学习任务,使他们能亲自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树立坚强的自信心,然后再逐步提高要求,从而使他们不断进步,最终跟上全体同学的学习步伐。
第三,鼓励优等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首先要防止优等生产生自满情绪,通过对他们提出较高学习要求,使其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其次,经常给他们适当布置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通过上述诸措施,使全体学生在“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目标体系中,每个人都能得到对他们是最大可能的发展,以此实现素质教育关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客观要求。
二、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几方面的全面发展,这既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本质特征,又是它的一项核心任务。
小学是实施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促进人的心理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能力的培养,课业负担是否过重,心理素质能否得到发展,都直接影响到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对他们的一生均有深远的影响。所以义务教育大纲中,将结合数学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放在与“双基”和“能力”培养的同等重要的地位。
1.增强教书育人的意识。
教师要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重要性,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数学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首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意识,提高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自觉性。其次,深入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明确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小学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它本身就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有关内容,适时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我国数学史上的优良传统等内容,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例如,我国领土辽阔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的长江是世界上第三大河,长6300千米。在讲“百分数的认识”时,引用这样的数据:“中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上21%多的人口。”简单的两个百分数,自然地进行了国情教育、人口教育。还可以通过介绍祖冲之在1500年前计算出圆周率π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欧洲早1000年,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由于数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和运算方法与实践密切相关,数学概念的形成不单是由于客观世界本身存在着量的规定性,还取决于人们测量、计量、度量和操作实践,因而在概念教学时,密切联系实际,向学生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例如,教师有意识地把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正比例与反比例、等与不等、分解与组成等种种联系形象地提示出来或让学生去发现,渗透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概念之间、公式之间、几何图形之间、量与量之间、比与除法和分数之间等相互关系,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通过“变中抓定”、“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等训练,渗透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合课堂教学,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不畏困难的精神,养成计算仔细、思考认真、书写工整、检验一丝不苟、听讲聚精会神、答问井井有条,以及课前自觉预习、课中主动参与、课后及时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坚持学生主体性意识,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着眼于21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发展,培养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又有独立的人格和创造精神的开拓型人才。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归根到底,学习是学生内部的活动,谁也不能替代。因此,学生最主要的特性是主体性。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
1.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对小学生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尤其是低差学生,对他们更要少批评多鼓励。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
2.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
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地学习。这样也可以使学生敢于暴露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一些疑难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此一方面让他们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独立的个性。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有的教师就是先拿出用三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框架,让学生用力拉,怎么也拉不动,学生便对三角形的特性有了最初步的感性认识。接着又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是的框架说:“大家都知道平行四边形是容易变形的(随手在两对角拉动几下),现在我在它的两个对角钉上一根木条,谁再来拉拉看?”学生还是拉不动,教师问:“为什么又拉不动呢?”在变化对比的情景中,使学生又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稳定性。最后请每个同学拿出三根小棒(已用它摆过一个三角形),看一看能不能摆成和刚才自己不同的三角形。学生动手摆完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不能”,从而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样,从演示到实验,从静态到动态,教师讲得很少,只在关键时给予点拨、引导,把学生的思维真正激活了,讨论中大家都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3.教给
[1] [2] 下一页
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从小学会学习,这既是未来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必须完成的一项基本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习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切实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实际操作、直观感知、抽象概括、演绎推理、迁移类推、系统整理知识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掌握,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一,重视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教学。
传统的应试教育由于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主要是书面考试成绩),所以通常只注重知识结果的教学。而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素质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教学,让他们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掌握数学知识的方法。搞好学生获取知识过程所要做的工作很多,其中有两大措施必须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一是教师要正确再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根据数学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去进行再发现。如在乘法口诀教学中教师就应以乘法的含义为依据,根据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过程中概括出乘法口诀,这样使学生明确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每一句乘法口诀所表达的意思。二是要注意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展现获取知识时“想”的过程,以此帮助学生实现认知过程与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主动适应,使他们从中获得掌握知识的途径与方法。如在“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中就要特别重视“看第一个加数想它的凑数”、“分第二个加数”、“凑十”和“10加几”等计算步骤的展现,以此让学生主动发现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第二,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如果说学习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那么思维则是这个过程的核心成份。显然,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必须要先让他们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其一,要教给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并让他们逐步学会用这些思维方法解决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其二,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明确思维的起点,又要能把握思维发展的方向,使其思维过程能够顺利地进行。其三,严格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使他们的思维过程能够有序地进行。
四、切实改革评价制度②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改革评价制度。评价对教与学的活动具有诊断、反馈、激励的功能,是牵动教育全面性、导向性的一根杠杆,考什么、怎么考制约着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应试教育,就是在统考指挥棒的下面,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争取高分而学,甚至“分数”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评价学校、教师的唯一标准。而素质教育的评价应当是全面的,不仅要有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评价,而且要有对学生思想品德、认知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评价等。
1.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尤其要重视后者。
由于小学数学具有很强的前后连贯性,利用形成性评价对学习过程进行测查,对学生更有激励作用,也便于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弥补随时可能出现的漏洞,消除隐患,保证整个学科整体的教学成果。
2.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注重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
通过自我评价,教师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推动教学的改进;学生可以增进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得主动,学得成功。
3.笔试、口试与实际操作测试适当相结合。
根据数学课的特点,除了常用笔试、口试方法外,有些内容如几何初步知识等可采用实际操作方式考核,看一看每人测量、作图、制作等的实际能力,以全面了解被试者的实际水平,进一步改进教学。
________________
注:①参见周玉仁《素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小学数学教育1995年第1~2期。
②参见向玉琴《小学数学现代教学法大观》,广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第一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
上一页 [1] [2]
★ 教学实施
★ 教学目标
★ 教学实施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