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如何让课堂生动有趣(共含5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讨厌上班”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如何让课堂生动有趣
一、打铁先要自身硬――锻炼自我素质1、用你的装束让学生眼睛一亮,留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观摩中成长
3、适应教师角色的调整,培育细节精神,提升你的品质与魅力,多问问自己:你的教学靠什么
二、 改变教学观念
1、课堂教学要讲进退之道,课堂管理要宽严有度
2、以人为本,正视学生的课堂要求,开放课堂,放飞学生的思维重在激发学生的感悟力
3、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课堂,学生“犯错”的地方
三、 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1、做有亲和力的人,发挥教室环境的课堂教育作用,微笑是教室内灿烂的阳光
2、互动中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师不能作话语的“霸权”
3、在平等中,敞开彼此的心扉,活跃气氛不能以刺伤学生的自尊为代价
四、 让你的课堂教学更精彩
1、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2、提问,使教学有声有色 3、追问,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4、导答,在循循善诱中进行 5、举例,让课堂趣味横生 6、故事,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
7、讲授,在启发中顿悟 8、观察,使教学更贴近学生 9、板书,牢牢抓住学生眼球
10、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11、结课,一切尽在回味中
五、 不断掀起课堂小高潮
1、上课开始一定要打起“精气神”
2、创设动人的教学情境,绘声绘色地朗读,在游戏中点燃学习的火种
3、直观教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热烈地辩论,悬念,吊起学生的“胃口”
六、 磨砺你的教学语言
1、注意语调、音量、节奏的变化,越形象越生动,让你的语言有阳光的味道,语言表达要富于情感
2、让教态充满魅力,力求使教学语言幽默、风趣,教育幽默应活而不野,奇而不诡
七、 理智应对课堂事件
1、掌控课堂交流主动权,有规矩未必就成方圆――合理制定课堂规则,让课堂“形乱”而“神不乱”
2、在分歧中碰撞出绚烂的火花,把“危机”转化为“良机”, 以合作的方式处理课堂事件
八、 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巧用道具,助你一臂之力,不是缺少课堂资源,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读书心得
最近我读了吴志樵主编的《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一书。本书旨在指导教师如何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师如何形成新的课堂教学艺术技巧,如何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教师要上好一堂课,除了要有热情与高度的责任感之外,还要有渊博的知识和一定的讲课技艺,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多动脑、多想办法,有了一定的,课堂就会时时呈现出精彩。
要让课堂生动有趣,涉及到教师的方方面面。
要想让课堂生动有趣,教师就必须注意自己的着装。因为美的着装就是注意力的焦点。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曾说过:“教师仿佛每天都蹲在几百面镜子前面,因为课堂上有几百双精锐的、富有敏感的、善于窥视你的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你。”
今天的时代在呼唤我们的教师,除了恪尽职守外,还应有一种“职业美”、“现代美”的意识。每一位优秀的教师都应该注意自己的服饰美。
作为一名教师,你必须要慎重地把自己的着装行为调整到符合学生的欣赏水平上,必须在为人师表的宗旨下,打扮得整洁朴实、美观大方,充分地把健康的审美观点和精神风貌呈现给学生,增强他们上课的兴趣和注意力才是最重要的。
在学校这个环境中,教师的着装应简洁大方、端庄典雅,既为人师表,又有助于营造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氛围。
作为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其中,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开好第一次班会,上好第一堂课,是最重要的三个第一印象。这三个“第一”
都要求我们教师认真对待,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书中以翔实的案例向我们介绍:一位初一的班主任为了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她事先就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了充分的'了解,在第一次见面时就能准确的认出学生,并准确地叫出名字;精心地布置教室环境,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班集体氛围,用微笑迎接每一个学生的到来。这样的老师有哪一个学生会不喜欢呢?然而在这“喜欢”的背后,是老师精心的准备,是一遍又一遍地看学生资料,是作自我介绍怕忘词,把稿子写在本子上,在家里已经练习了好几遍。看了这个案例,我觉得惭愧,我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显得是那样的草率、随意,常常是上了好几天的课,还不能准确地叫出学生的名字,第一次见面的班级环境谈不上布置,可能连卫生都是学生来了才打扫的。我不知道有多少和我一样的同事,我们真的要反思自己,我们已经落伍了,我们应该改变自己了。
美国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名著《大教学论》中,生动地将学习比喻成吃饭,吃饭要有食欲才能吸收,学习要有兴趣才能接受。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对我们教师来说,以后的课不一定非得每节都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但第一节课必须煞费苦心,精心准备,更要一炮打响,让学生从此“死心塌地”地爱上我们的课,这便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
道理,人人都懂,但对待我们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我们是否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呢?是否煞费苦心、精心准备了呢?是否一炮打响了呢?往事不堪回首,我是没有这样的经历,只求在今后努力做到。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印象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精湛渊博的专业知识,就不能真正树立教师的威信。
细节决定成败。要让课堂生动有趣,教师就要学会关注细节,培育自己的细节精神。细节造就专业,关注细节是教师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的途径之一。精彩的细节,来自于对学生的倾听;精彩的细节,来自于对内容的探究;精彩的细节,来自于对情感的体验。
作为教师,谁都想让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谁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成长。但是,又不是谁都能够做到这一点。原因何在呢?
有人说过,反思是成长的桥梁。那就多反思自己,在上课之前,多问问自己:你的教学究竟靠什么?“三靠”:上课靠《教学参考书》、布置作业靠《课堂同步练习》、检测靠《标准化试题》?
不,教师首先应该具有真情,让我们看看梁启超先生上课情景:说到精彩处,梁启超“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情绪转好又“涕泪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每当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要成为一名有激情的教师,就应该用“心”来教学,通过不断反思与学习来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从内心深处来唤醒自己的激情,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气息。
教师也应该具备一种教师精神与境界。教育中最大的失败是把教师的脑筋搞僵化了,然后又影响了他的学生。我们来看看两所著名大学:清华大学学生说:“印象中的清华学生,是一届又一届做着几十年不变的作业,我们还有思考的空间吗?”有的教师多年使用的是同一个教案,没有什么新的东西,每天都在“重复过去的故事”;英国剑桥是培养了2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三分之二的英国首相的名校,它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每周至少一次的师生一对一面谈。它实行导师制,导师一般先指定学生阅读一些书籍,要求写出心得报告,然后与学生进行讨论。导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对学生的讲评并不是评分,学生没有压力。这体现了师生的一种和谐关系,教师的一种精神。
“文以载道”,语文是一门“人学”,要求老师首先必须做到眼中有“文”,心中有“人”。作为一枪战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应该先钻井教材里,再站在教材上,从更大的范围与视角来看待课堂教学。
教学需要教育智慧。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你究竟是一名优秀的教育者,还是拙劣的教育者,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你是否发展了一种机智感?”
有了“真情”,有了一种“精神与境界”,有了“教育智慧”,我们的课堂还会是那样的老气横秋、死气沉沉吗?
最近我读了吴志樵主编的《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一书。本书旨在指导教师如何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师如何形成新的课堂教学艺术技巧,如何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教师要上好一堂课,除了要有热情与高度的责任感之外,还要有渊博的知识和一定的讲课技艺,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多动脑、多想办法,有了一定的,课堂就会时时呈现出精彩。要让课堂生动有趣,涉及到教师的方方面面。因此,要想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涉及教师的方方面面。
书中以翔实的案例向我们介绍:一位初一的班主任为了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她事先就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了充分的了解,在第一次见面时就能准确的认出学生,并准确地叫出名字;精心地布置教室环境,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班集体氛围,用微笑迎接每一个学生的到来。这样的老师有哪一个学生会不喜欢呢?然而在这“喜欢”的`背后,是老师精心的准备,是一遍又一遍地看学生资料,是作自我介绍怕忘词,把稿子写在本子上,在家里已经练习了好几遍。看了这个案例,我觉得惭愧,虽然作为副科教师,我会面对很多个班级,但是我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往往是那样的草率、随意,常常是上了好久的课,还不能准确地叫出学生的名字,我不知道有多少和我一样的同事,我们真的要反思自己,我们已经落伍了,我们应该改变自己了。
美国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名著《大教学论》中,生动地将学习比喻成吃饭,吃饭要有食欲才能吸收,学习要有兴趣才能接受。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对我们教师来说,以后的课不一定非得每节都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但第一节课必须煞费苦心,精心准备,更要一炮打响,让学生从此“死心塌地”地爱上我们的课,这便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
道理,人人都懂,但对待我们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我们是否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呢?是否煞费苦心、精心准备了呢?是否一炮打响了呢?往事不堪回首,我是没有这样的经历,只求在今后努力做到。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印象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精湛渊博的专业知识,就不能真正树立教师的威信。细节决定成败。要让课堂生动有趣,教师就要学会关注细节,培育自己的细节精神。细节造就专业,关注细节是教师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的途径之一。精彩的细节,来自于对学生的倾听;精彩的细节,来自于对内容的探究;精彩的细节,来自于对情感的体验。
有了“真情”,有了一种“精神与境界”,有了“教育智慧”,我们的课堂还会是那样的老气横秋、死气沉沉吗?
让职业教育变得生动有趣
下半年,北京市正式推出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的首批试点工作。试点悄然进行,但在业内早已轰动,曾有院校负责人将它称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制度性改革,一旦成功,职业教育将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教育目标、标准及相应的教学体系。面对这样一项颇受业内好评的改革,其改革创新的理念是什么?改革的背景及内容又是什么?对此,记者近日专访了这项改革的提出者、北京市教委委员孙善学。
职业是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
记者:目前,北京市开展的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引起了各方的关注。我在采访中发现大家对这项职业教育改革抱有浓厚兴趣和热切期待,但对于职业教育分级制度的理解还有不少差异。作为这项制度的提出者和改革实践的推动者,你是如何理解它的意义和作用?
孙善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任务,建体系关键是建制度。北京市尝试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是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探索一种可能的.实现路径,重点回答用什么思想和理念指导体系建设、需要建立和完善哪些制度、由谁来办职业教育和如何办职业教育等基本问题。
记者:那么,职业教育分级制度设计都体现了哪些重要的理念和认识?
孙善学:如终身教育、面向人人的教育、公益性教育、民主和平等理念以及教育对现代社会体系、产业体系的重要作用的认识,都是设计职业教育制度的重要理念和认识。当然,这些理念并非职业教育专有,其他类型的教育也要体现这些理念。
职业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和职业教育功能的不可替代性构成了职业教育的独特社会价值。正是沿着这条线索深入探究,我们在认识层面提出了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论”和“需求导向论”,认为职业教育是从职业出发的教育,职业是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这与普通教育或其他类型教育有着显著的不同。同时认为职业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必须时时响应社会职业要求和人的职业发展需求。这两个理念或观点所指向的一致目标就是就业和乐业。就业是人的生活基础,乐业是人的职业生涯追求,都是职业教育的社会使命。
分级是职业教育制度突破的关键点
记者:这些新认识、新理论具体体现到职业教育制度的哪些方面?
孙善学: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应该是由一系列法律、规定、政策组成的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和理念的科学的制度体系。北京市在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方案中主要涉及了职业教育分级、职业教育标准、职业教育机构、职业教育对象、职业教育教学、职业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制度创新。
其中职业教育分级是关于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全新构建,也是制度突破的关键点。目前,将我国职业教育简单地划分中等、高等两个层次,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对于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层次性、专业性和发展性的要求,也不符合社会分工理论和人才结构理论的一般原理。职业教育应当从职业出发,按照职业活动规律、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要求建立层次结构和教育标准,而不再沿用普通学历教育层次结构和相应标准。
为此,我们提出:在初中后教育分流基础上,采用5级为基础,纵向上可以发展的职业教育5+X分级结构模型,形成我国的职业教育分级框架。职业教育分级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使社会成员进入职业教育体系学习更为便捷,终身学习路径更为畅通。
分级制架起了学历学位体系与职业体系之间的桥梁
记者:职业教育分级制度同我国现行学历学位制度和国家职业资格制度是什么关系?
孙善学:我国在完成9年义务教育之后实行中专、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5种学历,学士、硕士、博士3种学位,在国家职业资格制度中将职业资格分为五级(自低到高依次为五级、四级、三级、二级、一级),建立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既不是重复现行学历学位制度,又不是取代国家职业资格制度,而是在学历学位体系和国家职业资格体系之间建立起人力资源的“导流渠”,将有学历有学位的人培养成能够胜任职业的人。
需要说明的是职业教育分级制度同国际上流行的“国家资格框架”有明显区别。很多国家建立国家资格框架的目的,一是整合名目类型繁多、水平参差不齐、管理各自为政的资格证书,建立可以对照的标准,成为有权威的新的国家资格标准,如德国、英国、捷克采取8级框架,澳大利亚采取6级框架等。二是协调国家间资格标准,增强国际认可度,服务于人员跨国流动和企业全球战略,如欧盟哥本哈根议程提出的8级框架方案。这类国家资格标准有取代各国现有职业资格的趋向和可能。而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是以国家职业资格制度为依据,以学历学位体系的教育成果为基础,架起了学历学位体系与职业体系之间的桥梁,是对现有教育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的补充和完善。
职业教育不是培养中低级劳动者的教育
记者:我们知道普通高校也在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措施加大工程型、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力度,比如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等。这些是否属于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呢?
孙善学:普通高校进行的教育改革总体上没有改变从系统的学科知识出发设计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还应该属于普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是从职业出发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以典型工作任务或实际职业活动为教学内容,围绕培养学习者的综合职业能力安排课程和组织教学,是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两个模式逻辑起点和所采取的路径、方法不同,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也会有差别。
有一些高端专业教育具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叠加复合特征。如医生的培养在大学里以学习系统的学科知识和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主,在医院则是以实际职业活动为学习载体,提高医疗诊治的综合能力,达到胜任职业的能力标准。后一个阶段就具有明显的职业教育特征。所以,职业教育不是培养中低级劳动者的教育,也应有高端,只不过高端职业教育往往建立在学习者厚实的教育基础或实践基础之上,也不见得一定要职业院校来实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应互为基础、相得益彰,将来高层次普通教育也应该向职业教育开放。
职业教育本应该充满乐趣
记者:你把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归纳为有用、有趣、有效,是否意味着在新的制度下会有更多青年人选择学习职业教育呢?
孙善学:构建体系和创新制度最终需要落实到具体教学环节。我认为学习是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是课本和试卷。职业教育本来应该充满乐趣,但现实中往往摆不正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和比重,教学安排上患得患失,效果不好。我们总结归纳了职业教育教学原理和课程理论,强调教学内容要围绕实际职业活动或典型工作任务展开、教学目标以能力目标为核心、教学过程以学习者为中心、教与学要体现团队化特征、教学活动要在复合化环境中实施等要求,开发出了新的课程模式,使教育直接与实际应用对接,用什么、学什么、会什么,让职业教育变得生动、有趣。
目前我们距离这个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已经启动的14个专业改革试点试图要解决这个问题。
一、融入富有趣味性的游戏,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性爱玩、好动,具有丰富性和趣味性的游戏更是深受他们的喜爱和欢迎,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游戏,他们立即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可将游戏适时、合理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如此,便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低年级学生识字时,我们可将游戏融入进去:自己准备一个转盘,转盘上有不同的声旁和形旁,如用“木”作形旁,用“兆”“每”“支”“朱”“果”等作声旁,转动转盘,可组成桃、梅、枝、株、棵等字。课堂上,我们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然后以组为单位到讲台上转动转盘,哪一组组成的字准确,而且用时最短,哪一组就赢。这样,我通过让学生玩转盘游戏,既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悦,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识字效率,丰富了学生的识字量,一举多得!
二、注重导入环节的设计,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导入环节是一节课的开始,是揭开教学内容面纱的序幕,若这一环节设计得精彩有趣、引人入胜,便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其中。
比如,在学习《两只小狮子》这篇课文时,在课文的导入环节,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小动物吧,这节课,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两位动物朋友,瞧!”然后,我出示了两张画有狮子图像的卡片,并继续对学生说:“这两只小狮子是不是很可爱,它们呢,都想成为森林之王,但是,这两只狮子的表现却不一样,那么,它们究竟哪不一样?谁又有机会成为森林之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只小狮子》这篇课文,看看它们都有着怎样的表现。”这样,我通过在导入环节向学生讲述富有情趣且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动物故事,既顺利引出了本课的课题,为新授内容做好了铺垫,也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满怀愉悦地投入其中。
三、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小学生有着活泼好动、爱模仿的性格特点,所以,若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开展一些适合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课堂活动,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课堂的教学成效。
比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依据课文内容,将其编排成一个小型的剧本,里面设定不同的人物和台词,然后,在班里选取几名学生,让他们对剧本中的人物角色进行扮演,如雨来、李大叔、鬼子等,因为活动形式比较新鲜、有趣,学生立即对它产生了参与兴趣,我挑选出来的几位学生,自然也是十分卖力,将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表演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这样,我通过在班里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一方面使语文课堂变得精彩、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使学生亲身体验了书中所描写的战争年代人们的生活,学习了小英雄雨来勇敢机智的品质,从中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