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全球化与中国人文精神的当代建构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哥斯拉学校校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代化、全球化与中国人文精神的当代建构(共含6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哥斯拉学校校长”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现代化、全球化与中国人文精神的当代建构

篇1:现代化、全球化与中国人文精神的当代建构

现代化、全球化与中国人文精神的当代建构

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本文试图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从全球文化战略的'高度,运用文化与社会变迁的理论,来审视中国人文精神的当代建构。文章强调,中国人文精神的当代建构必须牢牢构筑起人们的信仰之根,以此作为重建和传衍人文传统的起点;同时,光大人文精神特有的社会批判精神,以此作为构建当代人文精神的新的生长点。

作 者:赵行良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210093 刊 名:广东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 年,卷(期): “”(4) 分类号:G0 关键词:现代化   全球化   人文精神   建构  

篇2:全球化与当代民族主义

对全球化问题的探讨已成为目前学术界研究的一大热点。后冷战时代,全球化浪潮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冲击和震撼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就在我们透视全球化,感受凸显人类共性的全球观念、全球意识的同时,体现民族差异性、独特性的民族主义再次形成世界性浪潮,与全球化的发展相伴而行,表现出特有的逆反性功能。在同一历史发展阶段,全球出现特征相悖的两股潮流,这一国际现象是值得认真研究的。本文试图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浪潮与民族主义浪潮本质特征的差异性、二者的内在联系,以及二者相互作用对世界经济政治发展态势的深刻影响等问题作一探讨和分析。

一、发展特征相悖的两股世界性潮流

1.全球化与民族主义浪潮对世界的冲击。

关于全球化和民族主义问题,已有很多论述见诸于报刊,尽管至今对两者的概念性解释仍众说纷纭,但是有关研究表明学术界对此已予以极大关注。这里不准备就概念问题再作讨论,而是首先看一看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化浪潮和民族主义浪潮对世界的巨大冲击,对国际经济政治关系所产生的强烈影响。

后冷战时代的全球化浪潮是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市场经济向全球扩张的背景下到来的。它席卷世界各个角落,使公司企业的经营者能够利用世界范围的资金、技术、信息、管理和劳动力等各类资源,在所选择的最佳地区进行生产,然后把产品销往有市场需求的地方,由此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优配置,使企业经济、一国经济最大程度地摆脱了地区资源和市场的束缚,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展开竞争,实现发展。各国各地区被全球化这条无形的链绳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相互间的距离大大缩小,彼此交往和依存的程度迅速增强。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效应是巨大的,它使国际关系的框架和内容得到调整,其“双刃剑”效应导致国际经济关系的重大变化:国际经济组织的职能不断扩大,对国际及国内事务的影响力增强;区域一体化建设规模扩大、步伐加快;双边、多边经贸合作超越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历史积怨等非经济因素,在更广的范围和领域展开;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互动交融,一国经济的发展及政策的制定不再是孤立的、简单的国内现象,既受到外界国际环境的多层面影响,又向外产生多方位的影响;全球范围的贫富分化日显严重,导致世界经济体系呈现南北两极结构。经济全球化对国际政治关系的内涵与结构也产生重要的辐射作用,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显著增强,传统主权观念、国家安全理念、国家利益的内涵受到强烈影响和撞击,谋求多边、全方位的互利与合作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旋律,大国伙伴关系对国际格局的建构亦产生重要影响。

在国内开始关注和研究全球化的时候,世界发生了大规模民族主义浪潮,这是20世纪的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新民族主义浪潮席卷范围之广、发展势头之猛烈超乎人们的预料。如果说全球化浪潮对世界的冲击主要体现在经济层面的话,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则更多地反映在政治层面上。民族分离主义、宗教民族主义、种族民族主义给国际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前苏联东欧国家的裂变是大规模民族分离运动的产物,而此后该地区民族问题仍是干扰国家正常社会生活的棘手问题,如俄罗斯车臣战乱、格鲁吉亚内乱、摩尔多瓦民族冲突、前南斯拉夫地区的战乱等。在世界其他地区还有南亚的印巴克什米尔争端,中东不断激化的巴以冲突,跨越国界的伊斯兰极端势力制造的恐怖活动,非洲索马里的部族骚乱,尼日利亚的民族冲突,卢旺达的部族仇杀,西欧北美发达国家的民族分离倾向以及不断发生的暴力排外事件等。形态各异的民族主义汇聚成潮,对冷战后的国际秩序和国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对地区及国家的安全与稳定构成重大威胁。“这个在两极霸权时代曾一度被认为是已经或趋于消失的现象,现在不仅重又回到人们的视野中,而且显然已成为国际政治画屏的最重大的焦点之一”。[1](p87)

2.全球化与民族主义本质特征的差异性。

具有不同发展趋向的全球化和民族主义有着相似的历史发展起点。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全球化进程起始于近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交通工具的改进和资本原始积累的需求,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世界的扩展提供了条件和动力。随着早期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世界贸易规模扩大,世界市场形成。“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p276)而民族主义亦兴起于近代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时期,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社会政治运动,在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大效应,对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建构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球化与民族主义发展起点相近,但其运行轨迹及本质特征却存在较大差异性。

第一,全球化进程以西方国家为主导,体现西方价值观,而民族主义往往与西方价值理念相背离。始于近代的全球化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以科技革命和市场经济为动力,以主动扩展的态势向前运行。在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优势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全球化的发展必然较多地融入西方的价值理念,主要体现西方国家的经济利益。而民族主义在民族及民族国家的整合中,作为维护民族利益的思想武器,不可避免地强调本民族的价值理念。它在发挥民族整合的特殊功效的同时,也与外来文化与价值理念发生碰撞,其结果是一方面在碰撞中实现某种程度的融合,另一方面则更顽强地体现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理念。因此,与全球化以西方为主导的本质特征不同,民族主义往往具有非西方倾向,偏离西方主导下的世界经济政治体系运行轨道,甚至本能地带有抵制“西化”的功能。dPr (B9WTMn^+“}% ,w ^$^VSI:'rQ 66wen.com2”_ h8vI-r(qk7vGC=^B_krRn g}

第二,全球化强调利益的共同性和融合性,而民族主义凸显利益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全球化强调共同利益和超国家利益。全球化发展进程中,传统主权观念受到冲击,为了实现一定范围内的国际合作或更高层次的利益共享,主权国家有时需要以主权的某种让渡为代价,这已是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客观现实。在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国或主动或被动地都在寻求相互间的共同利益,发展合作关系,体现一种共存意识、全球意识。而民族主义体现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强调民族意识、民族特征和民族利益。在现实社会中不同民族生长的历史背景和发展道路各异,面临的实际问题有很大差别,各自的利益需求有很大不同。因此,如果说全球化寻求的是利益的共同性和融合性,那么,民族主义呈现的则是差异性和多样性。论文全球化与当代民族主义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

第三,全球化对各民族国家具有兼容性、渗透性和吸纳性,它使国际社会更加开放、联系更加广泛,从理论上讲全球化的发展将趋向世界的一体化;而民族主义则表现较强的排他性、分离性,以及在一定条件下的狭隘性。政治民族主义的排他性通过一些西方国家的民族排外主义展示得很充分。民族排外事件是在全球化时代大规模人口变迁背景下出现的,是当地民族为抵御大量外来移民迁入、“净化”本民族生存环境而采取的行动。“排外主义可说是种族歧视的准前身”,这种行为“在20世纪90年代的欧洲和北美地区,随处都可见到它的身影,其普及程度甚至高于法西斯当道的那些年”。[3](P203)此外,以保持、净化、强化民族文化为目标的文化民族主义,亦具有固守文化传统和对外来文明排斥的特征。如不发达国家的文化民族主义既有阻遏西方文化模式的强行输入、反对霸权文化的一面,又有排斥外来文化、保持社会孤立性的一面。在发达国家,如日本以天皇制为代表的文化民族主义,对内虽不乏强大的民族感召力,但在对外关系中却常表现为狭隘的民族主义,致使日本在亚太地区外交形象的树立和政治影响力的扩展受到制约。民族主义的排他性、孤立性往往和分离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由此产生的民族分离主义给世界带来巨大影响,这里不再赘述。

二、民族主义与全球化并行相悖原因分析

当代民族主义于20世纪90年代迅猛发展是与全球化的发展分不开的,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到特征相悖的两股世界性潮流并行发展的一些原因。

第一,经济全球化造成的社会分配不公和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极大地刺激了民族主义情绪的增长。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的利弊得失是不均等的。发达国家借助其主导地位的优势,积极推广体现其利益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规则,最大程度地获取全球化带来的好处,成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弱势民族国家在全球化推动世界经济走向繁荣的时候却处于被动地位,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这一现实使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更加严重,特别是信息技术时代“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表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科技水平上存在极大差距,这必然致使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4]世界的贫富两极分化对民族主义起了刺激增长的作用。弱势民族国家为抵制全球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往往采取自我保护性经济政策,以防范西方霸权的侵袭,追求本民族利益的体现。甚至有可能采取非理性、破坏性的暴力行为,以发泄对西方大国意志主导下造成的社会分配不公的强烈不满。

第二,全球化密切了各国的经济联系,同时也加剧了各国间的竞争,经济民族主义由此显现。90年代北美自由贸易联盟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与欧盟相抗衡的味道,而欧盟一体化的发展必然意味着美国和日本的竞争对手更加成熟、更加强大。以欧盟为代表的一体化经济集团,强调该区域民族国家间的联合,并组建成让渡部分国家主权的某种超民族国家机构,由此形成地区民族主义的国际合作。经济集团“内外有别”的经济政策具有某种封闭色彩,对内放开市场,对外则构筑统一的贸易壁垒,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地区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在区域经济集团中得到体现并被强化。因此有学者指出,以欧盟为代表的由民族国家聚合的地区主义是放大了的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在地区框架中的发展和延伸。[5]日本的经济民族主义在与美国展开激烈的贸易竞争中发挥了维护民族经济的功效。在日美贸易战中,日本国民所表现出的对国货的热情和对外来货的冷淡使美国这个多种族的移民大国难以仿效,只有望洋兴叹。从某种角度可以说,全球化加剧了市场竞争,而市场的激烈竞争唤起了民族主义。

篇3:现代化的人文精神内蕴

现代化的人文精神内蕴

现代化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因素:一方面现代化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人文关怀又是现代化的终极目标,这一点可以从中西方的现代化历程中得到证明.从西方的现代化历程看,启蒙时期的人文精神为现代化提供了动力和目标;人文精神的失落导致西方现代社会深刻的危机;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危机的批判其实质是要实现人文精神的回归.从中国的现代化历程看:近代以来的`有识之士为实现现代化致力于追求以新的人文精神构建人的精神世界;今天现代化的实践更是呼唤新的人文精神;中国现代化最终着眼于时人的关怀.

作 者:杨凤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大学 刊 名:理论与现代化 英文刊名:THEORY AND MODERNIZA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F124.1 关键词:现代化   人文精神   动力   目标  

篇4:人文精神与当代教育的论文

人文精神与当代教育的论文

《师道》是一本我出来工作后喜爱阅读的杂志,因为与自己的工作息息相关,先行者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处理问题的方法都使我获益良多,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有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作用。然而,我在第7、8期合刊上读到曹中原先生的《教育杂感两则》中“关于‘教育本质’的狂思乱想”一文,有一些想法和曹先生颇有出入。想法一旦产生就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所以我想就自己的想法向曹先生请教。

创世伊始,人问上帝:“人跑不过马、兔子,力气不如大象、牛,上树摘果不如猴子,捕食不如老虎、狮子,我该如何办?”上帝回答:“人有大脑,可以思考,可以弥补不足。”曹中原从这个寓言故事中得出“人的特长是智慧,而人的智慧要通过教育得来,易言之,教育的本质是启迪人的智慧,增长人的智慧”的结论,我是同意的。

正如鲁迅所言:“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有敢来阻碍这三事者,无论是谁,我们都要反抗他,扑灭他。”生存、温饱、发展的技能不会生而有之,都必须依靠教育,所以教育必须承担起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作者从中国两千年的教育史是“伦理道德”教育史、“诗词歌赋”教育史,而西方从16、17世纪起就抓住了科学和技术,特别是抓住了“实用科学”和“实用技术”的对比中,看到西方人畅游在“声、光、电、色”中时,中国仍然抱住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不放,这才导致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一直落后和挨打的屈辱史。有鉴于此,作者开出了药方:要使教育真正成为“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凭据”,最根本的途径是把最新的“实用科学”和“实用技术”作为我们教育的内容。这是增长人的智慧的一条有效途径。

其实,曹先生所提出的问题,在上个世纪的初期中国的有识之士就已经意识到,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人才不遗余力地猛烈抨击封建传统文化,要求打到“孔家店”,甚至提出少读或者不读中国书。他们一面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对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无情揭露,一面向西方引进“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希望由此开启民智,使中国走上繁荣富强之路。胡适阐扬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与赫胥黎的进化论思想,陈独秀推崇的欧洲19世纪的实证主义及功利主义都反映了这种倾向。

我们稍加注意,便发现五四一代人开出的药方不单是科学还有民主。曹先生仅仅把实用科学和实用技术作为有效的根本途径不免有失偏颇了。可能曹先生有鉴于我们的学生应试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巨大落差,也有感于我国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的就业困难情况,但这样未免矫枉过正。我们知道,教育有帮助个体谋生和促进个体发展的双重功能。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着眼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对人的知识技能的要求,是成“才”的教育;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着眼于主体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促进人身心和谐完善的发展,是成“人”的教育。成“才”是成“人”的必要环节,同时,成“人”必须通过成“才”表现出来,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成“人”,使受教育主体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完善的人格魅力的大写的“人”,不是我们之前的草民、顺民、流民、市民,而是民主和法制社会里的公民。

因此,教育应有适应和超越两个层次之分。适应,即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需要的符合性,是教育基于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肯定关系,也可以理解为教育对现实社会的当前需要的支持和需要;但是,教育必须超越现阶段的现实需要,即超越。超越是基于现实社会当前的发展趋势或可能,在体现现实社会未来发展要求,满足现实社会未来需要方面所具有的努力状态。如果象曹先生一样一味推崇实用科学和实用技术,要求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忽视德育、美育等方面的教育,那么教育就只有适应没有超越,容易导致教育的短视,降低对未来发展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必然缺乏对未来发展挑战的充分准备,也难以赋予现实向未来发展的有力导向和巨大的内在发展潜能。

纵观中国当代的教育,在高呼素质教育的口号下大行应试教育之实,学校的教学也是跟着高考的指挥棒乱转。但是这也是学校的无奈之举,在升学率的压力之下大势所趋,开展课外活动有时反而引来家长的怨言。所以学生单纯从课本习得的显性知识和应试能力与外国学生相比优势明显,一旦涉及到创新、独立思考和判断、沟通合作、自控能力等隐性知识时却有天渊之别。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这是很难改变的事实。可是我们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却可以戴着脚镣跳舞,着手培养学生的隐性方面的知识,新课程的推行目的也是在此,虽然我们的.新课程的实行也还是不能令人满意,但至少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了。

那么,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如何做呢?一方面,我们要重视谋生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满足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另一方面,我们在重视功利性教育的同时不能断裂人文精神的教育,不能忽视和冷落人文精神,而要引导人们在追求功利的同时,赋予功利追求以重要的人文价值导向,提升人和社会的精神境界。

当然,我们不能把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望文生义地同今天提倡的“人文精神”混淆。当代的人文精神不是伦理道德诗词歌赋,而是人类对自己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心,包括对人的价值的至高信仰,对人类处境的无限关切,对开放、民主、自由等准则的不懈追求,并凝结为人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否则,就会象同期刊登的肖川的“对教师的期待”一文里引用的校长的信说的那样:毒气室是由有学识的工程师建造,孩子被受过教育的医生毒死,婴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谋杀,妇女和孩童被受过高中和大学教育的毕业生射杀(见P98)。对此,校长的请求是:永远不要用你们的辛勤劳动,去栽培孕育出学识渊博的怪兽,身怀绝技的疯子,或者是受过教育的纳粹,而是帮助学生做一个有人性的人。

我觉得着才应该是教育的本质。

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认为“过于空洞,过于理论,过于深奥的东西,对于学生将来的生存和发展,究竟有大多的用处?(曹先生语)”而将其取消,培根也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神,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每一个学科都有其特点和作用,我们面对教育时,不能用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去衡量教育效果,否则离教育的本质远矣。

篇5:儒家人文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儒家人文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蕴涵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重视人的价值、强调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追求完美理想的人格.通过儒家人文精神的内涵的分析,以探讨儒家人文精神的当代价值.

作 者:张保霞 ZHANG Bao-xia  作者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系,河南,信阳,465402 刊 名: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XI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1(6) 分类号:B222 关键词:儒家   人文精神   当代价值  

篇6:全球化与中国对外贸易

全球化与中国对外贸易

关于全球化的内涵和定义,国内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为了便于讨论,本文采用联合国和世贸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文件中常见的说法,因为这是一种宽松而又浅显的解释,易于为各方接受。

1996年联合国贸发会议召开过一次题为《全球化和自由化》的讨论会,参加者有联合国直属机构的官员和专家,如工发组织、开发计划署、儿童基金、跨国公司中心等,也有来自联合国体系内各个专门机构的官员和专家,如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教科文组织等,还有来自与联合国有联系的独立机构,如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教授,可见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其文件中关于全球化的定义反映了国际上的共识。这个定义可概括如下: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在经济上跨国界联系和相互依存日益加强的过程,运输、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有力地促进了这一过程(注:Globalization and Liberalization,p.240,UNCTAD/ECDC/PA/4/Revl,N.Y.and Geneva,1996.)。

世贸组织1995年度报告指出:“对全球化的定义和描述,首先应着重‘质’而不是‘量’,它是不同国家的市场和生产日益变得更加相互依存的过程,这是由于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和技术的流动所造成的。”(注:WTO,International Trade:Trends and Statistics 1995,p.19,Geneva,1995.)

联合国贸发会议1997年度报告指出:“全球化的概念既指货物和资源日益加强的跨国界流动,也指一套管理不断扩大的国际经济活动和交易网络的组织结构的出现”,“但今天的世界经济与超国家范式相距还很远,对现状较为恰当的描述是全球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市场、生产和金融活动的跨国界联系已加强到如此地步,以至任何一国的经济都不能不受到国界以外的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注:UNCTAD,Trade and Development Report 1997,pp.70~71,N.Y.and Geneva,1997.)报告接着又列述了促进全球化的主要因素:关贸总协定8个回合所推动的贸易自由化;一系列国家金融管制的放松;信息技术惊人的发展。

根据上述,经济全球化的内涵至少可归纳为以下三点:这是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的历史过程;其突出表现为商品和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国际流动日益加强;其主要因素是信息革命以及贸易和金融的'自由化。

经济全球化表明,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了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各国的扩大再生产过程必须在世界范围的紧密联系中才能正常运行,这不仅决定了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空前加深,也要求资源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从而在客观上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故从生产力角度看,全球化是一个进步的历史过程,我们应当积极地适应它、促进它。但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这一过程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进行的,少数发达国家的垄断资本起着主导作用,因而必然带来深刻的阶级烙印和扭曲的表现形式,决定了这一过程是跛脚的,即在南北之间是不对称进行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与全球化进程不相适应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也面临着这样的矛盾,必须从战略上加以重视和调整,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在进入21世纪后持续稳定地增长。在对外贸易领域中我国至少在下列四方面存在着不适应。

1.从货物贸易看:科技进步推动着全球化,科技产品的贸易增长最快,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交换比率日趋不利,削弱了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

2.从服务贸易看:信息革命促进了全球化,信息密集型服务业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支柱,我国服务贸易的滞后会拖住国民经济的后腿。

3.从加工贸易看:“产业内分工”是全球化的基础,加工贸易便是其表现形式,但我国的加工贸易处于低级阶段,难以更多地获得分工的利益。

4.从贸易政策看:贸易和金融自由化与全球化结伴而行,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在转轨,若不加快改革,贸易政策将难以适应自由化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初级

[1] [2] [3] [4]

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

现代化进程中科技理性和人文精神的分离与融合

中国现代化与市场化中的社会基本矛盾

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略论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中国的现代化

论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样化

中国呼唤人文精神阅读理解附答案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初探

中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思考

反全球化运动考察与分析

现代化、全球化与中国人文精神的当代建构(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现代化、全球化与中国人文精神的当代建构,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