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分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mzyjc2006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普通高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分析(共含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mzyjc2006”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普通高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分析

篇1:普通高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分析

普通高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分析

摘要:本文着重调查研究分析了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兴趣、动机与规律。旨在探索提高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课外活动的效果。

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组织成形式,也是增强体质发展个性重要 途径之一,为提高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效果,本文着重调查研究了大学生课外体育活 动兴趣与动机,探索一系列措施,为在高校普及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随机抽取普通高校男女大学生2000人,进行了问卷测评,有效回收率94.5%。

1.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分析法,座谈法和基本常规统计法。

2.测试结果的研究与分析

2.1 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动机与分析

课外体育活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课外锻炼的一种内在力理:(表1)

表1 课外体音活动动机调查表 学习动机  男生1628人  女生263人  合计1891人

人数  %  比序  人数  %  比序  人数  %  比序

增强体质

健美的体形

强壮的体格

提高学习效率

丰富生活情趣

发展个性,寻求心理平衡

竞技比赛

提高达标等级

752

68

243

49

177

194

34

121

46.1

4.18

14.93

3.01

10.87

11.92

2.09

743

1

6

2

7

4

3

8

5

68

43

12

23

48

30

11

28

25.86

16.35

4.56

8.75

18.25

11.41

4.18

10.65

1

3

7

6

2

4

8

5

820

111

255

72

225

224

45

149

43.36

5.87

13.48

3.81

11.90

11.85

2.38

7.88

1

6

2

7

3

4

8

5

从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机的调查来看,男生排列在前四位的动机是增强体质(占46.19 %)强壮体格(占14.93%),发展个性,寻求心理平衡(占11.92%)。女性排列在前四位的动机是丰富生活情趣(占18.26%),健美体型(占16.35),发展个性,寻求心理衡(占11.41%),调查结果表明:男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多集中在增强体质,丰富生活情趣及强壮体格,健美体型方面。这与学生的自身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还说明学生已认识到了体育的价值和功能,这正是他们参加课外活动的主要原因。

2.2 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兴趣分析与研究

从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来看,男生排列前三位项目是蓝球(27.8%),足球和健身运动(18.4%),排球(12.1%),合计占58.3%,女生排列在前三位的项目是:形体健美(31.4%),蓝球球(14.5%),中长跑(13.8%),合计占59.7%,这表明男女生体育兴趣的稳定趋于明显集中,女生的兴趣稳定性略高于男生。项目的选择上,男女生大都选择有明显的健身性、健美性、趣味性娱乐性内容。

2.3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出勤率分析

从一个学期三次随机抽样(见表2)得出,一年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出勤率最高,其次是二年级、三年级,出勤率最低的是四年级,其原因是: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大学,对新的体育学习环境、内容、手段和要求等各方面处于了解好奇之中,比如,对完成大学体育必修课程没有把握,担心体育“达标”是否能通过等,所以参加与频数呈最高状态。二年级学生相对于处于稳定阶段。三年级学生则由于结束了两年的系统体育教学之后,无任何督促与压力,所以出勤率明显下降,四年级学生由于专业课程负担较重每学期有一半时间要下到附属医院实习,故参加体育活动受到时间限制,出勤率最低。

表2 各年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频数统计表 年级  总人数  时间  参加人数  %  平均人数  %

94级(一年级)  758人  学期初  151人  19.92  150人  19.35

学期中  188人  24.80

学期末  101人  13.32

93级(二年级)  757人  学期初  133人  17.57  125.67人  16.60

学期中  157人  20.74

学期末  87人  11.49

92级(三年级)  707人  学期初  74人  10.47  68人  12.96

学期中  88人  12.47

学期末  42人  5.94

91级(四年级)  698人  学期初  28人  4.01  18人  2.58

学期中  19人  2.72

学期末  7人  1.02

3、提高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超味性,实效性的主要措施。

3、提高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超味性,实效性的主要措施。

(1)首先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内容进行相对稳定的`活动方式。为此,我们确 定了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体操、武术、健美操、田径(含达标)为活动内 容。由学生自己根据兴趣爱好与特长自由选择。

(2)在我们的教学改革和教材的编写中,要兼顾到学生体育活动兴趣趋向于健身健美运 动和娱乐性运动的特点。选编一些学生直接感兴趣的教材内容。对普遍受到学生喜爱的娱乐 性运动,学校体育教研室应协同学生会,团委等部门,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尽可能多组 织一些这类活动和竞赛。

(3)在抓课外活动同时,结合达标项目举行小型多样的单项比赛,对早操,院代表队训 练进行齐抓共管,做到统筹兼顾,全面提高,我院达标率自90年至今均保持在95%以上, 其中优秀率达35%左右,连续三年被评为省达标优秀单位。在早操、课外活动形成了自己 的特色,89年至94年被省教发,省体委授予群体工作先进单位。

4.结论与建议

(1)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兴趣和动机富有明显的社会性,更服从于未来社会主义建设 事业的需要,生活的职业志向和抱负成了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

(2)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工作,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特别是体育教师在课外体育活动 中,加强组织及辅导工作。在早操,课外活动起核心作用,加强高年级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工 作。

(3)学校还应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改善运动场地,器材设备和卫生条件,为 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以激发学生的锻炼动机和兴趣,使其逐步养成经常锻炼的好习惯。

(4)要完成增加学生体质的任务,仅靠每周90分钟的体育课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 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在的课外体育活动才能得以实现。

(5)学校体育的改革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地位,随着体育走向 世界,面向未来,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以及人们文化经济、生活的改变和变化,终生体育之思 想被人们所重视,尤其是是把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作为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随 着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将成为学校体育自身的“大课堂”,课堂90 分钟完成不了的任务以及学校各种任务将在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弥补和完 成。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的“正业”,将为学校体育以及整个学校注入新的生机和活 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3.3

2《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增刊

3《浙江体育科技》 1993.6

篇2: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分析论文

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分析论文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体育场地设施;培养目标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认为,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缺乏是影响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客观因素。初中生文化知识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参与体育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农村中学体育设施条件较城市中学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前言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在规定课时之外,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参加的体育锻炼,它与体育课相辅相成,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好坏,对进一步提高初中生的健康水平、培养初中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及促进体育教学的更好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伸,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充分地发挥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功能和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而促进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本研究通过对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分析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探析其内在规律与特点。

二、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

1.在客观上,由于缺乏场地、器材设施等因素所占比例较大,一般一节课外活动课有两个年级甚至更多年级的学生参加,在很多场地、器材都会出现冲突。这说明体育运动场地器材的不足,导致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不丰富,已成为阻碍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

大多数初中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地开展还是持肯定态度的,只有极少数的初中生是不喜欢的,同时喜欢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比例,男生普遍比同年级的女生要高,这与中学阶段男女生的生理特点是相吻合的。这说明广大初中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喜欢程度较高,且表现出明显的性别特征。初中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不但可以反映初中生对体育锻炼的作用和功效的认识,还可以反映初中生对体育活动的需要和行为的倾向。只有充分了解初中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才能卓有成效地引导和发展初中生的正确动机,这对提高初中生的锻炼效果,促进学校的群体工作的广泛开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问卷可以显示,男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多集中在兴趣爱好、增强体质和缓解压力上。这与初中生的自身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还说明初中生已认识到了体育的价值和功能。

2.在主观上,学校在初中生总体培养目标上,仍以文化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初中生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去参加,这也严重影响了初中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初中生的缺乏活动兴趣也制约他们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男女生都喜欢一些不易受场地所限,且作为一般性练习,技术动作又较易掌握而被多数人所喜爱的球类项目:但是男女生比较起来,男生更喜欢活动量大,具有身体直接接触的集体项目,如篮球、足球等,而女生主要喜欢有一定活动量,对抗性弱且无身体直接接触的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等。

3.由于我们学校是普通的农村初级中学,提供给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开设的项目相应不够丰富,有些初中生想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项目,但却无法开展。

教育部提出:在校初中生每天应参加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故而学校体育工作对初中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和每次持续的时间要有新要求。学生希望每周应参加3~4次的课外体育活动,及每次持续的时间在45分钟左右,女生喜欢的运动强度是微微出汗、较兴奋,而男生喜欢的运动强度是头、脸和上身较出汗,情绪好,说明男生喜欢较大的运动强度的运动项目。

三、改进措施与建议

1.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配合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加大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在教育思想上应以初中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科学引导初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另外要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改善运动场地,创造有利于广大初中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环境和条件。尽可能的共享学校的设备和器材,为初中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满足广大初中生课外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以激发初中生的锻炼动机和兴趣,使其逐步养成经常锻炼的好习惯。

2.学校应完善和扩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种类和形式,并加强与体育组的密切联系,组织各种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积极举办校内各项体育比赛,提高初中生参与体育的兴趣,满足初中生各种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

3.学校应减轻初中生的学习负担,在保证学业的前提下,尽量不在初中生的课余时间里作其他安排,给其充分时间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学校适当增开一些受欢迎的活动项目,尽量满足更多初中生的需要。提高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自觉性,使参加者更广泛,活动更持久,达到增强体质,愉悦身心的目的。

总之,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残余,学生、家长、教师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不足,以及农村体育教学器材的匮乏,农村中学的学生参与体育课外活动习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李民.滨州市省示范初中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程素珍.新课标下高中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7).

[3]余海涛,薛俊.广东肇庆市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慧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0(3).

[4]桂朝旺,李红梅.课外体育活动对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4(10).

[5]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杨坛.深圳市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9.

篇3:云南高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分析的论文

云南高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分析的论文

摘 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云南省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方式、项目、动机等进行调查分析。旨在探索提高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课外活动的效果。以期为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云南省高校 课外体育锻炼 动机

高校体育是我国整个学校体育教育系统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和社会体育接轨最为密切的体育环节,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以及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对学生体育习惯、终身体育意识等方面的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组织成形式,也是增强体质发展个性重要途径之一,为提高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效果,本文着重调查研究了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兴趣与动机,探索一系列措施,正确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巩固强化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为在高校普及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玉溪师范学院、思茅师专等四所高等院校大学生,从中随机抽取907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分析

查阅国内部分体育期刊和学校体育文件上有关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论文报道及相关文献资料。

1.2.2 问卷调查

选取省内四所不同类别学校(涵盖了国家重点、省属重点、一般本科和专科学校),采取随机抽样调查,分别抽取各高校若干名学生,随机抽取12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005份,有效问卷907份,有效回收率达90.2%。并采用分半法,分别对各校收回的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调查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采用特尔菲法对调查问卷内容的效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本次问卷的效度较高。

1.2.3 专家访谈法

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分别对四所院校的体育部门负责人就体育教学管理以及课外体育锻炼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访谈,了解了目前一些高校体育教学以及教学管理方面的情况。

1.2.4 数理统计

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及调查数据进行归类整理,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

2.结果与分析

2.1 云南省大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与时间

从收回的907份有效问卷中可以看出:每周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有77人,占8.6%,参加1次锻炼的有265人,占29.4%,参加2次锻炼的有345人,占38.3%,参加3次以上锻炼的有213人,占23.7%,其中1小时以内的225人,占24.8%,1-2小时的319人,占35.2%,2-3小时的210人,占23.2%,3小时以上的152人,占16.8%。调查结果显示,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次数达到2次或2次以上的大学生占62%,这说明大多数云南省大学生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而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次数低于2次的大学生占38%,此项数据高于全国高校平均水平,这说明相当部分云南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没有达到全民健身计划提出的不少于2次课外体育活动的要求。云南大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时间较短,有24.8%的大学生在1小时以内,这还不足以达到锻炼效果;而只有40%的大学生在2小时以上,这表明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能达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要求。

2.2 云南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方式

从收回的907份有效问卷中可以看出:有54人参加了培训班,占5.9%,有102人参加非正式比赛,占11.2%,有88人参加业余比赛,占9.7%,有,665人属于自由锻炼,占73.2%,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方式是自由锻炼;有21%的大学生是参加一些有对抗的比赛;有5.9%的大学生参加一些培训班。

2.3 云南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最多的项目

从收回的907份有效问卷中可以看出:参加锻炼的项目中篮球223人,占25.4%,足球122人,占13.9%,排球47人,占5.4%,乒乓球133人,占15.2%,羽毛球125人,占14.3%,网球12人,占1.7%,游泳32人,占3.7%,健美78人,占8.9%,武术12人,占1.7%,田径83人,占9.5%。调查结果显示,在问卷调查所列的10项体育活动项目中,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最多的项目依次是: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田径、健美、排球、游泳、武术、网球。分析原因,武术可能是由于其趣味性和娱乐性不高的缘故,而网球可能是受场地器材限制,也可能是因为一般使用网球场地要收费,这与学生是通过参加培训班来进行课外锻炼的情况结合来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目前大部分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和体育消费意识较低。

2.4 云南省大学生选择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项目的理由

从收回的907份有效问卷中可以看出:在云南省大学生选择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项目的理由中受体育课影响的有167人,占18.4%,受体育媒体影响的有221人,占24.4%,受家庭成员影响的有92人,占10.1%,受同学或朋友影响的有235人,占25.9%,受体育明星或名人影响的有43人,占4.7%,受场地、器材影响的有89人,占9.8%,说不清的有60人,占6.6%,调查结果显示,在问卷调查所列的'7项影响云南省大学生选择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项目的理由中,受同学或朋友影响和受体育媒体影响排在前两位,这说明大学生选择课外体育锻炼项目存在从众心理,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这也说明了加强体育运动的宣传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而受场地、器材影响排在了第五位,这说明长期以来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场地、器材受限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

2.5 影响云南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

从收回的907份有效问卷中可以看出:认为上体育课就足够,用不着参加的有110人,占12.7%,认为学习场地紧张,没有地方参加的有74人,占8.5%,没有时间参加的有585人,占67.5%,没有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的有98人,占11.3%,调查结果显示,影响云南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没有时间参加,其次是学生体育意识和习惯问题,而场地、器材已不是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主要因素。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制约着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这说明体育场地设施不是影响本省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学生参与课外锻炼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体育隐性课程对大学生参与体育课外锻炼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体育课作用功效的充分发挥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外锻炼的兴趣。

2.6 云南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项目的动机

课外体育活动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课外锻炼的一种内在力理,从收回的907份有效问卷中可以看出:动机为增强体质的有429人,占47.7%,动机为休闲娱乐的有132人,占14.7%,动机为调节精神的有110人,占10.8%,动机为提高水平的有80人,占8.7%,动机为人际交往的有71人,占7.8%,,动机为应付考试的有64人,占7.2%,动机为其他的有38人,占4.4%,调查结果显示,男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多集中在增强体质,丰富生活情趣及调节精神方面。这与学生的自身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还说明学生已认识到了体育的价值和功能,这正是他们参加课外活动的主要原因。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云南省大学生中有绝大部分人认为,体育对人的发展很重要,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有助于强身健体,提高自身的素质;有91%的大学生表示不同程度的参加了课外体育活动。从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云南大学生对体育有较大的亲和力,有较正确的主观认识和积极的态度。

3.1.2 云南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与次数明显不足,实际锻炼效果也不理想。统计表明,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达3次的学生仅占23.7%;而每周总活动时间达3h的学生,也仅占13.8%。这一状况远远达不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我国有关教育、体育法规的要求。主要原因是来自高校的竞争、就业压力,价值取向、场地、器材短缺及学校缺乏对课外体育活动科学的组织管理。

3.1.3 云南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式主要是自由锻炼,其次是参加一些有对抗的比赛。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最多的项目主要集中在三大球(篮、足、排)和两小球(乒、羽)。而影响大学生选择参加体育锻炼项目的理由中,受同学或朋友影响和受体育媒体影响排在前两位。

3.1.4 云南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比明显,以健身、娱乐为主,仅有极少部分学生存在问题。影响云南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没有时间参加,而场地、器材已不是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主要因素。

3.2 建议

3.2.1 教育、体育行政部门要不断完善有关体育法规制度,学校要认真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和我国学校有关教育、体育法规制度,使学校体育课外活动得到落实。

3.2.2 高校应结合素质教育不断丰富课外活动形式,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班和体育运动竞赛等,正确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培养终身体育思想、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形成良好的课外体育活动氛围,全面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3.2.3 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建立一套与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相适应的组织管理体系,加大宣传与组织力度,进行宏观调节和提高服务保障。

3.2.4 进一步加强国家和学校对体育的资金投入,加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力度,使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状况得到改善,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

3.2.5 高校要充分认识到体育的作用与意义,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并适当减轻大学生学习压力与负担,使大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外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许凤莲,王进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改革构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7(4): 104-106

[2]戴建波.21世纪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2):37-38

[3]李燕强,侯玉鹭.普通高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2005.25(4):127-129

[4]李新强.论公共体育教学中的积极性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227

[5]王丽.对安徽省部分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状况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2):1670-1672

[6]兰自力,赵克.我国部分省市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m].中国体育科技,,37(3):22―23.

篇4: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分析

续 冰

(甘肃省兰州市第八十三中学)

摘 要:初中生正处于身体机能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合理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能够增强初中生体质,磨炼他们的意志,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通过分析现阶段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篇5: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分析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各项身体机能都在不断发展和完善。适当进行课外体育锻炼能够更好地促进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体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合理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对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初中生接受学习教育的同时,学校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合理安排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正确引导学生认识体育、热爱体育,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强身健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现阶段初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分析

1.初中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短

由于初中生的学业压力逐渐增大,学业任务越来越繁重,学生在学校很少有休息的机会,就连规定的体育课也经常被数学、英语等大课老师占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另外,由于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充满高期待,为孩子填报了许多课外补习班,以及特长班,使学生在放学回家和周末都没有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造成了现在初中生课外体育活动匮乏的现象。

2.初中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单一

对于初中学生,由于设施不足,造成很多男女学生参与的体育项目出现明显的分区,男生大多打篮球,踢足球,打乒乓球,而女生大多打羽毛球,练健美操等,对于像网球等对于场地要求较高的项目,初中生很少涉猎;对于拳击、散打等需要专门的教练的体育项目,也很少有初中生参与。

3.学校对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视不够

现在很多初中还是将升学率看作是学校发展的重点,对于体育锻炼这种长期性的健体项目,学校给予的重视不够,这也造成了初中体育教师对于学生体育锻炼的要求不高,出现课业任务执行度低,体育课上课,以及课外体育项目的开展不积极等问题。

4.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缺乏变通,时间安排不合理

由于初中生课业任务较重,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集中在课间和放学后,这时大量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学习的体育设施就会出现不足。因此,学校应该合理调整学生的作息时间,合理分配体育设施。另外,一个班的学生喜欢从事的运动是多种多样的,统一时间的体育课很难满足学生对于自己喜欢体育项目的锻炼要求。

二、针对现阶段初中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1.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正确对待课外体育活动

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是增进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学校应加强监管,确保学生在学校能有足够的锻炼时间。在晨练、眼保健操、课间操等时间段,()应专门安排学生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学生的锻炼时间不被耽误。在进行体育课教学时,也要保证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坚决杜绝将体育课变成数学课、语文课、英语课等其他课程的现象,保证体育课时。另外,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意识到体育活动的重要性,适当地减轻学生的`课外学习压力,让学生进行高效率的学习,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丰富课外体育活动形式,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要求,学校在进行体育课教学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多样化教学,对于散打、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运动都需要有所涉猎,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让专门的体育老师充当社团顾问,定期开展社团活动,定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这样,学生有专门老师的教授,进步也会更快,自信心和兴趣都会大增,有助于学生树立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意识,养成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教学过程趣味化,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加强教育,端正体育教师的教学态度

针对很多初中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课教学时出现的教学散漫、教学不积极、体育课要求低等问题,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教育,使其树立崇高的教学精神,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顺利达到,保证各项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增强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课外体育活动是初中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形式。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初中生在进行课外体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如,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使家长正确认识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意义;丰富课外体育活动形式,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应增加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合理安排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加强教育,端正体育教师的教学态度等多种方法,以此来促进课外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赵少雄,陈凡。黎族乡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动机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学刊,(04)。

篇6: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着重调查研究分析了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兴趣、动机与规律。旨在探索提高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课外活动的效果。

关键词:普通高校动机兴趣课外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组织成形式,也是增强体质发展个性重要途径之一,为提高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效果,本文着重调查研究了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兴趣与动机,探索一系列措施,为在高校普及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随机抽取普通高校男女大学生2000人,进行了问卷测评,有效回收率94.5%。

1.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分析法,座谈法和基本常规统计法。

2.测试结果的研究与分析

2.1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动机与分析

课外体育活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课外锻炼的一种内在力理:

从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机的调查来看,男生排列在前四位的动机是增强体质(占46.19%)强壮体格(占14.93%),发展个性,寻求心理平衡(占11.92%)。女性排列在前四位的动机是丰富生活情趣(占18.26%),健美体型(占16.35),发展个性,寻求心理衡(占11.41%),调查结果表明:男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多集中在增强体质,丰富生活情趣及强壮体格,健美体型方面。这与学生的自身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还说明学生已认识到了体育的价值和功能,这正是他们参加课外活动的主要原因。

2.2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兴趣分析与研究

从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来看,男生排列前三位项目是蓝球(27.8%),足球和健身运动(18.4%),排球(12.1%),合计占58.3%,女生排列在前三位的项目是:形体健美(31.4%),蓝球球(14.5%),中长跑(13.8%),合计占59.7%,这表明男女生体育兴趣的稳定趋于明显集中,女生的兴趣稳定性略高于男生。项目的选择上,男女生大都选择有明显的健身性、健美性、趣味性娱乐性内容。

篇7: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分析论文

从一个学期三次随机抽样(见表2)得出,一年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出勤率最高,其次是二年级、三年级,出勤率最低的是四年级,其原因是: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大学,对新的体育学习环境、内容、手段和要求等各方面处于了解好奇之中,比如,对完成大学体育必修课程没有把握,担心体育“达标”是否能通过等,所以参加与频数呈最高状态。二年级学生相对于处于稳定阶段。三年级学生则由于结束了两年的系统体育教学之后,无任何督促与压力,所以出勤率明显下降,四年级学生由于专业课程负担较重每学期有一半时间要下到附属医院实习,故参加体育活动受到时间限制,出勤率最低。

3、提高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超味性,实效性的主要措施。

(1)首先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内容进行相对稳定的.活动方式。为此,我们确定了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体操、武术、健美操、田径(含达标)为活动内容。由学生自己根据兴趣爱好与特长自由选择。

(2)在我们的教学改革和教材的编写中,要兼顾到学生体育活动兴趣趋向于健身健美运动和娱乐性运动的特点。选编一些学生直接感兴趣的教材内容。对普遍受到学生喜爱的娱乐性运动,学校体育教研室应协同学生会,团委等部门,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尽可能多组织一些这类活动和竞赛。

(3)在抓课外活动同时,结合达标项目举行小型多样的单项比赛,对早操,院代表队训练进行齐抓共管,做到统筹兼顾,全面提高,我院达标率自90年至今均保持在95%以上,其中优秀率达35%左右,连续三年被评为省达标优秀单位。在早操、课外活动形成了自己的特色,89年至94年被省教发,省体委授予群体工作先进单位。

4.结论与建议

(1)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兴趣和动机富有明显的社会性,更服从于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生活的职业志向和抱负成了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

(2)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工作,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特别是体育教师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加强组织及辅导工作。在早操,课外活动起核心作用,加强高年级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工作。

(3)学校还应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改善运动场地,器材设备和卫生条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以激发学生的锻炼动机和兴趣,使其逐步养成经常锻炼的好习惯。

(4)要完成增加学生体质的任务,仅靠每周90分钟的体育课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在的课外体育活动才能得以实现。

(5)学校体育的改革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地位,随着体育走向世界,面向未来,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以及人们文化经济、生活的改变和变化,终生体育之思想被人们所重视,尤其是是把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作为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将成为学校体育自身的“大课堂”,课堂90分钟完成不了的任务以及学校各种任务将在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弥补和完成。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的“正业”,将为学校体育以及整个学校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3.3

2《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增刊

3《浙江体育科技》1993.6

篇8:高校学生余暇体育活动的调查与分析

高校学生余暇体育活动的调查与分析

从部分高校学生参加闲暇体育活动的`问卷调查与分析表明:大学生的余暇体育活动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延续与补充;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活动的目的呈现出健身、社交、娱乐等多元化特征;运动形式也多以集体活动为主.

作 者:宫怀宇  作者单位:中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44 刊 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UOH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年,卷(期): 8(5) 分类号:G807.4 关键词:普通高校   大学生   余暇体育   调查   分析  

篇9:课外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调查与分析论文

关于课外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调查与分析论文

论文摘要:课外体育活动对于丰富中职院校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娱乐身心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课外体育活动的对抗性、开放性和自发性容易导致学生受到不同程度的人身伤害。调查发现,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主要类型为表皮挫伤、韧带损伤和肌肉拉伤,主要是自我保护意识弱、准备活动不足和技术动作不规范所致。

论文关键词: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伤害事故

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中职院校学生的一种自觉、自愿、自发的行为,对于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娱乐身心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课外体育活动的对抗性、开放性和自发性,容易导致学生受到不同程度的人身伤害。虽然伤害事故的概率较小,但一旦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受到人身伤害事故,不但对处在发育期的学生身体产生不良影响,也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便,严重的伤害事故还可能给学生的成长和家长的生活蒙上一层阴影。因此,通过对惠州市部分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抽样调查,试图找出中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类型和原因,期望对中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良性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惠州市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伤害事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惠州卫校、惠州旅游学校、惠州商业学校、惠州建筑学校作为样本,并随机对4所学校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专业书籍的阅读以及对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网的检索,基本了解课外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研究动态,为本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参照。

1.2.2问卷调查法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186份,回收率为93%,有效问卷177份,问卷有效率为88.5%。

2结果与分析

2.1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伤害的现状

2.1.1课外体育活动任害的类型与特点调查结果表明,课外体育活动伤害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性,最常见的伤害是表皮挫伤、韧带损伤和肌肉拉伤。其中表皮挫伤有16例,占调查人数的9.03%;韧带损伤有7例,占调查人数的3,95%;肌肉拉伤有5例,占调查人数的2.82%。

2.1.2课外体育活动协罟项目的分布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伤害事故与学生所喜欢的运动项目有直接关系。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普及程度,伤害事故也成不同的分布。比较流行的项目,伤害事故概率就高,反之则低。篮球和足球在中职院校较其他项目更为流行,所以受到伤害的人数也最多,共计23例,占调查人数的82.1%;其次为羽毛球13,占调查人数的10.7%;其他项目为2例,占7.2‰

2.1.3课外体育活动化害部位的分布调查发现,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伤害经常发生在面部表皮、上下肢关节部位和肌肉拉伤,尤其是皮肤表皮、上下肢关节损伤较多。面部表皮损伤15例,占调查人数的53.6%;上下肢关节损伤9例,占调查人数的32.1%;肌肉拉伤占4例,占调查人数的14.3%。

2.2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伤害原因的分析

课外体育活动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对抗性和风险性。学生在运动中受到伤害事故的原因具有动态性、突发性和复杂性。活动伤害的原因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2.2.1课外体育活动缺乏有序的组织中职院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多数是学生自发、自觉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正确的指导是学生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时受伤害的主要原因。中职院校对于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内容都没有专人指导、组织,比较流行的项目场地较为拥挤,参与人数较多,经常发生身体碰撞和擦伤,比较容易受到伤害。

2.2.2课外体育活动准备活动不充分调查发现,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前热身运动准备不足、认识不够,不做准备活动就进行体育活动的为数不少。尤其他们在中学时期参加体育活动较少,在自发参加的体育活动中,对准备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且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也普遍出现。有为数不少的人认为做准备活动浪费时间,消耗体力,往往不做准备活动就参加剧烈运动,这样神经系统和内脏等器官机能没有充分动员起来,致使肌肉拉伤、韧带拉伤或挫伤等伤害现象时有发生。

2.2.3课外体育活动动作技术不规范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欠缺体育教师的指导和组织,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时,始终在无序和自发的状态下进行。学生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体育项目,不少学生对参与体育项目的动作要求和技术规范掌握的不够,甚至基本上不会。因此,在不会和错误的动作下,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受到伤害也在所难免。另外,有一些学生在大强度运动后,继续在饥饿和疲劳的情况下进行体育练习,忽视了身体机能状态。在此情况下,学生的机能下降,兴奋性低,稍有疏忽,就容易发生运动伤害。“技术动作不熟练、不规范,甚至技术动作错误或者违反运动规律,都会违背身体的生理解剖特点和运动时的力学原理,不仅易造成自我伤害,而且易造成其他学生的伤害。

2.2.4自我保护能力差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自我保护能力非常关键。有些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在篮球、足球等体育活动项目中,动作复杂多变,对抗性强,要求身体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协调性与柔韧性。而在这些体育运动中,有些学生预防运动伤害的意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不强,自我保护的方法不当,即使意识到也容易受伤害,也因自我保护能力不重视,不会采取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而导致运动中伤害。

2.3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伤害的预防措施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如何防止和减少伤害是中职院校教师和管理者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课外体育活动本身具有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娱乐学生身心的功能,而这一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减少对学生的人身伤害。为了减少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伤害事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3.1加强安全教育,重在预防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不少学生由于缺少运动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或不遵守循序渐进的锻炼原则,忽视安全而发生运动伤害的学生较多。所以,中职院校的体育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一定要针对课外体育活动容易受伤的项目的要点,分析可能导致课外体育受伤的部位,教育学生自觉遵守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则,循序渐进,避免因体力透支造成不必要的课外体育伤害事故。同时,学校应举该办一些运动损伤应急处理讲座,让每个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课外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预防技巧和应急处理办法,这样可以减少课外体育活动伤害的发生。

2.3.2课内外体育一体化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对课堂传授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实践应用。课内体育教师传授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而课外体育活动是对课内体育学习的实践应用,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技术和技能得到锻炼、掌握、巩固和提高。因此,中职体育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做好课内体育教学,也要做好课外体育活动的引导和指导,只有体育教师正确的引导、组织和关注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才能发挥其最大功能。

2.3.3重视热身,加强自我保护在体育教学中,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清楚做准备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学生对做准备活动重要意义的认识。认真做好准备活动的目的就是使身体进入运动状态以前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做好准备,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前提下,动员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机能,克服惰性,提高全身的物质代谢水平,加强肌肉韧带的柔韧性和弹性,降低肌肉的粘滞性,以适应机体运动的需要,并对预防肌肉拉伤、关节扭伤,以及因心跳过快而引起的心慌、恶心、呕吐、头昏等有重要作用。

加强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是预防运动伤害的主要手段。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的意识,并把自我保护的正确方法教给学生,培养学生相互保护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2.3.4购买保险、转移风险学生入校时,学校有关部门应了解他们的家庭是否为其购买了伤残保险。对于没有购买的家庭应尽量引导购买。对于少数困难的家庭,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其他途径(如困难补助金、助学金、捐款等)筹措资金为他们购买保险。学生参加保险,在伤害事故尤其是重大人身伤害事故发生时,能够降低和转移学生自身承受的风险,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

3结论

3,1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发生与学生对项目的喜好程度成正相关。在中职院校比较普及和流行的足球、篮球、羽毛球发生伤害事故的比例最大。

3.2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伤害的类型主要表现为表皮挫伤、上下肢关节损伤和肌肉拉伤。因此,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应该把这些伤害事故作为预防的重点。

3.3受伤的原因主要是技术不熟练和热身准备不足。因此,中职院校体育教师需要在体育课上加强体育项目基本技术的训练,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是避免和减少伤害事故的根本措施。

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与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课外体育活动计划

课外体育活动总结

课外调查作文

女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体育活动案例分析范文

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调查分析报告范文

行业调查分析报告

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普通高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分析(通用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普通高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分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