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营口市园林植物应用现状及对策优秀论文(共含6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Iruano”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营口市园林植物应用现状及对策优秀论文
摘要通过对营口地区园林绿地中的植物应用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总结了营口地区园林绿化中植物应用的特点,提出现存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以为营口市园林植物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植物;应用现状;对策;辽宁营口
营口市位于辽东半岛西北部,近年来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营口市加大了城市建设的步伐,与之同步的园林绿化工作在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以及园林布局方面都取得了显着成绩。在园林植物应用方面营口市大量采用外来树种和本土树种,大大提高了绿化效果。但是通过调查发现,营口地区在园林植物种类选择和应用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应进一步改善,以提高绿化水平。
1调查内容与范围
―,对营口市各县市城区主道路、公共绿地、公园的园林植物应用进行了全面调查,包括植物种类、不同植物的生长状况、绿化和美化效果。
2调查结果与评价
2.1乔木种类
2.1.1行道树乔木种类。经调查,营口地区现已应用行道树种有30余种,其中常绿树种占20.6%,落叶树种占79.4%。主要树种有:白e云杉、樟子松、华山松、法桐、银杏、国槐、垂柳、新疆杨、银中杨、加杨、龙爪槐、合欢、臭椿、核桃球、五角枫、元宝枫、复叶槭、水曲柳、紫椴、蒙古栎、山皂荚等。
2.1.2园景树木种类。营口地区园林应用乔木种类达近百种,常用的有30余种:云杉、冷杉、侧柏、油松、黑松、樟子松、白皮松、华山松、银中杨、加杨、新疆杨、悬铃木、垂柳、旱柳、龙须柳、国槐、龙爪槐、香花槐、银杏、五角枫、栾树、合欢、垂榆、京桃、火炬树、辽东栎、蒙古栎、复叶槭、灯台树等。
2.2灌木种类
营口地区花灌木应用种类比较丰富,园林应用的花灌木达100余种。主干树种有:红皮云杉、紫丁香、连翘、碧桃、玉兰、榆叶梅、红瑞木、棣棠、柳叶绣线菊、金银忍冬、珍珠梅、紫叶小檗、珍珠、珍珠绣线菊、月季等。
2.3垂直绿化植物
垂直绿化能有效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丰富城市景观,对建城区的山头、主次干道的边坡、挡土墙、公园绿地等进行垂直绿化,能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有效提高整个城市的园林绿化水平。营口地区常用的垂直绿化植物主要有爬山虎、五叶地锦、紫藤、葡萄、山葡萄、茑萝、葛藤等。
2.4草坪、地被植物
草坪要求植物生长迅速、绿期长、耐修剪、适应性强、与杂草竞争能力强、株矮叶细、生长一致。一般用于做观赏草坪、游憩草坪、运动草坪、固土护坡草坪等。草坪植物营口地区以冷季型草坪为主,主要品种以早熟禾、黑麦草为主。
地被是指株丛紧密、低矮(50 cm以下)、叶色与花色丰富美观的植物种类。地被植物以低矮灌木、宿根花卉及藤本植物为主。灌木主要以金山绣线菊、金焰绣线菊为主;宿根花卉主要种类有:地被菊、景天、假龙头、鸢尾、萱草、玉簪、丛生福禄考、荷兰菊等。藤本植物主要有葛藤、卫矛等。
3绿化植物应用特点
通过调查发现,营口地区园林绿地植物配置具有以下特点:①乔、灌木、地被配置基本合理,结合灌丛与草坪草及其他矮生地被植物配置,取得很好的园林场景效果。充分发挥多种植物材料在树形、姿态、色彩等方面美的素质,通过和谐、对比、变化及统一构景,有机结合,体现园林植物的个体美和群体美。②树种配置基本能考虑各园林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习性,形成丛(群)植群落,比较注重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形成景观特色。③以乡土树种为主,并结合应用外来树种和新培育植物种类,配植成人工群落。④营口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在植物应用上能发挥植物的季相特点,形成不同季节的季相景观。春有玉兰、碧桃、榆叶梅、连翘等;夏有荷花、合欢、栾树、木槿等;秋色叶树种也较丰富,有五角枫、茶条槭、黄连木、白蜡、银杏、火炬树、红瑞木、爬山虎、五叶地绵等;冬季松柏常青,还有白皮松、悬铃木等树种干色突出。
4绿化植物应用存在的问题
4.1绿化应用植物种类还不够丰富
尽管营口在各类园林绿地中使用的植物种类达200种以上,但是根据营口地区地理位置和自然野生植物资源情况,园林植物种类还应该更加丰富多彩,植物应用可以在目前的1倍以上。特别是地被和花灌木有很多花色丰富、景观效果好的园林植物种类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4.2缺乏地方特色
骨干树种风格不够明显,没有能够形成营口市特有的城市园林特色,大多跟周边城市风格类似的感觉。
4.3盲目引进外来品种
由于忽视本土植物的应用,为了争奇斗异,不惜高价,盲目从外省或外国购入新的品种,违背了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结果一方面造成部分引进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影响园林景观;另一方面昂贵的购苗成本、运输成本、养护成本造成大量资金浪费。
5绿化植物应用的对策与建议
5.1增加园林植物种类,丰富植物群落类型
在满足城市绿化功能要求的同时,建议应用更多的植物种类,并在此基础上丰富植物群落类型,改变目前道路绿地内少数植物简单组合的绿化模式[1-2]。可以合理配置植物群落,增加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增加生物多样性,丰富城市景观。
5.1.1注重乡土树种运用。乡土树种相对于外来树种,既最适宜在当地生长,也最能体现当地的植物景观特色。因此,营口地区应该大力发掘本土树种,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景观,这样既能形成本地的特色景观,又能降低成本。营口地区目前乡土树种应用达60%以上,而依据本地区植物资源,乡土树种应用应达到80%以上,才能更好地体现地方特色。
5.1.2扩大垂直绿化面积及增加群落设计。为了提高单位绿地面积的生态环境效益,最有效的办法是充分利用墙面乃至屋顶,结合周围环境,在可能的条件下设计人工栽培群落。这种多层次结构的群落大大增加了单位绿地面积生态效益。营口地区可做垂直绿化的藤本植物种类很多,如爬山虎、五叶地锦、紫藤、金银花、葡萄、蛇葡萄、软枣猕猴桃、狗枣猕猴桃、葛枣猕猴桃、白蔹、木通马兜铃、杠柳、东北雷公藤、短尾铁线莲、山养麦、深山木夭寥、蝙蝠葛、葛藤、十姐妹、南蛇藤、五味子、花腹藤及胶东卫矛等。
5.1.3丰富地被植物种类。目前,营口地区地被植物以冷季型草为主,其他地被植物只做点缀,这就使得地被景观十分单调,另外养护管理费用也加大。鉴于此,可大量采用宿根花卉、低矮灌木以及藤本植物做地被,减少养护投入,丰富城市景观。可做地被的灌木及藤本有:铺地柏、沙地柏、西伯利亚刺柏、兴安圆柏、百里香、杠柳、南蛇藤、葛藤、金山绣线菊、金焰绣线菊等;宿根花卉有:地被菊、鸢尾、萱草、玉簪、丛生福禄考、地被石竹、景天、落新妇、硕葱、金鸡菊、黑心菊、荷兰菊、蛇鞭菊、石竹、千屈菜、肥皂草、假龙头、黄菖蒲、大花秋葵、美国薄荷、鼠尾草、狼尾草、玉带草、夹果蕨、漏斗菜、马蔺、铃兰、卷丹百合、美人蕉、婆婆纳、桔梗、蛇莓、射干、玉竹、报春、紫露草、紫花地丁等。
5.2遵循艺术原理,重视景观功能
在满足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应遵循美学原理,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合理进行配置,形成以乔木为骨架,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形成高低错落、色彩丰富、季相变换的园林景观。
充分利用园林植物的'色彩、体量、质地、姿态、数量,在保证植物对环境适应的同时,注重符合艺术美规律,合理搭配,通过艺术构图体现植物个体和群体的形式美。借植物特有的形、色、香、声、韵之美,表现人的思想、品格、意志,创造出寄情于景的意境美,比如,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松、竹、梅“岁寒三友”等,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合理利用园林植物季节变化特点,表现出园林植物特有的艺术效果。如春季山花烂漫、夏季荷花映日、秋季层林尽染、冬季松柏傲雪等。
5.3推广特色园林景观
园林中的植物文化是城市精神内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植物造景要注重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比如北京的香山红叶、杭州的十里荷风,成为城市的标志。营口市需要充分运用园林植物的景观特色,创造出自己独特的园林特色和城市风格。
6参考文献
[1] 熊运海.园林植物造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刘荣凤.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卓丽环.城市园林绿化植物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史丹,李春俦,唐菲,等.论生态园林中的植物造景[J].安徽农业科学,,34(24):6501-6502.
水煤浆技术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
文章对水煤浆技术在工业化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作 者:刘志群 Liu Zhi-qun 作者单位: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沈阳,110016 刊 名:环境保护科学 ISTIC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年,卷(期):2006 32(5) 分类号:X5 关键词:水煤浆 锅炉 除尘器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现状及对策
[作者] 李镗
[内容]
首届全国中学生(初中组)语言文字应用竞赛已经结束。透过这次有益的活动,来探究一下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教育工作者、语言文字工作者为提高中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应主要开展哪些工作,应该是很有意义的。
一
从初赛的成绩统计看,全国参赛的13个省、直辖市,大部分学校的平均成绩在60分上下(计算机处理汉语汉字的初步知识部分占10分,未计算在内),如果扣除“有关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初步知识”的得分(这部分占10分,学生得分率达95%),那么语言文字应用部分的得分率则要低于60%。决赛甲组试题总分为700分,5个队总得分为510分,得分率达72.8%。乙组试题总分为570分,5个队总得分为290分,得分率仅为50.8%。考虑到初赛和决赛都是经过较充分的准备后进行的,所以上述两组数字表明,目前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还较多,水平亟待提高。为便于说明问题,我们从省级重点校、城区普通校、乡镇普通校随机抽了131份初赛试卷做了统计分析。
1.字形规范
字形规范涉及错别字、繁体字、笔形、笔画数、笔顺等内容。学生对常写的字掌握较好,如“罐头”的“罐”、“就餐”的“餐”、“副食”的“副”等,但对一些常说而不常写的字则掌握不好,如“荧光屏”的“荧”、“萤火虫”的“萤”、“轻盈”的“盈”、“户枢不蠹”的“蠹”等。对笔画数掌握较好(试卷第14题,得分率为85%),而对笔形、笔顺则掌握得较差。很多学生不了解基本笔形(笔画)为8种,即点、横、竖、撇、捺、提、折、钩。“以”字和“引”字的起笔都属折笔(该题得分率仅为21%)。试卷第13题问各组字最后一笔笔形相同的一组是哪组。正确的选项是D--“戒母卵肃祭”,选对的只有31%,问题出在“肃”字上,多数学生写“肃”时最后写右下的一竖,而不是最后写下边中间的一撇一点。51%的学生选了错项C--“务场身卢必”,问题出在“必”字上,“必”字的一撇应为第四笔,而不是最后一笔。失分率高的还有第10题,50%的同学没看出“一愁莫展”中的“愁”应写作“筹”,12%的同学没看出“变本加利”中的“利”应写作“厉”,8%的同学没看出“知迷不悟”中的“知”应是“执”。单看“愁”和“筹”、“利”和“厉”、“知”和“执”一般是不会混淆的,但在应用过程中,在某个词语环境中,学生就分辨不清了。究其原因,恐怕跟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把字义(语素义)和词语义联系起来理解和记忆很有关系。
2.读音规范
从决赛看,重点学校读音规范的问题解决得较好。读初中教材中的书面语词,甲组5个学校代表队均没有读错的,而乙组5个队中4个队有失误,如把“曲高和(hè)寡”的“和”错读为é,“为(wèi)虎作伥”的“为”错读成wéi。从读错的例子看,一是读字读半边的情况较多,如把“酗(xu)”错读为xiōng,把“吮(shǔn) ”错读为yǔn,把“酊(dǐng)”错读为dīng。二是多音字问题多。试卷第19题要求判断带点字读音都不同的词,正确选项为B--着数、着慌、衣着、看着。其中的“着”依次读为zhāo、zháo、zhóo、zhe,答对的为59%。
3.理解字词义
学生理解字词义的能力在这次竞赛中主要通过四个方面来测试:(1)多义字(语素)在不同词语中表示的意思,(2)多义词在话语中表示的意思,(3)新词语的意思,(4)词语的临时意义。学生对多义词的理解比对多义字的理解情况要好。试卷第17题要求学生明辨“活”这个词分别做动词、形容词、副词时的意思,得分率为82%。试卷第9题、第16题要求学生分辨多义字字义,19%的学生分不清“筹划”和“划算”中“划”的意思,12%的学生混淆了“洞”的两个主要意思:在“洞察”“洞悉”“洞彻”中“洞”表示深远透彻,在“漏洞”“空洞”“洞穴”中“洞”表示物体中间的穿通或凹入较深的部分。第34题要求判断画线的词语中没有使用比喻义的句子,得分率仅为15%。选项A--“看得见的恐惧和看不见的恐惧始终像乌鸦盘旋在头顶”中起比喻作用的是“像乌鸦盘旋在头顶”这个短语,“乌鸦”在这里没有比喻义。反之,另三句话中的“尾巴”“金马车”“水龙头”在句中有比喻义。这说明学生不善于依据语境来分析判断词语在话语中临时产生的意义。
4.使用工具书
使用工具书的水平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成正比的,所以使用工具书就成了检测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一个内容。试卷第7题要求学生将几个省按《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字母顺序排列,实际上是检查学生能否熟练正确地使用音序检索法。从答卷看,主要问题出在以z、c、s、zh、ch、sh为声母的音节排列顺序上。25%的学生将“四川”排在了“陕西”的前边。决赛时甲乙两组都有查字典的内容,一看学生对部首检索法掌握的情况,二看查阅的速度。10个代表队只有2个队在规定的时间内查出了5个字的页码。要使用好工具书,就得了解工具书的体例和使用的符号。决赛中有一道题,是从《现代汉语词典》中选了几个符号看学生是否掌握,结果有一半符号学生不了解。
5.使用标点符号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仅要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还涉及对语句内部的结构层次及上下文文意的理解。试卷第33题要学生选择语句中应填入的一组标点,该题得分率为81%,失分主要集中在感叹号和句号的分辨(没有注意说话人的语气)及冒号和逗号的区别上(引出说话人原话时不能用逗号)。文字相同的句段,点上不同的标点,可以构成不同的文句,表示不同的意思,这不仅有语气的问题,还有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问题。“哥哥弟弟在学校打球”点上不同的标点至少可以表示五种意思:第三者陈述--“哥哥、弟弟在学校打球。”第三者向哥哥陈述--“哥哥,弟弟在学校打球。”哥哥向第三者陈述--哥哥:“弟弟在学校打球。”哥哥发出疑问--哥哥:“弟弟在学校打球?”第三者问哥哥--“哥哥,弟弟在学校打球?”这道题决赛时实力较强的队也没有做出来。
6.语句理解
理解语句的意义一要从语句本身的构成成分、结构关系及层次入手,二要联系语境做具体分析。从答卷看,中学生最不善于联系语境来理解语句义。第21、30题是判断歧义语句,初中生判断语句有无歧义一定要调动语感、联系语境来分析。试题没有提供语境,那么题中的语句可以出现在什么语境中,完全要学生自己来补足。“到学校,我就走了十分钟。”出现在“有急事,我跑着去的”后边,这句话表示时间短,“就”要重读,如果出现在“我扭了脚”的后边,这句话则表示时间长,“就”前边的词语要重读。第21题是判断只有一个意思的语句,“长庚爷爷”可以是复指短语,也可以是偏正短语,做不同的短语意思是不同的,却有47%的学生选它。“踩痛了我的脚”可以是述宾短语,也可以是偏正短语。“人家不知道”中的“人家”可以指自己,也可以指别人。这两个错项分别有15%、10%的学生选。第29题要求学生从四组语句中找一组同义语句,得分率为60%,选项A“书他拿走了”和“他拿书走了”不是同义句,把它们分别造两个更长的语句来比较:(1)书他拿走了,一直没还。(2)他拿书走了,一直没回来。(1)(2)句的后半部分是不能互换的。联系语境就不难看出A是错项,但有27%的学生选了它。如果用术语来描述,那么前者陈述的对象(话题)是“书”,信息焦点在“拿走”上;后者陈述对象(话题)是“他”,信息焦点在“走”上。第21题、31题都要求既要读懂题干中的语段和供选择的词语,又要将两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这两道题的得分率分别为53%和19%。第35题的得分率更低,只有18%,由于没有懂题干和选项中的语句(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所以就分辨不出语句中的“巾帼”“须眉”和“国色天香”是借代,“骆驼”“群芳”“鸟枪换炮”是比喻。
7.语言表达
词汇丰富是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必要条件,所以竞赛设计了相应的试题来检测学生的词汇量。决赛表明,普通校学生的词汇量大大低于重点校学生的词汇量。在B组竞赛中,用指定的后缀举例词时,出现了“降低率”“骄傲感”等生造词;做成语配对题,有的代表队填不出“偏听则暗”“败絮其中”等并不生僻的成语。从初赛答卷看,中学生虚词的使用问题要大于实词。试卷22题要求选一个可以在同一处填入“的”或“得”的句子,得分率为59%;而选用实词的第24题得分率则为66%。
语言表达的标准,一般定为准确、连贯、得体、简明。通过竞赛可以看出,中学生离这个要求有较大的距离。试卷第26、28题是从病句的角度来检测表达是否准确的,这两题的平均得分率为52%。32题是从选句入位的角度来检测表达是否连贯的,得分率为37%,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从下文夫人的话:“也曾想从地下钻个洞到中国来呢!”来推知说话的双方所处的地点是在中国。表达得体,这个要求体现在决赛题中,该题要求给影剧院拟一句宣传文明礼貌的标语口号,限定为14字。有一个队拟的是:“文明礼貌花常在,遵守公德果满园。”这个口号形式较工整,但却欠得体,也较空泛。表达简明,是通过拟写电报来测试的。决赛时给甲组各代表队提供了4条信息,要求提取必要的内容拟写15字以内的电报正文。5个队中有3个队不符合简明的要求,在电报的正文中出现冗余信息,如叔、侄之类不必要的称谓。
二
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低,根本原因是语言文字的教学没有占据语文教学的核心地位,也就是说语文课的'本质属性--工具性没有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那么要尽快改变这种现状,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1.破除传统的读解理论,走出讲解分析的误区
语文课的大部分时间是用来讲读课文的。在绝大多数教师心目中,不管是采用讲授式,还是启发式,最终就是要达到让学生理解并归纳出课文中心这个目的,而每篇课文的中心都见于教学参考书,几十年不变。于是教师在课堂上千方百计让学生的思维符合既定的设计,最后归拢到一个中心上来。一旦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了中心思想,似乎就是读懂了文章,受到了教育。出于这种模式,生字生词属“扫清障碍”之列,教师处理字词是为了便于讲解文章,而不是利用语境(课文)帮助学生学习这些字词,并有选择地延伸到语言应用中去。对于语句,则是和理解中心有关的才作讲解分析,而这种讲解分析也只是为归纳中心服务的,并没有从语言交际的角度,结合语境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理解学习。语文课不去引导学生感受、学习那变幻无穷,多彩多姿的语言,而是一味以图解文章中心为己任,这是传统的带有封建印记的读解理论在作祟。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并不排斥品德情操的教育,但这种教育只能是渗透在语言文字之中,是潜移默化式的。传统的读解理论认为文章的意义是作者赋予的,是早已确定在文章之中的,它追求绝对唯一的解释,执着于“至上至善”的向往,所以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每讲一篇课文都要挖出一个既定的意义并塞给学生。现代的读解理论赋予读者以再创造的权利,认为文章的解释随时代而产生,又随时代发展而变化。文章的解释实际上是读者将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理解置入文章之中而产生的一种创造,它带着鲜明的时代性。语文教学必须走出传统的讲解分析的误区,就每篇课文的“语言窗口”调动学生去比较、体味,承认每个学生有权利自主地读解文章,展开创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才能使语文课从“解经”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从而使语言教学成为语文课的主角。
2.打破文选模式,编写单项训练教材
我们认为文选式的教材模式必须破除。文选式教材的弊端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文选占去了教材的绝大部分篇幅,分析课文自然成了语文课的主要内容,传统陈旧的读解便占据了主导地位,而语言文字教学的内容自然成了点缀和附庸,语言文字应用的训练也因此被架空了。其次,文选式教材无法使教学成为有序的活动,每篇课文给学生讲什么,训练什么,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往往是该讲该练的没讲没练,该多讲多练的没多讲多练,反之,不该多讲多练的却在做无效的重复。过多的重复和程式化的教学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造成了许多人学和不学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上没有差别的可悲现象。最后,文选式的教材几乎取消了听和说的训练,这和现代社会对语言能力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大家都认为“听说读写”不可偏废,为什么一教起书来,就走了样,毛病就出在教材上。一篇篇的文章需要教完学完,教师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连指导学生如何听课(属“听”的能力,学生最现实的问题)也无暇顾及。
任何能力的培养可以从整合和离析两个角度来进行。“整合--离析--再整合--再离析”是随人们的认识变化而发展的。有人用“整合”来为文选式教材辩解,认为文选式教材可以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具有整体效应。我们承认“整合”是“离析”后的高级阶段,但这种“整合”必须是在“离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对语文教学中语言能力培养提高的要素还搞不清,各要素之间的序列关系还找不到,那么这种“整合”只能是原始的、混沌一片的。在我们没把语文教学的内部结构序列搞清楚前,不妨先按“听说读写”来编写单项训练教材。建议如下:听,可以有言语义(理性意义、联想意义、言外之义等)、非言语义(体态语)的理解和有用信息的提取等内容。说,可以有语音规范,停顿、语气、重音、语速和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等内容。读,可以有阅读方法和不同文体的阅读等内容。写,可以有用字规范,应用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内容。在没有编写出单项训练教材以前,不妨先组织人就目前使用的基本篇目,编写一套以语言训练为主的教学参考书,要把每篇课文语言文字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都挖掘出来。
3.引进语言学理论成果,提高语文教师的语言素质
教育要培养未来的建设者,但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却总有后滞性,这种后滞性在语文教学中尤为突出。我们把汉语母语教学(语文)和对外汉语教学做一比较,或许能说明些问题。朱德熙先生曾说:“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依靠汉语研究,否则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根本。”对外汉语教学从50年代的起步阶段就和语言研究、语言理论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它不断从汉语语法研究、语义学、语用学、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中汲取营养。语文教学本应和语言学的各分支有密切的联系,但实际上两者之间有一条无形的隔离带。以80年代推行的《教学语法提要》为例,《提要》从汉语实际出发,吸取了结构主义的析句法。但何为结构主义的析句法,这在整个80年代,不仅一般语文教师不知道,就是专门从事教学研究或教师培养工作的同志也知之甚少。正因为如此,《提要》至今仍不为许多教师理解。再看师资,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学历整齐(本科以上),掌握一门外语,学过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常参加国际交流,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学者做带头人。语文教学的师资状况显然就相形见绌了。
要改变语文教学的“超后滞”局面,必须打开闸门,引进语言学的股股清泉,重新审视思考语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必须加强语文教师的培训,在培训中要把提高语言素质放在突出的地位。(北京地区开展了全员性继续教育,教学大纲所设的有关语言的课程只占全部课程的20%,初、中级教师学习与语言有关的课程课时只占总课时的18%-25%。)笔者做过一次测试,把高考试卷中的病句题汇集起来,让初中教师做,结果大多数教师的成绩在60分上下,改正率低于重点校的高三学生。教师的语言素质低直接制约了语文教学的质量。下大力气提高教师的语言素质,除了靠培训学习外,还要建立一套激发内驱力的机制。就语文教师的语言校正能力而言,完全可以制定一套较科学的测试标准。这样可以把教师的聘任、工资、晋级和其语言能力挂上钩。
语文教学的改革必须从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材)、执教者三个方面同时着手,必须动员并组织语言文字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携手参战,才能打破坚冰,掀开新的一页。
(100073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现状及对策
[作者] 李镗
[内容]
首届全国中学生(初中组)语言文字应用竞赛已经结束。透过这次有益的活动,来探究一下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工作者、语言文字工作者为提高中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应主要开展哪些工作,应该是很有意义的。
一
从初赛的成绩统计看,全国参赛的13个省、直辖市,大部分学校的平均成绩在60分上下(计算机处理汉语汉字的初步知识部分占10分,未计算在内),如果扣除“有关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初步知识”的得分(这部分占10分,学生得分率达95%),那么语言文字应用部分的得分率则要低于60%。决赛甲组试题总分为700分,5个队总得分为510分,得分率达72.8%。乙组试题总分为570分,5个队总得分为290分,得分率仅为50.8%。考虑到初赛和决赛都是经过较充分的准备后进行的,所以上述两组数字表明,目前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还较多,水平亟待提高。为便于说明问题,我们从省级重点校、城区普通校、乡镇普通校随机抽了131份初赛试卷做了统计分析。
1.字形规范
字形规范涉及错别字、繁体字、笔形、笔画数、笔顺等内容。学生对常写的字掌握较好,如“罐头”的“罐”、“就餐”的“餐”、“副食”的“副”等,但对一些常说而不常写的字则掌握不好,如“荧光屏”的“荧”、“萤火虫”的“萤”、“轻盈”的“盈”、“户枢不蠹”的“蠹”等。对笔画数掌握较好(试卷第14题,得分率为85%),而对笔形、笔顺则掌握得较差。很多学生不了解基本笔形(笔画)为8种,即点、横、竖、撇、捺、提、折、钩。“以”字和“引”字的起笔都属折笔(该题得分率仅为21%)。试卷第13题问各组字最后一笔笔形相同的一组是哪组。正确的选项是D--“戒母卵肃祭”,选对的只有31%,问题出在“肃”字上,多数学生写“肃”时最后写右下的一竖,而不是最后写下边中间的一撇一点。51%的学生选了错项C--“务场身卢必”,问题出在“必”字上,“必”字的.一撇应为第四笔,而不是最后一笔。失分率高的还有第10题,50%的同学没看出“一愁莫展”中的“愁”应写作“筹”,12%的同学没看出“变本加利”中的“利”应写作“厉”,8%的同学没看出“知迷不悟”中的“知”应是“执”。单看“愁”和“筹”、“利”和“厉”、“知”和“执”一般是不会混淆的,但在应用过程中,在某个词语环境中,学生就分辨不清了。究其原因,恐怕跟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把字义(语素义)和词语义联系起来理解和记忆很有关系。
2.读音规范
从决赛看,重点学校读音规范的问题解决得较好。读初中教材中的书面语词,甲组5个学校代表队均没有读错的,而乙组5个队中4个队有失误,如把“曲高和(hè)寡”的“和”错读为é,“为(wèi)虎作伥”的“为”错读成wéi。从读错的例子看,一是读字读半边的情况较多,如把“酗(xu)”错读为xiōng,把“吮(shǔn) ”错读为yǔn,把“酊(dǐng)”错读为dīng。二是多音字问题多。试卷第19题要求判断带点字读音都不同的词,正确选项为B--着数
[1] [2] [3] [4]
我国汽车行驶记录仪应用现状及对策建议
笔者通过国内外充分调研,总结了我国汽车行驶记录仪的应用现状,对我国汽车行驶记录仪目前试用及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予以阐述和分析,并结合欧盟汽车行驶记录仪应用的实际情况和经验,对当前我国汽车行驶记录仪的推广应用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作 者:张明明 陈天翼 樊晶光 李晓平ZHANG Ming-ming CHEN Tian-yi FAN Jing-guang LI Xiao-ping 作者单位: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29 刊 名: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2(4) 分类号:X924 关键词:道路交通 安全 汽车 记录仪 现状 对策浅析研究辽宁省学前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现状及对策论文
一、引言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育管理信息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依托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挖掘、预测、发现和判断已经在其他教育阶段有了成功的探索,“全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学前系统”)的部署和应用,也标志着学前教育管理信息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里程,但是伴随而来的管理、应用和信息安全等问题凸显出来。如何建立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支撑服务体系、以应用促发展,助力学前机构的教学、管理改革,推进学前教育管理信息化长期持续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学前系统基本情况介绍
1.基本情况
“学前系统” 是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部在全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单机版)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了系统二期(网络版)。我省于2014 年底完成了系统的省级部署工作,2016年1月初全面部署开展了学前系统数据采集工作, 截至2016年10 月, 共采集省内8407个学前教育机构的577805个幼儿信息。
“学前系统” 数据指标包括学前机构信息和幼儿信息两部分。学前机构信息主要包括机构基本信息、办学条件基本信息、办学条件建筑信息和机构财务信息;幼儿信息共包含27 项必填信息,主要包括幼儿姓名、身份证号码等5项关键信息,户口信息、健康情况及监护人信息等22项一般信息。
2.部署与维护
系统部署。学前系统遵循国家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模式建设,各省数据中心部署的系统供省内用户业务管理与应用,省级汇总的数据再通过加密专用通道交换到国家数据中心供教育部及跨省转学等需求使用。2014年底我省完成了学前系统的省级部署;2016 年7 月,辽宁教育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迁移,学前系统同时进行了业务应用系统和数据的迁移;2016年10月,完成了学前系统的等保测评工作。日常运维。主要包括对学前系统日常运行状态监控、故障排查与处理、系统安全防护等工作。
3.数据首次数据采集和日常更新维护
“学前系统” 数据采集工作没有开展省级软件操作的集中培训, 全省1个市、11个县区自己组织开展了培训工作。其他市、县区直接通过自学系统使用手册和PPT 教学软件进行软件操作。
日常的数据维护工作主要包括首次数据采集过程中的错误信息更正、幼儿信息修改、幼儿离园、幼儿转园以及学前机构信息更新等,更新周期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每月更新一次。
三、“学前系统”运维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根据“学前系统”统计,截至2016年10月31日,系统共采集了全省14个市(系统将绥中县、昌图县的数据计入原所属市即葫芦岛市和铁岭市中)120个县区8407个学前教育机构信息,审核通过幼儿信息577805 条;处理问题49945 组, 其中处理身份证号重复的问题学籍59143 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重复的问题学籍802 组。系统初次采集数据在今年1 月,截止到1 月底,共采集6217个机构录入的幼儿信息401077 条。2、3月数据处于补充阶段,更新量较大。4-10 月月均更新幼儿信息12447 条。
1.机制体制不健全
“学前系统”现在仍处于各省“独立”运行阶段,数据跨省不对接,跨系统不对接,导致“学前系统”成为“数据孤岛”。现阶段“学前系统”数据也不作为国家发布政策、执行政策的参考依据,且与业务工作关联性不强,更新与不更新、增加与减少对业务工作没有任何影响,所以各级机构对系统数据的更新、维护也并不及时准确。另外,统计显示,我省2015 年独立设置的学前机构学前教育机构9531 所, 其中民办幼儿园6945 所,占72.9%。民办幼儿园开设与关闭都比较频繁,教师流动性较大,工作衔接问题也十分突出。
2.数据的更新与维护不及时、不准确
(1)与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对比(见表1)
“学前系统”首次数据采集后显示,在园幼儿总数为401077 人,仅占2015 年教育事业统计人数的44%。即使经过10个月的更新与维护, 在园幼儿总数也为2015年教育事业统计人数的63%。从学前机构数据看,从2013 年至2015 年, 我省学前教育机构分别为9261、9439、9531个。学前系统截至2016 年10 月31 日机构数仅为8407个。
(2)学前系统数据内部比较
“学前系统”初次采集数据是在今年1 月,截止到1月底, 共采集6217个学前机构录入的幼儿信息401077条。2、3 月份数据处于补充阶段,增长数量较大。4-10 月系统月均更新幼儿数据12447 条。但通过对比我们看出从7 月份开始, 我省学前系统内幼儿数量逐月减少,10月较9 月更是减少了近3 万人。月在园幼儿数及月在园人数增加情况。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数据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学前系统的数据与实际的数据还存在很大出入,尤其是在园幼儿的数量,没有真实地反映出我省实际情况,更不能够作为学前教育管理部门的决策依据。更重要的是,目前系统的在园数量日趋减少,这也说明系统的使用率在逐步降低,数据更加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不能作为有效数据进入大数据系统,为领导层决策分析提供依据。不能够提供服务的应用将不会被应用。
3.人员信息化素养低
部分学前机构和管理部门的人员信息化素养低和责任心不强,出现了在园幼儿不能及时注册和各种误操作产生大量问题学籍等情况。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操作员搞不清楚操作系统和浏览器的关系,有些甚至连Excel 图标都不认识。
4.网络安全意识淡薄
根据县区有关负责人反映,曾有不法分子给幼儿家长发送诈骗短信,幼儿及家长姓名与电话完全正确。这主要是因为有部分教育管理机构和学前机构的网络安全意识不强,用户账号密码保管、使用不规范,存在幼儿数据信息泄露等安全隐患。
四、我省学前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存在的问题
学前教育可以说是教育管理信息化推进的一个薄弱环节,受重视程度不够、业务应用范围小、资金投入少、队伍素质差等问题十分突出,长期边缘化的状态使学前教育管理信息化很难推进。“学前系统”虽然仅是一个国家级的独立业务应用系统,但其运维、应用和管理涉及学前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方方面面,能够反映出我省学前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和问题所在。当前, 我省学前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还存在重建设、轻应用和服务的思想观念;推进学前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依然缺少有力的队伍、经费和机制保障,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五、措施与建议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认识决定行动, 有了对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基本认识,理解其重大意义和发展的紧迫性,才能把握“自身特点”,扎实地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加强对学前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宣传力度,定期对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前教育机构管理人员开展教育管理信息化相关讲座,组织贴合实际、生动详实的活动,让这些有决策权的人员参与进来,了解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会给我们的学前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未来要如何促进自身工作的提升。
2.明确责任,建章立制,确保实效
坚持“谁主管、谁主办、谁建设、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健全机制体制,真抓实做,确保实效。明确业务部门与技术部门在教育管理信息化推进工作中的职责与分工,确保建设和应用过程中不出现宁可不做也不出错、怕出问题不履行职责、出现问题推诿责任等事情发生;建立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建立技术支撑服务体系; 建立信息通报机制和技术人员动态管理机制等, 定期开展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专项督查,监督工作具体落实情况,完善问责制度。
3.明确宗旨,坚持应用驱动的推进策略
坚持应用为导向,服务是核心。树立“应用促建设、服务促应用”的观念,积极拓展学前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深度和广度。教育行政部门要在促进教育管理信息化与学前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起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开展业务管理、决策支持、监管评价、服务社会等应用。学前教育机构在内部管理、公共服务、后勤保障等方面加强应用。保证数据权威准确,并为我省学前教育日常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4.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技术人员信息化素养
建立信息化领导机制,建设专家团队,定期开展专项培训。队伍建设是教育管理信息化推进的重要保障,学前机构数量多、人员复杂,只能由县区建立统一的信息化领导机制,统筹管理,并且鼓励有条件的学前机构设置专职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岗位。定期开展针对市、县区和学前机构系统负责人的信息技术、系统应用和信息安全等的专项培训。
5.加强安全保密意识,建立信息安全责任追究制度
加强对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前机构的信息安全意识,严格规范工作流程。明确主管部门、运行维护部门、使用单位和个人的安全责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前机构设立专职人员, 负责相关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实行信息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六、小结
《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指南》中提出:“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 年,建成覆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全国各类教育机构(学校)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 推动管理信息化与教育教学创新的深度融合, 实现信息技术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机构(学校)管理活动中的广泛应用,提高教育管理决策、监测评价、公共服务工作的信息化和科学化水平,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与坚实保障。”距离这个目标,我省的学前教育信息化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在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管理活动的应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等方面,但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未来教育管理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教育管理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