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中医研究分析的论文(共含16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给热水袋充电”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中医研究分析的论文
摘要:目的总结中医中药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浏览和回顾、总结近三年相关文献,论述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中医研究进展。结果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等方面,有一定的疗效。结论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要不断挖掘经典,继承创新,为临床服务。
关键词:特发性肺纤维化;肺痿;中医药疗法;综述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原因尚不清楚、以弥漫性肺泡炎和肺泡结构紊乱为主,最终导致肺间质纤维化为特征的疾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劳力性呼吸困难,咳嗽,咳痰,消瘦,乏力,食欲不振,关节酸痛等[1]。IPF是现代医学的病名,在中医学病名中没有与IPF完全相对应的,众医家根据IPF的症候表现及病情发展演变将其归于中医学的“咳嗽”“喘证”“肺胀”“肺痹”“肺痿”等疾病范畴[2]。关于IPF的中医确切对应病名,现代研究仍莫衷一是。笔者通过临床观察以及对比相关文献,宗黄云鉴、龚婕宁之说:对于肺纤维化的中医认识,其病变早期可归属于“肺痹”,中期为痹中有痿、痿中有痹,晚期应属于“肺痿”[3]。IPF是一种难治性疾病,目前西医缺乏特效治疗手段,中医中药在减轻症状、改善生活及预后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疗效。现将目前运用中医中药治疗IPF的情况概述如下。
1病因病机
IPF的病因病机相对比较复杂,治法各异,因此很难用单一论来阐释清楚。在现代研究中,众多学者和临床医家对此也是众说纷纭。多数医家从肺脾肾等脏腑论述IPF的病因病机。卢绪香等[4]认为IPF可能是因禀赋不足,或年老体弱,以致肺肾亏虚,加之营卫不固及外邪侵袭等因素导致肺气宣肃失常,气机不畅,气血凝滞,形成痰瘀毒,痹阻肺络,发为肺痹。其发生发展与肺毒有关。后者主要是指痰毒和瘀毒。故在治疗方面强调益气扶正、祛痰化瘀、解毒通络。吕凌等[5]人认为,脾气亏虚,健运失常,不能布散水谷精微,致使肺燥津枯,发为肺痿,因此在治疗方面强调从脾论治IPF,主要包括培土生金和益气养阴两个原则。刘旻等[6]在研究IPF过程中,发现其主要病因是邪伏肺络,致使枢机不利,瘀血内生,气血不和;认为治疗IPF应以“疏解”为原则,注意“枢转气机、养血活血、疏通肺络”,随证加减。李友林教授认为以肺脾两脏为核心的脏腑功能的失调是IPF主要病因,故在治疗IPF时,应以肺脾两脏为治疗核心,以“温润辛金、培补脾肾、平调阴阳”为治法,临症加减多用温阳、益气、滋阴之品[7]。刘建秋教授认为IPF为本虚标实之病,本在肺肾两虚,标为痰瘀互结,基于此,总结出了“益气养阴、补肺健脾益肾、化痰祛瘀通络”的治疗原则。临证时以此辨证施治,疗效甚佳[8]。张秀等[9]受“百病生于气”启发,认为IPF发病是气的病变;治法上确立了补肺脾气之不足、调整气机之升降、祛其病变之壅滞等原则。当然,亦有不少医家从血络方面论述。赵仲雪等[10]认为络虚不荣贯穿IPF发病始终,故在临症中注重通补肺络法。王培等[11]发现肾虚血瘀与IPF关系密切,故在中医中药治疗上注重应用益气养阴、补肺益肾、活血祛瘀、止咳化痰诸法。笔者认为IPF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绝非单一理论可以解释,所以,对于IPF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应该兼收并蓄,取法百家,博采众长,这样才能在临床中更好的辨证论治,治病救人。
2治疗
2.1动物实验研究
高伟华等[12]用博莱霉素造大鼠肺纤维化模型,分预防组、治疗组及防治组三组,分别给予补肾益肺消癥方进行干预治疗,以吡非尼酮作为阳性对照药物;补肾益肺消癥方组成:当归、熟地黄、陈皮、法半夏、浙贝母、水蛭、炙甘草(4∶5∶3∶3∶4∶2∶2),为中药全成分免煎颗粒。研究发现补肾益肺消癥方可以延缓和抑制特发性肺纤维化病理改变进程。王新华等[13]同样以博莱霉素造备肺纤维化大鼠模型,设立空白组、模型组、泼尼松治疗组(泼尼松组)、参麦抗纤饮治疗组(参麦组)4组,参麦抗纤饮由生晒参、麦冬各15g,丹参、虎杖各30g,生甘草、炙甘草各12g组成加工制作。研究显示参麦抗纤饮抗肺纤维化的作用可能与抗氧化损伤有关。金粟等[14]将博莱霉素造的肺纤维化模型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泼尼松组、化纤方组、给药后观察。结果显示:化纤方可以很好地控制肺纤维化模型大鼠肺系数的增长,并且可以降低血清中IL-1β和MCP-1的含量,有效地抑制了模型大鼠的肺纤维化程度。
2.2临床研究
毕朝晖等[15]通过设立对照组与观察组,将64例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随机分配,对照组给泼尼松治疗,观察组同样予泼尼松治疗,同时加补肺益气活血中药(生黄芪30g,薤白10g,浙贝母15g,百合10g,川芎10g,白果10g,紫苏子10g,炒枳壳10g,当归10g,红花10g,党参20g;每日1剂,早晚分服)治疗3个月,最后依据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疗效、动脉血气指标进行客观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在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治疗中补肺益气活血中药应用价值较高,不仅可以改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而且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好,不良作用相对较小。任延毅等[16]采用“参龙煎剂”(黄芪25g,熟地黄15g,当归15g,地龙10g,川芎15g,北沙参20g,甘草15,每天分早中晚3次口服,疗程为2~4个月)补肺益气、活血通络的作用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治疗疗效相对不错。臧建华[17]设立对照组和治疗组,收集临床61例痰热壅肺证(中医辨证)的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将其中15例患者放入对照组,仅服用美卓乐治疗;其余患者放入治疗组中,在服用美卓乐基础上予加减柴胡渗湿汤配合治疗,疗程为8周,结果显示柴胡渗湿汤可显著减轻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咳嗽、喘憋等症状。汪飞等[18]随机把50例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每天口服泼尼松片治疗,疗程为6周,前4周口服泼尼松剂量为0.5mg/kg,后2周改为0.25mg/kg;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丹红注射液30ml加入5%葡萄糖水250ml静点,每天1次。然后仔细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情况对比,如呼吸情况、肺部啰音、血氧分压、一氧化碳弥散量等。研究结果显示丹红注射液可以显著改善IPF患者血氧分压及一氧化碳弥散量,改善肺功能。王步青等[19]通过设立对照组和治疗组,然后将120例患者随机平分。对照组予口服氨溴索片30mg治疗,每天早中晚次;部分患者仍服用泼尼松片,维持原服法。治疗组在同样口服氨溴索片30mg治疗,每天3次基础上,同时给通纤汤(党参12g,白术10g,姜黄10g,茯苓10g,白芍10g,生姜6g,威灵仙12g,水蛭5g,附子12g,甘草5g。每天1剂,早晚分服),疗程为3个月。结果显示氨溴索配合通纤方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具有明显效果。曹振东等[20]同样将61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气阴两虚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0例患者,仅给予激素治疗;治疗组31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参麦注射液,疗程为2周。结果表明参麦注射液对于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气阴两虚证有不错的疗效。付小芳等[21]通过中医四诊合参辨证特发性肺纤维化为气虚血瘀、痰瘀阻络证,收集30例患者,基础治疗不变的同时服用自拟方肺痹汤加减治疗(生黄芪20g,当归10g,穿山龙15g,浙贝母10g,石韦15g,金银花20g,瓜蒌皮15g,甘草6g),疗程为3个月,结果显示:加服肺痹汤不仅能显著改善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临床症状,而且可以改善IPF患者生活质量。于龙[22]收集60例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不变;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服加味麦门冬汤(麦冬35g,黄芪30g,人参15g,山萸肉15g,粳米20g,大枣3枚,蛤蚧15g,清半夏5g,川芎15g,五味子15g,地龙10g,炙甘草15g)协同治疗,疗程为1个月。密切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症状表现及肺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改善IPF患者症状以及提高肺功能方面加味麦门冬汤有不错的效果。
2.3名医经验
董瑞[23]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发现特发性肺纤维化多为气阴两虚痰瘀阻肺证,故以养阴益肺生津,活血化瘀通络为大法,自制养阴益肺通络方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养阴益肺通络方组成:黄芪、白术、西洋参、麦冬、橘红、蛤蚧、丹参、桃仁、防风、川贝母、赤芍、玄参、女贞子、甘草;临床上取得不错疗效。杨毅教授[24]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肺虚津伤”为IPF基本病因;“气虚痰结络瘀”为基本病机,而其根本在于“肺肾气虚”;故在治疗过程中采用益气活血、祛痰通络之法;善用黄芪、熟地黄、白术、桃仁、当归、桔梗、葶苈子、地龙、房蜂、虎杖等药。李洪成教授[25]把前人经验与自身临床实际相结合,认为治疗IPF应针对肺肾阴虚、痰瘀热阻的病因病机采用养阴润肺、活血化瘀、清热化痰之法;在治疗方药上,多用养阴润燥之品,如麦冬、百合、玉竹、黄精、石斛等;养阴之品加入活血化瘀之剂,如红花、三七等,收“养阴而不滞,活血而不燥”之效;还可以加入前胡、白前等降气化痰。
3评价指标
3.1咳嗽
观察患者咳嗽性质、程度深浅、时间长短、频率快慢[26]。
3.2咳痰
观察患者咳痰颜色、质地、浓稠、多少、气味[26]。
3.3呼吸状态
观察患者呼吸的频率、深度、节律等,借此了解患者呼吸状态,如喘息、气急、短气、喘促等;可简单了解患者呼吸困难程度,对辨证论治IPF以及了解其的虚实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6]。
3.4舌脉
舌诊主要诊察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以此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势的浅深、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及脏腑的虚实等。
3.5慢性虚损性证候
中医认为肺痿是肺叶痿弱不用,多由慢性虚损性肺系疾病转化而来,观察其伴随症状对肺痿中医证候本质同样有深远意义[27]。
4讨论
目前来看,西医对于IPF确实没有特效治疗手段,而中医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方面存在一定疗效。尽管中医对IPF的认识在不断发展,但是仍有许多不足,就病名来说,目前仍没有形成统一的病名;就病因病机来说,临床医家各抒己见,没有达成统一认识;就治疗来说特效的中医中药还没有被挖掘出来。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既要大力继承、挖掘先贤们宝贵的经验,又要厚积薄发勇于创新,在IPF治疗道路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参考文献
[1]潘芳,王彤.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中西药物治疗进展[J].北京中医药,,28(2):150-154.
[2]石剑峰,王艳玲,远颖,等.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中医研究概况[J].光明中医,,31(3):449-451.
[3]黄云鉴,龚婕宁.肺纤维化中医病名、病机及证治规律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9):98-100.
[4]卢绪香,何荣,张伟.“肺毒理论”视角下特发性肺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的再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5):1264-1266.
[5]吕凌,袁佺,王彩霞.特发性肺纤维化从脾论治思路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7):937-938,941.
[6]刘旻,赵启亮,刘贵颖,等.从“邪伏肺络、因瘀致虚”析特发性肺纤维化[J].世界中医药,2016,11(8):1559-1561.
[7]陈妍.李友林教授论治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经验[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28):181-182.
[8]毛文丽,李竹英.刘建秋教授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30(9):3182-3184.
[9]张秀,王振兴,杨昆,等.从“百病生于气”论治肺间质纤维化[J].山东中医杂志,2016,35(4):275-277
[10]赵仲雪,庞立健,滑振,等.“络虚不荣”贯穿肺纤维化病程始终理论探析[J].中医药导报,2016,22(4):9-11.
[11]王培,张伟.肾虚血瘀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相关性[J].陕西中医,2016,37(8):1060-1062.
[12]高伟华,柴立民,杨颖溪,等.补肾益肺消癥方对肺纤维化大鼠内质网应激及CHOP信号通路关键分子表达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9):1987-1990.
最新中医数据分析论文
1评估指导思想和中医学科参评高校情况分析
评估按照“提高质量、优化结构、鼓励特色、协同创新”的思路,强调质量,淡化规模,建立了新的评估指标和体系。全国中医学科共有21个学位授予单位自愿申请参评,共有博士授权学科14个,硕士授权学科7个。其中,博士一级12个(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二级1个(青海大学),硕士一级6个(河南中医学院,湖北民族学院,重庆医科大学,西藏藏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甘肃中医学院),硕士二级1个(中央民族大学)。全国中医国家重点学科有11个,“国家重点学科”参评率为100%。全国有中医博士一级学科的大学是14个,其中12个参评,2个未参评(福建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博士一级学科”参评率为85.7%。
2评估指标分析
2.1一级指标分析
在本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共有4个,分别是“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声誉”。“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由这4项一级指标得分按指标权重计算得出。高于“学科整体水平”的一级指标为“学科声誉”和“师资队伍与资源”,低于“学科整体水平”的一级指标有“科学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说明我校中医学科“学科声誉”和“师资队伍与资源”实力较强,是我校长期积淀的结果,“科学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相对较弱,表明我校在这2个方面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2.2二级指标分析
(1)师资队伍与资源。“师资队伍与资源”的二级指标包括“专家团队情况”“突出中青年专家数”“专职教师数”和“重点学科与重点实验室”。“专家团队情况”是将本单位本学科的“院士、长江、杰青、千人、973首席、教学名师、新世纪人才”等。“突出中青年专家”是指“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教学名师”。我校中医学科在“专家团队情况”“突出中青年专家数”和“重点学科与重点实验室”均位列第1。但在“专职教师数”指标上仅位列第9,相对于其他项明显不足。从该指标上看,我校中医学科应着力增加专职教师,促进师资队伍整体结构进一步优化。
(2)科学研究水平。“科学研究水平”一级指标包括“代表性学术论文质量”“科研获奖”“专利转化与出版专著情况”“科研项目情况”等二级指标。我校“科研获奖”位列第1。“代表性学术论文质量”和“科研项目情况”位列第2。“代表性学术论文质量”包括“国内、国外收录的代表性学术论文的他引次数”“高水平学术论文”等末级指标。“国内代表性论文他引次数和”是指近5年(—)被CSSCI、CSCD收录的代表性学术论文的他引次数和(自选20篇)。“国外代表性论文他引次数和”是指近5年(2007—20)被SCI、EI、Medline收录的代表性学术论文的他引次数和(自选30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是指本学科近3年(2009—年)发表学术论文中,水平相对较高的15篇论文,提供给专家进行主观评价打分。我校“国内代表性论文他引次数和”在20个参评高校中位列第1,但“国外代表性论文他引次数和”在20个参评高校中位次第3,“高水平学术论文”位次第2。该指标比起学科评估结果有较高程度的提升,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随着我校师生研究和交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国际交流与合作意识持续增强;另一方面由于我校出台了高水平论文奖励制度,学校教师及科研人员也得到了认可和鼓励,发表SCI论文能力也大幅增长[2]。
但是离“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还很远,仍需加强高水平论文激励机制,大幅度提高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特别是SCI收录文章的质量。“专利转化”二级指标是指本学科近3年(2009—2011年)获得授权并已转化或应用的“发明专利”或“国防专利”(不含“外观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等)。我校“专利转化”在20个参评高校中位次仅并列第8,说明我校成果转化能力需要加强,服务社会的贡献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应在专利转化上要加大支持力度,出台优厚的政策,鼓励专利成果的转化。“科研项目情况”包括“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及项目数”“人均科研经费”等末级指标。“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863计划、973计划、支撑计划等科技部项目及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科研项目;所统计经费应是本学科近3年(2009—2011年)实际到账的经费之和。“人均科研经费”是指本学科近3年(2009—2011年)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境外合作科研项目以及30项其他重要科研项目(如横向项目)”并实际到账的经费除以专职教师数。我校“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位列第3,“人均科研经费”在20个参评高校中仅位列第2。可见,我校承接重大科研课题的能力需要加强。科研经费短缺一直是制约我校发展的难点和重点,我校应当创造条件,鼓励科研人员积极争取各类科研项目。
(3)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一级指标包括“教学与教材质量”“学位论文质量”“学生国际交流”“优秀学生”和“授予学位数”等二级指标。“教学与教材质量”二级指标包括“国家及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家级规划教材与精品教材”等末级指标。“国家及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是指本学科近3年(2009—2011年)获得的国家教学成果奖和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不包括精品课程等。“国家级规划教材与精品教材”是指本学科近3年(2009—2011年)出版或再版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精品教材情况。我校“教学与教材质量”在20个参评高校中位次第10,“国家及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在20个参评高校中位次第9,“国家级规划教材与精品教材”在20个参评高校中位次第10,说明我校应在中医学科的“教学与教材质量”上下功夫,花大力气冲击“国家及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同时,争取更多的“国家级规划教材与精品教材”。
“学位论文质量”二级指标包括“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抽检情况”等末级指标“,学位论文质量”二级指标中,一项重要观测点就是“学生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是教育部为了加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工作,鼓励创新精神,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开展的。此次评估主要依据参评学科近5年(—)入选和提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情况。我校“学位论文质量”本次在20个参评高校中位次并列第2。我校中医学科2008—20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无提名,排在并列第3的位置上。表明尽管我校中医学科人才培养的成效显著,但其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国际交流情况”二级指标包括“学生境外交流人数”和“授予境外学生学位数”等末级指标。“学生境外交流人数”是指近3年(2009—2011年)本学科学生赴境外交流学习(时间超过3个月)的学生数。
“授予境外学生学位数”是指近3年(2009—2011年)本学科授予境外学生的学位数。我校“学生国际交流情况”在20个参评高校中位次第3,“学生境外交流人数”在20个参评高校中位次第4,“授予境外学生学位数”在20个参评高校中位次第2,可能与近些年外籍学生数目减少有关。我校已将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作为奋斗目标,因此,必须推进与境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和医疗单位高层次、实质性合作,加快我校的国际化进程。走出去拓展我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同时积极宣传,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力。“优秀学生”二级指标是有参评学科提供本学科的优秀在校生(5名)和近(—2011年)的优秀毕业生(10名),由本学科专家和行业、企业界人士进行主观评价打分。我校“优秀学生”在20个参评高校中位次第1。“授予学位数”二级指标包括“授予博士学位数”和“授予硕士学位数”等。本次评估对此项指标设置了“上限”,超过上限值的均为满分,而不按规模的增大递增得分。我校“授予学位数”在20个参评高校中位次并列第1。可见,我校中医学科的研究生学位授予已达一定的规模,今后的重点是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从二级指标层面看,位次等于学科整体水平的有“专家团队情况”“重点学科与重点实验室”“科研获奖”“优秀学生”“授予学位数”。位次低于学科整体水平的有“专职教师数”(第9位),“专利转化”(并列第8位),“代表性学术论文质量”(第2位),“科研项目情况”(第2位),“教学与教材质量”(第10位),“学位论文质量”(并列第2位)等。可见,位次低于学科整体水平的指标偏多,未来提升的需求任重而道远。
3我校中医学科发展的方向及趋势建议
综上所述,我校中医学科较前5年有较大发展,在“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声誉”均有整体优势,这与我校长期的积淀分不开。但在一些方面仍显不足,如:“师资队伍与资源”暴露出“专职教师数”的不足,在“科学研究水平”上仍有“国外代表性论文他引次数和”和“高水平学术论文”不够多,“专利转化”明显滞后,还存在“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不够多、“人均科研经费”缺乏等问题。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教学与教材质量”“学位论文质量”还有待提高,“学生境外交流人数”不多“,授予境外学生学位”的规模还不大。这些均是学科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代表着学科发展的潜能和动力。因此,在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一方面要继续打造和发展学科平台,稳固学科发展所需的科研基础;另一方面要继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高层次领军人物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提升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和科研成果孵化转化能力,加快学校的国际化进程,保持主干学科的国内引领地位。
总之,笔者分析了我校中医学科此次评估中的重要指标,有优势也有不足,希望能为了解我校中医学科的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状态提供一些参考,从而更加明确发展和建设的方向,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科的内涵和质量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胃下垂中医研究的论文
1病因病机
在机体的气血运转中,胃主要作用是降浊,脾主要作用是升清,只要是使胃降浊脾升清这一功能失常就很有可能导致胃下垂。从历代中医对此病的研究发现,胃下垂并不是单纯的“中气下陷”,此病成因复杂。
1.1脾气不升
脾气受损导致气血运化失调,气血精微不能供应到脏腑,久而久之筋脉就会弛缓但不能收缩,无力将胃的位置固定,最后导致胃的下垂。患者在进食之后更是气虚,此时就会有腹部不适之感。
1.2外感或误治
脾升胃降功能失常会由多种原因造成,常见的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
1.3病因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造成胃下垂的主要原因,早在《素问痹论篇》中就有记载:“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另有《素问本病论篇》中则介绍:“饮食劳倦即伤脾”,这是因为饮食不健康,暴饮暴食,造成了脏气不平,痞隔于中”。若再“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生胀满,或脏寒生满病。”见于《丹溪心法》,当中就指出:“痞者与否同,不通泰也……有饮食痰积,不能施化为痞者”。以上文献均可看出,如果吃了太多凉寒的食物,暴饮暴食且休息不好,就会导致脾胃受损,长久以往,则消化不良产生积滞,积滞又会引起腹胀,时间一长就会导致胃下垂。
2治法用药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患胃下垂的`病因复杂,或实证,或虚证,或虚实结合,所在治疗过程中不能单一的按某一证治疗,要全面诊治,才能避免延误治疗最佳时机。笔者通过对胃下垂的治疗经验,将治疗方法进行归纳汇总。
2.1益气健脾
在《证治汇补》中就有记载:“大抵心下痞闷,必是脾胃受亏,浊气挟痰,不能运化,初宜舒郁化痰降火,久之”意思是脾胃虚是胃下垂发生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治疗上,主要以益气健脾为主,《伤寒论》中有人参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有参苓白术散,这些药方均有健脾益气的功效。
2.2宣畅气机
在《临证指南医案》就有相关资料说明脾升清功能受损,为降浊功能损,则气机不能通畅。只有气机通畅,脾升清胃降浊的功能才能恢复正常,痞气滞积的现象消除,那胃也能回归到正确的位置。在朱肱《类证活人书》中就有一药方是用桔梗枳壳汤治疗胃下垂,效果甚好,这是因为桔梗枳壳能通气机,可行气于下隔。
2.3消补兼施
在《景岳全书》中有曾说,只要是有邪气滞积的人都是实证,而没有邪气滞积的患者都是虚证,有腹胀腹痛的患者是实满,没有腹痛但腹胀的患者是虚满。真正的痞证和满证,都是可以治疗的,只要疏通消散即可,若是虚痞虚满的症状,就必须加大剂量进行温润补气的措施。像《千金方脾脏方》中的槟榔散,《普济本事方》中的枳壳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和胃丸,都是能够消补兼施的良方。笔者认为刘完素的枳术丸的疗效是极好的,其功效“治痞、消食、强胃”,在临床治疗胃下垂疾病有很好的效果。
慢性胃炎中医研究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慢性胃炎的患者共有62例,男有34例,女有28例,年龄在16~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5岁;萎缩性的胃炎有15例患者,浅表性慢性胃炎有34例患者,特殊性的慢性胃炎有13例患者;病程3~14个月的有19例,15~25个月的有16例,26~36个月有11例,17个月以上的16例。
1.2治疗方法
治疗该病,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症状:寒、热、虚、实结合性的辩证论治,针对慢性胃炎的治疗,中药中有特效药进行治疗,例如:蒲公英、黄芪、半枝莲、蜥蜴、白花蛇舌草等。对于脾胃虚寒的患者使用六君子汤并加上黄芪进行加减,通常情况的用量为:黄芪30g、大枣12g、白术12g、人参12g、陈皮9g、生姜9g、茯苓9g、半夏6g、甘草6g。针对血瘀凝滞着,以蜥蜴为君药,配上丹参和失笑散进行加减(当归15g、蒲黄和五灵脂各9g等);若为热证型的加以蒲公英15g,半枝莲11g,蛇床子10g并加上疏肝散进行加减。
2结果
2.1疗效的判定标准
无效果:患者在服用该药3周之后,病症仍然没有明显的改善,或者是病情加重。有效果:患者在服用该药3周之后,消化道的症状基本上消失,并且在3个月之内病情没有复发,也没有加重。治愈:患者在服用该药3周之后,病症完全消失,无复发。
2.2治疗效果
本组的62例患者在使用该药3周内的效果:治愈的患者:在服用1周后治愈7例患者,2周之后治愈10例患者,3周之后治愈了29例患者,一共治愈46例,治愈率为74.2%;有效的患者为:在服用3周之后病症得到明显改善的有14例,有效率为22.6%;无效的2例,无效率为3.2%。因此总的有效率为96.8%。
3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胃炎主要是因为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而造成的,进行西药治疗时,短期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因而副作用是很强的,并且易复发。在本文中,我们所采用的纯中药进行治疗,并且使用的还是特效药进行组方加减,以便提高疗效,降低该病的复发率。本组的治愈率的有46例,治愈率高达74.2%。
3.1从“虚”进行论证
主要的`症状:胃时常隐隐作痛,口吐清水,脸色泛黄,精神不振、无力,进食较少,舌苔白腻质淡,脉象虚弱。发病机理:在我国的中医学中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若脾虚则外邪内阻,气血郁滞,然而升降、运化功能失常。治疗:标本兼治,让虚弱的脾脏得到振奋,调整上下气机,通淤血等,自然使其病症消除。所用之方药:选用黄芪为君药,配上六君子汤进行加减。魏氏等报道使用黄芪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的胃炎疗效较好,使其治疗组的Hp转阴,症状得到缓解,炎症也相对减轻,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黄芪,味甘性温,益于元气,温三焦,能壮脾胃,从而生血生肌。
也可益气补中,治疗气虚无力以及气衰血虚者;还可利尿消肿、排脓托毒、敛疮生肌。现代的医学认为:黄芪能加强肾上腺皮质的功能,尤其是对体液免疫、非特异性免疫、B细胞、T细胞免疫都有明显的效果;还能增强NK细胞的杀伤作用。因为对干扰素有明显的诱生和刺激的作用,因此可以增强人体细胞的生理代谢功能,从而调节体内的杆菌,以修补胃黏膜的炎症,改善消化道的病症。
3.2论治“血瘀凝滞”
对于此症状,主证:胃疼痛犹如针扎,没有固定的痛处,脉象细涩或者是沉弦,舌质有瘀斑或者是暗沉。发病机理为:胃是六腑之一,主要的生理特征为实而不能满,以通、顺为主。病变主要是:瘀滞不通,然而不通则痛,尤其是针对慢性胃炎的病患,病症越久,瘀滞现象越严重,所以治疗慢性胃炎必须要从“瘀”进行论治。使用的方药:以蜥蜴作为特效药,配合使用失笑散进行加减。在朱氏等的报道中治疗胃黏膜病变使用蜥蜴效果满意,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活血化瘀;其次:修复作用:治疗慢性窦道以及结核漏;然后,免疫的抑制作用: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3.3从胃“热”进行论治
主要的病症为:胃灼痛,胃泛酸,口苦,舌苔黄腻,脉象沉弦。发病机理:脾胃不和,气机不调,升降失常等。治疗的病症:和胃止痛,疏肝解郁。治疗的方药:主要是以白花蛇舌草或者是蒲公英、半枝莲为主药,配合使用柴胡疏肝散进行加减治疗慢性胃炎。
中医临床研究论文写法论文
一、题目论文首先要有简明而涵意丰富的题目。即题目应概括全文,简短明了,引人注目。
(一)内容
1、能概括全篇论文主要内容枣全文缩影。
2、包含有关键词(实词)。
3、应能反映文章的科学假说。
4、准确、易懂的学术语言枣避免文艺性、夸张性、广告性语言。
(二)要求
1、简短:一般不超过25个字,简洁明了,实事求是。例如:益智颗粒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
2、具体:包括具体研究内容,不能抽象、笼统、含蓄和过大。例如:高血压病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
3、引人注目,富有创意,使人看到题目,愿意读下去,了解具体内容。例如:温运阳气药在急性黄疸肝炎治疗中的作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心绞痛(不稳定、变异、心梗后)。
(三)注意事项
1、动笔前想标题,写完后定标题。
2、反复推敲,删除无用虚词如,“关于”、“研究”、“观察”、“系统”等。
3、题目中不使用缩写词、专用词、化学分子式等不易看懂的词。
4、题目中一般不用标点符号。
二、作者和单位
(一)作者资格
1、对课题设想、设计、实施、数据处理及论文学术性解释有贡献者;
2、起草论文或作重要、严格修改者;
3、对论文内容负责,拍板定稿,可以解释问题者。
(二)要求
1、真名、全名。
2、按贡献排序。
3、行政领导、科研管理、投资者、仅做一般辅助工作者不应署名。
4、单位署名在论文第一面下边,写明联系单位的具体名称和邮编。
三、摘要
(一)内容
1、背景、研究目的、重要性。
2、完成了哪些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研究途径、方法步骤、数据处理方法。
3、主要发现具体结果:主要数据、统计结果及结论性意见。
4、意义和价值:创新点、学术价值和贡献。
(二)要求
1、内容精湛为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核心、创造性内容。虽然字数少但内容完整、系统、准确、便于收录文摘及检索系统。
2、写作上要概括性强,文字精炼,字数150个字左右。
四、关键词和主题词
弱视治疗法中医研究论文
1弱视病因机理
在中医古籍中并未出现和弱视疾病相关的记载,依据该病外无翳障,仅仅有模糊症状,将其归为小儿青盲或者视瞻昏渺的范畴。其病因机理多为精神疲劳、元气微弱以及血液稀少等虚证。当代医学家们对这种病的发病原因认识也各不相同,焦志军,彭建芳等人认为弱视主要是因为患者先天脏腑功能微弱,乌珠禀赋不足,神光散发无权,眼睛滞涩;后天未精心调养、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或者错误治疗,引发脏腑功能异常;或者是因为患者摄入的营养物质失衡,伤及脾胃所致。由此可知,人们之所以患弱视,主要和先天不足、后天缺乏调养以及患者引发脏腑功能异常密切相关。或者是肝血不足、或者是肾精不足、或者是脾气虚气血生化缺乏力气,导致精气不能上达至目,目失去濡养所致。
2中药治疗弱视
杨建芳,林燕子等人认为治疗弱视应该以补养肝肾、养血滋阴、有益于气血通畅、疏通经络为主,把中药材桂枝、太子参、枸杞子、丹参、黄芪、熟地黄、红花、桑葚子等蜜制成丸药给予患者服用,同时配合电脑增视仪器联合治疗,治疗效果较好。但根据赵玉成,赵勇等人的研究认为:治疗弱视应该以调养肝脏、滋补阴肾为主,可使用健明汤治疗,该汤主要组成成分为:山药、龙骨、熟地黄、菊花、菟丝子、茯苓等,其治疗的有效率高达95.8%。而岳丽菁,黄玉有等人认为采用中药明目地黄丸(白芍、丹皮、当归、石决明、菊花、山萸肉、熟地黄、蒺藜、山药、泽泻、枸杞子)配合弱视综合治疗仪,效果最佳。尤其是针对一些既往治疗没有效果的大龄弱视儿童患者,效果显著。宋峰伟采用自制的视明汤(白芍、党参、熟地黄、山药、女贞子、黄精)配合配镜矫正治疗,其治疗有效率高达92.6%。姜红,李彦明等人认为,治疗弱视应该以益气补中、健脾疏肝、养血明目为主,于是自制中药参明汤(谷芽、太子参与郁金)配合验光配镜治疗小儿屈光不正性弱视,其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6.9%.贾海波,庞荣等人通过观察中药佐治儿童弱视的效果,发现很多弱视患儿脾胃异常,故治疗应以调理脾胃,恢复脾胃正常为主。针对胃实患者采用午时茶冲剂(川穹、柴胡、防风、苍术、羌活、白芷)治疗;针对脾虚型的患者采用参苓白术散(茯苓、莲子、砂仁、扁豆、薏苡仁、桔梗)治疗,将治疗结果和对照组单一采用西药治疗方法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得出中药佐治弱视的效果良好。
3针灸、穴位刺激按摩治疗弱视
在治疗儿童弱视中,除了采用中药辨证治疗之外,多采用传统的针灸方法、穴位刺激方法治疗。刘伟哲,程凯选取特定的穴位组(经夹脊、百会、合谷、风池、外关、翳明区位)用梅花针局部轻轻叩刺儿童弱视部位治疗,其治愈率达到63.8%。以针灸治疗为主,同时配合耳穴贴压与健脾益气活血的中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武丹蕾,刘雅等人依照弱视的中医分配类型采用梅花针治疗,效果显著。并经过研究证明针灸联合眼部训练治疗弱视,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独采用综合眼部训练治疗方法。王雁,周剑等人在患者太阳穴行电脉冲刺激治疗儿童弱视,当治疗半年以后,总有效率达到69.7%。何碧华,谢祥勇等人按摩患者的耳部、足底反射区、背俞及手部的相关穴位,同时配合消积导滞、梳理脾胃和中方法选取中药配方,对30例弱视儿童进行治疗,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2.6%。同时,何碧华,谢祥勇等人采用穴位电刺激联合加减中药治疗儿童弱视,对患儿眼部周围穴位(瞳子、睛明、丝空竹、攒竹、下睛明、鱼腰、四白)与手部合穴实施穴位电刺激,配合补肾健脾、通经活络活血的治疗方法,自制中药益视冲剂(白芍、党参、枸杞、木瓜、山药、石菖蒲、丹参),效果显著。
4耳穴贴压佐治弱视
现代中医研究认为,人体的耳朵部位时宗脉聚集部位,故很多医生都会采用耳穴贴压的方法治疗儿童弱视。张智银等人通过对比耳穴贴压方法联合弱视治疗仪(治疗组)和单纯采用弱视治疗仪(对照组)的治疗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6%,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3.4%,两组疗效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充分说明耳穴贴压方法联合弱视治疗仪治疗儿童弱视的良好效果。张茂梅,孟永慧等人采用耳穴压豆方法治疗小儿弱视,通过王不留行籽压迫耳穴,并使之达到热、痛、酸、胀的效果,其治疗总有效率为69.7%。郑锦华,刘国家等人采用自制的益视丸耳穴贴为主要治疗方法治疗弱视,效果显著。吴烈,张国亮等人把活血增视丹贴压在选定的耳穴部位,同时结合梅花针叩刺足太阳膀胱经颈段和合谷、风池与百会等穴位,其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6.8%。刘伟哲,程凯,宫静等人在运用耳贴压王不留行籽联合特定组穴实行梅花针局部叩刺治疗,结果发现126例弱视儿童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3.6%。
5中医治疗弱视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经过本次研究可知:虽然中医药治疗弱视效果显著,疗效可靠,但存在着剂型单一、作用机理模糊的缺点。现阶段治疗弱视的很多中药药方都属于医院自制配方或者通过多年治疗经验改良方,获取国药准字的药品较少。复方类型的中药物主要以汤剂为多,丸剂、颗粒剂很少见,并且复方的组成成分复杂多样,一种复方通常由十几种中药材组成,熬制方法粗糙,剂量大,缺乏质量标准方面的研究,不能对制剂质量实施有效的.控制。儿童作为弱视的主要患病群体,剂型的中药在口味、服用剂量、方法等方面都不适宜儿童用药,同时,服用中药复方治疗很多都需要配合针灸、按摩或者现代治疗仪器辅助治疗,治疗时间较长,使得多数儿童难以坚持。中药复方治疗弱视目前临床对其治疗效果还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其作用机理模糊。谭伟华等人通过研究分析71例弱视儿童的临床资料可知,弱视的发病机理主要是因为肝肾精亏、气血不充足及脾胃较弱所致。并且为了研究中药作用机理做了初步实验验证,推理中药治疗儿童弱视的效果可能和降低血清中微量元素——铜密切相关,其中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可以作为中药治疗弱视的效果评定和预后预测的客观指标。因此必须加强对中药治疗弱视的作用机理研究,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地改进药物剂型、认真筛选处方,进一步提升现有制剂的质量标准。参照中药主药物有效成分中的理化性质,增强疗效,尽量减少患者的服用药量,选取合适的剂型,深入研究药物在儿童身体内的吸收、分布及代谢特征,考察不同剂型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依照剂型的药物特征及主药物的特点,分析配入合适的辅料与矫味剂,并观察是否存在配伍禁忌情形。通过大量均匀设计与平行试验考究各种不同类型的影响因素,挑选出最佳组方与剂量,并进一步实施提取、浓缩及成型工艺等,以提高药物有效成分含量与药物稳定性,制备成疗效显著服用方便的新药物,充分发挥中药在治疗弱视方面的功效。
6总结
总之,临床普遍认为弱视主要是因为在儿童视觉发育过程中黄斑中心未受到清晰图像的刺激,导致黄斑部位的发育受到抑制,或者是患儿视觉中枢对黄斑实施抑制引起。所以应用传统的弱视训练、验光配镜及遮盖疗法是必须的,但这都是外部原因,而外因需要通过内部原因发挥作用,故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很重要。因此,需要在传统综合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配合穴位刺激、中药、耳压以及针灸等中医治疗方法,才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对中医治疗弱视方面的研究主要有:苏丽萍,严宏等人采用中药联合戴镜、遮盖疗法避免患儿出现视力回退的良好效果。而王智,何湘珍等人从免疫组织化学与亚细胞病理学的角度思考,进行针刺拮抗弱视剥夺效应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相关性的研究,但临床治疗中不多见三年以上追踪与功能治愈的相关报道。由此可知,关于中医治疗弱视的机理、效果需要进一步研究。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研究论文
1证候研究
心力衰竭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证候表现与疾病性质、病程长短等有一定规律。黄平东观察10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的中医证型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将充血性心力衰竭常见症候分为气虚、血瘀、水停、阳虚4类。结果显示:心力衰竭的常见证型依次为气虚血瘀、气虚血瘀水停、阳气虚血瘀水停和阳气虚血瘀,前两型多见于心力衰竭轻症,后两型多见于心力衰竭重症。陆姣姣等通过借助现代统计学方法,分回顾性和前瞻性两部分,对符合条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证候和证候要素进行规范。结果显示:充血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证候依次为心血瘀阻证、心气亏虚证、痰阻心脉证、心阳亏虚证、心肾阳虚证;病位类证候要素在回顾性和前瞻性病例中分布一致,从高到低依次为心、肾、肺、脾、肝;病性类证候要素中,回顾性病例中前5位的依次是血瘀、气虚、痰浊、阳虚、阴虚,前瞻性病例中前5位的依次是气虚、阴虚、痰浊、血瘀、阳虚。冯利民等利用数据库收集该院22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并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表明在中医辨证中本虚证中以气虚最多见,标实证中血瘀、痰阻者所占比例最多。
2辨证论治
2.1辨证分型治疗:辨证分型是中医治疗的基础,目前国内尚无统
一的心衰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临床医家多从八纲结合脏腑辨证来分型,大多数临床研究采用《中药新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慢性心力衰竭进行分型,具体分为6型:心肺气虚、气虚血瘀、痰饮阻肺、气阴两亏、阴阳两虚、阳虚水泛。邓铁涛认为心衰五脏相关,以心为主。心衰虽有气血阴阳的不同,但气属阳、血属阴,心气虚日久损及阴阳,故将本病分为心阳虚型和心阴虚型两大类。立温心阳和养心阴为治疗心力衰竭的基本原则,代表方为暖心方和养心方。王素琴将本病分为
①气虚血瘀型,治以益气活血、健脾利水;
②气虚阳虚型,治以补气活血、温阳利水;
③水犯心肺型,治以益气活血、利水定喘;
④气阴两虚型,治以滋阴益气;
⑤气血两虚型,治以益气养血安神。杨培君等将本病分为五型:
①心气阴虚证治以益心气养心阴,化瘀肃肺,方药以炙甘草汤合生脉散化裁;
②气虚血瘀证治以益气化瘀,养心定悸,方药以保元汤合桃红四物汤化裁;
③心肾阳虚证治以温补心肾阳气,佐以化瘀利水,方药以附子汤加丹参、桃仁、葶苈子、车前子;
④阳虚水泛证治以温阳化饮,泻肺化瘀,方药以真武汤合参附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⑤心阳虚脱证治以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方药以四逆加人参汤加味。张瑞华等从本虚标实着手,根据心衰的中医辨证分为3个证候进行治疗:
①心肾气阴两虚、水湿内停型,以益气养阴、利水活血治疗;
②心脾气虚、肾气虚损、水湿泛滥型,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治疗;
③心脾气虚、水湿内停型,以补益心脾、活血利水治疗。李介鸣根据临床常见证候将本病大体分为3类:
①气阴两虚、血脉不和,治以益气养阴、和血通脉;
②脾肾阳虚、水湿泛滥,治以温阳行水;
③肺肾两虚、水湿上泛,治以温补肺肾、纳气平喘。
2.2专方专药治疗:张翠英等
认为收缩性心力衰竭病性属于本虚标实,本虚在于心气亏虚、心肾阳虚,其标实在于瘀血内阻、水湿泛滥。治疗应当温补心肾、振奋心阳以治其本,佐以化瘀利水以顾其标。自拟参附强心煎(熟附子,仙灵脾,红人参,黄芪,北五加皮,桂枝,茯苓,丹参,益母草,川芎,麦冬)治疗收缩性心力衰竭51例;对照组32例服用地高辛。疗程均为3周。结果显示治疗组心衰总有效率为90.02%,显效率为50.98%;对照组治疗心衰总有效率为68.75%,显效率为28.13%,认为参附强心煎治疗收缩性心力衰竭有缓解心衰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的作用。刘金民等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健心汤(生黄芪、熟附子、太子参、仙茅、红花、葶苈子、川芎、茯苓、香附、桂枝)治疗CHF病人33例,结果显示能有效地降低病人血清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NO,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减小左室舒和末期容积(LVEDV)和左心房(LA)内径,改善病人心室重塑。孙怡春在常规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础治疗组加用参麦注射液治疗20例,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总有效率分别为95%和85%。顾旭等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治疗组60例患者予通心络胶囊治疗,对照组54例患者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8.4%和72.2%。通心络胶囊在缓解心衰症状、改善心肌缺血、提高射血分数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3治疗原则
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温则消而去之。”为后世的'辛温散寒之法创立了理论基础。《素问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用行气活血之法疏导气血的运行。由此可见《内经》中已有了活血化瘀法治疗心力衰竭的思想雏形。“开鬼门”“、洁净府”“、去宛陈莝”见于《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张志聪注曰:“鬼门,毛孔也。开鬼门,发表汗也。洁净府,泻膀胱也。开鬼门,则肺窍通而水津布,所谓外窍开则里窍通,上窍通则下窍泄也。”《说文针解篇》曰:“‘去宛’谓去血之瘀积‘,莝陈’谓消水之蓄积。”“开鬼门”旨在宣肺、肃肺、化痰;“洁净府”需当温阳化气利水;“去宛陈莝”意为活血化瘀利水。以上的治疗法则为后世治疗心力衰竭提供了理论依据。心力衰竭的病理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标实为血瘀、水停、痰饮,标本俱病,虚实夹杂;病变涉及五脏,形成以心为中心,肺、肾、肝、脾皆可致病的病理特征。所以在治疗时就需要以心为重,兼顾其它脏腑,且该病虚实夹杂,治疗时需标本兼顾。心衰以阳气亏虚为本,瘀血、水湿为标,治疗宜益气温阳、活血利水,其中益气温阳是治疗心衰的基本原则,应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而活血、利水仅为治标之法。在临证时要注意邪正关系,单纯补虚则易恋邪,单纯祛邪更伤阳气,因此宜标本兼顾,根据标本的轻重、缓急,治疗用药则有所侧重。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气血相生、阴阳互根的关系。治疗当温阳益气,如此则正复邪去,气充血行。在此基础上,根据病情轻重缓急,适当配合化瘀行水之法,寓通于补当中,以补为主,以通为辅,祛邪而不伤正,不可滥用攻伐,徒伤正气,正气愈虚则气血愈难复。同时,活血祛瘀与温阳利水相互为用。而对于热瘀水结则需活血、利水、清热并用。心力衰竭阳虚日久,或滥用利尿药,必损及阴液。若阳虚阴伤,阴阳俱虚,则需益气养阴,阴阳并补,阳生阴长,正气康复。心力衰竭如现水肿,又有阴伤,则需温阳利水与育阴利水法配合使用,使温阳而不伤阴,育阴而不助水湿。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对于急性心衰,阳气暴脱、冷汗淋漓、面色灰白,口唇紫绀、四肢厥逆、脉微欲绝者,又当用回阳救逆法益气固脱。积极治疗原发病,心衰是多种心脏病发展的结果,在治疗心衰的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可使心衰迅速得到控制,并减少复发。
4评述与展望
中医药对慢性心力衰竭相关病证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且疗效确切。近年来中医药防治慢性心力衰竭在缓解症状及改善生存质量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着明显不足的地方,如对慢性心力衰竭证型分型繁杂,辨证标准不一致;治疗方法差异大,临床治疗方案不利于推广;疗效评价标准不一致,注重短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缺乏对远期疗效和病人的住院率和病死率等终点指标观察,说服力不强。因此,加强CHF辨证分型的规范化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标准化治疗是中医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运动神经元病的中医研究治疗分析论文
摘要:文章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中近间有关运动神经元病的中医研究文献,检索词分别为“运动神经元病、中医、中医治疗”和“MotorNeuronDiseas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reatment”,检索式分别为“与”和“and”。共检索到中文文献447篇,英文文献22篇,根据文献纳入、排除标准,剔除不规范及重复文献,共纳入符合标准文献34篇。发现中医在治疗运动神经元病上优势明显,并且取得了显著研究进展,为医学工作者今后对于本病的研究及治疗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运动神经元病;中医;中医治疗
运动神经元病(motorneurondisease,MND)是一组选择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元、皮质椎体细胞及椎体束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一系列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不同组合,特征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延髓麻痹及椎体束征。据最新流行病学统计[1]:患者多中年发病,病程大约为2~6年,年发病率为1.5/10万~2.7/10万,患病率约为2.7/10万~7.4/10万,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无特效治疗方法,仅用大量维生素、氨基酸、核酸制剂、血管扩张剂及能量合剂等对症支持治疗[2-3],无明显疗效还造成诸多不良反应。目前MND仍是神经系统难治性疾病,世界各国医学工作者正致力于寻找针对本病的有效治疗方法。许多中医医家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先进医学技术及大量临床实验的深入研究,发现中医在治疗本病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对MND的中医研究进展及治疗进行综述。中医对本病病名、病因、病机的研究
1.病名
中医古籍中对于MND的病名无相关记载,查阅近10年间相关文献,大多数医家以其进行加重的肌无力、肌萎缩、肌束震颤等主要临床表现,将其归入“痿病”范畴[4-7],郭帆等[8]因其症状的不同表现,还将其细分为3类:肌萎缩伴感觉异常为痿痹并病;强直性肌无力、痉挛步态为痿痉并病;仅出现肌无力而无肌肉萎缩为痿痱并病。裘昌林[9]、仕丽等[10]不否认痿病的说法,若同时伴有吞咽困难,饮水咳呛,构音不清等球麻痹症状时,应归入《奇效良方》中所记载的“瘖痱病”范畴;黄红梅等[11]则认为本病可以不必拘泥于中西医的称谓,而是作为中医中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按国际化的诊断标准界定。2.病因本病病因至今尚未明确,现代研究认为可能与神经细胞毒性、感染、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及营养障碍等有关。根据现代中医医家对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总结,将本病的病因分为以下4类[8,11]:本病中一部分呈遗传性、家族性,正是中医所认为的先天禀赋不足,若加后天失养,则发病更速;《素问痿论》中提出五痿,都因五脏精血损伤所致。一部分是由于环境因素所致,多为外来湿邪侵袭而引发,《素问痿论》云:“有渐于湿,以水为事,居处向湿,发为肉痿”。一部分是由于感染因素,外来毒邪侵犯人体,长期客于督脉和络脉,耗伤气血,阻滞络脉,败坏形体。还有一部分由于奇经亏虚,五脏虚损,奇经损伤致使脊髓与脑皆失温养而发病,此与现代医学研究的MND主要选择性损害大脑皮质、脊髓前角和脑干运动神经元的病理极为相似。3.病机本病病机较为复杂,西医对于本病的发病机制还处于假说阶段,现代研究认为可能在遗传背景的基础上的氧化损害和兴奋性毒性作用共同损害了运动神经元所致[1]。目前现代中医医家对于本病病机的认识也是多种多样的,王殿华等[12]认为本病病机之本为奇经亏虚,五脏虚损;阴虚火旺,毒邪肆虐为病情进展的重要因素;元气衰败,升降乖戾,痰瘀交互是最终病危病机的关键,以此将本病分为早中晚三期发展过程。周仲瑛认为本病与肝脾肾三脏相关,脾胃虚弱、肝肾亏虚、湿热内蕴,致使气血津液不能灌注,筋脉失养[13]。翟磊认为五脏虚损为致痿之本,痰、湿、瘀、风为致痿之标[14]。郭帆等[8]认为肝脾肾三脏虚损是发病的内在原因,浊毒之邪是本病的重要致病因素,瘀血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虚风内动是本病进展的重要病理环节,络脉瘀滞是本病缠绵难愈的主要机制。裘昌林[9]认为脾肾亏虚是本病的基本病机,风动、痰阻、血瘀是病变不同阶段所派生的标象。洪逸铭等[15]提出以肺、脾、肾三脏以应上、中、下三焦为主轴,本病发生的根源在肾,枢纽在脾、胃,肺脏必伤,认为其中任何一个脏腑出现异常,将会导致气血周流失常而发病。总结各医家针对病机的理论探讨,发现本病多是由于脏腑亏损,加之外邪侵袭,导致各类病理产物的产生而瘀阻经脉,筋脉失养而发。中医对本病辨证分型及分布规律的研究1.辨证分型总结近年来大量文献表明,本病在临床中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分型标准,翟磊将本病分为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肝肾亏虚、脾胃虚弱、气虚血瘀5型[14]。刘磊等[16]将本病分为肺热津伤、肝肾阴虚、脾胃虚弱、肾虚痰瘀4型。孙亮[17]将本病分为脾肾阳虚、脾胃虚弱、肝肾阴虚、脉络瘀阻4型。马广斌[18]将本病分为脾胃虚弱、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虚血瘀、肺气不足、肾阴阳两虚6型。谢仁明等[19]按疾病发展的过程将本病分为湿浊阻滞、浊毒侵犯、痰热互结、脾胃气虚、肝肾亏虚、脉络不通(络病)6型。张文立[20]从瘀阻形成的病理机制将本病分为气虚血瘀、阴亏血瘀、痰阻血瘀3型。本病致病因素、病理变化及临床症候复杂且多样,由于切入点不同,导致本病的分型也具有多样性,大多数医家按照痿病的分型进行辨证,有些医家按照临床收集的四诊症状进行分型,还有医家根据疾病发展的过程进行分型,但无论采取何种分型标准,都应该从疾病发病的本质出发进行辨证,以此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分布规律
杨志敏等[21]对62例MND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其中脾肾亏虚证所占比例最大(41.9%),其次为脾胃亏虚证(36.6%)、肝肾亏虚证(19.4%),还有部分湿热内蕴证(6.4%)、瘀血阻络证(1.6%);结论:脾肾亏虚与脾胃亏虚为本病最常见的证候,特别是脾虚在本病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杨志敏等[22]又将163例本病患者四诊分布规律进行提取公因子分析,并经主轴因子法求出因子负荷矩阵,结果显示脾虚的公因子对总变异的贡献度达40.344%,与上述62例结果一致,进一步表明脾虚为本病主要证型。段宝亮[23]收集62例患者进行研究,脾肾亏虚证所占比例为43.5%,脾胃亏虚证24.2%,肝肾亏虚证22.6%,湿热内蕴证6.4%,瘀血阻络证3.2%;结论:MND中医证型主要为脾胃亏虚证及脾肾亏虚证。陈文霖等[24]以62例本病患者最后一次就诊情况分型,湿热浸淫2例,脾胃亏虚15例,肝肾亏虚19例,痰瘀阻络26例。总结医家对于本病的证候分布研究,表明本病的症候主要以肝脾肾三脏亏虚为主,而在陈文霖的研究中,痰瘀阻络型占41.9%,笔者认为这个结果与其收集的为患者最后一次的就诊症状有关,症状只是当下病理情况的'一个反映,由此可以推断出某一阶段的证型,而每个疾病的证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也在不断变化,这也是中医有别于西医的地方,是治疗不同阶段疾病的关键。本病的中医治疗1.中药自拟方及成药治疗现代医家通过不断的临床研究,发现中药在本病的治疗上疗效显著。许文杰等[25]将8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补肾健脾疏肝的自拟方(生黄芪、生地黄、仙灵脾、巴戟天、山茱萸、茯苓、石斛、怀牛膝、柴胡、郁金等),对照组采用利鲁唑片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5.0%和30.0%。刘友章等[26]对40例患者给予健脾补肾熄风中药方(黄芪30-120g,五爪龙30-100g,白术12g,茯苓、杜仲、巴戟天各15g,熟地黄20g,山药、菟丝子各30g,甘草6g,全蝎6g)治疗。结果:治疗后较治疗前部分症状积分明显下降(P<0.05)。罗雪花等[27]采用健脾益肺方中药颗粒(黄芪9g,党参4.5g,白术4.5g,干姜1g,五味子1g,杜仲1g,菟丝子0.5g,麦冬3g,陈皮0.5g,法夏0.5g,僵蚕0.5g,紫菀3g,杏仁1g,桔梗2g,柴胡1g,制马钱子0.1g,炙甘草2g)治疗患者28例。结果:治疗1个月平均有效率为93.5%,治疗2个月平均有效率为87.2%。牟艳春[28]将3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9例,均使用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注射参麦注射液250mL。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9.6%,对照组有效率为69.2%。金培强[29]将2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3例)和观察组(15例),对照组单用利鲁唑片(力如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龟鹿二仙胶加减。结果:观察组中医主证临床积分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张利涛[30]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使用常规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四君子汤。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观察组为96.66%,差异显著(P<0.05)。2.辨证论治及选方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精髓,许多医家对本病进行辨证分型,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选方治疗,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谢仁明等[19]按初起当祛邪解毒以扶正,久病多从虚从瘀论治进行辨证,共分6型:①湿浊阻滞证,治以化湿祛湿、祛邪外出,可用达原饮与二妙散合用;②浊毒侵犯证,治以解毒、化浊、通络,可用二妙散、四妙散等;③痰热互结证,治以清化热痰,常用黄连温胆汤加伸筋通络之品;④脾胃气虚证,治当健脾益气,常用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⑤肝肾亏虚证,治当补益肝肾、滋阴清热,常用《丹溪心法》虎潜丸;⑥脉络不通(络病),常用桃红四物汤。马广斌[18]将本病分为6型:①脾胃虚弱,治以健脾养血、益气补血,方用圣愈汤加减;②肝肾阴虚,治以补益肝肾、养血活络,方用左归丸加减;③脾肾阳虚,治以健脾补肾,养血荣肌,方用右归丸加减;④气虚血瘀,治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⑤肺气不足,治以益气养肺,方用保元汤合清燥汤加减;⑥肾阴阳两虚,治以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方用地黄饮子加减。裘昌林将本病分4型:①肝肾阴虚型,首选地黄饮子加减;②阴虚火旺型,选用虎潜丸加减;③脾肾阳虚型,选用右归丸加减;④气虚血瘀型,选用补阳还五汤加减[31]。
3.针刺治疗
针刺不仅可以改善肌无力、肌萎缩、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等症状,还能从根本上改善运动神经元细胞的活性,促进受损运动神经元的恢复。3.1单纯针刺治疗杨建辉等[32]将造模后大鼠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给予电针刺激治疗)和对照组(不予治疗)各30例。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损伤脊髓酶AChE活性显著增加(P<0.01);实验组脊髓前角大、中型神经元的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实验组脊髓GDNFmRNA基因体内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大鼠脊髓损伤3周后实验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许阳[33]采用针刺治疗本病患者25例,以四肢活动度、肌力及肌电图检查作为疗效标准。结果:痊愈6例,显效12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3.2复合针刺疗法郑路[34]采用多种针刺法结合治疗本病患者20例,取大椎、手三里、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悬钟等穴进行针刺;取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血海等穴,用维生素B12和当归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取关元、气海、脾俞、肝俞、肾俞、胃俞及病变侵犯相应节段的华佗夹脊穴进行穴位埋线。结果:治愈4例,显效10例,好转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0%。
4.中医综合治疗
王竹行[35]取本病患者12例,辨证论治后采用针刺、艾灸、穴位注射、中药煎服和药物静脉注射的综合中医疗法治疗。结果:治疗前症状总积分为41,治疗后症状总积分为21,积分明显下降,症状明显改善。李种泰[36]取本病患者27例辨证分型,采用口服中药、针刺治疗和甲钴胺注射液(弥可保)穴位注射的复合治疗,结果:治愈率为18.5%,总有效率为85.2%。翁国盛[37]取本病患者23例,采取针灸、艾灸并结合推拿治疗。结果:治愈9例、显效2例、好转7例、无效4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为78.26%。小结至今,现代医学对于MND还未找到一种有效的药物及治疗方法,本病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中医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以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主导思想的系统诊疗过程及中药、针灸、推拿等特色的治疗方法,有着有别于西医的优势。中医治疗不仅能促进病变运动神经元的恢复,改善病情或延缓病情的发展,还能有效的改善各类症状,且以其“简便廉验”的特点被广泛认可。但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①从总体上看,目前尚无针对本病病因病机的大系统调查和演变规律的研究,多是各医家根据患者的症状及发病过程总结出的观点,进而导致辨证的多样性而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统一的标准。②虽然中药在治疗本病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缺乏范化的基础实验及临床实验来揭示其作用机制,各方剂中药物的种类及用量的不同,治疗效果也存在差异,究竟如何揭示其量效关系,现在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③单纯的针刺、中药或多种中医治法配合对于本病的治疗均起到一定的效果,但究竟如何配合才能使疗效达到最佳,各类治法之间是协同作用亦或拮抗作用,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④在临床中对于本病的疗效观察,都是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些治法究竟多长时间产生疗效,其后续疗效、遗留效应又是怎样的情况,都需要更进一步深入的研究。综上所述,虽然目前对于本病的中医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积累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临床实验数据,但还需要大量的基础实验研究和大规模系统的临床研究作为支持。本病属于神经系统的难治型疾病,不仅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痛苦,还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及负担,中医对于本病的疗效是值得肯定的,它弥补了西医治疗的不足。今后要更加深入研究本病的病因病机,制定出统一规范的辨证分型标准用来指导临床,进一步研究出中医治疗运动神经元的最佳疗法,使中医在本病的治疗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贾建平,陈生弟.7版.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5
[2]蒋雨平.运动神经元病.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4,22(6):663-671
[3]崔荣太.运动神经元病治疗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33(10):442-444
[4]叶永铭,林驰,田楠.韩碧英教授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经验介绍.上海针灸杂志,,32(9):704-705
[5]曹静,武庆花.刘宇教授中医药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经验.中医临床研究,2014,6(1):66-67
[6]郑玉林,王宝亮.王宝亮教授对运动神经元病的治疗.中医临床研究,2014,6(1):70-71
[7]孙巍,张静生.张静生教授以痿论治运动神经元病.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9):204-205
[8]郭帆,董梦久.运动神经元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3(4):3-4
[9]裘昌林.肌萎缩侧索硬化病名病机治疗思路探讨.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3):194-197
[10]仕丽,樊兵权,王健.阎洪臣教授从喑痱论治运动神经元病经验.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13(16):35-36
[11]黄红梅,孙塑伦.运动神经元病中医研究现状分析与思考.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6(2):65-67
[12]王殿华,陈金亮.运动神经元病中医病因病机初探.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3(7):37-38
[13]吴明华.周仲瑛教授从病机要素论治运动神经元病举隅.湖南中医杂志,,25(6):72-73
[14]王维峰,陈红云,武继涛.翟磊教授中医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经验.中国处方药,,14(3):86-87
[15]洪逸铭,杜宝新.以肺脾肾为轴气血周流为线论治运动神经元病.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4):575-577
[16]刘磊,张怀亮,牛媛媛.运动神经元病的中医治疗体会.光明中医,2016,31(20):3008-3009
[17]孙亮.运动神经元病中医药治疗探析.光明中医,2016,31(16):2297-2298
[18]马广斌.中医治疗运动神经元病探析.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2(3):72-73
[19]谢仁明,王永炎.运动神经元病中医辨治及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研究思路.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5):22-25
[20]张文立.运动神经元疾病中医辩证规律分析.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23(1):11-13
[21]杨志敏,冯梅,覃小兰,等.62例运动神经元病的中医证候分析.新中医,,40(6):60-61
[22]杨志敏,冯梅,覃小兰,等.163例运动神经元病的四诊信息分布规律及因子分析研究.新中医,,44(3):44-46
[23]段宝亮.运动神经元病62例中医证候研究.光明中医,2016,31(11):1566-1568
[24]陈文霖,谭峰.62例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分析//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广州
[25]许文杰,任洪丽,支惠萍.补肾健脾疏肝法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临床疗效观察.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2(5):46-49
[26]刘友章,刘兆周,宋雅芳,等.40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的发病特点及中医治疗前后疗效分析//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兰州
[27]罗雪花,杜宝新,郑瑜,等.肺脾论治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临床疗效.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9):2219-2221
[28]牟艳春.中医辨治在运动神经元病的治疗观察.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2):184-185
[29]金培强.龟鹿二仙胶加减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临床观察.中医临床研究,2013,5(24):28-30
[30]张利涛.健脾补气法治疗运动神经元病60例效果观察.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38):168
[31]张丽萍,王珏.裘昌林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经验.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86-88
[32]杨建辉,吕建国,王辉,等.针刺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功能的影响.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43(6):404-410
[33]许阳.针刺治疗运动神经元病25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4):258
[34]郑路.针灸治疗运动神经元病20例.上海针灸杂志,,11(17):28
[35]王竹行.针灸配合中药治疗运动神经元疾病12例.中国针灸,,25(8):553
[36]李种泰.健脾胃补肝肾法治疗运动神经元病27例.四川中医,2005,23(7):37
[37]翁国盛.针灸配合推拿治疗运动神经元病变23例.福建中医药,2010,41(1):37-38
中医论文3000字
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其中大部分使用的是草药疗法,也算是一门药学!接下来是中医论文3000字,欢迎前来欣赏!
中医论文1:儿童特应性皮炎中医药研究以及治疗近况
1 研究现状
现代医学认为,AD是一种慢性变态反应性皮肤病,遗传因素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AD患儿常有先天过敏性体质,对某种或多种过敏原有明显反应。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51%的患儿可由鱼、蛋、奶等食物诱发,其血清中过敏源特异性IgE抗体阳性,且多伴有消化功能障碍,长期消化不良,或便秘腹泻,或有肠道寄生虫[2]。
传统中医学并无AD病名,根据其发病部位及形态特征,与中医文献中的“奶癣”、“浸淫疮”、“四弯风”相类似,多因母亲在孕育期间过食肥甘滋腻之品,湿热内蕴,或因情志内伤,郁火遗热于胎儿,致患儿先天禀赋不足,
素体偏热,复因后天喂养不当,饮食不节,致脾虚失运,水湿内停,挟郁热浸淫肌肤而发病。
尤氏[3]基于中医传统理论,以清热除湿、健脾益肾为法,采用中药特应性皮炎煎剂施治,发现末梢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和血清总IgE在治疗后均有明显下降,且EOS计数显着低于氯雷他定对照组。
朱氏等[4]进行了中药皮炎消净饮Ⅰ号冲剂治疗AD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发现该制剂可明显抑制二硝基氯苯所致豚鼠耳肿及其真皮内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聚集,抑制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
作用与氢化可的松相似;并用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AD患者治疗前后CD4/CD8水平,结果显示,该制剂除明显改善症状体征外,还可调节患者的CD4/CD8水平,使其达到正常水平,具有良好的抗炎和抗迟发型变态反应的作用。
李氏[5]的研究显示,AD皮损的炎症反应与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有显着相关性,与局部炎症的急性发展期关系较密切,中药补肾养血煎剂(山药、白术、茯苓、生地黄、当归、首乌、薏苡仁等)可减轻实验性皮炎豚鼠耳肿程度、真皮浸润细胞数,抑制动物模型皮损中ICAM-1的表达增强,对急、慢性AD均有治疗作用。
2 治疗近况
对于AD的治疗,西医目前主要采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组织胺药、白三烯拮抗剂、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及紫外线照射等,但因其疗效与药物的不良反应几乎成正比,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十分不利,且远期疗效尚未肯定。
中医基于治病求本的理念,以调整脏腑机能平衡为目标,采取中医辨证、中药验方及中西医结合等方法治疗儿童AD,在改善症状、减少复发、稳步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方面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2.1 辨证论治
因各医家对AD的病因病机及所涉及脏腑的认识各有侧重,故辨证分型的方法也各有不同。
钟氏[6]按皮损表现分急性期和缓解期。
①急性期辨证为风湿蕴肤型,症见皮损潮红、剧痒、抓之糜烂渗出,治以清热祛湿,佐以健脾疏风,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
②缓解期辨证为血热风燥型,症见皮肤干燥肥厚、瘙痒抓痕血痂为主,治以养血润肤、祛风润燥,药用生地黄、玄参、何首乌、当归、泽泻、白鲜皮等,总有效率为82.8%。
张氏[7]也按皮损特点分渗出和干燥2型。
①渗出型表现为皮疹潮红,呈丘疹水泡,搔抓后有糜烂渗出,结黄色痂皮,奇痒,晚间为重,此为湿热风邪蕴于肌肤。
治宜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内服药用苦参、白鲜皮、生地黄、紫草、牡丹皮、蝉蜕、地肤子、防风、泽泻、竹叶;外用三黄汤水煎冷敷。
②干燥型表现为皮疹肥厚粗糙,有丘疹、结节及痂皮鳞屑为主,剧痒,此为血虚生风兼湿热阻络。
治宜养血祛风、利湿止痒。
内服药用黄芪、当归、生地黄、玄参、地肤子、僵蚕、赤白芍;外用青黛、冰片、蛇床子研末,麻油调敷。
结果:治疗110例,有效率为100%。
尤氏等[8]根据皮损形态及脏腑功能紊乱表现分湿热、血热血燥、脾虚、肾虚、肝郁5型辨证,治疗以清热利湿、健脾益肾为主要法则,以AD煎剂为基础方剂,根据不同证型作相应加减。
湿热重者重用黄芩、苦参;血热血燥明显者重用板蓝根、红藤,去熟地黄用生地黄;脾虚者加茯苓、薏苡仁;肾虚者加山茱萸、枸杞子;兼肝郁者加郁金、香附。
治疗44例,8周后统计,总有效率为70.43%。
李氏等[9]按病程的不同时期辨证,注意处理好正邪关系,初期以驱邪为主,治以祛风清热除湿,中期以调和营卫疏理肝脾为主,后期则侧重滋养气血津液,同时辅以活血化瘀、疏风止痒,使正胜而不留邪。
姚氏[10]按年龄分型,认为婴儿期属胎毒湿热,以清热利湿为治则,药用川草乌、牡丹皮、防己、生地黄、薏苡仁、六一散。
儿童期属血热风燥,治以疏风清热为主,方用消风散加减。
王氏[11]则以湿热、脾虚、血瘀3型辨治小儿AD,认为小儿气血未充,脏腑稚嫩,用药宜轻,药味宜少,多选甘、淡、凉之品;并认为小儿脾胃薄弱,而现代儿童大多过食,故健脾消导应贯彻始终。
2.2 中药验方
因小儿为纯阳之体,“心常有余”,“脾常不足”,且脏腑轻灵,随拨随应,故多数医家对儿童AD喜用单验方施治。
魏氏等[12]以健脾化湿颗粒配合皮炎洗剂、黄芩膏外用治疗64例儿童AD,痊愈显效率为68.75%。
陈达灿[13]从心脾论治,拟健脾利湿、清心安神的基本方治疗儿童AD,并根据皮损形态不同随症加减,如皮损干燥加沙参、玉竹、石斛养阴润燥;渗液多则加茯苓、白术、泽泻利水渗湿:瘙痒剧烈加白鲜皮、防风以祛风止痒等,均取得满意疗效。
运用文献记载的经方治疗AD亦有不少报道。
关氏等[14]以消风导赤汤治疗AD患儿50例,总有效率达96%;李氏等[15]以异功散合秦艽丸加减治疗儿童AD 94例,总有效率为92%。
2.3 中西医结合
为了在治病求本的同时能尽快缓解患者皮疹瘙痒、烦躁不安的痛苦,许多医家尝试各采所长,集中西医之优势,采取中西药并用的方法,多选用速效且不良反应小的传统抗组织胺药加中药验方。
李氏等[16]以咪唑斯汀片口服加中药当归饮子为基本方加减,局部外用尤卓尔,治疗AD患儿44例,治愈显效率达72.5%,总有效为95.46%,且治疗前后EOS计数和血清总IgE含量均有明显下降,与纯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
林氏[17]以口服仙特敏滴剂,外涂尤卓尔霜,并加服自拟健脾利湿汤治疗AD患儿136例,与纯用西药的对照组比较,近期疗效无显着差异,2个月内复发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AD不仅能及时缓解症状,且复发率低,能获得理想的近远期疗效。
欧氏等[18]在口服氯雷他定、外用艾洛松乳膏的基础上加服四弯风汤加减,治愈率58.8%;西药对照组治愈率为33.3%,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
李氏[19]则以扑尔敏口服配合中药水煎熏洗皮损,总有效率为81.57%;对照组尤卓尔外搽的总有效率为52.63%。
其认为AD属反复发作性皮肤病,长期应用皮质激素类药不仅不良反应增加,且效价降低,中药外洗对于服中药困难的儿童患者尤为适宜,该组合长期应用患儿依从性好,安全性高。
3 结语
因AD是一类与遗传过敏性体质有关的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皮肤病,多于幼年期发病,发作时皮损瘙痒难耐,常使患儿寝食难安,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且因皮损持续存在,影响外观,也会使患儿产生自卑,影响其心身健康。
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难度较大,西药治疗可暂时控制症状,但药物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成正比,不宜久用,故远期疗效差。
而中医药以其疗效确切持久、不良反应少,从而在儿童AD的治疗方面显示出一定优势,上述医家的实践均验证了中医药的疗效。
但目前的资料大多仅限于个案观察和经验总结,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诊疗方案,而且中药发挥疗效的机理也欠明了。
笔者认为,今后可在选择相应的实验室指标或通过动物实验来确定中药作用机理方面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探讨。
中医论文2:中医学方法论对医学员思维的培养
以大一新生第一学期开设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人体解剖学”课程为例。
同样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研究对象,西医学强调的是物质概念的实体性,这种建立在近代生物学基础之上的,以实验、分析、归纳逻辑为主的思维方式与学生从小建立的思维模式接近,易于被接受和理解。
而中医学的五脏并非解剖实体,在中医学的脏象学说中蕴含了“取象比类”、“整体观念”等思维方式,这些从未接触过的理论不易被学生所理解和认可。
浅谈中医学与气功
【摘 要】 中医学的气的概念和气机的变化,对气功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大力整理和应用中医理论指导气功和学术非常必要。
中医学对于气功的指导地位的提升有助于规范中医气功学的术语和临床技术规范。
【关键词】 气功;中医学;内养功
中医学中对气的论述是权威的、实用的。
千百年来在临床运用中经过严格的实践检验,对中医的气的理解有助于气功练习和指导病人有效地习练功法健身祛病。
历来气功的解释多趋于使用佛家和道家术语,而使用中医术语进行是对气功诠释有助于加深对气功术语和气功医疗操作的规范,而且易于接受。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谈到了主观精神因素的平静恬淡,会使气机畅达回归到原来的自然状态,精神内守对于防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关于气:何为气?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特性。
气的生成来自于:
1.1 先天之精气:即受之于父母的先天禀赋之气。
其生理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肾藏之精气的生理功能;
1.2 水谷之精气:即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后所得的营养物质;
1.3 吸入之清气:即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
其中先天之精气为基础,奠定了总体的根基,后天之气补充和滋养先天之气使之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循环不止。
水谷之精气和肺吸入的大自然之清新之气汇聚于胸中形成宗气,走息道司呼吸、贯心脉辅心行血。
呼吸和心血的运行直接影响气血之运行,在气功中呼吸调节能很好的调节气血的运行可见一斑。
2 气的分布与分类
根据所在的部位、功能及来源的不同,气分可为以下三类。
2.1 元气: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主要由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化生,并受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补充和培养。
元气根源于肾,通过三焦而循行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无处不在。
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因此说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机体的元气充沛,则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就旺盛;反之就会因元气虚衰而产生种种病变。
在气功练习中,动功能使气机调达,推动元气敷布三焦。
静功意守丹田则有温补元气的功效,在练习中动静结合达到完美的练功效果。
2.2 宗气: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由肺吸入之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而生成。
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和脾胃之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与宗气的盛衰密切相关。
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又名为膻中。
宗气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走息道以司呼吸。
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二是贯注心脉以行气血。
凡气血的运行、肢体的温度和活动能力、视听的感觉能力、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若宗气不足,临床可见语声低微、呼吸微弱、脉软无力等症。
呼吸的停闭调节有助于宗气的生成和运行,改善气血的运行,加强心肺的功能,心主神明、主血脉、为一身之大主,肺主气,为脏腑之华盖,为相辅之官,心肺功能的提高对于防病治病是非常重要的,习练气功不能不行呼吸之功以改善一身之气血状态,气功一词由兹而生不足为奇。
2.3 营气: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
因其富有营养,于脉中营运不休,故称之为营气。
营气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血关系密切,可分不可离,故常常将“营血”并称。
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营阴”。
营气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营养和化生血液两个方面,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是营气的主要成分,是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同时又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2.4 卫气:卫气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防御、温煦和调节三个方面,包括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调节脾胃功能的气功练习方法内养功是首选,早期时候的科研和临床都已证实。
3 气的功能
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3.1 推动作用:气的推动作用,是指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
气是功能极强的精微物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殖、生长与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推动经气的运行、血液的循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3.2 温煦作用:是指气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驱除寒冷。
气维持并调节着人体的正常体温,保证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及经络的生理活动,并使血液和津液能够始终正常运行而不致凝滞、停聚。
3.3 防御作用:正如《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是指气具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
一方面,气可以护卫肌表,防止外邪入侵;另一方面,“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素问·评热病论》),气又可以与入侵的邪气作斗争,以驱邪外出。
3.4 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是指气可以保持胃、肾、子宫、大肠等脏腑器官位置的相对稳定;统摄血液防止其溢于脉外;控制和调节汗液、尿液、唾液的分泌和排泄,防止体液流失;固藏精液以防遗精滑泄。
3.5 气化作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生理功能效应,气化过程就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具体表现在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如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然后再化生为气、血、津液等;津液经过代谢,转化成汗液和尿液等。
气的各种功能相互配合,相互为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比如,气的推动作用和气的固摄作用相反相成,一方面,气推动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排泄;另一方面,气又控制和调节着血液和津液的分泌、运行和排泄。
推动和固摄的相互协调,使正常的功能活动得以维持。
4 气机:气的运动形式
气机,即是气的运动。
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升、降、出、入四个方面,并体现在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之中。
人体之气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在,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因而气的功能是通过气机来实现的。
升与降,出与入,以及升降与出入,相互为用,相反相成,共同完成人体内部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化过程。
升者升其阳,降者降其阴,出者吐其故,入者纳其新。
升降出入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终,是生命规律的高度概括。
五脏中,心肺位置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位置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出入的枢纽。
如肺呼气为出,吸气为入,宣发为升,肃降为降。
六腑则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气机的升降出入应当保持协调、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气机失常又称气机失调,是气的运动紊乱,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形成疾病。
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而引起人体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紊乱,导致体内出现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理状态。
气机失常是人体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出现紊乱的概括,也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与转归的内在表现。
4.1 气滞
“滞”是指阻塞,不畅之意。
气滞,是指气机郁滞而阻塞不畅的病理状态。
气滞的发生多与情志不畅、痰饮、水湿、食积、瘀血、结石等阻滞有关。
由于上述因素,影响到局部或全身气的运行,形成气机郁滞不畅,可出现胀满、疼痛。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因此气滞可导致血行滞涩,而形成瘀血。
若气滞导致水湿停滞,则可形成痰饮。
气滞还可以使某些脏腑功能失调而形成脏腑气滞,常见的肺气、肝气和脾胃气滞,可见脘腹胀痛,时作时止,得矢气、嗳气则舒,以及完谷不化等症。
4.2 气逆
“逆”是违背,不顺从之意。
气逆,是指体内气机升降失常,当升者升之太过,或当降者不降而上逆的病理状态。
气逆的发生,多由情志内伤、饮食寒温不适、痰浊壅阻及外邪侵袭等所致,与肝、肺、胃等脏腑关系密切。
因肝主疏泄,升泄太过,肝气上逆,可见头痛而胀、目赤面红、烦躁易怒等症状,甚则导致血随气逆,出现咳血、吐血、中风、昏厥等症。
因肺主肃降,肺失肃降而致肺气上逆,则见咳嗽、气喘、痰鸣等症。
胃主降,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而见呕吐、嗳气、呢逆、腹胀等症状。
4.3 气陷
“陷”是升举无力,不足之意。
气陷,是指在气虚的情况下,以气的上升不及和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
气陷的发生常因素体虚弱,久病耗伤或思虑劳倦等所致。
气陷多发生于脾脏,故又称“中气下陷”。
脾主升清,一方面上输水谷精微于头目清窍,另一方面托举维系人体内脏器官位置的相对恒定。
因此,在气虚升举无力的情况下,既可导致清气不能上养头目清窍,而见头晕、眼花、耳鸣等症;又可出现脏腑器官的`维系乏力,而引起某些内脏的下垂,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还可兼见脘腹或腰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等症。
此外,因气陷是因气虚发展而来的,故临床中常见疲乏无力、气短声低、少气懒言、面色不华、脉弱无力等气虚征象。
4.4 气闭
“闭”为闭塞,不能外达之意。
气闭,是指气之出入障碍,气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而出现的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
气闭多于情志刺激而气郁之极,或痰饮、外邪、秽浊之气阻阔气机所致。
其发生,可因外感寒邪,束于肌表,阳郁而不达而无汗,感受秽浊之气而致闭厥、外感热病过程中的热盛内厥、突然遭受巨大的精神刺激所致的气厥等。
临床上,还可因气机闭郁,壅于心胸,闭塞清窍,可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则见四肢逆冷,拘挛、两拳握固、牙关紧闭;肺气闭郁,气道阻滞,则见呼吸困难、气急鼻煽、面青唇紫;气闭于腑,则见二便不通。
4.5 气脱
“脱”即脱落、不内守之意。
气脱,是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逸脱,从而导致全身性严重气虚不足,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
气脱多由正不敌邪、正气骤伤,或正气长期持续耗损而衰弱,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或因大出血、大汗出、大吐泻等,使气随血脱或气随津泄所致。
临床上,因气大量外散脱失,脏腑功能突然衰竭,常出现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等危象。
5 病因中七情对于气机的影响
七情的致病特性 过度的情志活动可以直接干扰气机运动,造成气机的紊乱,如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思则气结等,气功的练习可以干预气机运动,气机平和则机体有机会得到修复,阻断了致病因素。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研究论文
摘要: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在病因病机,治法治则,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溃疡性结肠炎多以本虚标实为根本,外邪、血瘀、情志等为诱因。中医的治疗多从分期与分型出发。目前的实验结果表明中医药能有效抑制炎症细胞的浸润,起到治疗UC的作用。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治法;实验研究
溃疡性结肠炎(UC)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疑难病,现代医学对U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在我国此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中医对此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其发病的主要症状特点,此病大体上相当于中医的“下利”“久泻”“久痢”“肠癖”“痢疾”等范畴。现通过收集近5年中医药治疗UC的文献,总结UC的病因病机、治法及实验研究,希望能初步构建治疗UC框架,对提高UC的诊治水平有一定的帮助。
1病因病机
目前,西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学尚不明确。一般与免疫异常有关,寄生虫、肠道细菌、病毒感染、精神创伤、遗传等可能为诱发因素。戴宝林[1]认为UC多属本虚标实之象,以脾胃虚弱为发病之本,湿热是致病之标,血瘀为局部病理损害。危北海等[2]认为本病多因初起外邪留滞于大肠,郁热破血致病。其病变可涉及气分与血分。初期多属气分,久病则在血分。焦君良等[3]认为本病是因局部毒邪壅滞,产生包括各种致病因素的毒邪以及病理产物的毒邪,阻碍气机,导致经络阻塞,气血凝滞。病延日久,必将毒瘀壅滞,进而化瘀成痈,损及脏腑,耗伤正气,而使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并提出了“从痈论治”治疗观。俞宜年等[4]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久泻、腹痛”范畴,临床多见气血同病,多以肾阳亏虚为本,以肝郁、湿热、血瘀等为标。
2治法
2.1分期论治王新月
认为在活动期以清热化湿为主,兼以调气行血为辅;在慢性持续期以温补脾肾为主,兼以涩肠固脱为辅;在缓解期以温中补虚,除湿导滞为主。谭丹[6]认为本病不管是在活动期还是在缓解期,脾虚作为其基本病机都是贯穿整个疾病过程之中的。在活动期以祛邪实为主,缓解期以兼顾其他脏腑的虚弱。李乾构[7]认为在活动期以健脾助运、清化湿热为主;慢性缓解期则以健脾补贤、除湿导滞为主。
2.2分型论治张相安
将本病分为脾虚夹湿型,治以补气健脾、和胃渗湿;湿热蕴结型,治以清热利湿、调气化滞;血瘀肠络型,治以活血化瘀、理肠通络;脾肾两虚型,治以温补脾肾、涩肠止泻;肝脾不和型,治以疏肝健脾、调气活血;及气血两虚型治以补益气血化滞。黄文武[9]将本病分为脾胃虚弱型、寒热错杂型、肝郁脾虚型。脾胃虚弱型治以健脾益胃;寒热错杂型治以温阳泄热、寒热并用;肝郁脾虚型治以佐肝补脾。
3实验研究
3.1单味药席向阳
运用防风,采用DNBS/乙醇造模,测定COX-2含量;大鼠处死后取全结肠,肉眼及光镜下观察结肠黏膜变化情况,表示中药防风能阻止UC的进一步发展,肯定了防风对UC的疗效。郑子春[11]研究发现黄柏显著降低IL-1β,升高IL-10水平,对主要的致炎因子和抑炎因子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对UC治疗可起到辅助抗炎作用。陈玉杰[12]采用蒲公英水提物干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研究发现蒲公英水提物高、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组织形态学与病理组织学评分显著下降,血清IL-6显著下降,IL-10显著升高,TNF-α显著下降。
3.2中药复方梁丽等
用乌梅丸干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研究发现,乌梅丸组和美沙拉嗪组中β2AR、β-arrestin2的表达显著增加,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表达率有统计学意义。朱向东等[14]研究发现痛泻药方对TNBS/乙醇法UC大鼠模型结肠黏膜PPAR-r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有上调作用,对黏膜细胞间黏附因子ICAM-ImRNA和ICAM-I蛋白表达有下调作用,从而抑制炎症细胞的浸润,起到治疗UC的作用。赵益等[15]研究发现葛根芩连汤能够降低血浆中MPO、H2O2、NO、MDA、P-selectin、IL-18的表达,以及提高血浆SOD、IL-4的表达。说明葛根芩连汤通过增加机体抗氧化用,抑制促炎因子的表达,从而降低UC大鼠结肠组织细胞损伤,达到治疗目的。赵秋枫等[16]将复合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分为两组,分别为甘草泻心汤组和美沙拉嗪组。观察肠道菌群变化,实验结果显示两组的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的含量均增加,大肠杆菌含量减少,表明在抑制炎症方面,甘草泻心汤与美沙拉嗪都起到了治疗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UC的`基本病机多以本虚标实为根本,外邪、血瘀、情志等为诱因。治法多从分期与分型出发。中医药在治疗UC的动物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一定进展。现阶段动物实验研究证明了中医药治疗UC的疗效,但并未诠释UC的发病机制。并且现阶段的实验多为单一药物或单一组方与西药治疗组进行对比,缺乏多种药物或多组方相互之间的对比验证。而且选取的理化指标过于单一,不足以提供充足的证据去验证实验效果。因此,对UC的实验设计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戴宝林.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探讨及辨治体会[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2):37-38.
[2]危北海,陈泽民,陈治水,等.慢性溃疡牲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防治[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3(4):199-200.
[3]焦君良,要丽瑛,李士军,等.从痈论治溃疡性结肠炎初探[J].中国中西医结杂志,,8(2):100-101.
[4]俞宜年,许士纳,林文辉.俞长荣久泻验方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0,21(9):388-390.
[5]王新月.溃疡性结肠炎分期辨证体会[J].江苏中医药,,27(1):10-11.
[6]谭丹.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分型治疗浅析[J].中医药学刊,2001,19(6):555.
[7]李乾构.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思路[J].北京中医,,23(3):149-150.
[8]张相安.辨证分型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9例[J].医药论坛杂志,,29(10):71-72.
[9]黄文武.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56例[J].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7(1):122-123.
[10]席向阳.防风对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作用的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11]郑子春,沈洪,朱萱萱,等.黄柏、地榆、白及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组织中NF-кB和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3):469-472.
[12]陈玉杰.蒲公英水提物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8(8):205-208.
[13]梁丽,范恒,段雪云.β2AR、β-arrestin2、NF-кBp65在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中的表达及乌梅丸的干预作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16):1650-1655.
[14]朱向东,王燕,何兰娟,等.四神丸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结肠组织Toll样受体2、4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3(10):67-71.
[15]赵益,叶争荣,刘红宁,等.葛根芩连汤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抗氧化及抗炎的作用机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5):1741-1745.
[16]赵秋枫,王实,夏亮.甘草泻心汤治疗复发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及其对肠道菌群和血清白介素6,10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3(4):944-946.
中医药学试验教学法研究论文
1研究方法与结果
1.1传统和文献研究结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
将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公共管理、物流专业共56名学生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均同步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试验组在传统教学进行同时实施文献教学法,在文献教学法实施之前,向学生开设文献研究方法讲座,学生根据自我兴趣选择与中医基础理论相关文献进行网上检索,收集文献并整理,之后撰写论文。完成传统教学法内容和文献研究结合教学法内容后,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理论考试。两组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试验组最后成绩以理论考试成绩与论文成绩作为评价指标,理论考试和论文成绩各按照70%和30%计入总成绩。两组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试验组的平均成绩是86.54,对照组的成绩是77.26,统计结果表明,试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1.2传统和自主授课结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
将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信息、英语专业共54名学生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均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授课方法,试验组在传统教学的同时,实施学生自主授课方法。学生自主授课方法主要在传统教学进度的前1/3后进行,此时教师限定一定课时数,由试验组学生自主选择讲授内容,自主选择授课方式,每位试验组学生都要参与授课,进度和时间由教师全程控制,教师在学生自主授课结束后,总结和梳理知识体系,并对授课的.学生进行点评和打分。试验组最后成绩以理论考试成绩和自主授课打分作为评价指标,理论考试和自主授课成绩各按照70%和30%计入总成绩。两组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结果证明,试验组的平均成绩是88.23,对照组的成绩是75.31,试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有明显差异。
2对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法改革的认识
2.1培养成就意识促进知识掌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情境的创新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1]。通过对中医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法改革,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2010级公共管理、物流专业的学生教学法的改革试验充分证明,传统教学和文献研究结合教学可以促使学生提高对中医学基础内容的认识,勤加思考,激发学生探索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求知欲望,同时促进学生利用学校网上图书馆资源拓展知识广度和深度,通过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尝试撰写论文,最终获得中医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享受成功的喜悦。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法的改革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成就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达到学生主动要求学习中医知识,主动探求中医知识的目的。
2.2提高学习兴趣加强表达能力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去解决问题;教师应围绕“解决问题”而展开教学活动[2]。中医药学概论需要记忆的中医基础知识点非常多,抽象的内容也非常多,又缺少临床实践,传统教学方法不利于提高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的兴趣,更不利于培养中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而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2010级信息、英语专业的学生教学法的改革试验充分证明,试验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和学生自主授课结合能够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备课中的积极准备,进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结果表明,学生在自主授课过程中,增加了对课本知识的深刻理解,在较短时间内能够掌握中医药学概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影响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例如课程进度安排、课程设置、教辅手段等,要想真正培养出基本功扎实、高素质创新型中医人才,还需要各个方面的长期的共同努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医医学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中医是我国整个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医医学教育相关问题也开始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为中医医学教育带来千载难逢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中医医学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带来诸多挑战。市场经济大背景下,还需要立足实际情况,对如何更好开展中医医学教育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市场经济大环境对中医医学教育的影响入手,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医医学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行重点研究,以期更好立足市场经济背景,寻找正确、科学的中医医学教育方向。
关键词:中医;医学教育;市场经济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当前重要的经济体制类型,对不同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经济与教育之间向来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不同阶段和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种经济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等,都会对教育事业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我国中医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会受到经济发展状态以及各种经济制度的影响。而面对现实经济条件,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也需要积极探索中医医学教育的有效发展途径。
一、市场经济大环境对中医医学教育的影响
经济与教育之间关系密切,经济环境也会对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具体来看,教育事业肩负着培养大量优秀的人才,以更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重任。中医医学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学科之一,在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培养,不断提高不同个体在中医医学方面的文化素质和劳动能力以及劳动熟练程度等,从而更好地为各种实际建设任务服务,促进整体建设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也需要提高对各种知识和科技成果的重视程度。经过长期的发展,多种中医理论和资源得到了较大的开发和利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现代化的'思想和技术也开始被应用于中医理论和资源的开发之中。而在这一过程中,也需要借助系统的中医医学教育来不断促进相应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以更好将各种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科技成果等应用到实际的劳动生产过程之中。
在这一过程中,各中医院校则属于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教育的中心,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必然会对中医医学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案产生一定的影响。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医医学教育存在一定的无法良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我国的中医医学教育历史悠久,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医医学教育也逐渐呈现出一定的滞后现象,无法很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例如,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的情况,相应的专业结构在设置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医药科技发展以及人才市场对不同类型和专业中医药人才的实际需求,相应的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没有很多好的针对市场以及各种中医药技术等。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医医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分析
(一)进行科学的教育体制建设
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进一步发展中医医学教育,促进中医医学教育水平更上一层楼,首先需要积极地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和建设。针对以往中医医学教育体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不适应现实经济条件的问题,还需要积极地立足中医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逐步制定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针对市场经济的特点,注重对教育评估所具备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予以应用,鼓励不同的中医类院校积极参与到激烈的投入与产出市场竞争之中。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不断对中医类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予以“倒逼”,促进其管理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首先,要做好在教育理念方面的更新。在中医医学教育中,要努力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念,充分考虑到市场经济对中医医学教育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其提出的各种要求,从而制定完善的多方面对策,从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积极的改革和优化。
例如,在专业设置方面,在立足国家教委所制定的专业目录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积极对当前的经济发展状态以及对中医的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全面的调研和科学分析,进而以相应的调研和分析结果为基础,依据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一定的自主专业设置,并上报国家主管部门备案。另外,考虑到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交流频繁,大量人才的流动速度很快,并存在频繁的职业转换现象,在进行专业设置的时候,还要注意适当对专业口径予以拓展,以更好地增强毕业生的适应能力,为其更好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之中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内容以及课程的设置方面,要注意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实际情况,包括人才市场的需求以及经济条件下的市场需求情况等。并针对实际情况,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注重教学实践和创业教育以更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
在中医医学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教育与实际市场经济之间的紧密联系。密切观察市场经济的发展动态,并积极对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等予以增加。加强中医药相关最新科技知识课程的设置以及建设,并加强中医药教材建设。尤其要注意在教材中对各种最新中医药科技成果予以收录和介绍、反映等,以及时更新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帮助其日后更好适合市场环境。另外,加强实践环节,在教学方法和办学模式上要注意加强实践环节。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同的中医类院校可以积极建立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并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基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从而为中医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良好的条件。另外,加强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首先,完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开展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的计划设置、内容更新、方法改革、建设管理等环节,遵循创业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有效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实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育人,支持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实践,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营造全校创新创业氛围,积极构建学校“大创业”格局。其次,加强创新创业项目管理。以项目科学化、规范化运作为原则,加强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业计划、创业实践项目等,按照小资金培育、梯次资助、不断推进的机制支持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和师生联合创新创业。另外,积极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注重创新服务平台和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师生共享学校的省部级开放重点实验室,服务于创新创业重点项目;引导成立与专业人才培养相融合的校企联合培训机构,聘请校内外专家指导评价各院项目,选拔优秀项目给予基金支持和导师指导,进入校级创新创业孵化实战平台。
(三)对中医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予以改革和创新
以往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在管理体制方面,中医医学教育过程中采用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是“五统一”体制。在这一体制模式下,相应的招生计划由国家统一颁布。不同中医类院校所使用的地方教学大纲以及教材内容也是相同的,此外,还采用统一教学、统一审批专业以及统一办学等模式。这样的管理体制下,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教育教学效果,培养出一定的中医人才,但也容易导致人才培养单一情况的出现,导致相应的中医人才在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之后无法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甚至遭到市场的淘汰。为此,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医学教育教学的水平,还需要在宏观控制的前提条件下,积极对中医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予以改革和创新。针对不同中医类院校的实际情况,给予一些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打破以往“五统一”的办学模式,鼓励通过多种不同的渠道进行共同集资办学。在具体的办学方式上,可以采取学校与地方、学校与企业等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例如,通过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在合作模式下,学校将作为企业的专业技术支撑单位,双方可以开展多方面的合作活动,包括联合培训中医药健康产业需要的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联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和课题等。通过开展科研项目深度合作,共同探索中医药职业教育新方法、新模式,搭建企业“用人”和院校“育人”之间的桥梁,培养综合素质好的实用型医药人才。另外,也可以结合不同地区的智力引进工作,在中药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临床医疗、临床医技、康复和护理专业人才等方面全方位开展国内国际合作与交流。
参考文献:
[1]刘红宁,袁杰,陈绍辉,等.市场经济与我国中医药发展[C]//华东卫生经济研究协作会第23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王屹亭,沃红梅,徐玲,等.中医现代化滞后的制度分析[J].医学与哲学,,(19).
[3]郑旭锐,李长秦,董正华,等.中医创新实验班《温病学》教学中PBL教学法初探医学教育[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3).
[4]耿直.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医医学教育问题的思考[J].新疆中医药,,(6).
[5]姚其煌.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刍议[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
[6]陈艳萍.中医院校创业教育实施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
护理专业中医护理方向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调查临床护理专家对专科护理专业中医护理方向课程设置的评价。[方法]通过个别访谈法对临床护理专家进行访谈。[结果]护理专家积极性和权威程度高,意见协调程度好,专家注重对护士的核心能力、实践性、人文素养及中医护理特色的培养。[结论]形成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护理专业中医护理方向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护理专业;中医护理;课程设置
2013年3月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湖南省卫生厅颁布了湘中医药[2013]10号文件“湖南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1]。文件提出总体工作目标:通过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到2015年全省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的直接体现,课程设置情况会影响护理专业中医护理方向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本研究采取专家咨询法进行高等中医院校专科护理专业中医护理方向课程设置的研究,旨在为高等中医院校专科护理专业中医护理方向的课程设置的改革及完善提供思路和方向。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湖南省直中医院从事中医护理教育、中医临床护理的护理专家30人。专家入选标准为:主管护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事中医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工作10年以上,曾经或现在担任护士长职务。年龄35岁~40岁16人,40岁以上14人;工龄10年~19年12人,工龄≥20年18人;学历均为本科以上;职称为中级、副高级的专家依次为18人、12人。发放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30份,有效率100%。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①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内容包括年龄、性别、职称、学历、工龄、工作单位、工作的科室等。②专科护理专业中医护理方向课程设置调查问卷:应用文献检索法、小组讨论法,在目前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设计专科护理专业中医护理方向课程设置调查问卷,问卷分为4个模块,分别为公共课(10项)、专业基础课(9项)、专业课(12项)、选修课(10项)。条目采取likert5级评分:很重要(5分)、重要(4分)、一般重要(3分)、不太重要(2分)、不重要(1分)。以重要性赋值同时满足<3.50、变异系数>0.2、满分比<20%作为剔除课程的标准,课程内容重复选择权重更高的课程[2]。
1.2.2收集资料的方法采取问卷咨询法及问卷访谈法等形式发放和回收问卷。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收集资料进行处理。
2结果
2.1专家的积极性和权威系数专家的有效回收率为100%,同时专家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充分表明专家对专科护理专业中医护理方向课程设置具有较高的积极性。本组专家权威系数为0.72~0.85,说明专家对本课题研究内容的权威性较高,其函询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2.2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专家意见集中程度用重要性赋值均数和变异系数来表示。访谈的指标重要性分别为3.70~4.93,变异系数分别为0.01~0.30,说明专家意见集中程度高。
3讨论
3.1专家对课程设置的评价研究表明,上述重要性分赋值均在3.7分以上,说明专家认为41门课程均重要;专家意见比较集中,标准差均小于1,说明专家对同一门课程的评价意见相差不大;一般认为变异系数应小于0.2[3],本访谈变异系数小于0.2,说明专家对课程的重要性的认识的波动程度较小,专家的协调程度比较高。
3.2专科护理专业中医护理方向课程设置的特点
3.2.1课程设置注重专业核心课程从专家咨询结果可以看出,专家评分较高,重要性赋值排前10的课程依次为《基础护理技术》《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实践技能操作》《急救护理》《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新生入学教育》《儿科护理》《妇产科护理》《人体解剖学》。前10门课程中专业课占了8门。构建的注册护士核心能力框架包括目标层及3个准则层共4个层次。其中第一准则层包括知识、技能、能力和个人特质[4],说明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性。
3.2.2注重课程设置的实践性从专家评分可以看出《基础护理技术》《实践技能操作》《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得分排前10名,《中医护理技术》课程专家评分也比较高,说明护理专家认为护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中医护理方向学生的培养规格是要求通过对中西医学科学和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系统学习,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热爱护理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身心素质,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胜任护理岗位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护理人才。要求中医护理方向的学生不仅掌握护理专业应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应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知识及中医护理基本操作技能,具备辨证施护的能力。
3.2.3人文素养课程受到重视大专及本科层次的护理关怀课程的教学目标多为掌握人文关怀知识、获得人文关怀感知、习得人文关怀能力,最终养成人文关怀品质和表现人文关怀行为[1]。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护士人文修养、心理健康教育、护理心理学课程专家评分度较高,说明护理专家认可人文素养课程的重要性。护士核心能力将个人特质作为护士核心能力的'基础单独列出,符合护士的角色要求和工作特点[4]。良好的人格特征和护士本人对护理职业的看法和情感有利于提升护士的核心能力,缓解护士工作压力,是促成护士成功的关键因素[5]。孟艳君等[6]研究表明,开课率≥80%的课程有护理心理学、人际沟通、护理礼仪、护理管理学、护理教育学、护理美学。李秋萍等[7]调查10所护理院校中人文课程开设情况指出,开设门数最多的19门,最少的6门,平均11门;必修课设置最多的8门,有1所院校未开设人文必修课;选修课开设最多的18门,最少的3门;人文社会课学时占总学时数最多的为24.1%,最少的为6.2%,平均为13.3%,这与国外本科教育课程中1/3为人文学科的现状有较大差距。我校开设人文素养课程中必修课开设3门,选修课开设3门,其中护士人文修养包括护理伦理、护理美学等部分人文内容,占总课8.7%。与本科院校及国外本科教育中的人文课程相比,有一定差距。专家同时建议《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护士人文修养》两门课程有重复内容,整合成一门必修课程《护士人文修养与沟通》。
3.2.4专业课程的设置突出中医护理课程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医基础概要》《中医护理技术》《中医临床护理学》《中医饮食护理》,专家得分比较高。陈莉军[8]认为,要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中西医课程之间的比例设置应该以西医护理为主.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建议本科院校必修课中西医课程学时比例为1∶5,我校中西医课程学时比例约为1∶9。中医护理相关课程是体现中医护理特色的重要环节,《中医饮食护理》在选修课中专家评分最高,有部分专家建议将《中医饮食护理》设置为必修课。培养中医护理专业护士的核心能力的过程中以突出自我特色。根据调查结果,建议护理专业中医护理方向课程设置做以下调整,《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护士人文修养》两门课程整合为《护士人文修养与沟通》,设置为必修课程,适当增加沟通课程比重,将《中医饮食护理》设置为必修课。护士的角色除护理执行者外,还担任协调者、管理者、教育者和科研者等角色,建议将《护理教育学》增设为选修课。专科护理专业开设中医护理方向的教育势在必行,其符合时代特色及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除具备护理人员必需的知识、能力、素养外,还应具备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特色的操作技能等中医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以满足医院、社区、康复机构、家庭等领域对护理人才的就业需求,满足于人们在临床、预防保健、康复、心理、饮食等方面的护理需求,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性发展。
中医学认为,肾性水肿是指因各种因素导致的肾脏损伤引起湿浊滞留从而引发的水肿。首先发生在组织疏松部位如眼睑、颜面,继而发展至足踝、下肢,严重时波及全身,甚至出现胸水、腹水等。本病属于中医学“水气病”范畴,而且古典医籍对其症状、病因、病机、治则都有详细的论述[1]。
1古代医家对肾脏与水肿关系的概述
1.1《黄帝内经》中的相关概述
古代医家对肾脏和水肿之间关系的认识初始于《黄帝内经》,水肿在《内经》中称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其中《灵枢水胀》对其症状做了详细的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瘇,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2]。关于发病原因,《素问水热穴论篇》有云:“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肘肿。”“肾者牝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傅为肘肿。”上述内容从根本上揭示了肾脏与水肿的病理关系以及肾脏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温煦作用及司开阖作用。阴阳调和水液即得内生,水液即生则阴阳平衡,从而达到一种微妙的循环关系,使水液得以通畅,水肿而不得内生。《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而脾与肾在阴阳五行中又属于相克关系,肾水盛而脾土克其之。并且肾脏与脾脏在水液代谢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在《内经》时代,医家对水肿病已有了较明确的认识[3]。
1.2张仲景“水气”论
东汉张仲景在所撰《金匮要略》中又称本病为“水气”,按病因、病机又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5类。根据五脏证候又分为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肾水[4]。其中肾水即为肾性水肿的病理概括,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不仅将水肿的病因病机细化区分,也对水肿的形成起到了补充的作用。
1.3朱丹溪“阳水”“阴水”论
元代朱震亨所著述的《丹溪心法水肿》又将水肿分为阴水和阳水2大类,在临床上有“阳水易消,阴水难治”的说法[5]。朱丹溪认为“遍身水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阳水先以五皮散或四磨饮,重则疏凿饮;“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不涩赤,此属阴水”,阴水宜实脾饮,或木香流气饮[6]。水肿病位在肺、脾、肾,而其关键在肾。朱震亨主张水肿病证应首先辨阳水、阴水,其次辨病辨脏腑。水肿治疗应遵从发汗、利尿、泻下逐水等原则,具体应根据阴阳、虚实、气血、脏器的不同具体论治。
1.4张介宾对水肿的认识
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中称:“夫所谓气化者,即肾中之气也,即阴中之火也,阴中无阳,则气不化,所以水道不通,溢而为肿。”说明了二阴窍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在《景岳全书肿胀篇》中曰:“凡水肿诸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生而妄行。”[7]清晰地说明肺、脾、肾三脏在水肿发病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极为精辟地阐述了水肿的病因病机。
1.5李用粹水肿观
清代李用粹所著的《证治汇补水肿》归纳总结了前人关于水肿的治疗方法,认为治水肿之上法应以利水通导为之主攻也,曰:“治水之法,行其无所事,随表里寒热上下,因其势而利导之,故宜汗、宜下、宜渗、宜清、宜燥、宜温,六者之中,变化莫拘。”“宜调中健脾,脾气实,自能升降运行,则水湿自除,此治其本也。”[8]他主张调中健脾,脾气恢复升降运行,水液向下流通,护肾利尿则下行之水自除。
2.1泻肾为用、固肾为本
李应存[9]认为肾乃先天之本,藏精,主水,对津液的代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水液代谢失司、浊液驻留是水肿形成的重要病机,对肾阳虚衰的患者来说,肾虚刑水无所主而妄行,气化无力则小便涩而不利。应根据不同的病机特点采用疏风清热、宣肺行水、活血解毒、温肾利水等治疗方法,方药可选用越婢加术汤、济生肾气汤及五苓散加减化裁。对于症状明显、病情严重者,均宜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于肾炎性水肿,除利尿消肿治标外,滋阴清热、温补肾阳、活血解毒是恢复肾功能、消除蛋白尿的关键。李应存教授根据其考证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医方释要中的大、小泻肾汤[10],在临床上相互配合应用,对肾性水肿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2.2治水五法与七法
樊平等[11]认为肾性水肿乃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其中尤以肾为根本,而水为至阴,乃肾阳命火不足所致。肾阳不足,命火式微,可致肾不能气化,脾不能运化,肺不能布化,三焦之气闭塞,决渎之官无权,所以肾阳命火不足是导致水肿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水五法:疏风宣肺利水法、补气健脾利水法、补肾温阳利水法、活血化瘀利水法、疏滞泄浊法。其中,补肾温阳利水法、疏滞泄浊法详细阐述了引起肾性水肿的各种病机,并且加以解决。常用方药以金匮肾气丸加减,为肾性水肿的治疗提供了临床参考。汪玉良[12]在“去苑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的治水经典治则基础上提出了治水七法,即汗法、攻逐法、行瘀法、祛风法、利尿法、实脾法、益肾法。在肾性水肿的治疗中,当重视利而不伤正,补而不碍邪,方能使邪去而正安。
2.3祛邪扶正、补肾健脾
王一强等[13]则认为肾性水肿应从4个方面着手,即:祛除外邪、祛邪扶正、益肾消肿、活血化瘀。在肾性水肿的治疗中,当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才能彻底治疗此病。另外肾性水肿治疗还必须注意饮食调理,适当控制钠盐的摄入。因咸先入肾,其性濡润,可导致水湿内生而加重水肿症状,所以历代医家治疗水肿都十分重视盐的摄入,不论运用任何方法治疗水肿,都应当限盐,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郑平东认为脾气不足、肾阴亏虚是本病的基本病理特征,补肾健脾是疾病治疗从难转易的关键,活血化瘀能够促进病情缓解,化湿清热可以降低其反跳率。在扶正祛邪的基础上,从而确立补肾健脾、活血化瘀、化湿清热的治法[14]。
2.4温肾、化气、利水
田利军等[15]应用济生肾气丸治疗肾性水肿,方中制附子、肉桂温肾助阳,以消阴翳;山药、熟地黄、山茱萸滋补肝肾而益精血;车前子、川牛膝、茯苓、泽泻引药下行,利水渗湿而除水肿;牡丹皮擅入血分,而调血分之滞。诸药合用,共奏温肾阳、化肾气、利水消肿的作用。张晓明等[16]认为应根据肾炎型、肾病型、肾衰竭3型水肿的临床特点,紧扣水肿本质,以五苓散为主方,方中重用泽泻为君,直通肾与膀胱,利水渗湿;以茯苓、猪苓为臣,增强其利水之效;佐以白术健脾化湿,桂枝外解表证、内助膀胱气化。全方共奏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效。根据证型的不同分别配用玉屏风散、猪苓汤加减化裁。通过对五苓散的灵活化裁运用,对3型水肿都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2.5利水消肿,行通肾络
张琪认为慢性肾病患者病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大多营养状态欠佳,免疫力低下,易于感染[17]。长期持续水肿,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容易导致各种合并症的.发生。须针对不同证型应用峻烈迅猛之剂利水消肿,从而截断病势进一步恶化。高飞[18]认为通过通肾络改善肾脉循行环境,辅以化血瘀、通水道、软坚消癥、搜剔化顽邪、解表祛络邪等方法,以通络为主攻之法改善肾脏运行水、血、气的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水肿状况,恢复肾脏功能,扩大了络病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
3展望
纵观各个医家,常见的肾性水肿的治疗方法有发汗、利尿、逐水、健脾、温肾等。经临床观察,肾性水肿治疗应重视整体观,即先观察患者总体状况,排除不利因素,再从肾性水肿的致病源流入手,因证论治,因病论治,因人论治。对于肾性水肿来说,随着近年来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治疗方法的不断创新,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已经付诸临床。如提纯加工技术的发展,使中药提取物已经广泛地应用到肾性水肿的临床治疗中,治疗效果已经得到成倍的提升[19]。此外,我们还应注意食疗法的重要性,通过合理的膳食,控制钠盐的摄入,以降低肾性水肿的发病因素。随着医学视野的不断扩展,我们还应着手将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地融合到中医学独特的诊疗方法中,并形成一种先进的诊疗模式。这种模式应先控制肾性水肿的发病源头,发病时运用各种技术综合诊治,发病后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康复,最后重建患者的社会生活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医生的诊治效率,使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吕静,庞立健.中医对肾性水肿的认识[J].吉林中医药,2008,28(2):82-83.
[2]王庆其.内经选读[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45-146.
[3]陈茂盛.《内经》水肿论治探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6):1422-1423.
[4]张仲景,王叔和.金匮要略方论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6-58.
[5]张回春.水肿的辨证论治[A].第四届全国民族医药学术交流暨《中华民族医药杂志》创刊10周年庆典大会论文集[C].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研究所,全国中医药信息工作委员会,2005:72.
[6]陈凤春,谷峰.金元四大家辨治水液病变探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3):377-378.
[7]余瀛鳌,林菁,田思胜.景岳全书集要[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31-345.
[8]李用粹.证治汇补[M].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25.[9]李应存.伏梁病证治古今谈[J].中医药学报,2004,32(1):3-4.
[10]李应存,史正刚.敦煌医学卷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概况与医方释要[J].中医药通报,2007,6(3):38-41.
[11]樊平,戴双明,董盛.论治疗肾小球肾炎水肿的常用大法[J].陕西中医,2009,30(9):1195-1196.
[12]汪玉良.肾性水肿中医治疗方法[J].江西中医药,2010,41(328):41.
[13]王一强,张玉香.中医治疗肾性水肿之我见[J].光明中医,2013,28(10):2147-2148.
[14]陈美芳,唐梅芳.郑平东治疗肾病综合征经验集要[J].辽宁中医杂志,2008,36(8):1138-1139.
[15]田利军,张会云,田静.济生肾气丸加减治疗特发性水肿5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0,32(11):1662.
[16]张晓明,李锋.肾性水肿中医临床治疗浅析[J].陕西中医,2002,23(4):327-328.
[17]孙元莹,吴深涛,王暴魁.张琪教授治疗水肿的经验[J].吉林中医药,2006,26(12):14-16.
[18]高飞.浅谈通肾络法在治疗肾性水肿的临床应用[A].北京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2010:40-43.
[19]宋立群,郑敏敏.中药治疗肾病性水肿研究评述[J].中医学报,2012,27(167):457-458.
★ 中医论文翻译
★ 中医学生论文
★ 关于中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