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中医论文翻译(共含11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阿拉宁波人”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中医论文翻译
溃疡性结肠炎运用白术芍药散的治疗机制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复杂性肠道疾病,目前临床治疗以口服西药为主,包括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类,但因其疗效不稳定、毒性大和依赖性强等问题的存在,不适合长期使用。
白术芍药散是临床常用的中医传统方剂,具有补脾柔肝和祛湿止泻的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白术芍药散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疗效。
该文就白术芍药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白术芍药散; 溃疡性结肠炎; 治疗机制; 研究进展。
[Abstract]Ulcerative colitis is a chronic,nonspecific and complex intestinal disease. The current clinical treatment guideline of thisdisease recommends a variety of options with oral western medicines,such as aminosalicylic acids,glucocorticosteroids,and immuno-suppressors. However,due to their unstable therapeutic effects,high toxicities,and strong drug dependence,they are not suitable forlong-term administration. Baizhu Shaoyao powder,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prescription,is clinically and commonly used fortonifying spleen and softening liver as well as eliminating dampness and relieving diarrhea. Recent researches suggest that BaizhuShaoyao powder has significant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curativeeffect and action mechanism of Baizhu Shaoyao powder in treating ulcerative colitis,and provided the ideas and directions for its furtherresearch in future.
[Key words]Baizhu Shaoyao powder; ulcerative colitis; therapeutic mechanism; research progress.
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 ,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的慢性肠道炎症。
病变多局限在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常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
UC 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等,部分患者会出现肠外并发症,如关节和肝胆管类疾病以及眼睛和皮肤损伤等[1].目前西医治疗 UC 的药物多以氨基水杨酸类( 5-amin-osalicylic acid,5-ASA) 、糖皮质激素类 ( glucocorticosteroids,GCS) 和免疫抑制剂类为主,但因其疗效不稳定、肝肾脏的毒性大和药物依赖性强等问题给患者带来很大困扰[2].根据临床表现特点,UC 可归属于中医理论中“肠澼”“泄泻”和“痢疾”等范畴,脾胃虚弱、肾阳虚衰、湿热内蕴和血瘀肠络为其主要病因,外感六淫、饮食不节和情志失调均能损伤脾胃而诱发本病[3].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宝库,中药在 UC 的治疗中体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因其作用全面和不良反应少而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广大学者挖掘研究的重点[4].
白术芍药散又名痛泻要方,最早出自《丹溪心法》卷二,是临床常用的中医传统汤剂之一。
该方由炒白术、炒白芍、炒陈皮和防风 4 味药组成,具有补脾止泻和柔肝止痛的功效。
该方中医用于肝旺脾虚、肠鸣腹痛和大便泄泻等证,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 UC 等肠道炎症疾病,疗效可靠[5-6].本文就近年来白术芍药散治疗 UC 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
目前关于 UC 的发病机制,国内外学者已经有了初步的研究成果,目前普遍认为环境、遗传、免疫和肠道菌群等因素在 UC 的发病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7].
1. 1 环境因素 有研究表明,在过去的 50 年中,UC 的发病率呈现出显着的增长趋势,这种趋势与人们的“现代化”和“工业化”生活方式有着惊人的一致性[8].而吸烟和阑尾切除术均可显着降低 UC 的发病率和结肠黏膜的损伤程度,前者可能与烟碱导致的黏蛋白合成增加和促炎细胞因子产生减少有关[9-10],后者可能是由于手术造成的肠道微生物组的改变对 UC 有着预防效应[11].
1. 2 遗传因素 有证据表明,遗传易感性对 UC 的产生和发展有很大影响,人类白细胞抗原( 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 二类基因被证明和 UC 密切相关,在某些人群当中,HLADR2 等位基因的表达与 UC 呈正相 关,HLADR4 和HLADR6 等位基因的表达与 UC 呈负相关,HLA-DRB1* 0103等位基因表达的增加则易造成 UC 的严重恶化,需进行结肠切除手术[12-14].同时,白细胞介素 1( IL-1) 基因家族和多药耐药基因( MDR1) 也被认为是潜在的 UC 关联基因[14-15].
1. 3 免疫因素近年来涉及慢性肠道炎症的免疫机制研究使作者对 UC 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由于结肠黏膜免疫应答的异常,诱导了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增加,从而导致上皮屏障功能遭到破坏,使得肠道中的抗原物质向黏膜固有层转移,并刺激相关的淋巴组织细胞过度释放一系列的促炎细胞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α) ,白细胞介素 6( IL-6) 和白细胞介素 33( IL-33) 等[16-18],大量的促炎介质持续在肠道炎症区域募集,通过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 的降解作用最终导致了溃疡的形成和组织的损伤[19].此外,在 UC患者当中,T 淋巴细胞在引发肠道损伤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体内外实验证实,通过钙释放激活钙通道( Ca2 +re-lease-activated Ca2 +,CRAC) 阻滞剂来抑制 T 细胞的功能,可以有效减轻炎症反应[20].
1. 4 肠道菌群因素 肠道菌群在 UC 的发病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肠道菌群和人类宿主关系密切,可以保护肠道免受外源性病原体的入侵,并且提供养分和调节宿主免疫稳态[21].与健康人群相比,UC 患者存在着显着的肠道菌群失调现象,具体表现在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等优势菌群数量较少,大肠杆菌和空肠弯曲菌等致病菌群数量明显增多,大量繁殖的致病菌破坏了肠道黏膜屏障,激发了炎症和溃疡的产生[22].此外,致病菌诱导 UC 的可能的机制为: 细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LPS) 、肽聚糖( peptidogly-can,PGN) 和脂磷壁酸( lipoteichoic acid,LTA) 等物质可以作为 Toll 样受体( TLR) 的配体[23],激活 TLR-MyD88-NF-κB 信号通路,促使 NF-κB 聚合体进入细胞核中,与特定基因启动子中的 κB 核苷酸序列结合,从而启动基因转录,诱导产生多种炎症分子,最终导致 UC 的产生[24].
2 白术芍药散的方解及药理。
白术芍药散由炒白术、炒白芍、炒陈皮和防风 4 味药组成。
方中 白 术 为 菊 科 植 物 白 术 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Koidz. 的干燥根茎,苦甘而温,补脾燥湿以治土虚,为君药。
方中白芍为毛莨科植物芍药 Paeonia lactiflora Pall. 的干燥根,味酸性寒,柔肝缓急止痛,与白术相配,于土中泻木,为臣药。
方中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 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辛苦而温,理气燥湿,醒脾和胃,为佐药。
方中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 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 ) Schischk. 的干燥根,具升散之性,合白芍以助疏散肝郁,伍白术以鼓舞脾之清阳,并可祛湿以助止泻,又为脾经引经之药,故兼具佐使之用。
4 药相合,可以补脾胜湿而止泻,柔肝理气而止痛,使脾健肝柔,痛泻自止[25].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白术芍药散可显着降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D-IBS) 小鼠的稀便率及血浆 P 物质( SP) 和血管活性肽( VIP) 的含量,纠正胃肠运动功能的紊乱[26].另外,由于该方君药白术中的有效成分为内酯类,极性较小,在水中几乎不溶,参照该方已有的黄酒提取专利[27],为了提高该方中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本课题组前期通过多指标正交实验优选了白术芍药散的提取工艺,发现全方经 70%乙醇提取后能够显着地增加白术内酯Ⅰ、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橙皮苷和升麻素等成分的提取率,且工艺结果可靠,为该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28].
白术以内酯类成分为主,细胞实验表明,白术内酯Ⅰ和白术内酯Ⅲ可通过剂量依赖性地抑制 LPS 诱导的腹膜巨噬细胞中 TNF-α 的释放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 的合成,发挥其抗炎作用,且白术内酯Ⅰ的作用更强[29].Bose等[30]为了模拟白术在体内的消化分解过程,将白术水提液滴加在含有地衣芽孢杆菌的培养基中进行发酵处理,结果发现发酵产物对 LPS 诱导的肠道上皮细胞损伤具有相当强的保护作用。
叙事视域下的中医翻译的特征分析论文
一、引言
近来,西方的“泛叙事化”已经将“叙事”一词的意义从文学领域拓展到其他人文学科领域,实现了跨学科转向。翻译,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其“叙事转向”已经悄然开始。近年来,英国著名理论家Mona Baker将社会与交际语境下的叙事理论与翻译理论结合,成为这场创造性转向的代表人物,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医语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语言。因此,中医翻译是一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语言转换与传递。基于Baker基本观点,本文从叙事的角度将中医翻译看作一种再叙事,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有意识地进行叙事建构与传播。
二、翻译与叙事
Mona Baker认为,翻译的本质是再叙事(Translation as Renarration)(魏欣欣,林大津,)。具体而言,翻译就是不同译者有意识地利用各种翻译策略进行叙事建构。Baker所关注的叙事是一种基于社会学与交际理论的宏观概念,是指“我们赖以生存的日常叙述”,是指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故事,是我们向自己和别人讲述关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叙事的存在模式是动态的,可以改变的,可以累积的。当一系列相关叙事反复出现,最终会形成一个概念、建构一种文化,甚至会塑造一个学科。Baker(2006)认为叙事存在于所有体裁中,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即本体论叙事、公共叙事、概念/学科叙事和元叙事。
Baker(2006)认为翻译中的叙事可以通过框架设定进行建构。何为“框架”?Fillmore 认为( 1976,1977,转引自 Kussmaul : 61),我们听到或读到的语篇词汇都是框架,能在我们的脑海里激发出记忆中的图像。例如,美国共和党使用“tax relief”的表述方式建构政治主张。“relief”作为所设定的框架,包含“痛苦”、“遭受痛苦的对象”、“舒缓、解除痛苦的行为”等概念( 张金生、李杰 :48)。Baker倾向于将框架设定理解为有干涉意义的积极策略。通过采取这个策略,我们有意识地参与现实的构建。
鉴于框架设定的这种特征,Mona Baker 将其作为媒介把叙事与翻译联系起来。在她看来“无论从字面意义或隐喻意义上来看,翻译本身可以被视为一种框架设定” (Baker, 2006: 106)。Baker 论述了译者处理源语文本中叙事的四种主要策略,即时空框架设定、选择挪用框架设定、标签框架设定、参与者重新定位框架设定( Baker 2006: 112-139)。译者根据自己的价值立场、个人经历或者文化背景,在既定框架下有意识地选择不同的策略,弱化或强化译文传达的内容。
三、中医翻译中的叙事建构
基于 Baker观点,首先,我们可以将中医翻译理解为一种再叙事,是将一种独特的民族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这种“再叙事”是历史积淀的,不断累积的`。中医翻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每一次的发展都是一次叙事的累积,这种反复的累积使中医翻译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最终会形成一套独特的学科叙事体系。
其次,中医翻译作为一门正在形成的学科,从总体趋势而言,属于概念(学科)叙事。它是从事中医翻译的学者针对中医翻译对自己或他人所做的叙述或说明。Baker(2006)认为,每个学科,包括翻译学,都阐述并创立各自的一套概念叙事体系。换言之,中医翻译具有其独特的翻译策略与原则。
具体而言,中医翻译的概念叙事凸显在中医理论中众多的“概念”。中医“概念”更倾向于一种哲学理念,十分灵活,同一概念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内涵。比如,“天”,“阴阳”,“道”等基本概念。Baker在谈到框架设定或者建构时,提到了模糊性。其含义是由于对某一情境定义不同而产生的某种不确定性。比如,各种形式的暴力冲突可以建构为“战争”,“内战”,“恐怖主义行为” (Baker,2006,赵文静译,:163)。这种模糊性恰好与中医基本概念的不确定性如出一辙。
中医翻译的关键之处在于中医概念的翻译,但中医概念的翻译并非易事,正是由于这种概念的不确定性导致了许多错译、误译以及漏译的现象。基于这种现象,译名的统一显得非常重要。这种统一可以理解为Baker在叙事建构中所提到的一种框架设定,即标签框架设定或命名。标签或命名是指使用词汇、用语或短语来识别人物、地点、群体、事件以及叙事中的其他关键元素(Baker,2006;赵文静译,2011:187)。
针对中医基本概念的标签设定或命名体系,不同译者会有不同的诠释。有些学者致力于用拉丁语为中医创造一套既规范又实用的术语系统,然而这种统一标签诠释框架的命名没有考虑到语言的使用范围,缺乏实践性。李照国等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医术语国际标准化。他(李照国,2006:142)认为一个概念或名称的翻译固然要遵循“名从主人”的原则,在不影响国际间交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持中医核心概念的民族文化性。如李照国将“神”译作“the Shen(mind or spirit)。
除了中医术语的翻译,译者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翻译也存在不同的框架设定的策略。参与者重新定位框架设定也是Baker提到的四种主要策略之一,是指翻译活动的参与者之间以及他们和读者或听众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通过灵活运用时间、空间、指示、方言、语域、特征词以及各种识别自我和他人的语言手段来加以改变。它包括两种再定位:一种是副文本中的再定位,另一种是文本或话语内的再定位。译者用来定位的副文本包括引言、序、脚注和词汇表等(Baker,2006;赵文静译,2011:202)。
中医典籍语言的特点是句式短,四字结构多,词简意深,句式之间关系复杂。本文认为,为了能够忠实而通顺地传达原文的内涵,副文本的采用是必不可少的。以《黄帝内经》英译为例,李照国(2006:11)在翻译时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译古如古,文不加饰”,认为《黄帝内经》对于中医医药学的意义恰如《圣经》之对于西方文化,任何方式的损益都应该努力避免。
如《素问》第一篇开篇说:“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李照国(2006:108-109)的翻译如下:
Huangdi, or Yellow Emperor, was born intelligent and eloquent in his infancy. He behaved righteously when he was still a child. He was honest, sincere and wise whhen he was young. He came to the throne when he grew up.
这句翻译中将“黄帝“一词的翻译,将音译的Huangdi作为正名,保持了中医文化的原汁原味;增加的“or Yellow Emperor”是一种人物名称的再定位,符合英文语言的特点,使语篇更为通顺。同时,文后的注解作为副文本的一种有利于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黄帝”一词的内涵:
Huangdi, also known as Yellow Emperor in the West, was one of the legendary kings in ancient China. He was the son of Shaodian....。
本文认为,译者通过这种再定位,就像在开篇中编织了一个关于“黄帝”的叙事,从黄帝的视角娓娓道来,张弛有序地铺陈叙事。
然而,不同译者由于其不同的叙事立场与目的,而采用不同的框架设定策略。如美国医学史家Ilza Veith(1972:97)在其英译本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 Medicine(1949)采用引言框架将她的叙事对象的定位于医史学家,而不是语言学家。
“The translation of this great classic stands for the translation method of historians, not that of linguists. This preliminary study is expected to be a beginning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original text of the book, especially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numerous linguistic problems”。因此,她的译文存在较多错误,但是十分流畅。
目前,在众多中医翻译研究中,翻译原则与方法仍然是主体,微观研究较多,缺乏宏观理论建构研究。本文认为,从叙事理论探讨中医翻译是一种基于社会文化语境下的宏观上的理论探索。但这只是一个初步的窥探,如何将中医的深奥理论以及中医方法以叙事建构的方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使之成为我们息息相关的主流叙事,亟需翻译人员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Baker, M. Translation and Conflict: A Narrative Account [M]. New York and London: Rutledge,2006.
[2] Baker, M. Translation and Conflict: A Narrative Account[M].赵文静译.翻译与冲突: 叙事性阐释[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 Manchester,Jerome Publishing,2000.
[4] Veith,Ilza.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Berkeley,Los Angeles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2.
[5] 李照国.译海心语:中医药文化翻译别论[M].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
[6] 魏欣欣,林大津. 翻译的本质是再叙事――Mona Baker讲座题解及其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6.
[7] 张金生,李杰.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与应用―George Lakoff 北京系列讲座综述[J].语言学研究,(3).
[摘 要] 由于中医翻译历史的短暂,目前还面临着种种困境,而对于中医翻译策略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本文从目的论skopostheorie说明翻译策略的选择应该遵从翻译目的,希望能给中医翻译带来一些新的看法。
[关键词] 中医翻译困境;目的论;中医翻译策略
一、中医翻译面临的困境
1、文化障碍
中医承载着中国很深的文化底蕴。
脱离了中国文化,中医的很多理论和治疗方法都是无法解释的。
就像是阴,阳的概念,要想向外国人解释清楚,就必须从中国古代文化说起,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
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
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
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堪舆,占卜等。
而在中医方面,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所以如果中医翻译脱离了中国文化,那就像鱼脱离了水一样,是无法生存的。
而这样也给中医翻译增加了相当大的负担。
2、中医语言复杂性
中医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中医原文往往是古文写成,比如黄帝内经,像这样的书恐怕连中国人也没有多少能看得懂,而要把这样的语言翻译成古文,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所以必然在翻译过程中还需要一个中间步骤,那就是先将古文翻译成比较简单的白话文,再将白话文翻译成英语,然而这样复杂的过程更容易产生误会和错译。
3、对等术语的缺乏
由于中医翻译历史的短暂和翻译风格的不统一,中医术语一直缺乏标准的翻译,甚至有外国人把中医里分指身体3个不同部位的‘三焦’翻译成‘三个加热器’,把‘五脏六腑’翻译成‘五个仓库和六个宫殿’,‘白虎历节’(关节肿痛,历节就是‘遍历全身关节’的意思)译成了‘白色的老虎在奔跑’,人体穴位‘公孙’翻译成‘爷爷和孙子’。
中医翻译到底是音译好,还是意译好,还是音译加注释好,这样的争论至今还存在。
由于中医翻译面临的这些困难,不同的翻译家提出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异化或是归化,直译或是意译,仿词还是音译。
这样的争论还是层出不穷。
而本文认为下面的目的论可能能给译者一些启示。
二、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由汉斯・弗米尔(Vermeer)提出的,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Skopos这一术语通常用来指译文的目的。
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
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弗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
可见原文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明显低于其在对等论中的地位。
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该理论认为,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再是“对等”,而是译本实现预期目标的充分性。
弗米尔还提出了翻译委任的'概念,即应该由译者来决定是否,何时,怎样完成翻译任务。
也就是说,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或修改。
费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
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
三、翻译目的论在中医翻译中的应用
中医翻译中,不同的作者在翻译时都有不同的目的,而这些目的就决定了他们的翻译策略。
例如朱明在其翻译的“黄帝内经英文版”中写道:我相信,当外国读者掌握了一些经常出现的术语―(比如qi (气), yin (阴), yang (阳), zang-organ(脏), fu-organ(腑), triple-warmer (三焦), nutritive qi (营), and defensive qi (卫) 后,就能很容易的理解这本书的意思.将这本书翻译的清晰易懂,让即使没有任何中医知识和中国文化背景外国人也能轻松明白它的意思就是我致力要做的事情。
所以根据他的这一翻译目的,他采用了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的方法, 他在书中提到,直译原则贯穿了我的整个翻译过程,当然我也进行了词汇的增减,以便使读者能够正确充分的理解意思。
相比之下,李照国对于黄帝内经的译本与前者不尽相同,因为李照国的译本作为《大中华文库》之一,是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等单位的领导下编选翻译的。
旨在系统,准确的将中华民族文化经典翻译成外文,介绍给全世界,因此面向的是来自各个领域,各种层次的读者。
在这种情况下,李的译本就必须准确,权威,不能随意添加原文没有的内容。
因此,他的译本多采用音译加注解的翻译方法。
因此,在我们争论应该用什么翻译策略的时候,不如先想一想我们的翻译目的是什么,这样可能我们的视野才会更清晰。
结论
中医翻译至今还不过区区几十年历史,要想真正达到一个高的水平,让全世界都能通过中医翻译了解中医,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条路上我们要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理论来指导我们前进。
中医论文3000字
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其中大部分使用的是草药疗法,也算是一门药学!接下来是中医论文3000字,欢迎前来欣赏!
中医论文1:儿童特应性皮炎中医药研究以及治疗近况
1 研究现状
现代医学认为,AD是一种慢性变态反应性皮肤病,遗传因素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AD患儿常有先天过敏性体质,对某种或多种过敏原有明显反应。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51%的患儿可由鱼、蛋、奶等食物诱发,其血清中过敏源特异性IgE抗体阳性,且多伴有消化功能障碍,长期消化不良,或便秘腹泻,或有肠道寄生虫[2]。
传统中医学并无AD病名,根据其发病部位及形态特征,与中医文献中的“奶癣”、“浸淫疮”、“四弯风”相类似,多因母亲在孕育期间过食肥甘滋腻之品,湿热内蕴,或因情志内伤,郁火遗热于胎儿,致患儿先天禀赋不足,
素体偏热,复因后天喂养不当,饮食不节,致脾虚失运,水湿内停,挟郁热浸淫肌肤而发病。
尤氏[3]基于中医传统理论,以清热除湿、健脾益肾为法,采用中药特应性皮炎煎剂施治,发现末梢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和血清总IgE在治疗后均有明显下降,且EOS计数显着低于氯雷他定对照组。
朱氏等[4]进行了中药皮炎消净饮Ⅰ号冲剂治疗AD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发现该制剂可明显抑制二硝基氯苯所致豚鼠耳肿及其真皮内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聚集,抑制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
作用与氢化可的松相似;并用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AD患者治疗前后CD4/CD8水平,结果显示,该制剂除明显改善症状体征外,还可调节患者的CD4/CD8水平,使其达到正常水平,具有良好的抗炎和抗迟发型变态反应的作用。
李氏[5]的研究显示,AD皮损的炎症反应与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有显着相关性,与局部炎症的急性发展期关系较密切,中药补肾养血煎剂(山药、白术、茯苓、生地黄、当归、首乌、薏苡仁等)可减轻实验性皮炎豚鼠耳肿程度、真皮浸润细胞数,抑制动物模型皮损中ICAM-1的表达增强,对急、慢性AD均有治疗作用。
2 治疗近况
对于AD的治疗,西医目前主要采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组织胺药、白三烯拮抗剂、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及紫外线照射等,但因其疗效与药物的不良反应几乎成正比,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十分不利,且远期疗效尚未肯定。
中医基于治病求本的理念,以调整脏腑机能平衡为目标,采取中医辨证、中药验方及中西医结合等方法治疗儿童AD,在改善症状、减少复发、稳步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方面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2.1 辨证论治
因各医家对AD的病因病机及所涉及脏腑的认识各有侧重,故辨证分型的方法也各有不同。
钟氏[6]按皮损表现分急性期和缓解期。
①急性期辨证为风湿蕴肤型,症见皮损潮红、剧痒、抓之糜烂渗出,治以清热祛湿,佐以健脾疏风,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
②缓解期辨证为血热风燥型,症见皮肤干燥肥厚、瘙痒抓痕血痂为主,治以养血润肤、祛风润燥,药用生地黄、玄参、何首乌、当归、泽泻、白鲜皮等,总有效率为82.8%。
张氏[7]也按皮损特点分渗出和干燥2型。
①渗出型表现为皮疹潮红,呈丘疹水泡,搔抓后有糜烂渗出,结黄色痂皮,奇痒,晚间为重,此为湿热风邪蕴于肌肤。
治宜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内服药用苦参、白鲜皮、生地黄、紫草、牡丹皮、蝉蜕、地肤子、防风、泽泻、竹叶;外用三黄汤水煎冷敷。
②干燥型表现为皮疹肥厚粗糙,有丘疹、结节及痂皮鳞屑为主,剧痒,此为血虚生风兼湿热阻络。
治宜养血祛风、利湿止痒。
内服药用黄芪、当归、生地黄、玄参、地肤子、僵蚕、赤白芍;外用青黛、冰片、蛇床子研末,麻油调敷。
结果:治疗110例,有效率为100%。
尤氏等[8]根据皮损形态及脏腑功能紊乱表现分湿热、血热血燥、脾虚、肾虚、肝郁5型辨证,治疗以清热利湿、健脾益肾为主要法则,以AD煎剂为基础方剂,根据不同证型作相应加减。
湿热重者重用黄芩、苦参;血热血燥明显者重用板蓝根、红藤,去熟地黄用生地黄;脾虚者加茯苓、薏苡仁;肾虚者加山茱萸、枸杞子;兼肝郁者加郁金、香附。
治疗44例,8周后统计,总有效率为70.43%。
李氏等[9]按病程的不同时期辨证,注意处理好正邪关系,初期以驱邪为主,治以祛风清热除湿,中期以调和营卫疏理肝脾为主,后期则侧重滋养气血津液,同时辅以活血化瘀、疏风止痒,使正胜而不留邪。
姚氏[10]按年龄分型,认为婴儿期属胎毒湿热,以清热利湿为治则,药用川草乌、牡丹皮、防己、生地黄、薏苡仁、六一散。
儿童期属血热风燥,治以疏风清热为主,方用消风散加减。
王氏[11]则以湿热、脾虚、血瘀3型辨治小儿AD,认为小儿气血未充,脏腑稚嫩,用药宜轻,药味宜少,多选甘、淡、凉之品;并认为小儿脾胃薄弱,而现代儿童大多过食,故健脾消导应贯彻始终。
2.2 中药验方
因小儿为纯阳之体,“心常有余”,“脾常不足”,且脏腑轻灵,随拨随应,故多数医家对儿童AD喜用单验方施治。
魏氏等[12]以健脾化湿颗粒配合皮炎洗剂、黄芩膏外用治疗64例儿童AD,痊愈显效率为68.75%。
陈达灿[13]从心脾论治,拟健脾利湿、清心安神的基本方治疗儿童AD,并根据皮损形态不同随症加减,如皮损干燥加沙参、玉竹、石斛养阴润燥;渗液多则加茯苓、白术、泽泻利水渗湿:瘙痒剧烈加白鲜皮、防风以祛风止痒等,均取得满意疗效。
运用文献记载的经方治疗AD亦有不少报道。
关氏等[14]以消风导赤汤治疗AD患儿50例,总有效率达96%;李氏等[15]以异功散合秦艽丸加减治疗儿童AD 94例,总有效率为92%。
2.3 中西医结合
为了在治病求本的同时能尽快缓解患者皮疹瘙痒、烦躁不安的痛苦,许多医家尝试各采所长,集中西医之优势,采取中西药并用的方法,多选用速效且不良反应小的传统抗组织胺药加中药验方。
李氏等[16]以咪唑斯汀片口服加中药当归饮子为基本方加减,局部外用尤卓尔,治疗AD患儿44例,治愈显效率达72.5%,总有效为95.46%,且治疗前后EOS计数和血清总IgE含量均有明显下降,与纯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
林氏[17]以口服仙特敏滴剂,外涂尤卓尔霜,并加服自拟健脾利湿汤治疗AD患儿136例,与纯用西药的对照组比较,近期疗效无显着差异,2个月内复发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AD不仅能及时缓解症状,且复发率低,能获得理想的近远期疗效。
欧氏等[18]在口服氯雷他定、外用艾洛松乳膏的基础上加服四弯风汤加减,治愈率58.8%;西药对照组治愈率为33.3%,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
李氏[19]则以扑尔敏口服配合中药水煎熏洗皮损,总有效率为81.57%;对照组尤卓尔外搽的总有效率为52.63%。
其认为AD属反复发作性皮肤病,长期应用皮质激素类药不仅不良反应增加,且效价降低,中药外洗对于服中药困难的儿童患者尤为适宜,该组合长期应用患儿依从性好,安全性高。
3 结语
因AD是一类与遗传过敏性体质有关的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皮肤病,多于幼年期发病,发作时皮损瘙痒难耐,常使患儿寝食难安,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且因皮损持续存在,影响外观,也会使患儿产生自卑,影响其心身健康。
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难度较大,西药治疗可暂时控制症状,但药物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成正比,不宜久用,故远期疗效差。
而中医药以其疗效确切持久、不良反应少,从而在儿童AD的治疗方面显示出一定优势,上述医家的实践均验证了中医药的疗效。
但目前的资料大多仅限于个案观察和经验总结,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诊疗方案,而且中药发挥疗效的机理也欠明了。
笔者认为,今后可在选择相应的实验室指标或通过动物实验来确定中药作用机理方面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探讨。
中医论文2:中医学方法论对医学员思维的培养
以大一新生第一学期开设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人体解剖学”课程为例。
同样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研究对象,西医学强调的是物质概念的实体性,这种建立在近代生物学基础之上的,以实验、分析、归纳逻辑为主的思维方式与学生从小建立的思维模式接近,易于被接受和理解。
而中医学的五脏并非解剖实体,在中医学的脏象学说中蕴含了“取象比类”、“整体观念”等思维方式,这些从未接触过的理论不易被学生所理解和认可。
浅谈中医学与气功
【摘 要】 中医学的气的概念和气机的变化,对气功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大力整理和应用中医理论指导气功和学术非常必要。
中医学对于气功的指导地位的提升有助于规范中医气功学的术语和临床技术规范。
【关键词】 气功;中医学;内养功
中医学中对气的论述是权威的、实用的。
千百年来在临床运用中经过严格的实践检验,对中医的气的理解有助于气功练习和指导病人有效地习练功法健身祛病。
历来气功的解释多趋于使用佛家和道家术语,而使用中医术语进行是对气功诠释有助于加深对气功术语和气功医疗操作的规范,而且易于接受。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谈到了主观精神因素的平静恬淡,会使气机畅达回归到原来的自然状态,精神内守对于防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关于气:何为气?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特性。
气的生成来自于:
1.1 先天之精气:即受之于父母的先天禀赋之气。
其生理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肾藏之精气的生理功能;
1.2 水谷之精气:即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后所得的营养物质;
1.3 吸入之清气:即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
其中先天之精气为基础,奠定了总体的根基,后天之气补充和滋养先天之气使之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循环不止。
水谷之精气和肺吸入的大自然之清新之气汇聚于胸中形成宗气,走息道司呼吸、贯心脉辅心行血。
呼吸和心血的运行直接影响气血之运行,在气功中呼吸调节能很好的调节气血的运行可见一斑。
2 气的分布与分类
根据所在的部位、功能及来源的不同,气分可为以下三类。
2.1 元气: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主要由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化生,并受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补充和培养。
元气根源于肾,通过三焦而循行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无处不在。
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因此说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机体的元气充沛,则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就旺盛;反之就会因元气虚衰而产生种种病变。
在气功练习中,动功能使气机调达,推动元气敷布三焦。
静功意守丹田则有温补元气的功效,在练习中动静结合达到完美的练功效果。
2.2 宗气: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由肺吸入之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而生成。
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和脾胃之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与宗气的盛衰密切相关。
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又名为膻中。
宗气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走息道以司呼吸。
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二是贯注心脉以行气血。
凡气血的运行、肢体的温度和活动能力、视听的感觉能力、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若宗气不足,临床可见语声低微、呼吸微弱、脉软无力等症。
呼吸的停闭调节有助于宗气的生成和运行,改善气血的运行,加强心肺的功能,心主神明、主血脉、为一身之大主,肺主气,为脏腑之华盖,为相辅之官,心肺功能的提高对于防病治病是非常重要的,习练气功不能不行呼吸之功以改善一身之气血状态,气功一词由兹而生不足为奇。
2.3 营气: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
因其富有营养,于脉中营运不休,故称之为营气。
营气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血关系密切,可分不可离,故常常将“营血”并称。
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营阴”。
营气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营养和化生血液两个方面,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是营气的主要成分,是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同时又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2.4 卫气:卫气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防御、温煦和调节三个方面,包括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调节脾胃功能的气功练习方法内养功是首选,早期时候的科研和临床都已证实。
3 气的功能
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3.1 推动作用:气的推动作用,是指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
气是功能极强的精微物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殖、生长与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推动经气的运行、血液的循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3.2 温煦作用:是指气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驱除寒冷。
气维持并调节着人体的正常体温,保证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及经络的生理活动,并使血液和津液能够始终正常运行而不致凝滞、停聚。
3.3 防御作用:正如《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是指气具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
一方面,气可以护卫肌表,防止外邪入侵;另一方面,“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素问·评热病论》),气又可以与入侵的邪气作斗争,以驱邪外出。
3.4 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是指气可以保持胃、肾、子宫、大肠等脏腑器官位置的相对稳定;统摄血液防止其溢于脉外;控制和调节汗液、尿液、唾液的分泌和排泄,防止体液流失;固藏精液以防遗精滑泄。
3.5 气化作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生理功能效应,气化过程就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具体表现在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如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然后再化生为气、血、津液等;津液经过代谢,转化成汗液和尿液等。
气的各种功能相互配合,相互为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比如,气的推动作用和气的固摄作用相反相成,一方面,气推动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排泄;另一方面,气又控制和调节着血液和津液的分泌、运行和排泄。
推动和固摄的相互协调,使正常的功能活动得以维持。
4 气机:气的运动形式
气机,即是气的运动。
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升、降、出、入四个方面,并体现在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之中。
人体之气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在,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因而气的功能是通过气机来实现的。
升与降,出与入,以及升降与出入,相互为用,相反相成,共同完成人体内部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化过程。
升者升其阳,降者降其阴,出者吐其故,入者纳其新。
升降出入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终,是生命规律的高度概括。
五脏中,心肺位置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位置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出入的枢纽。
如肺呼气为出,吸气为入,宣发为升,肃降为降。
六腑则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气机的升降出入应当保持协调、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气机失常又称气机失调,是气的运动紊乱,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形成疾病。
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而引起人体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紊乱,导致体内出现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理状态。
气机失常是人体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出现紊乱的概括,也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与转归的内在表现。
4.1 气滞
“滞”是指阻塞,不畅之意。
气滞,是指气机郁滞而阻塞不畅的病理状态。
气滞的发生多与情志不畅、痰饮、水湿、食积、瘀血、结石等阻滞有关。
由于上述因素,影响到局部或全身气的运行,形成气机郁滞不畅,可出现胀满、疼痛。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因此气滞可导致血行滞涩,而形成瘀血。
若气滞导致水湿停滞,则可形成痰饮。
气滞还可以使某些脏腑功能失调而形成脏腑气滞,常见的肺气、肝气和脾胃气滞,可见脘腹胀痛,时作时止,得矢气、嗳气则舒,以及完谷不化等症。
4.2 气逆
“逆”是违背,不顺从之意。
气逆,是指体内气机升降失常,当升者升之太过,或当降者不降而上逆的病理状态。
气逆的发生,多由情志内伤、饮食寒温不适、痰浊壅阻及外邪侵袭等所致,与肝、肺、胃等脏腑关系密切。
因肝主疏泄,升泄太过,肝气上逆,可见头痛而胀、目赤面红、烦躁易怒等症状,甚则导致血随气逆,出现咳血、吐血、中风、昏厥等症。
因肺主肃降,肺失肃降而致肺气上逆,则见咳嗽、气喘、痰鸣等症。
胃主降,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而见呕吐、嗳气、呢逆、腹胀等症状。
4.3 气陷
“陷”是升举无力,不足之意。
气陷,是指在气虚的情况下,以气的上升不及和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
气陷的发生常因素体虚弱,久病耗伤或思虑劳倦等所致。
气陷多发生于脾脏,故又称“中气下陷”。
脾主升清,一方面上输水谷精微于头目清窍,另一方面托举维系人体内脏器官位置的相对恒定。
因此,在气虚升举无力的情况下,既可导致清气不能上养头目清窍,而见头晕、眼花、耳鸣等症;又可出现脏腑器官的`维系乏力,而引起某些内脏的下垂,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还可兼见脘腹或腰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等症。
此外,因气陷是因气虚发展而来的,故临床中常见疲乏无力、气短声低、少气懒言、面色不华、脉弱无力等气虚征象。
4.4 气闭
“闭”为闭塞,不能外达之意。
气闭,是指气之出入障碍,气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而出现的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
气闭多于情志刺激而气郁之极,或痰饮、外邪、秽浊之气阻阔气机所致。
其发生,可因外感寒邪,束于肌表,阳郁而不达而无汗,感受秽浊之气而致闭厥、外感热病过程中的热盛内厥、突然遭受巨大的精神刺激所致的气厥等。
临床上,还可因气机闭郁,壅于心胸,闭塞清窍,可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则见四肢逆冷,拘挛、两拳握固、牙关紧闭;肺气闭郁,气道阻滞,则见呼吸困难、气急鼻煽、面青唇紫;气闭于腑,则见二便不通。
4.5 气脱
“脱”即脱落、不内守之意。
气脱,是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逸脱,从而导致全身性严重气虚不足,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
气脱多由正不敌邪、正气骤伤,或正气长期持续耗损而衰弱,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或因大出血、大汗出、大吐泻等,使气随血脱或气随津泄所致。
临床上,因气大量外散脱失,脏腑功能突然衰竭,常出现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等危象。
5 病因中七情对于气机的影响
七情的致病特性 过度的情志活动可以直接干扰气机运动,造成气机的紊乱,如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思则气结等,气功的练习可以干预气机运动,气机平和则机体有机会得到修复,阻断了致病因素。
1中医护理学双语教材的编写意义
1.1中医护理学双语教材匮乏
十多年来,各类中医护理学基础或中医护理学教材发展迅速,通过搜索引擎及联合书目查询系统等方法可检索出近60本教材,已经基本适合和满足高职、本科等多个层次的教学需要。但由于中医学及中医护理学起源于中国,国外没有相应的课程,无法像其他专业课程一样直接引用原版教材,双语教材编写的难度较大,因此截止到,国内尚无该课程的双语教材出版。
1.2中医护理学双语教学的需要
为了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同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高校更需要培养具有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教育部在的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积极推进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或进行双语教学的要求。近年来,高等中医药院校为促进中医国际化开展了多种学科的中医双语教学,中医护理学也紧跟中医国际化发展的步伐。国内一些高等中医院校护理学院不仅开设了护理的涉外专业方向,而且也在中医护理相关课程中设置了双语教学,旨在培养既掌握现代护理理论与技能,又掌握中医特色护理理论与方法,且能承担中医护理国际交流的人才。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双语教学,而双语教材是实现双语教学的基础,因此编写合适的双语教材对有效实施双语教学至关重要。
1.3中医护理学国际交流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当今世界范围内中医药热潮的涌动,中医已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护理学科也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陆续有国外院校来国内中医院校护理学院洽谈并建立了长期的交流合作项目。以我学院为例,以来我院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多所大学护理学院开始洽谈中医护理培训的'项目。虽然中医护理学科的国际化交流逐渐增多,但东西方地域、文化和语言等差异还是严重的妨碍了中医护理的国际交流和推广。为了适应国内外对中医护理人才和中医护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要,加快中医护理国际化进程,培养出具有对外交流能力的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护理人才,编制一本既适合国内护理专业所用又同时兼顾涉外专业及国际交流的双语教材是非常必要的。
2中医护理学双语教材的编写思路
2.1编写人员由多学科背景专家组成
中医护理学双语教材的编写不仅考虑了国内中医护理学教学的需要,也考虑了外籍学生学习需求的特点,并借鉴了国内外现有中医英文版教材编写的经验与教训。一方面由国内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和循证医学的知名专家学者作为编者编写中英文稿,以保证教材学术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并突出内容的实用性与适应性;另一方面又邀请母语是英语的外聘海外护理专家参与审译,对国内医学和中医学英语专家的翻译稿进行语言的润色和修饰,确保英语的原味性和可读性,尽可能做到学术水平与本土化两方面的兼顾,以推出高质量的中医护理学双语教材。
2.2编写内容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强化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根据该课程自身的特色和国内外学生的学习特点,编写者通过多次会议商讨,确定教材的编写大纲和编写内容。编写内容的组织、章节设置、字数分配、知识点的强弱程度、整本教材的系统层次等方面,在参考国内出版的同类优秀教材及《中医护理学基础》双语教材的基础上,同时结合了编写者多年来对本课程教学经验,最终确定了教材的编写框架和内容。为了切实适合国内教学和针对国外学生的短期培训班的教学需要,本教材在内容的取舍及深广度的把握方面遵循如下原则:力求知识结构科学实用、整体优化、内容简洁够用、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和实用性。因此,本教材由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部分组成,具体内容涵盖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中医基础理论概述、经络腧穴概述、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一般护理、传统中医护理技术、中医自我调护以及常见病症的中医调护。
2.2.1精炼“中医基础理论”内容
鉴于中医基础理论对国外学生而言,学习难度大,而国内学生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已学习该部分内容。因此,该部分内容的选择以“必需、够用”为度,仅介绍最能体现中医理论特点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在文字的编写上删繁就简,尽量减少陈述,力求精炼。
2.2.2增加“中医自我调护”和“常见病症的中医调护”内容
中医护理学科的中医特色主要体现在慢性病管理中融入中医养生康复理念与方法和发挥中医护理技术的“简、便、廉、验、效”的优势。本教材充分体现了中医护理未病先防、注重养生的思想,发挥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养生、康复、保健和防治中的优势。因此,教材中加入了“中医自我调护”和“常见病症的中医调护”的内容。“中医自我调护”涉及口腔、颜面、头发、眼睛、耳部、鼻部、颈椎、手足、胸背腰腹等部位的调护。“常见病症的中医调护”精选了国内外常见、且能体现中医护理防治优势的8种病症,包括感冒、不寐、胃痛、便秘、痛经等。
2.2.3加强“中医护理常用技术”内容
中医护理有一套不同于现代护理的独特护理技术,具有鲜明的特点与优势。常用技术包括针刺、灸法、拔罐、刮痧、熏洗、贴药、敷药、热熨、中药保留灌肠、中药离子导入、推拿、穴位按压、穴位注射疗法等内容。在以往的对外交流中,发现国外来访者对中医护理技术兴趣浓厚,希望有机会学习并进行实践操作。因此,加强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内容的编写对推动中医护理的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考虑到国外来访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认可程度及技术自身的可操作性,本教材精选了最具有代表性和得到国际广泛认可的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包括穴位按压、推拿法、艾灸法、拔罐法、刮痧法、热熨法和熏洗法。
2.3创新版式,增加可读性
有研究发现,学生更乐于接受配有图示,并附文字说明的教材。本教材借鉴原版教材多配以彩色图片的特点,更注重图文并茂,增加了插图量、调整了教材页面设计,使教材更加生动而直观,增加教材的可读性,以适应外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特点。
2.4体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本教材承袭《中医护理学基础》,坚持由多学科背景专家编写,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和实用性,以保持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与延续性。此外,本教材兼顾外籍学生学习《中医护理学》的需要,更注重中医文化的传承,增加了中医哲学思想基础、中医文化的演变、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等内容,各章节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更利于国际交流。
摘要:
中医药在我国有着长久的发展的历史,各个历史阶段中的中医药在参与我国的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相关政策也是有着历史的呈现,显示出阶段性。从这些历史阶段时期的中医药参与我国农村医疗的实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共性和个性上的特点。针对中医药的重要性和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以及对我国新农合的发展的影响,本着提高中医药的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结合我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讨在此背景下的相关的政策分析。
关键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医药政策
前言
中医药既有这自身的优势,那就是“简、便、廉、验”,这种优势就可以很好的缓解先进中国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看病难和看病贵的现象,当然也能减轻人们的看病高额费用产生的负担。中医药在新中国的医学发展史上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历史的史料也展示着中医药问题在我国医药发展上的历程,有着丰富的政策参与。
一、中医药参与新农合的政策分析
研究历史上的相关数据可发现,关于中医药参与新农合的制度和政策的文献数据颇丰,有该政策的设计和构想,中央和地方上的政策分析发现,中医药参与新农合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新农合的定点医疗机构是这样的参与对象,即所有的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医院、民营医院这些医疗机构是主要的定点医疗点,但新农合有着定点医疗机构的准入制度和相应的制约条件,在准入政策上要优先考虑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些地方性的中医科室的准入。在中医药的报销范围上,政策显示中医药的诊疗技术的项目是在新农合的补偿范围之内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医药的住院和医药费用,报销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在新农合的用药目录里纳入除单味药的滋补品之外的药品,但要合乎规定的剂量。中医药的推广上是大力支持农民用中药的,适当的推广中医药的适宜技术。让中医药专业的技术人员参与到卫生行政和医疗保险管理,并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历史发展看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发展有我国的政策的保障其实施,在我国的广大的农村市场上有中医药发展的很大的前景,但也存在着问题,在医疗保险和相应措施上是不足的和欠缺的。这就对中医药在农村市场上的实施和推广发生很大的阻挠作用,推广受限。新农合的出台就为农村的中医药的实施提供了受益范围最广大的医疗保险的制度保障,能促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发展。但是这个方案的提出,设想是好的,却是缺乏对不同的政策的实施效果的评估存在不到位的情况,还有其实施的具体途径也欠缺针对性强的、有效的方案。
二、中医药政策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中医是我国的国粹,我国收到我国历来领导人的高度重视,面临新时代和高科技的及快节奏生活的影响,中医见效慢的特点制约着它的推广。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中医药发展上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中医药政策经历了“中医科学化”、“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这四个阶段、依据分析的资料,可以发现,我国在制定中医政策是是依据着中医药的独有的学科特点,遵循中医发展规律的。提高政策上的支持,为我国的中医药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国的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保护是在国家层面发展下也有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在各个省、市、自治区在保障中医药发展和落实方面,对国家政策作出更细化的政策,致力于推广和落实中医药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这些在中医药发展和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健康,都起着促进的作用。比如在农村地区的中医理疗传授,在少数民族的分片集聚,这种形式上的对中医药的传承,有了制度和政策上的保护会发展的更好,能提升人们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农民的重视,会使得中医药、民族医药与农村地区的发展紧密结合,促进健康和经济的发展。国家出台政策保障和推广中医药发展,能有效的合理的促进资源配置,突出中医药的优势,因此也是的农民更大的重视和光顾并使用。地方政府在中医药发展中的优惠政策和帮扶也能促进新农合广泛作用的发挥。
三、中医药在基层服务卫生中的优势
中医药在基层的卫生服务中发挥着显著的优势。中医的重视程度在农村地区很显著,农民更加信赖老祖宗传授的收益,只因现如今生活压力的.加大,使得人们都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生活习惯的不好积攒出大毛病,无奈又无知的去医院开刀做手术等等。毋庸置疑,中医受到农民很大程度上的信赖,但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个别的中医小手艺还在农村流传和使用,但他们掌握的中医知识还是不够的。但中医的价格低廉、自然疗法、对身体损伤小等优势在农村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能使得农民在保护好自身健康的情况下,也减轻医疗负担和压力,能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在农村地区的普遍推广,新农合的政策保护能使得更好的满足新农合的农民对医药的需求并能享受相应的服务。
四、中医药在农村地区推广的难度
虽然中医在农村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其具体的实行还是存在着很大的难度的,并且在新农合的药物目录和报销方面也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现在的中医院的模式变得不那么纯粹,逐渐向西医靠拢,设备也越发现代化,使得人们在看病时,选择的人民医院和中医没多大的差别,这一方面上看,中医就失去它自身的传统的精髓和优势。农村地区的物资和财力薄弱,合理的常规的中医服务人们不一定能享受的到。中成药是不在报销范围之列的,农民因生活水平和财力的缘故,又很看重报销,想少花钱,毕竟他们的财力有限。这些方面都给中医药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五、结语
在现如今的整体经济形式的低迷状态,看病难和看病贵的大背景下,中医药因其低廉价格和优质的治疗效果是有着长远的良好的发展前景的。但是在保障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方面还是需要斟酌下,寻求更好的可以推广新农合制度的发展。推广在我国农村实施试点实施的新农合政策,先试点再推广。在国家出台的政策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的出台更符合当地实际的细化的新农合政策,并对实施进行评价,客观的总结和改进的措施。目前的制度衔接还是存在问题,需要本着提高中医药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的要求下,发挥出农民更喜爱的安全、廉价、有效、方便的中医药服务。
参考文献
[1]曹秀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现状和解决策略[J].医院管理论坛,,11:61-64.
[2]叶艳芸,李曦辉.中医药发展的现实必要性及方向性选择[J].医学与社会,,22(9):34-35.
[3]张忠元,肖蕾,卢建磊等.影响农村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5(9):611-614.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问题是近些年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及核心问题。循证医学的正式提出和快速发展仅有20余年,但是它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临床决策的主旋律,为临床医学的诸多治疗方案提供了有力证据。越来越多的学者积极引入循证医学的方法学来评价已有的中医临床试验的证据,以期完善中医临床疗效的评价体系。中医可以借助循证医学之力,运用系统评价或荟萃分析等手段客观评价中医疗效,为中医的疗效评价的瓶颈问题找到出路。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循证医学意味着尽可能全面收集相关临床试验治疗数据来评价医疗方案的准确性,然而循证医学的根本———中医药临床试验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医药循证医学评价的科学性大打折扣。以下基于循证医学视角分析中医药临床试验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中医药临床试验的同质性
1.1同质性较差是中医循证评价的核心问题
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关键在于临床试验的同质性。中医药临床试验的同质性较差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现阶段的循证系统评价中,一类组方相似的中药复方常常被认为相似的干预措施。严格意义上来说,中药复方可随证加减,即使方名是同一个,但某一味药不同便不是同一个方子,按循证医学的理念不能进行严格的系统评价。事实上,不同中药复方的疗效差异可能很大,即使药物组成一样的方剂,如果剂量有差异,疗效亦不尽相同。如何在循证医学的系统评价中体现中药复方组方特点值得进一步研究。中医药临床试验中的辨证分型异质性问题更为普遍。如纳入标准同为气虚血瘀证,不同的研究者对症状、舌、脉等中医辨证要素的选择有所不同,甚至差异很大,将这些研究纳入系统评价而得出结论的普适性有待商榷,这也是定量的系统评价在中医研究中争论不休的原因之一。此外,中药的疗效受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如中药产地、种植方式、提取工艺、炮制方法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循证医学的系统分析之前,纳入临床试验中这些因素的一致性至关重要。故临床试验顶层设计方案应对有关中药产地、种植方式、提取工艺、炮制方法等方面作出规范,使得临床疗效的评价以及系统评价的结论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1.2从经方入手进行中医临床试验
现阶段中医临床试验中所选用的绝大部分为辨证论治的时方,对时方的系统评价势必存在异质性大的问题。经方在中医临床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在继承古代医家医籍精华的前提下,经过其本人大量临证实践,将辨证论治与方证理论融为一体,完成当时中医临床最佳证据的生成、实践与评价,可以说《伤寒杂病论》成书过程具有循证理念,是古代循证研究的真实案例。为提高中医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科学性与可信性,最大程度减少同一系统评价临床试验间的异质性,中医临床试验的选方用药,可否从药味较少的“经方”入手,对一组“症候群”进行循证研究?比如《伤寒杂病论》中关于胸痹心痛的经典方瓜蒌薤白白酒汤主“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中医临床试验是否可以从这个“症候群”入手进行患者的纳入和干预研究,将瓜蒌薤白白酒汤作为改善症候群的基本方药?多个高度相似的临床试验在同一个系统评价中有着良好的同质性,则结论的证据级别必然有所提高。
2中医药临床试验的方法学问题
随机对照试验逐渐被流行病学家和统计学家所认可,被学术界广泛接受,其设计本身的特点决定其具有较多优势:内在真实性较高,能够证明因果关系以及提供未来研究方向。随机临床试验特别是双盲、安慰剂对照,是评价临床疗效的“金标准”,是中医药被全球广泛接受的重要方法学之一。
2.1随机方法以及方案隐藏
国内大部分中医药临床试验未对随机序列的产生、分配方案的隐藏进行描述,如只有“采用随机分组”字样,随机方法不明确,大有“随波逐流”之嫌,一些随机方式可能为随意分组。或者随机分配方案没有隐藏或隐藏不完善,使得研究人员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破坏随机性,夸大治疗效果,从而导致在循证随机风险评价时多数研究所存在的风险是不确定的,增加了结果偏倚风险。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需要全程控制偏倚,随机化是重要控制措施。简单随机或区组随机等随机方式应该十分具体,以便衡量临床疗效的可靠性;随机方案的隐藏措施应该具体明确;设立随机方案的专属信封,随机系统单独管理并设立权限等。运用这些综合措施最大程度避免偏倚,以期得到最接近真实的结论。
2.2盲法
盲法是体现RCT临床试验科学性的又一有力依据,也是循证医学的有力支撑。盲法要求临床试验的申办方、临床监查员、医生和患者以及数据统计人员等各方面人员对临床试验随机分组方案均不知晓。当前临床试验多以临床医生为研究主体,这些医生绝大多数工作在临床一线。完成繁重的医疗工作以外又要从事临床试验研究,很容易造成一名临床试验研究者身兼数职,如既是方案设计者、主要研究者,又担当数据统计人员等。这种做法势必会造成盲法难以实施,造成研究者有意无意地选择性偏倚,如将病情较轻的病人纳入试验组,造成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的夸大效应。另外,中医的很多干预措施很难做到盲法对照,比如一些关于针灸的临床试验的假针灸组较为牵强。盲法的质量控制对于临床试验的质量至关重要,盲法的低使用率,必然导致选择性偏倚乃至安慰剂效应的产生。
《 高等护理教育中的中医护理课程设置研究 》
中医护理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工作。
中医护理作为中国所独有的特色护理课程,在护理学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是,高等护理教育开展多年来,对于中医护理课程设置始终存在误区,阻碍了我国医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以及现代护理体系的构成。
高等护理教育设置中医护理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既能掌握现代护理学知识和技能,又能掌握中医辨证施护、整体护理的高素质全面型护理人才。
一、中医护理含义与特点
中医护理是指按照中医基本理论开展护理工作。
中医护理的基本内容包括病情观察、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体质调护等。
中医护理的核心理念为辩证统一施护。
中医护理十分重视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不可分割、相互协调的,一旦某个器官出现病变将会影响其他器官,造成病理上的影响。
除此之外,中医护理还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认为人体的运行和自然界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病理和生理状态都受到了自然界影响[2]。
病情观察依靠辩证施护,在进行辩证施护之前首先要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诊断。
与现代护理中的仪器检测不同,中医护理诊断病情靠的是“望、闻、问、切”四诊手段,同时结合病史询问、个体状况等信息,运用中医八纲辩证的方法加以分析、归纳(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中医八纲辩证可根据病变的部位、性质以及病变过程中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初步诊断病人的证型及潜在的健康问题,从而提出护理措施[3]。
起居护理指的是起居有常、劳逸适度、环境适宜。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中医学认为保持情志舒畅有利于抵御疾病,饮食调护也能治疗疾病,因此,中医护理可根据辩证施护原则对病人进行膳食和营养方面的护理指导。
中医护理还具有丰富多样的护理方式,包括针灸、拨罐、按摩、刮痧、耳针、梅花针、中药熏洗等二十余种传统技术,同时运用内治和外治进行整体综合调节和治疗。
以上护理方法不仅操作简单,并且效果较好,尤其适用于家庭护理。
二、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关系
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之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随着现代护理学的不断发展,护理模式更加注重以病人为中心,提倡“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进入整体护理阶段。
这一点与中医护理中“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自然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谋而合。
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也和中医护理注重养生防病的理论相一致。
中医护理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与积累形成了非常完整的养生护理理论和独特的方法,对于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以及老年疾病发生,如何预防老年慢性病,如何更好地护理老年慢性病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
而研究表明,老年人更加适合中医护理方法,运用中医护理的整体观进行护理,能够有效调理老年病人的机体,增强病人的抵抗力,对合并多种老年疾病的病人具有很好的疗效,避免了服用西药副作用多的弊端,并且可以减少服药次数[5]。
三、高等护理教育开设中医护理课程的必要性
高等护理教育开设中医护理课程十分必要。
有研究显示,各高等护理院校中西医课程比例差异很大,中医护理课程多为选修,而西医护理课程为必修。
在统计的39类中医课程中只有3个为必修。
并且中医护理实践课程也远小于西医护理实践课程比例。
由此可见,各高等护理教育院校对中医护理课程普遍存在重视不够的情况。
只有将现代的护理观与中医的基本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整体护理,优势互补,实现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的和谐发展。
中医护理和西医护理之间,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过程。
现代护理人才不仅要专业化,更要掌握多学科知识,成为全面性人才。
因此,高等护理教育开设中医护理课程刻不容缓,同时合理分配中医护理课程比例,提高中医护理课程地位。
《 中医护理继续教育研究 》
古代医学有“医护同源”之说,“三分治,七分养”的说法更强调了中医护理在疾病诊疗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使中医护理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有了丰富的实践基础川。
中医护理人才的继续教育培训是传承和创新中医护理事业的重要工作。
口前,从事中医护理临床工作的护理人员中,毕业于中医院校的比例较低,如中医院占25.10,综合性医院占11.30o大部分护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川。
为了解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现状,笔者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于10^-11月对南通地区7所中医院、1所综合性医院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所调查医院为南通地区三级中医院2所,二级中医院5所,三级综合性医院1所。
入选标准:取得护理执业资格证书,参加临床护理工作1年以上(均至少接受过1个学时以上的中医护理培训)。
共调查护理人员814人,均为女性,年龄22^}52岁,平均34.6岁。
护理管理人员167人,临床护理人员647人。
学历:中专136人,大专348人,本科及以上330人;职称:护士335人,护师244人,主管护师207人,副主任护师及以上28人;工作年限:1一年281人,3一年213人,10一年97人,,223人。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由两部分组成,第1部分为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工龄、学历、职称等项口;第2部分为护理人员中医护理继续教育现状(包括培训意愿、培训途径、培训形式、培训效果、培训存在问题及提高培训效果的措施6个条口)。
该问卷通过文献检索,结合本次调查研究口的自行设计,在相关专家审阅指正下修改完成,专家评定认为内容效度良好该问卷信度系数为0.890
1.2.2调查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按照各医院护士总数的^'40%的比例抽取样本。
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说明本次调查的口的及相关注意事项,答题采用无记名方式,调查对象单独完成,规定时问内回收。
共发放问卷842份,回收842份。
由2人负责问卷回收,回收的问卷经课题组成员逐项核查,有效问卷814份,有效回收率为96.7000
1.2.3统计学方法应用EpiData3.02进行数据录入,然后导入SPSS12.0软件进行处理,行统计描述。
2结果
参加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意愿:愿意710人(87.200),无所谓93人(11.400),不愿意11人(1.400)。
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效果:很好313人(38.500),较好239人(29.400),一般167人(20.500),不好5人(0.600),未选择90人(11.100)0
3讨论
3.1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现状表1结果显示,87.2%护理人员愿意接受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说明护理人员学习中医护理知识的求知欲较强,与唐秀琴等川的研究结果一致。
院内培训(83.800)是主要途径,67.9%的护士认为培训效果较好和很好。
业务讲座(92.900)、规范化培训(82.600)、西学中学习班(71.700)是主要培训形式。
普遍认为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师资不足(56.600)、教材缺乏(52.60o)和护士积极性低。
3.2不同医院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情况表2结果显示,不同类型和级别医院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状况中,中医院的培训途径主要是院内培训,三级西医院主要是自学为主。
中医院开展业务讲座、规范化培训、西学中学习班、护理查房、业务技能比武、岗前培训中医护理知识的比例均高于三级西医院;其原因可能是中医护理是中医院护理人员培训计划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医论文前言
引言(前言、导言、绪言、序言)是正文的引子,相当于演说中的开场白。
国内刊物引言部分不需另立标题。
引言应当对正文起到提纲挈领和引导阅读兴趣的作用。
在写引言之前首先应明确几个基本问题:你想通过本文说明什么问题?它是否值得说明?本文将在什么杂志发表或本文的读者是什么人?在写引言乃至整篇论文时都应注意这几个问题。
引言在内容上应包括: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立题的理论或实践依据是什么?拟创新点何在?理论与(或)实践意义是什么?告诉读者你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是引言的主要内容和目的,这其中也包括说明这项研究的理论和(或)实践意义。
语句要简洁、开门见山,如“重型继发性脑室出血临床表现严重,预后差,病死率高。
本文着重探讨用双侧侧脑室穿剌交替引流尿激酶溶解血凝块冲洗结合腰穿脑脊液置换的方法治疗重型继发性脑室出血”。
有时我们研究的项目是别人从未开展过的,这时创新性是显而易见的,如“左旋咪唑所至脑病患者的临床与ct表现国内陆续有报道'但未见磁共振成像的研究”。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所研究的项目是前人开展过的,这时说明你的研究与别人的研究的本质区别和创新点是至关重要的,如“已有数项研究探讨了阿斯匹林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但这些研究均是小规模、非双盲对照的。
本研究则采用双盲对照的方法,样本大、观察时间长”。
在引言中对与本文相关的研究作一简要的回顾是十分必要的。
在研究开始以前就应该对与本研究相关的内容作一系统的回顾,在引言中可以将回顾的结果作简要的概括。
引言的写作在包括上述内容的同时要注意以下事项:①内容切忌空泛,篇幅不宜过长。
回顾历史择其要点'背景动态只要概括几句即可'引用参考文献不宜过多。
根据以往的经验,一篇3000~5000字的论文引言字数在150~250字较为恰当。
②不必强调过去的工作成就。
回顾作者以往的.工作只是为了交待此次写作的基础和动机,而不是写总结。
评价论文的价值要恰如其分,实事求是,慎用“首创”、“首次发现”、“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等提法。
因为首创必须有确切的资料。
对此,可以用相对较委婉的说法表达,如“就所查文献,未见报道”等。
③不要重复教科书或众所周知的内容。
如在讨论维生素d是否能预防骨质疏松的文章中,没有必要再说明什么是维生素d,什么是骨质疏松。
④引言只起引导作用,可以说明研究的设计,但不要涉及本研究的数据、结果和结论,少与提要和正文重复。
结果是通过实验或临床观察所得,而结论是在结果的基础上逻辑推理提升的见解。
在引言中即对结论加以肯定或否定是不合逻辑的。
⑤引言一般不另列序号及标题。
★ 中医学生论文
★ 关于中医的论文
★ 科技论文翻译
★ 论文中文摘要翻译
★ 中医工作计划
★ 中医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