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扁鹊见蔡桓公中考语文专项训练及答案(共含11篇),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beike397”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中考语文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专项练习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按下边提示,用'‖'线将课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⑴桓公不听扁鹊忠告
⑵扁鹊指出桓公的病已不可救药
⑶桓公病死
2、选出对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答
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A.医生的爱好,是给没病的人治病,并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B.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并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C.医生的爱好,是为无病呻吟的人治病,不用看自己就好了,也就有了功劳了。
D.医生喜欢给无病呻吟的人治病,反正不用看自己也会好的,功劳就大了。
⑵桓侯故使人问之答()
A.桓侯特意派人去问扁鹊。
B.桓侯故意派人去问这件事。
C.桓侯故意派人去问扁鹊。
D.桓侯特意派人去问这件事。
⑶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答()
A.(那是)掌握生死的神所管的,(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
B.(那是)掌管生死的神所属的范围,(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
C.(那是)掌握生死的神所管的,那该怎么办呢?
D.(那是)掌握生死的神所属的范围,那该怎么办呢?
⑷臣是以无请也答()
A.我因此也就不请求了。
B.我是再也不说话了。
C.我是不必再请求了。
D.我因此也就不再说话了。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原因是()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鹊看到桓侯的病已无法治愈,所以回转身就走。
B.扁鹊观察到桓侯得的是不治之症,没有治疗的意义,所以就回去了。
C.因为当初桓侯没听扁鹊的劝告,扁鹊生气了,所以走开了。
D.扁鹊认为桓侯的本质不好。
4、简答桓侯的病为什么会到'不治'的地步?
5、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译文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桓公面前站着看了一会儿,扁鹊说:“您有小病在皮肤纹理间,不医治恐怕会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此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了,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桓侯又不理睬。扁鹊离开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见桓侯就转身跑了。桓侯特意派人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间,是汤熨的力量能达到部位;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是针灸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肠胃里,是火剂汤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骨髓里,那是掌管性命的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又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于是桓侯就病死了。
参考答案
1、第一层:扁鹊见蔡桓公……桓侯又不悦。
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臣是以无请也。
第三层:居五日……桓侯遂死。
2、⑴B⑵A⑶A⑷D
3、A
4、桓侯没有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不接受医生的忠告去治疗,以致疾病发展到不可医治的地步,终于死去。
5、用这个故事,劝告人们不可讳疾忌医,有了缺点和错误要接受忠告去改正,否则就会小错成大错,以致到不可挽救的地步。
扁鹊见蔡桓公阅读训练附答案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候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候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 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候不应。扁鹊出,桓候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候又不应。扁鹊出,桓候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桓候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候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候遂死。
1、文中部分文字没加标点,请用“/”断句。
2、由本文总结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___________
3、用准确的词语分别概括扁鹊和桓公的做法。
扁鹊:____________________
桓公: ____________________
4、扁鹊望桓公而还走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现代汉语准确表达下列语句的含义
桓候故使人问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属也/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候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候遂死。
2.讳疾忌医
3.略
4.略
5.略
语文 -扁鹊见蔡桓公
.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字词
(l)辨形注音 蔡桓公 腠理 骨髓 遂死
(2)辨析多音字
③能指出通假字的意义
汤(同“烫”)熨 还(同“旋”)走 火齐(同“剂”)
2.了解结构基本相同句式的表达作用。
3.了解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逐层深入进行记叙的特点以及简洁、传神的描写。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能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熟读文言文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以察桓公为鉴,凡事要防微杜渐,不要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以致不可救药,使学生认识到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可盲目自信,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四)美育渗透点
本文叙事简练、刻画传神,要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叙事所蕴涵的立意美。
二.学法引导
1.这则故事是用文言写的。可以先通过朗读全文,培养自己的文言语感,了解放事的梗概,从整体上把握句意、文意。然后对照注释,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生词的含义,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的词语,如文中出现的“有间”“居”“复”“益”“应”“索”“是以”“请”“齐”“汤”“还”等词,进而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及至全文的意思。
2.在大体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仔细阅读全文,深入钻研课文。想想故事的线索是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记叙扁鹊和蔡桓公的几次见面的,共分几个层次,阐明了什么哲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真正理解成语“讳疾忌医”的含义。
3.教学本文过程中务必让学生多读,在读中领会句意,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指点背诵的方法,如按叙事的线索记住内容等,让学生熟练背诵,正确默写。
4.本文写人叙事都是为了阐明道理,教学中要防止另生枝节,如分析扁鹊医术高明之类。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清文章层次作为学习重点。体会本文叙事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是学习难点。
针对重点、难点拟采用诵读法来解决,做法如下:
(1)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并结合课文注释大体理解文意。将疑问、生字作标记,查字典给生字注音。然后再朗读全文一遍。
(2)确保朗读时间。①简化教学内容,凡与诵读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和文章出处,作者生平等都用寥寥数语带过②注重领悟的作用,不搞“句句落实”“字字落实”。
(3)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浅易文言文的兴趣。
(4)指导文言文的学法,在初一以指导正确划分句中停顿为主。
(5)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学生制作重点文言实词和成语“病人膏肓”“讳疾忌医”的词语卡片,课堂交流。
3.投影仪和作者作品介绍的胶片,以及补充资料。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课前作好预习,结合课文注释大体理解文章,将疑问、生字作标记,查字典给生字注音,并朗读课文。
2.课上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培养语感,领悟语言。
3.就课后练习一展开讨论,进而分析两个人物形象。
4.在理解的`基础上复述课文,提倡创造性复述,可想像蔡桓公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看谁复述得传神。
5.进而练习背诵,争取当堂背过。
6.学生体会并.总结.写作特点(不求多,只要能说出一两点心得体会就好)
七.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当我们受到病毒的侵袭而害病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找医生看病)这是个妇孺皆知的道理,可是在韩非笔下的蔡桓公却有病不承认,不医治,最终怎么样了呢?(病死了)今天我们学习《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就是写蔡桓公讳疾忌医,贻误了治疗时机,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的故事。
2.板书课题《扁鹊见察桓公》
3.解题
本课.文书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是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重要的思想家。
“扁鹊”是什么人?(秦越人)为什么人们用上古名医扁鹊来称呼他?(医术高明)蔡桓公是什么人?(蔡国国君)“见”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会见”“拜见”的意思)
(-)明确目标
用幻灯打出或小黑板出示(略)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预习中划出的生字注音是否正确。
2.出示幻灯片或小黑板,给知识目标点中的多音字注音组词,给群形注音的字加拼音并辨别字形。
3.学生结合注释,默读一遍课文。然后结合练习三概括主要内容,并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阐明的哲理。
4.教师订正并小结。
本文通过蔡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诵读课文,了解课文所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
学生试读课文,要求出声读,教师指导,读文言文一定要正确划分句中停顿,才能确切了解句意。教师示例,辨析下面各句中的停顿是否划得正确,不正确的要改正过来。
君有疾/腠在理(√)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不病/以为功)
扁鹊望桓侯而旋走(×)(望桓侯/而旋走)
臣/是以无请也(√)
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四人小组结合练习一展开讨论。
教师点拨,本文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扁鹊”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蔡桓公是个盲目自信、傲慢顽固、讳疾忌医的国君,故事围绕着“有疾”“无疾”这一尖锐的矛盾展开争论。
学生讨论
第1题 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哪些话劝他应及时治疗?对扁鹊的忠告,桓公是怎样评价的?
(学生答后归纳)扁鹊,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教师小结,“立有间”,“立”动词,站立,“有间”,时间副词,有一会儿。“立有间”,说明扁鹊站着仔细地作了观察(中医称为“望诊”)之后,才下断言,“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的诊断是准确的,而并非信口开河,也为下文蔡桓公的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病情恶化、扁鹊拒医作了铺垫。而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则形象地刻画了讳疾忌医的无知和偏见,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现代汉语中“疾病”是一个词,而在古代汉语中“疾病’是两个词,其含义不同,小病为“疾”,大病为“病”。“以为功”是“以之为功”的省略。
第2题 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病情正日益严重?这些话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学生口译。
订正学生口译,指出这是扁鹊第二、三次见蔡桓公。“居十日”――待了十天,经历了十天。“复见”――再一次见。“益深”――更加严重,更加厉害。“不应”――不理睬。这两次会见,在短短20天内,蔡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腠理”到“肌肤”到“肠胃”。
第3题 “还走”该怎样解释?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还走”?(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还(xuán)走”,还,同“旋”,回转,掉转,走,古代汉语为“跑”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走”。“扁鹊”望桓而“还走”,“望”是从远处看的意思,扁鹊从远处看了桓侯一眼,并不说话就赶紧转身跑了。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还走”?这是情节中的一个转折点,在情节的发展上给读者造成了“悬念”,由此而引出桓公派人去问扁鹊,以及点出“还走”的原因。指出蔡桓公的病已在“骨髓”,“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扁鹊对蔡桓公的病已无力无法挽救了。扁鹊的“还走”,既给上文作了补充,又给下文蔡桓公的死,扁鹊的逃,埋下伏笔。
2.划分层次及综合概括层意,复述课文训练。
根据以上讨论以及以下提示,默读一遍课文,将文章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提示
①桓公不听扁鹊的忠告。
②扁鹊指出桓公的病已不可救药。
③桓公病死。
学生回答
第一层,开头……桓侯又不悦
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候而还走……臣是以无请也
第三层,居五日……结尾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时间顺序)
学生根据“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居五日,桓侯遂死。”复述课文。注意,汤(同烫)、齐(同剂),复述提倡创造性,而不仅仅将古汉语翻译为现代汉语。可以加上扁鹊、蔡桓公两人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11分)
【小题1】、从本文中找出一个通假字。(1分)
通
【小题2】、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 (2)不治将益深( )
(3)桓侯故使人问( ) (4)使人索扁鹊( )
【小题3】、用文中原句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1)、桓侯不愿让扁鹊治病的原因是 。
(2)、从文中“疾在腠理”、“ ”、“ ”、“病在骨髓”可知桓侯的病越来越严重。
【小题4】、翻译下面句子(2分)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答案
【小题1】还通旋 齐通剂
【小题1】(1)跑 (2)更加 (3)派 (4)寻找
【小题1】(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病在肌肤 病在肠胃
【小题1】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并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扁鹊见蔡桓公》
(山东淄博中考题)
(甲)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①立有间 ②臣是以无请也
③达于汉阴 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9、翻译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子。(2分)?
甲:
乙:
10、(1)甲文刻画了蔡桓公什么样的形象?(1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分)
?
(2)乙文刻画人物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 ?
参考答案:
8、(1)有一会儿(2)不问,不再说话(3)汉水南岸(4)用箕畚运?
9、(1)扁鹊远远地看到蔡醒公就转身跑了(2)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10、(1)“讳疾忌医”的人(掩饰错误,顽固坚持、不愿改正错误的人);要点: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2)要点:正视困难,战胜困难
(上海市中考题)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扁鹊投石[注]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战国策·秦策》)
[注] 石:石针,古时治病用的工具。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武王示之病 ( )
(2)君与知之者谋之(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译文:
14.“君以告扁鹊”中,“告扁鹊”的具体内容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5.扁鹊的话一是针对 而言,一是针对 而言。(4分)
20xx、均未考察《扁鹊见蔡桓公》
参考答案:
12.(4分)(1)疾病 (2)计议,商量,谋划
13.(2分)将使您的耳朵(听觉)不灵敏,眼睛不明亮。
14.(2分)“左右”认为“我”的病治了也难好,且会危及视听(意思对即可)
15.(4分)治病 治国
阅读下列语录,回答1——5题。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候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候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候不应。扁鹊出,桓候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候又不应。扁鹊出,桓候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桓候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候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候遂死。
1、文中部分文字没加标点,请用”/”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本文总结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准确的词语分别概括扁鹊和桓公的做法。
扁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桓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扁鹊望桓公而还走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现代汉语准确表达下列语句的含义。
桓候故使人问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属也/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候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候遂死。
2、讳疾忌医
3、善意的规劝 讳疾忌医(固执己见)
4、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在骨髓,司命之属,无奈何也
5、桓候特意派人问他,(为什么跑)。
(意思对即可)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小题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立有间时时而间进 B.桓侯故使人问之公问其故 C.司命之所属神情与苏黄不属D.不治将益深益慕圣贤之道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翻译:
(2)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翻译:
【小题3】桓侯贻误治疗时机的具体原因有哪些?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3分)
答:
答案:
【小题1】D
【小题2】(1)扁鹊(远远)望见桓侯转身就跑。(2)现在(他的病)在骨髓里,因此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或“因此我就不再说话”、或“所以我不再过问了”)。
【小题3】桓侯盲目自信,他认为自己没有病;他对医生有偏见,认为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显示自己的本领;他固执己见,对扁鹊多次提醒治疗的建议不理不睬。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A、一小段时间 间或。B、特地 原因。C、属于 类。D、更加 更加。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1)“还”同“旋”,是“转身”的意思;(2)“是以”是“因此”的意思。还要使整个句子保持完整性与流畅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分析“桓侯贻误治疗时机的具体原因”主要从桓侯自身的情况来分析。如:桓侯盲目自信,他认为自己没有病;他对医生有偏见,认为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显示自己的本领;他固执己见,对扁鹊多次提醒治疗的建议不理不睬。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言文的大致内容、主题、写作背景等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语句,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所学的文言文的相关知识去判断、去衡量。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知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治将恐深深:加重
B.桓侯不应 应:理睬
C.火齐之所及也 齐:现写作“剂”,汤药
D.使人索扁鹊索:捆绑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用法和含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不治将益深 香远益清
B.桓侯故使人问之 去使契丹 战则请从
C.司命之所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D.臣是以无请也战则请从
3.下面有关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末期法家代表韩非子的`这篇寓言,按时间顺序叙述了扁鹊见蔡桓公,主动为蔡桓公诊病,蔡桓公因不信任他而最终造成身亡的故事。
B.扁鹊医术高明,责任心强。第一次见桓侯,“立有间”,就做出了“君有疾在腠理”的准确诊断,并给予了桓侯“不治将益深”的严重警告。
C.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故事情节的发展却起伏有致;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的描写,刻画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D.本文表现了有病需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中心意思;同时告诫人们应正视自己的缺点或错误,不要拒绝别人的批评和帮助。
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xxxxxxxxxxxxx
(2)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xxxxxxxxxxxxx
参考答案:
1.B
2.A
3.B
4.(1)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来捞取功劳。(或: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它作为功劳。)
(2)待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
阅读《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完成5~8题(15分)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5分)
(1)立有间( ) (2)不治将益深( )
(3)使人索扁鹊( ) (4)桓侯故使人问之( )
(5)司命之所属( )
6、指出文中的三个通假字,并释义(3分)
(1)_____通____, 义为( )(2) _____通____,义为( )
(3)_____通____,义为( )
7、翻译句子。(4分)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桓侯重病致死的真正原因是_________(成语),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参考答案:
5.(5分)(1)一会儿 (2)更加(3)寻找(4)特意、物地 (5)管辖
6. (3分本字和意义各0.5分)(1)“还”通“旋”, 义为(掉转 、回头)(2)“汤”通“烫”,义为(用热水焐 )(3)“齐”通“剂”义为( 一种汤药 )
7、(4分,每句2分)(1)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来捞取功劳。或“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2)(病)在骨髓,是司命之神管辖的地方,医生(医药)是没有办法治好的
8.(3分成语1分,寓意2分)讳疾忌医 在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和帮助。或“要防微杜渐,不要刚愎自用(讳疾忌医)。”只要紧扣文章的意义就行。
【甲】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不治将益深( ) (2)司命之所属 ( )
(3)色候固非服汤之诊( ) (4)后二十年果眉落 ( )
2、下面加点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立有间 又何间焉 b. 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人知君
c. 眉落半年而死。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d.色候固非服汤之诊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3、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2)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
4、蔡桓公和王仲宣的病开始并不重,为什么后来都变得无法医治?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吸取哪些教训?(5分)
5、根据甲、乙两文的中心,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对待缺点和错误。(4分)
参考答案:
1、(1)更加 (2)管,掌管(3)本来,原来(4)果真,确实,真的
(共4分,每小题1分。)
2、c (2分)
3、(1)现在(他的病)在骨髓里,我因此不再过问了。
(2) 仲宣嫌弃他的话不顺耳,接受了汤药却不吃。(共4分,(1)(2)每小题各2分)
4、示例:原因:蔡桓公和王仲宣均有病却盲目自信,一再拒绝医生的劝告,不及时治疗,终于使病情恶化而身亡。(或蔡桓公和王仲宣均因讳疾忌医不及时治疗,终于使病情恶化而身亡。)(2分)教训:⑴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⑵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⑶切勿拒绝忠告,不可主观猜忌。⑷对待祸患要敢于正视,要防微杜渐(5)凡事要防微杜渐,及早筹措,不能盲目自信,不要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以致不可救药 (3分)
评分建议:共5分,答出原因得2分;教训答出任意一点,言之成理,语句完整通顺即可给3分。
5、示例:一个人只要工作,总免不了会有缺点和错误。对待缺点和错误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改”,另一种是“盖”。哪一种态度好呢?不言而喻:自然是改了好。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承认错误和不纠正错误
评分建议:共4分。提出观点得2分,联系自我能展开分析得2分。
语文教案-扁鹊见蔡桓公
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字词
(l)辨形注音 蔡桓公 腠理 骨髓 遂死
(2)辨析多音字
③能指出通假字的意义
汤(同“烫”)熨 还(同“旋”)走 火齐(同“剂”)
2.了解结构基本相同句式的表达作用。
3.了解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逐层深入进行记叙的特点以及简洁、传神的描写。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能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熟读文言文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以察桓公为鉴,凡事要防微杜渐,不要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以致不可救药,使学生认识到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可盲目自信,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四)美育渗透点
本文叙事简练、刻画传神,要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叙事所蕴涵的立意美。
二.学法引导
1.这则故事是用文言写的。可以先通过朗读全文,培养自己的文言语感,了解放事的梗概,从整体上把握句意、文意。然后对照注释,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生词的含义,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的词语,如文中出现的“有间”“居”“复”“益”“应”“索”“是以”“请”“齐”“汤”“还”等词,进而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及至全文的意思。
2.在大体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仔细阅读全文,深入钻研课文。想想故事的线索是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记叙扁鹊和蔡桓公的几次见面的,共分几个层次,阐明了什么哲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真正理解成语“讳疾忌医”的含义。
3.教学本文过程中务必让学生多读,在读中领会句意,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指点背诵的方法,如按叙事的线索记住内容等,让学生熟练背诵,正确默写。
4.本文写人叙事都是为了阐明道理,教学中要防止另生枝节,如分析扁鹊医术高明之类。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清文章层次作为学习重点。体会本文叙事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是学习难点。
针对重点、难点拟采用诵读法来解决,做法如下:
(1)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并结合课文注释大体理解文意。将疑问、生字作标记,查字典给生字注音。然后再朗读全文一遍。
(2)确保朗读时间。①简化教学内容,凡与诵读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和文章出处,作者生平等都用寥寥数语带过②注重领悟的作用,不搞“句句落实”“字字落实”。
(3)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浅易文言文的兴趣。
(4)指导文言文的学法,在初一以指导正确划分句中停顿为主。
(5)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学生制作重点文言实词和成语“病人膏肓”“讳疾忌医”的词语卡片,课堂交流。
3.投影仪和作者作品介绍的胶片,以及补充资料。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课前作好预习,结合课文注释大体理解文章,将疑问、生字作标记,查字典给生字注音,并朗读课文。
2.课上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培养语感,领悟语言。
3.就课后练习一展开讨论,进而分析两个人物形象。
4.在理解的基础上复述课文,提倡创造性复述,可想像蔡桓公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看谁复述得传神。
5.进而练习背诵,争取当堂背过。
6.学生体会并总结写作特点(不求多,只要能说出一两点心得体会就好)
七.教学步骤
导入 新课
1.导语
同学们,当我们受到病毒的侵袭而害病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找医生看病)这是个妇孺皆知的道理,可是在韩非笔下的蔡桓公却有病不承认,不医治,最终怎么样了呢?(病死了)今天我们学习《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就是写蔡桓公讳疾忌医,贻误了治疗时机,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的故事。
2.板书课题《扁鹊见察桓公》
3.解题
本课文书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是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重要的思想家。
“扁鹊”是什么人?(秦越人)为什么人们用上古名医扁鹊来称呼他?(医术高明)蔡桓公是什么人?(蔡国国君)“见”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会见”“拜见”的意思)
(-)明确目标
用幻灯打出或小黑板出示(略)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预习中划出的生字注音是否正确。
2.出示幻灯片或小黑板,给知识目标点中的多音字注音组词,给群形注音的字加拼音并辨别字形。
3.学生结合注释,默读一遍课文。然后结合练习三概括主要内容,并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阐明的哲理。
4.教师订正并小结。
本文通过蔡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诵读课文,了解课文所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
学生试读课文,要求出声读,教师指导,读文言文一定要正确划分句中停顿,才能确切了解句意。教师示例,辨析下面各句中的停顿是否划得正确,不正确的要改正过来。
君有疾/腠在理(√)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不病/以为功)
扁鹊望桓侯而旋走(×)(望桓侯/而旋走)
臣/是以无请也(√)
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四人小组结合练习一展开讨论。
教师点拨,本文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扁鹊”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蔡桓公是个盲目自信、傲慢顽固、讳疾忌医的国君,故事围绕着“有疾”“无疾”这一尖锐的矛盾展开争论。
学生讨论
第1题 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哪些话劝他应及时治疗?对扁鹊的忠告,桓公是怎样评价的?
(学生答后归纳)扁鹊,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教师小结,“立有间”,“立”动词,站立,“有间”,时间副词,有一会儿。“立有间”,说明扁鹊站着仔细地作了观察(中医称为“望诊”)之后,才下断言,“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的诊断是准确的,而并非信口开河,也为下文蔡桓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