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古诗词的专项训练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IM67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小升初语文古诗词的专项训练(共含10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IM67”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的专项训练

篇1:小升初语文古诗词的专项训练

关于小升初语文古诗词的专项训练

1. 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特点: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篇2: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改写句子

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改写句子

1.我们怎么能随意砍伐树木,破坏绿化呢?(改成陈述句)

2.这件事不能不让人高兴。(改为肯定句)

3.小杰悄悄地告诉小力说:“这件事情是我和小民一起做的。”(改为间接转述句)

4.小青在操场上找到了丢失的钢笔。(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5.对违法乱纪的现象我们一定要严惩。(改为反问句)

6.太阳升起。(扩句)

7.年轻的妈妈的眼色里开始流露出希望的喜悦。(缩句)

8.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改为反问句)

9.字典难道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吗?(改为陈述句)

10.赵王告诉蔺相如,要蔺相如带着宝玉到秦国去。(改为直接叙述句)

11.小方说:“不行,我的字写得不够好,应该让小宇去参加比赛。”(改为间接叙述句)

12.我班被评为先进班集体,全班同学个个感到自豪。(肯定句变为否定句)

13.他是一个好学生。(陈述句改为感叹句)

14.难道那条街不热闹吗?(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5.王兰告诉老师:“我叫王兰,是从上海转来的。”(改为间接叙述句)

篇3:小升初,专项语文句子改写训练

小升初,专项语文句子改写训练

考试就要来临了,面对考试考生们是否都做好复习了呢?尤其语文是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科目,所以我们在总复习的时候,要记得把语文作一个重点复习。

1. 教室里传出一阵阵欢笑声。(改成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薄雾笼罩着大山。(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捡儿童多处行。(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友谊是一壶茶,细品慢咽有滋味;友谊是一杯水,君子之交淡如水。(请根据你对友谊的理解,仿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缩句:①我目不转睛地望着太阳从东方升起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们爬上半山的五松亭,看见在那恣态奇特的古松下整理挑儿的正是那个挑山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把两句话用关联词语合为一句话。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 我们有缺点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改为转述句:小青石得意地想:“我就要到都市里去了。我将成为发簪和纽扣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这比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将“把”字句改为“被”字句:

大水的到来,把大青石冲到深深的大海里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英、法联军把能拿走的东西全部运走了。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 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因为她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改成“因在前果在后”的.因果关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改成不用问号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鸬鹚站在船舷上。

扩句:(至少扩两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缩写: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扩写:沙地上种着西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将句子换种说法。

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成拟人句:小河的水哗哗地流向远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成夸张句:桂花开了,很远就能闻到香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4:小升初语文古诗专项训练试题

2017小升初语文古诗专项训练试题

1、填写古诗名名。(6分)

(1)、随风潜入夜, 。(杜甫《春夜喜雨》) (1分)

(2)、可怜九月初三夜, (白居易《暮江呤》) (1分)

(3)、毛泽东在《卜算子 咏梅》这首词里赞颂梅花“凌寒独放”和不居功自傲的.品格及精神的词名是:

(2分)

(4)、补充学习谚语:三天不读口生 。(1分)

(5)、写出你喜欢的一条歇后语:(1分)

篇5: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

1. (·河南淇县一中第4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于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8.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5分)

9. 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6分)

【答案】:8.“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2分)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3分)

9.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3分)体现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3分)

2. (2014·江西吉安一中【上】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京口月夕书怀 旅夜书怀②

(南宋)林景熙① (唐)杜甫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作者老家在温州平阳,此诗是他转徙京口时的感怀之作,当作于宋亡之后。②这首诗是作者离开成都草堂后在渝州(今重庆)一带飘泊时所写。

(1)《京口月夕书怀》中的“凉”字堪称关键,全诗以山风、秋夜来写________之凉,以华发、异乡写_______之凉。(2分)

(2)请结合诗句分析《京口月夕书怀》和《旅夜书怀》两诗中作者情感的相似之处。(6分)

【答案】:(1)天气 心情(心境) (2分)

(2)情感相似之处有:(1)都抒发了异乡飘泊沦落的悲凄之情,林诗中感叹自己“异乡”飘泊,杜诗用“天地一沙鸥”自况,自伤飘零;(2)都抒发了自己年老孤独的伤感之情,林诗中感怀自己“百年”之身独对夜灯,杜诗中以“平野阔”“大江流”反衬自己一叶小舟的孤苦伶仃;(3)都抒发了时光流逝的悲哀之情,林诗中有“华发”“百年”的哀伤,杜诗中以江水的奔流令人感受到时光的迅速消逝;(4)都抒发国家残破、自己一事无成的郁闷之情,林诗写在宋亡后,“万事已华发”流露了事事不如意的悲伤,这也是借酒浇愁的原因,杜诗结合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流露了未能施展政治抱负的不平。(1点2分,3点即可,须结合诗句解说)

3. (2014·甘肃天水一中第3阶段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 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5分)

9.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8.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袭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9.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4分)

4. (2014·上海“十二校”联考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4-16题。(8分)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花卿指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此诗大约是在花敬定的饮宴席上闻乐有感而作。花敬定因平定叛乱有功,居功自傲,经常大宴宾客,寻欢作乐,肆无忌惮,用天子音乐。

14.(2分)首句“丝管”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写出《琵琶行》里用类似手法描写音乐的句子。

15.(2分)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纷纷”本指事物多而乱的样子,这里用通感手法描摹音乐,形象描绘出弦管杂错而和谐的效果。

B.颔联中,“半入”写出音乐悠扬动听而空灵活脱的感觉。

C.该诗的弦外之音意味深长,既然“此曲只应天上有”,何故“锦城丝管日纷纷”呢?含蓄的讽刺尽在其中。

D.从体裁上看,本首诗是近体诗;从题材上看,本首诗是咏怀诗。

16.(4分)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在构思方面是如何做到虚实结合的。

【答案】:14.(2分)借代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15.(2分)D (是赠别诗)

16.(4分)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致。

5. (2014·黑龙江仿真模拟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贺圣朝·留别

(宋)清 臣

满斟绿醑①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花开花谢,都来几许②?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注】 ①绿醑:美酒。②都来几许:都算在一起才有多少时间呀!

8.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人认为这首词的下阕设想奇特,不落俗套,一波三折,对此你有何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8.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作者抒发感情的方式。联系词作的题目“留别”和诗句“再相逢何处”等词句可以归纳出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作者借春色三分写离愁别绪,这种表达方式别具一格。

答案:这首词是酒席筵前留别之作。全词精心铺叙,情意殷切,表现了诗人伤春惜别的情怀,也流露出人生萍寄之感。(2分)

词人设想“春色”总体为“三分”,而其中的“二分”是“愁”,“一分”是“风雨”。这样,此时此刻的“春色”就成了“愁”与“风雨”的集合体。词人用全部的春色来写与挚友分手时的离愁别绪,其友情之深,离别之难,不言而喻。(3分)

9.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作者思路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这首词作者写相思之情,在构思上一波三折,情感表达也颇具匠心,理清思路,整理即可。

答案:这首词“花开”两句,紧承上片的离愁别绪,并进一步预写别后的相思。“都来几许”,由挚友不得长聚而引起时序更迭、流年暗换的慨叹与迷惘。这两句深化了上阕的离愁。(2分)但作者马上又冲破了感伤缠绵的氛围,用“且高歌休诉”句一变而为高亢旷达。这是对友人的劝慰,也是作者的自我排遣,表现出作者开朗豁达的胸怀。(2分)可是一想到别时容易会时难,明年此时不知能否重逢,心里不免又泛起怅惘之情,使全词再见波折。(2分)

6. (2014·湖北天门4月调研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题胡逸老致虚庵①

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②常作灾。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③生蚌胎。

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注】①致虚庵:书房名。②籯:竹笼。③明月:这里指珠。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方面的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2)本诗的颈联脍炙人口,被前人评述为“奇语”。你认为奇在哪里?(4分)

【答案】:(1)①赞美了胡逸老的诗礼传家,不慕荣利的清高品格。(或胡逸老的诗礼传家、不慕 荣利的清高品格令人仰慕)②也披露了诗人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或安贫乐道、志在山水、追求闲适、清高等均可)(一点2分)

(2)①化静为动。将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出”“来”二字将山水写活。

②化实为虚。什么样的图画尽可以让读者去想象,夜来风雨也是隔窗听到,并非眼见,也是虚写实事。③情景交融。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读者自能体会到。(或衬托出庵主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视听结合。运用比喻等均可)(答两点即可得4分)

7. (2014·广东韶关4月模拟【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7分)

惜 花

(唐 ) 于鹄

夜来花欲尽,始惜两三枝。

早起寻稀处,闲眠记落时。

蕊焦蜂自散,蒂折蝶还移。

攀著殷勤别,明年更有期。

(1)全诗的诗眼是“惜”字,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3分)

(2)本诗的三四联最主要的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1)诗人看到花儿快凋零了,起了怜惜之心,(1分)早起闲眠(时时刻刻)都记挂着花儿,(1分)花儿凋零了,还约定明年再见。(1分)

(2)最主要的手法是对比(反衬、衬托)(1分);以看到花儿快要凋谢就离开的蜂蝶(1分)对比(反衬、衬托)跟花儿依依不舍相约再见的诗人(1分),表达诗人对花儿的爱惜(怜惜 )之情(1分)。

8. (2014·四川成都七中“一诊”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1)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4分)

(2)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1)“嫌”,嫌弃,作者衷心感谢这盏残灯不嫌弃自己,描写了客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1分)“嫌”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孤灯”不嫌弃诗人的情态,(2分)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无奈与自嘲。(1分)[来源:学§科§网

(2)病中的感伤;客中的孤寂;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如答“同情与忧虑百姓疾苦”,也算1分)(4分,1点1分,4点4分)

9. ( 2014·河北衡水中学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武昌怀古

栖一

战国城池尽悄然,昔人遗迹遍山川。笙歌罢吹几多日,台榭荒凉七百年。

蝉响夕阳风满树,雁横秋岛雨漫天 。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

【注】①栖一:唐末五代诗僧。②台榭:孔颖达疏《尚书》曰:“台,积土为之,所以观望也。台上有屋谓之榭。”后世多称“歌舞台榭”。

8.作者为何发出“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的感叹?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的颈联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又是怎样描摹这幅画面的?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8.①看到昔日战乱不休的城池如今已是悄然无声,山川之上,昔人遗迹还历历在目;歌舞欢乐仿佛就在昨日,而当年热闹的台榭却已荒凉冷落了七百年,历史的悲剧不断重演,眼前之景又令人忧烦。(一联一分共3分)②此情此景,令作者发出兴亡如梦、世事皆空的感叹。(2分)

9.描绘了一幅冷寂凄凉的画面(1分):夕阳西下,疾风吹树,蝉声响亮,秋岛之上,冷雨漫天,群雁横立。(2分)

手法:由远及近;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答出任意一种手法2分,分析1分)

10. ( 2014·浙江宁波模拟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21.这首词塑造了一位 形象,深刻地抒写了词人思乡怀人、异乡漂泊以及 之情。(2分)

22.上片“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笔墨平淡,却极有表现力,连一向鄙视柳永的苏轼也称赞“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请简要赏析。(5分)

【答案】:21.游子 功业无成的苦闷(或怀才不遇)(每空格1分)

22.首句以一个“紧”字突出了雨后傍晚的江边寒风渐冷渐急。(1分)接着以关河、夕阳之冷落,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的江天景象。(1分)这三句由远而近地描绘了雨后深秋的暮景,点染了游子的孤独、凄凉的满怀愁绪,情景交融。(2分)其气象宏阔,境界高远雄浑,笔力苍劲,可与唐诗媲美,在柳词中不多见。(1分)

11. ( 2014·上海闵行区教育质量调研【二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题。(7分)

赤 壁

清·袁枚

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

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

江水自流秋渺渺,渔灯犹照获纷纷。

我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

14. 从题材看,这是一首 诗。(1分)

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诗歌的第一句说一阵东风比百万大军还要强大。

B. 第二句是说赤壁一战,决定了三分天下的大势。

C. 颈联写秋日高照,渔民在江上捕鱼的欢快场面。

D. 这首诗歌让我们自然联想起苏轼的《前赤壁赋》。

16.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进行赏析。(4分)

【答案】:14、 咏史 怀古 记游

15、C

16、诗歌的最后一句,“乌鹊”二字用典,通过赤壁之战的主角之一曹操的《短歌行》里的诗句,使读者联想起当年的古战场(1分)。同时,他还通过乌鹊凄寒的叫声反衬夜的寂静,营造了一个凄凉伤感的意境(1分),作者把历史和现实连接起,抒发了苍凉幽远的怀古之情(1分)。语言表达(1分)

12. ( 2014·重庆万州区考前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7分)

谒金门

【宋】陈克。

愁脉脉,目断江南江北。烟树重重芳信隔,小楼山几尺。细草孤云斜日,一向⑦弄晴天色。帘外落花飞不得,东风无气力。

[注]①陈克(1081年一?),l临海(今属浙江)人。绍兴七年(1137年),吕祉节制淮西抗金军马,荐为幕府参谋,他欣然响应。

②一向:此处作“霎时”讲,“向”通“晌”。

(1)请简要分析“小楼山几尺”一句的妙处。(3分)

答:

(2)清人王昶云:“南宋词多黍离麦秀之悲,北宋词多北风雨雪之感;”其中“黍离麦秀”乃哀伤亡国之辞,“北风雨雪”多用于写行人不归。陈克此词表达的是哪一种感情?请结合词句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答案】:(1)①夸张手法,以山之小突出重重烟树隔断了芳信;(2分)

②以景写情,渲染凄迷无助的情绪。(1分)

(2)表面看写的是闺中思妇的伤感;实际上寄托着深深的家国之恨。(2分)

理解:“目断江南江北”寄寓着山河破碎,“东风 无气力”寓有无力恢复失地之痛。(若认为只是闺情亦可。)(2分)

13. ( 2014·甘肃天水一中阶段考试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5分)

9.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8.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袭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9.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 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4分)

14. ( 2014·安徽蚌埠教学质量检查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鹧鸪词

李 益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鹧鸪词

李 涉

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

二女①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注】①二女:舜帝二妃娥皇、女英。

8.两首诗中诗人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9.两首诗中都写到了“湘江”、“斑竹”和“鹧鸪”,请问李益诗的前两句和李涉诗的前四句都用了《诗经》中的何种表现手法?试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8.(4分)李益诗主要表达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苦以及盼望情郎归来的急切之情;(2分)李涉诗主要表达怀古及游子行客的羁旅愁情。(2分)

9.(4分)起兴。(2分)李益诗由“斑竹”的典故及鹧鸪写起,勾起了女主人公怀念情郎的愁怀。(1分)李涉诗由湘江水深引出对屈原沉江的感叹,由“斑竹”典故想到“二女”垂泪的故事,由鹧鸪的啼叫引起了自己的羁旅之愁。(1分)

15. ( 2014·江西南昌一中、十中联考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沧浪亭怀贯之

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1)本诗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4分)

(2)诗中第四句“日光穿竹翠玲珑”,有人认为这句景色描写实在妙极,但也有人认为改作“日光穿竹翠朦胧”更好,你觉得哪种更好?请说明理由。(4分)

【答案】:(1)颈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1分)颈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萧条之意,(1分)更加重了对昔日朋友的怀念之情。(1分)

(2)“日光穿竹翠玲珑”好。(1分)日光穿过竹林,翠绿的竹子越发玲珑可爱,在这么惬意的红林翠竹间,本来正宜会集朋友把酒吟诗,但酒友不在,诗社亦凋,(1分)以乐景写哀情,(1分)自然地引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1分)

“日光穿竹翠朦胧”好。(1分)日光穿过竹林,竹子原本翠绿的颜色因耀眼的阳光变得模糊,与上句“深秋的金红色在林中也黯淡了许多”相照应,描绘了一幅清冷的画面,(1分)借景抒情,(1分)以抒发思念友人的寂寥之情。(1分)

16. ( 2014·安徽安庆一中、安师大附中1月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7分)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8.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之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分)

答:

9.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请问这首诗中的哪两个字用得准确传神?请你指出来并做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8.作者运用拟人,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亭边的柳条和藤蔓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来牵扯自己的衣服,黄莺俨然已成故友,频频啼叫着和他告别——巧妙而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依恋难舍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 现诗人对湖上亭依恋难舍之情。)

9.“系”、“啼”两字用得准确传神。“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和藤蔓牵扯农服的动作,表现了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的挽留、凄凄的惜别,表现了它对老朋友离去的伤感。

17. ( 2014·河北冀州中学期末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2分)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8、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6分)

9、全诗是怎样表现筝声中蕴含的“悲怨”之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8、(6分)①交代了所写的主要事 件――听筝;(2分)②引出下文,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2分)③概括了听筝的总体感受,奠定了全诗悲怨的情感基调。(2分。)

9、(6分)答:①颔联借用比喻,以春风、杨柳、花鸟形象地渲染了筝声中的所流露出的伤春惜别之情;②颈联展开想象,连连发问,通过灯下独愁、楼上空思等意象,也表现出了筝声中的孤单寂寞的思念之情;③尾联再作想象,通过友人一南一北的对比,又表现出了筝声中的友人离别思念之情。(每点2分)

附诗歌赏析:

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它发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汉侯瑾《筝赋》)。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筝发出的悲怨之声与人心中的离别之恨交映成趣,别有一番情韵。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写出弹筝的特殊指法。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那疾徐相间,高低起伏的音乐声,从“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

诗人凝神倾听,听之于耳,会之于心。“听”是这首诗的“题眼”,下面的内容,均从“听”字而来。

“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据《秦州记》:“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之情。接下来围 绕“ 悲怨”二字,诗人对筝声展开了一连串丰富的想象和细致的描绘。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如柳条轻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似杜鹃鸟绕着落花,啾啾啼血。在这里,诗人巧妙地把筝声与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将悲怨的乐声,转化为生动鲜明的形象。那柳条摇曳、柳絮纷飞、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强烈地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随着“抽弦促柱”之声的变化,又唤起诗人更加奇妙的联想:“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上一联写大自然的景物,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由景入情,情景交融。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悲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行而望月长叹。

“独”、“空”两字,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强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气氛。“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一愁”“一思”写尽了无限幽怨。

以上两联所构成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摹出筝声之“苦”,使人耳际仿佛频频传来各种惜别的悲怨之声。筝声“苦”,如果听者也怀有“苦”情,筝弦与心弦同声相应,那么就愈发感到悲苦。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意思是说,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岂不格外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江南歧路洛阳城”,指南北远离,两地相思。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不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递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诗人展开联想,以一系列比喻集中描写筝弦上发出的种.种幽怨之声。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而是用自然景物化写“悲怨之声”,以唤起读者的想象,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

18. ( 2014·福建南侨中学、永春三中、永春侨中、荷山中学、南安三中统一摸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不见① 杜甫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②,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③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①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②指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获罪,系狱浔阳,不久又流放夜郎。有人认为他有叛逆之罪,该杀。③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读书于此。

(1)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列举一种并作赏析。(3分)

(2)杜甫和李白有着深厚的友情,听到李白获释,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思想感情。(3分)

【答案】:(1) 示例:①对比手法。(1分)通过 “皆欲杀”和“独怜才”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1分),突出了对李白的理解和同情。(1分)

②对比手法。(1分)李白敏捷的诗才和飘零天涯的遭遇,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突出了杜甫对李白的哀怜。(1分)

③直抒胸臆。(1分)杜甫不装点景物,直接表白情感,直说“不见”、“哀”、“怜才”,情真意切,质朴自然(1分),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1分)

(2) ①对好友的挂念,②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 ③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④希望好友相聚。⑤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每点1分,任答三点得满分。)

19. ( 2014·江西师大附中、临川一中1月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释:①秦韬玉,唐代诗人,少有词藻,工歌吟,却累举不第,后投靠宦官田令孜,充当幕僚,官丞郎,判盐铁。

②共怜时世俭梳妆:当时妇女的一种妆扮。称“时世妆”,又称“俭妆”。

(1)这首诗主要通过对比来塑造贫女这一人物形象,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答:

(2)沈德潜说这首诗“语语为贫士写照”,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1)①将贫女对高超的才干和不同流俗的品格的追求与世俗之人对时尚、浮华的追逐进行对比,②贫女自身贫贱、无人理睬的地位与贫女不同流俗的品格与高超才干进行对比

(2)良媒不问蓬门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内修美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格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做嫁衣裳”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已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诗情哀怨沉痛,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

20. ( 2014·吉林普通高中毕业班摸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菩 萨 蛮

周邦彦

银河①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澄波绿②。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天憎梅浪发③,故下封枝雪。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

[注]①银河:天河。借指人间的江河。②浴凫飞鹭:凫:野鸭。鹭:白鹭。③浪发:滥开。

8.这首羁旅词中的“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

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8.(6分。手法2分,景2分,情2分)拟人手法。作者说上天憎恨梅花滥开(开得茂盛),所以下起大雪封住梅花树枝,实则写出了春寒料峭(强调寒冷亦可),衬托出远在异地漂泊之人的凄寒苦楚。

或是:

借景抒情(以景写情)。作者描写了梅花绽放之际,天降大雪。天气越发寒冷袭人,让远在异地之人倍感凄寒苦楚。

9.(5分。意思接近即可)这首词表达了作者自己在外漂泊的孤寂和对妻子的思念之情。(3分,漂泊+孤寂+思念)初春时节作者思家无奈路途遥;天降大雪更惹家人牵挂。(2分)

21. ( 2014·河南武陟一中12月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小重山【注】 岳 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此诗作于秦桧任宰相时。朝廷为求和,解除岳飞兵权。

8.首句描写了怎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5分)

9.你认为“欲将心事付瑶琴”中的“心事”有那些?请结合诗词略作分析。(6分)

【答案】:8.首句以动衬静描写了一幅静谧的深秋夜景图。(2分)首句起兴,渲染一种凄凉的氛围,为下文抒情做铺垫。(3分)

9.(1)心念中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情 (2)遭人陷害,赋闲在家的无奈之情

(3)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之情 (4)对奸臣当道,苟且偷安的愤恨之情

(5)知己甚少,无人理解的寂寞之情 (任意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

【诗词赏析】

上片寓情于景,写作者思念中原、忧虑国事的心情。开头三句写秋夜梦回,意境含蓄而深沉。那是一个深秋的夜晚,作者梦见自己正率部转战千里,向阔别的故土胜利挺进。眼看驱逐敌寇、光复河山的理想即将实现,令作者感到十分兴奋和激动。可惜好梦不长,终于被不停鸣叫的蟋蟀声惊醒。醒来的时候,正是半夜三更。接着三句写梦醒后的失望和徘徊,反映了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作者在夜深人静之时,独自披衣起床,绕着台阶来回踱步,抬头一望,只见朦胧的月色正照在窗帘之上。这里借景物的描写烘托内心的孤寂,用平静的语气叙述不平静的思想活动,显得曲折深婉,寄寓着壮志难酬的忧愤。

下片抒写收复失地受阻、心事无人理解的苦闷。换头三句,慨叹岁月如流,家乡长久沦陷,归期遥遥无望。作者自二十岁从军,出生入死,与金兵浴血奋战,决心“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五岳祠盟记》),为国家建立丰功伟业。可是十多年已经过去,头发也白了,仍未能返回故园,实现“还我河山”的伟大抱负。每当他想到这里,怎能不义愤填膺、忧心如焚呢?所谓“阻归程”,实际并非指山高水深,道路遥远,难以归去,而是暗喻着对投降派屈辱求和、阻挠抗金斗争的不满和谴责。因为当时正是秦桧弄权,气焰十分嚣张时候,作者不便明言,所以用含蓄的表现手法,弹出弦外之音,让读者去体会。结拍三句,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自己处境孤危,缺少指引,深感寂寞的心情。据《吕氏春秋·本味》,春秋时俞伯牙善鼓琴,唯有钟子期能从琴声中体会出他的心事。后来“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秦桧上台后,迎合赵构的旨意,对坚持抗金的主战派进行无情的打击和迫害,将他的亲信和爪牙安置在朝廷的重要位置上,以便实现其卖国求荣的罪恶目的。这三句表达了作者抱负难以实现的痛苦,反映了投降派统治下南宋的黑暗现实。

曾有一段时间,对古典诗词的评论,有人以情调的高昂与低沉分高下,于是认为,岳飞这首《小重山》情调低沉,不如他的《满江红》创意高。其实,对事物的评论,应当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而不可以表面上的一刀切。情调高昂的作品固然好,但不能把高昂误作为粗犷叫嚣。情调低沉也并非消极。岳飞的《满江红》与《小重山》词均表达了他的抗金以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只因作词的时间与心境不同,因此在作法上遂不免有所差异,实际上异曲同工,又焉可用情调的高昂与低沉区分其高下呢?况且作词常是要用以兴浑融、含蓄蕴藉的方法以表达作者的幽情远旨,使读者吟诵体会,馀味无穷。岳飞因为壮志难酬,胸中抑塞,所以作这首《小重山》词,用沉郁蕴藉的艺术手法表达,这也正是运用词体特长,正如张惠言论词时所谓“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词选·序》)。对诗词评赏也应明白这一道理。缪钺所撰《灵溪词说》论岳飞词的绝句说:“将军佳作世争传,三十功名路八千。一种壮怀能蕴藉,诸君细读《小重山》”,与此意同。

22. ( 2014·辽宁抚顺二中12月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8~9题。

生查子 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8.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词意加以分析。(5分)

9.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意具体分析。(6分)

【答案】:8.本词刻画了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虽然词人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子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偃蹇”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分析3分;分号前后三处,答出一处给2分,答出两处以上给3分)

9.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溪边住”,对我深切关怀;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去”,更是视“我”如知己,词 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洁,物我之间亲密融洽。(3分)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孤寂、忧愤的内心情感融合无间。(3分)

23. ( 2014·江西余江一中第4次月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8分)

白 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香。

⑴这首小诗中作者突出了白梅的哪些主要特征?(3分)

⑵作者在写作上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3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⑴耐寒,清高,报春(答对一点给一分,答对三点给3分)

⑵衬托,以冰雪林衬托梅的坚毅;1分 。对比,以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其高洁守志1分托物言志,1分 。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愿留清气满人间的高格远志。2分

24. ( 2014·浙江五校第1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7分)

道旁稚子

(宋)郑獬

稚儿怕寒床下啼,两骭①赤立仍苦饥。

天之生汝岂为累,使汝不如凫鹜肥?

官家桑柘连四海,岂无寸缕为汝衣?

羡尔百鸟有毛羽,冰雪满山犹解飞!

【注】①骭(gàn):胫骨,小腿骨,亦指小腿。

21.诗歌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稚子”形象?诗人刻画这一形象的主要手法是什么?(3分)

22.这首诗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案】:21.稚子形象:瘦弱、饥寒交迫。(2分)手法: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用稚子和凫鹜、百鸟做对比,凫鹜肥过稚子,鸟有毛而人无衣,突出了稚子的悲惨处境。(2分)

22. 体现了诗人对饥寒交迫的稚儿的深切同情,如“天之生汝岂为累,使汝不如凫鹜肥”一句体现了使人对稚子的深深怜惜;对统治阶层的愤恨之情,如“官家桑柘连四海,岂无寸缕为汝衣”一句是对统治阶层只知掠夺、罔顾百姓生死行径的控诉。

25. ( 20 14·四川成都外国语12月测试)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诗后问题(8分)

海 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作答(4分)

答:

(2)古人对于后两句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请结合诗句试作赏析。(4分)

答:

【答案】:(1)A、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

(2)“造句之奇”“奇”在诗人以花拟人。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唾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构思之巧”“巧”在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却又无斧凿之迹。

篇6:小升初英语语法专项训练

小升初英语语法专项训练

一、语法精练

1.My brother plays――football very well.

A.a B.the C. all D. /

2.Birds ―― when there isn’t enough food for them.

A. starve B.are starving C.starved D.starves

3.I can see an apple ________ the apple tree and a bird ________ the banana tree.

A.on, in B.in,in C.on,on D.in,on

4.I have a red box.It’s full ________ toys,so it’s very ________.

A.of, light B.for,big C.like,small D.of,heavy

5.Your football shoes are under the chair.Please ________.

A.put away it B.put it away C.put away them D.put them away

6.Mom’s in a bad _____,so be nice to her.

A.time B.trouble C. manner D.mood

二、 阅读理解

Mr.White looks out of his window.There is a boy at the other side of the street.The boy takes some bread out of a bag and begins eating it.There is a very thin dog in the street, too.The boy says to it, “I’ll give you some bread.” The dog is hungry and goes to the boy, but he does not give it any bread.He kicks the dog.It runs away, and the boy laughs.

Then Mr.White comes out of his house and says to the boy.“I’ll give you a shilling (先令).”The boy is happy and says,“Yes.”“Come here.” Mr.White says.The boy goes to him,but Mr.White does not give him a shilling.He hits him with a stick. The boy cries and says, “Why do you hit me? I do not ask you for any money.” “No,” Mr.White says,“And the dog does not ask you for any bread,but you kick it.”

1.Where is Mr.White at first?

A.He is in the room

B.He is in the street.

C.He is in front of the house.

D.He stands close to the boy.

2.Why does the dog go to the boy? Because__________.

A.it wants to eat

B.the boy asks it to do so

C.the boy is the dog’s owner

D.the boy is friendly to it

3.Why does the dog run away? Because__________.

A.the boy gives some bread

B.the dog doesn’t like bread

C.the dog doesn’t like the boy

D.the boy kicks the dog

4.Why does Mr.White tell the boy to come up to him? Because he wants to__________.

A.give him a shilling

B.give him a good lesson(教训)

C.give him some more bread

D.help the boy

5.What kind of man do you think Mr.White is? He is a __________man.

A.cruel (粗鲁的)

B.sympathetic (富有同情心的)

C.friendly

D.polite (有礼貌的)

篇7:小升初语文句子专项训练题

一、修改病句。

基本方法:找病因→修改病句(改动要少,保留原意)→检查是否正确

1.我们积极响应“人人动手,绿化祖国”。(成分残缺)

我们积极响应“人人动手,绿化祖国”的号召。

2.升旗仪式上,我们恭敬地瞻仰鲜艳的五星红旗徐徐上升。(搭配不当)

升旗仪式上,我们恭敬地注视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3.他络绎不绝地对我谈起了有趣的往事。(用词不当)

他滔滔不绝地对我谈起了有趣的往事。

4.我把两件新旧运动衣送给了灾区人民。(词序不对)

我把新旧两件运动衣送给了灾区人民。

5.快艇在风平浪静的东钱湖上乘风破浪前进。(不合事理)

快艇在的东钱湖上乘风破浪前进。

6.老工人在马路上协助交警保持交通秩序。(搭配不当)

老工人在马路上协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

7.陈涛和丁力来我家借书,我借了本书给他。(指代不明)

陈涛和丁力来我家借书,我借了几本书给他们。

8.乡间的小路上有许多家禽:鸡、鸭、鹅、狗。(分类不当)

乡间的小路上有许多家禽:鸡、鸭、鹅。

9.教室里已经没有一个人了,只有李平还在做作业。(前后矛盾)

教室里已经没有其他同学了,只有李平还在做作业。

10.我再仔细读读上面9个病句,发现常见的病因有:。

二、标点符号。

(一)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骆驼草!你本是一种普通的、无名的草,但人们用“骆驼草”这个美号为你命名,这是你的骄傲,也是你的光荣!

关于《红楼梦》的研究,那篇论文已经在《红学》杂志上发表了,请你注意查看。

每当我经过香港回归倒计时牌时,总要情不自禁对它久久凝望。洗雪百年耻辱,喜迎香港回归,华夏儿女怎能不激动万分?听,高山大海、蓝天白云,神州大地到处传唱着《春天的故事》这首动听的歌曲,汉藏蒙回各族人民齐声欢呼:“祖国万岁!”

(二)判断引号、破折号、省略号的作用。

1.引号的作用有:A.表示引用的部分B.表示否定或讽刺C.表示特定称谓或强调指出。

(1)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B)

(2)我想起两句诗:“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A)

(3)詹天佑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C)

2.破折号的作用有:A.表示解释或说明部分B.表示声音的延长C.表示意思的递进或转折。

(1)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6月1日。(A)

(2)“哞——”一头牛站在田里不停地摇着尾巴。(B)

(3)那个书包很漂亮,而且装有很多东西——现在不见了。(C)

3.省略号的作用有:A.表示列举的省略B.表示话未说完或语意未尽C.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1)小刚望着远去的身影,不禁陷入了沉思……(B)

(2)“长大了……要……建设祖国……”他吃力地吐出一句话。(C)

(3)什么样的鸟雀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A)

(三)趣味题。

从前,有个财主养了猪,又开了酒店,他请人写了一副对联: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横批是:人多病少财富。财主一念十分高兴。而有人却嘲笑着念对联,还称赞写得妙。财主听见后才知这幅对联是作弄他,为什么呢?请你把财主夸好,人们赞妙两幅带标点的对联写出来。

财主夸好:

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横批是:人多,病少,财富。

人们赞妙:

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横批是:人多病,少财富。

三、综合改错。

我需要住院经过医生诊断患了肺炎,近医院后,我很愿望知道学习的进度。

经过医生诊断,我患了肺炎需要住院。进医院后,我很希望知道学习的进度。

好朋友于杰来张望我,让我安心养病,等他在来时,把课本和数学书给我带来。

好朋友于杰来看望我,让我安心养病,等他再来时,把课本给我带来。

张老师已经五十多岁了,却向年轻人一样朝气蓬勃。清晨,他迈着稳健的步

张老师已经五十多岁了,却像年轻人一样朝气蓬勃。清晨,他迈着稳健的步

子走向学校。夜晚,他在灯下克苦学习,认真背课。最近,他被评为“优秀教育

子走向学校。夜晚,他在灯下刻苦学习,认真备课。最近,他被评为“优秀

工作者”的光荣称号,他说,“我要把必生的精神献给教育事业。”

工作者”,他说:“我要把毕生的精力献给教育事业。”

四、句子的积累与运用。

(一)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并说说它的含义。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2.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3.马靠奋蹄驰千里,人靠志气展才华。

4.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

5.时间给勤奋者留下智慧和力量,给懒惰者空虚和懊悔。

我要和同学一起在收集一些名言警句,并分分类(惜时、学习、美德、人生哲理等),还要收集歇后语等,然后在班级内互相交流。

(二)按要求填空,活用我们积累的名言警句。

1.当你的好友贪玩,不爱学习时,你劝告他珍惜时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鼓励他勤奋学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当自己取得好成绩时,我应该记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不张扬自己,继续努力;当自己面临失败时,我要用“失败乃成功之母”鼓励自己。还要时常告诫自己:学任何东西都要有毅力,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五、修辞。

(一)判断(下列各句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你写在括号里)。

1.小小在巴掌大的牢房里还坚持学习。(夸张)

2.我想,翻身农奴索朗阿爸,不正是一颗亮闪闪的夜明星吗?(反问)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对偶)

4.姓陶的不见桃结果,姓李的不见梨花开,姓罗的不见锣鼓响。(排比)

5.你以为石榴真是盛酒的金壶吗?它会笑的。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不住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难道你在别的地方还见过吗?(设问拟人反问)

(二)按要求写句子。

1.大地一片绿色。

改为比喻句:大地像一块绿色的羊毛地毯。

2.我们的操场很小,怎能容纳这么多人?

改为夸张句:我们巴掌大小的操场,怎梦容纳这么多人?

3.各种各样的花儿都开了。

改为拟人句:各种各样的花儿都绽开了笑脸。

4.用“爱心是……,使……”的句式写一个排比句。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爱心是一股甜甜的泉水,使不幸的人忘记生活的苦涩;爱心是一首动听的歌谣,使生活枯燥的人感到生活的乐趣;爱心是一眼潺潺流动的泉水,使饥渴的行人感到人生旅途的甘甜;

爱心是一首优扬动听的歌谣,使踽踽独行的人感到人生的美好;爱心是一股流淌在心头的泉水,使沉浸在痛苦中的人们感到人间的甘甜;爱心是一曲回荡在耳边的歌谣,使孤独的人们感到人间的温暧;

爱心是一股撞开冰闸的春水,使铁石心肠受到震撼;爱心是一座亮在黑夜的灯塔,使迷途航船找到港湾;爱心是一瓢纷洒在春天的小雨,使落寞孤寂的人享受心灵的滋润;

爱心是一泪流淌在夏夜的清泉,使燥热不寐的人领略诗般的恬静;爱心是一柄撑起在雨夜的小伞,使漂泊异乡的人得到亲情的荫庇;爱心是一道飞架在天边的彩虹,使满目阴霾的人见到世界的美丽;

爱心是一杯泼洒在头顶的冰水,使高热发昏的人得能冷静地思索;爱心是一块衔含在嘴里的奶糖,使久饮黄连的人尝到生活的甘甜。

篇8:小升初语文汉字拼音专项训练题

小升初语文汉字拼音专项训练题

小升初语文汉字拼音专项训练题

一、填空。

1、“疾”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声母( );用部首查字法,部首是( ),除部首外有( )画。“疾”字在字典中的意思是:①病,身体不舒服;②恨;③快,迅速;④疼痛。“疾驰”的“疾”意思是( )

2、“鼎盛”的“鼎”,用数笔画查字法,应在( )画中查;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

3、“置之不理”的“置”字,第9笔笔画的名称是( );用部首查字法应该先查( )部,再查( )画;用音序查字法应该先查大写字母( ),后查音节( );“置”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搁,放;②设立,布置;③购置。在“置之不理”一词中,“置”的意思应取第( )种。

二、选字填空。

1、墓 慕 幕 暮

开( ) 爱( ) ( )色 坟( )

三、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了”字共2笔;“阳”字共7笔;“扬”字与“张”字都是7笔。( )

2、“詹”字由“刀、仄、言”3 个独体字组成。( )

3、“耀”的意思是光线强烈地照射,所以“耀”字查“光”部。( )

四、在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后面的括号里划上“√”,有错别字的把错别字画出来,并把 正确的字写在括号里。

①航空模形 欢心鼓舞 永垂不朽 有持无恐( )

②大显伸手 以身作则 没精打采 掬躬尽瘁( )

③趾高气扬 辨别是非 破绽百出 安排工作( )

④一窍不通 罪魁祸手 摩肩接踵 皮气急燥( )

五、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有几种解释,在你认为最恰当的解释上打“√”

(1)检阅 ①看 ②查看 ③经历、经过

(2)疾驰 ①疾病 ②痛苦 ③痛恨 ④速度快

六、看拼音写词语

xiè货jùn()工赤luǒ()精zhàn()

guǎ()妇zhù()造防yù()xuán()崖

七、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厦()门悼()念麦穗()栅()栏

喷()香勉强()血泊()炽()热

八、下面几组词语中,带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暂时(zàn)魁梧(wú)潜移默化(qiǎn)

B、惩罚(chéng)勉强(qiǎng)惟妙惟肖(xiào)

C、计较(jiǎo)侮辱(wǔ)茅塞顿开(sè)

D、胆怯(qiè)处理(chù)扣人心弦(xián)

九、下列加横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鸿鹄(hào)稀粥(zhōu)哆嗦(duō)军阀(fá)

B、毡靴(xuē)宪兵(xiàn)涔涔(céng)潸潸(shān)

C、伶俐(lì)萦绕(yíng)掺和(cān)窈窕(tiǎo)

D、贮藏(zhù)梗概(gěng)烟囱(cōng)汲水(jí)

十、下列带点汉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A、剥花生剥落B、埋怨埋没

C、夹杂夹道D、分毫分外

篇9:小升初语文修改病句专项训练试题

小升初语文修改病句专项训练试题

修改病句。(原则:不能改变句子愿意。能改不删。能添不去。)

1、昨天,刮了一夜的大风。

2、我好久没有听到小明清脆的歌声和高兴的笑脸。

3、全校所有的师生基本上都参加了“六一”晚会。

4、我即使这么用功,但成绩还是不如你。

5、夏天的兴安岭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

6、张明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的称号。

7、妈妈从菜场买回了青菜、猪肉、苹果、黄瓜等蔬菜。

8、造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9、我们上街买了许多东西,其中有铅笔、笔记本、橡皮、文具及水彩笔等等。

10、近年来,我们的生活水平和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11、在会上,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12、我们从小要不吃零食的好习惯。

13、这是一艘最大的我国制造的.远洋轮船。

14、这种不爱惜粮食,任意浪费粮食,是可耻的。

15、经过老师的教育,终于认识了错误。

16、李明学习很刻苦,因为成绩优良。

17、她千方百计想尽办法帮助学习成绩有困难的同学。

18、桃树上结满了许许多多又大又红的桃子。

19、我认真完成了各科作业和语文作业。

20、她的家乡是北京人。

篇10:小升初语文修改病句专项训练题

2017年小升初语文修改病句专项训练题

一、分类修改练习

(一)成分残缺:

1、始终艰苦生活。

2、在课堂上认真听讲。

3、开展学雷锋,学赖宁活动。

4、我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5、班主任组织大家参加。

(二)前后矛盾:

1、这次春游,同学们基本到齐了,没有一个缺席。

2、我断定他可能生病了。

3、家里人都去看电影了,只有我一个人在家。

4、五颜六色的红旗飘扬在天安门。

5、我们大概用了整整一学期,把小花圃修好了。

(三)指代不明:

1、张老师把陈力和许清喊到跟前对他说:“以后上课要认真听。”

2、张老师和李勤约定一起在自己家做作业。

3、小丽和小红是好朋友,她常帮她复习功课。

4、谁来这儿都会赞叹不已。

5、李老师和小丽到我家来,我借了一本书给她。

(四)词序颠倒:

1、这篇童话对我产生了兴趣。

2、两个新旧社会真是鲜明的对比啊!

3、春天里,种子在长叶、生根、发芽。

4、近来,全班同学普遍的语文成绩提高了。

5、我们要运用和理解已经学会的成语。

(五)重复罗嗦:

1、他仔细端详这位老奶奶。

2、他告诉了我过去一段愉快的往事。

3、下课了,校园里顿时就一下子沸腾了。

4、他的心情十分激动的很。

5、这篇文章内容很丰富,不贫乏。

(六)不合事实:

1、皎洁的圆月边聚集着无数小星星。

2、春天来了,桂花香飘十里。

3、少先队员轻松的干着重活。

4、小孙子摔倒了,老奶奶飞快的奔上去。

5、小船在风平浪静的湖面上乘风破浪前进。

(七)归类不当:

1、妈妈买了香蕉、苹果、梨子和水果。

2、姑姑买了许多食品、巧克力、蛋卷、羽毛球、果冻等等。

3、体育用品商店摆满足球、排球、篮球、地球仪等许多体育器材。

4、昨天,参加国庆节联欢会的有工人、农民、小学生、解放军、青年、干部等。

5、奶奶家养了许多家禽:鸡、鸭、马、牛等。

(八)用词不当:

1、爱迪生经过努力,发现了电灯。

2、革命烈士十分顽固,誓死不说出党的秘密。

3、小明知道自己错了,心情很繁重。

4、江辉这学期努力学习,终于取得了很好的成就。

5、大海在沸腾怒吼。

(九)搭配不当:

1、他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改进。

2、同学们明确了自己的学习态度。

3、家乡的春天是个迷人的地方。

4、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的革命事业。

5、“六一”那天,李明获得了“三好学生”。

二、综合修改练习。

1、在我军的猛烈攻击下,四处逃窜。

2、儿童商店玩具真多,有小汽车、布娃娃、篮球等。

3、做事粗枝大叶的人,是一种坏习惯。

4、我观赏着眼前的美景和悦耳的歌声。

5、李民躲在一个很隐藏的地方。

6、中队会上,每个队员基本都发表了意见。

7、小丽和小红去上学,她戴了顶红帽子,她围了条白围巾。

8、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的夜晚,瓜地里有一个人。

9、看了这场电影,很受教育。

10、在公共场所我们要维护清洁。

11、昨天傍晚刮了一夜风。

12、我们五年级全体队员一定完成大队部的号召。

13、李明有时天天和张明一起打球。

14、公园里到处可以看到盛开的鲜花和悦耳的鸟鸣。

15、敌人的神机妙算被我们识破了。

16、我们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增加学习效率。

17、应该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

18、这次考试,同学们普遍的成绩提高了。

19、奶奶不但满头银发,而且行动十分利落。

20、这篇文章的内容和中心都很丰富。

21、全校同学和少先队员参加了联欢会。

22、博物馆里,陈列着3000前新出土的陶器。

23、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24、文艺会上,小红的独唱节目多好听啊。

25、小红不但会唱歌,而且能歌善舞。

26、上课铃响了,教室里顿时马上安静了。

27、庐山瀑布、大明湖、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

28、春天来了,一串红、月季花、腊梅、石竹……竞相开放。

29、雷峰叔叔的事迹将时时刻刻、永远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30、我们终于提前完成了两小时艰苦的任务。

《古诗词诵读专项训练》教学反思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考点精选

小升初语文:句子专项练习考试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毕业总复习

小升初语文试卷杜甫绝句古诗词解析

语言病句专项训练

初中英语作文专项训练

小升初必背古诗词

小升初古诗词运用试题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大题专项练习题参考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的专项训练(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小升初语文古诗词的专项训练,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