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散步的基础知识训练及答案(共含11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可爱坏了猫”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散步的基础知识训练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母亲”开始想走大路,后来为什么改变主意要走小路了?( )
A、因为小路有意思,好玩。
B、因为她看见孙子要走小路。
C、她怕儿子为难。
D、因有儿子在身边,可随时背她。
2、“母亲”改变主意,说明了这个家庭的关系是:( )
A、老人总爱迁就孙子,原则性不强。
B、老人本来没什么主见,总爱听别人的。
C、表现了祖孙三代相互谦让、团结、和谐的关系。
3、“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对“整个世界”的.正确理解是:( )
A、世界就是由“母亲”和“儿子”构成的。
B、“我”上有老,下有小,因此责任极其重大。
C、家庭生活里,“母亲”和“儿子”是最重要的两代人。
D、“母亲”是老一代,“儿子”是新一代,他们代表了人类的过去和未来。
二、在( )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 )随意地铺着,有的( ),有的( );树上的( )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 )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D
二、在( )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见课文。
基础知识训练题目与答案
1.拼音和解释都正确的一组是[]
A.贻(yí赠送)有奇(jī)钩画了了(清清楚楚)
B.启窗(打开窗户)而观为(wèi)宫室
珠可历历(清清楚楚)
C.髯(rán)绝类(类别)弥勒通计(jì)
D.水波不兴(起)二黍许(xǔ许多)佛印居(住在)右
2.选出各句的“之”词性相同的一项
①能以径寸之木
②箬篷覆之
③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石青糁之
⑤右臂挂念珠倚之
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①②③D.①④⑥
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珠可历历数也B.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D.技亦灵怪矣哉
4.选出翻译不够恰当的一项[]
A.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人和物)各有各的神态。
B.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赤壁的故事。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译:中间那个头戴着高帽,长着很多胡子的是苏东坡。
D.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那个人看得很端正并且很安静,好像在听壶中的水的.声音。
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属事理说明文。全文的结构为“总—分—总”,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
B.本文节选自清代魏学洢编的《虞初新志》。
C.题目“核舟记”中的“记”表明了文章的体载,在这里有摹写的意味。
D.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王叔远送给本文作者的“简桃核修狭者”所刻成的小船。
参考答案与提示
1.A
2.B
3.C
4.D
5.B
论语十则基础知识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字词知识
1、给下面画线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默而识之( )
不亦乐乎( ) 诲人不倦( ) 人不知而不愠( )
诲女知之乎( )
2、解释下列画线词:
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平?
⑵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⑶ 温故而知新
⑷ 学而不厌
⑸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⑹ 吾尝终日不食。
二、句子翻译
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已成为人们习惯用的成语,请用现代汉语准确地表达下列成语的含义。
1、温故而知新
2、诲人不倦
3、不耻下问
4、学而不厌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内容理解
下列各句是谈学习态度的,还是谈学习方法的?将序号填入答案中:
1、不耻下问
2、默而识之
3、学而不厌
4、温故而知新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谈学习态度的有 。谈学习方法的有 。
四、文学常识
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1、《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
2、《论语》中的“子”“先生”均指的.是孔子。( )
3、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战国时代鲁国人。( )
4、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
5、《论语》中所说的子贡是孔子的同学。( )
【参考答案】
一、字词知识
1、略
2、⑴ 同“悦”,愉快。
⑵ 道德高尚的人。
⑶ 温习旧的。
⑷ 因过多而不喜欢。
⑸ 舍弃。
⑹ 曾经。
二、句子翻译
1、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2、教别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
3、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4、专心学习,没有厌倦、满足的时候。形容好学。
5、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有能做我老师的人。
三、内容理解
学习态度:1、3.5 学习方法:2、4、6
四、文学常识
1、/ 2、/ 3、X 4、/ 5、X
《世语新说两则》基础知识训练及答案
《世语新说两则》基础知识训练及答案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期:___________________ 行:___________________
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___________________ 乃:___________________
C、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委:___________________ 去:___________________
D、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惭:_________ 引:_________ 顾:_________
2、补全下面句中的省略成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姓名)组织编写的'。
4、“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事件“_______”等要素。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化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⑴ 与友期约________
⑵ 去后乃至________
⑶ 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
⑷ 俄而雪骤________
7、《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约定时间 外出 B、超过 才
C、舍弃 离开 D、惭愧 拉 回头看
2、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
3、南朝宋 刘义庆
4、时间寒雪日 地点内集 人物谢太傅与儿女 事件讲论文义
5、B
6、⑴ 约定 ⑵ 才 ⑶ 化 ⑷ 一会儿,不久
7、答:此题答案为开放性的。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初二的基础知识训练试题及答案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端倪(ní) 什刹海(shí) 舐犊情深(tiǎn)
B. 拮据(jié) 冰碴儿(chá) 夙兴夜寐(sù)
C. 叨扰(tāo) 毛坯房(pēi) 掂斤播两(bō)
D. 摇曳(yì) 绊脚石(bàn) 趾高气扬(zhì)
2. 根据句意,下列加点的词语可以用括号中的词语替换的一项是(3分)
A.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B. 我珍惜阳光,因为她给我温暖;我珍惜绿叶,因为她给我生机;我珍惜星空,因为她给我遐想(幻想)。
C. 经过重新装修,教学楼里里外外焕然一新(改头换面),给了刚返校的师生们一个惊喜。
D. 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真是赏心悦目(沁人心脾)。
3. 下面语段中有两个病句,请找出并进行修改。(4分)
①近日我国西南大旱,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高压坝破坏了大气活动。
②高压坝像一堵墙,横在广西南部上空,阻挡太平洋水汽西进。
③虽然北方有冷空气南下,也无法与水汽汇合。
④因此,广西、贵州、云南交汇地区长时间没有降雨,遭遇50年来少有的.干旱天气。
第 句,修改意见:
第 句,修改意见:
4. 名著阅读。(4分)
(1)A果举扇,径至火边,尽力一扇,那山上火光烘烘腾起,再一扇,更着百倍;又一扇,那火足有千丈之高,渐渐烧着身体。
上面文段节选自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文段中的A指的是 (人物),请再写一个与A相关的故事情节 。
(2)鲁迅在他的作品中曾不止一次写到“长妈妈”,除了《阿长与<山海经>》外,你还在哪篇文章里认识了她?鲁迅在该文中提及了关于“长妈妈”的什么事情?
答案:
1.(3分)B
2. (3分)A
3.(4分)①,删去“因为”。 ③,将“虽然”改成“即使”,或将“也”改成“但是”。(找到病句,1分;正确 修改,1分。)
4.(4分)(1)(2分)孙悟空 【示例】三打白骨精
(2)(2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长妈妈给我们讲美女蛇的故事
如何强化基础知识训练
白翔 陈太兰一、精益求精,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作风和准确的科学态度
化学是一门严肃的自然科学,它遵循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就其学科的特点而言,它是通过可知的物质世界,研究物质间的反应规律,再把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运用到未知领域中去,从而得出研究未知领域的方法和理论,并指导实践。任何重大的发现都要靠化学实验予以证实。在化学领域中,任何一点小小的失误都将造成巨大损失,延缓科学发展,因此,严谨、求实、准确的态度是从事科学的工作者必备的品德。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科学家优秀事迹为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科学精神、文化素养的教育。教育学生要诚实、不说假话、不弄虚作假、不作弊浮夸、不马马虎虎、不粗枝大叶,要有一种精益求精、不断追求的科学精神。化学史上被称为“第三位小数的发现”是一个极好的例子。1892年英国科学家瑞利多次测定发现,从空气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1.2572克,从氮气的氧化物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1.2506克,两者在第三位小数上存在差异,相差0.0066克,相当一个跳蚤的质量。瑞利没有忽略这一差异,更不认为是实验本身的“误差”加以“修正”,而是把他的实验结果与研究的'论文一起公开发表,这引起了他的朋友拉姆塞的注意,并开始研究这个问题。这就是惰性气体最初被发现的过程。试想瑞利如果忽视了小数点第三位差异,会使惰性气体发现推迟多少年呢?化学史上这一著名的发现,真正体现了诚实和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这一事例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二、设计科学性训练提纲,培养学生准确的表达能力
准确的表达和准确的记忆是分不开的。教学中要按照科学的记忆精心安排训练内容,训练题可根据内容有规律地排列起来。训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记忆和表达,首先让学生掌握教材的内容,带领学生进行分析,把它的基本精神和逻辑结构找出来,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概括,进而准确地叙述下来,这就是通常学习时所作的提纲。经过自己的分析,用自己的语言作过提纲的材料是比较容易记忆和保持的。记忆是建立在联系和巩固的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些直观的材料,如实物、图片、模型、图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等,并与之建立广泛的联系,有助于记忆,这比单独的记忆效率高。另外,复习在记忆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记忆是建立联系、巩固联系的过程,联系要经过强化才能巩固,复习的作用就在于强化联系。同时复习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机会,促进理解,使记忆更牢固。我们学过的知识,如果经常复习,就可长期不会忘记,能够准确记忆的知识,也就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
三、培养扎实基本功,克服心理障碍,减少失误
参加过高考的学生会有这样的感觉,考试中认为习题很难,试后反而感到很容易。要克服这种心理障碍,一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二是要使学生有扎实的基本功,三是还要使学生会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分析历届高考试题情况和得分情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卷、第二卷中的基础知识内容,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平时养成不良的习惯,就会出现较大的失误,而影响得分,导致整个考试的失败。如果基础知识扎实,基本功过得硬,临阵就可以从容对待,即使是某些方面的习题出现了应付不了的局面,也会因基础知识性习题得分高而不影响全局。每年高考题进行难度分析,新题型、信息题、知识迁移性习题不会超过30%,而对于基本功扎实的学生来讲,他们就会有能力应用规律去寻找内在的联系而找出其解题方法,从而取得优异成绩。学生基本功是否扎实,取决于教师平时是否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是否能及时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等,而这种培训是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文言文基础知识训练
文言断句,在过去称为句读(dòu)。所谓“句”就是作者已经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到此应该断句,用标点符号来表示,即用“句号”。语意未完而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相当于今人使用的“逗号”。弄清句读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句读之不知”,对原文的意思就会领会错误。古文断句标点与古文阅读理解是相辅相成的。下面介绍一些具体的方法:
1、掌握大意,高屋建瓴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小练习: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2、抓住标志,沿波讨源
(1)虚词标志
①语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②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③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④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如:(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越之于齐楚I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越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小练习: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实词标志
①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②对话标志的词语,如:曰、云、言,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3、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断句时请记住:一通读,二点断,三标点,四检查。
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其次,遵循一个原则――先断后点。即在上步基础上,先一小段一小段地断开,然后再考虑该用什么样的标点符号。加标点符号时,可按现代汉语加标点符号的方法与要求进行。
除了凭语感外,还要运用有关虚字、词法、句法等基础知识以及人名、官名、地名等文化常识,反复检证,推敲,才不致出错。
总结:口诀:“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哉”“为”)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是停顿。或句(。)或逗(,)看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课堂练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过关演练:
一、给下面的文言文段加上标点并解释段中加点的词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①而编之以发系②之以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③也所系者然④也
注:蒙鸠:鸟名。羽:鸟的毛。苇:芦苇。苕:芦苇的.穗。
①为巢:②系:
③完:④然: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的题目。
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绐之,弗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疑许诺,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其中。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置①其手,问所苦,如待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⑴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色。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愿自取之。”疑曰:“⑵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人用事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宋学士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疑愿士②,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⑶是岂可以貌决人材智哉?”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⑷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节选自《宋学士文集》)
【注】①置:同“执”,拉着。②(xǔxǔ):安乐、温和的样子。愿:老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延:请B.籍其数而封识之籍:登记
C.举所封囊,举,拿D.数日景淳竟死竟死:竟然死去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⑴躬为煮糜炼药⑵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B、⑴李疑以尚义名于时。⑵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⑴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⑵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⑴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⑵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为我们塑造了李疑这个一心助人、轻财好义、有古道热肠的君子形象。即使今天读来,依然有其现实意义。
B.在吏部做官的范景淳得了病,身边的亲友们对他很冷漠,不肯收留他。李疑则慨然收留了他,表现了李疑于危难时周济他人的高尚品德。
C.李疑面对范景淳的酬金,分文不取,在拒绝收受范景淳两个儿子礼物的同时,反送人财物。李疑这种救人危难、乐善好施的品德让人敬佩。
D.作者在文章最后赞扬李疑是一个见义勇为的人,一个污浊社会中的清士,并说明自己写这篇文章的缘由和目的。
4、给文中的划线的句子用“/”断句。
5、翻译上文横线上的句子]
⑴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色。
⑵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
⑶是岂可以貌决人材智哉?
⑷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的题目。
马怀素,润州丹徒人也。寓居江都,少师事李善。家贫无灯烛,昼采薪苏,夜燃读书,遂博览经史,善属文。举进士,又应制举,登文学优赡科,拜d尉,四迁左台监察御史。
长安中,御史大夫魏元忠为张易之所构,配徙岭表,太子仆崔贞慎、东宫率独孤t之饯于郊外。易之怒,使人诬告贞慎等与元忠同谋,则天令怀素按鞫,遣中使促迫,讽令构成其事,怀素执正不受命。则天怒,召怀素亲加诘问,怀素奏曰:“元忠犯罪配流,贞慎等以亲故相送,诚为可责,若以为谋反,臣岂诬罔神明?昔彭越以反伏诛,栾布奏事于其尸下,汉朝不坐,况元忠罪非彭越,陛下岂加追送之罪。陛下当生杀之柄,欲加之罪,取决圣衷可矣。若付臣推鞫,臣敢不守陛下之法?”则天意解,贞慎等由是获免。
时夏官侍郎李迥秀恃张易之之势受纳货贿怀素奏劾之迥秀遂罢知政事怀素处事平恕当时称之使还迁考功员外郎时贵戚纵恣请托公行怀素无所阿顺典举平允擢拜中书舍人开元初,为户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累封常山县公三迁秘书监兼昭文馆学士。[来源:学科网ZXXK]
怀素虽居吏职,而笃学,手不释卷,谦恭谨慎,深为玄宗所礼.怀素病卒,年六十,上特为之举哀,废朝一日,赠润州刺史,谥曰文。(选自《旧唐书》)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天令怀素按鞫。按:查办
B.怀素无所阿顺,典举平允。典:主管
C.时夏官侍郎李迥秀恃张易之之势,受纳货贿。受:同“授”,接纳。
D.遣中使促迫,讽令构成其事。讽:用含蓄委婉的话暗示。
2.下列各项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怀素处事平恕,当时称之。B.寓居江都,少师事李善。
C.怀素奏劾之,迥秀遂罢知政事。D.怀素无所阿顺,典举平允,擢拜中书舍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怀素家境贫寒,他白天砍柴割草,在晚上燃柴读书,终于博览群书,尤其擅长文章写作。
B.马怀素用汉朝不给向被处死的彭越奏事的栾布判罪,说明判处给被流放的朋友送行的崔贞慎等人是不恰当的,从而使武则天改变了初衷。
C.张易之诬陷崔贞慎和独孤t之,武则天让马怀素按照诬辞审问,但马怀素坚持正义,最终使崔贞慎和独孤t之获免。
D.当时权贵和外戚放纵无忌,请求怀素假以官府的名义行(他们的私事),但怀素没有阿谀顺迎他们。
4、给文中的划线的句子用“/”断句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贞慎等以亲故相送,诚为可责,若以为谋反,臣岂诬罔神明?
译文:
②陛下当生杀之柄,欲加之罪,取决圣衷可矣。
译文:
③若付臣推鞫,臣敢不守陛下之法?
译文:
参考答案:夫赵之于齐楚/I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二、
1C(竟死:终于死了(到底死了);
2A(B⑴以,因为⑵以,拿,用C、⑴之,助词,的。⑵之,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⑴而,但,表转折。⑵而,表修饰。)
3.B(有人的人故意欺骗他,不让他住房子)
4、数日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人用事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5、见译文:
参考译文:
李疑因为(他非常)崇尚义气(而)在当时(非常)闻名,他最能周济别人的危急之处。金华的范景淳在吏部做官,得了病,而(他)身边又没有亲人(来照顾他)。别人欺骗他,不让他住房子。范景淳就拄杖到李疑门前,告诉(李疑)说:“我不幸遭病,人家不让我进屋住。我听说你的义德很高,能借我一张床吗?”李疑(马上)答应了,请(他进屋)就坐,(并)迅速整理(好一间)明亮干燥的房子,(同时)准备(好了)床、被子和炉灶,叫(范景淳)住进去。(为范)求医疹脉,亲自为(范)熬粥熬药。早晚拉着他的手,询问哪里不舒服,待(范)如亲人一般。不久(范)的病更加严重了,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被单,肮脏恶臭不能接近。李疑每天为(范)刮摩洗涤,(竟)没有一点不耐烦的脸色。范景淳(感动得)流泪说:“我拖累你了。我恐怕再也活不下去了,没有什么回报您的厚德,(只是)袋子里面有黄白金子四十余两,在原来旅社房间里,希望你去取来。”李疑:“患难之中互相救助,做人的道理本应该这样,凭什么(说)回报呢?”范景淳说:“您如果不去取来那些(金子),(等)我死了,恐怕被他人得到,那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找了一个邻居和他一块去,带着(那些金子)回来了。当着(范)的面打开袋子,登记金子的数量并做了封记。几天后范景淳到底死了,李疑拿出自己的钱为(范)买了棺材,葬在城南面的聚宝山。拿出(原来)所封存的那个袋子,(把它)寄存在邻居家里,写信叫他的两个儿子来。等到他的两个儿子到了,(李)拿出袋子按(原来)登记的数(把金子)还给(范的)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拿着大米馈赠(给李),(李)却不接受,反而送给(他们)路费钱,打发(他们)回去。人们因此称赞李疑,知名人士和士大夫都喜欢和李疑交往。
宋学士说:“吾与李疑往来(多年),(非常)了解他的为人。李疑是个温和老实的人,没有奇特威武的身姿。但他所做的事,却为古人义勇的风范。这怎么可能凭借外貌来判断人的道德品质呢?”俗话说:“全世界混浊,清廉的人才会显现出来。我感伤(当今)世俗的好利的(风气),写下他的事来勉励(世人)啊。”
三、
1.C受同“授”错误。
2.BB项是状语后置句,寓居<于>江都,A、B、C均为被动句。
3.D“请托公行”的意思是“请托的事情公开地进行”。
4、时夏官侍郎李迥秀恃张易之之势,受纳货贿,怀素奏劾之,迥秀遂罢知政事。怀素处事平恕,当时称之。使还,迁考功员外郎。时贵戚纵恣,请托公行,怀素无所阿顺,典举平允,擢拜中书舍人。开元初,为户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累封常山县公,三迁秘书监,兼昭文馆学士。
5.
(1)崔贞慎等因为是亲密的故交就去送他,实在是可以责备的,如果认为他们是谋反,我怎么能欺骗上天的神明?(意思总体对给1分,“故”“诚”“诬罔”各1分)
(2)陛下手握生杀大权,想要给他们加个罪名,取决于您的内心就可以了。(意思总体对给1分,“当”“柄”“衷”各1分)
马怀素,润州丹徒人。寓居在江都,年轻时拜李善为师。家里贫困,没有灯烛,白天采些柴草,夜晚燃柴读书,终于博览经史,善于写文章。考取了进士,又参加了皇帝亲自支持的殿试,考中文学优赡科,被授予d县县尉,经过四次提升,任左台监察御使。
(武则天)长安年中期,御使大夫魏元忠被张易之陷害,发配流放到岭南,太子仆崔贞慎、东宫率孤独t之到郊外为他饯行。张易之大怒,唆使人诬告崔贞慎等与魏远忠是同谋犯,武则天令马怀素审讯,派太监催促,传话示意马怀素要想办法定成同谋罪,马怀素支持正义不接受这样的命令。武则天大怒,召见马怀素亲自诘责质问,马怀素奏报说:“魏元忠犯罪被发配流放,崔贞慎等因为是亲密的故交就去送他,实在是可以责备的,如果认为他们是谋反,我怎么能欺骗上天的神明?当年彭越因为谋反被杀,栾布在他的尸身下奏事,汉朝不给栾布定罪,更何况魏元忠的罪与彭越不同,陛下怎么能追加送行人的罪呢?陛下手握生杀大权,想要给他们加个罪名,取决于您的内心就可以了。如果交付给我去审讯,我怎么敢不守陛下的法律呢?”武则天的情绪缓解了,崔贞慎等因此获得宽免。
当时夏官侍郎李迥秀仗恃张易之的权势,马怀素上奏皇帝,弹劾他,于是李迥秀被罢免了管理政事,马怀素处事公平,待人宽容,当时受到人们的称赞,提升任考功员外郎。当时权贵和外戚放纵无忌,请托的事情公开地进行,马怀素对谁都不阿附依顺,他掌管举荐,公平允当,被提升为中书舍人.开元初年,任户部侍郎,加授银青光禄大夫,累积功绩被封为常山县公,三次提升任秘书监,兼昭文馆学士。
马怀素虽然一直做官,却十分好学,手不释卷,谦恭谨慎,深受玄宗尊敬..怀素病逝,享年60岁,皇帝特地为他举办丧事,停止朝会一天,追封润州刺史,谥号为文。
关于诗两首基础知识训练
1、熟记下列词语:
嗅
摩
衍
叠
摇摆
匿笑
花瓣
沐浴
祷告
妄弃
倘若
惊讶
无端
至爱
笑嘻嘻
2、体会下列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展开讨论:
⑴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⑵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3、这两首诗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达对父母的爱。
如何强化基础知识训练
一、精益求精,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作风和准确的科学态度
化学是一门严肃的自然科学,它遵循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就其学科的特点而言,它是通过可知的物质世界,研究物质间的反应规律,再把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运用到未知领域中去,从而得出研究未知领域的方法和理论,并指导实践。任何重大的发现都要靠化学实验予以证实。在化学领域中,任何一点小小的失误都将造成巨大损失,延缓科学发展,因此,严谨、求实、准确的态度是从事科学的工作者必备的品德。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科学家优秀事迹为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科学精神、文化素养的教育。教育学生要诚实、不说假话、不弄虚作假、不作弊浮夸、不马马虎虎、不粗枝大叶,要有一种精益求精、不断追求的科学精神。化学史上被称为“第三位小数的发现”是一个极好的例子。1892年英国科学家瑞利多次测定发现,从空气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1.2572克,从氮气的氧化物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1.2506克,两者在第三位小数上存在差异,相差0.0066克,相当一个跳蚤的质量。瑞利没有忽略这一差异,更不认为是实验本身的“误差”加以“修正”,而是把他的实验结果与研究的论文一起公开发表,这引起了他的朋友拉姆塞的注意,并开始研究这个问题。这就是惰性气体最初被发现的过程。试想瑞利如果忽视了小数点第三位差异,会使惰性气体发现推迟多少年呢?化学史上这一著名的发现,真正体现了诚实和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这一事例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二、设计科学性训练提纲,培养学生准确的表达能力
准确的表达和准确的记忆是分不开的。教学中要按照科学的记忆精心安排训练内容,训练题可根据内容有规律地排列起来。训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记忆和表达,首先让学生掌握教材的内容,带领学生进行分析,把它的基本精神和逻辑结构找出来,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概括,进而准确地叙述下来,这就是通常学习时所作的提纲。经过自己的分析,用自己的语言作过提纲的材料是比较容易记忆和保持的。记忆是建立在联系和巩固的.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些直观的材料,如实物、图片、模型、图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等,并与之建立广泛的联系,有助于记忆,这比单独的记忆效率高。另外,复习在记忆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记忆是建立联系、巩固联系的过程,联系要经过强化才能巩固,复习的作用就在于强化联系。同时复习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机会,促进理解,使记忆更牢固。我们学过的知识,如果经常复习,就可长期不会忘记,能够准确记忆的知识,也就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
三、培养扎实基本功,克服心理障碍,减少失误
参加过高考的学生会有这样的感觉,考试中认为习题很难,试后反而感到很容易。要克服这种心理障碍,一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二是要使学生有扎实的基本功,三是还要使学生会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分析历届高考试题情况和得分情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
[1] [2]
《口技》基础知识练习拓展训练与答案
《口技》基础知识练习拓展训练与答案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六、课文中的以下两处是怎样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的?(4分)
1.遥闻深巷中犬吠。
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七、课内阅读(12分)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解释加点的词(4分)
力拉 虽 其 色
2.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3.下面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俄而”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具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
B.这段写声音的顺序是由小到大,由少到多。
C.这段用五个“百千”极力渲染火场和大厅里声音的嘈杂,从而表现口技者技艺高超。
D.这段主要内容是写表演者以口技摹拟失火、救火时发出的各种声音。
4.有关宾客的描写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八、中考题(山东省威海市中考卷)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10分)
(甲)乘传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渤海又多劫掠相随,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锄钩,盗贼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选自《龚遂治渤海郡》)
(乙)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云:“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自仗剑下阶斩其首。(选自《鹤林玉露》)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移书敕属县 ( ) ②开仓廪假贫民 ( )
③诘之,乃库中钱也( ) ④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 ( )
2.根据文段意思,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①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
②自仗剑下阶斩其首。
3.(甲)文中,龚遂为了稳定渤海郡的社会秩序在赴任途中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3分)
4.你如何看待(乙)文中张乖崖这一人物?(3分)
参考答案
一、略
二、D
三、(1)同“座”,座位。(2)恰逢(3)设置,安放(4)夹杂(5)说出(6)擅长,善于(7)喂奶(8)聚集(9)拉(10)扬起,张开(11)大腿(12)几乎
四、1.结构助词“的”
2.他,代小孩
3.结构助词“的”
4.代指屏障内
五、翻译
1.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眼旁视,微露笑容,暗暗赞叹,认为好极了。
2.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个手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3.在这个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失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索索发抖,几乎想要抢先逃跑了。
六、(1)远远地听到从深巷中传来的犬吠声,,这是营造夜深人静的氛围,把听众带入生活情境中,使听众的注意力自然地被“犬吠”声所吸引。这一句既是以动写静,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又是使一户人家由妇人初醒到全家喧闹的铺垫。
(2)这是用老鼠偷食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朦胧中的咳嗽声为反衬,加重深夜的静谧气氛,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后的沉寂状态,并为下面即将表现的大火灾蓄势。
七、课内阅读
1.噼里啪啦 即使 其中 脸色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3.C
4.不能。因为描写宾客的反应是从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八、中考题
1.①命令 ②借 ③盘问,责问 ④竟,竟然(每字0.5分,共2分) 2.①那些拿着锄头、镰刀等种田器具的都是良民,官吏们不得查问(或追究)。②(于是)亲自提剑走下台阶,斩了那个小吏。(每句1分,共2分) 3.遣还迎接的军队;下令撤销捕吏;明确良民与盗贼的标准(答出两点给1分,三点给2分)。效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1分) 4.既可以说张乖崖防微杜渐,严惩污吏,也可以说他执法过严。(言之成理即可)(3分)
《走一步,再走一步》基础知识训练附答案
1、给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注音:
头晕目眩____
迂回____
啜泣____
瘦骨嶙峋____
耸立____
训诫____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
①那座悬崖就____(A、矗立B、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
②我终于爬上去了,____A、蹲B、扒)在石梁上,心惊肉跳。
③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____(A、注视B、凝视)着我。
3、填空:
本文作者____,____作家,选自______。
4、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①你从这篇文章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xuàn yū chuò lín xún sǒng jiè
2、① B ② A ③ B
3、莫顿·亨特 美国 《当代少年》
4、① 在困难面前,不要畏惧,把困难分解为一步一步的小困难,要一步一步地战胜小困难,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② 本文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感悟能力,答案略。
★ 阅读答案《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