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经济增长质量评价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楠楠沐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上海经济增长质量评价(共含8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楠楠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上海经济增长质量评价

篇1:上海经济增长质量评价

上海经济增长质量评价

随着发展观的转变,经济增长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意识到经济增长不等于社会发展,人们在重新估价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的同时,开始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

作 者:陈晓声  作者单位: 刊 名:上海经济 英文刊名:SHANGHAI ECONOMY 年,卷(期): “”(z1) 分类号:F1 关键词: 

篇2:我国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的新思考

我国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的新思考

影响经济发展结局的是增长进程的质量而不仅仅是其速度,正如影响人类健康和预期寿命的是饮食质量而不仅仅是食品的数量一样,这就是我们要正确认识和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原因所在。提起经济增长质量,人们往往想到的是经济增长的效益方面。然而,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来看,经济增长质量所包括的内容远远不止如此。目前买方市场的形成、自然资源的枯竭、环境质量的恶化、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等问题日益严峻,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经济增长的质量问题。

一 经济增长的评价指标:GDP的真实性

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离不开对经济增长速度的探讨,GDP的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的真实性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特殊形势下,对GDP的核算在理论上还有值得研究的地方。

(一)GDP的核算方法与核算制度存在着局限性

对GDP进行核算时采用的是“生产原则”而不是实现原则,即对成为积累进入存量的.投资与现实使用未作区分,这种做法在我国当前的形势下有很大的弊端。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特别是在目前的买方市场形势下,大部分商品供过于求,经济中出现了相对过剩的局面。据国家有关部门对605种主要商品供求状况分析表明:供大于求的商品437种,占72.23%。大量的无效供给可能会成为永久的库存或只能削价处理。对于这些进入库存或削价处理的商品,在核算时已经计入了GDP,但它们的价值却无法实现或不能完全实现,从而会造成GDP的虚假成份。

(二)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着失真的可能

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多种经济成份迅速发展,经济结构日趋复杂,经济运行机制和利益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使得统计对象更加广泛、复杂、多变,给政府统计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同时,我国现行的统计体制和统计调查方法体系没有按市场规律作出及时的调整,基层统计力量过于薄弱,统计队伍素质较低,这使得统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我国政府统计数据的质量存在失真的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统计法还没有真正起到其监督作用,致使我国大部分统计工作不具备完全的独立性和超脱性,统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往往受利益驱使,统计的质量与可靠性受到威胁。统计工作者的业绩与当地的领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领导干部的业绩则与当地所创造的GDP联系在一起,这些现实存在的行为机制客观上强化了行政对统计数据干预的行为,统计部门很难独立地行使统计职权,在许多情况下都不得不从地方利益出发,屈从于领导的意志而人为地臆造数据,从而造成统计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中间扭曲。

二 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经济增长波动率分析

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是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一般用经济增长波动率来反映:

本年经济增长率-上年经济增长率

经济增长波动率=──────────────────

上年经济增长率

从1985年到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经济波动较大,但自1993年以来波动率基本上维持在-0.02~0.02之间

[1] [2] [3] [4]

篇3:我国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的新思考

我国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的新思考

影响经济发展结局的是增长进程的质量而不仅仅是其速度,正如影响人类健康和预期寿命的是饮食质量而不仅仅是食品的数量一样,这就是我们要正确认识和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原因所在。提起经济增长质量,人们往往想到的是经济增长的效益方面。然而,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来看,经济增长质量所包括的内容远远不止如此。目前买方市场的形成、自然资源的枯竭、环境质量的恶化、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等问题日益严峻,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经济增长的质量问题。

一 经济增长的评价指标:GDP的真实性

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离不开对经济增长速度的探讨,GDP的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的真实性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特殊形势下,对GDP的核算在理论上还有值得研究的地方。

(一)GDP的核算方法与核算制度存在着局限性

对GDP进行核算时采用的是“生产原则”而不是实现原则,即对成为积累进入存量的投资与现实使用未作区分,这种做法在我国当前的形势下有很大的弊端。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特别是在目前的买方市场形势下,大部分商品供过于求,经济中出现了相对过剩的局面。据国家有关部门对19605种主要商品供求状况分析表明:供大于求的商品437种,占72.23%。大量的无效供给可能会成为永久的库存或只能削价处理。对于这些进入库存或削价处理的商品,在核算时已经计入了GDP,但它们的价值却无法实现或不能完全实现,从而会造成GDP的虚假成份。

(二)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着失真的可能

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多种经济成份迅速发展,经济结构日趋复杂,经济运行机制和利益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使得统计对象更加广泛、复杂、多变,给政府统计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同时,我国现行的统计体制和统计调查方法体系没有按市场规律作出及时的调整,基层统计力量过于薄弱,统计队伍素质较低,这使得统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我国政府统计数据的质量存在失真的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统计法还没有真正起到其监督作用,致使我国大部分统计工作不具备完全的独立性和超脱性,统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往往受利益驱使,统计的质量与可靠性受到威胁。统计工作者的业绩与当地的领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领导干部的业绩则与当地所创造的GDP联系在一起,这些现实存在的行为机制客观上强化了行政对统计数据干预的行为,统计部门很难独立地行使统计职权,在许多情况下都不得不从地方利益出发,屈从于领导的意志而人为地臆造数据,从而造成统计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中间扭曲。

二 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经济增长波动率分析

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是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一般用经济增长波动率来反映:

本年经济增长率-上年经济增长率

经济增长波动率=──────────────────

上年经济增长率

从1985年到20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经济波动较大,但自1993年以来波动率基本上维持在-0.02~0.02之间,可见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稳定的经济增长之所以是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内容,是因为:过度的经济波动对经济的动态效率损害很大,一是破坏了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从而影响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二是加大了宏观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经济过热往往导致通货膨胀,经济过冷又会造成高失业率。此外,它对人们特别是穷人会造成超乎常规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穷人几乎没有什么资本来对付经济的冲击,他们要维持消费水平的稳定将比富人遇到更多困难。在那些社会安全网络还不太健全的国家,这种影响可能尤为严重(Furman和Stiglitz)。另一方面是由于替代性选择的缺乏,穷人经常从事那些最容易受到经济波动影响的工作,比如农业和建筑业。因此,一场经济危机会严重地恶化他们的人力和自然资产,使他们在其后的繁荣中也得不到好处。

附图

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制作。

三 经济增长的内在保障:产业结构的合理性

我国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后,经济中出现了过剩的局面,但这种经济过剩只是一种低水平的`相对过剩,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1)三次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我国三次产业各自占GDP的比重为18:49:33,而同期高收入国家为5:30:65,中等收入国家为9:33:58,低收入国家为23:39:38,(注:世界银行,年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86页.)我国大致处于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之间。(2)产业集中度低,规模经济效益差。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没有充分考虑地区特点和产业性质,肓目引进、肓目投资、重复建设,地区产业结构呈“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状态。例如,汽车工业在被国家列为支柱产业后,全国几乎所有的省市在“九五”规划中都将其列为重点发展产业,甚至一些县、乡、镇也上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汽车、摩托车项目,目前地区趋同率已达70%以上。(注:机械工业的创新与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0年8月18日.)据财政部一份报告测算,进入90年代后,地区工业结构与全国工业结构相似系数率达90%以上的省、市、区有22个,比80年代增加6.9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工业结构相似系数率为93%;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结构相似系数率为97%。(注:中国产业发展与转型的问题和对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月8日.)产业结构的高度相似与雷同,使企业规模过小、数量多,生产分散,集中化程度低,难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最终导致社会资源配置效益降低,大量生产能力闲置。(3)产业整体素质不高,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不足。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所有工业设备中,目前技术经济性能比较先进的只占1/3,其中达到国际20世纪80年代先进水平的仅占13%,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的不足22%;性能落后的占2/3。(注:吴铁军,论“十五”时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经济经纬,20第1期.)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前提,这表现在:其一,产业结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效果,并最终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程度。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也无法取得规模效益,从而导致社会生产率低下。此时的经济增长基本上是靠增加投入而不是靠结构效益来取得的,显然不是高质量的增长。其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必然会导致经济活动所创造的GDP的结构不合理,这时的经济增长虽然能够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却无法很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大量低效供给的情况下,人们的选择范围小了,此时的购买也就无法充分反映其真正意愿。可见,如果GDP的结构与人们的需求结构错位,GDP的大小就不能反映人们从中获得的福利,经济增长也就不会给人们带来相同的福

利的增加。

四 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资源和环境的代价

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环境质量的恶化会造成人们生活质量的迅速下降,因此在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同时一定不能忽略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资源环境代价。从下面的资料可以看出我国在经历了的高速增长和人均收入翻两番之后,我国为之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迅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产生了大量的空气和水污染,导致了大气和水环境质量的下降。从城市大气质量来看,1995年以空气中总悬浮物浓度测算的全球20个污染最重的城市中,有15个城市在中国(世界银行)(注:世界银行,增长的质量,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年3月,第85页.),其中一些大城市,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的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的2到5倍。政府的最新资料显示,目前已有29%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的影响;水污染的范围在扩大,1995年全国135条受监测的城市河段中,有52条已受到严重污染,其水质连灌溉标准都达不到,危害之大,令人震惊。我国的大气与水污染,尤其是细微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每年至少达540亿美元(相当于人民币4509亿元),几乎是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8%。(注:世界银行,碧水蓝天:展望21世纪的中国环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9月,第1-6页.)

另外,我国的森林经过长期的砍伐、开荒和非法征占,原始森林已所剩无几,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已经残破;天然草地由于长期超载放牧、毁草开荒、乱采滥挖野生植物、淘金开矿,草原生态系统已经并继续处于大面积退化之中。据国家环保总局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国90%的草地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中度退化以上草地面积已占半数。全国“三化”(退化、沙化、碱化)草地面积已达1.35亿公顷,并且还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注:杨东平,中国:21世纪生存空间,西苑出版社,2001年10月,第302页.)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8.2%,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27.3%.(注:世界银行,碧水蓝天:展望21世纪的中国环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月,第6页.)

GDP虽然扣除了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中间投入,即在生产过程中消耗转换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但并没有扣除为谋求增长而造成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所谓资源和环境代价,就是指经济增长过程中因生产和消费所造成的自然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质量退化成本等,因此用现行的GDP来衡量经济增长有很大的局限性。忽视资源和环境代价的经济增长给自然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严重地损害了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物质基础,也大大降低了人们特别是子孙后代的福利水平,这种经济增长显然是低质量的增长。这也是现在各国重视绿色GDP计算、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

五 经济增长的终极目标:生活质量问题

联合国出版的《1995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如果增长没有被转化到人民生活中,它的意义何在。”因此,评价经济增长的质量,我们同样不能忽视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如失业程度、收入分配状况等),它是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在几十年强劲的经济增长过后,我国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并没有感觉到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提高。究其原因,是因为伴随着经济增长,我国社会出现了两大困境: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越来越不平等的收入分配状况。

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较大的一致性,一般来说,随着经济增长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它们之间并非没有矛盾,因为经济增长以技术进步为前提,因而会引起技术性失业。据统计,这几年我国每年下岗职工大约为650万左右,每年国家通过各种渠道安置200-300万,也就是说每年我国将有400万左右的下岗职工加入失业大军行列。另外,据专家估计,依我国目前农业生产力水平和耕地面积情况,农村仅需不到2亿左右的劳动力,而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的除外)为3.3亿左右。大量剩余劳动力聚集在有限的耕地上,造成农业生产率和农民人均收入极其低下。我国统计失业率通常只有3.5%左右,而实际失业率即使取一个保守的数字也可达8%。(注:李华强等,试论我国目前宏观经济存在的七大问题,山西统计,2001年第6期.)如此之高的失业率大大削弱了经济增长给人们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经济发展中的“马太效应”――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现象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伴随着高速的经济增长,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呈现出越来越不合理的趋势。收入差距特别是城乡差距在日益扩大,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1990年为2.17倍,19为2.51倍,1999年为2.65倍。由于城镇居民还有各种福利收入和补贴,农民收入中扣除生产投资费用和各种不合理的负担,则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会更大。此外,在农村和城镇居民各自内部,收入分配也极不平衡。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1985年为0.264,1990年为0.310,1995年上升为0.34;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1985年为0.18,1990年为0.23,1995年为0.31,90年代末已上升为0.467。从全国来看,按照国际通用的五等分法,我国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人均收入比较,1978年为2.7倍,1990为4.0倍,1999扩大到6.6倍。(注:杨东平,中国:21世纪生存空间,西苑出版社,2001年10月,第8页.)199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0。据估计,如果包括非正规经济,基尼系数应为0.51。(注:世界银行,增长的质量,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3月,第ⅩⅤ页.)

经济增长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然而这些财富却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建立在收入分配不平等基础上的经济增长,实际上是富人收入和欲望满足的增长,而且以牺牲穷人的利益为代价。高失业率和扭曲的收入分配状况不仅是社会安全的隐患,而且会造成人们享受教育和医疗保健机会的严重不平等,最终影响到人力资本的投资上。而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可以直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可以通过更健康、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劳动者队伍加入到经济中来,从而促进经济在长期内更快发展。

可见,经济增长的质量不仅是指增长速度的快慢,它还包括经济内部以及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上述种种负面影响,是市场经济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通病。目前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过程中,同样不同程度地产生了这样的一些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决不能步一些发达国家的后尘,待问题影响到经济进一步增长与社会稳定时再来进行补救。我们必须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深入人心,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问题。

[收稿日期]-06-28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1993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2] 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六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3] 理查德・布隆克.质疑自由市场经济[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4]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篇4:提高地勘经济增长质量的措施与评价指标

提高地勘经济增长质量的措施与评价指标

本文从地勘经济增长的概念入手,介绍了地勘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提出了提高地勘经济增长质量就必须提高地勘单位的`整体素质的观点,并对如何提高地勘经济增长质量及地勘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方法作了深入探讨.

作 者:郑文先 ZHENG Wen-xian  作者单位:湖南省地质测绘院,湖南,衡阳,421008 刊 名:中国地质矿产经济  PKU英文刊名:CHINA GEOLOGY & MINING ECONOMICS 年,卷(期): 16(4) 分类号:F407.1 关键词: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质量   集约经营   素质   评价指标   生产增加值  

篇5: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虽然实现了较快速度的'增长,但应当清醒地看到,经济增长的质量还不是很高.以粗放型为主的增长方式,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也付出了的较大代价.面对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关注和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了.

作 者:梁红旗  作者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西宁,810001 刊 名:攀登 英文刊名:ASCENT 年,卷(期): 24(3) 分类号:F061.3 关键词:经济增长质量   循环经济  

篇6:提高内蒙古经济增长质量及其途径

提高内蒙古经济增长质量及其途径

区域经济增长是数量扩张和质量提高两个方面的整合和统一.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内蒙古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在高速度增长的.背后却是要素利用的低效率.提高内蒙古经济的增长质量需要从改善供给和扩大有效需求两个方面着手.

作 者:赵秋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北京,100872 刊 名: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WEST ECONOMIC FORUM) 年,卷(期): “”(5) 分类号:F061.5 F061.2 关键词:内蒙古   经济增长质量   区域经济增长方式  

篇7: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

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战略应当是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质量的不断提升,将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到经济发展建设中来。而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方面的研究存在诸多问题。其具体表现为: ① 经济增长质量从其外延含义上确保严格意义上的界定与分类,显示出其测度的随意性较大。② 经济增长质量作为经济增长发展方式中的一种测度,其往往具有主观赋值的特征,因而也就相对缺乏以数据实事为根据的考虑。③ 在进行经济增长质量总体研究与评定时,具有机械性与单一性,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性测度。

1 经济增长质量的定义及测度方法

从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上判断,其作为一种价值评判标准,主要是针对经济增长的效率方面,而这只是狭义层面的经济增长质量的涵义界定。从广义上说,其应当被看作为一种是相对于经济增长数量而言的价值范畴。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巨大,甚至在进行经济社会众多领域的发展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另外,在经济方面的研究领域中,也有人曾经这样进行界定,认为经济增长质量应当是一个十分宽泛的定义或者概念,其在表现出与经济发展密切关联的同时,其在与社会、政治等因素之间也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因此,经济增长质量也具有反映现有社会条件下的经济、社会、科教文卫等方面的经济水平及社会收入情况的特质。而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经济增长质量更能代表当下的经济发展的形势与状态是否良好,也是实现经济不断发展,增强其持续性的关键所在,更是增强经济建设中结构基础的关键,而最后,经济增长质量对促进经济社会效益的和谐稳定、全面发展方面表现出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经济增长质量作为一种能综合表现经济现象的指标。其主要通过它实现对经济现象与问题的分析与测度来实现的。经济增长质量关系到了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与侧面,因此,在进行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过程中要全面了解其经济指标体系,就必须实现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全面分析,建立运用相对指数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在内的测度分析系统。

2 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系统与区域视角分析

2.1 经济增长质量指数

经济增长质量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独存在,更不是内容结构简单的概念。其往往在经济测度中表现出丰富的内涵特征。这种特征使得其作为一种经济增长衡量指标具有广泛的实用性与价值意义。其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在表现上也是从3大方面进行的。

(1) 经济增长结构。作为一种经济增长结构中的测度标准,从其指标的选择内容上来说,其主要的依据应当是从产业结构方面、投资消费结构方面、经济金融结构方面、国际收支结构方面来总结的。

(2) 经济增长稳定性。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内容主要包含了产出、价格变动及就业方面。因此,在进行经济增长测度的过程中也通过对这3个方面进行稳定性的考察。

(3) 针对经济增长中的资源与环境方面为标准的测度而言,实现资源利用应当根据经济生产过程中相关的因素作为基础性测度标准。

2.2 经济增长质量的区域视角分析

区域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经济增长质量的现状及特征在显示我国经济增长整体趋势上具有从微观到宏观方面的全方位测度功用。因此,利用经济增长质量为测度标准,进行分析区域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构建情况。由于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具有彼此关联的特征,在进行总量的分析与区域发展特征上看,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标准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正与调节。

(1) 经济增长结构应当作为一种可以真实全面反映紧急金融结构的常见性的指标。

(2) 在对中国的教育现状情况进行表现的同时,不能仅将人均接受教育水平作为唯一标准,而是应当以各个区域之间的关联数据内容为参考多角度分析。

(3) 经济增长的结果作为一种常见的收入分配问题,国际上最为通用的度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标是基尼系数,但是我国各地区域之间的基尼西戎不存在被广泛认可的测算结果。可见,我国只能通过运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收入比例以及胎儿指数作为测度成果分配的基础指标内容。

3 结 语

综上所述,现代经济发展形势下的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研究,是建立在一定的规范概念下的价值判断,这种定量的分析与测度从一定意义上说对于实现经济增长质量的权重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总的来说,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但是在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其增长质量的指数变化受到了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增长的稳定性与幅度都有所减缓。经济增长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作用也是负方向的。据此,针对经济增长质量方面的政策性建议主要是希望能在考虑增长数量的同时,兼顾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刘海英,张纯洪.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和规模扩张的非一致性实证研究[J]. 经济科学,(2).

[2] 程永红. 改革以来全国总体基尼系数的演变及其城乡分解[J]. 中国社会科学,(4).

[3] 沈利生,王恒. 增加值率下降意味着什么[J]. 经济研究,2006(3).

[4] 刘亚建. 我国经济增涨效率分析[J]. 思想战线,(4).

[5] 郑玉歆. 全要素生产率的再认识——用TFP分析经济增长质量存在的若干局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9).

篇8:改善环境质量优化经济增长

改善环境质量优化经济增长

摘要:论述了目前我国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现状及环境优化对经济增长所做出的贡献,说明环境优化经济增长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提出规划环评是促进环境优化经济的重要手段.作 者:朱京海    方志刚  作者单位:辽宁省环境保护厅,沈阳,110033 期 刊:环境保护科学  ISTIC  Journal: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年,卷(期):2010, 36(5) 分类号:X3 关键词:环境与经济    关系    战略要求    规划环评   

真实经济增长和汇率重估

煤炭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探析论文

劳务经济与中国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

经济可持续发展:增长、资源与极限问题之争

谈谈我国今后经济增长的目标取向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算

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个人工作质量自我评价

质量奖自我评价报告

上海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推荐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上海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