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谈谈我国今后经济增长的目标取向(共含3篇),供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oki”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谈谈我国今后经济增长的目标取向
我国经济经过近的快速增长之后,今后应该如何发展,有什么目标取向,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该看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变过程。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把经济增长定义为潜在的GDP增加,潜在GDP是指充分就业时的GDP,实际上是强调短期的膨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
最早比较系统出现的是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马尔萨斯。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土地相对人口有大量的剩余,国家为鼓励耕作、发展经济,土地可以免费使用。所以亚当?斯密认为,劳动是经济增长的唯一要素,这一观点后来被其他经济学家发展为劳动价值论。在农业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亚当?斯密的理论能够较好解释和发表当时的经济状况。但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可以成级数增长,而土地的数量不变,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人均土地会越来越少。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人类会自取灭亡,这就是着名的马尔萨斯悲观人口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在今天仍被人提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后来现实社会的发展并没有像他当初想象的那样,经济增长理论仍在不断向前发展。
工业经济出现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已不能再解释新的经济情况,由此出现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该理论认识到除了劳动对经济增长有贡献外,技术的进步和资本积累也可以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技术的进步和资本深化可以克服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该理论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MIT的罗伯特?梭罗,他的理论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分析工具,梭罗并于1987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学派较多,但都认识到科学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比较统一的看法是经济增长的四要素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及科学技术四种要素是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经济增长同四要素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Q=AF(K,L,R)
Q表示产出,A代表技术水平,K代表资本投入,L代表人力资源,R代表自然资源。目前,比较有影响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是波尔?罗墨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该理论进一步突出科学技术进步在提高生产率中的作用,把科学技术看做同劳动和资本一样的内生变量来解释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的增长情况和问题
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首先是经济增长使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我国是世界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自然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国土地形复杂、水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且人口众多,因而问题很大。,我国共有耕地18.89亿亩,人均耕地约1.47亩,为世界人均数的45%。人均水资源为世界人均数的1/4;全国600多个城市中,一半缺水;108个重要城市因缺水每年损失工业总产值约600亿元。全国属于干旱、半干旱及裸露岩溶地区的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43.5%。50多年来,尽管国家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很大成绩,但由于我国生态环境条件先天不足、人口增长过快、经济发展迅速,而生产和消费方式相对落后,过度开发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8%,每年流失土壤量达50多亿吨;荒漠化土地面积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8%。石油问题更大,按最低需求量计算,到――,国内的开发生产估计只能满足需求的50%左右。我国很多部门、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都较低,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能源、资源的消耗量大,利用效率低,污染排放严重,带来的社会、经济损失极大。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海关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6450.3亿美元,同比增长23.2%。其中,出口3423.4亿美元,增长32.7%;进口3026.9亿美元,增长14%,顺差近400亿美元。而同期,我国贸易逆差68亿美元。净出口的突然猛增,打破了原有的增长格局,并使本该在上半年出现回落的宏观经济维持强势。净出口的高速增长,通常反映了国内需求的不振。事实上,在我国经济增长轨迹发生转折的年份,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现了净出口增长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之一的现象,由此得出我国经济的增长过于依赖出口。
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通过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作为当今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高效回收为主要特征的生态经济体系。由于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从而大大降低了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需要各种新技术作为支持,更需要法律规章的.保障。因此,催生我国再生资源产业,不仅需要政府扶持、企业自身努力,也需要全民树立循环经济的意识。
建立绿色GDP指标体系解决自然资源和环境价值的核算问题,是建立绿色GDP指标的关键。实行绿色GDP指标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国民核算新体系,不仅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增进社会福利。
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从全球发展趋势看,技术创新日益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治理技术为基础,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因此,我国必须把技术创新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各种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经济发展转向内需为主
经济大国应该以内需为主,这可以说是学术界的共识。因为,我国不能总指望国际市场来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最近几年,大量的投资和出口形成一个循环,投资主要为出口服务,投资最快的是沿海、外向型的地区,为消费服务的投资则相形见绌,这样一旦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对国内经济就会造成很大的冲击。
降低外贸依存度从国际经验比较看,我国经济增长当前有三个突出问题:一是外贸依存度高,现已高达70%,在此前的经济发展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一个大国曾有如此高的外贸依存度;二是第二产业的比重高,我国第二产业的比重20高达52.9%,比日本顶峰时期还要高10个百分点;三是服务业在后比重一直下降,这是不正常的现象。这三个问题都和出口过多过快有密切的联系。
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占GDP比重的同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解除老百姓消费的后顾之忧。这不仅有利于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也有利于社会福利的提高。
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快速上升至20%,虽不及发达国家,但已超过众多发展中国家。然而,我国居民福利水平的提高速度远远赶不上财政收入的增加速度,国民收入分配出现了财政收入远远高于居民收入增长的格局,我国消费增长缓慢的根源即在于此。
另外,政府要转变观念,从围绕出口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变为提高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适应新形势,减少对出口的补贴,取消一些出口优惠政策,使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尽快并轨,进而实现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与宏观调控的取向理由
【摘要】低通货膨胀率下增长的必要性更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才能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才能改善。然而,要实现国民经济长的周期持续增长并非易事。在分析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及经济运转理由的基础上,对宏观调控今后的着力点提出一些政策倡议,以更好的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关键词】经济增长;宏观调控;政策倡议
一、引言
我国经济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在新时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特点。我国既面对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机遇,又面经济失衡方面的矛盾,总量失衡与结构矛盾相互交织,使得宏观经济调控面对新的挑战。这不仅要求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向选择和政策需要根据经济均衡增长的要求及时调整,而且要求对我国宏观调控方式作根本性的转变,努力实现“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双重稳定”的和谐经济发展局面。
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一)理论分析
首先,从西方经济学方面讲,市场经济因为具有其自身难以避开的缺陷,所以国家必须对它从整体上加以调节。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很多理想的假设基础上的,所以它必定存在与现实经济运转不相符的`地方,这客观上需要宏观调控。其次,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认为,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具有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的缺点,无限追求剩余价值的资本家会扭曲资源的配置,从而给经济发展带来冲击,所以也需要国家从宏观上实施计划。
(二)实践分析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即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政府干预更具有特殊必要性。
第一,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经济的任务迫切而繁重。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也要注重克服市场的缺陷和防范其可能引发的经济波动,努力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第二,我国是正处于改革过程中的体制转轨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虽已建立,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新理由和新矛盾尤其需要密切关注和及时化解。
三、当前我国经济运转存在的理由
(一)内需不足、外需减弱
一方面,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再度高涨。周边国家以及发达经济体居民消费不振、实体经济恢复缓慢、失业率攀升,因此,各国从本国利益出发,或明或暗或轻或重地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外部需求急剧下降。
另一方面,目前中国经济目前状况是国富而民不富,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财富占有呈现“哑铃状”,大部分财富都握在富人手里;再者由于富人的消费已经过度饱和,而穷人消费不足,收入勉强仅能维持基本生活所需,且中国人口中低收入人口占了多数,这样导致总体内需不足。
(二)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地区产业结构不平衡
前些年,我国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特别是大量利用了全球技术资源,通过技术跨国转移、海外转让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是,在利用国外技术资源的同时,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没有能够同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我国很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一些重要产业对外依存度过高;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重引进、轻开发,重模仿、轻创新,难以摆脱重复引进困境。
四、完善我国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
(一)采用适当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宏观调控的关键在于实施适当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由于在转方式、调结构中,财政政策等结构性政策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因此应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农村发展、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民生理由的财政支出力度。
货币政策是世界各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工具,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中作用更为突出,几乎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代名词。目前在复杂的内外经济形势和重重压力下,要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政策目标,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需求,同时有利于管理好通胀预期,推动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二)实行积极扩大内需的政策
这些年来,出口一直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这种发展模式带来许多矛盾。积极扩大内需,不仅是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基础,也是维持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我国政府宏观调控应从以下方面抓起:
1、保持必要的投资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保有压,把钱花在刀刃上。继续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继续向“三农”、民生、社会事业等领域倾斜,支持节能环保、自主创新的建设,严格制约一般性支出,大力压缩公用经费。
2、积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首先,继续提高农民收入、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部分优抚对象待遇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强对低收入者的补助,以增强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消费能力。其次,巩固扩大传统消费,积极培育信息、旅游、文化、健身、培训、养老、家庭服务等消费热点,推动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三)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体现,合理的经济结构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关键,针对当前三大产业所占比重分配不合理的现象,我们应从以下方面加.强调控:首先,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是高新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政策支持应紧扣这两个方面;其次,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工作。对于一些“两高一资”产品,要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包括部分冶金产品、化工产品等。
五、结语
目前我国仍旧是发展中国家,我国发展经济的任务迫切而繁重。因此我国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同时也要避开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防止经济过度扩张和过度衰退,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总之,宏观调控是确保市场经济正常、高效运转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措施,并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要进一步加强我国宏观调控实施力度,有效应对我国当前的通胀预期和宏观经济调控面对的多重冲突的局势,避开经济的大起大落,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健康、稳定、高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伟.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J].企业经济,2010,(03)
[2]程实.宏观调控博弈[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2,(10)
★ 党员今后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