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探析论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reody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煤炭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探析论文(共含1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reod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煤炭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探析论文

篇1:煤炭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探析论文

煤炭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探析论文

摘要:当前,煤炭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加强管理工作是重要环节。本文笔者首先分析粗放型管理给煤炭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接着基于转变煤炭经济增长方式对管理策略进行探讨,旨在通过本文引起读者对转变煤炭经济增长方式中管理工作的重视。

关键词:管理;转变;煤炭;经济增长方式

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对企业发展的阻碍越来越大,因此若想转变企业经济增长模式,必须变粗放型管理模式为集约型管理模式。在煤炭企业尤是如此。

一、粗放型管理给煤炭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

粗放型管理是相对于集约型管理来说的,在煤炭行业,粗放型管理带来的最常见的问题是:人员投入多、效率低、成本高;企业经营困难、出现亏损现象;产品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生产安全隐患大。

(一)人员多、效率低、成本高

在粗放型管理模式下,煤炭开采多为人工模式,对人员数量要求高。20世纪80年代,我国煤炭管理基本上是粗放型,据统计资料记载当时全国煤炭企业共有345万人,煤炭生产效率仅为1.5t/人,生产效率极其低下,鉴于当时人工成本不高,煤炭企业的盈利空间尚可。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激增,当前传统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已经成为煤炭经济增长的一大阻碍。

(二)企业经营困难、出现亏损现象

随着人工成本的增加,煤炭企业仍旧坚守粗放型管理模式,企业经营成本增加,经营日渐困难,亏损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截至,我国中型煤炭企业普遍出现亏空,大部分小型企业破产,煤炭再生产难以继续维持,煤炭工人的基本生活条件仅靠工资收入难以维持。这是粗放型煤炭管理方式带给煤炭经济增加的问题,亟须解决。

(三)产品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

在粗放型管理模式下,煤炭企业生产的产品单一,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产品竞争力不强。这也是导致煤炭企业亏空甚至破产的原因。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煤炭企业一直以来都是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再加上过去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煤炭企业的生产严格按照国家计划,没有自主性,这将煤炭企业的创新性直接扼杀在摇篮中。煤炭生产仅仅只是依靠传统的加工模式,煤炭产品种类单一、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

(四)生产安全隐患大

在粗放型管理模式下,煤炭开采手段传统,基本上是人工开采。由于设备的落后,开采工作对人力要求高,因此大批的煤炭工人聚集在空间有限的煤洞里,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煤洞内氧气有限,人一多,很可能会出现氧气供应不足的现象;此外煤洞空间有限,大批煤炭工人在洞内施工时,很可能会误伤同伴;最后,由于技术落后,安全措施不到位,一旦发生煤洞探讨,大批煤炭工人将会被掩埋。这些安全隐患在小型煤炭企业的形式更加严峻。

二、基于转变煤炭经济增长方式的管理策略

粗放型管理方式给煤炭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若想解决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粗放型管理模式带来的问题,实现煤炭企业的腾飞,必须转变煤炭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煤炭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在于加强管理,因此煤炭企业需变粗放型管理模式为集约型管理模式。

(一)煤炭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完全建立起来。因此,煤炭企业也应跟上社会发展得步伐,转变煤炭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得煤炭企业成为一个真正的市场主体。进入市场后,煤炭企业应当加快改革步伐,重视管理工作,变粗放型管理模式为集约型管理模式,在煤炭开采工作中,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研发和引进技术、新设备,减少人力的投入,提高工作效率。

(二)丰富产品种类、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煤炭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可从产品角度入手,通过加强管理,转变管理模式,丰富产品的种类,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进一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具体而言,煤炭企业应当确立集约型管理模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由过去的简单加工低附加值产品,转变为增加研发力度,丰富产品种类,变粗加工为精加工,以满足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市场对煤炭的多种需求,进一步增强煤炭的市场竞争力。通过管理策略的转变,丰富产品种类,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转变煤炭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煤炭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的好策略。

(三)重视生产安全工作

由于煤炭产业的特殊性,安全问题是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最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煤炭企业在管理工作中,应当始终将安全问题放在首位。煤炭企业的管理工作应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煤炭企业的管理工作,变粗放型管理模式为集约型,便是“一人为本”理念的体现,因为在集约型的管理模式下,煤炭企业的生产工作将更加重视人的安全。煤炭企业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时,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因此必须通过加强管理这一重要环节,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的发生,更好更快地转变煤炭经济增长方式。

三、结语

转变煤炭经济增长方式是当前煤炭企业改革的核心内容,管理工作是煤炭企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因此,通过加强管理,改革煤炭管理体制,对转变煤炭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曹虎.创新管理加快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分析[J].现代国企研究,(22).

[2]王淑梅.浅谈加快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19).

[3]褚占友.新常态下如何加强煤炭企业成本管理[C]//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16.

[4]马丽.提升煤炭经济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发展路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7(10).

篇2:知识经济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知识经济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经济的竞争已成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知识资本的形成与运用日益成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将由外延增长为主向内涵增长为主转化,即经济增长主要不是靠投资和就业的增加而是靠技术和知识的投入.

作 者:冯晓棠 Feng Xiao Tang  作者单位: 刊 名:经济师 英文刊名:CHINA ECONOMIST 年,卷(期): “”(3) 分类号:F12 关键词: 

篇3: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计量论文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计量论文

一、粗放型与集约型增长方式概念形成的渊源

关于“粗放”、“集约”概念的使用,最早见于农业经济学中,当时称“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后来才被引申到整个经济领域。最初,粗放经营的含义是指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分散投在较多的土地上,进行粗耕简作的经营方式;集约经营则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精耕细作的经营方式。前者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广种薄收,增加总产;后者借助增大投入,精耕细作提高单产。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地租理论中也论及到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的内容,他指出“可以耕作的土地面积很大……对耕作者来说不用花费什么,或者同古老国家相比,只花极少费用。”这种“只需投资很少的资本,主要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和土地”的经营方式“就是粗放经营。”(注: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三卷,第756页。)“在经济学上,所谓耕作集约化,无非是指资本集中在同一土地上,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连的土地上。”(注: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三卷,第760页。)在研究级差地租时,马克思认为,粗放经营和级差地租第一形式直接联系,而集约经营则与级差地租第二形式紧密相关。级差地租的第一形式是由“两个和资本无关的一般原因造成的:1、肥力……2、土地的位置。”级差地租第二形式则是“对同一土地连续追加投资造成的不同生产率引起的。”(注: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三卷,第766页。)

首次使用“粗放增长”和“集约增长”术语的是前苏联经济学家。苏联在1928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其经济增长速度直到50年代末期一直保持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的记录,此后,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表现出恶化趋势,令人不解的是,其经济增长的恶化是在它保持了非常高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率的情况下发生的。这就不得不使苏联的经济学家对其经济“增长方式”展开了研究。当时,他们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上述提示,把增长方式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依靠投入实现产出量增长的“粗放增长”,另一种是依靠提高效率实现产出量增长的“集约增长”。并且指出,苏联过去的高速度增长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倾全力动员资源和增加要素投入的结果,然而由于资源的有限性,随着可动员的资源的日益减少,在忽视提高要素生产率的情况下,必然导致经济增长水平的下滑(注:吴敬琏:《怎样才能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研究》1995年第11期。)。

“粗放增长”和“集约增长”概念于60年代从苏联传入我国(注:吴敬琏:《怎样才能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研究》1995年第11期。)。在此之前,我国经济学界尽管没有使用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但对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低效率,高浪费现象进行过大量的分析。此后,特别在1979—1980年我国对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展开了全面深入的讨论(注:吴敬琏:《怎样才能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研究》1995年第11期。),广泛使用经济增长方式这一概念是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之后。

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度的定义

从经济增长方式概念形成的渊源看,经济增长方式是经济增长过程中对生产要素的分配和使用方式。虽然国外学者不常使用经济增长方式这一概念,但对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或原因的分析,实质上也是对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关于这一点,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曾作过比较,就我国学者们而言,尽管对粗放和集约型增长方式概念的解释不尽相同,但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是明确的。因此,经济增长方式就是指一国总体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所依靠的因素构成,其中增长因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技术进步、经营管理、资源配置、规模经济等。通常把土地、劳动、资本的投入称为要素投入,其余因素的总和称为综合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地,根据要素投入与综合要素生产率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大小,把增长方式划分为粗放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主要由要素投入增加所引起的经济增长称为粗放型经济增长,主要由综合要素生产率提高所引起的经济增长称为集约型经济增长。为了能定量反映经济增长的粗放程度或集约程度,笔者引入粗放度概念。所谓粗放度是指要素投入增长率的贡献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注:对于一国总体来说,土地是固定的。因此,在考虑要素投入的增长率时,舍象掉了土地要素的影响。),用公式表示为:

δ=αL''+(1-α)k''/Y''

式中的α表示劳动的贡献份额;

(1-α)表示资本的贡献份额;

L''表示劳动投入增长率;

K''表示资本投入增长率;

Y''表示经济增长率。

当δ≥0.5或δ<0且Y''<0时,增长方式为粗放型;

当0≤δ<0.5时,增长方式为集约型。

对于粗放型增长方式又可按不同的粗放程度划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类型:当0.5≤δ<0.7时,为低度粗放型;

第二类型,当0.7≤δ<0.8时,为中度粗放型;

第三类型,当0.8≤δ<1时,为高度粗放型;

第四类型,当δ≥1或δ<0且Y''<0时,为超高度粗放型。

三点说明:

1.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均实际产出量的增加和实际生产能力的增加。经济增长特指更多的产出,而经济发展不仅指更多的产出,还包括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经济增长是一个数量概念,而经济发展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所以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从经济增长方式的定义可知,经济增长方式是获得经济增长的手段、途径和方式。

2.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经济效率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具体讲包含二层含义:其一是指全社会以优化的资源配置获得较好的经济增长;其二是指生产单位如何把得到的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效地组合起来,以最少的资源耗费创造最多的产出。经济效益的高低可以用综合要素生产率来度量。所谓经济效益,则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由经济效率所引起的相应的收益或收入。那种不是由于提高效率而增加的收入,就不能叫作效益,而只能叫作收益或收入。因此,经济效率是经济效益的实质,经济效率高意味着经济效益好;反之,经济效率低则意味着经济效益差。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明确三个层次的问题:第一,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第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标志;第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程度。关于第一个问题,学术界的认识比较多,而第二、三个问题则涉猎的比较少。本文旨在通过对粗放度指标的划分,拟解决第二、三个问题。

δ=0.5作为划分粗放和集约经济增长方式的标志。当δ<0.5时,经济增长为集约型,当δ≥0.5时,经济增长为粗放型,这与我国经济理论界对粗放与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解释是一致的。把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又细分为低度粗放型、中度粗放型、高度粗放型和超高度粗放,是为了便于研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程度。

三、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度的分析模型

1.模型。

本文测算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所采用的模型为:Y''=A''+αL''+(1-α)K'',这是由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求导后得出的,其中Y''代表经济增长率,A''代表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率,K''代表资本要素投入增长率,α为劳动产出弹性系数,αL''为劳动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α)K''为资本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因此,粗放度的公式为:

δ=αL''+(1-α)K''/Y''

2.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1953至1993年四十一年的经济增长方式,按三种不同的时期来测算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及粗放度:一是按一年期,二是按五年计划期,三是按改革时期。需要说明的是,改革时期从1979年算起,由于资料所限,我们仅考察到“八五”前期(1991—1993)为止。

3.对统计指标的说明。

(1)经济增长率指标Y''。我们均采用国民收入增长率指标。

(2)劳动要素投入L。以历年全社会劳动者人数计算各时期劳动投入量增长率,而舍象掉象劳动质量、劳动强度的大小和劳动时间的变化情况。

(3)资本要素投入K。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的K值应为直接和间接构成生产能力的资本总存量,它包括直接生产和提供各种物质产品及劳务的各种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也包括为生产过程服务的各种服务及福利设施的资产。关于K值,有的同志已估算出有关数据(注:参见张军扩:《“七五”期间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经济研究》1991年第4期。),其具体作法是:先估算基期年1952年的资本总量;再估算各年的净投资额(以积累额代替)并扣除价格指数;然后根据投资转化为资本的时滞系数计算各年的新增资本数量;最后,用上年的资本总量加上当年新增资本,得出各年的资本总量。

(4)资本与劳动的产出弹性。所谓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是指要素投入每增长1%所带来的产出增长的百分比。西方经济学家们认为直接估算产出弹性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在进行增长因素分析时,通常要作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以劳动与资本的收入份额来代表它们的产出弹性。然而既使要计算劳动与资本的收入份额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和某些比例的分割。在我国情况就更为复杂,首先,我国实行的并非市场经济,不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其次,由于缺乏必要的统计资料,要全面计算劳动和资本的收入份额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长期以来经济中存在着大量潜在劳动力的过剩现象,与资本要素投入增长的贡献相比,劳动投入增长的贡献十分有限。所以,我国经济界通常把劳动的产出弹性取为0.2或0.3相应地资本的产出弹性取为0.8或0.7(注:史清琪等:《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本文采用0.3和0.7。

可知:在41年里,有13个年份属超高度粗放型,8个年份属于高度粗放型,6个年份属于中度粗放型,2个年份属于低度粗放型,12个年份属集约型。粗放型增长的年份占整个年份数的70.7%,集约型年份占29.3%,表明我国从总体上看属于粗放型增长方式。由于超高度粗放型占整个年份数的31.7%,集约型占29.3%,高度、中度、低度分别只占整个年份数的19.5%、14.6%、4.9%,也说明粗放度的波动幅度比较大,集约型增长的稳定性较差。如果把改革时期与改革前作一比较,则超高度粗放型年份所占的比重由改革前的36%,降低为改革以来的25%;高度粗放型由16%上升为25%;中度粗放型由12%上升为18.8%;低度粗放型由O上升为12.5%;集约型年份由38.5%下降为13%。尽管改革以来粗放型增长的年份由改革前的64%上升为81.3%,集约型增长的年份由29.3%下降到18.7%,但改革以来的粗放度的波动幅度明显减弱稳定性增强。

所示,1953—1993年间的平均粗放度为0.92,属于高度粗放型,此间国民收入的增长率达到7.1%,其中要素投入的贡献率就占了91.8%,表明41年来的增长主要是要素投入的结果。改革前的平均粗放度为1.05,属超高度粗放型;改革以来的平均粗放度为0.80,属高度粗放型。国民收入的增长率由改革前的6.0%上升到改革以来的9.3%;要素投入的贡献率由104.6%下降为80.2%;综合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由-4.6%提高到19.8%。说明改革以来的平均粗放度减弱,要素投入的贡献率降低,综合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提高,改革为经济注入了活力,促进了经济效率的提高。

按计划期计算的粗放度有四种类型,分别是集约型、低度粗放型、高度粗放型、超高度粗放型。恢复时期的1963—1965年的δ值在区间[0,0.5)之间,属集约型,综合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高达68.8%,要素投入的贡献只有31.2%,经济效率高,效益比较好。“一五、三五、六五”时期的δ值在区间[0.5,0.7),属于低度粗放型,综合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4%,36.8%,40.4%,要素投入的贡献率分别为66%,63.2%、59.6%,表明由要素投入增长所带动的增长成份比较低,由综合要素生产率提高所带动的增长成份比较高,因此,这三个时期的经济效率比较高,经济效益也比较好。“五五”、“七五”、“1991—1993”时期的δ值在区间[0.8,1)内,属于高度粗放型,综合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分别只有2.5%,7.3%、6.0%,而要素投入的贡献率却分别高达97.5%、92.7%、94%,表明经济增长主要是要素投入的贡献,经济效率比较低,经济效益比较差。“四五”时期的δ值大于1,“二五”时期的δ值小于零且国民收入为负增长,均属于超高度粗放型,经济效率很低,经济效益最差。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在某些年份或某些时期表现出集约型增长方式,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属于粗放型增长,要素的投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综合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较小,经济效率低,经济效益差。

四、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分析的结论

1.粗放型增长方式表现为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

通常把新建扩建项目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更新改造项目视为内含扩大再生产,因而我们用基本建设投资指标以及更新改造投资指标来反映外延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情况。是根据1953—1993年国有固定资产投资构成计算出的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基本建设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看,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趋势是不断缩小,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比例不断增大。但从整个年份看,

国有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中绝大部分用在了基本建设投资上,用在更新改造上的投资,其最高值也未超过32%。而美国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更新改造投资所占比重1947—1950年为55%,1971—1978年提高到77%,其中机器设备投资中更新投资分别占51%和81%(注:参见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5页。)。实际上,我国还存在着以更新改造投资为名而进行的基本建设投资,如1981年以更新改造投资为名完成的二百多亿元投资中,新建项目占10.2%,扩建项目占38.5%,真正用于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只占一半左右(注:参见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6页。),有的省市更新改造投资中用于新建扩建的竟达70%以上(注:参见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6页。)。因此,我国粗放型增长方式表现为外延式扩大再生产。

2.粗放型增长方式表现为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

可见,我国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主要归因于要素投入的贡献率,在要素投入中又主要是资本要素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用资本要素的`产出系数即Y''/K''的比值来衡量投入与产出的效果。当资本投入的增长率K''大于国民收入的增长率Y'',即资本的产出系数Y''/K''<1时,经济增长就表现出高度或超高度的粗放型特征,如:

“二五”时期,Y''/K''=-0.31<1,则δ=-2.45,超高度粗放型;

“四五”时期,Y''/K''=0.7<1,则δ=1.12,超高度粗放型;

“五五”时期,Y''/K''=0.8<1,则δ=0.98,高度粗放型;

“七五”时期,Y''/K''=0.88<1,则δ=0.93,高度粗放型;

“1991—1993”Y''/K''=0.78<1,则δ=0.94,高度粗放型;

“改革前”时期,Y''/K''=0.81<1,则δ=1.05,超高度粗放型;

“改革”时期,Y''/K''=0.98<1,则δ=0.80,高度粗放型;

整个时期,Y''/K''=0.87<1,则δ=0.92,高度粗放型。

为了进一步地考察资本的投入产出效果,我们分别计算了41年的资本产出系数,并根据不同粗放度类型作了统计整理。

反映出不同粗放度类型对应的资本产出系数值。显然,粗放程度越高,其对应的资本产出系数值越小,也就是说越粗放,资本的投入产出效果越差,效率越低。具体到我国能源与物质的消耗情况,如果仅就我国自身纵向进行对比,每万元国民收入消耗的能源以及每亿元基本建设投资平均消耗的钢材、木材、水泥量呈不断下降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每亿元国民生产总值主要生产资料平均消费量也呈下降态势。但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在能耗与物耗上的差距是很大的。根据世界银行《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资料:1993年,能耗产出率最高的是贝宁,每千克石油当量GDP产值为20.4美元;最低的是蒙古,只有0.2美元;我国为0.6美元,在全世界121个有资料可比的国家(地区)中居第113位。从不同收入国家看,低收入国家平均每千克石油当量GDP产值为0.9美元,中等收入国家为1.0美元,高收入国家为4.4美元,全世界平均为3.1美元。可见我国能源产出率不仅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另据有关方面作出的比较分析,我国钢材、木材、水泥的消耗强度分别为发达国家的5—8倍,4—10倍和10—30倍。因此,我国粗放型增长方式表现为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

3.粗放型增长方式表现为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强烈波动。

关于经济高速增长的数量界定,有人把高速度与低速度的临界值定为4%(注:刘彪、王东京:《经济发展阶段论》,《经济研究》1990年第10期。),也有人把它定为6%,还有人认为3%以下为停滞,3—6%为低速增长,6—9%为中速增长,9—12%为高速增长,12%以上为超高速增长(注:赵磊:《对当前经济高速增长的若干看法》,《经济研究》1993年第1期。)。我国在1953—1993年间,国民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为7.1%,改革前为6.0%,改革以来达到了9.3%。如果按4%或6%的划分标准,我国经济已属高速发展之列,即使按最后一种划分标准,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也可进入中高速之列。再看实物增长情况,1993年比1952年,人均粮食增长1.34倍,人均煤炭增长8.17倍,人均钢增长32.07倍,人均发电量增长55.52倍,人均石油增长160.06倍(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第41页有关数据计算而来。)。

我国在1980—1993年的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是低收入国家平均增长率的2.9倍,中等和高收入国家的4倍,即使与发展速度比较快的韩国相比也高出0.2%,可见我国的粗放型增长是以其高速度为特征的。

如果考察不同粗放程度与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关系方面,从我们分别计算的41年的粗放度可知:在超高度粗放型增长的年份中,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在绝大部分年份都低于高度粗放型。同样地,高度粗放型低于中度粗放型,中度粗放型低于低度粗放型,低度粗放型又低于集约型。

长率的平均值

国民收入增长率与粗放度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的关系,即粗放程度越高国民收入增长率就越低;反之,粗放程度越低则国民收入增长率就越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在我国长期快速增长时期集约型所表现出的是高速度,高效率,越粗放,其速度越低,效率越差。

如果更进一步地考察粗放度的波动与经济周期的波动情况,则不难看出:经济增长率周期的波峰恰好位于集约型年份或粗放度较弱的年份,而周期的波谷位置恰好处于超高度粗放型年份。改革前,我国粗放程度是两头多中间少,即超高与集约型年份多,低度、中度、高度粗放型年份少,这种粗放程度的巨大落差的反复出现必然使经济增长大起大落。改革前国民收入增长率的波动幅度为53%,五个周期的振幅平均为23.4%(注:关于经济周期的划分参见刘树成:《论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阶段》,《经济研究》19第11期。);改革以来,粗放度的稳定性增强,低度、中度、高度粗放型年份增多,超高与集约型年份明显减少,相应地,改革开放以来四个周期的平均振幅为9.9%,国民收入增长率的波动幅度也降为12.1%。因此,粗放度的稳定性是影响经济增长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4.粗放型增长表现为居民消费水平的缓慢提高。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并不低,但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福利状况并没有因此而相应地得到快速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平均增长速度改革前的26年内只增长了2.2%,主要食品中的粮食,食用油人均消费量不仅没有上升,而且有所下降,家禽的人均消费量基本上没有变化;改革后的内居民消费水平增长了7.0%,除了人均粮食消费量受粮食需求的收入弹性低的影响而增长较慢外,其他主要食品都增长得非常快,少则翻一番,多则超过了两番。这说明了经济增长越粗放,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越缓慢。关于这一点,从我们模型本身也可以得到,粗放程度越高,要素投入增加就越快,资本积累速度也越快,过度积累必然会影响居民的消费,相应地减少综合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我国要素的过度投入通常表现为经济过热,虽然经济过热在不同经济体制下,表现形式不同,但其本质却是一致的。在计划体制下,由于价格是政府统一制定的,即使经济过热也不会使价格上升,但却会出现严重的物质短缺,这恰好说明了改革前居民消费水平的低下。改革后,随着价格放开,过去潜在的,隐蔽性的通货膨胀公开化,使物质短缺表现为价格的上升,即通货膨胀,如果工资增长率低于通货膨胀率,则通货膨胀意味着居民实际消费水平的下降。

篇4: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是微观的“技术经济”问题,也是宏观的“社会经济”问题,它决定着增长能否带来发展或带来多大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以加工贸易和吸纳外商投资为主,发展外向型经济,增长效应显著.但资源浪费和流失相当严重,有使比较优势被锁定而产业技术水平长期低端化的危险.本文认为应从四个方面促成外向型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良性互动:对跨国公司实行“参与”和“承接”并举策略,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由“引资”转向“选资”,“走出去”建立战略资源基地.

作 者:朱乃新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210013 刊 名:现代经济探讨  PKU CSSCI英文刊名:MODERN ECONOMIC RESEARCH 年,卷(期): “”(11) 分类号: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   经济增长方式   良性互动  

篇5:推进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论文

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建设是一项优化完善渔业基础设施功能,提升渔业整体形象品位,推动渔业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渔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实事工程。

一、镇赉县池塘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2、明确标准,提高池塘标准化工程质量。为规范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示范建设项目,我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经过一年多的实施,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池塘的深度、护坡、进排水系统、增氧及电力系统、塘坝、道路以及桥梁等提出了统一要求,确保了改造后池塘达到较高的标准,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过去发生的一些问题。目前,经政府补助的项目基本达到了塘埂坚固、坡面平整、道路宽畅、房屋整齐、设施完善、功能良好,养殖区的环境面貌得到彻底改观。

3、完善制度,加强项目监督管理。池塘标准化建设政府投入了大量公共资金,确保资金分配公平合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各级政府的责任,也是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为此,我县成立了镇赉县水产养殖池塘 标准化示范建设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制定了管理制度,加强对全县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示范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从项目申报、施工监管到竣工验收各环节都建立了完善的工作程序。工作人员根据程序扎扎实实开展了监管工作,如:采用GPS核定池塘面积,拍摄现场照片、录像存档,定期实地察看建设进展等。同时,我县还建立了池塘标准化建设绩效考核机制,从产量、利润等方面评估项目的经济效益,从生产规范性、质量安全水平、品牌建设等方面评估项目的社会和生态效益,把绩效考核结果作为下一批项目安排的重要依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强化标准化建设后续管理。

二、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的成效

近几年我县结合水产养殖业发展实际,组织实施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示设改造工程,对水产养殖池塘实施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从实施情况来看,建设成效已经初步显现。

1、提高了水产养殖经济效益,增产增收效果显著。首先,从池塘的承包费看,经过标准化建设的池塘普遍比建设之前提高了200元。其次,维修护坡的`池塘,基本可保证时间无需大型维护,可大大降低每年的护塘成本。第三,从产量上比较,各项目实施单位面积产量、产值和亩利润均比上年有明显增长,比周边养殖户也普遍要好。

2、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和养殖病害的能力。通过对池塘护坡的改造,有效增加了塘坝的牢固程度,避免了因塘基受雨水冲刷和水浪侵蚀造成塘埂毁坏,起到了较好的防灾抗灾作用。同时,增氧机配备到位、进排水系统独立等养殖条件改善,防止了缺氧、池塘间交叉感染和废水污染等,增强了养殖病害防御能力,水产养殖产品的病害程度明显低于普通池塘。

3、加快了无公害产地建设的步伐。经过大量资金投入的标准化池塘,管理相对规范,比较注重提高技术,填写养殖生产三项纪录日志等要求比较自觉地得到落实,池塘标准化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生态、高效和健康养殖理念的推广,提高了水产品质量安全,加快了无公害产地建设进程,全县已有17个建设单位被评为无公害产地。

三、继续推进池塘标准化工程建设,促进水产养殖再上新台阶

按照省市县的要求,今后我县将继续大力推进水产养殖无公害管理示范基地以及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通过标准化建设使镇赉县渔业实现“三个转变”。

1、实现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在搞好水域滩涂养殖规划论证的基础上,我县实施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工程建设,将重点扶持连片开发、集约经营项目,走标准化建设、规模化发展这条路。

2、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我们将不仅抓好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工程的硬件建设,而且要抓好新产品开发、标准制定、技术革新等措施,通过项目的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养殖户自觉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达到生态健康养殖,实现高产高效。

3、实现由后续管理向源头管理转变。在搞好水产养殖池塘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抓好水产品源头水质管理、环境管理和渔药渔饲料管理,不断对养殖户进行培训和辅导,切实把好水产品的质量、卫生安全关,全面提高渔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真正使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工程,不仅是一项改善池塘养殖设施,提高养殖设施标准的一项工程,更是一项转变养殖观念,推行高效、生态、健康、低污养殖方式的工程。今后,我县将继续探索新的发展思路,确保在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产量和效益有大幅度提高,继续为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绩。

篇6:新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状问题分析

二、新疆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增长依然依靠固定资产的高投入来实现

新疆的固定资产投资在十几年间保持高速增长,尤其是以后增长速度迅猛,最高的年份达到19%,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2%-23%。但是高投人并未给新疆带来相应的高回报,反映投资效益的投资效果系数很低。固定资产效果系数是经济效能最集中的体现。投资方面的高投入低产出,表明新疆经济仍然带有明显的低效和粗放型特征。

-,新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大。,新疆GDP为900.9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87.8472亿元;20,GDP为4203.4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259.975亿元。可见,来新疆GDP增长了4.67倍,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加了5.83倍。这反映出新疆经济的高速增长在相当程度上是靠高投人支撑的。

(二)经济的高速增长与能源的高消耗并存

1996-年,伴随着GDP的增长,新疆能源消费总量也在逐年增加。19,新疆GDP为900.93亿元,能源消费总量为3045.16万吨标准煤:2008年。新疆GDP为4203.41亿元。能源消费总量为71023.35万吨标准煤。可见,13年来新疆GDP增长了4.67倍,而能源消费总量增加了2.33倍:新疆亿元GDP能源消费量在1.69-3.38万吨标准煤之间,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96---2008年,新疆GDP占全国的比重增加了47.4%,而新疆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却增加了90.81%。这反映出新疆经济的高速增长与能源的高消耗并存,甚至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已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这种能源消耗速度大大超过了新能源开发的速度,导致新疆经济增长面临能源强制性制约。

(三)经济增长中的高排放和高污染日趋严重

高消耗换来的高增长。必然会导致高排放和高污染。1996年,新疆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7.1万吨,占全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的1.33%:2008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51.02万吨,占全国2.23%。1996年,新疆工业烟尘排放量为12.7万吨,占全国工业烟尘排放量的1.73%:2008年工业烟尘排放量为21.32万吨,占全国工业烟尘排放量的2.65%。1996年,新疆工业粉尘排放量为12.7万吨,占全国工业粉尘排放量的0.85%:2008年新疆工业粉尘排放量为18.43万吨,占全国工业粉尘排放量的2.51%。在这13年间,尽管其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的排放量呈波动状态,但工业废气排放的总体趋势却是增加的。

1996-,新疆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基本维持在35.3%-49.6%之间,有较大幅度提高,达到51.3%,之后下降到2008年的47.66%。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新疆这13年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6-2008年,新疆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振荡提高,从1996年的45.40%提高至2008年的65.92%。相关数据表明,新疆各年份的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财政支出中科教文卫费占GDP比例过低,R&D投入比重偏低

新疆财政支出中科教文卫费用总额有增有减。总体上是递增的,但其增速不高,导致其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始终处于较低水平,甚至在“十五”期间有小幅下滑。十几年间其比重最大不过5%,这个比例远低于东部地区。这不仅是经济增长赖以持续的人力资源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关系到区域内每个居民的生活福祉。R&D投入方面,十几年间总量稳步上升。但R&D占GDP的比重平均为0.2%,远低于全国同期的1.15%。相对于新疆的经济总量及新疆在我国的经济地位来说仍然是偏小的,十几年间也未能突破0.4%,而发达国家当前该比例基本在2%以上。R&D投入是提升区域创新实力的关键一环,所以,新疆要想在后续的发展中真正将经济增长的着力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增加创新及教育的投人是首要环节。

(五)收入差距较大,两极分化加剧

经济高速增长的确为居民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均收入增加,城乡收入差距也在逐步拉大,贫富两级分化有加剧之势。1996年新疆农村人均收入为134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10元,是农村居民纯收入的3.1倍。十几年间这个距离在进一步增加。2008年农村人均收入为350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432元,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3.3倍。如果再考虑城市居民的一些福利性收入,这个差距可能会更大。与此同时,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也进一步恶化。收入差距拉大、贫富分化加剧等负面因素的增长,将不利于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

篇7: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技术创新政策选择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技术创新政策选择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根本上依赖于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科技进步.要推动我国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就必须围绕技术创新的社会条件、经济杠杆、主体建设和中介组织发展,建立和完善推动技术创新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体系.

作 者:章新华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通州市委党校,江苏,通州,226300 刊 名:攀登 英文刊名:ASCENT 年,卷(期): 20(2) 分类号:F124.3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   技术创新   政策  

篇8:试析对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理性思考

试析对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理性思考

【论文摘要】党的17大报告中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我国经济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指明了方向。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最关键的就是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的发展意义重大。

【论文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党的17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这一论断,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都属于宏观经济学的范畴,所谓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增加生产要素或提高生产效率,引起产品数量的增加、产值的增长、劳务总量的增加等。其衡量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民收入(NI)等。但经济发展不仅指一般的经济增长,还包括随着经济的增长出现的投入结构、产品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升级、资源配置的优化、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福利水平的提升。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由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数量增加的粗放型向主要依靠生产要素质量提高的内涵型转变。但无论是粗放型还是集约型的经济增长,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经济总量的扩张,并不要求经济质量的改善。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不仅包括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最重要的是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的“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

二、从经济增长方式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1.资源问题瓶颈凸显,能源消耗过度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迅猛,但经济增长的同时,能源的消耗也是在不断增长。目前我国经济年增长速度为8%~9%,而能源消耗增长为 14%~15%,位居世界第二。特别是从开始,能源消耗的年增长率已经超过了GDP的增长率。可见,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各种资源的大量消耗来实现的。与此同时,资源特别是能源的瓶颈制约也日益明显,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主要矿产品对外依存度从1990年的5%提高到现在的50%左右,铁矿石、氧化铝、精铜矿石等40%甚至50%以上依靠进口。而且由于人口众多,我国人均占有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贮藏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4.5%和79%,45种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铁、铜、铝等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1/6、1/6和1/9;人均耕地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根据资料,我国现有耕地总面积仅为1.282亿公顷,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全国的耕地面积正以每年平均数十万公顷的速度递减,可见再过几年,我国就没有可以用来开发的耕地了。同时,我国耕地的土壤质量也在不断下降,全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明显低于欧美国家2.5%~4%的水平;耕地的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所流失的土壤养分相当于4000 万吨标准化肥。此外,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124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6%,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4,被列为世界人均水资源贫乏国家之一。

2.环境污染严重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产业结构不够合理,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产业所占比重过高,造成粉煤灰、废水、废渣、废石、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排放量,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据资料,我国工业废水的排放量约为439.5亿吨,超过环境容量的82%,位居世界第一;化学需氧量、消耗臭氧层物质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工业危险废弃物每年约1100万吨,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几十倍。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甚至在我国的大多数城市中,已经很难看到蓝天白云了。

与此同时,全国有18个省、471个县、近4亿人口、耕地和家园也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尤其是黄河、长江、淮河的发源地三江源已成为草地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如今草原退化和碱化面积已达1.35亿公顷,并且在以每年200公顷的速度增加。

三、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措施

1.加强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首先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此外还要加大科技投入,优化资源配置,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在节能减排等关键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

2.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

由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代价。因此我们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率产业的增长,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关系,使经济增长建立在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3.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最关键的是促使经济发展向第三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的方向转变。首先应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振兴制造业。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强化和完善涉农补贴政策,保证重要农产品的稳定发展。制定并实施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和新兴行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篇9:新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状问题分析

新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状问题分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提高,要素生产率有所提高,产业结构有所改善。其粗放型特征虽有所减弱,依然存在着问题,文章对此也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 现状 新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新疆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增长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但还存在着问题。为了促进新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就新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新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状

(一)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提高

根据《新疆统计年鉴》测算,新疆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经济的波动而波动,但总体上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所占比重是上升的。技术进步是促进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新疆经济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为63251万元,为338358万元,是19的5.35倍。年新疆三种专利申请数为713件,批准数为362件;申请数为2412件,批准数为1493件,是1996年的4.12倍。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也有显著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提高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二)要素生产率有明显提高

首先考察资本的使用率。新疆固定资本平均增长速度为19.05%,1993年达到最高值46.12%,然后开始回落。近年来,固定资本增长速度又有所提高,20达到22.11%,但固定资本平均贡献率是12.31%。根据新疆统计数据,1985-2008年,资本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19.05%。这表明。改革开放以后,新疆的资本生产率总体上呈上升状态。近几年,这种状况有明显好转,但新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投资的效果却呈下降趋势。1986-,新疆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8.46%,平均固定资产投资率为20.11%。-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41%,平均固定资产投资率上升为17.41%。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59.97亿元,比上升18%。

其次,劳动生产率速度提高较慢。新疆的劳动生产率与东部地区还有很大差距,并且劳动人数增长较慢。据测算,1985-2008年,劳动人数平均增长速度提高1.79%。1985年劳动人数增长速度为1.57%,2008年为2.07%,与1985年相比增加了05%。劳动人数增长速度快的年份,经济增长率也较高,这说明二者存在正相关关系。此外,新疆人口受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素质也有显著提高。

(三)产业结构有明显改善

20新疆生产总值经济增长速度为14%,第一产业增长16%,第二产业增长11%笫三产业增长15%;2008年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16%,其中第一产业增长9%,二产业增长21%,第三产业增长13%。各个产业的不同增长速度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1978年分别为36%、47%、7%;2008年分别为16%、50%、34%。这说明,新疆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与各国工业化过程中的一般规律是基本一致的。第一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年上升,第三产业稳步增长,是接纳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业。也就是说,虽然各产业的构成比例还存在着偏差,但其产业结构正在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二、新疆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增长依然依靠固定资产的高投入来实现

新疆的固定资产投资在十几年间保持高速增长,尤其是以后增长速度迅猛,最高的年份20达到19%,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2%-23%。但是高投人并未给新疆带来相应的高回报,反映投资效益的投资效果系数很低。固定资产效果系数是经济效能最集中的体现。投资方面的高投入低产出,表明新疆经济仍然带有明显的低效和粗放型特征。

1996-2008年,新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大。1996年,新疆GDP为900.9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87.8472亿元;2008年,GDP为4203.4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259.975亿元。可见,来新疆GDP增长了4.67倍,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加了5.83倍。这反映出新疆经济的高速增长在相当程度上是靠高投人支撑的。(二)经济的高速增长与能源的高消耗并存

1996-2008年,伴随着GDP的增长,新疆能源消费总量也在逐年增加。1996年,新疆GDP为900.93亿元,能源消费总量为3045.16万吨标准煤:2008年。新疆GDP为4203.41亿元。能源消费总量为71023.35万吨标准煤。可见,13年来新疆GDP增长了4.67倍,而能源消费总量增加了2.33倍:新疆亿元GDP能源消费量在1.69-3.38万吨标准煤之间,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96---2008年,新疆GDP占全国的比重增加了47.4%,而新疆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却增加了90.81%。这反映出新疆经济的高速增长与能源的高消耗并存,甚至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已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这种能源消耗速度大大超过了新能源开发的速度,导致新疆经济增长面临能源强制性制约。

(三)经济增长中的高排放和高污染日趋严重

高消耗换来的高增长。必然会导致高排放和高污染。1996年,新疆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7.1万吨,占全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的1.33%:2008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51.02万吨,占全国2.23%。1996年,新疆工业烟尘排放量为12.7万吨,占全国工业烟尘排放量的.1.73%:2008年工业烟尘排放量为21.32万吨,占全国工业烟尘排放量的2.65%。1996年,新疆工业粉尘排放量为12.7万吨,占全国工业粉尘排放量的0.85%:2008年新疆工业粉尘排放量为18.43万吨,占全国工业粉尘排放量的2.51%。在这13年间,尽管其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的排放量呈波动状态,但工业废气排放的总体趋势却是增加的。

1996-,新疆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基本维持在35.3%-49.6%之间,有较大幅度提高,达到51.3%,之后下降到2008年的47.66%。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新疆这13年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6-2008年,新疆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振荡提高,从1996年的45.40%提高至2008年的65.92%。相关数据表明,新疆各年份的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财政支出中科教文卫费占GDP比例过低,R&D投入比重偏低

新疆财政支出中科教文卫费用总额有增有减。总体上是递增的,但其增速不高,导致其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始终处于较低水平,甚至在“十五”期间有小幅下滑。十几年间其比重最大不过5%,这个比例远低于东部地区。这不仅是经济增长赖以持续的人力资源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关系到区域内每个居民的生活福祉。R&D投入方面,十几年间总量稳步上升。但R&D占GDP的比重平均为0.2%,远低于全国同期的1.15%。相对于新疆的经济总量及新疆在我国的经济地位来说仍然是偏小的,十几年间也未能突破0.4%,而发达国家当前该比例基本在2%以上。R&D投入是提升区域创新实力的关键一环,所以,新疆要想在后续的发展中真正将经济增长的着力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增加创新及教育的投人是首要环节。

(五)收入差距较大,两极分化加剧

经济高速增长的确为居民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均收入增加,城乡收入差距也在逐步拉大,贫富两级分化有加剧之势。1996年新疆农村人均收入为134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10元,是农村居民纯收入的3.1倍。十几年间这个距离在进一步增加。2008年农村人均收入为350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432元,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3.3倍。如果再考虑城市居民的一些福利性收入,这个差距可能会更大。与此同时,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也进一步恶化。收入差距拉大、贫富分化加剧等负面因素的增长,将不利于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

篇10:新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状问题分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提高,要素生产率有所提高,产业结构有所改善。其粗放型特征虽有所减弱,依然存在着问题,文章对此也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 现状 新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新疆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增长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但还存在着问题。为了促进新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就新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新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状

(一)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提高

根据《20新疆统计年鉴》测算,新疆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经济的波动而波动,但总体上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所占比重是上升的。技术进步是促进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1996年,新疆经济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为63251万元,2008年为338358万元,是1996年的5.35倍。1996年新疆三种专利申请数为713件,批准数为362件;2008申请数为2412件,批准数为1493件,是1996年的4.12倍。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也有显著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提高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二)要素生产率有明显提高

首先考察资本的使用率。新疆固定资本平均增长速度为19.05%,1993年达到最高值46.12%,然后开始回落。近年来,固定资本增长速度又有所提高,2008年达到22.11%,但固定资本平均贡献率是12.31%。根据新疆统计数据,1985-2008年,资本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19.05%。这表明。改革开放以后,新疆的资本生产率总体上呈上升状态。近几年,这种状况有明显好转,但新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投资的效果却呈下降趋势。1986-19,新疆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8.46%,平均固定资产投资率为20.11%。2000-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41%,平均固定资产投资率上升为17.41%。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59.97亿元,比年上升18%。

其次,劳动生产率速度提高较慢。新疆的劳动生产率与东部地区还有很大差距,并且劳动人数增长较慢。据测算,1985-2008年,劳动人数平均增长速度提高1.79%。1985年劳动人数增长速度为1.57%,2008年为2.07%,与1985年相比增加了05%。劳动人数增长速度快的年份,经济增长率也较高,这说明二者存在正相关关系。此外,新疆人口受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素质也有显著提高。

(三)产业结构有明显改善

2007年新疆生产总值经济增长速度为14%,第一产业增长16%,第二产业增长11%笫三产业增长15%;2008年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16%,其中第一产业增长9%,二产业增长21%,第三产业增长13%。各个产业的不同增长速度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1978年分别为36%、47%、7%;2008年分别为16%、50%、34%。这说明,新疆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与各国工业化过程中的一般规律是基本一致的。第一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年上升,第三产业稳步增长,是接纳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业。也就是说,虽然各产业的构成比例还存在着偏差,但其产业结构正在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篇11: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制度与政策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制度与政策

早在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格雷戈里等分别测算了英、法等国家的经济增长总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估算当时政府的财政收入。所以说,衡量政府财政能力是早期估算一国经济增长的本源要义。伴随着西方经济学理论演进过程,经济增长理论不断丰富,从熊彼特的技术创新学说,发展到哈罗德一多马增长模型,再到索洛的“余值法”,对经济增长概念和内涵都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但总体而言,其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定义主要是针对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动力与效果的研究。这些经济理论很难从根本上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完善的***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经济增长及其增长方式的重要论述,从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到科学发展观的正式提出,对干解决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落后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文选》深刻阐述了经济发展与一般增长的不同层次问题,多次提出“财大才能气粗,落后就要挨打”,并突出强调必须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则进一步强调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要求与总体思路早在“九五”计划时期,我国就正式提出了两个转变的目标要求,一个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另一个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随后的10多年里,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上看效果并不理想。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在延续,而且在某些领域还有恶化的趋势。今年颁布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再次强调“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把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30点渔扮该11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写人了《**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更加充分表明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党经济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实际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最终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具体标志应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三高三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率、低效益)指标要有明显改善,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二是经济运行稳定性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出现过五次明显的波动,“调整、失调,再调整、再失调”的恶性循环没有实质性改善,这说明转变增长方式要充分考虑到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三是经济发展的安全性达标。一方面,我们要关注虚拟经济的安全性,因为在开放条件下,其风险是必然存在的,也是防范的重点;另一方面,需要关注生产安全状况的改善,逐步消除资源制约和缓解环境承载压力。四是经济增长的全球竞争力明显提高。

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新时期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其总体思路是,一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改革和完善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体系。一方面,建立完善反映市场运行过程的相关指标:GDP、利润、税收等;另一方面,建立起特别的制度约束指标: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尽快解决这些指标明显缺失的问题。二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统筹性和协调性。建立科学的信息披露制度与决策程序,抑制集团利益,解决部门“自主立法与以法打架”问题。三要尽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引导市场主体转变经营行为,因为增长方式转变不是一个行政导向过程,而是一个市场竞争导向过程。四要转变政府职能。树立“尽可能市场、必要时政府”的观念。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增长方式转变,其结果必然是吸收全人类先进文明成果的过程,也是一个国际化、市场化的过程。否贝l],“东南西北中,一起打冲锋”、“体制不转变,增长靠行政”,就难以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质量效益的提高。目前,我们从价格审批到项目审批,政府在配置资源中行政性手段仍在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扭曲了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与运行规律,经济发展的历史和国际经验表明,市场经济成熟国家很少出现结构失衡、资源浪费、科技虚置、效益低下等问题。所以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体制转变是同一的。当前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人们一般比较重视研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效益、科技进步等问题,但严格意义上说,这只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而不是我们要采取的有效措施。因此,我们需要正确处理好目标与手段的关系,注重完善政策设计和优化制度安排,拿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着力消除制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在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国际竞争压力日趋加剧的形势下,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任务,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致力于消除制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建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保障机制。

〔一)推动资源配置方式改革是转变的基本前提导致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落后的资源配置方式一一行政性投资决策、行政性配置资源。凭行政计划安排项目,其结果必然是权责相悖、投资与风险收益不对称,不能与市场需求“祸合”,客观上导致资源配置低效和不经济,也是一种抑制创新的体制。因此,必须加快改革现行投资审批体制和机制。政府主要采取经济、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通过设置环境保护和安全指标等措施解决经济的负外部性,建立和完善“谁投资、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投资决策机制,而不应行政性审定投资项目,要尽可能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和控制。

(二)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是转变的基本制度保证当前我国出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以及企业低效益运行的情况,其根本性原因就是国有企业改革相对滞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缺乏普遍意义的载体,尤其是垄断行业过多,垄断程度过高。一方面,非金融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产权多元化改革不到位,这些企业缺乏科技进步、追求效益的内在动力,对市场信号和政府调控缺乏应有的敏锐性。而在非市场环境中,民营经济通常也具有盲目的特征。另一方面,金融企业缺乏内在风险控制和经济利益最大化运行机制,没有真正面向市场运作,加上利率市场化改革相对迟缓,导致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偏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市场化是基本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存贷差有4.5个百分点左右,明显高于国际上1.5一2个百分点的平均水平,其效率效益情况可见一斑。因此,必须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打造合格的、理性的市场主体。

篇12:乌海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思考经济学论文

乌海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思考经济学论文

乌海建市以来,依托煤炭等资源保持了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竞争实力不断增强,然而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源于煤炭、电力、特色冶金和建材工业的发展。“十一五”以来,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节能减排任务的影响,乌海市这些行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受到一定限制,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探索和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乌海市经济增长方式现状分析

(一)总体上呈粗放型特征

目前,乌海经济的增长质量和效益仍然不高,总体上呈粗放式的特征。

在30年里,乌海市有25个年份属

超高度粗放型,5个年份属于低度粗放型。超高度粗放型增长的年份占整个年份数的83.3%,低度粗放型年份占16.7%,表明乌海市从总体上看属于粗放型增长方式,只有“九五”期间的五年为低度粗放型增长,之后的十年又出现逆转。

(二)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状况未改变乌海市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靠投资的增长来拉动的。间投资占GDP比重居高不下,近几年又出现逆转上升。-9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由5.15万吨提高到10.73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年均增长16.01%,总量由218.48万吨提高到975.53万吨。

(三)主导产品大部分在国家的过剩产能行列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产能过剩的主要工业产品有:合成氨、甲醇、焦炭、电石、PVC、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和多晶硅等。乌海市的主要工业产品大部分被列入了国家产能过剩的行列,今后的发展必然要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必要性

(一)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乌海市是资源型城市,以本地区矿产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高强度开采和利用,资源(特别是煤炭资源)趋于枯竭,经济结构失衡、接续替代产业乏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日趋严重。按目前的原煤产量3000万吨和回采率65%计算,煤炭资源开发也只能延续22年,急需寻找新的资源来支撑经济的发展;另外乌海市水土资源也十分短缺,已成为制约今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并且乌海大部分企业生产工艺落后,主要生产初级产品,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竞争力弱,资源浪费严重。乌海要实现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迫在眉睫。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近几年贯彻落实节能减排政策,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乌海市主要工业产品能源单耗,发电327.5克标准煤/千瓦时,基本达到国家先进值(319克标准煤/千瓦时);水泥94.12千克标准煤/吨,达到国家先进值(114千克标准煤/吨);电石1095千克标准煤/吨,基本达到国家先进值(1050千克标准煤/吨),大部分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接近国家先进标准,无降低的空间,如果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能源消耗必然大幅上涨,而煤炭是我市能源消耗的主要部分,那么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的绝对排放量势必会增加,超过乌海狭小地域内十分有限的环境自身净化能力。由此可见,乌海经济增长方式不转变,资源将难以支撑,环境将难以承受。

(三)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

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经济增长的整个社会福利分配格局趋向一种结构性扭曲。因为这种增长是权力推进、投资驱动的,因而,它的福利分配的主要特征是向资本倾斜、向政府倾斜,而普通民众就无法同等比例地分享到经济增长的好处。-20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在逐年下降,民众收入的增长与经济的高速增长不协调。

三、造成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不力的原因

(一)国家过重的强调GDP指标,地方政府成为GDP总量增长的推动者

由于我国多年来都强调GDP总量的高速增长,而对地方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考核力度相对不足,再加上就业和工资的刚性需求,使得各级地方政府成为地区生产总值创造的主要者。乌海市是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以“原字号”为主,多年来随着资源价格的不断上涨和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助推了地方经济迅速增长。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大,既适应了上级政府部门的考核要求,又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自身要求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动力。

(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阻碍经营方式的转变

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将自主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由于企业能够以廉价和低效率的使用资源,依靠资源就可获得高额利润,缺乏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加之政府没有硬预算的约束,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高。

国际上通常采用研究与试验发展

活动(R&D)的规模和强度指标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乌海的大中型企业个数不断增长,而有科研活动的企业数却呈下降的趋势,人员和经费的投入不足,R&D经费投入强度最高的,也只有0.24%。

(三)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成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短板”

长期的发展过多的强调工业,使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第三产业结构比例不够协调,特别是与我市主导产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我市企业服务外包程度不高,多数工业企业在原材料购进、生产制造加工、产品销售网络上自成体系,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运输队,有自己的原材料储备库等,大量本应该通过外包方式完成的服务活动在企业内部消化完成,致使制造业成本很高,效益很低。

目前,世界服务业比重平均在60%左右。在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达到了65%以上,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一般在60%左右。年乌海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68.8∶30.2,而生产性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9.5%。

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采取的措施

(一)更新观念,建立综合全面的领导干部考核机制

评价考核政府官员的指标体系是政府官员行为的指挥棒,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打破过去那种考核地方干部政绩的单一的GDP总量指标,强调GDP总量增长的同时,加重民生、环保等其他指标的.考核筹码,建立全面综合的考核评价体系。使政府官员在正确的政绩观指导下,既能获得升迁的机会,又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二)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市场机制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对特定产业的直接干预,从税收政策、信贷、土地使用等方面加强引导,让市场发挥更充分的作用,尤其是在资源使用方面,要提高信息的披露程度,增强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机会,完善价格形成机制,要让资源使用价格反映全部的成本。减少企业的投机和短期行为,提高市场主体的理性能力。

(三)鼓励企业技术创新

加强产业改造升级,加大对引进技术的吸收、创新力度,用高科技和先进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日本和韩国当年经济快速腾飞的时候,用于消化、吸收、创新的资金是引进技术资金的5倍和8倍,而我国为7%,乌海也只有12%。因此我们要通过信贷、税收和硬的预算约束机制(要求企业拿出一定比例的利润进行技术改造、科技创新),鼓励、引导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对原有技术进行消化、吸收、改造和创新,使我市的核心产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四)承接产业转移,着力发展替代产业作为资源城市,我们依托资源,但不依赖资源,必须在资源产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做好替代产业和接续产业的发展工作,加快发展非煤产业,构建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抓住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因地制宜的承接沿海和发达地区的技术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产业;按照多元发展,多级支撑,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的要求,鼓励我市大企业、大集团发展非煤产业,同时扶持中小企业,提升现有非煤产业的质量和效益;按照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的要求,对非煤产业要集中建设,提升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建立产业基地,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

(五)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我们所说的发展服务业,不是全面的推进,而是要有重点,有先后的进行,首先要发展与我市主导产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能够细化和深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现代化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在思想上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不能把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经济割裂开,也不能抱有“自给自足”、“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小农经济观念,老是习惯于内循环发展。而是要将现在制造业企业内部的服务性质的部门剥离出来,进行有效的整合,形成一定规模的第三方的服务部门,集中为制造企业提供专业、专门的服务。

(六)完善收入分配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积极落实中央提出的“两个同步”政策,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的向居民倾斜。继续提高劳动者基本工资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标准,消除居民生活的后顾之忧;采取灵活而有针对性的措施,扶持富民产业的发展;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扩大就业容量,千方百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篇13:不同贸易方式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论文

不同贸易方式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论文

摘要: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两种主要贸易方式,但是由于这两种贸易方式自身的差异使得每一种贸易方式的出口、进口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以8月到12月为样本期,对我国的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加工贸易 一般贸易 长期均衡关系 误差修正 模型

依托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而发展起来的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成为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另外,通过加工贸易使得我国获得了相对较为稀缺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也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我国的产业结果调整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加工贸易会使得我国我国的贸易依存度较大;特别是我国一直处于世界经济产业链的末端,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一些初级的、低附加值的产品,从而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一直是学者质疑的焦点。

与加工贸易相比,一般贸易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并且从长远角度来看,一般贸易的发展可以带动一国的其他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从而使得经济较快增长。

近年来,我国的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份额已经超过一般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然而,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如何,成为较为关注的话题。本文将以208月到年12月为样本期,对我国的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分析。

1模型建立

本文所研究的贸易方式主要是指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这两种主要的贸易方式。实证分析所使用的序列均为对应变量的对数收益率,其中,ex1、im1、ex2、im2、y分别表示加工贸易出口、进口,一般贸易出口、进口、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收益率。

1.1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关系检验

在进行长期均衡模型建立和误差修正分析之前,首先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如果序列单位根检验所对应的统计量值大于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这表明在该显著性水平下序列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序列;也可以通过对应的P值来判断,如果P值小于0.05,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序列为平稳序列。接着,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如果迹统计量值小于临界值,表明存在协整关系。

1.2长期均衡关系模型

本文建立的长期均衡模型为:(1)其中:、(i=1、2)分别用来衡量长期情况下,加工贸易方式和一般贸易方式下出口、进口的经济增长效应,且i=1、2分别表示为加工贸易方式和一般贸易方式;如果系数大于0,表明存在正向的影响,小于0则表明影响效果是负向的。

1.3误差修正模型建立

本文建立的误差修正模型为:(2)其中:、、(i=1、2)分别用来衡量短期情况下,加工贸易方式和一般贸易方式下出口、进口的经济增长效应,以及误差修正效果,且i=1、2分别表示为加工贸易方式和一般贸易方式;为误差修正因子,是由长期均衡模型得到的,即为;同理,如果、系数大于0,表明短期时存在正向的影响,小于0则表明影响效果是负向的`;小于0表明会向均衡水平恢复,并且绝对值越大表明恢复速度越快。

2实证分析

本文研究的样本区间为2005年8到2010年12月,通过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进料加工贸易、出料加工贸易三个具体的加工贸易形式总和来衡量我国加工贸易水平,由于无法得到国内生产总值的月度数据,于是本文用工业生产增加值月度数据来代表国内生产总值的月度数据;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进料加工贸易、出料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工业生产增加值等数据均采用的是季度数据,且数据均来源于CSMAR数据库。

2.1序列平稳性检验和协整关系检验由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序列ex1、im1、ex2、im2、y均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序列。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得到ex1、im1、y之间,以及ex2、im2、y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可以建立长期均衡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分析。

2.2加工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本文通过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进料加工贸易、和出料加工贸易三个具体贸易形式的总和来衡量我国加工贸易水平。

2.2.1长期均衡关系分析

通过模型(1)进行回归得到的长期均衡关系为: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长期而言,加工贸易出口、进口均存在经济增长效应;由于加工贸易出口对应的系数为正值,表明其具有正向的经济增长效应,而加工贸易进口对应的系数为负值,表明其具有负向的经济增长效应;由回归系数大小可以看出,出口对应的系数绝对值稍大于进口对应的系数绝对值,表明,长期来看,加工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要大于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但是差异程度不是很大。

2.2.2误差修正分析

通过模型(2)的误差修正模型对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进行分析,得到的回归结果为: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同长期均衡关系的结果相同,短期而言,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均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并且加工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进口对经济增长具有负向影响;即加工贸易出口增加短期内会促进经济的增长,而加工贸易进口增长会阻碍经济的增长;就影响程度而言,由于加工贸易出口对应的系数绝对值稍微比进口对应的系数绝对值大些,所以短期而言,加工贸易出口对经济的影响程度要大于进口对经济的影响程度,但是影响的差异性不会很明显;并且误差修正因子的系数为负值,表明会向均衡方向进行修正。

2.3一般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2.3.1长期均衡关系分析仍然以模型

(1)的表达式对一般贸易出口、进口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进行分析,通过最小二乘回归得到的回归结果为: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长期而言,一般贸易出口、进口均存在经济增长效应;由于加工贸易出口对应的系数为正值,表明其具有正向的经济增长效应,而加工贸易进口对应的系数为负值,表明其具有负向的经济增长效应,这些表现同加工贸易出口的长期情况时相似的;由回归系数大小可以看出,出口对应的系数绝对值大于进口对应的系数绝对值,同时差距较一般贸易出口与进口的差异而言较大,这表明,长期来看,加工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要稍大于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即影响的差异程度存在差异。

但是同加工贸易相比,长期来看,就出口而言,由两者的系数大小可以知道,加工贸易出口对经济的长期促进作用要比一般贸易的更加明显,同样,加工贸易进口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也比一般贸易出口表现的更为突出。

2.3.2误差修正分析

借助于模型(2)对一般贸易的出口、进口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动态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得到的回归结果为: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短期而言,一般贸易出口和进口均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并且一般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正向的,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则表现为负向;也就是说一般贸易出口增加短期内会促进经济的增长,而一般贸易进口增长会阻碍经济的增长;这些就影响程度大小来看,由于一般贸易出口对应的系数绝对值稍微比进口对应的系数绝对值大些,所以短期而言,一般贸易出口对经济的影响程度要大于进口对经济的影响程度,而且影响的差异性还是比较明显的;并且误差修正因子的系数为负值,表明会向均衡方向进行修正。

与加工贸易相比而言,短期来看,一般贸易出口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要小于加工贸易的影响效果,同时,一般贸易的进口对经济的阻碍作用也要比加工贸易的小一些;但是,就向均衡水平的恢复效果来看,一般贸易的恢复速度要比加工贸易恢复速度要快一些。

3政策建议

为了充分发挥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我国的政策制定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利用我国的劳动力优势,充分发挥加工贸易出口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由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加工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较为明显的,因此,我国的政策当局应当制定相应的措施,适当的鼓励加工贸易出口,使得加工贸易出口的经济增长效应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些年来,我国也十分重视加工贸易特别是加工贸易出口的发展,不断地对现行政策措施进行改革,并推出新的政策,从而推动加工贸易结构的不断优化。同时,我国通过贸易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等不断的平衡我国的经济结构和进出口结构,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就业的安排都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3.2重视一般贸易的发展,优化我国的贸易结构

过分依赖于加工贸易会使得一国的贸易依存度过高,而且极易受到国外的经济局势的影响,使得本国经济的风险较大。通过加工贸易的发展,我国可以获得了相对较为稀缺的资金和技术优势,此时,我国应当致力于发展一般贸易,将这部分资金和技术、资源用于一般贸易的进口、出口上,从而优化我国的贸易结构,同时也可以改善我国长年来的贸易顺差局面。

参考文献

[1]喻春娇,喻美辞.关于加工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的再考察[J].北方经贸,2005(01).

[2]范柏乃等.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研究:1952―[J].国际贸易问题,2005(08).

[3]王风云.加工贸易及转型升级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

篇14:低碳经济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论文

低碳经济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论文

摘要:快速发展的经济带领我们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为国民创造了更加舒适、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是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由于人们大量开采、浪费不可再生资源,导致我国资源量不断下降,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为了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尤其在农业经济发展上,加大低碳农业发展力度,降低农业污染问题,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效率。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业经济;发展措施

一、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发展中要坚持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原则,尽量将自然资源消耗减少,降低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低碳经济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有助于调整、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能够有效提升产业升级,最终达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共同进步的目的,创造绿色、低碳、舒适的生存环境。当前我国很多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甚至破坏了周围的生态环境,粗放式的生产方式不但浪费了大量资源,同时对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我国农业经济想要在未来谋求更加良好的发展,需要提高对低碳经济的重视,坚持科技兴农、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农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二、农业经济发展问题

(一)我国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国土跨越区域较广,有着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这导致农业生产力和农业资源分布也十分不协调,加上资源浪费、矿产资源无节制开采更增加了资源消耗的速度,导致很多区域产生大量的污染物质,各个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水体、空气等环境污染,还有很多地区出现水土流失问题。此外,当前农业种植生产中基本都会使用农药,而农药必然会对空气环境产生一定污染,加上畜禽粪便对水体的污染、土地沙漠化扩散等问题,导致我国农业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降低能耗是低碳农业经济的一个重要目标,同时低碳经济有助于推动农业经济转型。我国农业经济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机械化水平发展不够,相关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建设,生产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从而限制了整个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有的企业为了获得较高利润在农业生产作业中使用了大量的化肥农药,严重破坏了当地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不利于农产品品质的提升。

(三)科技水平能力低下

我国属于农业生产大国,随着工业化不断发展,当前从事农业生产劳作的更多的是农业文化知识不高、缺乏对先进种植技术了解的中老年人。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支持,我国农业必然无法得到高速发展,中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种植机械化、科技化水平还非常低,大多采用的是传统耕作方法,也不流行土地承包,导致难以实现集体化生产经营,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也难以得到切实提高。

三、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措施分析

(一)优先发展低碳农业

我国近些年农业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也从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所以在农业生产中引入低碳经济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优先食用一些低碳排放量的事物,加大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发展力度,通过不断转型、升级农业产业体系来降低农业碳排放量。

(二)对农业生产能力进行提高

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能够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相关部门应当加强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能力水平,其中人员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应当加强对农业生产人员的培训教育,积极宣传农业知识,提高农民对可再生能源的认识和利用吗,降低使用不可再生能源,从而将污染物质的排放量降低,全面推动农业生产能力的提升,建设产业化发展模式。

(三)用科学技术来发展农业

我国近些年加快了城市化发展脚步,这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需要的产物,我国在农产品加工方面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却难以一时改变。为此,我们应当将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引用到农业生产中,统一指导、管理农业生产、经营工作,用发展的目光看待农业生产,加强保护农业生产环境,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同时,在重视农业生产产量的同时应当提高对销售的重视度,保证平稳发展农业经济。此外,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是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快速发展的基础,应当积极引入新的品种和技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提高低碳农业发展技术水平。

(四)积极开拓农业生态经济

我们应当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从而推动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将农业资源利用率有效提升利用,将资源消耗浪费情况、农业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进行进一步地遏制,优化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管控水平。相关政府部门加强农业生产经营的监管,尽量将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减少,积极采用生态种植技术,生产绿色环保产品,将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从而为绿色环保农业生产创造良好条件,提高农产品质量,同时将产品价格进行适当提升,在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日益广泛,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所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也必须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走质量兴农的道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积极开拓农业生态经济,推进有机农业发展;拓宽发展思路,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济。我们需要汇集各方智慧,推出创新举措,补齐发展短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民富裕起来,农村美丽起来,谱写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孙婷婷.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J].山西农经,2017(21):7-8.

[2]李叔香.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19):5+8.

[3]李爱娜.基于低碳经济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中国市场,2017(05):170-171.

[4]迟兴雁.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探析[J].现代商业,2017(01):252-253.

目前煤炭经济运行形势研究论文

上海经济增长质量评价

煤炭企业文化论文

煤炭的论文

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浅谈民族贫困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论文

森林灾害对我国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论文

真实经济增长和汇率重估

转变教师角色论文

低碳经济理念下的煤炭营销创新策略论文

煤炭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探析论文(集锦1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煤炭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探析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