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传统文化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嘿嘿嘿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中医的传统文化(共含7篇),供大家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嘿嘿嘿”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中医的传统文化

篇1:中医的传统文化

中医的传统文化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

早上起来,就听到CD机里传来阵阵浑厚的朗读声,老爸在放《黄帝内经》给我听呢。

每天,老爸都会让我读一会儿《黄帝内经》,到了周末就让我背诵,每背完一小段,就奖励我玩十来分钟的电脑游戏。老爸还让我背诵《易经》,他常说“易医同源”,要趁现在记性好,多背点好东西,长大后会有用的。一年过去了,我先后背了《素问》的 “上古天真论篇”,《易经》的 “乾、坤、泰、否”等十几卦。

说起我对中医的喜欢,起因是十分偶然的。有一天,我在老爸的'书架上翻出了一本《七大名医传奇》,就顺手翻了几页,不想一下子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书里记录着许多名医的故事。由于是用“网络语言”写的,所以非常搞笑好看,我是在笑声夹杂着泪水中读完这本书的。其中,最让我感到中医伟大的是名医王孟英,为了救治病人,他失去了自己的亲骨肉;最让我感到中医神奇的是名医徐灵胎,他用两丸陈墨做成的黑神丸救活了一个“死了(昏迷)三天”的病人……

就这样,我开始喜欢上了中医。平时,我常常看《中华医药》这个电视节目,还看了许多有关中医的书,有《品读名医》《欣赏中医》《中草药便典》《疗效植物手册》《不生病的智慧》等。这下可把老爸给乐坏了——他马上从北京买回了许多CD片,一有空就放给我听,还说是什么“熏陶”呢。

平时,我经常跑到小溪边探查,找到了“商陆”“车前子”“鱼腥草”等药用植物,从中又学到了不少中药材的知识。

我奶奶的手冬天常常开裂,我就尝试着用中医的一个方子,把蜂蜜和熟猪油调和起来,敷到奶奶手上开裂的地方。结果,开裂处很快愈合了,乐得奶奶直夸我医术高。

今年暑假,我还去了一趟杭州,参观了“胡庆余堂”和浙江中医药大学,对中医中药又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和更深入的认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一定要努力学习,立志长大后,也成为一名能为百姓救死扶伤的“大国医”。

篇2:中医与传统文化作文

中医与传统文化作文

中医是我们国家的传统医学,它从两千多年前就开始在我国使用。我们的.祖先选用各种植物、动物、矿物来治疗身边的各种疾病,保护人的身体健康,防治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

华佗发明的麻沸散,具有很好的麻醉作用,可以使人在没有痛苦的情况下,作各种外科手术,而且病人在做完手术醒来后,还不知道自己已经作完了手术。中医的这种麻醉剂比西医的麻醉剂要早整整一千年。只可惜,麻沸散没有流传下来,我们现在只能从书上找到这种记载。

华佗不仅发明了麻沸散,他还独创了五禽戏,来锻炼身体。五禽戏是通过模仿鹤、猴、虎、鹿、蛇五种动物的动作,来达到活动身体各部位,使人体始终保持一种活力,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体育锻炼。

中医文化十分丰富,我们还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来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

篇3: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

浅谈中医与传统文化

一、中医文化释义

“中医文化”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指中医是对人体病理、生理、防病治病规律的探索,有自然科学的性质,科学术语大文化,所以受中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狭义指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中国汉民族的医学。

二、传统中医文化

(一)传统中医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有关医药起源的说法,最早在皇帝时期就出现了。

在经过了长期与病痛的斗争之后,中华民族的医学知识已经是非常的丰富了。

关于在大众嘴里经常说的“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等就是对我们祖先的医学医学回忆。

医学早在夏朝、商朝跟周朝就已经是处于萌芽发展期了,中医理论体系主要是在战国、秦与汉三国时期形成的,其中标志性的理论著作有《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跟《伤寒杂病论》等。

从理论到实际临床的中医学新发展,最早出现在两晋至隋唐,并且还不断完善了中医学的文化内涵。

晋王叔和着了《脉经》,关于脉学的一些理论还有基本知识记载都是十分丰富的,《备急千金要方》最为我国最早医学百科全书由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邀着。

宋金元时期,是我国医学的发达兴盛时期,形成了“寒凉派”、“攻下派”、“补土派”、“养阴派”金元四大家。

革新趋势的医药学最早是在明清时期开始发展的。

温病学派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学术发展又取得了突出成就。

(二)传统中医文化以医家为传承载体

从历代名医大家著作中看出中医文化经过长期累积形成了特有人文关怀与伦理价值,唯物辩证思想、哲学思想、和衷共济思想等。

1.中医文化的形成受到儒家文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从汉朝的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儒家思想始终贯穿于我国历史的变迁,儒家经典更是影响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趋向。

儒家思想影响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文化活动无不和儒学紧密联系,同样中医也离不开儒家思想对其的积极影响。

到了汉灵帝时出现了我国非常著名的与华佗齐名的医学家张仲景,因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流传于后世。

张仲景在汉灵帝时举孝廉入朝为官,曾经官至长沙太守,经常定期为百姓坐堂义诊,当时以及后世都被称为医学大家,他也是儒家文化的发扬着,是亦医亦儒的典范,所以“儒医”角色起到了以儒学帮助医学、改造医学的关键作用。

2.传统伦理思想的价值取向等内容,大量渗透于中医学著作中。

大量的伦理学问题、众多探讨医生行为规范跟医患关系的行为准则等学术理论都在很多医学论著中出现。

唐代孙思邀在其所着的《大医精诚》中就有许多的记载。

通过及其简短的语言叙述,就能非常深刻的描述出中医文化的精髓之处,这样的行为规范被以后的医家记载传承。

3.中国崇古尊经的治学方式,对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亦起了重要作用。

儒家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崇古尊经,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并且还是中医学非常大的一种特色。

从《伤寒杂病论》跟《内经》出现以后,在中医学界就在沿袭着这样的作风,到清代的时期崇古尊经的作风更为突出。

三、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虽然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但是中医的血液里任然流淌的是中国传统的血液,其中无不渗透的都是传统文化的精神。

中医与其它形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之成为一体。

中医在发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表现。

(一)“心身合一”的有机整体观。

儒家、道家、佛家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大家都把世界万物跟人看做是整体统一的,认为世界万物都在追其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整合,也就是所谓的“人天合一”

中医学中强调理论上“神形合一”“天人合一”, 诊断上“司外揣内”“四诊合参”,治疗上“辨证论治”,体现了动态、联系、和谐的有机整体观。

(二)人贵论一的人文医学观。

儒家提倡的是无为而治,其中“仁”是根本,也是人本质特征的体现。

“仁”其最本质的就是“爱人”和尊重人,是对人文精神的最好诠释。

孔子还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贵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值得提倡的思想。

中医思想始终受到“人贵论”的影响,认识到人的“七情”“人格”“体质”和“行为”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从医疗模式上来,更趋向于个体化的治疗,不只是把疾病或者人当做一个单纯的生物体,而要把病人看作是失去健康并且有感情活动的复杂人体。

把“人”置于外部自然规律和社会历史文化之中又关注“人”的身心健康。

(三)道法“中庸”的和谐均衡观。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在这里,孔子把中庸理解为人及自然之“德”的最高标准。

所谓“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是儒家提出的处理一切事物的总法则。

在历史的长河中,推动天地万物生生不息运动不止,中庸所体现的正是这些过程。

(四)“忧患意识”下的防病养生观。

“ 忧患意识”――以对未知事物将会带来的消极影响作为一种警示,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化解忧患,趋利避害,遇难呈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未雨绸缪”。

在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主要包括对自然的忧患,对社会的忧患,和人自身的忧患。

这种“忧患意识”同样影响了中医思想,“治未病”就是人关于自身生命本体的忧患意识。

“治未病”其首要思想是防病于未然,强调养生、摄生。

其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部分。

“治未病”其首要思想是防病于未然,强调养生、摄生一一即未病先防。

这方面的专家孙思邈是贡献最大的其中之一,他最早把疾病分为3个部分,分别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载有一整套养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

参考文献:

[1] 梅国强.伤寒论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 滕荣欣.传统中医文化与现代中医医院文化建设[D].山东:山东中医药大学,.

[3] 何敏,曹瑛.儒家饮食观与中医[J].中医学院学报,

[4] 许华武.浅谈培养中医传统文化修养[J].光明中医,

篇4: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

浅析理性认识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摘 要:中医并非由中国古代哲学孕育出来,而是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引用新产生的各种哲学术语来装扮自己。

中医理论也并非中国传统文化所独有,古代西方医学中很多内容与中医相似甚至相同,中医理论是人类古代思维方式的产物。

关键词:中医;传统文化;辩证关系

时下一个比较流行的看法是: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这块土壤孕育出来的,要想很好地学习中医、发展中医,就必须先全面地学好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古代哲学。

很多流行的中医普及读物将中医和阴阳、五行、周易、儒释道文化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其直接影响是让很多中医学院的学子,甚至是中医师花费大量时间在阅读古代儒、释、道经典上。

笔者认为此种观点大有可商榷之处。

篇5:读《中医与传统文化》有感

读《中医与传统文化》有感

利用寒假,我阅读了曲黎敏先生所著的《中医与传统文化》一书,整本书留给我最直观的印象便是二字――深情,曲老先生对中医和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切而诚挚的情感,一往情深深几许怕是最好的概括,这也启迪了我对中医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有了进一步思考。

从前,我们仰望星空,感到星空是那么浩瀚无边,俯察大地,大地是那么广袤无垠。人们朝夕与自然相处,从自然中领悟生命的意义。草木荣枯、生物兴亡、岁月更迭、生老病死……所有的一切都符合客观规律,沿袭既定的轨道进行着。中医,也是这般应运而生的,所以它和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息息相关,密切联系的,也有着割不断的深情。

曲黎敏先生在《中医与传统文化》中展现给我们的是中医与文化间一派安详和谐的图景,所以在我看来中医与其拆解为中国之医,不如说是中庸之医更为恰当。《中庸》是儒家经典,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样来看“中医”,一来从传统文化的角度透析,两者关系可见一斑,二来,中医本身也很讲究“度”的理念,讲究天人合一,凡事有节度,本身也与中庸的论点相契合。

古人感应着自然的变化,集合众人之智慧,撰写下《黄帝内经》,这是一本没有著者姓名,没有产生时间,也无从追溯其原貌的医书,但它同时又是一本慈惠无穷,垂训千载,千百年来当仁不让,被中医奉为第一经典的医本。《黄帝内经》讲:“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讲:“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葱槲蓿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告诉我们要做到一个“和”字,当我们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时,才能使自己的身体状态达到峰值,从而远离疾病。

可以说儒家思想在早期,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原型。但它又不仅仅是儒,自炼丹、养生方术等技艺盛行开始,中医就融入了大量道学思想,究其原因,和文化发展有关,和历朝历代的统治文化思想有关,汉以前百家争鸣,汉以后独尊儒术,到魏晋道玄盛行,再到唐代佛教传入,宋代理学发源,中华延绵不断的文化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沃土,使得中医可以汇聚百家之长, 在历史的洪波里洗练,不断完善融合,终成中华特有的.一道风景,是医学还是文化,早已分辨不清。所以曲黎敏先生说:“《黄帝内经》是医学,更是医道,它的真正作用不是机械性地对疾病进行治疗。而是更像一位老师。引导我们顺应自然的力量。”

《中医与传统文化》给了我们一个遐想的空间,透过书本的纸页,我们仿佛能看到,中华民族的先人在混沌中睁开眼,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人类,把自己和自然界区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分开来,又在朝夕中感受到自然的神秘力量,臣服于自然的造化之力,当一个生命降生,人们感到喜悦,当一个生命凋亡,人们感到恐惧,于是先人开始渴望生命,从语言到文字,从巫术到医学,中医从文明中诞生,文化因生命的存在而得以延续。

静静地读完整本书,闭上眼,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诗经里的一句句子,“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曾经多么朴实而简单的生活写照,也许就是我们文明本来的样子,中医发展到今天,一路磕磕绊绊,但从未绝断,我觉得这也是中医本来的样子,它和中华传统文化一样,充满了韧性,所以不会轻易被破坏,我今天作为一名中医人,多希望能肩负起中医和中华文化传承的担子,让中医返璞归真,溯洄从之,去寻觅佳人倩影,不知伊人是否正在水一方,等一个知心人带她共沐曙光。

我合上书页,任凭着深情在字里行间和指尖流泻……

供稿:张晓燕

篇6:中医

中医

中医zhōng yī[释义]

①(名)中国固有的医学。

②(名)用中国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治病的医生。

[构成]  偏正式:中(医[例句]  他是这里有名的~。(作宾语)[同音]  中衣

篇7: 传统文化

在湛江这片广袤无垠的红土地上,有着各种各样的民俗文化,吸引着每一位土生土长的湛江人和外来游客。随着社会的发展,湛江的民俗文化被赋予更多的内涵,已成为一股强大的正能量,在每一位湛江人之间传递。

饮食・民俗

湛江菜属于正宗的粤菜,但与广东其它菜系相比,却有着浓郁的地域风俗,有着独特的魅力。正如香港美食家梁文涛先生所说:“湛江的美食有自己的特色,原汁原味,湛江鸡和海鲜很有名气。”湛江白切鸡是“湛江十大名菜”之一,肉质嫩滑,骨软皮脆,味道清甜甘爽而扬名于粤港澳及东南亚地区,湛江人做白切鸡一重选鸡,二重煮鸡,三重调味,实施佳肴;湛江的海鲜亦闻名遐迩,在口味上追求清淡鲜美,把人带进一种典雅、隽求的审美意境,巧妙运用原料的天然本味,调味品只是起辅助作用。另外,湛江人有别具一格的食狗习惯,雷歌中就有“一狗二鲎三赤蟹,四鸭五鹅六阉鸡”,可见,狗肉居湛江菜谱榜首,尤以雷州狗最为出名。

作为一名湛江人,我深为湛江美食佳肴感到自豪!

节日・民俗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处南国边陲的湛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民俗,极明显受到中原民俗的影响,已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如湛江的春节,热闹而隆重,年二十九或三十日最热闹的场面是宰猪、捉塘鱼、赶年晚圩,男女老少齐行动,12时正,家家户户鞭炮齐鸣,送旧迎新,此期间大部分村庄和乡镇舞狮、游神、飘色、做大戏等,寓意着在新一年里吉祥如意、万事胜意。年后,各村庄还举办年例,各家请来亲朋好友,举著投杯,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作为一名湛江人,我深为湛江风俗感到自豪!

中医工作计划

中医工作计划

中医年终工作总结

中医反思总结

盆腔炎中医怎么治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

中医论文翻译

中医专业职业规划

中医内科工作总结

腮腺炎中医治疗

中医的传统文化(共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医的传统文化,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