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中医基础理论:脏与脏的关系――肺与脾(共含7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Epiphyllum”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脾主运化水液,为水液代谢枢纽。故肺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1. 在气的生成方面:肺主呼吸,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清气;脾主运化,通过脾的运化,摄入水谷精微之气。清气与水谷精微之气生成宗气并积于胸中,宗气走息道助肺呼吸,贯心脉助心以行气血。可见,宗气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肺脾两脏,故有“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的说法。网站收集在五行中,脾属土,肺属金,脾土与肺金之间是母子关系。故《薛生白医案》说:“脾为元气之本,赖谷气以生,肺为气化之源,而寄养于脾也。”
在病理上,肺脾两脏常互相影响。
2. 在水液代谢方面:肺主宣发肃降,主行水,通调水道;脾位于中焦,主运化水液,为水液升降出入之枢纽。两脏既分工又合作,在维持水液代谢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水饮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并由脾上输至肺,通过肺的宣发,将津液输布于周身、皮毛,多余的水液,在肺的肃降作用下,经过脾的转输,下降到肾与膀胱。升降出入,有序不乱,维持动态平衡。
在病理上,肺脾两脏互相影响。
心主血脉,脾主统血又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与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1. 血液生成方面: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在脾的运化作用下,水谷精微之气得以消化吸收并注之于血脉而成为血液。只有脾气强健,气血生化有源,心血才能充盈。而脾的运化功能,也与心有一定的联系,一方面心阳可以温运脾土,另一方面,心主神志,可以调节脾的运化,有利于气血的生成。心与脾在血液的生成方面,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2. 血液的运行方面:人体血液的运行,除了靠心气的推动、肺气的资助外,还需依赖于脾气的统摄。网站收集只有脾气强健,统摄血液生理功能正常,血液才能在心气的推动下在经脉内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心肺脾等脏相互配合,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在病理上,心脾两脏也常互相影响,如思虑过度,不仅可以耗伤心血,也可引起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出现纳呆、腹胀等症;若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或劳心过度,血液耗损过多,最终可以导致“心脾两虚”,出现眩晕、心悸、失眠、多梦、腹胀、食少、体倦、面色无华等症,中医往往采用补益心脾的方法予以治疗。此外,不管是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或脾主统血功能障碍,均可引起血液运行失常。
心与肺同居上焦。在功能上心主血,肺主气、朝百脉。故心与肺的关系,主要反映在气与血、血液循环与呼吸运动的关系方面。在生理上,心与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联系:
1. 肺气助心行血:心主血脉,能够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不息,但心主血脉的功能要靠肺气的资助才得以正常发挥。网站收集这是因为,肺主呼吸,肺吸入的清气与水谷精微之气相合而生成宗气,宗气又贯注到心脉而助心行血。只有肺主呼吸的生理功能正常,宗气生成充足,心脉得到宗气的资助,才能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即所谓“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
2. 心血布散肺气:肺主呼吸,通过肺的呼吸,呼出体内的浊气,吸入自然界清气,完成体内外气体的交换。但肺吸入的清气,必须依附于血液,靠心血的运载才能布达周身,浊气也要依附于血液才能到达于肺,呼出体外。所以,只有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正常,血液运行通利,则气机调畅,呼吸才能通畅、均匀,体内外气体得以正常交换。即所谓“血为气之母”、“血以载气”。
联结心主行血和肺主呼吸之间的中心环节主要是积于胸中的“宗气”。
心血与肺气之间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发生病变时亦常互相影响。
肺与肝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之升降方面。
在生理上,肺位于膈上,主肃降应秋气,其气以下降为顺;肝位于下焦,主升发,应春气,其气以上升为顺。肝升肺降,相反相成,维持人体气机的调畅,是谓“肝升于左,肺降于右”。如《医碥・五脏生克》说:“气有降则有升,无降则无升,纯降则无升。网站收集何则?浊阴从肺右降,则胸中旷若太虚,无有窒塞。清阳则以从肝左升,是谓有降有升。”
在病理上,若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或肝升太过,气火上逆,均可循经上行,灼伤肺津,导致肺清肃失常,出现胁痛易怒,干咳或痰中带血,此谓“木火刑金”,或曰“肝火犯肺”。反之,肺失清肃,燥热下行,亦可影响至肝,导致肝失条达,疏泄不利。而在咳嗽的同时,可兼见胸胁胀满引痛、眩晕头痛、面红目赤等症。
脾与胃以膜相连,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相合关系。脾与胃在生理上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1.纳运相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受纳与运化相辅相成。
在病理上,胃主受纳与脾主运化相互影响,胃之受纳失常则脾之运化不利,脾失健运则胃纳失常,出现恶心呕吐、脘腹胀满、不思饮食等,中医称为“脾胃不和”。
2.升降相因:脾气主升,以升为顺,胃气主降,以降为和。
在病理上,脾升胃降相互影响。脾气不升,水谷夹杂而下,出现泄泻甚则完谷不化;网站收集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可见恶心呕吐,呃逆嗳气。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
3.燥湿相济:脾胃在五行中均属土,但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是指脾主运化水液,易被湿邪所困;胃喜润恶燥,是指胃为水谷之海,阳气亢奋,易化燥伤津。此外,脾属阴,阳气易损,胃属阳,阴气易伤。故有喜恶之偏性。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水液,肾主水液。脾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相互促进及津液代谢方面。
1.先后天关系方面:肾藏精,主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先后天之间的关系是“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脾主运化,脾的运化全赖于脾之阳气的作用,但脾阳须依赖于肾阳的温煦才能强盛。肾藏精,但肾精必须得到脾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不断资生化育,才能充盛不衰,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
在病理情况下,脾肾之间相互影响。
2.在水液代谢方面:人体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是多个脏腑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尤以脾肾的作用更加重要。脾主运化水液,为水液代谢的枢纽,肾主水液,气化作用贯彻在水液代谢始终,故曰“其本在肾,其制在脾”。概括了脾肾两脏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特点。
在病理方面,脾肾两脏功能失调,如脾肾阳虚等,均可导致水液代谢障碍,出现水肿、泄泻、小便不利等症。
肺与大肠亦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相合关系。
在生理上,肺主肃降,肺气的下降可以推动大肠的传导,有助于糟粕下行。网站收集而大肠传导正常,腑气通畅,亦有利于肺气的下降。
在病理上,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大肠失润,传导失常,可见大便干结难下。若肺气虚弱,推动无力,大肠传导无力,可见大便困难。中医称之为“气虚便秘”。反之,若大肠腑气不通,传导不利,则肺气壅塞而不能下降,出现胸闷、咳喘、呼吸困难等。是谓上窍不通则下窍不利,下窍不利则上窍为之闭塞。在治疗中,中医常通过通腑泻热治疗肺热咳喘,亦常采用宣降肺气治疗大肠腑气不通。
★ 小脏手教案
★ 整脏治乱工作简报
★ 整脏治乱工作总结
★ 衣服脏了作文
★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 形容人脏的贬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