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爬格子程序媛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共含5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爬格子程序媛”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篇1: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心在志为喜

心在志为喜: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精神情志活动的“喜”有关。藏象学说认为,人体对外界信息所引起的情志变化,是由五脏精气所化生,而把喜、怒、思、忧、恐等五种情志活动称作五志,分属于五脏。故《素问・天元纪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说:“在脏为心……在志为喜,”即是说五志之中,喜为心志。

喜乐愉悦,一般说来,对人体属于良性的刺激,有益于心主血脉等生理功能,所以《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

但是,喜乐过度,则又可使心神受伤,神志涣散而不能集中或内守。故《灵枢・本神》又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若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况来分析,则又有太过与不及的变化。

应当指出,由于心为神明之主,故不仅喜能伤心,而且五志过极均能损伤心神,出现神志病变。所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又说:“愁忧恐惧则伤心”,《素问・本病论》亦说:“忧愁思虑则伤心”。

心在液为汗

心在液为汗:汗液,是人体津液经过阳气的蒸化,从汗孔排出之液体。所以《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温病条辨》亦说:“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同时汗液的排泄,还有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阖作用:腠理开,则汗出;腠理闭,则无汗。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均为水谷精气所化生,因此又有“血汗同源”说,而心主血,故又有“汗为心之液”的说法。汗与心的这种内在联系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如心气虚损,则可见自汗;心的阳气暴脱,即可见大汗淋漓等。反之,汗出过多,也可损伤心脏阳气。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即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是说心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以反映于面部的色泽变化。华,是荣华、光彩之意。中医学认为,五脏精气的盛衰,均可以显现于与之相通应的某些体表组织器官上,称为五华。网站收集观察五华的改变,对诊察内脏疾患具有一定意义。心主血脉,人体面部的血脉分布比较丰富,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因此,心脏气血的盛衰可从面部的颜色与光泽上反映于外,故称心“其华在面”。若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面部红润有泽;如心的阳气虚损不足,则可见面色白甚或滞暗;若心血虚少,则可见面色苍白无华;心血瘀阻,则可见面色青紫等。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

心在窍为舌

心在窍为舌:窍,即孔窍。在窍,即是开窍(下同)。心开窍于舌,是指舌为心之外候,又称“舌为心之苗”。舌的主要功能是主司味觉,表达语言。所以《灵枢・忧恚无言》说:“舌者,音声之机也。”心的经脉上通于舌,故《灵枢・经脉》说:“手少阴之别……循经入心中,系舌本。”舌的功能要靠心的精气之充养才能维持,故《灵枢・脉度》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心开窍于舌,是古代医家通过长期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而得出的理论。舌的味觉功能和正确的表达语言,有赖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如果心的生理功能异常,则可导致味觉的改变和语言表达的障碍。同时,由于舌面无表皮覆盖,血管又极其丰富,因此,从舌质的色泽即可以直接察知气血的运行情况,并判断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一般来说,心的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若心有病变,则可以从舌上反映出来。舌不但为心之苗,且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亦十分密切,因此,通过望舌亦可有助于对其他脏腑病变的诊断。故舌诊是中医望诊中的重要内容,为最具有中医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篇2: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肺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肺在志为忧

肺在志为忧:以五志分属五脏,则肺在志为忧,若以七情配属五脏,则悲、忧同属于肺。悲哀和忧伤,虽属不良性情志刺激,但在一般情况下,并不都导致人体发病。只有在过度悲伤情况下,才能成为致病因素。它对人体的主要影响,是使气不断地消耗。故《素问・举痛论》说:“悲则气消……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由于肺主气,所以悲忧易于伤肺。反之,在肺虚时,则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性就会下降,从而易于产生悲忧的情绪变化。

肺在液为涕

肺在液为涕:涕,为鼻腔粘膜分泌的一种粘液,具有润泽鼻窍的功能,并能防御外邪,有利于肺的呼吸。故《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化液……肺为涕。”在正常情况下,涕液润泽鼻窍而不外流;在临床上观察涕的变化,常有助于对肺病的诊断。如风寒犯肺,则鼻流清涕;网站收集风热犯肺,则鼻流黄稠涕;燥邪伤肺,则干而无涕。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与皮毛在生理或病理上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 肺输精于皮毛:肺气宣发,可以把卫气、水谷精微和津液输布到体表,温养肌肤、润泽皮毛。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肺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皮肤致密,毫毛光泽,抗御外邪侵袭的能力亦较强;反之,肺气虚损,宣发卫气和输精于皮毛的功能减弱,则卫表不固,抗御外邪侵袭之能力低下,即可出现多汗或自汗,或皮毛憔悴枯槁等病理表现。正是由于肺与皮毛相合,所以在外邪侵犯皮毛,腠理闭塞,卫气郁滞的同时,也常可影响及肺,而致肺气不宣;反之,外邪袭肺,肺气不宣时,也同样能引起腠理闭塞,卫气郁滞等病变。

2. 皮毛助肺呼吸:在中医学中把汗孔称作“气门”,即人体皮表之汗孔,不仅能排泄由津液所化之汗液,实际上也随着肺气的宣发和肃降进行着体内外的气体交换。所以唐容川在《医经精义》中指出,皮毛亦有“宣肺气”的作用,并指出:“遍身毛窍,俱暗随呼吸之气以为鼓伏。”这是肺合皮毛的有力说明。

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

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窍,鼻与喉相通而联于肺,鼻与喉皆是呼吸道的重要部分。肺通过鼻窍与外界直接相通。鼻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两方面:一是通气功能,鼻、喉本身即是呼吸道的一部分,其通畅与否,直接关系呼吸的进行。二是嗅觉功能,可分辨各种气味。中医学认为,鼻的通气和嗅觉功能均依赖于肺气的作用,如《灵枢・脉度》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喉主通气和发声,但均依赖于肺气才能完成,故称喉为肺之门户。

在病理情况下,肺的功能失常,常引发鼻与喉的病变,可见鼻塞,流涕,喷嚏,喉痒,喉痛,音哑或失音等。而外邪侵袭,也常从口鼻而入,引发肺的病变。

篇3: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脾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虑、思考,是人体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这本是心主神志功能活动的体现,但是中医学认为,思与脾的关系甚为密切,故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的说法。正常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的影响,但在思虑过度,所思不遂等情况下,就能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其中最主要的则是影响气的正常运行,气机失调,导致气滞与气结。所以《素问・举痛论》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因此,思虑过多,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脾胃呆滞,运化失常,消化吸收机能障碍,常出现脘腹胀闷,食欲不振,头目眩晕等症,即所谓“思则气结”。日常生活中,由于精神紧张或思虑过度引起消化机能减退和障碍,则是屡见不鲜的。

脾在液为涎:涎为口津,是口腔中分泌的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有保护口腔粘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较多,有助于食物的吞咽和帮助消化的生理功能。故《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脾为涎”,故有涎出于脾而溢于胃之说法。在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出于口外。若脾胃不和,则往往可导致涎液分泌的急剧增加,从而发生口涎自出等现象,故说脾在液为涎。

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素问・痿论》指出:“脾主身之肌肉。”这是因为,人体的四肢、肌肉,均需要脾胃运化来的水谷精微的充养。只有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周身肌肉才能得到水谷精微的充养,从而保持肌肉丰满,壮健有力。故《素问集注・五脏生成篇》说:“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肌肉。”若脾失健运,气血化源不足,肌肉失养,则可致肌肉瘦削或萎软、倦怠无力,甚至不用。

四肢与躯干相对而言,是人体之末,又称“四末”。四肢为人体肌肉丰厚之处。网站收集人体的四肢,同样需要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等营养,方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四肢的营养输送,全赖清阳的升腾与宣发,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实四肢。”脾主运化与升清,因为脾气健运,则四肢的营养充足,其活动亦强劲有力;若脾失健运,清阳不升,布散无力,则四肢的营养不足,则可见四肢倦怠无力,甚则萎弱不用。所以《素问・太阴阳明论》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脾主四肢肌肉的理论,对中医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治疗以四肢肌肉萎废不用为主要表现的痿证时,常从脾胃着手,称之为“治痿独取阳明”。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口,即口腔,为消化道的最上端,人的饮食及口味与脾的运化功能直接相关。只有脾气强健,则饮食、口味才能正常,正如《灵枢・脉度》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如果脾失健运,则不仅可见食欲不振,还可见到口味异常,如口淡无味、口腻、口甜等。

口唇的色泽,与全身的气血是否充盈有关。由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口唇的色泽是否红润,不但能反映全身的气血状况,而且实际上也是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状态的反应。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如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则可见口唇色淡无华,甚则萎黄不泽。

篇4:中医基础理论辅导:五脏——心

心的部位与形态

心位于胸腔之内,横膈之上,外有心包络裹护,内有孔窍相通。中医学对心的形态结构也有较明确的记载,如《类经图翼·经络》说:“心象尖圆,形如莲蕊。”

在有的中医文献里,已经把心分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血肉之心主血脉,神明之心主神志。如明代医家李梃在《医学入门》中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者是也。”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血脉 心主神志

主,有主持、管理之意。血,指血液,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脉,指经脉,为气血运行的通路,中医又称为“血府”。所谓心主血脉,即指心脏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的生理功能。

心脏位于胸中,有经脉与之相连,形成一个密闭循环的系统。心脏在人的一生中不停地跳动,通过经脉把血液输送到各脏腑组织器官,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脏有规律地跳动,与心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生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在人体的某些部位,可以直接触及到脉搏的跳动。例如在颈侧部(人迎脉)、腕部(寸口脉)、足背部(趺阳脉)均可触及脉跳。中医通过触摸这些部位脉搏的跳动,来了解全身气血的盛衰,作为临床诊断疾病的依据,称之为“诊脉”。

心脏的搏动,还可以在左乳下触及,中医将此部位称之为“虚里”。触摸虚里跳动,有助于对心病的诊断。

人体面部的气血比较丰富,心脏气血的盛衰亦常通过面部的颜色与光泽显现于外,故称心“其华在面”。望色,亦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

中医学认为,心脏之所以能够正常搏动以推动气血的运行,均依赖于心气的作用。

在生理情况下,人的心气强健,推动血液运行的生理功能正常,气血运行通畅,全身的生理机能正常,表现为面色红润而有光泽,脉搏节律均匀,和缓有力。

如果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即可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心气不足:即心的精气虚少,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减低。可见心慌心跳,面色无华,脉虚无力等。

2. 心血瘀阻:若心气不足,血运无力,可导致心脏血液瘀阻。可见心悸,心前区憋闷疼痛,面色灰暗,口唇青紫,脉搏节律不整等。

3. 心血亏虚: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以心气强健、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如果心血虚少,脉道不充,则可见心悸、面色口唇苍白,脉细无力等。

篇5: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包络

心包络,简称心包,是指裹护在心脏外面的包膜。心包为心脏的外围组织,对心脏具有保护作用。关于心包的形态与部位,正如《医学正传》所说:“心包络,实乃裹心之包膜也,包于心外,故曰心包络也。”在经络学说中,手厥阴经属于心包络,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故心包络亦称为脏。中医学有一传统的观点,即心为君主之官,不能受邪。如果邪气侵及心脏,即由心包代心受邪。如《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网站收集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内经》这一说法,在温病学说中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如把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高热、神昏、谵语等神志异常的病理变化,称之为“热入心包”。实际上,这与心主神志功能异常是基本一致的。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五脏——肝

微笑在你我心

心,在路上抒情散文

道德在我心-

交通安全在我心征文

演讲稿安全在我心

心在恋的诗歌

师德在我心演讲稿

安全在我心演讲稿

只若,心在诗歌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精选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