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结构分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教授X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杜甫诗》结构分析(共含7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教授X”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杜甫诗》结构分析

篇1:《杜甫诗》课文结构分析

《杜甫诗三首》课文结构分析

一、《秋兴八首》(其一)

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颔联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

颈联倾诉思乡衷曲。

尾联则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二、《咏怀古迹》(其三)

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

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颈联揭示昭君悲剧根源。

尾联借出塞之曲点明题旨。

结构示意图: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三、《登高》

首联写景,风急天高,猿声凄凉,这就开门见山地表现了诗的感情基调:沉郁悲哀。

颔联寥寥几笔,就把肃杀凄凉的秋景写得气势宏大,令人触目惊心。分别描写两种印象最深的事物:无穷的落叶和不尽的长江。

颈联由上文写景很自然地过渡到抒情。两句写出自己身多疾病长期漂泊的艰难处境和秋景萧瑟触景生悲的愁苦心情。

尾联两句是写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上句写自己艰苦备尝,白发弥添;下句写自己潦倒日甚,多病缠身。

结构示意图:

写景 急风高天、鸣猿清渚

登高 白沙飞鸟、落木江水

抒情 羁旅异乡、晚年多病

国难家愁、护病断酒

篇2:《杜甫诗》课文的结构分析

《杜甫诗三首》课文的结构分析

一、层次结构

1、《望岳》:

第一层:前四句为一层,着力写出了泰山的整体形象。

第二层:后四句,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2、《春望》:

第一层:前四句,写出了国家在战火中的破败,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

第二层:后四句,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3、《石壕吏》:

第一部分:(1~4句)写故事的发生。

第二部分:(5~20句)写老妇家的不幸遭遇。

第三部分:(21~24句)写饱受战祸的家庭又遭不幸。

二、中心思想

《望岳》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春望》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石壕吏》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篇3:《木兰诗》结构分析

《木兰诗》结构分析

全诗紧紧扣住木兰从军这一主题,突出了木兰这个英雄形象。

这首诗按照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束,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叙述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开头八句“唧唧复唧唧……女亦无所忆”是当时民歌的套头,交代了木兰从军的缘由。“套头”也称 “套语”,即用比较固定的词语或句式作为民歌的开头。这虽不是《木兰诗》所仅有,但也是从内容需要着眼写的,是全诗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乐府民歌《折杨柳枝歌》中也有这样的“套头”:“敕敕何力力,女子临窗织。不闻机杼声,只闻女叹息。”诗一开始,先以象声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的形象,点明了主人公的名字及身份。接着写木兰停机叹息这个与往常不同的'情景,不免使人产生疑问,从而引出下文。木兰究竟为什么叹息呢?作者用民歌中常见的问答形式,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强调木兰别无它想,别无它念,只因朝廷征兵火急,父老弟幼,无法应征而叹息焦虑。“愿”、“替”二字写出了木兰深明大义,经反复思虑,毅然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第二部(第3自然段),写出木兰准备出征和奔向征途。“东市买骏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写木兰出征前紧张的准备工作和木兰辞别爷娘、踏上征程的情景。

西魏(535~557)至唐初行府兵制,当时应征者需要自己准备鞍马、弓箭等物。诗中所用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是虚指的。用这种排比铺张的手法既能使句式整齐,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又能突出渲染木兰出征前的准备鞍马时紧张忙碌的气氛,显示了民歌的特殊风格。“旦”、“暮”也是虚指,极言时间的短促,有“这会儿”、“那会儿”的意思。这反映了当时战争紧迫、木兰早行夜宿、急速行军的情景。诗中只用了过黄河,越黑山,到燕山,就概括了木兰出征的历程,“不闻……但闻……”既逼真地表达了木兰离家远、思亲切的内心活动,又绘声绘色地写出征战途中的景物。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概写木兰的十年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写木兰转战沙场的戎马生涯。“万里”夸张地写出了征途的遥远,“若飞”比喻行军神速。这就形象地描叙了木兰跃马飞奔、驰骋沙场的英雄气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意思是在北方的寒气之中传来阵阵打更声,清冷的月光照在战士们的铠甲上。这里用对偶句极为简练地描绘了北方战地生活的艰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意思是说身经百战的将军喋血沙场,英勇善战的木兰奏凯归来。“壮士”,是古代对男子英雄的称谓;“百战”、“十年”,极写战争时间长久,斗争激烈残酷,同时也衬托了木兰英勇、机智、善战。这一部分只用了 30个字概括了木兰长年行军作战的艰难历程。

第四部分(第5、6自然段),叙述木兰还朝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

第5自然段,“归来见天子……送儿还故乡”,写木兰奏凯归朝,蔑视功名利禄,只求还故乡。首句“归来见天子”,紧承上一部分末句“壮士十年归”,结构紧凑,语言明快。“明堂”,古代帝王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可见天子接见木兰的仪式是隆重的。“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突出木兰功劳之大,皇帝对她赏赐之多。“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突出她鄙弃高官厚禄的高尚品德,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第6自然段,“爷娘闻女来……不知木兰是女郎”,写木兰与家人欢聚的场景。这一段,作者通过明快的节奏,细腻而传神地描叙了父母姐弟以不同的神态欢迎木兰归来的热闹场面,交代了故事的结局。“相扶将”是说父母虽上了年纪,还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理红妆”是写年轻姐姐赶忙梳洗打扮;“磨刀霍霍向猪羊” 形象地写出了小弟弟忙着准备佳肴的情景。接着写木兰归还故乡,恢复女儿装的喜悦自豪之情。“出门见伙伴,伙伴皆惊忙。”这一充满喜剧气氛的场面,更加突出了木兰的光辉形象。

第五部分(第7自然段),是一段吟唱者对木兰的赞词。“雄兔脚扑朔……安能辨我是雄雌?”作者以双兔作比喻,表示了人们对这位乔装出征的女英雄的喜爱和赞美。

篇4:杜甫的诗从结构赏析

杜甫的诗从结构赏析

《佳人》赏析_杜甫

作者: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革木。

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佳人》重点字词解析

①佳人:貌美的女子。②依草木:住在山林中。③官高:指娘家官阶高。④转烛:烛火随风转动,比喻世事变化无常。⑤合昏:夜合花,叶子朝开夜合。⑥卖珠,因生括穷困而卖珠宝。⑦牵萝:拾取树藤类枝条。也是写佳人的清贫。⑧采柏:采摘柏树叶。

《佳人》赏析:

这首诗是写一个在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的不幸遭遇。她出身良家,然而生不逢时,在安史战乱中,原来官居高位的兄弟惨遭杀戮,丈夫见她娘家败落,就遗弃了她,于是她在社会上流落无依。然而,她没有被不幸压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咽下生活的苦水,幽居空谷,与草木为邻,立志守节,宛若山泉。这种贫贱不移,贞节自守的精神,实在值得讴歌。 全诗分三段,每段八

句。第一段写佳人家庭的不幸遭遇。第一段的意思是:有一位盖世无双的绝代佳人,幽居在空寂的山谷。她说自己本是世宦人家的`女儿,如今却沦落山野,与草木相依。开头两句点题。上句言其貌之美,下甸言其品之高。又以幽居的环境,衬出佳人的孤寂,点出佳人命运之悲,处境之苦,隐含着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以下转为第一人称的倾诉,语气率直酣畅。当年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兄弟们惨遭杀戮。官位高又有什么用呢?他们死后连尸骨都不得收敛。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官高”应上文之“良家子”,强调绝代佳人出自贵人之家。 第二段,佳人倾诉见弃于夫的大不幸。世态人情总是厌恶衰落·万事都如风中的烛火飘忽不定。娘家中落之后,轻薄的夫婿也看不起我了,新娶了一个美貌如玉的妇人。这四句托物兴感,刻画世态炎凉,人情冷睚。在倾诉个人不章、慨叹世情冷漠的言辞中,充溢着悲愤不平。一“新”一“旧”、一“笑”一“哭”,强烈对照,被遗弃女子声泪俱下的痛苦之状,如在目前。

第三段,赞美佳人虽遭不幸,尚能洁身自持的高尚情操。佳人以泉水自喻,以山喻夫婿之家,意思是妇人为夫所爱,世人便认为她是清的;为夫所弃,世人便认为她是浊的。末两句以写景作结,画出佳人的孤高和绝世而立,画外有意,象外有情。在体态美中,透露着意态美。这种美,不只是一种女性美,也是古代士大夫追求的一种理想美。诗句暗示读者,这位时乖命蹇的女子,就像

那经寒不凋的翠柏、挺拔劲节的绿竹,有着高洁的情操。诗的最后两句,为后人激赏,妙在对美人容貌不着一字形容,仅凭“翠袖…修竹”这一对色泽清新而富有兴寄的意象,与天寒日暮的山中环境相融合,便传神地画出佳人不胜清寒、孤寂无依的幽姿高致。

这首五言古体诗,从开篇一路下来,都是“说”,到了结尾两句,才以一幅画忽然结束。垒诗文笔委婉,缠绵悱恻,绘声如泣如诉,绘影楚楚动人。“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深寓生活哲理。

篇5:离骚全诗结构分析

离骚全诗结构分析

离骚是一首“屈原的政治生涯传记”诗。以浪漫抒情的形式来叙事是其主要的风格。赋、比、兴三种修辞手法灵活穿插转换是其语言运用上的最大特点。

表达了要使楚国强大就必须推行美政的治国思想。表达了推行美政失败被贬后的不满不悔情绪及继续推行美政的.坚定信念。表达了无机会再行美政则宁死不叛楚王的忠诚。

全诗中心:推行美政。

叙述文路:努力准备、失败悲愤、反思不悔;再试遇挫、徘徊无望、他投不忍、以死明志。

全诗结构:分五章共14个完整意段。前两章共包含7个完整意段为上半部;后三章也共包含7个完整意段为下半部。

为了便于记忆把握,也可把全诗分为十个相连贯的独立故事:

上半部五个,《屈原引路》、《屈原被屈》、《屈原不屈》、《屈原被怨》、《屈原说理》;

下半部五个,《屈原叩天》、《屈原求女》、《屈原问卜》、《屈原请神》、《屈原他投》。

第一章《被贬》53行;

《屈原引路》

(1)出身、志向、努力。1至8共8行;

(2)推行美政的必要性。9至18共10行;

《屈原被屈》

(3)改法失败经过及原因。19至35共17行;

(4)评价改法情况和表达对失败的看法与对改法的态度。36至53共18行。

第二章《反思》38行:

《屈原不屈》

(5)失败后自我反思。54至65共12行;

《屈原被怨》

(6)对屈原被贬一事,亲人埋怨(引出后面的借史反思)。66至71共6行;

《屈原说理》

(7)评理及激奋抒情。72至91共20行。

第三章《再试》38行:

《屈原叩天》

(8)上叩天门(直接找楚王)。92至107共16行;

《屈原求女》

(9)下求美女(走后宫路线)。108至119共22行。

第四章《徘徊》38行;

《屈原问卜》

(10)问卜及考虑。130至140共11行;

《屈原请神》

(11)求神。141至151共11行;

(12)认真考虑神灵的指引及下决心他投。152至167共16行。

第五章《他投》21行:

《屈原他投》

(13)远去西方投西皇。168至185共18行;

(14)全诗总结,是全诗的中心所在。186至188共3行。

拓展阅读:离骚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

2、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

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4、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

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

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

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

8、偭: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

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

10、溘:宁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

11、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

12、尤:忍尤而攘诟(罪过)

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

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

15、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

16、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

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18、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

19、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

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

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

二、通假字

1、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

2、邑:忳(tún)郁邑余侘(chà)傺(chì)兮(通悒,忧愁苦闷)

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

4、离: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

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

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

三、一词多义

1、长: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

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

2、善:

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

②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擅长)

3、以为:

①制芰(jì)荷以为衣兮(用……做)

②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

4、修:

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美好)

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

③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

5、虽:

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惟,只是)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

四、词类活用

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

2、淫: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淫荡的事)

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

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

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

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

8、长: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加长)

五、古今异义的词

1、浩荡:怨灵修之浩荡(①古义:荒唐。②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2、工巧:固时俗之工巧兮(①古义:善于投机取巧。②今义:技艺巧妙)

3、改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①古义:改变措施。②今义:改正错误)

4、穷困:吾独穷困乎此时也(①古义:处境困窘。②今义:经济困难)

5、流亡:宁溘(kè)死以流亡兮(①古义:随流水而消逝。②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六、句式

1、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

2、唯昭质其犹未兮(固定句式)

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

4、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

5、虽体解吾犹未变亏(被动句)

七、难句翻译

1、余虽好姱(kuā)以鞿(jī)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译: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译:这也是我心所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也不后悔。

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译:宁愿突然死去,随水流而长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这种丑态。

4、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译:到朝廷做官而不被(君王)接纳,又遭受指责啊,就退隐了,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

5、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译: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

6、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译: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

7、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译: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佩带。

8、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译:世上的清芳和污浊杂糅在一起啊,唯独我明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9、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译: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挫败的吗?

篇6:课文《木兰诗》结构分析

课文《木兰诗》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叙述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

开头八句“唧唧复唧唧……女亦无所忆”是当时民歌的套头,交代了木兰从军的缘由。“套头”也称“套语”,即用比较固定的词语或句式作为民歌的开头。这虽不是《木兰诗》所仅有,但也是从内容需要着眼写的,是全诗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乐府民歌《折杨柳枝歌》中也有这样的“套头”:“敕敕何力力,女子临窗织。不闻机杼声,只闻女叹息。”诗一开始,先以象声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的形象,点明了主人公的名字及身份。接着写木兰停机叹息这个与往常不同的情景,不免使人产生疑问,从而引出下文。木兰究竟为什么叹息呢?作者用民歌中常见的.问答形式,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强调木兰别无它想,别无它念,只因朝廷征兵火急,父老弟幼,无法应征而叹息焦虑。“愿”、“替”二字写出了木兰深明大义,经反复思虑,毅然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第二部(第3自然段),写出木兰准备出征和奔向征途。

“东市买骏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写木兰出征前紧张的准备工作和木兰辞别爷娘、踏上征程的情景。

西魏(535~557)至唐初行府兵制,当时应征者需要自己准备鞍马、弓箭等物。诗中所用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是虚指的。用这种排比铺张的手法既能使句式整齐,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又能突出渲染木兰出征前的准备鞍马时紧张忙碌的气氛,显示了民歌的特殊风格。“旦”、“暮”也是虚指,极言时间的短促,有“这会儿”、“那会儿”的意思。这反映了当时战争紧迫、木兰早行夜宿、急速行军的情景。诗中只用了过黄河,越黑山,到燕山,就概括了木兰出征的历程,“不闻……但闻……”既逼真地表达了木兰离家远、思亲切的内心活动,又绘声绘色地写出征战途中的景物。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概写木兰的十年征战生活。

“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写木兰转战沙场的戎马生涯。“万里”夸张地写出了征途的遥远,“若飞”比喻行军神速。这就形象地描叙了木兰跃马飞奔、驰骋沙场的英雄气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意思是在北方的寒气之中传来阵阵打更声,清冷的月光照在战士们的铠甲上。这里用对偶句极为简练地描绘了北方战地生活的艰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意思是说身经百战的将军喋血沙场,英勇善战的木兰奏凯归来。“壮士”,是古代对男子英雄的称谓;“百战”、“十年”,极写战争时间长久,斗争激烈残酷,同时也衬托了木兰英勇、机智、善战。这一部分只用了

30个字概括了木兰长年行军作战的艰难历程。

第四部分(第5、6自然段),叙述木兰还朝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

第5自然段,“归来见天子……送儿还故乡”,写木兰奏凯归朝,蔑视功名利禄,只求还故乡。首句“归来见天子”,紧承上一部分末句“壮士十年归”,结构紧凑,语言明快。“明堂”,古代帝王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可见天子接见木兰的仪式是隆重的。“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突出木兰功劳之大,皇帝对她赏赐之多。“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突出她鄙弃高官厚禄的高尚品德,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第6自然段,“爷娘闻女来……不知木兰是女郎”,写木兰与家人欢聚的场景。这一段,作者通过明快的节奏,细腻而传神地描叙了父母姐弟以不同的神态欢迎木兰归来的热闹场面,交代了故事的结局。“相扶将”是说父母虽上了年纪,还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理红妆”是写年轻姐姐赶忙梳洗打扮;“磨刀霍霍向猪羊”形象地写出了小弟弟忙着准备佳肴的情景。接着写木兰归还故乡,恢复女儿装的喜悦自豪之情。“出门见伙伴,伙伴皆惊忙。”这一充满喜剧气氛的场面,更加突出了木兰的光辉形象。

第五部分(第7自然段),是一段吟唱者对木兰的赞词。

“雄兔脚扑朔……安能辨我是雄雌?”作者以双兔作比喻,表示了人们对这位乔装出征的女英雄的喜爱和赞美。

篇7:语文《诗》课文结构分析

语文《诗两首》课文结构分析

1、层次结构:

《金色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段),“我”在妈妈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第二部分(5~6段),“我”在妈妈读诗时,将影子投射在书页上。

第三部分(7~9段),“我”在妈妈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她身边恢复原形。

《纸船》:

第一节,写作者充满童心地把对母亲的爱叠进纸船。

第二节,写作者真诚、执著的情思。

第三节,写作者衷心的祝愿和祈祷。

2、中心意思:

《金色花》是一首散文诗。泰戈尔把“我”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总沐浴着母爱的“我”幻想有朝一日变成一朵金色花,默默无闻地为妈妈做些事情,能让她生活得更美好,抒发了母子情深。

3、写作特点:

《金色花》语言活泼、绵长悠远、借物喻人、借物抒情,想像丰富。

《杜甫诗》课文结构分析

《杜甫诗》主题思想

杜甫诗全集

杜甫诗知识

杜甫诗教学计划

《再别康桥》结构分析

木兰诗文章结构

杜甫是诗 -七律

杜甫最著名的诗

杜甫的悼亡诗

《杜甫诗》结构分析(通用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杜甫诗》结构分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