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析孟浩然诗的“清淡”(共含8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fir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分析孟浩然诗的“清淡”
孟浩然作为一位布衣才子,他把自己的感受融入自然之间,在山水自然、隐居田园中找到了自我灵魂的归宿,实现了自我与客观现实的平衡。
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以“清淡”著称,对唐诗的成熟与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说:“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一、形成“清淡”的原因
孟浩然诗的“清淡”是与其一生的经历有关,他一生的经历很简单,其流传至今的诗歌中,多是写游玩山水、隐居田园乐趣的。这位在仕途上不得志,终身布衣的孟夫子,在自然山水、田园隐居中找到了自己灵魂的归宿,取得了自己与客观现实的平衡,并且运用“几乎看不到诗”的技法将自己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及隐居时的那份清谧静逸表现了出来。
出现在盛唐时代的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是有其时代背景的。孟浩然处在开元盛世之际,政治清明,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富裕,孟浩然不需要借助游玩山水来放浪形迹,也不需要借助对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托物言志,抒发对社会政治的不满;而孟浩然又生活在一个颇为富足的小康之家,也不必为自己的衣食住行担忧;并且他还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游历。因此他有着一生都过着游山玩水、田园隐居生活的现实基础。孟浩然诗中的“清”也与自己内心的知足保和有关。《重订唐诗别裁集·凡例》中说“孟山人”学陶“得其闲远”,孟浩然自己在诗中也写道:“常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仲夏归南园寄京邑旧游》)可见其对陶渊明的仰慕。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孤傲及冲和平淡的心境深深影响着孟浩然,所以其在归园隐居、寄情山林中能以一颗“忘机”的心去审视周围的一切。像盛唐时代的许多士子一样,孟浩然也有济世报国的宏图理想,也渴望在那个太平盛世时代的政治舞台上一试身手,但他却不迷醉于仕途。孟浩然于开元十二、三年间游历洛阳,想趁此时广交贤达,博取令誉,然后通过援引走上青云之路,然而当时却少人援引,所以孟浩然于开元十六年赴长安应进士举,这一年他已经年近四十了。但是,与盛唐时代汲汲功名的许多人不同,孟浩然一试不第后,再也没有做“登龙门”的尝试,而旋即纵情山水,过着优游的隐士生活。晚年,孟浩然虽然也入了张九龄的幕府,但是在其短暂的幕府生活里也还有归欤的叹息:“四时年籥尽,千里客程催。”(《荆门上张丞相》)综观孟浩然的一生,他虽然也有过出仕的努力,也有过从幕经历,也常常提及自己“心怀魏阕”,但在其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里都过着闲游山水、隐居田林的生活。虽然孟浩然在江湖之中也有“空复子牟心”(《初下浙江舟中口号》)的感喟及“不才明主弃”(《岁晚归南山》)的哀怨,也有“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自洛至越》)的佯狂,但那只是为数不多的自伤之辞,是那个歌舞升平的年代、渴望建功立业的时代性格使然。孟浩然在诗中更多的则提到了山水田园之趣及自己隐居生活的闲适自然,他知道生活还有更为丰富的内容。所以,在李白眼中,孟浩然是一位“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赠孟浩然》)的地道的隐士。正是由于一位隐士,将自己游山玩水、隐居田园以及羁怀孤独的感受渐入到诗歌中,才使孟浩然的诗歌出现一种“清境”,其清秀,其清雅,其清旷。这种“清”不仅来自于所描写的山水客体,更来自于诗人自身的心境。孟浩然在他的诗歌中自述过“兴是清境发”(《秋登万山寄张五》),也可见他自己对“清”的境界的偏爱。孟浩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也都过着游山玩水,素产田园的生活,其诗也有豪壮之兴,也有逸怀之气,但更多的却是融入诗人主体气质的,与山水田园有关的清境之兴。
二、“清淡”的特征表现
1、孟浩然描绘景物往往只用素淡的语言,简洁地写出自己的真实感觉,似乎毫不着力,却富超妙自得之趣。这种朴素清淡的白描手法,运用到了极致,便臻于“清空”境地[1]。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第四编第二章中将孟浩然列入“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中,与“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相对举,并且说:“遇景入咏时,他(孟浩然) 常从高远处落笔,自寂寞处低徊,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2]“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观其全诗,多以单行之气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妙在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2]
对孟浩然诗“清”的特点,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这样评价:“诗最可贵者清,然有格清,有调清,有思清,有才清。若格不清则凡,调不清则冗,思不清则俗。清者,超凡绝俗之谓,非专于枯寂闲淡之谓也。靖节清而远,康乐清而丽,曲江清而谷,浩然清而旷,常建清而僻,王维清而秀,储光羲清而适,韦应物清而润,柳子厚清而峭, 徐昌谷清而朗,高子业清而爽。”孟浩然的诗喜用清字,杜甫在《解闷十二首》(其六)也这样高度评价过孟浩然的诗歌创作:“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下面随举几例孟诗中直接出现“清”字之句:
松月生夜凉, 风泉满清听。(《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菏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亭怀辛大》)
落日清川里, 谁言独羡雨。(《西山寻辛谔》)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
二月湖水清, 家家春鸟鸣。(《晚春》)
试览镜湖物, 中流见底清。(《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贺二公》)
归途未忍去, 携手恋清芬。(《同王九题就师山房》)
以上这些诗中大都用了“清”字来修饰景物。另外,在孟诗中也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清”的意象。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长于表现大自然各种清幽景象, 创造出各种清幽境界。如《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 群壑倏已暝。松月见夜凉, 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 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莺径。此诗写待友却不至的惆怅失落而又坦然的心情, 但全诗几乎全部描绘山中景物: 日落西山、山谷幽晦、凉月东上、清泉汩汩、樵人归尽、烟鸟初栖、孤琴瑟瑟、箩径渺渺,全是清幽寂寥的物象,更加增添了茫茫暮霭的清幽, 在诗中看不到人的活动,淡化了人的存在,人也成为隐约可见又根本不见的幽人。 2、孟浩然诗的又一个特点是“淡”。孟浩在诗中运用“浓情淡出,浓景淡写”的手法,对浓厚的或浓郁的或浓艳的景物进行“淡”写。浓情淡出,是指诗人内心的浓情不是通过强烈的直露的方式予以表达,而是通过清淡平和的方式让它缓缓地流露出来。由于情感的表达方式是清淡平和的,因此,这类诗歌也就随之具有了“清淡”的风格。浓景淡写是孟浩然写景诗作“清淡”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所谓浓景淡写,就孟诗而言,就是诗人对要描写的浓厚的或浓郁的或浓艳的景物,不是用浓笔重彩对它作直接的绘声绘色的描绘,而是首先用“清淡”的审美意识对它进行审美观照,然后再以表现出“清淡”的审美效果为前提对它进行“淡”写。这样,无论多么“浓”的景物,在诗人的笔下也就变得“清淡”起来了。在诗歌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诗句中的景“清淡”了,赖以表达的情也就会随之而变为“清淡”,情景都“清淡”了,那么写景诗“清淡”的风格也就形成了。
纵观孟诗,其诗风之淡, 大致有思想感情的表现比较平淡,没有激烈的情绪,也没有大波大澜。闻一多先生在谈到《万山潭》时说:“淡到看不见诗了, 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 说是孟浩然的诗, 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 更为准确。”[3]闻一多先生的意思是说他的诗全篇浑朴, 不在一联或一句上特别着力, 其诗不可句字赏摘。这的确是孟浩然诗境的特点, 他的诗读来好像是淡淡的,似没有什么惊人之处, 但却不乏深厚的诗意。譬如“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风。羡君从此去, 朝夕见乡中。余亦离家久,南归恨不同。音书若有问,江上会相逢。”(《洛下送奚三还扬州》)这首诗诚如李梦阳所评:“只似说话, 却妙。”[4]亦如张谦宜云:“一气如适, 此之谓老。”[4]虽然像说话, 却写得那么老练和老道,娓娓道来, 无一字不真切。
孟浩然诗的“清淡”
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以“清淡”著称,对唐诗的成熟与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说:“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一、形成“清淡”的原因
孟浩然诗的“清淡”是与其一生的经历有关,他一生的经历很简单,其流传至今的诗歌中,多是写游玩山水、隐居田园乐趣的。这位在仕途上不得志,终身布衣的孟夫子,在自然山水、田园隐居中找到了自己灵魂的归宿,取得了自己与客观现实的平衡,并且运用“几乎看不到诗”的技法将自己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及隐居时的那份清谧静逸表现了出来。
出现在盛唐时代的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是有其时代背景的。孟浩然处在开元盛世之际,政治清明,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富裕,孟浩然不需要借助游玩山水来放浪形迹,也不需要借助对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托物言志,抒发对社会政治的不满;而孟浩然又生活在一个颇为富足的小康之家,也不必为自己的衣食住行担忧;并且他还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游历。因此他有着一生都过着游山玩水、田园隐居生活的现实基础。孟浩然诗中的“清”也与自己内心的知足保和有关。《重订唐诗别裁集·凡例》中说“孟山人”学陶“得其闲远”,孟浩然自己在诗中也写道:“常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仲夏归南园寄京邑旧游》)可见其对陶渊明的仰慕。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孤傲及冲和平淡的心境深深影响着孟浩然,所以其在归园隐居、寄情山林中能以一颗“忘机”的心去审视周围的一切。像盛唐时代的许多士子一样,孟浩然也有济世报国的宏图理想,也渴望在那个太平盛世时代的政治舞台上一试身手,但他却不迷醉于仕途。孟浩然于开元十二、三年间游历洛阳,想趁此时广交贤达,博取令誉,然后通过援引走上青云之路,然而当时却少人援引,所以孟浩然于开元十六年赴长安应进士举,这一年他已经年近四十了。但是,与盛唐时代汲汲功名的许多人不同,孟浩然一试不第后,再也没有做“登龙门”的尝试,而旋即纵情山水,过着优游的隐士生活。晚年,孟浩然虽然也入了张九龄的幕府,但是在其短暂的幕府生活里也还有归欤的叹息:“四时年籥尽,千里客程催。”(《荆门上张丞相》)综观孟浩然的一生,他虽然也有过出仕的努力,也有过从幕经历,也常常提及自己“心怀魏阕”,但在其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里都过着闲游山水、隐居田林的生活。虽然孟浩然在江湖之中也有“空复子牟心”(《初下浙江舟中口号》)的感喟及“不才明主弃”(《岁晚归南山》)的`哀怨,也有“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自洛至越》)的佯狂,但那只是为数不多的自伤之辞,是那个歌舞升平的年代、渴望建功立业的时代性格使然。孟浩然在诗中更多的则提到了山水田园之趣及自己隐居生活的闲适自然,他知道生活还有更为丰富的内容。所以,在李白眼中,孟浩然是一位“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赠孟浩然》)的地道的隐士。正是由于一位隐士,将自己游山玩水、隐居田园以及羁怀孤独的感受渐入到诗歌中,才使孟浩然的诗歌出现一种“清境”,其清秀,其清雅,其清旷。这种“清”不仅来自于所描写的山水客体,更来自于诗人自身的心境。孟浩然在他的诗歌中自述过“兴是清境发”(《秋登万山寄张五》),也可见他自己对“清”的境界的偏爱。孟浩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也都过着游山玩水,素产田园的生活,其诗也有豪壮之兴,也有逸怀之气,但更多的却是融入诗人主体气质的,与山水田园有关的清境之兴。
二、“清淡”的特征表现
1、孟浩然描绘景物往往只用素淡的语言,简洁地写出自己的真实感觉,似乎毫不着力,却富超妙自得之趣。这种朴素清淡的白描手法,运用到了极致,便臻于 “清空”境地[1]。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第四编第二章中将孟浩然列入“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中,与“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相对举,并且说:“遇景入咏时,他(孟浩然) 常从高远处落笔,自寂寞处低徊,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2]“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观其全诗,多以单行之气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妙在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2]
对孟浩然诗“清”的特点,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这样评价:“诗最可贵者清,然有格清,有调清,有思清,有才清。若格不清则凡,调不清则冗,思不清则俗。清者,超凡绝俗之谓,非专于枯寂闲淡之谓也。靖节清而远,康乐清而丽,曲江清而谷,浩然清而旷,常建清而僻,王维清而秀,储光羲清而适,韦应物清而润,柳子厚清而峭, 徐昌谷清而朗,高子业清而爽。”孟浩然的诗喜用清字,杜甫在《解闷十二首》(其六)也这样高度评价过孟浩然的诗歌创作:“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下面随举几例孟诗中直接出现“清”字之句:
松月生夜凉, 风泉满清听。(《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菏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亭怀辛大》)
落日清川里, 谁言独羡雨。(《西山寻辛谔》)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
二月湖水清, 家家春鸟鸣。(《晚春》)
试览镜湖物, 中流见底清。(《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贺二公》)
归途未忍去, 携手恋清芬。(《同王九题就师山房》)
以上这些诗中大都用了“清”字来修饰景物。另外,在孟诗中也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清”的意象。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长于表现大自然各种清幽景象, 创造出各种清幽境界。如《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 群壑倏已暝。松月见夜凉, 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 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莺径。此诗写待友却不至的惆怅失落而又坦然的心情, 但全诗几乎全部描绘山中景物: 日落西山、山谷幽晦、凉月东上、清泉汩汩、樵人归尽、烟鸟初栖、孤琴瑟瑟、箩径渺渺,全是清幽寂寥的物象,更加增添了茫茫暮霭的清幽, 在诗中看不到人的活动,淡化了人的存在,人也成为隐约可见又根本不见的幽人。 2、孟浩然诗的又一个特点是“淡”。孟浩在诗中运用“浓情淡出,浓景淡写”的手法,对浓厚的或浓郁的或浓艳的景物进行“淡”写。浓情淡出,是指诗人内心的浓情不是通过强烈的直露的方式予以表达,而是通过清淡平和的方式让它缓缓地流露出来。由于情感的表达方式是清淡平和的,因此,这类诗歌也就随之具有了 “清淡”的风格。浓景淡写是孟浩然写景诗作“清淡”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所谓浓景淡写,就孟诗而言,就是诗人对要描写的浓厚的或浓郁的或浓艳的景物,不是用浓笔重彩对它作直接的绘声绘色的描绘,而是首先用“清淡”的审美意识对它进行审美观照,然后再以表现出“清淡”的审美效果为前提对它进行“淡”写。这样,无论多么“浓”的景物,在诗人的笔下也就变得“清淡”起来了。在诗歌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诗句中的景“清淡”了,赖以表达的情也就会随之而变为“清淡”,情景都“清淡”了,那么写景诗“清淡”的风格也就形成了。
纵观孟诗,其诗风之淡, 大致有思想感情的表现比较平淡,没有激烈的情绪,也没有大波大澜。闻一多先生在谈到《万山潭》时说:“淡到看不见诗了, 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 说是孟浩然的诗, 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 更为准确。”[3]闻一多先生的意思是说他的诗全篇浑朴, 不在一联或一句上特别着力, 其诗不可句字赏摘。这的确是孟浩然诗境的特点, 他的诗读来好像是淡淡的,似没有什么惊人之处, 但却不乏深厚的诗意。譬如“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风。羡君从此去, 朝夕见乡中。余亦离家久,南归恨不同。音书若有问,江上会相逢。”(《洛下送奚三还扬州》)这首诗诚如李梦阳所评:“只似说话, 却妙。”[4]亦如张谦宜云:“一气如适, 此之谓老。”[4]虽然像说话, 却写得那么老练和老道,娓娓道来, 无一字不真切。
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以“清淡”著称,对唐诗的成熟与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说:“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一、形成“清淡”的原因
孟浩然诗的“清淡”是与其一生的经历有关,他一生的经历很简单,其流传至今的诗歌中,多是写游玩山水、隐居田园乐趣的。这位在仕途上不得志,终身布衣的孟夫子,在自然山水、田园隐居中找到了自己灵魂的归宿,取得了自己与客观现实的平衡,并且运用“几乎看不到诗”的技法将自己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及隐居时的那份清谧静逸表现了出来。
出现在盛唐时代的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是有其时代背景的。孟浩然处在开元盛世之际,政治清明,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富裕,孟浩然不需要借助游玩山水来放浪形迹,也不需要借助对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托物言志,抒发对社会政治的不满;而孟浩然又生活在一个颇为富足的小康之家,也不必为自己的衣食住行担忧;并且他还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游历。因此他有着一生都过着游山玩水、田园隐居生活的现实基础。孟浩然诗中的“清”也与自己内心的知足保和有关。《重订唐诗别裁集・凡例》中说“孟山人”学陶“得其闲远”,孟浩然自己在诗中也写道:“常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仲夏归南园寄京邑旧游》)可见其对陶渊明的仰慕。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孤傲及冲和平淡的心境深深影响着孟浩然,所以其在归园隐居、寄情山林中能以一颗“忘机”的心去审视周围的一切。像盛唐时代的许多士子一样,孟浩然也有济世报国的宏图理想,也渴望在那个太平盛世时代的政治舞台上一试身手,但他却不迷醉于仕途。孟浩然于开元十二、三年间游历洛阳,想趁此时广交贤达,博取令誉,然后通过援引走上青云之路,然而当时却少人援引,所以孟浩然于开元十六年赴长安应进士举,这一年他已经年近四十了。但是,与盛唐时代汲汲功名的许多人不同,孟浩然一试不第后,再也没有做“登龙门”的尝试,而旋即纵情山水,过着优游的隐士生活。晚年,孟浩然虽然也入了张九龄的幕府,但是在其短暂的幕府生活里也还有归欤的叹息:“四时年a尽,千里客程催。”(《荆门上张丞相》)综观孟浩然的一生,他虽然也有过出仕的努力,也有过从幕经历,也常常提及自己“心怀魏阕”,但在其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里都过着闲游山水、隐居田林的生活。虽然孟浩然在江湖之中也有“空复子牟心”(《初下浙江舟中口号》)的感喟及“不才明主弃”(《岁晚归南山》)的哀怨,也有“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自洛至越》)的佯狂,但那只是为数不多的自伤之辞,是那个歌舞升平的年代、渴望建功立业的时代性格使然。孟浩然在诗中更多的则提到了山水田园之趣及自己隐居生活的闲适自然,他知道生活还有更为丰富的内容。所以,在李白眼中,孟浩然是一位“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赠孟浩然》)的`地道的隐士。正是由于一位隐士,将自己游山玩水、隐居田园以及羁怀孤独的感受渐入到诗歌中,才使孟浩然的诗歌出现一种“清境”,其清秀,其清雅,其清旷。这种“清”不仅来自于所描写的山水客体,更来自于诗人自身的心境。孟浩然在他的诗歌中自述过“兴是清境发”(《秋登万山寄张五》),也可见他自己对“清”的境界的偏爱。孟浩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也都过着游山玩水,素产田园的生活,其诗也有豪壮之兴,也有逸怀之气,但更多的却是融入诗人主体气质的,与山水田园有关的清境之兴。
二、“清淡”的特征表现
1、孟浩然描绘景物往往只用素淡的语言,简洁地写出自己的真实感觉,似乎毫不着力,却富超妙自得之趣。这种朴素清淡的白描手法,运用到了极致,便臻于“清空”境地[1]。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第四编第二章中将孟浩然列入“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中,与“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相对举,并且说:“遇景入咏时,他(孟浩然) 常从高远处落笔,自寂寞处低徊,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2]“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观其全诗,多以单行之气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妙在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2]
对孟浩然诗“清”的特点,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这样评价:“诗最可贵者清,然有格清,有调清,有思清,有才清。若格不清则凡,调不清则冗,思不清则俗。清者,超凡绝俗之谓,非专于枯寂闲淡之谓也。靖节清而远,康乐清而丽,曲江清而谷,浩然清而旷,常建清而僻,王维清而秀,储光羲清而适,韦应物清而润,柳子厚清而峭, 徐昌谷清而朗,高子业清而爽。”孟浩然的诗喜用清字,杜甫在《解闷十二首》(其六)也这样高度评价过孟浩然的诗歌创作:“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下面随举几例孟诗中直接出现“清”字之句:
松月生夜凉, 风泉满清听。(《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菏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亭怀辛大》)
落日清川里, 谁言独羡雨。(《西山寻辛谔》)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
二月湖水清, 家家春鸟鸣。(《晚春》)
试览镜湖物, 中流见底清。(《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贺二公》)
归途未忍去, 携手恋清芬。(《同王九题就师山房》)
以上这些诗中大都用了“清”字来修饰景物。另外,在孟诗中也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清”的意象。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长于表现大自然各种清幽景象, 创造出各种清幽境界。如《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 群壑倏已暝。松月见夜凉, 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 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莺径。此诗写待友却不至的惆怅失落而又坦然的心情, 但全诗几乎全部描绘山中景物: 日落西山、山谷幽晦、凉月东上、清泉汩汩、樵人归尽、烟鸟初栖、孤琴瑟瑟、箩径渺渺,全是清幽寂寥的物象,更加增添了茫茫暮霭的清幽, 在诗中看不到人的活动,淡化了人的存在,人也成为隐约可见又根本不见的幽人。 2、孟浩然诗的又一个特点是“淡”。孟浩在诗中运用“浓情淡出,浓景淡写”的手法,对浓厚的或浓郁的或浓艳的景物进行“淡”写。浓情淡出,是指诗人内心的浓情不是通过强烈的直露的方式予以表达,而是通过清淡平和的方式让它缓缓地流露出来。由于情感的表达方式是清淡平和的,因此,这类诗歌也就随之具有了“清淡”的风格。浓景淡写是孟浩然写景诗作“清淡”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所谓浓景淡写,就孟诗而言,就是诗人对要描写的浓厚的或浓郁的或浓艳的景物,不是用浓笔重彩对它作直接的绘声绘色的描绘,而是首先用“清淡”的审美意识对它进行审美观照,然后再以表现出“清淡”的审美效果为前提对它进行“淡”写。这样,无论多么“浓”的景物,在诗人的笔下也就变得“清淡”起来了。在诗歌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诗句中的景“清淡”了,赖以表达的情也就会随之而变为“清淡”,情景都“清淡”了,那么写景诗“清淡”的风格也就形成了。
纵观孟诗,其诗风之淡, 大致有思想感情的表现比较平淡,没有激烈的情绪,也没有大波大澜。闻一多先生在谈到《万山潭》时说:“淡到看不见诗了, 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 说是孟浩然的诗, 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 更为准确。”[3]闻一多先生的意思是说他的诗全篇浑朴, 不在一联或一句上特别着力, 其诗不可句字赏摘。这的确是孟浩然诗境的特点, 他的诗读来好像是淡淡的,似没有什么惊人之处, 但却不乏深厚的诗意。譬如“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风。羡君从此去, 朝夕见乡中。余亦离家久,南归恨不同。音书若有问,江上会相逢。”(《洛下送奚三还扬州》)这首诗诚如李梦阳所评:“只似说话, 却妙。”[4]亦如张谦宜云:“一气如适, 此之谓老。”[4]虽然像说话, 却写得那么老练和老道,娓娓道来, 无一字不真切。
参考文献:
[1]中科院文学研究所.唐代文学史[M] P303.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第2 卷,P239―240.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闻一多. 唐诗杂论[M]. 北京: 古籍出版社, 1956.
[4]李景白. 孟浩然诗集校注[M],P431.成都:巴蜀书社,1988.
[5]王运熙、杨明 .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林庚. 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7]宁松夫.孟浩然诗歌“清淡”风格的形成[J].湖北:襄樊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
[8]李尧.清词句句尽堪传――略论孟浩然诗中的“清”[J].广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4期.
[9]李园.论孟浩然诗歌“浓情淡写”的艺术特征――兼与王维比较[J].名作欣赏,.
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
少妇争攀折,将归插镜台。
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古诗《书怀贻京邑同好》
年代:唐
维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
诗体袭遗训,趋庭沾末躬。
昼夜常自强,词翰颇亦工。
三十既成立,吁嗟命不通。
慈亲向羸老,喜惧在深衷。
甘脆朝不足,箪瓢夕屡空。
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
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
当途诉知己,投刺匪求蒙。
秦楚邈离异,翻飞何日同。
作品赏析
① 同好:一作“故人”。
② “维先”句:暗示诗人为孔孟之后。
③ 常:又作“恒”。翰:又作“赋”。
④ 甘脆:美食。
⑤ 毛公:指东汉毛义为母求仕故事。
⑥ 刺:名刺、名帖、名片。
关于孟浩然的诗20首
1、《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送朱大入秦》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3、《临洞庭上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4、《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5、《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6、《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7、《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8、《秦中寄远上人》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9、《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丹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10、《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1、《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12、《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13、《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螟。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14、《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15、《题义公禅房》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16、《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消响。
欲取鸣琴弹,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霄劳梦想。
17、《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18、《早寒有怀》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9、《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一丘尝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20、《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翠微终南里,雨后宜返照。
闭关久沈冥,杖策一登眺。
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
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
两心相喜得,毕景共谈笑。
暝还高窗眠,时见远山烧。
缅怀赤城标,更忆临海峤。
风泉有清音,何必苏门啸。
孟浩然诗水平如何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所谓田园诗,其实和山水诗、招隐诗、游仙诗其实是一个意思,都是把不慕功名的心思寄托在某种事物上,比如田园、山水、隐士、仙人,当然,也可以是美女。
热心功名,却视功名为俗事,这是古文人的通病。不管是身居贤达,还是贬谪乡野,也包括屡试不第,总之,都要表示一下无意功名来体现自己的脱俗。
陶渊明如此,谢灵运如此,李白如此,苏东坡如此,甚至杜甫居成都生活稍微安逸后也如此。古人明目张胆毫不掩饰要当官的,貌似只有孔子比较明显,但孔子不写诗。就算如此,孔子也有“乘桴浮于海”的表示。
而孟浩然的田园诗,完全不在此列。他不是失意后寄情田园,也不是用歌诗田园的闲适来表示与世俗迥然。
孟浩然是真的很享受这种生活。
所以在孟浩然的田园诗里,实在看不到什么逃世的消极心态,也没有怨刺官场的矫情。他就是纯而又纯的喜欢和享受。
他并非有意要选择田园为题材,这和王维写山水、田园是完全不同的。孟浩然写田园,完全是写自己,写目所能及。他大半生在农村,大半生在田园,视野非常有限,思想也单纯得很,所以只能写田园,乐意写田园,这叫随性,不叫矫情。
不知道哪股劲儿上来了,突然就想试试,于是进京了,找到王维。终究没有能够当上官,然后有回去了,并没有多大的失意。因此前此后此的诗,都不见多少幽怨。他只是享乐,把进京和离京,都当成一种经历,游山玩水,拜访友人的过程。
后来的田园诗人,之前的田园诗人,很少能有这个心气儿的。比如陶渊明,做官不如意,才撒娇去种菊花,不过是让世人尤其上司看看我多不如意,不如意的是官职小。再如苏东坡,被贬黄州儋州,才有些寄情自然的味道,不过是一种消遣排遣,并非真心喜欢这样的生活。神宗一死,有了机会,蹦着跳着就离开了,直奔京城而去。王安石那些非常唯美的诗,也是写于晚年罢官之后。
孟浩然就是这么率性和真实。偶尔也要矫情,那是起了入仕的心思之后。什么“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纯属强说愁。
这样的诗好不好?首先占了个真性情。有真性情未必就是好诗,还需要文采的支撑。孟浩然毫无疑问是才情超满的。他的诗句不仅清丽,还占个率性、真实。
这种特性,必须是一流的,在唐代是仅有的`,在整个诗的国度也是独一份儿的。那么应该在第几流呢?如果李白杜甫算一流,不允许有人比肩的话,那孟浩然必定的大批二流诗人里的一员。
但从田园诗来看,是超迈所有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必须第一流。
查《全唐诗》可知,孟浩然现存诗约270首。主要是五言律诗和五言古诗,这两种体裁的数量加起来超过240首,占了绝大部分。其中,数量最大的是五律,有120首左右。可以说,孟浩然的主要成就在其五律和五古。下面我主要就这两种体裁举例。
现在多把孟浩然归入所谓的田园派诗人,这有一定的道理。孟浩然在40岁之前,基本都在老家襄阳隐居,很多佳作创作于此时。实际上,孟浩然是唐朝第一个大量创作田园诗的人,他的好友王维比他要小十几岁,创作田园诗也比他晚。
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这首诗就是典型的孟氏风格:清幽空灵、细腻真挚。从开始纳凉看夕阳、池月的视觉,到微风飒来的触觉,到荷风送香、竹露滴响的嗅觉与听觉。然后,由鸣琴而联想到知己,再想到好友辛大。全诗以时间推移为主线,展现了作者在那个宁静美好的夏夜所感触到的全部自然物和淡淡幽怀。以气格胜,却井井有条,通篇写实,却悠然韵远。和同时代的诗人比,不似李白的豪纵,不似王维的深粹,不似杜甫的盘郁,却着实是孟襄阳的清雅。——虽然是大叔,但分明是小清新的路子有木有?
万山潭作 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上面这首五律,也是孟氏最具田园风味的诗之一。全诗冲淡空灵,全以神行。孟浩然的这种诗,最难得的就是随着诗人性情而来的一种气格,潇洒而飘逸。请看王维的几句诗:“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这两首诗有极为相似的意境,甚至措辞都相似。但和同被划入田园诗人的王维比,孟浩然展现的是一种陶渊明氏的淡泊与享受,而王维则更多的表现出禅思与寂灭。
以上列举了孟氏的几首田园诗。但是,孟的另一些佳作却是在游历羁旅中写的,充满了乡思与人生感喟。因此,仅仅“田园”一个词不是能概括他的诗风的。实际上,孟浩然出山以后,名流争相交接,交游甚广,他有将近一半的诗歌是不能归入到“田园”类的。可见文学史上的流派标签误人甚多,特别是容易误导不肯读书的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这首诗连《唐诗三百首》都选了,可见传诵之广。诗意也比较简单明了,就是想请当时的宰相张九龄开开东阁,引荐一番,这在唐朝文人中很常见,李白、杜甫都做过。当然,孟浩然写的比较委婉含蓄,不像李杜那样鼓足力气为自己吹牛逼。这首诗展现了孟诗的另一面,亦即,除了清雅幽静的诗风外,孟浩然还能写出浑厚阔大、势如奔涛的诗句。本诗的颔联,历代传诵,被认为是摹写洞庭湖最为杰出的诗句,只有杜甫晚年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可以与之分庭抗礼,即使是陈与义的“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这样的句子也落了下风。
再看一首:
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这是首怀古诗。意思也不外乎“荒冢一堆草末了”的感叹,这是历代怀古诗跳不开的桎梏,不独孟浩然是这样。但是孟的这首诗首联却以理句开篇,破空而来,点出主题,非常高妙,在他之前很少有人这样做。在他之后,也只有杜甫等少数人使用这种方法。到了宋代,这种方式就比较多了,比如王安石的“烈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苏轼的“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等等。也就是说,孟浩然的这种单刀直入的写法,开后世特别是宋诗派的无限法门。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
上面这首是孟浩然失意回乡、开始漫游生活之前,写给好友王维的。据说,孟浩然有一天在王维家做客,突然唐玄宗来了,吓得他噌的一下钻到了床底下。王维不敢隐瞒,就告诉了唐玄宗。玄宗说,早就听说过他,快叫他把帽子戴好,出来吟诗。结果孟浩然一出来就念了一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唐玄宗听了不高兴了,说是你自己不求进,不要怪我疏远你。于是呢就不欢而散了。孟浩然从此也就无异于官场了。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特别就在于孟写给王维这首诗,诗刻意模仿王维的诗风,而且模仿的惟妙惟肖,将自己失落的心情用芳草、柴扉等意象精确地表达出来,这正是王氏所擅长的;此诗置于右丞集中,几可乱真。可见孟浩然具有极为敏锐的辨别力和借鉴能力。他的诗风绝不单一,更不是某些论家指出的“少材料”。
孟浩然在世是就已经诗名远扬,王维喜欢他就不用说了,李白也崇敬他:“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李白眼中无人,却对孟浩然有这样的评价。在看了上面列举的那首洞庭湖诗之后,宰相张九龄还真引用了孟浩然,并礼遇有加。孟浩然去世后,诗人刘昚虚还特地写诗给孟的好友求寄其遗文诗篇。杜甫也赞扬他“清时句句尽堪传”。
孟氏的名声在后世,就更加显赫了。实际上,历代所谓田园诗人,从稍晚的韦应物,到宋代的范成大,直到清代的张问陶,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绕开孟浩然的影响,或者说,后世的这些大诗人的身上都有孟浩然的影子在。
总结一下吧。孟浩然的诗,其气高古,其情真挚,其辞清雅;他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创作大量田园诗的人,对后代产生不可计量的影响;他的诗歌具有极高的独创性,其五言古诗和律诗的诗艺也达到非常高的境界。能达到这样成就的诗人,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都屈指可数。孟浩然不管从哪个方面看,都是唐代、也是整个诗歌史上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
那么,为什么有人会说孟浩然在唐代连二流都算不上呢?都是不读书惹的祸啊,不读书还话多,这是病,得治,不治将恐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 孟浩然的诗全集
★ 孟浩然的诗经典
★ 孟浩然的诗有哪些
★ 孟浩然写春天的诗
★ 清淡的近义词
★ 清淡的桂花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