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课文结构分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guizhou007

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杜甫诗》课文结构分析(共含7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guizhou007”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杜甫诗》课文结构分析

篇1:《杜甫诗》课文结构分析

《杜甫诗三首》课文结构分析

一、《秋兴八首》(其一)

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颔联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

颈联倾诉思乡衷曲。

尾联则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二、《咏怀古迹》(其三)

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

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颈联揭示昭君悲剧根源。

尾联借出塞之曲点明题旨。

结构示意图: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三、《登高》

首联写景,风急天高,猿声凄凉,这就开门见山地表现了诗的感情基调:沉郁悲哀。

颔联寥寥几笔,就把肃杀凄凉的秋景写得气势宏大,令人触目惊心。分别描写两种印象最深的事物:无穷的落叶和不尽的长江。

颈联由上文写景很自然地过渡到抒情。两句写出自己身多疾病长期漂泊的艰难处境和秋景萧瑟触景生悲的愁苦心情。

尾联两句是写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上句写自己艰苦备尝,白发弥添;下句写自己潦倒日甚,多病缠身。

结构示意图:

写景 急风高天、鸣猿清渚

登高 白沙飞鸟、落木江水

抒情 羁旅异乡、晚年多病

国难家愁、护病断酒

篇2:《杜甫诗》课文的结构分析

《杜甫诗三首》课文的结构分析

一、层次结构

1、《望岳》:

第一层:前四句为一层,着力写出了泰山的整体形象。

第二层:后四句,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2、《春望》:

第一层:前四句,写出了国家在战火中的破败,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

第二层:后四句,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3、《石壕吏》:

第一部分:(1~4句)写故事的发生。

第二部分:(5~20句)写老妇家的不幸遭遇。

第三部分:(21~24句)写饱受战祸的家庭又遭不幸。

二、中心思想

《望岳》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春望》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石壕吏》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篇3:语文《诗》课文结构分析

语文《诗两首》课文结构分析

1、层次结构:

《金色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段),“我”在妈妈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第二部分(5~6段),“我”在妈妈读诗时,将影子投射在书页上。

第三部分(7~9段),“我”在妈妈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她身边恢复原形。

《纸船》:

第一节,写作者充满童心地把对母亲的爱叠进纸船。

第二节,写作者真诚、执著的情思。

第三节,写作者衷心的祝愿和祈祷。

2、中心意思:

《金色花》是一首散文诗。泰戈尔把“我”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总沐浴着母爱的“我”幻想有朝一日变成一朵金色花,默默无闻地为妈妈做些事情,能让她生活得更美好,抒发了母子情深。

3、写作特点:

《金色花》语言活泼、绵长悠远、借物喻人、借物抒情,想像丰富。

篇4:课文《木兰诗》结构分析

课文《木兰诗》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叙述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

开头八句“唧唧复唧唧……女亦无所忆”是当时民歌的套头,交代了木兰从军的缘由。“套头”也称“套语”,即用比较固定的词语或句式作为民歌的开头。这虽不是《木兰诗》所仅有,但也是从内容需要着眼写的,是全诗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乐府民歌《折杨柳枝歌》中也有这样的“套头”:“敕敕何力力,女子临窗织。不闻机杼声,只闻女叹息。”诗一开始,先以象声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的形象,点明了主人公的名字及身份。接着写木兰停机叹息这个与往常不同的情景,不免使人产生疑问,从而引出下文。木兰究竟为什么叹息呢?作者用民歌中常见的.问答形式,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强调木兰别无它想,别无它念,只因朝廷征兵火急,父老弟幼,无法应征而叹息焦虑。“愿”、“替”二字写出了木兰深明大义,经反复思虑,毅然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第二部(第3自然段),写出木兰准备出征和奔向征途。

“东市买骏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写木兰出征前紧张的准备工作和木兰辞别爷娘、踏上征程的情景。

西魏(535~557)至唐初行府兵制,当时应征者需要自己准备鞍马、弓箭等物。诗中所用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是虚指的。用这种排比铺张的手法既能使句式整齐,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又能突出渲染木兰出征前的准备鞍马时紧张忙碌的气氛,显示了民歌的特殊风格。“旦”、“暮”也是虚指,极言时间的短促,有“这会儿”、“那会儿”的意思。这反映了当时战争紧迫、木兰早行夜宿、急速行军的情景。诗中只用了过黄河,越黑山,到燕山,就概括了木兰出征的历程,“不闻……但闻……”既逼真地表达了木兰离家远、思亲切的内心活动,又绘声绘色地写出征战途中的景物。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概写木兰的十年征战生活。

“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写木兰转战沙场的戎马生涯。“万里”夸张地写出了征途的遥远,“若飞”比喻行军神速。这就形象地描叙了木兰跃马飞奔、驰骋沙场的英雄气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意思是在北方的寒气之中传来阵阵打更声,清冷的月光照在战士们的铠甲上。这里用对偶句极为简练地描绘了北方战地生活的艰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意思是说身经百战的将军喋血沙场,英勇善战的木兰奏凯归来。“壮士”,是古代对男子英雄的称谓;“百战”、“十年”,极写战争时间长久,斗争激烈残酷,同时也衬托了木兰英勇、机智、善战。这一部分只用了

30个字概括了木兰长年行军作战的艰难历程。

第四部分(第5、6自然段),叙述木兰还朝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

第5自然段,“归来见天子……送儿还故乡”,写木兰奏凯归朝,蔑视功名利禄,只求还故乡。首句“归来见天子”,紧承上一部分末句“壮士十年归”,结构紧凑,语言明快。“明堂”,古代帝王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可见天子接见木兰的仪式是隆重的。“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突出木兰功劳之大,皇帝对她赏赐之多。“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突出她鄙弃高官厚禄的高尚品德,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第6自然段,“爷娘闻女来……不知木兰是女郎”,写木兰与家人欢聚的场景。这一段,作者通过明快的节奏,细腻而传神地描叙了父母姐弟以不同的神态欢迎木兰归来的热闹场面,交代了故事的结局。“相扶将”是说父母虽上了年纪,还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理红妆”是写年轻姐姐赶忙梳洗打扮;“磨刀霍霍向猪羊”形象地写出了小弟弟忙着准备佳肴的情景。接着写木兰归还故乡,恢复女儿装的喜悦自豪之情。“出门见伙伴,伙伴皆惊忙。”这一充满喜剧气氛的场面,更加突出了木兰的光辉形象。

第五部分(第7自然段),是一段吟唱者对木兰的赞词。

“雄兔脚扑朔……安能辨我是雄雌?”作者以双兔作比喻,表示了人们对这位乔装出征的女英雄的喜爱和赞美。

篇5:语文八年级上册《诗》课文结构分析

语文八年级上册《诗四首》课文结构分析

1、《归园田居》(其三)

首联:写园田种植情况。

颔联:写早晚耕耘劳作。

颈联:写夕露沾湿我衣。

尾联:写随己心愿生活。

2、《使至塞上》:

首联:写使者进入边塞。

颔联:以“蓬”“雁”自比暗写内心郁愤。

颈联:描绘沙漠中典型景物“孤烟”、“落日”。

尾联:写诗人到达边塞所见情景。

3、《渡荆门送别》:

首联:叙送别缘起。

颔联:绘山势、流水、原野。

颈联:写水中映月画与天边云霞图。

尾联:抒深沉思乡之情。

4、《游山西村》:

首联:渲染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景象。

颔联:写山间水畔迷疑而见朗的景色。

颈联:描摹农村古老而纯朴的风俗画卷。

尾联:写闲游随访的'款款心情。

5、中心思想:

《归园田居》以平淡自然的诗句描绘醇美的诗意,抒发了“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的情怀。

《使至塞上》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渡荆门送别》作者通过描绘了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抒发了深沉的乡情之叹,流露出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游山西村》诗人通过对山野风光的描绘,陶醉在其中和农村的人情美中,对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篇6:对课文香菱学诗的结构分析

对课文香菱学诗的结构分析

全文情节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1~3段,主要写黛玉指导香菱读诗。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为第1段,主要写黛玉略说律诗的章法、对仗和平仄,并强调了“立意”是诗的头等大事。肯定了香菱的聪明才智,给香菱安排了所读书目的顺序。主要赞扬林黛玉的见解与善于教育。

第二层主要是讨论诗,也就是林黛玉所说的“讲究讨论”。实际上是检查香菱“完成作业”的情况,林黛玉要香菱自己谈对诗的领悟,自己只适时加以点拨,表现了林黛玉善于启发教育。而香菱也不负所望,达到黛玉教育的预期目标,将王维诗中的炼字功夫说得头头是道,还能说出对诗境的独特领悟与理解。

第二部分是4~8段,主要写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练习写诗的`过程。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全部分紧扣“苦志”来构思文章。这一部分按香菱写诗由失败到成功的过程又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就是写作第一稿的过程,第一稿是在“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的情况下写成的,遭到了宝钗的否定,得到了黛玉的中肯评价。

第二层亦即第二稿是在如痴如醉的苦思下完成,被宝钗评价为偏题,林黛玉则评价为只有景色,缺少人的灵性。

第三层就是写香菱在阶前竹下“挖心搜胆”终于在梦中偶得,写诗获得成功。

篇7:《杜甫诗》课文译文

关于《杜甫诗三首》课文译文

一、秋兴八首(其一)

白露使枫树林雕落了,巫山巫峡气象萧瑟阴森。长江里波浪滔天,边塞上风云阴沉。菊花已开过两次,他日流过的泪禁不住又流了下来。孤舟一系在夔州,便系住了自己急于归乡的心。处处都在催人裁剪寒衣,白帝城高处黄昏时捣衣声更加急促。

二、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三、登高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杜甫诗》结构分析

课文导读:杜甫-诗

《杜甫诗》主题思想

杜甫诗全集

杜甫诗知识

杜甫诗教学计划

《再别康桥》结构分析

木兰诗文章结构

杜甫是诗 -七律

杜甫最著名的诗

《杜甫诗》课文结构分析(集锦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杜甫诗》课文结构分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