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经》的婚恋诗分析(共含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楠磊绮”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诗经》的婚恋诗分析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三百零五篇中有很多是反映社会风俗的诗,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开辟了中国文学抒情诗的先河,而爱情是诗歌的主题之一,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且婚恋诗也是《诗经》中的精华所在,故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的痛苦的弃妇诗。这些与时代的经济生活、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尚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根据诗中的反映的内容和情调,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论述。
1.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情人的热切相思,讴歌爱情的甜密,洋溢着热烈欢快的情调。爱情是什么,是永远存活在乌托邦的国度里而又始终受到深陷其中的男女所顶礼膜拜的一种微妙感觉。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却无疑成为了生活中不可缺的部分。《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由内心的感发所产生,而爱情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表露,也是最值得用诗歌来歌颂的。因而也成为了文学中一个永恒不变、青春永驻的主题。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调,但不管是何时,爱情都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冲动。《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
1.1 反映爱的热烈与欢乐。古代婚姻存在人们的思想中就是“媒约之言,父母之命”,青年没有恋爱的自由,一切听命于媒约之言或者父母之命。年代越是古老,这种风俗越是浓厚。男女之间只在履行着一种责任,一种风俗。其实不然,在《诗经》中我们看到在礼制完善之初时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看到了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大胆表露情感的欢乐场面。如《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这首诗是描写郑国上巳节男女聚会的盛况与欢乐的,反映了当时郑国民间的风俗。上巳节是三月上旬的巳日,。据说春秋时代在三月上巳这一天,郑国男女到溱、洧二水的岸边举行祭祀,消除灾害。少男少女们也借此春游的机会谈情说爱。阳春三月,春日暖暖,芳草青青,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士与女方秉兮”。一对青年男女手持香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他们是那样的清纯,无束地感受着春天的气息,感受着社会给他们营造的浪漫自由的恋爱气氛以及彼此相爱的甜蜜。“维士与女,伊其相谑,”他们边走边相互谑闹,笔调欢畅流动,一对活泼泼的青年男女跃然纸上,他们无拘无束地调笑着,欢笑着,“赠之以勺药”并互赠芍药以定情。好一幅笑谑欢乐的流动画面。从中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和谐、自由、平等,弥漫着愉快与天真的气息。
又如《召南野有死糜》:
“野有死糜,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蔌,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兮,无使漭也吠。”
这是一首求爱诗。初民社会要求男子孔武有力,故男子求婚,要猎获野兽献给女子,以证明自己是个真正的男子汉。诗中反映的正是这种简朴纯洁的风俗。诗中第一章、第二章写的是一位正在郊外丛林中打猎的青年遇到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女子,他以言语相挑,以小鹿为赠。第三章写那位姑娘欣然应允并和他幽会――“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兮,无使漭也吠”,终于获得了女子的爱情。从这里,我们看到的当时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现实和热闹的场面。《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等等,都是这种自由交往、热烈相爱的反映。
这个时期,描写男女青年相见的诗歌还有很多。如《陈风东门之》:“不绩其麻,市也婆娑”描写女子也不织麻布了,却赶到热闹地方去跳舞相会。《郑风葬兮》则写郑国青年人相互拉歌的热闹场面――“箨兮箨兮,风其吹女。”这就是在《诗经》中所反映出的当时人们恋爱的热烈场面和纯朴的风俗民情。
1.2 反映爱的缠绵与坚贞。“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在自由热烈的气氛中产生的绵绵情意和渴望爱情的坚贞,在《诗经》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周代时期,统治阶级为了增加人口,增强国力,亦鼓励男女自由恋爱及时结婚,于是组织了大规模的春游祭祀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男女青年便可以理直气壮地表达爱意,追求爱情。《周南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由雎鸠的相和鸣,便联想与那位美丽善良姑娘结对,心想:她真是我的好匹配呀!有了这种想法后,男子便“寤寐求之”,朝也思暮也思,想来想去,他便大胆去追求,结果“求之不得”,于是又“辗转反侧”,翻来覆去不能睡,真焦虑呀!怎么办?于是采用“琴瑟友之”,用琴瑟表达自己的心迹,来拨动少女的心扉,最后“钟鼓乐之”,写出了男子求得之后的喜悦与两人相乐的情景,缠绵之情一览无余。
这种爱慕的发展为两情相悦,便有了幽期密约,《邶风静女》这首诗便以男子的口吻写幽期密约的乐趣:“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踯躅。”这句诗是写青年男女相约在城楼下,美丽的姑娘早已按照约写在城角楼等候她的心上人,“爱而不见”这一句暗含着许多情趣,女子急切而羞涩地等待男子的`到来,而当男子到来时,自己却隐藏起来,“搔首踯躅”把男子的那种迫切想见到女子的心情淋漓地表现出来。一逗、一藏,正是青年男女热恋时浪漫情长的表现。而在东周时期,也不乏为爱情不惜一切代价的青年。例如,《氓风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这是一首反抗家庭干预,追求婚姻自主的民歌。诗中写的少女深爱着一个垂着两只总角的天真活泼的小伙子,不喜欢花花公子。然而,她所梦想的自由爱情,却横遭挫折,受到世俗礼教的阻挠,其母也不同意她自找对象,进行干涉。少女感到彷徨苦恼,望着行驶在河中的柏舟,怀念着自己心中的恋人,由于她对爱情忠诚专一,誓死不改变自己的主意,从内心发出坚定的誓言:“之死矢靡它”,宁死不服从父母安排,可谓开抗婚之源头了。《诗经》所反映的不仅有烈妇贞女,还有对爱情忠贞不二的男子,如《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出其,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聊可与娱。”这首诗写一位男子面对如云的美女,仍对爱情忠贞不二,只想念他白衣衫绿围巾的妻子,这在一夫多妻制的古代可谓难得。爱情是具有“排他性”的,古人未必对此形成理论,但也深知其中道理。《召南江有汜》:写了一位女子抛开为她安排好的从嫁(妹妹或侄女)独自出嫁的事。当时普遍有从嫁的习俗,而这位女子毅然拒绝,显然是对“爱情”两个字有着较为明确的认识。
1.3 歌颂婚礼和美满欢愉的新婚生活。《诗经》中反映结婚和夫妻家庭生活的诗,虽不如情诗丰富,但也很有特色,如《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首是对女子出嫁的祝词。诗人以形象的比喻由柔嫩的桃枝、鲜艳耀眼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美貌,赞美这位新娘,祝贺她得到美满的姻缘,将来一定能够幸福地生活着。这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生活的良好愿望。全诗情调欢快,充满着喜气洋洋的气氛。经过恋爱结婚后,许多夫妻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郑风女日鸡鸣》就是描绘了一对青年夫妇在即将天明之时躺在床上亲昵交谈的情景。全篇通过小夫妻一对一答,表现出小家庭的温馨。这些描写新婚幸福生活的诗歌多选用夫妻相携郊游这一题材。《王风子阳阳》写小两口带着乐器和舞伞相约去参加一个聚会;《郑风有女同车》描写夫妻同游的欢快和感情的加深。
2.描写相思和失恋的痛苦和家庭婚姻的悲剧。在爱情诗歌中,还反映了爱情生活中的苦恼与忧愁。有的是因为失恋,有的是因为生离死别,有的是因为受到家庭阻挠,有的是因为受他人的破坏。总之,它们表现的爱情生活中的种种不幸,反映了社会对爱情的摧残。这类诗情调忧伤,缠绵悱恻,富于感情变化。
2.1 反映相思失恋的痛苦。爱情的自然流露和表白充满了甜蜜,然而现实却给人们的感情增加了许多束缚。相会后总要分别,相别后对情人的思念不断加深,挥之不去。《国风》这类相思诗有十二首,《王风采葛》写别离后的相思苦,一是写莲花,“有美一人,伤如之何”、“有美一人,硕大且卷”、“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写男子躺在床上想:美人伤心了吗?想她高窕的身材,黝黑的鬓发和下巴,想啊想啊,想得“寤寐无为”睡不着,想的“涕泗滂沱”鼻涕眼泪流成河。从以上诗我们可看出,相思之苦,形态各异,但大胆直率,毫无矫饰之情,令人惊叹!
如:《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这首是江边人民的情歌,抒发男子单恋的痴情。首章连用四个比喻,说明意中人无法追求;第二、三章假想所爱的女子将嫁,自己喂饱马儿去迎亲。诗中情与景水乳交融,男子神魂颠倒的情思与江汉浩渺、烟水茫茫的景色浑然一体,在比喻和暗示中,展现了这个痴心汉因系念之深而产生的焦虑及无可奈何的心境。含而不露,韵味无穷。
《陈风月出》写一个男子的月夜幽思,竟至于“劳心悄兮”、“劳心惨兮”的伤感程度;《陈风泽陂》中的男子在见不到所爱女子时,竟忧伤得寤寐不安而至于“涕泗滂沱”,这是何等的专心而深沉的相思!《郑风子衿》则是写女子对恋人无穷无尽的思念和盼望,竟至于“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表现出刻骨的相思。《王风采葛》写女子的相思之苦,从“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再进而觉得“如三秋”、“如三岁”之久,更强化了想念之切。
2.2 反映世俗、礼教,家长对爱情婚姻的干涉。在《诗经》时代,男女爱情虽然不像后代那样深受封建礼教的压制束缚,但已是“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齐风南山》),婚姻自主遭到父母干涉。如《风柏舟》即是写一个女子要求婚姻自主遭到父母干涉时所发出的誓言“鬃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这个女子如此顽强地追求婚姻爱情自由,宁肯以死殉情,呼母喊天的激烈情感,表现出她在爱情受阻挠时的极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而《将仲子》则描写为追求爱情努力反抗礼教的束缚,诗中从她对情人的倾诉中,哀求她心爱的仲子“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她是真爱惜树吗?“岂敢爱之”,那为什么呢?“畏我父母”“父母之言,亦可畏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她是怕受礼教束缚的父母、诸兄的责难,可是“仲可怀也”,我依然爱你呀!当爱情的斗争发展到高潮时,就出现了私奔。接着看《王风大车》中“岂不尔思,畏子不敢”,“岂不尔思,畏子不奔”,女子斥责男子:难道不把你来想?怕你不大胆不敢私奔,短短的几句既表明决心,又提出私奔。“觏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缴日。”活着呀,不同室,死了呀,该合葬,你不信,天上的太阳证明我的心!指日为誓,大胆私奔,生死与共。感情是何等真挚,反抗是何等的强烈!
2.3 反映妇女的悲惨处境和命运弃妇诗。在男女不平等的夫权社会,婚姻的幸福对妇女来说,常常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诗经》表现婚姻不幸的哀歌,为数不少。《邶风绿衣》中那位“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的妇女,因妾得宠而失位,无可告诉,只能在痛苦中煎熬。《邶风日月》则写受虐待的妻子,辛酸地哭诉丈夫的绝情《召南江有汜》写弃妇的苦恼。《秦风晨风》写女子被遗充后满心委屈,忧伤地盼望着丈夫的回心转意;《唐风葛生》,写少妇丧偶,孤苦无依中痛不欲生等等。这类诗反映的是还维持着婚姻的形式和夫妻的名义,处于失宠、幽闭状态的不幸妇女的命运。
《诗经》中还有一些反映不幸婚姻的诗歌。例如:《诗经小雅谷风》“习习谷风,维风及雨。将恐将惧,维予及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习习谷风,维风及颓。将恐将惧,予于怀。将安将乐,弃予如遗。习习谷风,维山崔嵬。无草不死,无木不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本诗的每章开头用风雨比兴,在“维风及雨”、“维风及颓”及“维山崔嵬”的描写下,给人以不胜凄苦之感。本诗的作者在凄风冷雨中回忆旧时家境贫穷时,丈夫对自己的恩爱,自己为丈夫分担苦难;没有想到的是生活的富裕,反而使丈夫变心,使自己遭到了遗弃。听着谷口呼呼的北风,想着自己悲惨的命运,怎能令人不发出如此的感慨?而最能反映社会问题的是“弃妇诗”这类诗主要表现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婚姻破裂后妇女的悲惨结局,抒发弃妇的愤懑不平。如《卫风氓》和《邶风谷风》,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是《诗经》弃妇诗的代表作。《谷风》以一劳动位妇女口吻,自述遭遗弃的哀痛。全诗共六章,首章追述初来夫家时家境贫困,便“及尔同死”的心愿,次章叙遭弃,三章写弃因,经过辛勤劳作,逐渐富裕起来,而其丈夫却变了心,另有所娶,四章言己德,章五诉说丈夫无情寡义,反爱为仇,末章曰:“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尔新婚,以我御穷。有有溃,既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来。”这么一个善良、勤劳、好义、重情的贫家妇女,终于被喜新厌旧、凶暴、薄情寡义的负心男子遗弃。这都是当时的社会所造成的,在当时也相当典型。
而《氓》:更是如泣如诉、凄切地悲凉地反映了夫权社会下妇女的遭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普通妇女的口吻叙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受虐待直至被弃的全过程。诗人通过这件事,表达了受压迫的广大妇女的怨恨和反抗,反映出男尊女卑社会制度下妇女的悲惨处境,暴露了夫权制度的罪恶本质。全诗六章,每章讲述一个情节。一二两章写女子与氓的相遇与热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桩婚事本来是由男方主动提出的。这个氓以“贸丝”为借口,假意殷勤,骗取了女子的爱情。女子不仅把终身庄严相许,并且出嫁时还带去了大量嫁妆。三四章两章以抒情方式写女子被弃后的悔恨心情。弃妇因自己的血泪教训,发出的对同命运的妇女的衷告,它使用权人们看到,夫权社会是产生婚姻悲剧的根源。这两章诗,在抒情中展示故事的发展。第五章写女子在夫家辛劳的生活以及被遗弃无处诉冤的痛苦。“三岁为妇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女子在氓家起早贪黑,日领夜劳作。这样勤劳,最终还是被遗弃。被遗弃后,世人冷淡,连自己的兄弟都不同情。只有“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这一章对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现象,进行了血泪控诉。第六章总叙女子被遗弃后的复杂心情和最后抱定的决裂态度。可见在有中国特点的宗法制度下,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受压迫、受欺凌,以至被遗弃,是不可避免的,她们的哀怨和悲伤,具有广泛代表性。
综上所述,《诗经》中的婚恋诗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快乐与婚姻家庭的不幸遭遇的种种,为后世文学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们美好的爱情生活和人们纯朴的民俗风情,同时也记录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下劳动妇女的种种遭遇,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分析《诗经》的婚恋诗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三百零五篇中有很多是反映社会风俗的诗,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民族早期文学创作的优秀成果。《诗经》中的婚恋诗是我国爱情文字的源头,同时也是当时民俗风情的真实记录。本文在分析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挖掘婚恋诗的细分类,取代表性篇章,对其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做出进一步分析。 关键词:爱情 婚姻 起兴 艺术特色
《诗经》共计305篇,是古人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学遗产,它韵律和谐,优美质朴,内容丰富多彩,对当时社会各方面都有十分深刻的反映,同时以它独特的文学修养、文学表现方法和文学精神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影响了无数诗人作家。
有关恋爱婚姻的诗篇《诗经》105篇,是其中最具生命力、最为强烈的旋律。这些诗篇以其永恒的艺术魅力感染激动了几千年来的无数欣赏者。究其内容,可将此类诗篇分为两大类:情恋诗与婚姻诗。情恋诗主要表达男女恋爱期间的喜悦悲伤,而婚姻诗则主要表现夫妻婚姻生活的酸甜苦辣。
一、情恋诗
爱情是人类永恒不变的美好追求,也是文学作品永远歌颂的主题。《诗经》中的情恋诗描述了男女之间的爱慕追求、约会私赠、欢谑逗乐乃至爱情受阻和失恋的哀痛,接触到全部爱情生活、爱情心理。它们发自恋人的肺腑,既有大胆直率的表白,也有微妙婉曲的心理活动;或借助纯 真无邪的对话,描绘出情人邀约的风俗画;或借助外界景物的渲染,烘托出恼人的情思。
1.表追求
表现青年男女互相爱慕追求的诗篇,表达对美好爱情和美满婚姻的向往,亦有对倾慕者由衷的称赞。
例如《诗经》首篇,《周南·关雎》,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从诗中的称谓和场面,结合时代背景可知主人公是社会上层人物。诗中描绘了一位美丽的女子采摘荇菜的过程中,轻盈的身姿和娴熟的手法激起了贵族男子的强烈爱慕,致使他朝思慕想,辗转反侧,坐立不安。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第四、五章想像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全诗以关雎起兴,一唱三叹,流露出融洽欢快的情感,散发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全诗从男方专注的情思着手,写如痴如醉、辗转无眠的相思和对婚礼盛况的无限憧憬。
此类诗篇中也不乏热烈率真之作。《召南·摽有梅》以梅成熟而落的过程暗示男子应该及时追求女子。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不妨先看看现代汉语译文:梅子纷纷落在地,树上剩下有七成。追求我的年轻人,切莫错过好时辰。梅子纷纷落在地,
树上剩下有三成。追求我的年轻人,今天正是好时机。梅子纷纷落在地,提着竹筐来拾取。追求我的年轻人,赶快开口别迟疑。全诗分三章,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梅子渐尽喻芳华易逝,以递进的方式写女主人公日益急切的心情。女子呼唤追求者及时迎娶的直白,既是率真果敢个性的表现,也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反映了上古人民的淳朴民风。
2.言相思
此类诗篇着重批露心底的爱情,诗中描写的一切,都被主观情感所笼,无论是外界景物还是心上人的身影都若即若离、亦真亦幻,具有一种难以琢磨的格调。
《秦风·蒹葭》成功塑造了一位“情痴”形象,他热切追求心仪的姑娘,然而咫尺天涯,在无边无际的思念中神魂颠倒。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全诗三章,一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间是深秋清晨,地点是芦苇丛生的河边;三、四两句点明他所思慕的姑娘在水一方,初显恋慕之情;五、六两句写他逆流寻觅不得见;七、八两句写顺水寻找,仍然可望不可及,使他心急如焚。二、三两章重章见义,反复陈说,步步加深,扣人心弦,将小伙子思慕情人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此诗描摹苍凉冷寂的秋景衬托失望焦灼的情怀,情景相生,强化了主题。诗中通过时空的变换写思念的深化,加之重章叠句的运用,使本诗一唱三叹,风神摇曳,委婉有致,具有音乐性,使意境优美化,情节生动化,实属表情达意精准到位的杰出抒情诗。
《陈风·月出》是我国最早的月下怀人诗。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全诗三章,三章之间同义反复,以第一章为例,“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译文:“月出银光洒满天啊,姑娘容颜多娇美啊”,这是“赋”的手法,将感觉直接写出来。但赋中有兴,“月出皎兮”同时用来兴起“佼人僚兮”,美丽的容貌和天上的月亮一样美丽光鲜。“舒窈纠兮”形容佳人在月下舒展身姿,体态婀娜。“劳心悄兮”表达浓烈的相思生出的煎熬。此诗生动的描写了佼月当空的夜色,呈现出空灵剔透的意境美,令人神往。对佼人情态的咏叹,风姿的描绘,神韵的探求,无不尽善尽美,而且句句压韵,增强了诗的`音乐美。
3.叙幽会
《诗经》中绝大部分作品为周王朝建立之后创作的。周人所崇尚的礼乐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承认爱情的合理性。因此在封建思想得以一统天下之前,人们曾沐浴在自由恋爱的阳光下。
《郑风·溱洧》就描写了郑国青年男女在上巳节欢会,其中一对青年男女终成情侣。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 乎?
洧之外,洵讠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讠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这是一幅永恒的春游图。通篇不见一个“春”字,却处处洋溢着春的气息。艳阳高照,溱河洧河的河水冲破了冰雪的束缚奔腾流淌。祭祀祈福的日子终于来临,无数手持兰花的男女在河畔纵情玩耍。喧闹的人群里,略带羞怯的女子终于大胆相约,不知是有意推脱还是有些迟钝,男子不解风情地说自己“已经看过了”。女子没有放弃,任性地再相邀请。此处,笔锋一转,无数男女互赠芍药,游春定情。全诗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人物对话及作者的叙述,生动再现了郑国青年游春相恋的欢乐情景,充分显示了民歌质朴浑厚的艺术风格,表现民众的审美情趣。
《邶风·静女》以情人幽会的场面抒写了男女青年相互爱恋的纯真情感。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一个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的到来,心爱的人却迟迟不到,致使他心情焦躁,张望徘徊。“搔首踟蹰”以细节描写再现了主人公的焦灼之情。心爱的人来了,以彤管和荑草相赠,他万分珍爱,不是礼物多特别,只因为是爱人所赠,流露出深厚的感情。此诗在艺术特色方面率真自然颇具喜剧色彩。创作者善于抓住刹那间真实的心理活动和显露于外的行动,用简洁清新的语言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4.抗礼法
相爱是甜蜜的,爱情出现挫折的时候却是无边的痛苦,心中的痛苦也需要发泄,于是《诗经》中就有了表达内心创伤和对礼法反抗的诗篇。
《召南·行露》即女子对已有妻室的男子强娶自己的行为的拒绝和斥责,即使男子诉讼相逼也不屈服。
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
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
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诗中男子很可能是有权有势者,面对男子的横行无理,女子理直气壮,愤怒斥责,椐理争辩,表达了决不妥协的态度,显示出她捍卫尊严,反抗欺凌压迫的斗争精神和坚强不屈的刚毅性格。以不愿早上行路起兴,随后一连串的反问并以鼠雀相比,义正言辞,语锋犀利,宣泄心中愤懑的同时流露出去男子的厌恶。
二 婚姻诗
家庭是人类社会的细胞,婚姻是人类社会的纽带,先民更是十分重视婚姻问题。婚姻为主题的诗篇在《诗经》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广,或记叙婚嫁场面,或记录婚嫁祝辞,或描写夫妻恩爱,或表达分离之苦,甚至也有相当数量的弃妇诗,为我们提供了这一时期人们的婚姻观念以及某些风俗习惯,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1.贺新婚
此类作品描绘了隆重的迎亲仪式和婚庆典礼,甚至记录了赞美新人的颂歌祝辞,再现了热闹喜庆的场面。
《召南·鹊巢》是描写贵族姑娘出嫁的贺婚诗。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以鹊巢鸠占起兴,比喻女子嫁到男方家中;每章后两句点出姑娘出嫁的事实,并极力渲染男方迎亲之盛况,显示了贵族婚嫁的礼仪与排场,表现了当时的民俗风情。诗中采用复沓叠咏的形式把婚礼的进程写得清清楚楚,文字简练生动。
《周南·桃夭》是对出嫁女子的赞美、祝贺。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花盛开的春天,万物复苏,正是婚嫁的季节。以桃花起兴,巧妙比况少女美貌的同时渲染出婚嫁的热烈气氛。且三章重迭,便于记诵,适合仪式上反复咏唱的需要,强化了艺术感染力。全诗旋律轻快,比兴营造的欢乐气氛相容,构成有花有人、有声有色的浓艳画面,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再现了当时的民间婚俗。
2.讲生活
这类诗或反映夫妻恩爱家庭幸福,或表现婚姻家庭的种种不幸,也有徭役战争带来的相思之苦,从不同的侧面记录了当时人们的家庭生活。 《齐风·鸡鸣》都以对话的形式结构全篇,构思新颖。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
诗中当官的丈夫恋妻贪睡,不愿早朝,妻子规劝催促。全诗三章,首章,天色已明,妻子催促丈夫起床上朝,丈夫却不肯起床;第二章,妻子再次催促,丈夫仍然托辞不起;末章,妻子婉言规劝,希望丈夫以名声为重,马上上朝。全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从侧面反映了士大夫阶级的生活。
《卫风·氓》是一首带有浓重叙事成分的抒情诗,以弃妇的口吻倾述从恋爱、结婚到受虐被弃的全过程,抒发了她内心的不平、哀伤、怨恨与反抗。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 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
出宿于□,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辖,还车言迈。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以泉水流入淇水起兴,委婉道出自己归宁的念头。第二章回想出嫁之时与家人饮饯诀别的情景,归宁的念头更加强烈。第三章设想归宁途中的场景,更显思念之真切深沉。第四章思归不成,欲罢不能,只好驱车出游,宣泄心中的忧愁,但思卫地而伤情,愁更转愁。全诗叙事抒情,思绪起伏,深沉哀婉,以虚写实的手法极具艺术感染力。
4.悼亡者
《邶风·绿衣》便是一首沉痛的悼亡之作。
绿兮衣兮,绿衣黄裹。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诗的第一、二章写睹物思人,不能释怀。“心之忧矣,曷维其己”的重复咏叹,极言思念之情,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三、四两章回忆亡妻的娴熟,表达感激之情。诗的感情纯真质朴自然,写出了未亡人对逝者连绵不尽的思念。
《诗经》中的婚恋诗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自然浑厚的艺术风格、和谐的韵律生动鲜活地记录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婚恋生活。从表追求到悼亡者,莫不坦率淳朴,感人肺腑。
分析《诗经》的婚恋诗
《诗经》共计305篇,是古人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学遗产,它韵律和谐,优美质朴,内容丰富多彩,对当时社会各方面都有十分深刻的反映,同时以它独特的文学修养、文学表现方法和文学精神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影响了无数诗人作家。
有关恋爱婚姻的诗篇《诗经》105篇,是其中最具生命力、最为强烈的旋律。这些诗篇以其永恒的艺术魅力感染激动了几千年来的无数欣赏者。究其内容,可将此类诗篇分为两大类:情恋诗与婚姻诗。情恋诗主要表达男女恋爱期间的喜悦悲伤,而婚姻诗则主要表现夫妻婚姻生活的酸甜苦辣。
一、情恋诗
爱情是人类永恒不变的美好追求,也是文学作品永远歌颂的主题。《诗经》中的情恋诗描述了男女之间的爱慕追求、约会私赠、欢谑逗乐乃至爱情受阻和失恋的哀痛,接触到全部爱情生活、爱情心理。它们发自恋人的肺腑,既有大胆直率的表白,也有微妙婉曲的心理活动;或借助纯真无邪的对话,描绘出情人邀约的风俗画;或借助外界景物的渲染,烘托出恼人的情思。
1.表追求
表现青年男女互相爱慕追求的诗篇,表达对美好爱情和美满婚姻的向往,亦有对倾慕者由衷的称赞。
例如《诗经》首篇,《周南·关雎》,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从诗中的称谓和场面,结合时代背景可知主人公是社会上层人物。诗中描绘了一位美丽的女子采摘荇菜的过程中,轻盈的身姿和娴熟的手法激起了贵族男子的强烈爱慕,致使他朝思慕想,辗转反侧,坐立不安。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第四、五章想像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全诗以关雎起兴,一唱三叹,流露出融洽欢快的情感,散发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全诗从男方专注的情思着手,写如痴如醉、辗转无眠的相思和对婚礼盛况的无限憧憬。
此类诗篇中也不乏热烈率真之作。《召南·摽有梅》以梅成熟而落的过程暗示男子应该及时追求女子。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不妨先看看现代汉语译文:梅子纷纷落在地,树上剩下有七成。追求我的年轻人,切莫错过好时辰。梅子纷纷落在地,
树上剩下有三成。追求我的年轻人,今天正是好时机。梅子纷纷落在地,提着竹筐来拾取。追求我的年轻人,赶快开口别迟疑。全诗分三章,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梅子渐尽喻芳华易逝,以递进的方式写女主人公日益急切的心情。女子呼唤追求者及时迎娶的直白,既是率真果敢个性的表现,也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反映了上古人民的淳朴民风。
2.言相思
此类诗篇着重批露心底的爱情,诗中描写的一切,都被主观情感所笼,无论是外界景物还是心上人的身影都若即若离、亦真亦幻,具有一种难以琢磨的格调。
《秦风·蒹葭》成功塑造了一位“情痴”形象,他热切追求心仪的姑娘,然而咫尺天涯,在无边无际的思念中神魂颠倒。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全诗三章,一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间是深秋清晨,地点是芦苇丛生的河边;三、四两句点明他所思慕的姑娘在水一方,初显恋慕之情;五、六两句写他逆流寻觅不得见;七、八两句写顺水寻找,仍然可望不可及,使他心急如焚。二、三两章重章见义,反复陈说,步步加深,扣人心弦,将小伙子思慕情人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此诗描摹苍凉冷寂的秋景衬托失望焦灼的情怀,情景相生,强化了主题。诗中通过时空的变换写思念的深化,加之重章叠句的运用,使本诗一唱三叹,风神摇曳,委婉有致,具有音乐性,使意境优美化,情节生动化,实属表情达意精准到位的杰出抒情诗。
《陈风·月出》是我国最早的月下怀人诗。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全诗三章,三章之间同义反复,以第一章为例,“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译文:“月出银光洒满天啊,姑娘容颜多娇美啊”,这是“赋”的手法,将感觉直接写出来。但赋中有兴,“月出皎兮”同时用来兴起“佼人僚兮”,美丽的容貌和天上的月亮一样美丽光鲜。“舒窈纠兮”形容佳人在月下舒展身姿,体态婀娜。“劳心悄兮”表达浓烈的相思生出的煎熬。此诗生动的描写了佼月当空的夜色,呈现出空灵剔透的意境美,令人神往。对佼人情态的咏叹,风姿的描绘,神韵的探求,无不尽善尽美,而且句句压韵,增强了诗的音乐美。
3.叙幽会
《诗经》中绝大部分作品为周王朝建立之后创作的。周人所崇尚的礼乐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承认爱情的合理性。因此在封建思想得以一统天下之前,人们曾沐浴在自由恋爱的阳光下。
《郑风·溱洧》就描写了郑国青年男女在上巳节欢会,其中一对青年男女终成情侣。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讠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讠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这是一幅永恒的春游图。通篇不见一个“春”字,却处处洋溢着春的气息。艳阳高照,溱河洧河的河水冲破了冰雪的束缚奔腾流淌。祭祀祈福的日子终于来临,无数手持兰花的男女在河畔纵情玩耍。喧闹的人群里,略带羞怯的女子终于大胆相约,不知是有意推脱还是有些迟钝,男子不解风情地说自己“已经看过了”。女子没有放弃,任性地再相邀请。此处,笔锋一转,无数男女互赠芍药,游春定情。全诗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人物对话及作者的叙述,生动再现了郑国青年游春相恋的欢乐情景,充分显示了民歌质朴浑厚的艺术风格,表现民众的审美情趣。
《邶风·静女》以情人幽会的场面抒写了男女青年相互爱恋的纯真情感。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一个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的到来,心爱的人却迟迟不到,致使他心情焦躁,张望徘徊。“搔首踟蹰”以细节描写再现了主人公的`焦灼之情。心爱的人来了,以彤管和荑草相赠,他万分珍爱,不是礼物多特别,只因为是爱人所赠,流露出深厚的感情。此诗在艺术特色方面率真自然颇具喜剧色彩。创作者善于抓住刹那间真实的心理活动和显露于外的行动,用简洁清新的语言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4.抗礼法
相爱是甜蜜的,爱情出现挫折的时候却是无边的痛苦,心中的痛苦也需要发泄,于是《诗经》中就有了表达内心创伤和对礼法反抗的诗篇。
《召南·行露》即女子对已有妻室的男子强娶自己的行为的拒绝和斥责,即使男子诉讼相逼也不屈服。
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
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
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诗中男子很可能是有权有势者,面对男子的横行无理,女子理直气壮,愤怒斥责,椐理争辩,表达了决不妥协的态度,显示出她捍卫尊严,反抗欺凌压迫的斗争精神和坚强不屈的刚毅性格。以不愿早上行路起兴,随后一连串的反问并以鼠雀相比,义正言辞,语锋犀利,宣泄心中愤懑的同时流露出去男子的厌恶。
二、婚姻诗
家庭是人类社会的细胞,婚姻是人类社会的纽带,先民更是十分重视婚姻问题。婚姻为主题的诗篇在《诗经》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广,或记叙婚嫁场面,或记录婚嫁祝辞,或描写夫妻恩爱,或表达分离之苦,甚至也有相当数量的弃妇诗,为我们提供了这一时期人们的婚姻观念以及某些风俗习惯,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1.贺新婚
此类作品描绘了隆重的迎亲仪式和婚庆典礼,甚至记录了赞美新人的颂歌祝辞,再现了热闹喜庆的场面。
《召南·鹊巢》是描写贵族姑娘出嫁的贺婚诗。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以鹊巢鸠占起兴,比喻女子嫁到男方家中;每章后两句点出姑娘出嫁的事实,并极力渲染男方迎亲之盛况,显示了贵族婚嫁的礼仪与排场,表现了当时的民俗风情。诗中采用复沓叠咏的形式把婚礼的进程写得清清楚楚,文字简练生动。
《周南·桃夭》是对出嫁女子的赞美、祝贺。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花盛开的春天,万物复苏,正是婚嫁的季节。以桃花起兴,巧妙比况少女美貌的同时渲染出婚嫁的热烈气氛。且三章重迭,便于记诵,适合仪式上反复咏唱的需要,强化了艺术感染力。全诗旋律轻快,比兴营造的欢乐气氛相容,构成有花有人、有声有色的浓艳画面,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再现了当时的民间婚俗。
2.讲生活
这类诗或反映夫妻恩爱家庭幸福,或表现婚姻家庭的种种不幸,也有徭役战争带来的相思之苦,从不同的侧面记录了当时人们的家庭生活。《齐风·鸡鸣》都以对话的形式结构全篇,构思新颖。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
诗中当官的丈夫恋妻贪睡,不愿早朝,妻子规劝催促。全诗三章,首章,天色已明,妻子催促丈夫起床上朝,丈夫却不肯起床;第二章,妻子再次催促,丈夫仍然托辞不起;末章,妻子婉言规劝,希望丈夫以名声为重,马上上朝。全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从侧面反映了士大夫阶级的生活。
《卫风·氓》是一首带有浓重叙事成分的抒情诗,以弃妇的口吻倾述从恋爱、结婚到受虐被弃的全过程,抒发了她内心的不平、哀伤、怨恨与反抗。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
出宿于□,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辖,还车言迈。遄臻于卫,不瑕有害?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以泉水流入淇水起兴,委婉道出自己归宁的念头。第二章回想出嫁之时与家人饮饯诀别的情景,归宁的念头更加强烈。第三章设想归宁途中的场景,更显思念之真切深沉。第四章思归不成,欲罢不能,只好驱车出游,宣泄心中的忧愁,但思卫地而伤情,愁更转愁。全诗叙事抒情,思绪起伏,深沉哀婉,以虚写实的手法极具艺术感染力。
4.悼亡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如泣如诉的悼亡诗,不仅仅感伤缠绵,更是充满血泪的哀歌。
《邶风·绿衣》便是一首沉痛的悼亡之作。
绿兮衣兮,绿衣黄裹。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诗的第一、二章写睹物思人,不能释怀。“心之忧矣,曷维其己”的重复咏叹,极言思念之情,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三、四两章回忆亡妻的娴熟,表达感激之情。诗的感情纯真质朴自然,写出了未亡人对逝者连绵不尽的思念。
《诗经》中的婚恋诗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自然浑厚的艺术风格、和谐的韵律生动鲜活地记录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婚恋生活。从表追求到悼亡者,莫不坦率淳朴,感人肺腑。
扩展资料:
《诗经》中婚姻爱情诗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涉及到恋爱婚姻的各个方面,都描写得生动,形象,我们根据婚姻经历的阶段可将其分为恋爱诗,婚嫁诗,离婚诗。
一、反映男女之间相互倾心、相思、爱恋、苦恼的恋爱诗
恋爱是男女双方内心的感情融合,有十分细腻、微妙的变化,是十分美好的感觉。所以《诗经》中有大量描写男女恋爱的诗篇,不仅因为其中的美妙,而且它可写的空间很大,很容易写,在《周南关睢》中,描写一个贵族男子对一位淑女的追求,在追求不成功的情况下,只有想象能和她一起“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在这首诗中“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把男子的思慕痴情推向了高潮。
有的相思是极度刻骨铭心的,十分感人的。我们来看《郑风子衿》中的相思:“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若这样的相思还不够深,那就来看《王风采葛》中的相思:“彼采萧兮,一日不风,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因为太相思了,主人公就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三岁”,话虽然简单,但十分传情地表达了他们之间的热烈相思和一往情深。
还有一种是写恋爱受阻的苦恼的诗篇,在周代,礼教已经形成,很多恋爱的男女受到封建社教的重重阻碍,而苦于无耐,如《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这?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一方面是自己对仲子的无法表达的爱,另一方面又要劝他不能越墙约会。她是爱他的,可是又怕父母发现,受责骂,这是一种多么复杂而痛苦的心情,此诗将此种心情准确地传达了出来。
二、写男女结合的婚嫁诗
婚嫁诗也是《诗经》中比较常见的诗篇,有对结婚场景的描写,有对新娘的歌颂,有对婚嫁中幸福心情的描写,有对亲人难以割舍的感情的描写等。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而且写得准确传神,如《豳风东山》中:“仓庚,熠熠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就是主人公在回顾她婚礼时的景象,《周南桃夭》用桃花的艳丽来衬托热闹的气氛,也有新娘美丽的意思。另外,还用桃子的硕大来比喻人丁兴旺,用了了几笔,就把那种喜庆的气氛写得恰到好处。
三、离婚诗
典型的一篇是《卫风氓》全诗通过弃妇自述她从恋爱到被休弃的全过程,反映了古代妇女在婚姻问题上的悲惨遭遇。
(一)《诗经》中爱情婚姻诗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有很高的社会意义。
受当时思想的影响,《诗经》中爱情婚姻诗流露出一些传统观念和社会现象。
因为爱情婚姻诗多收录在《国风》中可以观察民风,了解百姓生活,了解上古时代社会的演变。
我们知道,在周代时封建社教已经初步形成,对人们有极大的束缚作用,相传古人在仲春月里有男女相会的习惯。我们所熟悉的《周南关雎》就中有这样的成分,它把古代男女的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惯写出来了,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的恋爱和当时的习惯,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的恋爱和当时的风俗习尚。
了解了当时的习俗和礼教,我们就不难从爱情婚姻诗中看出这一点,就拿《秦风蒹葭》来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阴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写的就是热烈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在传统的束缚下青年男女往往是压抑情感多于表白心意的,而这种束缚和影响一直影响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可见社教对当时人们的影响极大。
《诗经》中的爱情婚姻诗也流露出了一些妇女因礼教而倍受其害的现象,受封建礼教的迫害,写出了古代女子悲惨的命运,还有的是最终被丈夫休弃的,如:“谁谓茶苦,其甘如荠,宴乐新昏,如兄如弟,泾以渭浊,宴乐新昏,不我屑以。”就写出了一位被休弃的妇人的悲惨遭遇,读后,不禁为古代女子的命运而感到哀伤。
(二)《诗经》中的爱情婚姻诗给我偿传递了许多发间社会风俗的信息。
1.“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婚姻和自由恋爱。
《齐风南山》中说:“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这就可以看出“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在当时是人们遵守的礼仪。不过也有自由恋爱的习俗,在《诗经》中表现的也是很充分的,如《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等等,都是当时自由恋爱的民俗的表现。
2.采草占卜发俗和互送东西的发俗。
古时人们采草就是占卜,《卫风氓》中:“乐卜乐筮,体无咎言。”写氓用龟甲和蓍草来占卜婚事,如果是吉卦,可以举行婚礼,可见当时以草占卜的习惯。可看出六朝时仍有周代的习俗,在《卫风木瓜》中就体现了这一民俗,诗中提到了女子掷瓜果给喜欢的男子,男子有意则回以玉石。
3.在水边或桑林中相会的民俗。
上古的先人们认为:“水是洁净的,可以排除不祥,洗去灾难。”水是生命的源泉,故在诗经中有很多有关水的诗篇,如《周南关雎》、《秦风蒹葭》等都是青年男女在水边的约会或相思。桑间也是古时男女相会之所,如《{风桑中》:“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邀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4.亲迎的民俗。
《卫风氓》:“以乐车来,以我贿迁。”反映的是当时的“亲迎”的民俗,结婚时男方须亲处到女方家中迎亲,以礼相待,这种民俗一直延续至今。
总之,《诗经》中的爱情婚姻诗,有着诸多的描法。复叠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发挥。还有一点突出的技巧就是运用递进的手法,一层层地深入主题,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一直延用至今。《诗经》中大多数作品是一般劳动者所作,通过诗句我们能够看到文学的魅力,也能嗅到其中的劳动气息。《诗经》以它固有的经典,成为我们的必读品,至于爱情,那就是永远不变的了,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山盟海誓,海枯石烂,爱情天长地久,和和美美,而真挚、率真的情感给我们留下了多少美好的回忆和晶莹的泪花,我们需要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诗经》中的爱情,有选择地发扬和传承,方可为我所用。
分析《诗经》婚恋诗中的婚姻观
《诗经》中有大量婚恋题材的诗篇,其风格简明而朴素。下面具体来看看1
婚姻是人类社会中最普遍的现象之一,它的发生基于最根本的人性,并符合人类繁衍后代的要求。婚姻具有多种社会职能,如满足社会成员的情感需要、组织家庭等等,在特殊条件下则可能畸变为实现政治目的、获得经济利益的手段。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婚姻的内涵经历了许多变化,可以说,婚姻是人类文明的计程表,也是有着巨大地域差异的各种文化的显示屏。《诗经》中的婚恋诗历来是人们广为传诵的,这不仅仅体现其真挚的表达方式和自然的艺术魅力,同时,它还是优秀的民族文学遗产,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是迄今我们研究古代婚姻家庭问题的主要资料来源。本文尝试就《诗经》中婚恋诗的内容探讨中国古代早期的婚姻观念、婚姻礼俗及婚恋生活习俗。以便准确理解《诗经》中婚恋诗的内涵。
一、“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思想
《诗经》时代实际上是礼乐文化时代,特别是礼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讲“礼”的社会,而婚礼又是礼制中最为重要的。首先,男女婚嫁要有“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男女到了婚嫁年龄,由媒人介绍两人认识交往,《诗经》时代不同地方的歌谣都表达了对媒人的重视。《国风齐风南山》中“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之何?匪媒为与。”《礼记坊记》云“故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恐男女之无别也。”[2]就是说在婚恋的自由结合上要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限制。《卫风氓》记写了一个女子的婚姻悲剧,当初氓急于结婚,女主人公就理智地告诉他“非我愆期,子无良媒”。可见“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已成为社会普遍遵守的礼俗,即使两情相悦,也要按礼俗行事,自由恋爱私定终身会为人所不嗤。《孟子滕文公下》对于不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自由婚恋者有着经典的描述:“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3]《国风{风[X》中就严厉指责了一位追求爱情自由的女子,“[X在东,莫之敢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乃如之人也,怀婚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这说明明媒正娶仍被视为男婚女嫁所必须遵循的婚姻法则。《国风郑风将仲子》也有这样的描写: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4]诗中真实而细腻的表达了姑娘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此诗以女主人公的口气,向所爱的人坦露自己内心的痛苦。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相反却受到父母、兄弟和邻居的责难,造成了精神上的压抑。女主人公深深地陷入盼望他来,又害怕他来,既与其勇敢相爱,又处于顾虑重重的矛盾之中。
二、男女婚嫁要严尊“六礼”的思想
《仪礼士昏礼》记载了当时婚礼的六个步骤:一、纳采。裨衽也。二、问名。问女之姓氏,归以卜其吉凶。三、纳吉。卜于庙而吉,使使者往告。四、纳徵。使使者纳币以定婚。五、请期。告婚期。六、亲迎。往迎妇[5]。所谓“纳采”,就是男家请媒人向女家表明求婚之意,女家应允之后即请媒人送上活雁作为礼物,并正式向女家说明缔婚的请求。如《诗经邺风饱有苦叶》:“tt鸣雁,旭日始旦。”记叙的就是人手执嘎嘎鸣叫的大雁,清晨赶往女家的情形。纳吉之后,婚约就算正式,婚年与婚约就算正式确定。所谓“问名”,指男家再次派媒人带着雁作为礼物到女家问清女子之名后回家占卜婚姻的吉凶。《诗经卫风氓》:“尔卜尔筮,体无咎言。”所谓“纳吉”,指男家再次派媒人带着雁作为礼物去向女家报喜。《诗经大雅大明》:“文定厥祥,亲迎于谓。”旧说指周文王卜得吉兆纳征订婚后,亲迎太姒于渭滨。朱熹《诗集传》注曰:“文,礼;祥,吉也。言卜得吉而以纳币之礼定其祥也。”[6]所谓“请期”,是指男家占卜择定合婚的吉日良辰,让媒人告之女家,征求女家的同意。周代的聘婚婚期一般在秋冬之季,即头年九月到翌年二月,称为婚月。如《诗经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又《邺风饱有苦叶》:“士如归妻,追冰未浮。”之所以选择在冰解之前举行婚礼,《孔子家语》解释说:“群生闭藏为化育之始,故圣人以合男女,穷天数也。霜降而妇功成,嫁娶者行焉;冰浮而农业起,婚礼杀于此。”可见周代的正规婚期受制于农业生产,男婚女嫁一般是在秋冬农闲时举行。所谓“亲迎”,指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礼记坊记》曰:“昏礼,婿亲迎。”“亲迎,往迎妇。”[7]即女婿要亲自到女方家里去迎亲接。这是古代婚姻礼俗中的主要程序,也是婚姻礼仪中的最重要、最实质的礼仪程序,亲迎的仪式亦很重要。如《大雅韩奕》写韩侯取妻时亲迎的盛况:“韩侯迎止,于蹶之里。百两彭彭,八鸾锵锵,不显其光。诸娣从之,祁祁如云。韩俟顾之,烂其盈门。”[8]韩侯娶的妻子是蹶父的女儿,韩侯亲自到那里迎接,迎亲的车子有上百辆,陪嫁的妾媵多如云。婚礼在《卫风氓》一诗中得到较充分的表现:诗中第一章的“子无良媒”,就是姑娘提醒小伙子找个媒人来女方家提亲,或谓“说媒”即“纳采”。第二章的“尔卜尔筮”为“纳采”的第二个重要环节,即由媒人向女方家庭往述男家求婚之意,问明待嫁之女的年岁生肖后,再找一个占卜算卦的巫士来合婚,看看男女双方的婚姻是否相配,以此来决定他们能否结合。“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则反映的是当时盛行的“亲迎之礼”,即男子必须亲至女家以礼相迎,故曰:“亲迎”,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娶亲”。这种“亲迎”之礼在《诗经》中所见很多,如《郑风有女同车》。这首诗写一个小伙子亲迎新娘,同乘一辆车,将她娶回家。
三、原始婚恋的遗风流韵依然存在
在《诗经》时代,伴随的各种婚姻礼制度的确立,上层社会与民间的婚姻之礼也日趋规范。但远古社会的原始婚俗之遗风流韵却依然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出现了原始婚俗与文明礼俗共存的现象,所以在春秋时代,有一夫多妻的形式,也有一夫一妻的家庭模式;有“A”、“报”和“因”等在今天看来所谓的之俗,也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9]的感性认知;有“人尽夫”[10]婚恋观,也有“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11]的贞节观;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有自由恋爱的古老之风。
前文说到,在《诗经》时代,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形式来完成男女结合,已被社会较为广泛的接受,并为许多人所自觉地遵守。但此时毕竟去古未远,上古自由相恋的风俗依然影响着春秋时代的男男女女,同时周王朝在制定礼法制度时也考虑到这一点,对男女之会也没有完全限制,所以《周礼地官司徒》说:“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童书业先生在《春秋左传研究》中说:“《诗经》中所载男女关系,亦较随便,观郑、卫等风可知。男女较易结合,亦易分散。”对“男女较易结合,亦易分散”一语我们姑且不加评论,但童先生所说这一时期男女关系相对来说比较“随便”还是有道理的。春秋时期自由婚恋的现象在史书与文学作品中有较为普遍的表现,《左传昭公十一年》载,泉丘两位女子自奔于鲁大夫孟僖子;《左传昭公十九年》又载,楚平王为太子时,出使蔡国,蔡国之女奔之;这种自由恋爱之风在上流社会虽然不太盛行,但在民间依然有很大的市场,这在《诗经》“十五国风”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与充分。
《诗经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浼浼兮。士与女,方秉z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这是一幅典型的周代仲春之月的男女相会图:春天到来,溱与洧之间,河水清清,两岸鸟语花香,在这春风丽日之下,来自各地的青年男女相会一起,有的趁此机会与情人相约,有的则在这迷人的春光中寻找能够与自己共度终身的心上人。男女之间,以兰花、芍药相赠,或相互嘻笑戏弄。尽管历史已走过了两千多年,但当我们读这首诗时,那欢快的景象和青春的'气息,似乎能够穿透沉重的历史迷雾扑面而来。
《诗经》中类似的反映当时男女自由相爱的诗歌十分多,如《周南坑忻贰分械呐子因求偶不得,而大呼“求我庶士,迨其谓之”,不用采礼,也不用命母之命,媒妁之言,只要和我说一声就行了,所以陈子展说,这是“言女求男,急不暇择矣。”[14]《郑风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女孩子在抱怨那让人又爱又恨的小伙子不应该不理她,让这位姑娘寝食难安。《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思我,岂无他人。”诗中的姑娘面对小伙子的冷淡大为不满,并向小伙子发出发最后的“通牒”:今天你不从这河里过来与我相会,我就要和别人好了!《郑风子衿》有“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之叹;《{风桑中》的男主人公在炫耀可爱的“美孟姜”“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卫风木瓜》在的男女投以木瓜,报以琼琚,借此而永结同心等等。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诗经》时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男女婚姻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在当时社会,特别是民间,男女自由相恋、自定终身的现象依然十分普遍,原始婚恋遗风与周代文明中的礼制所规定的婚姻形式同时存在。
四、繁衍血统与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
首先,婚姻为繁衍血统。《诗经》时代宗法社会已经建立,婚姻虽然表现为男女个体的结合,实质上是两个姓氏的结合,是家族群体的扩展和延续,正如《礼记昏仪》所讲“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仪礼士昏礼》也记载,古时新郎出门迎亲,父亲会郑重地叮嘱儿子,“往迎尔相,承我宗事”,重申接妇成婚事关宗庙继祠的婚姻主旨。正所谓为族娶妻为重,为己娶妇为轻。所以,继承本族血统、繁衍一家子孙成为《诗经》时代婚姻的重要目的。
其次,两姓结合讲门第。出身良贱不同的男女不得为婚。在唐以前,不仅士庶之家不得与百工伎巧卑姓为婚,及时士庶之间也是界限分明,很少结姻,结婚论门第,自古已然。《唐律疏议》:“人各有偶,色类相同,良贱既殊,何宜配合。”媒人撮合两姓时首先考虑双方的等级地位,讲究门当户对,“良”与“贱”、“君子”与“庶人”之间不能通婚,即实行的是等级内婚制。《周南关雏》:“窈窕淑女,君子好述。”这里的“君子”并非泛指一般男子,而是指贵族男青年;“淑女”也不是泛指一般女子,而是指贵族女青年。“君子”求“淑女”,意在门当户对。又《大雅韩弈》:“韩侯取妻,汾王之甥,撅父之子。”这也是夫妇身世相当。《卫风硕人》在赞美庄姜时,首先从这个齐国公主的身世写起,说她是“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刑侯之姨,谭公维私”,这些都是在说明庄姜的世系身价与卫侯相匹配。迎亲的车辆是显示门第等级的标志之一。还有如《大雅大明》:“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就涉及了文王父王季与母任氏的婚事和文王的婚事。周文王的婚事是统治这之间的政治联姻,他的妻子是大国的子女,是殷王的妹妹因而文王的婚礼更是具有上层社会聘娶婚的典型特色。
总而言之,《诗经》中的婚恋诗为我们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们或美好或痛苦的婚恋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这种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的诗意美感,比起我们现代婚恋作品充斥着低俗的欲,总不免让人产生无尽的追恋和精神的归依感。在当今日趋庸常的生活里保持一颗不死的诗心是非常有必要的。
《诗经》婚恋诗英译精选两篇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
原文一:
《郑风・子衿》
青青[1]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一:
Zheng Feng: Zi Jin
In the color of the east is the collar worn by you;
In my heart, so deeply, I am longing for you.
Looking forward to coming to you, helplessly, I cannot go;
Expected to write to me, disappointedly, you didn’t do.
In the color of the east, is the baldric worn by you;
In my heart, so deeply, I am thinking of you.
Looking forward to coming to you, helplessly, I cannot
go;
Expected to come to me, disappointedly, you didn’t
do.
Wandering lonely back and forth,
Restlessly standing on the gate tower.
Only for one day we can’t meet,
But it seems we long time no see.
注释:
[1]、青,可理解为绿色、蓝色和黑色等。“青”在文中既要指代衣领又要指代佩玉,所以此处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青,东方色也”,理解为天边东方的颜色。
原文二: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1]。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译文二:
Bei Feng: Jing Nv
There is a pretty girl, gentle and quiet,
whom I am waiting for in the corner of the wall.
Something ahead against my sight, here and there I cannot see her,
scratching my head and hesitating, so worried in my heart.
There is a charming girl, gentle and quiet,
who arrived earlier than me,
comes to me and sends me a gift.
Red grasses, so brilliant, makes me think of her rosy cheeks.
Picked from the faraway country,
Red grasses are rare and nice.
What I feel deeply is
not the beauty of the grasses,
but the deep love between us.
注释:
[1]、彤管,一说为赤色之笔;一说为红色管状的初生之草。此处理解为红色的草类,和下文的“荑”同指一物。
《诗经》中的婚恋诗占有极大的比例,诗歌所描写的婚恋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少女怀春之情,又有两情相悦之喜。
婚恋是文明社会中人的一段最为重要的人生经历,因而婚恋也被文学家作为了永恒的文学主题,而在上古社会的诗歌中,婚恋诗止如千百年来那样表达养人们在恋爱婚姻之中的酸甜苦辣《诗经》中的婚恋诗表现了人们从相识相知到相恋相许,再到相弃相别的人生境遇,木文也主要把其分为恋爱诗和婚姻诗两大类。
一、《诗经》中的恋爱诗
中国人对于感情的表达是含蓄的,但在西周时期,社会礼教并非十分严厉,因而男女婚恋还较为自由,因而在《诗经》中,其对爱情的描写是细腻而真诚的,其在诗歌之中描述了恋爱之中男女心理、神态与动作等,例如《诗经》中的《邶风·静女》就极为细腻地描写了男女幽会的场景以及主人公的心理
这首诗从男子的心理出发来描写他与女子约于“城隅”,而“静女”却以“不见”来戏耍男子,让男子“搔首蜘躇”,写出了女子的烂漫与活泼,而男子“搔首”的憨态也跃然纸上。等到女子来了,并将“彤管”赠送给男子,男子便十分欣喜,男子觉得女子赠送的“彤管”十分漂亮和美丽,而实际上男子对于礼物的喜爱并不是真的以为女子的礼物有多贵重和漂亮,而是因为它是“美人之贻(赠送)”罢了,这又写出了恋爱中的男子爱屋及乌的一种心态。中国后来的爱情诗极少有从男子的口吻与角度来写,这首诗虽是以女子为题,但是却是从男子口吻写出,感情表达得十分细腻和生动,虽然语高浅显,但却把男子在约会中焦急等待的心理、挠头踟蹰的神态描绘得十分形象生动,把男子对女子的喜爱之情写的真挚感人。整首诗气氛轻松欢快,而且情趣盎然,把一幅年轻男女幽会的图景形象地展现在我们而前。
除了表达男女甜蜜的约会或分离的.相思之外《诗经》中还有描写情侣闹别扭的“彼狡童兮,不与我高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写出情人与作者闹别扭不讲话,而作者因此而吃不下饭,睡不养觉;还有描写男子思慕女子的,例如《周南·关眼》中那位爱上采若菜女子的君子,因为“求之不得”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些发自肺腑的恋歌抒写了《诗经》时代人们的爱情百态。
★ 诗经采薇分析
★ 葳蕤出自诗经哪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