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的导读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学衡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杜甫诗》的导读(共含6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学衡”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杜甫诗》的导读

篇1:《杜甫诗》的导读

《望岳》选自《杜少陵集》。岳,这里指东岳泰山,主峰在山东省泰安市北。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巩(今河南省巩县)人。他曾做过工部员外郎的挂名差使,世人又称他为“杜工部”。他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陕西、四川、湖北、湖南一带漂泊,较多地接触人民群众,深知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疾苦。他的诗,反映了战乱中人民的深重苦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罪恶,表现了他对人民群众的同情,对祖国的`热爱,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

杜甫共写过三首《望岳》诗,分咏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和东岳泰山。本课这首五言古诗为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至开元二十八年(740年)间,杜甫第一次游齐赵时所作,是三首《望岳》诗中写得最早并且最好的一首。诗人描绘了泰山雄伟神秀的气象,抒发了作者勇于攀登、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春望》为五言律诗,作于“安史之乱”后沦陷的长安。诗人于暮春三月,举目四望,眼前景象不禁使诗人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为传颂千古的名联。

《石壕吏》:公元759年的春天,是安史之乱的第四年。当时安禄山已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死,长安和洛阳被唐王朝军队先后收复,唐朝大将郭子仪等九个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把安庆绪包围在邺城,整个局势对唐王朝极为有利。但是,由于统治者的昏庸,战略上犯了错误,他们只是死围邺城,不懂得分兵直捣敌巢,尤其是没有设立统帅部统一指挥,九个节度使各行其是。结果,唐军反而失败。唐王朝为了挽回危局,维持其统治权力,便在洛阳至潼关这一带,不择手段地大量拉夫,不管老少男女,都被抓去服兵役,给广大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这时候,杜甫刚好由洛阳路经潼关赶回华州,他亲眼看到这此残酷得难以想像的种种情况,便写成了“三吏”“三别”六首诗,塑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受难者的形象,揭露了唐王朝黑暗残暴的兵役制度。《石壕吏》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篇2:课文导读:杜甫-诗

《秋兴八首》为历代评家所重。当代学者叶嘉莹编有《杜甫秋兴八首集说》(有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可参。

秋天和大江是杜诗中最常见的意象,《秋兴》八首也以之为主体意象。这里所选的第一首即为领起之作,《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诗人用一派弥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那条“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恒的'时间纽带,它牵系着人类的历史和未来,淘洗着无数王朝的更替,冲洗着无数生命的流程。读杜诗,要首先读懂他的秋天和大江。

篇3:课文导读:杜甫-诗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誉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诗的前二联重在写景,而景中有情。首联绘出一幅暮秋画图,透出诗人凄苦苍凉的情怀。颔联从大处着笔集中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情怀。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这样,本诗不单有作客思乡的一般含义,添上了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更见深沉。尾联作结,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意兴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就容易理解了。

篇4:《杜甫诗》课文导读的内容

一、《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为历代评家所重。当代学者叶嘉莹编有《杜甫秋兴八首集说》(有河北教育出版社版)可参。

秋天和大江是杜诗中最常见的意象,《秋兴》八首也以之为主体意象。这里所选的第一首即为领起之作,《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诗人用一派弥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那条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恒的时间纽带,它牵系着人类的历史和未来,淘洗着无数王朝的'更替,冲洗着无数生命的流程。读杜诗,要首先读懂他的秋天和大江。

二、《咏怀古迹》(其三)

这首诗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首联写群山相连,万壑钟秀,奔赴荆门,山川灵秀钟于此处,才生长出明妃这样的人物来。从第二联起,开始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颔联用对比的手法,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颈联是委婉的讽语,诗人通过理性的质问和悲凄的想像,表达了无限的伤感。尾联言千古琵琶之声,皆为昭君怨恨所凝:怨埋没汉宫,恨远离家国。诗风含蓄委婉而又慷慨悲歌,极有韵致。

三、《登高》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誉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诗的前二联重在写景,而景中有情。首联绘出一幅暮秋画图,透出诗人凄苦苍凉的情怀。颔联从大处着笔集中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情怀。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这样,本诗不单有作客思乡的一般含义,添上了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更见深沉。尾联作结,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意兴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就容易理解了。

篇5:元稹诗导读

贞元十五年(799)冬,21岁的元稹寓居蒲州(今山西永济),与其母系远亲崔姓之少女名“双文”者(即后来传奇小说《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恋爱。然而贞元十九年在长安入秘书省任校书郎后,与太子宾客韦夏卿之女韦丛(成之)结婚,蒲城女子遂被抛弃。婚后六载,韦丛病故。不到两年,纳妾安氏。后又续娶裴淑(柔之)。他以自己的爱情和婚姻体验,写作了一些爱情诗和悼亡诗,现存八十余首。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云:“微之自编诗集,以悼亡诗与艳诗分归两类。其悼亡诗即为元配韦丛而作。其艳诗则多为其少日之情人所谓崔莺莺者而作。微之以绝代之才华,抒写男女生死离别悲欢之情感,其哀艳缠绵,不仅在唐人诗中不可多见,而影响及于后来之文学者尤巨”(第四章《艳诗及悼亡诗》)。的`确,在元稹以前,中国正统文人的诗歌较少写自己的爱情。爱情诗往往出自民歌,如《诗经》的“风”诗,两汉、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在唐代,元稹是李商隐之前唯一一位大量写作爱情诗的诗人,也是唐代唯一一位既大胆写自己的恋爱生活,又写夫妻爱情及悼亡之情的诗人。然而后人对其爱情、婚姻生活与其爱情作品的关系问题,也多有批评。

古艳诗二首①

春来频到宋家东②,垂袖开怀待好风③。莺藏柳暗无人语,唯有墙花满树红④。

深院无人草树光,娇莺不语趁阴藏。等闲弄水流花片,流出门前赚阮郎⑤。

①此即《莺莺传》中所谓“立缀《春词》二首”。言“古艳”者,有所讳也。②宋家东: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此以宋玉东邻之女喻双文之美貌多情。③垂袖句:暗寓“有女怀春,吉士诱之”(《诗·召南·野有死麕》)之意。④莺藏两句:言双文幽居深闺,独处孤寂。而春花已放,青春已至,奈何沉默不语?⑤等闲两句:《幽明录》:“汉明帝永平中,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采药,道迷入山,见一杯流出,有胡麻饭出一大溪。溪边有二女子,姿容绝妙,遂留半年,怀土求归。既出至家,亲旧零落,邑屋更变,无复相识。讯问,得七世孙。”唐、宋诗词中多用此典故,或称刘郎、阮郎,或合称刘阮。以喻男女遇合之事。则刘郎、阮郎遂为情郎之谓。

此微之与双文交往之初,调情试探之作。故用男女风情之故事,并暗语、暗示之法以启之。可知元稹之工于心计,善弄机巧,且无庄重之意。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论其“巧宦”、“巧婚”,实不枉也。盖元氏亦巧于情者。

莺莺诗

殷红浅碧旧衣裳,取次①梳头暗淡妆。夜合带烟笼晓月②,牡丹经雨泣残阳。

依稀似笑还非笑,仿佛闻香不是香。频动横波娇不语③,等闲教见小儿郎④。

①取次:犹云随便,或草草。白居易诗“老爱寻思事,慵多取次眠”。元稹“取次花丛懒回顾”。②月:《才调集》作日。③频动横波:频频送目之意。④等闲:无端,随便。此谓令“小儿郎”情不自禁地凝眸眷恋。

此诗言夜间男女幽欢情景。

赠双文①

艳时翻含态②,怜多转自娇。有时还自笑,闲坐更无聊。

晓月行看堕③,春酥见欲销④。何因肯垂手⑤?不敢望回腰⑥。

①双文:即元稹在蒲城所恋崔氏少女之名。②翻:反而,此谓更加。③行:将要。④春酥:或喻双文面色之红晕。如《离思》其一“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酥旋欲融”,《杂忆》其五“忆得双文衫子里,钿头云映褪红酥”可参。⑤垂手:《乐府题解》:“大垂手,小垂手,皆言舞而垂其手也”。⑥回腰:《西京杂记》: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后汉书》:梁冀妻孙寿善为妖态,作折腰步。可知“垂手”、“回腰”皆指一种舞姿。此喻双文之美姿。

此诗描写幽会之时,双文之美色,表达艳羡之情。

关于他早年的恋情,流传最广的是《会真诗三十韵》。该诗是小说《莺莺传》的一部分,表面是写小说中张生与崔莺莺幽会,实则抒写作者当年蒲城恋爱之事。兹录于下供参读:

会真诗三十韵

微月透帘栊,萤光度碧空。遥天初缥缈,低树渐葱茏。龙吹过庭竹,鸾歌拂井桐。罗绡垂薄雾,环佩响轻风。绛节随金母,云心捧玉童。更深人悄悄,晨会雨蒙蒙。珠莹光文履,花明隐绣襱。宝钗行彩凤,罗披掩丹虹。言自瑶华圃,将朝碧帝宫。因游洛城北,偶向宋家东。

戏调初微拒,柔情已暗通。低鬟蝉影动,回步玉尘蒙。转面流花雪,登床抱绮丛。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眉黛羞频聚,唇朱暖更融。气清兰蕊馥,肤润玉肌丰。无力慵移腕,多娇爱敛躬。汗光珠点点,发乱绿松松。方喜千年会,俄闻五夜穷。留连时有限,缱绻意难终。

慢脸含愁态,芳词誓素衷。赠环明遇合,留结表心同。啼粉流清镜,残灯绕暗虫。华光犹冉冉,旭日渐瞳瞳。乘骛还归洛,吹萧亦上嵩。衣香犹染麝,枕腻尚残红。幕幕临塘草,飘飘思渚蓬。素琴明怨鹤,清汉望归鸿。海阔诚难度,天高不易冲。行云无处所,萧史在楼中。

以上皆热恋之作。

以下《古决绝词三首》三首叙二人分手之事,陈寅恪云:“双文非负微之,微之实先负之。而微之所以敢言之无忌惮者,当时社会不以弃绝此类妇人如双文者为非,所谓‘一梦何足惜’者也。……呜呼!微之之薄情多疑,无待论矣”(《元白诗笺证稿》)。兹录于下供参读:

古决绝词三首

乍可为天上牵牛织女星,不愿为庭前红槿枝。七月七日一相见,相见故心终不移。那能朝开暮飞去,一任东西南北吹?分不两相守,恨不两相思。对面且如此,背面当何如?春风撩乱伯劳语,部况是此时抛去时。握手苦相问,竟不言后期。君情既决绝,妾意亦参差。借如生死别,安得长苦悲!

噫春冰之将泮,何予怀之独结?有美一人,于焉旷绝,一日不见,比一日于三年,况三年之旷别!水得风兮小而已波,笋在苞兮高不见节。矧桃李之当春,竞众人之攀折。我自顾悠悠而若云,又安能保君皑皑之若雪?感破镜之分明,睹泪痕之余血。幸他人之既不我先,又安能使他人之终不我夺?已焉哉!织女别黄姑,一年一度暂相见,彼此隔河何事无。

夜夜相抱眠,幽怀尚沉结。那堪一年事,长遣一宵说?但感久相思,何暇暂相悦!虹桥薄夜成,龙驾侵晨列。生憎野鹤性迟回,死恨天鸡识时节。曙色渐曈曈,华星欲明灭。一去又一年,一年何时彻?有此迢递期,不如生死别。天公隔是妒相连,何不便教相决绝!

以下诸诗为离别相思或追忆旧情之作,皆关乎双文者: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①,除却巫山不是云②。取次花丛懒回顾③,半缘修道半缘君。

①《孟子·尽心》:“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②宋玉《高唐赋》序云:“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以上两句引喻言情,极言所爱之女如沧海、巫山之美,风情万种,无与伦比;而其爱恋之情亦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深沉绵邈,幻化多姿,人世间亦无与伦比者。③取次:随便,草率地。此谓漫不经心,了无心绪的样子。花丛:喻群女云集之处。此言除此所爱之人外,再也没有能使自己动心的女子了。而“曾经”,则谓所爱已成过去,欢情难再,唯此时心已如死灰难以复燃。

此为元稹诗中最广为人知的一首。但对此诗意旨的理解却大有不同。一说此为回忆蒲城之恋而作,“半缘修道半缘君”句,“君”即双文。陈寅恪认为此诗乃“微之自言眷念双文之意,形之于诗者”(《元白诗笺证稿》)。若是,则此诗当是与双文分手不久,尚未识韦时所作,则立意在写爱之深挚专一。一说此为悼念亡妻韦丛之作,“君”乃韦丛。则立意在伤逝悼亡。而“半缘修道半缘君”句,是含蓄的说法,其实“修道”也缘于失“君”。总之是因所爱至深,失爱之伤感亦深,故而无心他顾矣。

无论此“君”为谁,诗之情感与生活中之情感终有不同。元稹先恋双文,又娶成之,丧妻未几即纳妾,又续娶裴氏柔之,可见其并非用情专一之人,诗之所言,行未必然。然而不专未必不真,“其于韦氏,亦如其于双文,两者俱受一时情感之激动”(陈寅恪语),亦缘自真实。

并附《离思》之一、二、三、五如下以便参读:

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谩篸绿云丛。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酥旋欲融。

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红罗着压逐时新,杏子花纱嫩麴尘。第一莫嫌才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枝叶度残春。

春晓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娃(女换作犬)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此追忆二十年前蒲城恋爱之诗,即《莺莺传》中所述初欢情景及后幽会之情事:“有倾,寺钟鸣,天将晓,红娘促去。崔氏娇啼宛转,红娘又捧之而去。……自是复客之,朝隐而出,暮隐而入”。*娃(女换作犬旁)儿:小黄狗。《才调集》作“娃”,陈寅恪辨其误。

篇6:《杜甫诗》

《望岳》写作背景:

杜甫在 25 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 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 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 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 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 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 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 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 《春望》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 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 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 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 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 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 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春望》写作背景:

《春望》是一首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 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 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 全诗共四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

《石壕吏》 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 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 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 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 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 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 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 三吏: 《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 ; 三别: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 其中, 《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课文导读:杜甫-诗

元稹诗导读

《杜甫诗》主题思想

杜甫诗全集

杜甫诗知识

杜甫诗教学计划

杜甫是诗 -七律

杜甫最著名的诗

《杜甫诗》结构分析

杜甫的悼亡诗

《杜甫诗》的导读(共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杜甫诗》的导读,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