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垂老别》全诗鉴赏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majimings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杜甫《垂老别》全诗鉴赏(共含8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majimings”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杜甫《垂老别》全诗鉴赏

篇1:杜甫《垂老别》全诗鉴赏

杜甫《垂老别》全诗鉴赏

垂老别此诗通过描写一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悲戚场景,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人民遭受的灾难与统治者的残酷,而且也忠实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精神。

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⑴,垂老不得安⑵。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⑶!

投杖出门去⑷,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⑸。

男儿既介胄⑹,长揖别上官⑺。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⑻。

孰知是死别⑼,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⑽。

土门壁甚坚⑾,杏园度亦难⑿。

势异邺城下⒀,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⒁!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⒂。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⒃。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⒄。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⒅!

弃绝蓬室居⒆,塌然摧肺肝⒇。

【注释】

⑴四郊:指京城四周之地。

⑵垂老:将老。

⑶焉用:犹哪用。身独完:独自活下去。完,全,即活。

⑷投杖:扔掉拐杖。

⑸骨髓干:形容筋骨衰老。

⑹介胄:犹甲胄,铠甲和头盔。

⑺长揖: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上官:指地方官吏。

⑻岁暮:年底。

⑼孰知:即熟知,深知。

⑽加餐:多进饮食。

⑾土门:即土门口,在今河阳孟县附近,是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壁:壁垒。

⑿杏园:在今河南汲县东南,为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

⒀势异:形势不同。

⒁岂择:岂能选择。端:端绪、思绪。

⒂迟回:徘徊。竟:终。

⒃被冈峦:布满山冈。

⒄丹:红。流血多,故川原染红。

⒅盘桓:留恋不忍离去。

⒆蓬室:茅屋。

⒇塌然:形容肝肠寸断的样子。摧肺肝:形容极度悲痛。

【白话译文】

四野的战争还没得到安平,我已经老了却得不到安宁。

子孙们在战场上尽都殉难,兵荒马乱又何需老命苟全。

扔掉拐杖出门去拼搏一番,同行的人也为我流泪辛酸。

庆幸牙齿完好胃口还不减,悲伤身骨瘦如柴枯槁不堪。

男儿既披戴盔甲从戎征战,也只好长揖不拜辞别长官。

听到老伴睡路上声声哀唤,严冬腊月仍然是裤薄衣单。

明知道死别最后一次见面,贫贱夫妻怎么不怜她饥寒。

今朝离去永不能回返家园,犹听她再三劝我努力加餐。

土门关深沟高垒防守坚严,杏园镇天险足恃偷渡实难。

形势变不比当年邺城之战,纵然是死去时间也有宽限。

人生世上都有个离合悲欢,哪管你饥寒交迫衰老病残!

想以前少壮年华国泰民安,竟不免徘徊踟蹰长吁短叹。

普天下应征入伍戒备森严,战争的烽火已弥漫了岗峦。

尸骸积山一草一木变腥膻,流血漂杵河流平原都红遍。

战火遍地何处觅人间乐园,勤王杀敌又岂敢犹豫盘桓。

毅然地抛弃茅棚奔赴前线,天崩地裂真叫人摧断肺肝!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三月。乾元元年(758年)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城(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十分可喜。然而昏庸的唐肃宗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各自镇守。安庆绪、史思明几乎重又占领洛阳。幸而郭子仪率领他的朔方军拆断河阳桥,才阻止了安史军队南下。为了扭转危局,急需补充兵力,于是在洛阳以西、潼关以东一带强行抓丁,连老汉、老妇也被迫服役。此诗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赏析】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唐军于邺城兵败之后,朝廷为防止叛军重新向西进扰,在洛阳一带到处征丁,连老翁老妇也不能幸免。《垂老别》就是抒写一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苦情。

一开头,诗人就把老翁放在“四郊未宁静”的时代的**气氛中,让他吐露出“垂老不得安”的遭遇和心情,语势低落,给人以沉郁压抑之感。他慨叹着说:“子孙都已在战争中牺牲了,剩下我这个老头,又何必一定要苟活下来!”话中饱蕴着老翁深重的悲思。战火逼近,官府要他上前线,于是老翁把拐杖一扔,颤巍巍地跨出了家门。“投杖出门去”,笔锋一振,暗示出主人公是一个深明大义的老人,他知道在这个多难的时代应该怎样做。但是他毕竟年老力衰了,同行的战士看到这番情景,不能不为之感叹唏嘘。“同行为辛酸”,就势跌落,从侧面烘托出这个已处于风烛残年的老翁的悲苦命运。“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牙齿完好无缺,说明还可以应付前线的艰苦生活,表现出老翁的倔强;骨髓行将榨干,又使他不由得悲愤难已。这里,语气又是一扬一跌,曲折地展示了老翁内心复杂的矛盾和变化。“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作为男子汉,老翁既已披上戎装,那就义无反顾,告别长官慷慨出发了。语气显得昂扬起来。

接下去,就出现了全诗最扣人心弦的描写:临离家门的时候,老翁原想瞒过老妻,来个不辞而别,好省去无限的伤心。谁知走了没有几步,迎面却传来了老妻的悲啼声。他唯一的亲人已哭倒在大路旁,褴褛的单衫正在寒风中瑟瑟抖动。这突然的发现,使老翁的心不由一下子紧缩起来。接着就展开了老夫妻间强抑悲痛、互相爱怜的催人泪下的心理描写:老翁明知生离就是死别,还得上前去搀扶老妻,为她的孤寒无靠吞声饮泣;老妻这时已哭得泪流满面,她也明知老伴这一去,十成是回不来了,但还在那里哑声叮咛:“到了前方,你总要自己保重,努力加餐呀!”这一小节细腻的心理描写,在结构上是一大跌落,把人物善良凄恻、愁肠寸断、难舍难分的情状,刻画得入木三分。正如吴齐贤《杜诗论文》所说:“此行已成死别,复何顾哉?然一息尚存,不能恝然,故不暇悲己之死,而又伤彼之寒也;乃老妻亦知我不返,而犹以加餐相慰,又不暇念己之寒,而悲我之死也。”究其所以感人,是因为诗人把“伤其寒”、“劝加餐”这类生活中极其寻常的同情劝慰语,分别放在“是死别”、“必不归”的极不寻常的特定背景下来表现。再加上无可奈何的“且复”,迥出人意的“还闻”,层层跌出,曲折状写,便收到了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土门”以下六句,用宽解语重又振起。老翁毕竟是坚强的,他很快就意识到必须从眼前凄惨的氛围中挣脱出来。他不能不从大处着想,进一步劝慰老妻,也似乎在安慰自己:“这次守卫河阳,土门的防线还是很坚固的,敌军要越过黄河上杏园这个渡口,也不是那么容易。情况和上次邺城的溃败已有所不同,此去纵然一死,也还早得很哩!人生在世,总不免有个聚散离合,哪管你是年轻还是年老!”这些故作通达的宽慰话语,虽然带有强自振作的意味,不能完全掩饰老翁内心的矛盾,但也道出了乱世的真情,多少能减轻老妻的悲痛。“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眼看就要分手了,老翁不禁又回想起年轻时候度过的那些太平日子,不免徘徊感叹了一阵。情思在这里稍作顿挫,为下文再掀波澜,预为铺垫。

“万国”以下六句,老翁把话头进一步引向现实,发出悲愤而又慷慨的呼声:“睁开眼看看吧!如今天下到处都是征战,烽火燃遍了山冈;草木丛中散发着积尸的恶臭,百姓的鲜血染红了广阔的山川,哪儿还有什么乐土?我们怎敢只想到自己,还老在那里踌躇徬徨?”这一小节有两层意思。一是逼真而广阔地展开了时代生活的画面,这是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真实写照。他告诉老妻:人间的灾难并不只是降临在他们两人头上,言外之意是要想开一些。一是面对凶横的敌人,他们不能再徘徊了,与其束手待毙,还不如扑上前去拼一场。通过这些既形象生动又概括集中的话语,诗人塑造了一个正直的、豁达大度而又富有爱国心的老翁形象,这在中国诗史上还不多见。从诗情发展的脉络来看,这是一大振起,难舍难分的局面终将结束了。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到狠下心真要和老妻诀别离去的时候,老翁突然觉得五脏六腑内有如崩裂似的苦痛。这不是寻常的离别,而是要离开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家乡。长期患难与共、冷暖相关的亲人,转瞬间就要见不到了,此情此景,老翁难以承受。感情的闸门再也控制不住,泪水汇聚成人间的深悲巨痛。这一结尾,情思大跌,却蕴蓄着丰厚深长的意境:独行老翁的前途将会怎样,被扔下的孤苦伶仃的老妻将否陷入绝境,仓皇莫测的战局将怎样发展变化,这一切都将留给读者去体会、想象和思索。

这首叙事短诗,并不以情节的曲折取胜,而是以人物的心理刻画见长。诗人用老翁自诉自叹、慰人亦即自慰的独白语气来展开描写,着重表现人物时而沉重忧愤、时而旷达自解的复杂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多变的情思基调,又决定了全诗的结构层次,于严谨整饬之中,具有跌宕起伏、缘情宛转之妙。

杜甫高出于一般诗人之处,主要在于他无论叙事抒情,都能做到立足生活,直入人心,剖精析微,探骊得珠,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准确传神地表现他那个时代的生活真实,概括劳苦人民包括诗人自己的无穷辛酸和灾难。他的诗,博得“诗史”的美称,决不是偶然的。

篇2:杜甫——《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注释:

投杖:扔掉拐杖。

介胄:即甲胄。铠甲和头盔。

长揖: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土门、杏园:均为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

岂择衰盛端:哪管什么老年人还是青年人的心愿?端:端绪、思绪。

迟回:徘徊。

盘桓:留恋不忍离去。

蓬室:茅舍。

赏析:

一对老夫妇把子孙全部献给了朝廷,到头来非但得不到官府的关心,反而还要把老翁拉去当兵老翁在与老伴生离死别之际,却又为老伴解宽心,这表面上的自作宽慰,更是深一层的五脏俱裂,让人魄动心惊

篇3:杜甫——《垂老别》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年代】:唐

【作者】:杜甫——《垂老别》

【内容】: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注释:

介胄:即甲胄,铠甲和头盔。

长揖: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土门、杏园:均是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

岂择衰老端:哪管什么老年人还是青年人的心愿?端。端绪、思绪。

迟回:徘徊。

盘桓:留恋不忍离去。

蓬室:茅舍。

赏析:

一对老夫妇把子孙全部献给了朝廷,到头来非但得不到官府关心,反而还要把老翁拉去当兵,老翁在与老伴生离死别之际,却又为老伴解宽心。这表面上的年历作宽慰,更是深一层的五脏俱裂,让人魄动心惊。

篇4:《垂老别》杜甫

杜甫

四郊未宁静,

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

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

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

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

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

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

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

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

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

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

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

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

峰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

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

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

塌然摧肺肝。

杜甫诗鉴赏:

全诗可分五部分。

首四句为一段,叙述老人被征服役。“未宁静”

说明战乱未平;而垂幕之年却不得安宁,正深刻揭露统治者强征拉伕的残酷现实。《新安吏》征及中男,《石壕吏》拉走老妇,《垂老别》则老翁亦不得免。

“子孙”二句,意为子孙均死于军中,我这一身又何足惜,上句写人民牺牲惨重,照应“未宁静”;下句以反诘句意写抗敌激情,承应“不得安”。起势慷慨激昂,为下文垂老别家,投戎抗敌作铺垫。“投杖”六句为二段,叙述老人慷慨从军的情状。“投杖”,扔掉拐杖,拿起武器,写老人从军之英姿。“同行为辛酸”,不写自己辛酸,反写同行为己辛酸,正反衬自己辛酸之浓重。是诗人善用的表现手法。“幸有”句以宽慰语意作转进一层的描写,是说幸亏牙齿尚存,胃口尚好;“所悲”句又点出垂暮之年,叹自己骨髓枯干,身已老迈,不堪争战了。接下“男儿”二句以侠气尚在,长揖告别上官,身体虽已老朽,但身披甲胄,豪侠之气尚存,长揖告辞,慷慨上路,写得激奋昂扬。这六句一句一转,一转一意,极尽腾挪跌宕之至。

“老妻”六句为三段,叙述一对老夫妻告别的情状。“卧路啼”,写悲伤;“衣裳单”,写贫寒。而送行只有“老妻”,照应“子孙阵亡尽”,揭示安史乱中人民大众的沉重负担和惨重牺牲。此句承上“长揖别上官”, 不写征途,反写老妻,揭示了老人对亲人的无限深情,就眼前送别的实景来表现人物的悲愤的内心。

“孰知”二句承“衣裳单”作深一层铺写,生死诀别本令人肝肠痛断,而岁暮、衣单、老妻身体寒冷,犹令人痛心。“此去”二句转入老妻对征人的'关切。“必不归”承应“焉用身独完”。“还闻劝加餐”,两句是说明知其“必不归”,还听到老妻“努力加餐饭”的劝勉。“必不”,“还闻”,一句一转,老妻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六句描写夫妻永诀情状,夫伤妻寒,妻劝夫餐,相互怜痛,情极痛极。

“土门”八句为四段,叙写老人宽慰老妻并“土门”二句,说“壁甚坚”,说“度亦难”,是说壁垒坚固,黄河难度,叛军很难得势,故此行危险不大。“势异”二句,承上铺叙,意为此时的战争形势不同于邺城,纵然会战死也得一段时间。这是从大的方面宽慰老妻。“人生”二句承上又转,由宽慰转入自慰自解。

人生离合不定,这是就人生的悲欢离合作一般论述,用以劝慰老妻,也用以自慰,望老妻不要过分悲伤。

“忆昔”承上又转,由自慰转入自励。回忆自己年壮的那些日子,感慨不已。这是因自己年老而不能象年青人那样驰骋疆场、立功报国而悲叹感慨。一转慷慨,诗情昂扬动人。这一段,承上之永诀,忽作相慰语,忽作自奋语,老翁之关切,豁达、壮志,在曲折跌宕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万国”以下八句为五段,就眼前战乱景况抒写老人的激昂慷慨的爱国激情。“万国”四句描绘了战火遍野,山河破碎,百姓惨死的图景。“尽”、“被”、“ 积尸”、“流血”,渲染国家之伤残,人民之流血,语带强烈悲愤。这四句承上“少壮日”,由忆昔转入现实,为最后收结作准备。“何乡”四句承上宽慰作转折,转入奋身卫国。“何乡”,“安敢”,以反诘句式说明现在海内没有不从役之人,也没有不乱之地,无乡可居,何敢盘桓?只有奋身报国,方可得到安宁。

“ 弃绝”二句以绝然离家从军作结。前说“迟回长叹”,这里说“安敢盘桓”,毅然出征,不迟回,不苟且,不再顾及身家性命了。但离开相依为命的老妻,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屋,怎能不令人痛断肝肠,照应首段,缠绵而又悲壮。

全诗刻画了一位投杖从戎、舍身卫国的老英雄形象。悲壮慷慨,声情凄壮,惑人肺腑。

篇5:杜甫《垂老别》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垂老别》赏析:

在平定安史叛乱的战争中,唐军于邺城兵败之后,朝廷为防止叛军重新向西进扰,在洛阳一带到处征丁,连老翁老妇也不能幸免。《垂老别》就是抒写一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苦情。

一开头,诗人就把老翁放在“四郊未宁静”的时代的**气氛中,让他吐露出“垂老不得安”的遭遇和心情,语势低落,给人以沉郁压抑之感。他慨叹着说:子孙都已在战争中牺牲了,剩下我这个老头,又何必一定要苟活下来!话中饱蕴着老翁深重的悲思。现在,战火逼近,官府要我上前线,那么,走就走吧!于是老翁把拐杖一扔,颤巍巍地跨出了家门。“投杖出门去”,笔锋一振,暗示出主人公是一个深明大义的老人,他知道在这个多难的时代应该怎样做。但是他毕竟年老力衰了,同行的战士看到这番情景,不能不为之感叹欷歔。“同行为辛酸”,就势跌落,从侧面烘托出这个已处于风烛残年的老翁的悲苦命运。“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牙齿完好无缺,说明还可以应付前线的艰苦生活,表现出老翁的倔强;骨髓行将榨干,又使他不由得悲愤难已。这里,语气又是一扬一跌,曲折地展示了老翁内心复杂的矛盾和变化。“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作为男子汉,老翁既已披上戎装,那就义无反顾,告别长官慷慨出发吧。语气显得昂扬起来。

接下去,就出现了全诗最扣人心弦的描写:临离家门的时候,老翁原想瞒过老妻,来个不辞而别,好省去无限的伤心。谁知走了没有几步,迎面却传来了老妻的悲啼声。啊!唯一的亲人已哭倒在大路旁,褴褛的单衫正在寒风中瑟瑟抖动。这突然的发现,使老翁的心不由一下子紧缩起来。接着就展开了老夫妻间强抑悲痛、互相爱怜的催人泪下的心理描写:老翁明知生离就是死别,还得上前去搀扶老妻,为她的孤寒无靠吞声饮泣;老妻这时已哭得泪流满面,她也明知老伴这一去,十成是回不来了,但还在那里哑声叮咛:到了前方,你总要自己保重,努力加餐呀!这一小节细腻的心理描写,在结构上是一大跌落,把人物善良凄恻、愁肠寸断、难舍难分的情状,刻画得入木三分。正如吴齐贤《杜诗论文》所说:“此行已成死别,复何顾哉?然一息尚存,不能恝然,故不暇悲己之死,而又伤彼之寒也;乃老妻亦知我不返,而犹以加餐相慰,又不暇念己之寒,而悲我之死也。”究其所以感人,是因为诗人把“伤其寒”、“劝加餐”这类生活中极其寻常的同情劝慰语,分别放在“是死别”、“必不归”的极不寻常的特定背景下来表现。再加上无可奈何的“且复”,迥出人意的“还闻”,层层跌出,曲折状写,便收到了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土门”以下六句,用宽解语重又振起。老翁毕竟是坚强的,他很快就意识到必须从眼前凄惨的氛围中挣脱出来。他不能不从大处着想,进一步劝慰老妻,也似乎在安慰自己:这次守卫河阳,土门的防线还是很坚固的,敌军要越过黄河上杏园这个渡口,也不是那么容易。情况和上次邺城的溃败已有所不同,此去纵然一死,也还早得很哩!人生在世,总不免有个聚散离合,哪管你是年轻还是年老!这些故作通达的宽慰话语,虽然带有强自振作的意味,不能完全掩饰老翁内心的矛盾,但也道出了乱世的真情,多少能减轻老妻的悲痛。“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眼看就要分手了,老翁不禁又回想起年轻时候度过的那些太平日子,不免徘徊感叹了一阵。情思在这里稍作顿挫,为下文再掀波澜,预为铺垫。

“万国”以下六句,老翁把话头进一步引向现实,发出悲愤而又慷慨的呼声:睁开眼看看吧!如今天下到处都是征战,烽火燃遍了山冈;草木丛中散发着积尸的恶臭,百姓的鲜血染红了广阔的山川,哪儿还有什么乐土?我们怎敢只想到自己,还老在那里踌躇徬徨?这一小节有两层意思。一是逼真而广阔地展开了时代生活的画面,这是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真实写照。他告诉老妻:人间的灾难并不只是降临在我们两人头上,言外之意是要想开一些。一是面对凶横的敌人,我们不能再徘徊了,与其束手待毙,还不如扑上前去拚一场!通过这些既形象生动又概括集中的话语,诗人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正直的、豁达大度而又富有爱国心的老翁形象,这在中国诗史上还不多见。从诗情发展的脉络来看,这是一大振起,难舍难分的局面终将结束了。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到狠下心真要和老妻决别离去的'时候,老翁突然觉得五内有如崩裂似的苦痛。这不是寻常的离别,而是要离开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家乡呵!长期患难与共、冷暖相关的亲人,转瞬间就要见不到了,此情此景,将何以堪!感情的闸门再也控制不住,泪水汇聚成人间的深悲巨痛。这一结尾,情思大跌,却蕴蓄着何等丰厚深长的意境:独行老翁的前途将会怎样,被扔下的孤苦伶仃的老妻将否陷入绝境,苍黄莫测的战局将怎样发展变化,这一切都将留给读者自己去体会、想象、思索……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首叙事短诗,并不以情节的曲折取胜,而是以人物的心理刻画见长。诗人用老翁自诉自叹、慰人亦即自慰的独白语气来展开描写,着重表现人物时而沉重忧愤、时而旷达自解的复杂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多变的情思基调,又决定了全诗的结构层次,于谨严整饬之中,具有跌宕起伏、缘情宛转之妙。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评此诗叙别妻,“忽而永诀,忽而相慰,忽而自奋,千曲百折,末段又推开解譬,作死心塌地语,犹云无一寸干净地,愈益悲痛”,是很有道理的。

杜甫高出于一般诗人之处,主要在于他无论叙事抒情,都能做到立足生活,直入人心,剖精析微,探骊得珠,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准确传神地表现他那个时代的生活真实,概括劳苦人民包括诗人自己的无穷辛酸和灾难。他的诗,博得“诗史”的美称,决不是偶然的。

篇6:《新婚别》杜甫全诗鉴赏

《新婚别》杜甫全诗鉴赏

新婚别全诗写出了当时人民面对战争的态度和复杂的心理,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巨大不幸。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⑴,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⑵,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⑶。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⑷。

妾身未分明⑸,何以拜姑嫜⑹?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⑺。

生女有所归⑻,鸡狗亦得将⑼。

君今往死地⑽,沉痛迫中肠⑾。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⑿。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⒀。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⒁。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⒂。

罗襦不复施⒃,对君洗红妆⒄。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⒅。

人事多错迕⒆,与君永相望⒇。

【注释】

⑴兔丝:即菟丝子,一种蔓生的草,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干上生长。比喻女子嫁给征夫,相处难久。

⑵结发:这里作结婚解。君妻:一作“妻子”。

⑶无乃:岂不是。

⑷河阳:今河南孟县,当时唐军与叛军在此对峙。

⑸身:身份,指在新家中的名份地位。唐代习俗,嫁后三日,始上坟告庙,才算成婚。仅宿一夜,婚礼尚未完成,故身份不明。

⑹姑嫜(zhāng):婆婆、公公。

⑺藏:躲藏,不随便见外人。

⑻归:古代女子出嫁称“归”。

⑼将:带领,相随。这两句即俗语所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⑽往死地:指“守边赴河阳”。死地:冒死之地。

⑾迫:煎熬、压抑。中肠:内心。

⑿苍黄:同“仓皇”,匆促、慌张。这里意思是多所不便,更麻烦。

⒀事戎行:从军打仗。戎行:军队。

⒁“妇人”两句:意谓妇女随军,会影响士气。扬:高昂。

⒂久致:许久才制成。襦(rú):短衣。裳:下衣。

⒃不复施:不再穿。

⒄洗红妆:洗去脂粉,不再打扮。

⒅双翔:成双成对地一起飞翔。此句写出了女子的寂寞和对那些能够成双成对的鸟儿的羡慕。

⒆错迕(wǔ):错杂交迕,就是不如意的意思。

⒇永相望:永远盼望重聚。表示对丈夫的爱情始终不渝。

【白话译文】

菟丝把低矮的蓬草和麻绳缠绕,它的蔓儿怎么能爬得远!

把女儿嫁给就要从军的人哪,倒不如早先就丢在大路旁边!

我和你做了结发夫妻,连床席一次也没能睡暖;

昨天晚上草草成亲,今天早晨便匆匆告别,这婚期岂不是太短,太短!

你到河阳去作战,离家虽然不远,可已经是边防前线;

我们还没有举行拜祭祖先的大礼呀,叫人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见?

我做女儿的时光,不论黑夜还是白天,爹妈从不让我抛头露面;

有道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今我嫁到你家,爹妈盼的是平平安安!

你今天就要上战场,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间;

多想跟你一块儿去呀,只怕是形势紧急,军情多变。

你不用为新婚离别难过啊,要在战争中为国家多多出力;

我不能随你去,妇女跟着军队,恐怕会影响士气。

唉!我本是穷人家女儿,好不容易才制办了这套丝绸的嫁衣;

可从现在起我就把它脱掉,再当面洗掉脂粉,一心一意等着你!

你看,天上的鸟儿都自由自在地飞翔,不论大的小的,全是成对成双;

可人世间不如意的事儿本来就多啊,但愿你和我两地同心,永不相忘!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三月,唐朝六十万大军败于邺城,国家局势十分危急。为了迅速补充兵力,统治者实行了无限制、无章法、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些现象,怀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写成“三吏三别”六首诗作。这次战争,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的穷兵黩武有所不同,它是一种救亡图存的努力。所以,杜甫一面深刻揭露兵役的黑暗,批判“天地终无情”,一面又不得不拥护这种兵役;他既同情人民的痛苦,又不得不含泪安慰、劝勉那些未成丁的“中男”走上前线。这首《新婚别》是“三别”的第一篇。

【赏析】

杜甫“三别”中的《新婚别》,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这首诗采用独白的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

全诗大致可分为三段,也可以说是三层,但是这三层并不是平列的,而是一层比一层深,一层比一层高,而且每一层当中又都有曲折。这是因为诗中人物的心情本来就是很复杂的。

第一段,从“兔丝附蓬麻”到“何以拜姑嫜”,主要是写新娘子诉说自己的不幸命运。她是刚过门的新嫁娘,过去和丈夫没见过面,没讲过话。所以语气显得有些羞涩,有些吞吞吐吐。这表现在开头两句:“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新嫁娘这番话不是单刀直入,而是用比喻来引起的。这很符合她的特定身份和她这时的心理状态。兔丝,即“菟丝”,是一种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别的植物身上。“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所以,寄生在蓬麻上的菟丝,它的蔓儿也就不能延长。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现在她嫁的是一个“征夫”,很难指望白头偕老,用“菟丝附蓬麻”的比喻非常贴切。“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是一种加重的说法,这位新娘子之所以会伤心到这步田地,“结发为君妻”以下的八句,正是申明了这个问题的原因。“结发”二字,说明这个新娘子对丈夫的好歹看得很重,因为这关系到她今后一生的命运。然而,这洞房花烛之夜,却就是生离死别之时,头一天晚上刚结婚,第二天一早就得走,连床席都没有睡暖,这根本不像是结发夫妻过的生活。“无乃太匆忙”的“无乃”,是反问对方的口气,意即“岂不是”。如果是为了别的什么事,匆忙相别,也还罢了,因为将来还可以团圆,偏偏丈夫又是到河阳去作战,将来的事且不说,眼面前,媳妇的身份都没有明确,妻子也就无法去拜见公婆、侍候公婆。古代婚礼,新嫁娘过门三天以后,要先告家庙、上祖坟,然后拜见公婆,正名定分,才算成婚。“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两句,点明了造成新婚别的根由是战争;同时说明了当时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守边”战争。从诗的结构上看,这两句为下文“君今往死地”和“努力事戎行”张本。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广大地区沦陷,边防不得不往内地一再迁移,而此时,边境是在洛阳附近的河阳,守边居然守到唐王朝自己家门口来了,这不能不让诗人感到十分可叹。所以,这两句也是对统治阶级昏庸误国的讥讽,诗人在这里用的是一种“婉而多讽”的写法。

第二段,从“父母养我时”到“形势反苍黄”。新娘子把话题由自身进一步落到丈夫身上了。她关心丈夫的死活,并且表示了对丈夫的忠贞,要和他一同去作战。“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当年父母对她非常疼爱,把她当作宝贝似的。然而女大当嫁,父母也不能藏她一辈子,还是不能不把她嫁人,而且嫁谁就得跟谁。“鸡狗亦得将”,“将”字当“跟随”讲,就是俗话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是新婚之时,“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丈夫要到那九死一生的战场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她就不能再依靠谁了。想到这些,这让她沉痛得柔肠寸断。紧接着,新娘子表示:“我本来决心要随你前去,死也死在一起,省得牵肠挂肚。但又怕这样一来,不但没有好处,反而要把事情弄得糟糕,更复杂。军队里是不允许有年轻妇女的,你带着妻子去从军,也有许多不方便,我又是一个刚出门的闺女,没见过世面,更不用说是打仗了。真是叫人左右为难。”这段话,刻画了新娘子那种心痛如割、心乱如麻的矛盾心理,非常曲折、深刻。

诗的第三段,是从“勿为新婚念”到“与君永相望”。在这里,女主人公经过一番痛苦的倾诉和内心剧烈的斗争以后,终于从个人的不幸中、从对丈夫的关切中,跳了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把眼光放得更远了。“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她一变哀怨沉痛的诉说而为积极的鼓励,话也说得痛快,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吞吞吐吐的了,她决定不随同丈夫前去,并且,为了使丈夫一心一意英勇杀敌,她表示了自己生死不渝的`坚贞爱情。这爱情,是通过一些看来好像不重要,其实却大有作用的细节,或者说具体行动表达出来的。这就是“自嗟贫家女”这四句所描写的。新娘说,费了许久的心血好不容易才备办得一套美丽的衣裳,现在不再穿了。并且,当着丈夫的面,她这就把脸上的脂粉洗掉。丈夫走了以后,我更没心情梳妆打扮了。这固然是她对丈夫坚贞专一的爱情的表白,但是更可贵的,是她的目的在于鼓励丈夫,好叫他放心地、并且满怀信心、满怀希望地去杀敌。她对丈夫的鼓励是明智的。因为只有把幸福的理想寄托在丈夫的努力杀敌、凯旋归来上面,才有实现的可能。应该说,她是识大体,明大义的。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这四句是全诗的总结。其中有哀怨,有伤感,但是已经不像最初那样强烈、显著,主要意思还是在鼓励丈夫,所以才说出“人事多错迕”,好像有点人不如鸟,但立即又振作起来,说出了“与君永相望”这样含情无限的话,用生死不渝的爱情来坚定丈夫的斗志。

《新婚别》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结合的作品。诗人运用了大胆的浪漫的艺术虚构,实际上杜甫不可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不可能去偷听新娘子对新郎官说的私房话。在新娘子的身上倾注了作者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另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上,《新婚别》又具有现实主义的精雕细琢的特点,诗中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通过曲折剧烈的痛苦的内心斗争,最后毅然勉励丈夫“努力事戎行”,表现战争环境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丝毫没有给读者勉强和抽象之感,而显得非常自然,符合事件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并且能让读者深受感染。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新婚别》的一大艺术特点。诗人化身为新娘子,用新娘子的口吻说话,非常生动、逼真。诗里采用了不少俗语,这也有助于语言的个性化,因为他描写的本来就是一个“贫家女”。

此外,在押韵上,《新婚别》和《石壕吏》有所不同。《石壕吏》换了好几个韵脚,《新婚别》却是一韵到底,《垂老别》和《无家别》也是这样。这大概和诗歌用人物独白的方式有关,一韵到底,一气呵成,更有利于主人公的诉说,也更便于读者的倾听。

篇7:鉴赏杜甫垂老别原文及翻译

鉴赏杜甫垂老别原文及翻译

【原文】

《垂老别》 杜甫

四郊未宁静,垂老(1)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2)身独完(3)!

投杖(4)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5),长揖(6)别上官(7)。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8)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9)壁(10)甚坚,杏园(11)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12)!

忆昔少壮日,迟回(13)竟(14)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15)。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16)!

弃绝蓬室居,塌然(17)摧肺肝。

【注释】

(1)垂老:将老。

(2)焉用:何以。

(3)身独完:独自活下去,完即活。

(4)投杖:扔掉拐杖。

(5)介胄:即甲胄。铠甲和头盔。

(6)长揖: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7)上官:指地方官吏。

(8)孰知:深知。

(9)土门:在河阳附近,是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

(10)壁:壁垒。

(11)杏园:在今河南极县,为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

(12)端:端绪、思绪。

(13)迟回:徘徊。

(14)竟:终。

(15)丹:红。

(16)盘桓:留恋不忍离去。

(17)塌然:形容肝肠寸断的样子。

【译文】

四野的战争还没有得到安平,(我)已经老了(却)得不到安宁。

子孙们在战场上尽都殉难,兵荒马乱又何需老命苟全。

扔掉拐杖出门去拼搏一番,同行的人也为我流泪辛酸。

庆幸牙齿完好胃口不减,悲伤骨瘦如柴枯槁不堪。

男儿既披戴盔甲从戎征战,也只好长揖不拜辞别长官。

听到老伴睡在路上声声哀唤,严冬腊月仍然是裤薄衣单。

明知道死别最后一次见面,贫贱夫妻怎么不怜她饥寒。

今朝离去永不能回返家园,犹听她再三劝我努力加餐。

土门关深沟高垒防守坚严,杏园镇天险足恃偷渡实难。

形势变不比当年邺城之战,纵然是死去时间也有宽限。

人生世上都有个离合悲欢,哪管你饥寒交迫衰老病残!

想以前少壮年华国泰民安,竟不免徘徊踟蹰长吁短叹。

普天下应征入伍戒备森严,战争的烽火已弥漫了岗峦。

尸骸积山一草一木变腥膻,流血漂杵河流平原都红遍。

战火遍地何处觅人间乐园,勤王杀敌又岂敢犹豫盘桓。

毅然地抛弃茅棚奔赴前线,天崩地裂真叫人摧断肺肝

【创作背景】

《垂老别》是杜甫著名的组诗《三吏》和《三别》六首中的一首。它的写作背景和过程,和其它五首一样,都是在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三月唐王朝九节度的六十万大兵溃于邺城这一特定的`危急时期,和自洛阳以西至渔关这一特定的后方地带,杜甫根据他的所闻所见所经历写成的。朝廷为防止叛军重新向西进扰,在洛阳一带到处征丁,连老翁老妇也不能幸免。《垂老别》就是抒写一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苦情。

篇8:鉴赏杜甫垂老别原文及赏析

鉴赏杜甫垂老别原文及赏析

【原文】

《垂老别》 杜甫

四郊未宁静,垂老(1)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2)身独完(3)!

投杖(4)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5),长揖(6)别上官(7)。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8)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9)壁(10)甚坚,杏园(11)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12)!

忆昔少壮日,迟回(13)竟(14)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15)。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16)!

弃绝蓬室居,塌然(17)摧肺肝。

【注释】

(1)垂老:将老。

(2)焉用:何以。

(3)身独完:独自活下去,完即活。

(4)投杖:扔掉拐杖。

(5)介胄:即甲胄。铠甲和头盔。

(6)长揖: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7)上官:指地方官吏。

(8)孰知:深知。

(9)土门:在河阳附近,是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

(10)壁:壁垒。

(11)杏园:在今河南极县,为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

(12)端:端绪、思绪。

(13)迟回:徘徊。

(14)竟:终。

(15)丹:红。

(16)盘桓:留恋不忍离去。

(17)塌然:形容肝肠寸断的样子。

【赏析】

一开头,诗人就把老翁放在“四郊未宁静”的时代的**气氛中,让他吐露出“垂老不得安”的遭遇和心情,语势低落,给人以沉郁压抑之感。他慨叹着说: “子孙都已在战争中牺牲了,剩下我这个老头,又何必一定要苟活下来!”话中饱蕴着老翁深重的悲思。战火逼近,官府要他上前线,于是老翁把拐杖一扔,颤巍巍地跨出了家门。“投杖出门去”,笔锋一振,暗示出主人公是一个深明大义的老人,他知道在这个多难的时代应该怎样做。但是他毕竟年老力衰了,同行的战士看到这番情景,不能不为之感叹唏嘘。“同行为辛酸”,就势跌落,从侧面烘托出这个已处于风烛残年的老翁的悲苦命运。“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牙齿完好无缺,说明还可以应付前线的艰苦生活,表现出老翁的倔强;骨髓行将榨干,又使他不由得悲愤难已。这里,语气又是一扬一跌,曲折地展示了老翁内心复杂的矛盾和变化。“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作为男子汉,老翁既已披上戎装,那就义无反顾,告别长官慷慨出发了。语气显得昂扬起来。

接下去,就出现了全诗最扣人心弦的描写:临离家门的时候,老翁原想瞒过老妻,来个不辞而别,好省去无限的伤心。谁知走了没有几步,迎面却传来了老妻的悲啼声。他唯一的亲人已哭倒在大路旁,褴褛的单衫正在寒风中瑟瑟抖动。这突然的发现,使老翁的心不由一下子紧缩起来。接着就展开了老夫妻间强抑悲痛、互相爱怜的催人泪下的心理描写:老翁明知生离就是死别,还得上前去搀扶老妻,为她的孤寒无靠吞声饮泣;老妻这时已哭得泪流满面,她也明知老伴这一去,十成是回不来了,但还在那里哑声叮咛:“到了前方,你总要自己保重,努力加餐呀!”这一小节细腻的心理描写,在结构上是一大跌落,把人物善良凄恻、愁肠寸断、难舍难分的情状,刻画得入木三分。正如吴齐贤《杜诗论文》所说:“此行已成死别,复何顾哉?然一息尚存,不能恝然,故不暇悲己之死,而又伤彼之寒也;乃老妻亦知我不返,而犹以加餐相慰,又不暇念己之寒,而悲我之死也。”究其所以感人,是因为诗人把“伤其寒”、“劝加餐”这类生活中极其寻常的同情劝慰语,分别放在“是死别”、“必不归”的极不寻常的特定背景下来表现。再加上无可奈何的“且复”,迥出人意的“还闻”,层层跌出,曲折状写,便收到了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土门”以下六句,用宽解语重又振起。老翁毕竟是坚强的,他很快就意识到必须从眼前凄惨的氛围中挣脱出来。他不能不从大处着想,进一步劝慰老妻,也似乎在安慰自己:“这次守卫河阳,土门的防线还是很坚固的,敌军要越过黄河上杏园这个渡口,也不是那么容易。情况和上次邺城的溃败已有所不同,此去纵然一死,也还早得很哩!人生在世,总不免有个聚散离合,哪管你是年轻还是年老!”这些故作通达的宽慰话语,虽然带有强自振作的意味,不能完全掩饰老翁内心的矛盾,但也道出了乱世的真情,多少能减轻老妻的'悲痛。“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眼看就要分手了,老翁不禁又回想起年轻时候度过的那些太平日子,不免徘徊感叹了一阵。情思在这里稍作顿挫,为下文再掀波澜,预为铺垫。

“万国”以下六句,老翁把话头进一步引向现实,发出悲愤而又慷慨的呼声:“睁开眼看看吧!如今天下到处都是征战,烽火燃遍了山冈;草木丛中散发着积尸的恶臭,百姓的鲜血染红了广阔的山川,哪儿还有什么乐土?我们怎敢只想到自己,还老在那里踌躇徬徨?”这一小节有两层意思。一是逼真而广阔地展开了时代生活的画面,这是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真实写照。他告诉老妻:人间的灾难并不只是降临在他们两人头上,言外之意是要想开一些。一是面对凶横的敌人,他们不能再徘徊了,与其束手待毙,还不如扑上前去拼一场。通过这些既形象生动又概括集中的话语,诗人塑造了一个正直的、豁达大度而又富有爱国心的老翁形象,这在中国诗史上还不多见。从诗情发展的脉络来看,这是一大振起,难舍难分的局面终将结束了。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到狠下心真要和老妻诀别离去的时候,老翁突然觉得五脏六腑内有如崩裂似的苦痛。这不是寻常的离别,而是要离开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家乡。长期患难与共、冷暖相关的亲人,转瞬间就要见不到了,此情此景,老翁难以承受。感情的闸门再也控制不住,泪水汇聚成人间的深悲巨痛。这一结尾,情思大跌,却蕴蓄着丰厚深长的意境:独行老翁的前途将会怎样,被扔下的孤苦伶仃的老妻将否陷入绝境,仓皇莫测的战局将怎样发展变化,这一切都将留给读者去体会、想象和思索。

《登兖州城楼》杜甫全诗鉴赏

《小池》全诗鉴赏

杜甫《恨别》诗歌鉴赏

杜甫《无家别》鉴赏

《泪》李商隐全诗鉴赏

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鉴赏

王昌龄《从军行》全诗翻译鉴赏

杜甫三别

杜甫——《恨别》

范云《别诗》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垂老别》全诗鉴赏(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杜甫《垂老别》全诗鉴赏,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