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谏论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共含13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kamijian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者以势驱之耳。
(节选自苏洵《谏论》)
1.下列句中加△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且告之曰(将要) B.跳而越者与千金(给予)
C.顾见猛虎(回头) D.而越之如康庄矣(宽阔平坦的大道)
2.下列句中加△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有与之临乎渊谷者 B. 能跳而越此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乃记之而去
C. 不然为怯 D. 其怯者犹未能也士卒多为用者 其真不知马也
3.这段文字认为勇与怯皆为以势驱之。其中的势内涵丰富:对勇者而言,是指 ;对半勇半怯者而言,是指 ;对怯者而言,是指逃命。(2分)
4.本文认为人没有勇和怯之分,关键是情势驱使他罢了。你是怎样认为的呢?(2分)
答案:
1.A(2分)
2.B(2分)
3.耻怯(面子) 奔利(金钱)(2分。每格1分)
4.例如:①这种观点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即情势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制约作用,因而有一定的合理性。②人是有勇敢和怯懦之分的,不然,怎么会有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人呢?③对人要作具体分析,有的人是环境的奴隶,而有的人敢于挑战环境,因此,不能一概而论。(2分。本题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其说盖出于仲尼。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论,秦帝立悟。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吾故曰:顾用之之术何如耳。然则奚术而可?曰:机智勇辩如古游说之士而已。夫游说之士,以机智勇辩济其诈,吾欲谏者,以机智勇辩济其忠。请备论其效。周衰,游说炽于列国,自是世有其人。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说而从者十九,谏而死者皆是,说而死者未尝闻。然而抵触忌讳,说或甚于谏。由是知不必乎讽,而必乎术也。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此理而谕之也。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武公以麋鹿胁顷襄,而楚不敢图周。此势而禁之也。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朱建以富贵饵闳孺,而辟阳赦。此利而诱之也。苏秦以牛后羞韩,而惠王按剑太息;范睢以无王耻秦,而昭王长跪请教。此激而怒之也。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悟则明,惧则恭,奋则勤,立则勇,容则宽,致君之道尽于此矣。吾观昔之臣,言必从,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魏征),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欤?噫!龙逢、比干不获称良臣,无苏秦、张仪之术也;苏秦、张仪不免为游说,无龙逢、比干之心也。是以龙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以为谏法。
(选自苏洵《谏论(上)》,有删节)
【注释】险(bì):不正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进谏的大臣能否达到让国君纳谏的目的,不取决于进谏的形式,只看使用的进谏方法是否恰当。
B、文章倡导要像古代游说诸侯的策士那样进谏,即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学会以理服人、以利诱人、以势压人、以话激人、以隐语启人。
C、作者在文末表示,自己将学习龙逢、比干的忠心,学习苏秦、张仪的游说方法,用以进谏时取法。
D、本文着重阐述进谏的方式和方法。铺排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气势不凡;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各种论证方法的运用,使得观点突出,层次鲜明。
参考答案:
8.B。致:向君王表达建议,劝谏。
9.C。③不是进谏方法;⑤不是作者认为正确的五种方法。
10.D。比喻论证有误。那么君主比夏桀、商纣还稍强一些,我进谏一百次他会听从一百次的,何况是虚心纳谏的君主呢?如果不能掌握适当的方法,那么君主比唐尧、虞舜还稍差一些,我进谏一百次他会不听从一百次的,何况是拒绝忠言的君主呢?情况如此,那么什么方法才可以呢?答道: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就像古代游说诸侯的策士那样就可以了。那般游说诸侯的策士,靠着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助成他的诡诈;我要进谏君主,靠着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助成我的忠贞。让我全面论述一下它的实际效果吧!周朝衰落,游说之风在诸侯各国间兴盛起来,从此以后,世世代代都有这样的人物。我只是对这种现象感到奇怪:进谏君主而被听从的仅有百分之一,游说君主而被听从的却占十分之九,进谏君主因而丧命的比比皆是,游说君主因而丧命的却没有听说过,然而触犯君主的禁忌,戳到君主的痛处,有时游说比进谏还严重呢。由此可知,关键不一定在讽谏上,而一定在方法上。游说的方法可供进谏时取法的有五种:讲清道理开导他,从形势上禁止他,使用利益引诱他,刺激他以便警醒他,含蓄委婉地讽谕他,这些就是所说的五种方法。触龙认为赵太后爱女儿胜过爱儿子,眨眼之间长安君就出国做人质去了;甘罗拿武安君死在杜邮这件事诘问张唐,张唐答应去做燕相并且定了出发日期;这些就是讲清道理开导他的事例呀。子贡用忧虑国内就不应征伐强国来指教田常,于是齐国就只好不征伐鲁国了;武公用麋鹿披上虎皮,必将招来众人攻击威胁顷襄王,于是楚国就不敢谋划进攻西周了。这些就是从形势上禁止他的事例呀。田生用万户侯打动张卿,(让他按照吕后的意图暗示群臣,请求封吕后为王,并且建议吕后加封刘泽,巩固吕的地位)于是刘泽被封王了;朱建用富贵引诱闳孺,(让他劝说惠帝释放辟阳侯)于是辟阳侯就被赦免了。这些就是使用利益引诱他的事例呀。苏秦用韩国本是大国,却落了个牛后的名义羞辱韩惠王,于是韩惠王手按宝剑,仰天长吁一声;范睢用四大贵人独断专行,秦国简直等于没有国王耻笑秦昭王,于是秦昭王跪下请教。这些就是刺激他以便警醒他的事例呀。苏代用土偶人至死不离故土的故事讥笑田文,楚国射雁猎手用弋射诸侯鼓动顷襄王。这些就是含蓄委婉地讽谕他的事例呀。以上五种,都是见解偏颇、不够公平的说法。虽然如此,由忠臣来运用它,完全可以成功。什么缘故呢?讲清道理开导他,君主即使昏庸,也一定会醒悟;从形势上禁止他,君主即使骄傲,也一定会害怕;使用利益引诱他,君主即使怠惰,也一定会振奋起来;刺激他以便警醒他,君主即使懦弱,也一定会坚强起来;含蓄委婉地讽谕他,君主即使凶暴,也一定会接受意见。醒悟就会明白,害怕就会谨慎,振奋就会勤劳,坚强就会勇敢,接受就会宽厚。辅助君主的正确方法,全在这里了。照我看来,从前做臣子的,提出意见必定听从,治理政事必定成功,没有谁比得上唐代魏郑公。当初,他其实学的纵横家的学说,这就是所谓能掌握适当方法的人吧?唉!龙逢、比干进谏国君,招致杀身之祸,也不能称为好臣子,因为他们没有苏秦、张仪的得力方法;苏秦、张仪游说国君,取得功名利禄,可是不免被人讥为游说之徒,因为他们没有龙逢、比干的耿耿忠心。因此,对于龙逢、比干,我肯定并学习他们的心地,但是却不肯定并学习他们的方法;对于苏秦、张仪,我肯定并学习他们的方法,但是却不肯定并学习他们的心地,以便供进谏时取法。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者以势驱之耳。(节选自苏洵《谏论》)
1.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告之曰(将要)
B.跳而越者与千金(给予)
C.顾见猛虎(回头)
D.而越之如康庄矣(宽阔平坦的大道)
2.下列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与之临乎渊谷者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B.能跳而越此 乃记之而去
C.不然为怯 士卒多为用者
D.其怯者犹未能也 其真不知马也
3.这段文字认为“勇”与“怯”皆为“以势驱之”。其中的“势”内涵丰富:对勇者而言,是指___________;对半勇半怯者而言,是指_________;对怯者而言,是指逃命。
4.本文认为人没有勇和怯之分,关键是情势驱使他罢了。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B
3.耻怯(面子)、奔利(金钱)
4.例如:
①这种观点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即情势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制约作用,因而有一定的合理性。
②人是有勇敢和怯懦之分的,不然,怎么会有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人呢?
③对人要作具体分析,有的人是环境的奴隶,而有的人敢于挑战环境,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文言文阅读:《谏论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其说盖出于仲尼。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论,秦帝立悟。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吾故曰:顾用之之术何如耳。
然则奚术而可?曰:机智勇辩如古游说之士而已。夫游说之士,以机智勇辩济其诈,吾欲谏者,以机智勇辩济其忠。请备论其效。周衰,游说炽于列国,自是世有其人。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说而从者十九,谏而死者皆是,说而死者未尝闻。然而抵触忌讳,说或甚于谏。由是知不必乎讽,而必乎术也。
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此理而谕之也。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武公以麋鹿胁顷襄,而楚不敢图周。此势而禁之也。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朱建以富贵饵闳孺,而辟阳赦。此利而诱之也。苏秦以牛后羞韩,而惠王按剑太息;范睢以无王耻秦,而昭王长跪请教。此激而怒之也。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诐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悟则明,惧则恭,奋则勤,立则勇,容则宽,致君之道尽于此矣。
吾观昔之臣,言必从,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魏征),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欤?噫!龙逢、比干不获称良臣,无苏秦、张仪之术也;苏秦、张仪不免为游说,无龙逢、比干之心也。是以龙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以为谏法。 (选自苏洵《谏论上》,有删节) 【注释】①险诐(bì):不正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茅焦解衣危论 危:正直 B. 致君之道尽于此矣 致:达到
C、此理而谕之也 谕:使明白 D. 周衰,游说炽于列国炽:兴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认为进谏的大臣能否达到让国君纳谏的目的,不取决于进谏的形式,只看使用的进谏方法怎么样。
B.文章倡导要像古代游说诸侯的'策士那样进谏,即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学会以理服人、以利诱人、以势压人、以话激人、以隐语启人。
C.作者在文末表示,自己将学习龙逢、比干的忠心,学习苏秦、张仪的游说方法,用以进谏时取法。
D.本文着重阐述进谏的方式和方法。铺排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气势不凡;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各种论证方法的运用,使得观点突出,层次鲜明。
4、翻译下列各句(9分)
(1)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 (3分)
(2)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说而从者十九 (3分)
(3)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朱建以富贵饵闳孺,而辟阳赦(3分)
参考答案:
2、B(致:辅佐);3.D(无比喻论证);4、翻译见译文。
参考译文:不论古时还是现代,人们议论进谏,往往赞成讽谏,贬低直谏,这种说法大概是由孔子首先提出来的。我认为,讽谏、直谏,是一样的,只看使用的方法怎么样罢了。伍举使用隐语进谏,楚王荒淫放纵更加厉害;茅焦解开衣服,正言进谏,秦帝立即省悟过来。讽谏当然不能一概赞成,直谏也不能轻易贬低的。所以我说:只看使用的方法怎么样罢了。如果能掌握适当的方法,那么君主比夏桀、商纣还稍强一些,我进谏一百次他会听从一百次的,何况是虚心纳谏的君主呢?如果不能掌握适当的方法,那么君主比唐尧、虞舜还稍差一些,我进谏一百次他会不听从一百次的,何况是拒绝忠言的君主呢?
情况如此,那么什么方法才可以呢?答道: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就像古代游说诸侯的策士那样就可以了。那般游说诸侯的策士,靠着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助成他的诡诈;我要进谏君主,靠着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助成我的忠贞。让我全面论述一下它的实际效果吧!周朝衰落,游说之风在诸侯各国间兴盛起来,从此以后,世世代代都有这样的人物。我只是对这种现象感到奇怪:进谏君主而被听从的仅有百分之一,游说君主而被听从的却占十分之九,进谏君主因而丧命的比比皆是,游说君主因而丧命的却没有听说过,然而触犯君主的禁忌,戳到君主的痛处,有时游说比进谏还严重呢。由此可知,关键不一定在讽谏上,而一定在方法上。
游说的方法可供进谏时取法的有五种:讲清道理开导他,从形势上禁止他,使用利益引诱他,刺激他以便警醒他,含蓄委婉地讽谕他,这些就是所说的五种方法。触龙认为赵太后爱女儿胜过爱儿子,眨眼之间长安君就出国做人质去了;甘罗拿武安君死在杜邮这件事诘问张唐,张唐答应去做燕相并且定了出发日期;这些就是讲清道理开导他的事例呀。子贡用忧虑国内就不应征伐强国来指教田常,于是齐国就只好不征伐鲁国了;武公用麋鹿披上虎皮,必将招来众人攻击威胁顷襄王,于是楚国就不敢谋划进攻西周了。这些就是从形势上禁止他的事例呀。田生用万户侯打动张卿,(让他按照吕后的意图暗示群臣,请求封吕后为王,并且建议吕后加封刘泽,巩固吕的地位)于是刘泽被封王了;朱建用富贵引诱闳孺,(让他劝说惠帝释放辟阳侯)于是辟阳侯就被赦免了。这些就是使用利益引诱他的事例呀。苏秦用韩国本是大国,却落了个牛后的名义羞辱韩惠王,于是韩惠王手按宝剑,仰天长吁一声;范睢用四大贵人独断专行,秦国简直等于没有国王耻笑秦昭王,于是秦昭王跪下请教。这些就是刺激他以便警醒他的事例呀。苏代用土偶人至死不离故土的故事讥笑田文,楚国射雁猎手用弋射诸侯鼓动顷襄王。这些就是含蓄委婉地讽谕他的事例呀。以上五种,都是见解偏颇、不够公平的说法。虽然如此,由忠臣来运用它,完全可以成功。什么缘故呢?讲清道理开导他,君主即使昏庸,也一定会醒悟;从形势上禁止他,君主即使骄傲,也一定会害怕;使用利益引诱他,君主即使怠惰,也一定会振奋起来;刺激他以便警醒他,君主即使懦弱,也一定会坚强起来;含蓄委婉地讽谕他,君主即使凶暴,也一定会接受意见。醒悟就会明白,害怕就会谨慎,振奋就会勤劳,坚强就会勇敢,接受就会宽厚。辅助君主的正确方法,全在这里了。
照我看来,从前做臣子的,提出意见必定听从,治理政事必定成功,没有谁比得上唐代魏郑公。当初,他其实学的纵横家的学说,这就是所谓能掌握适当方法的人吧?唉!龙逢、比干进谏国君,招致杀身之祸,也不能称为好臣子,因为他们没有苏秦、张仪的得力方法;苏秦、张仪游说国君,取得功名利禄,可是不免被人讥为游说之徒,因为他们没有龙逢、比干的耿耿忠心。因此,对于龙逢、比干,我肯定并学习他们的心地,但是却不肯定并学习他们的方法;对于苏秦、张仪,我肯定并学习他们的方法,但是却不肯定并学习他们的心地,以便供进谏时取法。
庄子谏楚庄王文言文阅读答案
楚庄王欲伐越①。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②弱。”庄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③。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④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⑤。 (节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越:越国。②兵:军队。③睫:眼睫毛。④庄蹻( 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⑤明:眼睛明亮,引申为明智。
小题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楚庄王欲伐越 ②臣愚患之( )③王乃止( )④自见之谓明( )
⑵下列各句中与“王之伐越”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B.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八则》)
C.至之市(《郑人买履》)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小题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1分)
王 之 兵 自 败 于 秦 晋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2分)
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三峡》)(2分)
小题4:庄子劝谏楚庄王放弃伐越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⑴①想要 ②担心 ③停止 ④称作、叫做(4分)⑵D(2分)
小题2: 王 之 兵∕ 自 败 于 秦 晋(1分)
小题3: 所以要想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2分)
小题4: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够避免失误,立于不败之地。(2分)
阅读理解如何明确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四种: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做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论点。多数议论文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如何学好高中阅读理解
1积极和别人沟通交流
看上去沟通交流和阅读理解没有多大关系,其实沟通交流的过程就是理解对方思想,并快速做出反应的过程。多交流、多沟通,就能培养自己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快速反应应答能力,这对做阅读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2.加大试题训练强度
平时有时间的时候,多做做阅读理解的练习题,通过试题锻炼自己阅读速度、理解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在实战中寻求突破,提升自己阅读理解能力。
3.上课认真听讲
在语文课上,老师都会讲一些阅读理解的做题方法和训练方法,而且会随堂让大家进行自由练习,这是学习语文阅读理解的好时候,一定要抓住课堂的时间!
文言文比较阅读题及答案
【甲】公(鲁庄公)与之(指曹刿)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节选自《孙子.军争篇》)
1.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
(1)公将驰之:__________________
(2)望其旗靡: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均用原文回答)
4.节选的'甲、乙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驱车(追赶)。(2)倒下。
2.不要去攻击阵容整齐的敌人,这就是灵活对待敌方变化的策略。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4.(1)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
(2)①无论干什么事要善于分析;②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意见;③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等。(意对即可)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小题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划线的词语。(3分)
(1) 选贤与( )能 (2)货恶( )其弃于地也
(3) 故( )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5)屋舍俨然 ( ) (6)悉如外人(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小题3:文中“大道”“大同”分别指什么?(2分)
大道: 大同:
小题4:[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与”通“举”,选拔(2)憎恶(3)所以(4)类(5)整齐的'样子(6)全、都(意思对即给分)
小题1:(1)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并自得其乐。(意思符合即给分)
(2)所以人们不仅仅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把自己的孩子当孩子。
小题1: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理想中的社会
小题1: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结合语句分析也可)
小题1:试题分析:注意文言词汇的各种文言现象,如“与“这里是通假字,通“举”选拔;“俨然” “然”是形容词词尾,这里是整齐的样子;“属”应理解其一词多义现象,这里是“类”。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文句应注意关键词和文言句式,这里应注意(1)“黄发”“垂髫”的借代义(2)“亲其亲”“子其子”的理解,这里第一个“亲”“子”是动词,是一种意动用法;第二个“亲”“子”是名词。
小题1:试题分析:“道”,这里是指儒家的政治理想,“大道”则是儒家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大同”则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小题1:试题分析:两篇文章都反映了人们对一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蓉①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④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注释】①刘蓉:清朝桐城派古文家,代表作有《养晦堂文集》等。
②浸淫:逐渐蔓延、扩展。③踬:被东西绊倒。④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称呼。
题目:
1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⑴ 思有弗得( ) ⑵ 命童子取土平之( )
12. 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 没时间整理自己的屋子,怎会有空闲治理国家呢?
B. 这件屋子还没整理好,是因为不知如何治理国家?
C. 连屋子都不能整理好,怎么让天下像家国一样呢?
D. 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整治,你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
1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君子求学,贵在 (4分)
A.思学并重的正确方法。 B.勤奋刻苦的端正态度。
C.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D.学习过程的完整参与。
答案
11.(1)得到,获得 (2)填平12.(4分)D (选C得2分) 13.(4分)C
归钺传
归有光
孝子钺(yuè),字汝威。早丧母,父更娶后妻,生子,孝子由是失爱。母常喋 喋罪过,父提孝子,(后妻)辄索大杖与之,曰:“毋徒手,伤乃力也。” 家贫,食不足以赡,饭将熟,即罪过孝子,父大怒,逐之,于是母子得以饱食。孝子数困,匍匐道中。比归,父母相与言曰:“有子不居家,在外作贼耳?”又复杖之,屡濒于死。方孝子依依户外,欲入不敢,俯首窃泪下,邻里莫不怜也。父卒,母独与其子居,孝子摈①不见。因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②甘鲜焉。正德庚午大饥,母不能自活,孝子往,涕泣奉迎。母内自惭,终感孝子诚恳,从之。孝子得食先母弟,而己有饥色,弟寻死,终身怡然。嘉靖壬辰,孝子无疾而卒。孝子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注释】①摈(bìn):抛弃,排斥。这里指被抛弃。②致:送达。
25.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4分)
(1)比 归 (2)孝子由是 失爱
(3)终身怡然 (4)弟寻 死
26.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俯首窃泪下,邻里莫不怜也。
(2)母内自惭,终感孝子诚恳,从之。
27.从下面所列句子中,请分别用一个成语(或四字短语)概括出孝子归钺的品行。(2分)
(1)母不能自活,孝子往,涕泣奉迎。
(2)孝子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答案:
25.(1)等到 (2)因为这样,因此 (3)高兴地样子 (4)不久
26.(1)归钺低着头私下流泪的时候,邻居没有不怜悯他的。(2)继母内心自感惭愧,终于被孝子的诚恳感化,跟随孝子去了。
27.(1)忠孝仁义(以德报怨) (2)无怨无悔(默默奉孝,凡答“默默无闻、沉默寡言”之意者,不得分。)
(译文:孝子名讳归钺,字汝威。早年丧母,父亲又娶了后妻,生个儿子,孝子从此失去父爱。后妻常常没完没了说归钺的过错,父亲拉住孝子,后妻总是索取大棍子给他说:“不要空手打,伤了你的力气。”因为家里贫穷,饭食不够充足,饭将煮熟,后妻就花言巧语数说孝子的过错,父亲大怒,赶走他,于是后妻母子趁机饱吃一顿。孝子屡次遭到困扰,在路上爬行。等到回家,父亲和继母一起说道:“有儿子不呆在家中,在外面作贼吗?”又用棍子打,屡次近于打死。正当孝子在门外留恋不舍,想进屋又不敢,低着头私下流泪的时候,邻居没有不怜悯他的。父亲死去,后母只和他亲儿子居住,把孝子赶出门不见面。孝子就在集市上卖盐,时常偷偷地见他的弟弟,询问继母的饮食,送给他们甘甜鲜美的食物。正德五年发生严重饥荒,继母不能养活自己,孝子前去,流泪哭泣恭敬地接她。继母内心自感惭愧,终于被孝子的诚恳感化,跟随孝子去了。孝子有了食物先给继母弟弟,而自己有挨饿的脸色,弟弟不久死去,他一生和悦。嘉靖十一年,孝子归钺无病而死,孝子直至已老将死,但始终不说后母的事。
“借书一E①,还书一E”, 后讹为“痴”,殊失忠厚气象。书非天降地出,必因人得之,得而秘之,自示不广,人亦岂肯以未见者相假。杜暹家书,末自题云:“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鬻为不孝,可也;借为不孝,过也。然余手抄书,前后遗失亦多,未免往来于怀。因读唐子西《失茶具说》,释然不复芥蒂。其说曰:“吾家失茶具,戒妇勿求。妇曰:‘何也?’吾应之曰:‘彼窃者,必其所好也。心之所好,则思得之,惧吾靳之不予也而窃之,则斯人也,得其所好矣。得其所好则宝之,惧其泄而秘之,惧其坏而安置之,则是物也,得其所托矣。人得其所好,物得其所托,复何言哉!’妇曰‘嘻,是恶得不贫!”余亦云。
藏书
聚而必散,物理之常。父兄藏书,惟恐子弟不读;读无所成,犹胜腐烂箧笥,旋致蠹书之变。陈亚少卿藏书千卷 、名画一千余轴,晚年复得华亭双鹤,及怪石异花,作诗戒其后,曰:“满室图书杂典坟,华亭仙客岱云根②。他年若不和花卖,便是吾家好子孙。”亚死,悉归他人。
注:①E(chi):盛酒的器具。古人向人借书,以E盛酒为酬。②云根:深山高远云起之处。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自示不广
(2)是恶得不贫()
(3)聚而必散,物理之常()
(4)亚死,悉归他人()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必因人得之因噎废食B.鬻及借人为不孝爱屋及乌C.未免往来于怀毁于一旦D.作诗戒其后舍我其谁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6分)
(1)后讹为“痴”,殊失忠厚气象。
(2)读无所成,犹胜腐烂箧箱,旋致蠹书之变。
小题4:作者引用《失茶具说》的作用是(2分)
小题5:“借书”“藏书”两则短文蕴含的共同道理是(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扩散
怎么
事物的道理
全部
小题2:C
小题3:(1)后来把“E”错成“痴”,就很失厚道的意味。(重点词:讹、殊、气象)
(2)即使读书没有什么成就,也要比让书烂在书箱里,很快招来被虫蛀坏的后果要好。(重点词:成、旋、省略介词“于”)
小题4:排解自己出借图书不能收回的郁闷
小题5:物尽其用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参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14分)
范文正公仲淹贫悴①,依②睢阳③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病笃④,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⑤,内⑥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⑦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⑧我收之,今汝成立⑨,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⑩。
【注】①贫:缺少财物,贫困。悴:忧,忧愁。②依:寄居。③睢(suī)阳: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④笃:严重。⑤封志:封存并加标志。⑥内:同“纳”,放入。⑦而:你。⑧俾:使。⑨成立:长大。 ⑩封识:即标志。宛然:依然如故。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①会术者病笃 ( ) ②使人呼文正而告曰( )
③吾善炼水银为白金( ) ④不足以付 ( )
小题2:与所给例句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A.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B.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C.不以物喜(《岳阳楼记》)D.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小题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即 以 其 方 与 所 成 白 金 一 斤 封 志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小题1范仲淹死后,后人在祭文中称誉他“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哲”。读了本文,你觉得范仲淹身上哪些品质值得后人垂范?(2分)参考答案:
小题1:①适逢②叫,派③擅长,善于④能够,值得
小题1:C (2分)
小题1:即 / 以 其 方 与 所 成 白 金 一 斤 / 封 志
小题1:⑴范仲淹正想推辞,术士已经气绝身亡。(2分)⑵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2分)
小题1:正直,不贪财。(2分)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除了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会”这个字,就要注意其古今义。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的理解能力。A、来,B、如果,C、因为,D、用,例句中“以”的意思为“因为”,所以选“C”。
小题1:本题考查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之外,还要注意句子的结构以及一些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除了要注意到“方、绝、经纶、反”等关键词,有时还要补充冲省略的成份,同时还要让语句通顺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文中范仲淹“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来分析他的品质即可。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蓉①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④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注释】①刘蓉:清朝桐城派古文家,代表作有《养晦堂文集》等。
②浸淫:逐渐蔓延、扩展。③踬:被东西绊倒。④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称呼。
题目:
1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⑴ 思有弗得( ) ⑵ 命童子取土平之( )
12. 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 没时间整理自己的屋子,怎会有空闲治理国家呢?
B. 这件屋子还没整理好,是因为不知如何治理国家?
C. 连屋子都不能整理好,怎么让天下像家国一样呢?
D. 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整治,你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
13. 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君子求学,贵在 (4分)
A.思学并重的正确方法。 B.勤奋刻苦的端正态度。
C.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D.学习过程的完整参与。
答案
11.(1)得到,获得 (2)填平12.(4分)D (选C得2分) 13.(4分)C
《皇后谏太宗》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10分)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1)本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几句话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的位置。(3分)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参考答案:
(1)太宗因爱马暴死欲杀养马宫人,经皇后劝谏才改变注意。
(2)齐景公不要杀养马宫人。
(3)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 阅读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