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地位之我见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理不直气也壮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道家文化地位之我见(共含8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理不直气也壮”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道家文化地位之我见

篇1:道家文化地位之我见

道家文化地位之我见

长期以来,学者认为,儒家文化占据中国传统文化主干地位,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实质上,道家文化在传统文化中与儒家文化同样重要.认为道家文化对传统科学思想的形成只有消极作用,是违背了辩证法,道家文化对传统科学思想更重要的是积极影响.不仅如此,道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也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作 者:谢翠蓉 王新生 XIE Cui-rong WANG Xin-sheng  作者单位:谢翠蓉,XIE Cui-rong(湖南大学,期刊社,湖南,长沙,410082)

王新生,WANG Xin-sheng(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湖南,长沙,410076)

刊 名: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19(1) 分类号:B223 关键词:道家文化   儒家文化   传统文化  

篇2:写道家文化作文

儒家与道家是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两颗璀璨的明星,它们照亮了历史的长河,在长河上相互呼应,相辅相成,却又各自拥有独特的夺目光芒。

儒道,动静相融。

儒道在各方面的主张均有不同,文化经典也各不相同,但儒道唯一共同推崇的书则是《周易》。

《周易》书名之中“易”有“变化”、“不变”的含义。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变化是《周易》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即“动”,而儒道的思想中也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

孔子曾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提倡“仁”,他是一位仁者,将自己比作山。

山,巍峨高大,连绵起伏,深沉。

山,如一个巨人屹立在远方,静止不动,群峰叠嶂,山峦逶迤,何其壮观,何等奇伟!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爱水,将自己比作水。

水,绵柔温和,细长蜿蜒,清脆。

云是水的舞蹈,雨是水的吟唱,雪是水的凝结,充满灵气。

孔子如山,虽沉稳但却又是百鸟万兽之源,充满生机,静中有动;老子如水,虽流淌但却地势蜿蜒,不乏深沉,动中有静。

孔子好静,化人以德不以力;老子好力,因势利导不瘀滞。

孔子乐山,老子乐水。

儒道,生活相反。

儒家强调“入世”,强调做人温和有礼,强调仁义礼智信与温良恭谦让,强调“仁爱”,要求万事应以“孝”字当先,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去改造他人。

而道家强调“出世”,崇尚简朴自然,主张寡欲无为,比起官场的浑浊险恶,他们更愿意融入自然,寻求心灵的一片净土,找寻一片澄澈的心灵的家园。

因为孔子“仁”的主张,常被君主用于治国,因此许多儒生走入官场,为功名利禄而奋斗,开始了他们繁忙劳碌的一生。

因为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思想,因此许多道士归隐山林,来自自然也归于自然,悠闲自在,清心寡欲,柔弱不争,返璞归真,以期人天合一。

儒道,治国相克。

儒家认为“成就道德人格”,指导人们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认为治国应“导之以镕,齐之以礼,乐之以和,辅之以法,任之以贤,使之以惠”,并因此有了儒家的文化经典“四书五经”,而孟子的思想也是也是治国为本的,他主张“性本善,明人伦,民为本,行仁政”,对古代帝王统治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明清时期的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虽然思想有一些偏激,对人们的精神和思想有一定摧残,但却对国家的统治有着极大的帮助,所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历代统治者沿用的正统思想。

但道家在治国方面和儒家这繁琐的一套完全相反,儒家主张“无为而治”,他们认为“治大国若烹小鲜”,要细火慢熬,顺其自然,给人民休养生息的时间,不可急于求成,过分急躁,他们主张君臣各司其事,则可以养松乔之寿,尽豫游之乐,以无为之大道治国,则可以将国家推上一个全新的高度,达到巅峰。

想法虽然美好,但是没有几个统治者愿意韬光养晦,没有几个愿意花长时间慢慢统一国家,他们认为法制上的约束与思想上的限制更利于国家的统治,想要的结果同样是一统国家,但比起一步一步辛苦的攀爬,他们更愿意一步登天,因此道家并没有被许多统治者所采纳。

儒道相因相生,却又不尽相同。

有如钢琴上的黑白琴键,无论少了哪一个就再也奏不出动听美好的旋律。

篇3:中国道家文化及起源

中国道家文化及起源

道家文化,以先秦时代的哲学家老子为其创始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道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如老子的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素朴、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等。

正是这种道教文化的发扬,形成了中华民族开阔的文化襟怀,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能够经久不衰,愈来愈繁荣昌盛。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都有自己的一定贡献。

所以不少学者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元互补的`,是复合的,不是单一的。

在这个多元互补的复合体中,儒、释、道三家又为其主干,是它的三大支柱。

这里所谓的“道”,是包括道家和道教而言的。

道家正式形成于东汉后期,距今已有近的历史,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创始人为老子,著有五千言《道德经》。

三元宫为仿古式建筑,分前、中、后三进院。

三元宫的“三元”是根据上关日赐福、地关日消灾、水关日解祸而来。

来到庙门前,首先看到的是高有5米的宝鼎。

前院中间是桔音殿,供奉着圣观音、吉祥观音、杨枝观音等众位神仙;东侧是截帝殿,供奉着关圣帝君关羽,因关帝站姿为护法、坐姿为财神,此殿又称为财神殿;八仙殿供奉着传说中的救苦救难、点化凡人的八位神仙;三宵殿供着琼宵娘娘、云宵娘娘、碧宵娘娘;药王殿供奉着药王孙思邈和中国古时历代名医;龙王殿供奉着海龙王;马祖殿内供奉着马老祖师。

中院东侧有娘娘殿,殿内供奉着海神娘娘、厚土娘娘、女娲娘娘。

后院的三清殿供奉着道教最高尊神元始天尊,这里也是道士们诵经的圣殿;三皇殿供奉着伏羲、黄帝、神农三位华夏民族的祖先;三星殿供奉着福、禄、寿三位神仙;藏经阁位于三元宫的最高处。

道家之原,出于老子,不过早于春秋就有了道术。

老子出生于春秋之末,却很早就来到过人世间。

本次文明之初,三皇五帝之黄帝轩辕氏、帝喾高辛氏都曾经分别在峨嵋、牧德从老子那里得道,还有后来的大禹以及最后的尹喜。

自黄帝之始的三皇五帝,莫不倡导臣民尊道重德、勤力修炼。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

春秋时期老子以前,有道家修炼却没有世间的师父,大家都是你我口言相传、自守清修,并没有系统的经典指导大家修炼。

虽然有易经,但是按照易经却是主要从言行上符合修炼人的标准。

不过那个时候的人率真纯朴、心静欲清,原本就自在道中。

有言曰,上古之人,竞于道德。

根据史料记载,因为道德高尚和勤于修炼,当时的人都很长寿。

比如,三皇五帝的大多数都是在位百年左右,个个都是度百岁乃终。

是以三皇五帝方去,千年已过矣。

根据有记载的发端,道术始自黄帝,所以自秦汉之古又代称道家为黄老之术。

老子之道是纯粹的修炼,而黄帝之术却还包括采药炼丹、施展神通法术、兵法、医药、符箓、占卜等。

一个是大道,一个是中士之道、小道,二者各自流传并不相干,合称黄老之术确实是有点儿混淆视听。

只是后来在东汉末年道教产生之后,才有很多真正的大道修炼人到处施展神通术类的东西。

孔子曰:“与其不得中庸,必也狂狷乎!” 庸,常也。

中庸之道就是中和可常行之道。

(《梁书/处士》)君子坦坦,堂堂正正、平平淡淡的为人处事、修身养性才是正道。

上士之出世间者,垢名耻利,远避红尘深居山林,常人罕有知见者;上士之在世间者,隐忍以行简居求志,处污而不愧其色,常人也很少能够知道他们。

兵法、医药、奇门遁甲等这些术类的东西,都是只有修道之人才能掌控得了的。

由于他们这些东西的承传都很秘密,秘而不宣,常常是一般的人们并不知道他们是修道人,只知道他们行兵问卜等之前都要做法事、举行一些仪式等。

而在整个的中华历史上,他们不但修道,很多人还出将入相,在历史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历史上几乎所有的神仙故事、历史故事就是他们在表演。

孔子又云:“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任性放荡精神失常叫狂,孤僻冷漠不作为叫狷,二者是两个相对立的极端。

历来的乱法坏道者,莫不是狂狷之辈、下士之徒。

下士之徒,或隐居以求名,或消灾灭祸以博利,或佯狂以骇俗,莫不喧嚣于尘世,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个超凡脱俗的人。

可是因为他们会折腾,常人知道最多的,反而是这些人。

结果真正的道,就因此而越来越不为人知了。

再加上那些下士里面的下士、俗士,不知道本,多离以迂怪,假托变幻乱于世,搞得很多常人都对此诟病甚多,给道家带来了污损的名声。

而真正对道家的败坏则来自修炼弟子自身,或者是那些以弟子或者传人自居的人士,他们比其他什么人都更具有迷惑性。

篇4:李大钊的道家文化情结

李大钊的道家文化情结

通过时道家宇宙论的批判、吸纳与改造,李大钊建立了他的青春哲学的无始无终的、循自然法则的、机械的`、渐次进化的本体论.李大钊的青春哲学的人生观则是对他自己及时代厌世出世思想的反动,以及对道家人生论尤其庄子人生哲学的创造性转化.他坚信,庄子去累除忧之“道”,就是达到青春的大道;只有本乎青春的大道.消除物欲和名利的困扰,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才能永葆青春的自我,创造出青春的人生、青春的中华、青春的宇宙.

作 者:朱人求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刊 名:社会科学论坛 英文刊名: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17) 分类号:B2 关键词:李大钊   道家   文化情结   青春哲学  

篇5:道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道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本文以为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点极重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着重从济世利人、服务社会的责任;功成弗居、为而不恃的`胸怀;抱朴守真、宁静淡泊的志趣;天人同源、道法自然的智慧这四个方面论述了道家文化的特点及其现代意义.

作 者:杨建波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刊 名:理论月刊  PKU英文刊名:THEORY MONTHLY 年,卷(期): “”(11) 分类号:G02 关键词:道家文化   老子   庄子  

篇6:创新文化之我见作文

我有许多创新多能的故事,我喜欢书法、跳舞、美术……,你们喜欢吗?下面请听我的叙述吧!?

我积极参加学校和校外的舞蹈培训班,并多次获奖,这个奖可是来之不易得哟!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我们学校排练舞蹈《田野的春天》,我们跳舞的同学每天都要刻苦训练,而且都要专门排练一个动作,让我们觉得枯燥而又乏味。一个动作都要反复多次的摆好长时间,我们跳的舞蹈都非常讨人喜爱,我们每次跳舞还要边唱边跳,心里还要数着拍子,这样的训练真的很苦。经过刻苦的练习,终于迎来了美好的一天,那就是代表学校出去演出,我们觉得很光荣,到了表演时间我们很紧张,生怕跳错舞蹈动作,但是最后,我们竟然获得了一等奖,真是令人惊讶不已。

在校外的舞蹈训练中,每个星期的下午2点钟,我就要去学拉丁舞了,我们学的内容是恰恰、伦巴、桑巴,就这些我们每个星期六都会刻苦练习。

我第二喜欢的就是书法了,每天晚上都要去王老师那儿写上一小时的毛笔字呢,我是从二年级的暑假开始练习的钢笔字,到后来我就改写毛笔字了,我练的钢笔字已经练得很漂亮了,我写字的时候,人人都会夸我。王老师那边有许多写毛笔字好看的哥哥、姐姐,我每次去练字的时候都会看他们写的字,我真是羡慕呀!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超越他们。两年了,我已经要超越他们了,如果我超越他们的话,也一定会继续努力的,你们说怎么样?

多能的我!这就是创新

篇7:乡野文化之我见散文

乡野文化之我见散文

时代在向前迈进,人类对各类现象的认识也在发生着变化。比如:词汇(短语),由产生,发展到死亡,生命力旺盛的会生存下来。有的词义也在迁移,像老公,在古代是太监,今天演变为妻子对丈夫的称乎。也有好多词汇不停的在产生,像“杜甫很忙”,“爸爸去哪儿了”,“元芳,你怎么看?”“马航去哪儿了”,“你懂得”等等,姑且称作为网络词汇(短语)吧。它有时效性,时间一到,就马上死亡掉。

一些现象也一样,曾经活跃在特定历史中,有鲜活的生命,是那个时代人们遵循的规则,而且是不约而同就遵守,没有人去教,也没有人去颁布规定,自然而然就确定了。

在很早以前,西北有的农村每到端午节,就休息一天,叫做“记雾”,如果谁那天去地里干活会把虫子带到地里。女人坐月子时,万万不能进入其房间,就是进去了,以后就不能到有神像牌位或者祖先牌位的堂屋去,那样会“犯讳”,扰乱家神不得安宁。小孩子晚上常哭不停,时犯了缺“爹娘的煞”,在村里必须重新找个爹娘,作为“干爹干娘”来提携。孩子或者大人们晚上走黑路,如果被啥东西给吓着的话,会心神不宁,要在被吓着的地抓一只蜘蛛,包在纸中“叫魂”,具体内容是“谁谁回来……”,呼应的人则说:“回来了……”,就这样一呼一应,一直到家中,然后把纸包的蜘蛛用红布包住后,在用针缝在衣服领上。“叫魂”必须是母亲来叫,因为母亲身上有种据说是能招魂的因素,随从的人来呼应。孩子到了换牙的年龄阶段,把换掉的牙必须放在门轴的.凹面的窝窝中,说是长出了新牙很坚固,并且不容易在掉,更不能把牙随意扔,要扔就扔到房顶上。天黑了不能大声叫孩子的名字,这样容易让鬼听见。在家盘灶不能把灶门对准房门,因为灶王神跟门神会不断的打架,使家内部不得安宁。给房间安门必须要有门槛,有门槛容易停财。晚上走路要用柴火作照明,因为这是“阳火”,是人用的火,其余的光会被邪气带走。

这些在乡野的一些繁琐行为方式,或者是人们的生活形式,曾经活跃在乡野,也左右着人们的行为习惯。虽然抓不住,摸不着,但是确确实实是那时人们约定俗成的规则,虽然没人去验证过他的正确性,但是就让人们不由得就会自然而然的去遵守。彰显着无穷的魅力,很神秘,很朴素,很随便,很普及,也很讲不清,道不明,到底有这么一会事吗?没有人去追究,也没有人去证明。

就这样代代相传,复制,翻新,以致到死亡不见踪迹。现在基本上找不到这种痕迹,已经沉睡在历史的长河中,和这个阶段的人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也可以说是这个阶段的人的生活和存在现象。就像易中天教授说的,“文化,就是人的生存和发展方式。或者说,就是人的‘活法’。”从这个角度来看,上面的林林总总就可以归为文化现象,登不了文化的大雅之堂,暂且称之为“乡野文化”。

乡野文化对乡村的发展,维系乡村的淳朴民风,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忆起已经消失的乡野文化,不由得使人感慨万千。

篇8:道家美学与中国审美文化

道家美学与中国审美文化

作为中国美学中永恒追求的至极意境,正是道论在艺术领域中的'延伸与拓展.本文从道教的历史发展及其思想的兼容并蓄的特点论述出发,阐述了道家与中国美学的关系.指出中国美学重自然之美,虽有人为但似无人为之美.

作 者:梁振南  作者单位:广西经济干部管理学院 刊 名:时代文学(双月版) 英文刊名:SHIDAI WENXUE 年,卷(期):2007 “”(6) 分类号:B83 关键词:道家   中国美学   道家美学   道法自然  

建设新型生育文化之我见

文化符号与地位标签论文

道家思想

道家经典语录

论文化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狗拿耗子”之我见

《水浒传》之我见

武侠之我见

精选道家励志名言

道家思想佛语经典语录

道家文化地位之我见(合集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道家文化地位之我见,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