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从孩子的游戏世界到成人的梦想生活散文(共含3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羊王”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从孩子的游戏世界到成人的梦想生活散文
[摘要]
就拿母亲给婴儿取名字这件事来说,这名字一定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也许还需要由父母和社区举办的某种命名仪式来正式确认。
让我们从母亲和婴儿的相互问候方式说起。每天早上,从梦中醒来的婴儿会尝试用一些情绪性、口头性或是肢体性的方式把母亲唤醒。母亲被唤醒后,就会笑着、关切地走近他,或是开心的,或是紧张地喊婴儿的名字,这儿看看,那儿闻闻,检查婴儿是不是不舒服,再本能地帮他调整一下位置,像是把他抱起来等类似的行为。这些日常的举动其实是高度仪式化的,因为母亲似乎觉得她有这样的义务,并且做这些让她感到非常开心。这也能激起婴儿的某些回应,进而鼓舞她去继续这些行为。与此同时,这些行为也是非常个人化的(“典型”的例子就是母亲对待婴儿的方式是因人而异的),但是它们和一些传统原则一样,被人类学家看作陈规旧习。其实这些行为或多或少是自发产生的,也或多或少是责任所迫的。整个过程建立在生理需求的周期性之上,这种生理需求类似于生存的需要。同时,这也是人类世代交递过程中的一种情感必需(emotional necessity)。它有赖于儿童随年龄而增长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渴求。事实上,我相信,仪式化的阶段与皮亚杰的阶段论是一致的,除了在刚开始,观察者必须假定一个观察情境。在这一情境中,观察者不仅要记录婴儿与“环境”之间的感觉运动交流,还要记录关于母亲与婴儿的认知搜索的互动,以及两者与观察者本人之间的互动。
我们认为,这些有趣的日常举动就像是人类世代繁衍过程中的桥梁,它们虽然微小,但作用巨大。在之前描述的第一个仪式中,婴儿有一系列的生理需要(受本能驱使,包括弗洛伊德性欲理论中的口头、感觉以及触觉方面的需要),也需要母亲在抚育他时,带给他不同的体验。母亲在产后也有很大的需要,并且往往有些复杂。因为:不论她具有怎样的母性本能,无论她多么渴望成为一位母亲,她都需以一种特殊的方法,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母亲。因此,她有时会很焦虑(有时会很恐惧,常常会很迷信),想要逃避,有时会因为自己不得不接受母亲这个角色以及相应的义务而抑制自己的愤怒。除了某些积极感受之外,她也会产生某些消极感受,即是说,她坚决不能做什么,以防自己变得和其他她(在潜意识中或多或少)不喜欢的、鄙视的.、讨厌的、害怕的那些渎神、邪恶、不讲卫生或是不道德的母亲太相似。幸运的是,她作为母亲的角色得到了认可,正如将她抚养长大的母亲一样。与此同时,她的母性形象也在孩子越发频繁的回应中越显仁慈。反过来,基于对无所不能和仁慈的母性的认识(如果有时会出乎意料地凶狠,则另当别论),婴儿在成长过程中会建立起一种良好的自我形象(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种自恋的感觉)。尽管母亲产后的状况会加剧这种相互作用,但很明显的是,任何真正的重要他人迟早也会取代婴儿的“生母”。
就拿母亲给婴儿取名字这件事来说,这名字一定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也许还需要由父母和社区举办的某种命名仪式来正式确认。然而,不论这个名字被赋予了怎样的意义,现在这个意义都影响着我们每天怎样去呼唤这个名字。这对重要他人而言有着特殊的含义,对婴儿也有特殊的意义。母亲也以一个特殊的名字称呼自己。我认为,这种相互给对方赋予一定意义的方式是人类仪式化中的普适因素的个体发生学起源,它基于识别的相互性,通过脸部及名字进行识别。
这就意味着人类天生就需要这种规律性的相互认可和肯定:我们知道,在任何情况下,一旦没有这种认可以及肯定,婴儿的身体发育以及人格形成就会受到损害,他会自动减少甚至放弃对于感知判定的各种探求。这种需要实际上是一种对更新鲜、更正式、更广泛的仪式化(最后发展到仪式)的需求。它通过反复的面对面的“识别”以及名对名的对应得以实现。这种需求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仪式化的范围很广,从象征强烈情感纽带的常规问候,到象征角色互惠的传统问候,再到爱与灵感的非凡邂逅,最后到领袖的“魅力”(这些“魅力”由精美的雕像和画像,或者只是横幅和电视上的亮相所证实)。所有的这些仪式化似乎都存在着一些矛盾:他们都是游戏性的,并且有一定形式;经多次重复变得为人所熟知,并且因此而刷新了识别的惊奇(the surprise of recognition)。尽管行为研究者们告诉我们,在动物界中,为了避免引发对抗性的本能模式,这些仪式化必须首先是一系列明确的信号,但是我们怀疑,对于人类来说,克服不确定性是仪式化的首要功能。因为,虽然我们爱自己的孩子,但通常情况下,孩子也会对我们产生强烈的恨意和鄙意,在他们眼中,我们是那种会随便拒绝却谨慎接受他们的人(如果不是潜在的危险或恶魔的话)。由此可见,我们所爱的、所崇敬的通常也是危险的。敬畏却变成恐惧,慈爱却滋生怒火。因此,从日常生活到宗教仪式,仪式化成了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是周期性的经历一样,它必须在变化的时代中,找到更加新鲜且有意义的形式。
……
作品简介
《游戏与理智:经验仪式化的各个阶段》,(美)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 著,罗山 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03
在被深深的怀疑所笼罩的某一历史时期,爱利克·埃里克森对那些曾滋养了某些纪元,而在其他纪元缺失的共同愿景的本质和结构进行了探究。从孩子的游戏世界到成人的梦想生活,从艺术家的想象到科学家的推理,他对人类关于游戏和愿景的倾向进行了说明。最后,他对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共同愿景——美国梦的起源和结构进行了详细阐述。这种世界观既包括愿景,又包括反愿景,二者相互对抗,赋予了共同的现实以连贯的意义,并释放了个体和公共的力量。
埃里克森认为,由世界观所提供的时空定向是对个体心理的内在工作的一个恭维,适应了它的多种功能。在关键的一章中,作者通过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仪式化的各个阶段,将世界观的系统发生学起源和个体发生学起源联系起来。他强调了仪式化对于个体发展与关键机构的维持之令人信服的力量。此外,他还指出了人类互动向自我欺骗和共谋发展,仪式化向仪式主义发展,愿景向噩梦发展的倾向。为了阐明与(在科技时代变得更加普遍和更加深刻的)世界观合作或对抗的意识或无意识动机,埃里克森呼吁跨学科的合作。
从政治领域到生活世界论文
由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和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主办、南开大学哲学院承办的“政治哲学与生活世界”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年会于月22日至23日在南开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大学、南昌大学、辽宁大学、安徽大学、黑龙江大学、山西大学等47所全国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国社会科学》、《世界哲学》、《哲学动态》等多家杂志,商务印书馆、上海译文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出版机构的12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并就会议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与会代表共提交69篇论文。会议围绕‘政治哲学与生活世界”这一主题及相关学术问题组织了四场大会发言和八场小组讨论。研讨所涉及的议题主要有“政治哲学’、“生活世界”、‘‘实践哲学’、“形而上学与认识论’、“宗教、文化与政治”等。会议期间,还举行了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和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的理事改选工作,产生了两学会新一届理。
关于“政治哲学”这一议题,学者分别从西方社会契约论、公民权利、政治制度与政治治理等不同视角进行了阐释与讨论,展现了政治哲学在由近代到当代的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和图景。关于西方社会契约论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人性善恶的假定在社会契约论的诞生过程中的地位及其影响;二是霍布斯、洛克、斯宾诺莎和卢梭等西方契约论代表人物对社会契约论的不同阐释方式、特点、传承及其后世影响。与会学者还就公民权利的正当性及其实现途径、政治制度及政治治理等问题做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生活世界”这一议题也受到与会学者的关注。学者们结合自身的研究成果发表了不同的学术见解。集中探讨的问题有:一是研究生活世界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尤其强调生活世界对形而上学的维修作用。二是研究生活世界和政治伦理的关系,强调实践的自足与工具化是联结两者的重要纽带,同时主张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历史演变进行追踪来界定生活世界所具有的积极和惰性的双重特征。三是研究生活世界与实践哲学的关系,强调生活世界是人的生存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事实。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理论入手阐释了自己关于实践哲学的见解,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研究方向:一类是研究实践哲学与修辞学、解释学的关系;另一类是研究实践哲学中的某类代表性议题。
作为西方哲学传统的核心研究领域“形而上学与认识论”在本次研讨会中受到了与会学者们的密切关注。学者们就笛卡尔、康德、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的相关思想从较为新颖的角度做了阐释。其中,引起与会讨论者广泛关注的有如下几种研究议题和方向:一是研究自笛卡尔以来,经胡塞尔、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理论构建所体现出的一种对深层生命态势的关注和一种面向实事之思;二是关注西方理性主义代表笛卡尔对于“激情”这个非理性主题的研究脉络,通过研究笛卡尔所阐释的激情的两重内涵即内在感觉的激情和灵魂的激情,以使笛卡尔哲学的思考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充,凸显了在使用理性主义方法的同时,如何使感性与理性相协调的问题;三是研究分析哲学的黑格尔转向,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分析哲学的创立者究竟反对黑格尔哲学中的哪些内容;四是研究知识主体在哲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地位问题。
学者们针对‘‘宗教、文化与政治”议题阐释了个人的独到见解。专家们认为,当今世界的全球性交往,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文明交往的重要性在社会的各领域凸显出来。文明中经济、政治、文化互渗互动,联结一体,跨文化交往贯穿在社会活动各领域,是不同文明交往的实现形式。和平的文明交往是大势所趋。
人类历史发展总是不同文明间不断交流、彼此借鉴、互相融会从而共有创新的过程。就宗教在政治哲学中的作用问题,学者们主要从以下三种视角做了探讨:第一种是从公民宗教的内在聚合作用的角度来论证宗教在政治哲学中的重要作用。第二种是从加尔文教的视角来展示宗教对西方政治的影响。第三种视角则是在意识到宗教的聚集民意和形成共识的作用的同时,强调宗教与政治应该分离开来。我们在处理政治、宗教和公共话语交往的关系中,应该理性地看待宗教在政治特别是在公共领域中的作用。
从合理化到生活世界--哈贝马斯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文中沿合理化问题--交往行动理论--生活世界概念的提出这一逻辑线路,描述了哈贝马斯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概貌,并认为,忽视集体行动问题,使哈贝马斯的理论分析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逻辑空白,但他的生活世界概念的提出,并没有填补这个空白,而是以其规范性内容,赋予哈贝马斯理论以社会批判的意义.
作 者:杨正联 YANG Zheng-lian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433 刊 名: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6 30(1) 分类号:C91-03 关键词:哈贝马斯 社会学研究方法 合理化 交往行动 生活世界★ 从依赖到独立散文
★ 从沙洲到森林散文
★ 游戏世界
★ 梦想中的生活散文
★ 从优秀到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