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浅谈诗歌活动中图谱的设计与运用(共含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禾乌瓦花”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浅谈诗歌活动中图谱的设计与运用
浅谈诗歌活动中图谱的设计与运用宿迁市实验小学幼儿园 刘 宁
活动实录一:
这是一个大班的诗歌活动“吹泡泡”。首先,教师出示星星、月亮、小草、露珠、一串串泡泡等小图片,引导幼儿初步观察、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在幼儿基本了解诗歌内容后,教师一边朗诵诗歌的前篇,一边出示完整的诗歌图谱,“诗画”合一地向幼儿展示诗歌的句式和内容,引导幼儿在观看大图谱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诗歌中的结构“××是××吹出的泡泡”,并初步了解到星星和月亮,小草和露珠等两种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孩子们都好奇地看着图谱,专注地听着诗歌。
活动实录二:
教师完整地朗诵了两遍诗歌之后,孩子们每人拿到一份图谱表,都特别高兴。他们拿着自己的图谱表要和同伴交流朗诵,兴趣十分浓厚,都争着要朗诵给同伴们听。由于诗歌图谱表将诗歌内容生动浅显地呈现出来,有了图谱的提示,朗诵诗歌也就变得相对简单而生动,每个孩子都能依据图谱完整准确地朗诵出整首诗歌,活动气氛非常活跃。
活动实录三:
在理解感知诗歌内容、结构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展开图谱表(人手一份的小图表进行了对折,上半部分是新授诗歌图谱,下半部分是按照诗歌格式设计的填空式诗歌图谱表),引导幼儿运用“诗画转换”的方法,把想到的东西用诗歌中的句式画出来,表现出来,进一步创编诗歌。整个创编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想象:白云是风儿吹出的泡泡;宝宝是妈妈吹出的泡泡;汽车是马路吹出的泡泡……
活动后的思考:
孩子们由于受到年龄、生活经验等方面的限制,缺乏各种必要的感性经验,还处于直觉形象阶段。在幼儿园诗歌教学中,图谱就是一种视觉符号,把诗歌内容简单化、形象化,不仅可以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基调,又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等,让孩子主动愉快地学习,让诗歌学习不再枯燥,也让老师们的教学方法不再单调。那么,如何在诗歌活动中充分发挥图谱的效应,调动幼儿积极参与,引发主体丰富的内心活动,解决诗歌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形式单调、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呢?
一年多来,我们围绕幼儿诗歌,进行了“图谱式诗歌教学”的尝试与研究,根据教育内容,精心设计各种能表现诗歌内容的,形象、直观的符号、线条、图片等,使幼儿愉快地投入到诗歌学习中,启发幼儿在理解图谱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了解儿歌的结构和句式,使幼儿对诗歌的感受力、创造力、表现力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一、“图谱式诗歌教学法”运用的设计构想
形象图谱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在情绪和要素,培养幼儿的语感和审美能力而设计的。所以,它必须立足于诗歌材料本身,借助视觉的参与,开放多种感知渠道,更好地展现和再现诗歌。
我们在诗歌活动中设计利用的形象图谱包括情绪图谱、要素图谱、情节图谱、动作图谱。
1.情绪图谱是利用美术符号与语言符号在情感表现上的共通性进行设计的。例如:儿歌《走路》,“小兔走路跳跳跳”用空心小圆表示,“小鸭子走路摇摇摇”用波浪线表示,“小乌龟走路爬爬爬”用实心小圆表示,“小花猫走路静悄悄”用直线表示。
2.要素图谱是通过美术符号把诗歌的基本要素形象地表现出来。例如:诗歌《美丽的草原》,在设计形象图谱时,根据诗歌中的优美意境,设计了大幅的草原图作为背景图来烘托,表现出大草原的广阔与美丽。结合诗歌中出现的一些要素,如蓝天、白云、奔驰的骏马等。活动中,幼儿能够通过形象图谱直观地感受到大草原的美丽、辽阔。
3.情节图谱是通过确定诗歌的情节,用美术的形式把诗歌生动全面地展现出来。在学习散文诗、儿童诗等篇幅较长,前后结构并不统一的文学作品时,教师可在需要突出作品要素和关键情节时出现图标,此时图谱的作用主要是提示、提醒,帮助幼儿理解、记忆。
4.动作图谱是利用身体动作对内化的诗歌进行外化表达的又一种方式。一般来说,小班的儿歌教学以语言浅显重复、读来朗朗上口、动作体验强的儿歌为主。如小班儿歌《小老鼠的旅行》正好具备了这样的特点,而且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把小老鼠旅行中出现的一些动作,像跳、跑、钻等用小人动作图标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在老师的带领下边看动作图谱边玩,通过直观动作图谱,有趣的游戏情节感受诗歌学习的快乐,调动幼儿参与的热情,激发幼儿主动活动的动力。
一 “图谱式诗歌教学”的创新运用
1.以教师为主导的形象图谱的创新设计与运用。
(1)以形象图谱为切入口引导幼儿感受诗歌、理解诗歌。
由知觉的整体性可知,幼儿的认知活动需要多种感知活动的参与才能形成全面、细致、深入、完整的认识。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个体对认识对象的体验也就越细致、越丰富,理解也就越全面、越深刻。幼儿诗歌学习是一个储存、记忆语言信息的过程,而图谱作为视觉艺术,是增强感知能力,帮助幼儿记忆最强有力的手段。将形象直观的图谱设计成小图标的形式,按照文学作品的结构排列起来,能有效帮助幼儿记忆。
如在中班儿歌《别说我小》的教学中(见下图),我们将“爸爸”“妈妈”“奶奶”以及我会做的事情“穿衣和洗脚”“擦桌和扫地”“给花把水浇”等制作成小图标,按儿歌结构形式排列,幼儿虽然不认识文字,却能从图标呈现的形式中了解了儿歌的结构,从而形象地记忆儿歌内容。
(2)以图谱为桥梁引导幼儿经验迁移和创造。
幼儿期幼儿的想象活动是以再造想象为主要形式的,同时,幼儿的再造想象能力的发展也是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基础。所以,要促使幼儿在诗歌活动中增强理解体验、发挥想象能力,就必须为幼儿的`想象活动提供丰富的表象作为支撑。无疑,形象图谱在诗歌活动当中发挥了桥梁的作用,它给了孩子一个自由想象的支架,让他们在一个可模仿的基础上,进行想象与创编。例如:在学习诗歌《老师的手》时(见上图),幼儿创编了“老师的手真巧,折一只小鸭嘎嘎叫,身子摇呀摇;老师的手真巧,画一只小羊咩咩咩,跑呀跑……”的诗句,教师就用简笔画的图谱形式表现“老师灵巧的手”“折纸小鸭”“小羊咩咩咩”,幼儿看到自己编的诗歌非常高兴。
由此可见,形象图谱是把内隐的体验和情感进行物态化的表达,为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活动提供了启发原型,改变了传统机械的填鸭式的说教和训练,使幼儿在表象丰富累积的过程中进行了大胆的想象和创造。
(3)把形、色、线、图案引入形象图谱的设计创作之中。
在设计形象图谱时,教师用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状、线条的粗细和弯曲以及线条的不同走向来表示诗歌的语言、结构及情绪等。例如:诗歌《春天的色彩》,可以用各种动物的图案表示诗歌中的主要动物形象,还可以用各种色彩的图谱表示出春天不同的色彩以及不同的段落,用一条条随风飘舞的柳条来营造春天的氛围。再如,在带领幼儿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时,可以用红色色块表示欢快、热闹的诗歌作品;用黑色色块表示忧伤低沉的诗歌作品,如表现汶川地震的诗歌《孩子,快回来吧》;用蓝色、绿色表示优美抒情的诗歌作品等。通过运用美术形式与文学作品对人在情绪和情感上影响的相似性,使幼儿在活动中与诗歌产生共鸣和移情体验。
2.幼儿理解诗歌后对作品的想象表达和美术再现。
(1)以“图谱式诗歌教学”的活动形式表达个人的理解和感受。
在“图谱式诗歌教学”中,有利于幼儿主动学习的图谱不仅是教师的教具,更是幼儿的学具。幼儿人手一份小图谱,可以通过自己操作图谱,熟悉文学作品,通过和别人交流,满足自己想说的愿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学习诗歌《吹泡泡》中,幼儿手拿图谱,边操作边念诗歌,兴趣浓厚,学习轻松。幼儿在与他人共同操作和表演时,增加了交往机会,满足了交往需要。同时,我们还将有关文学作品的图谱融入游戏环境,使幼儿在耳濡目染中轻松学会文学作品。
(2)帮助幼儿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在“图谱式诗歌教学”活动中,幼儿通过看图谱理解和认识文学作品,再通过语言表达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例如:在诗歌《吹泡泡》活动中(见下图),出示图标“?”,幼儿首先认为这个图标只是一个问号,但是通过再次观察和思考,幼儿发现图标的真正涵义是“星星是谁吹出的泡泡”,而不仅仅是一个问号而已。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经历了观察――思考――再观察――再思考的过程,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3)引导幼儿把对诗歌的理解用美术的方法再现出来。
幼儿对诗歌的理解不但要有对创作者的内心情感的理解,更要有个人对诗歌作品的体验。在鼓励幼儿用肢体动作表达自己感受的同时,我们还引导幼儿大胆地学习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形式制作图谱表达个人对诗歌的理解。教师在此活动中所扮演的是一位参与者的角色,不直接干预幼儿的创作,只是在幼儿出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才给幼儿提出建议,帮助幼儿分析、选取最佳的方案。如:幼儿在学习了诗歌《春天的色彩》后,教师可以在语言区角中投放一些纸、油画棒、记号笔等,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小图标,根据所画的图谱创编诗歌,也可以记录自己仿编的诗歌。幼儿非常感兴趣,大胆想象设计出青蛙、蝌蚪等一些动物和红、黄、蓝等色彩的图标,仿编出一首新的诗歌:“春天是白色的,看那青蛙的白肚皮;春天是黑色的,看那一群小蝌蚪!”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用他们的眼光去寻找能够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方式,在实际的操作活动过程中再一次理解诗歌内容,并把已有的经验加以沟通、综合,全身心地参与到创造表现的活动当中,在这过程中幼儿的创造潜能得到了很好的开发。
三、“图谱式诗歌教学”的运用技巧
在运用“图谱式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小班幼儿的思维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认知经验不够丰富,抽象、概括水平较低;中班幼儿思维活跃,主要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常凭借自己的具体经验来理解文学作品;而大班幼儿记忆的有意性有了明显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喜欢参加富有创造性的活动,理解能力不断增强,表达能力明显提高。因此,教师在运用“图谱式诗歌教学”时应掌握一定的技巧,灵活运用:
1.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运用不同类型的图谱。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运用的图谱类型应逐渐由形象符号向抽象符号过渡。为小班幼儿制作的图谱大多形象具体,颜色鲜艳,画面大而清晰,数量不宜过多,且需要有背景图;为中班幼儿制作的图谱开始向抽象性过渡,但仍需背景图,可出现简笔画,数量可略多一些;为大班幼儿制作的图谱可出现简单的文字符号,如幼儿认识的一些独体字:上、下、左、右、大、小等,图谱的抽象性更明显,数量也可更多些,并可鼓励幼儿自主设计制作。如:中班诗歌《月亮》,“每一棵树梢挂一个月亮,小鸟说月亮和我好;每一个脸盆盛一个月亮,小朋友说月亮和我好……”在学习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制作具体形象、色彩鲜明、相对比较大的图谱,当教师根据诗歌内容,将图谱有顺序地一一排列,幼儿根据小图谱就能马上理解儿歌的内容,朗诵儿歌。对于大班幼儿教师制作的图谱就具有抽象性,如:大班诗歌教学《吹泡泡》中的图谱“?”就不是仅仅表示问号,而是引导幼儿猜测“谁会是谁吹出来的泡泡”。在大班“图谱式诗歌教学”中还出现了汉字,常常以图夹文的形式表现诗歌。
2.根据不同年龄的幼儿,图谱出现的时间不同。
在小班,图谱较适宜出现在学习诗歌之前,幼儿在对图谱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后,再结合作品进行学习;在中大班,图谱宜出现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幼儿可运用图谱理解作品的内容。如:小班诗歌《走路》,在活动前教师先逐一出示小图谱并请幼儿说说老师画的是什么,表示什么意思。当幼儿全都理解小图谱后再进行诗歌教学活动,这样,幼儿就能更好、更快地理解诗歌、朗诵诗歌了。
3.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图谱的操作方法不同。
(1)在小班教师使用图谱时可伴以表情、手势等,以更好地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理解作品内容。而中大班则不需要,更多的是让幼儿自己去理解图谱,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针对不同的活动目标,在新授活动中教师可配合大的背景图和适当的音乐出现小图谱,采用图谱插入式的方法,给幼儿完整的体验。在复习、创编等活动中,则可选用简单、抽象的小图谱,并可以脱离背景图使用。
如在儿歌《吹泡泡》学习活动中(见下页图),教师进行第一次活动时,图谱是沿轮廓剪下的具体形象的事物图片,并配合背景图使用,此时的图谱相当于教具;进行第二次活动复习儿歌时,教师则把图谱贴放在白纸上,供幼儿自主学习,此时的图谱相当于一种标记符号。
(3)在使用图谱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中,结构清楚,有一定规律,语言朗朗上口的儿歌、散文诗、绕口令等非常适合用简化的小图谱来表现。在这些作品中除了那些重复的语句,其他内容几乎完全可用小图谱替代。借助这种类似于图标的小图谱,幼儿非常容易理解、体验和朗诵作品。如在学习《别说我小》和《吹泡泡》时,幼儿边看图谱边学习,兴趣浓厚,很快就理解并记住了作品内容。
“图谱式诗歌教学”是我园根据“教育创新理念”和“素质教育以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语言领域进行的一个新尝试。利用形象图谱开展诗歌活动,使我们的诗歌教学从教育重“内容”轻“形式”、重“背读”轻“欣赏”、重“知”轻“情”“意”的桎梏中挣脱出来,让幼儿的精神生命得到了主动的富于个性发展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形成了“主动探索、师幼互动、灵活创造”的诗歌教学新模式。
教学目标
1?体会AABB、ABAB、ABB式词语的重叠方式。
2?理解搜集歇后语。
3?读笑话,乐一乐,悟一悟。
4?对幽默产生兴趣并能用普通话大方地讲笑话故事。
5?能用提供的材料编童话故事,并能把它写下来。
6?能正确使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养成修改的习惯。
7?自主阅读短文《精卫填海》。
教学准备
1?用小黑板写几句需要修改的句子。
2?搜集一些叠词和歇后语。
教学时间
4~5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体会AABB、ABAB、ABB式词语的重叠方式
1?学生自己读词语,看看每排词语各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从中点明教学内容:词语的重叠方式。
3?你还能说一些这样的词语吗?
4?老师学生一起补充介绍这三种类型的词语,学生每种类型的词语都各选几个记下来。
二、理解搜集歇后语
1?自读歇后语,在读的时候想一想是什么意思。
2?读一读,记一记,写一写。
3?你还知道哪些歇后语?
4?师生互说歇后语,把自己喜欢的歇后语记下来。
三、读笑话,乐一乐,悟一悟
1?自由读笑话,乐一乐,再想一想。
2?交流读后所获取的知识。
3?分角色读一读。
四、讲笑话
1?师绘声绘色地讲述一个笑话故事,引出课题。
2?告知活动内容及评选小笑星和最佳听众的要求。
3?同桌或小组内说说自己的笑话故事,并评一评谁的故事讲得最好,谁是最佳听众。
4?各组推选出的代表上台讲幽默故事。
5?大家评议,怎样可以讲得更好。
6?集体评议,推选出小笑星和最佳听众并颁奖。
7?有时间可让学生自由上台讲故事。
五、用提供的材料编故事,并把它写下来
1?引导语:童话故事是许多同学都很喜欢的,在语文大课堂里,在生活中,我们读了或听了许许多多有趣的童话故事,我们的头脑里也有许多神奇的想象。我们虽然还小,但也能编出很有意思的童话故事,你愿意试试吗?
2?学生自己思考,挑哪些图,怎样连成一个故事。
3?学生讲述故事,老师在学生讲的时候帮助润色。
4?让我们拿起笔来,写下这些有趣的故事,然后比一比,看谁写得更精彩。
5?老师选择一两篇习作,读给全班听,一边读,一边评改。
6?学生自己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改完后,根据自己写的内容,加上题目。
六、学习修改符号
1?出示句子让学生自己读一读,想想看,这个句子有什么问题?可以怎样修改?
2?学生边说,老师边在黑板上修改,教会学生这四种常见的修改符号。
3?用小黑板出示另外的病句,让学生试着用新学会的符号修改并评议。
4?拿出自己的习作,自己修改或同桌交换修改。
5?读一读修改后的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点出教学目的:文章不厌百回改,让学生明白修改的重要性。
七、阅读《精卫填海》
1?自己读短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了解大意。
2?勾画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多读几遍。
3?感受精卫鸟锲而不舍的精神,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4?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积累与运用”安排的7个训练,复习巩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并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运用。
2、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参与竞赛等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运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复习巩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并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运用。
教学难点
复习巩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并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运用。
教学方法
谈话法、引导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词语卡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比一比,谁的普通话说得好
⒈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分别出示两道朗读题,每个组读一题。要求:人人参与,读准字音,读得流利。
⒉检查分组学习情况。重点检查翘音zh、ch、sh,后鼻音ang、eng和复韵母ei、ui的读音;注意指导学生区分f-h和鼻音n-l。
⒊两大组交换学习内容,比一比哪个组学得快,音读得准,普通话流利。
教学这两道题时,也可以根据班上学生学习拼音的情况,先对重点的拼音进行复习,然后再提出要求分组朗读。
二、播放录音,做拍手游戏
⒈播放课前制作的《拍手歌》,教师边读边拍手,激发学生参与的愿望。
⒉告诉学生想做这个游戏,得先熟读儿歌,借此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熟读儿歌。
⒊学生走下座位找自己喜欢的伙伴协作,边拍手边诵读儿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指导,更要参与,要注意建立课堂教学中师生平等、民主、参与的良好氛围(也可借此题的学习组织学生课间休息,活跃课堂气氛,消除疲劳)。
三、比一比,谁认的字多
⒈分别出示“你还认识我吗”和“自主识字园地”的内容,告诉学生比赛内容。
⒉找自己的好伙伴,将这两题分别读给他听,并请他给你评一评,你认识多少字、多少个词。在不认识的字、词下面作上符号,请你的伙伴教教你。
⒊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待学生学习结束后,分别抽好、中、差三个学生读一读,激励优秀的争取更优秀,后进赶先进。
四、写一写你想写的词语
教师不要作过多要求和限制,让学生选择自已想写的词语写一写、读一读即可。
学生写的时候,教师要重点关注一两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在课内解决困难,激励他们树立学习信心。
五、同桌互读《问答歌》
教学后记
积累与运用经典教学设计
积累与运用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感受汉语表达的灵活有趣,并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加以注意。
2. 积累语言。
3. 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4. 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5.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乐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
(一)温故知新
1. 学生自主阅读三个句子。
2. 讨论、交流第一句中三个短语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 再读二、三句,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4. 试着说一说类似的句子。
(二)语海拾贝
1. 学生自主读词语,不理解的'通过,与同伴讨论解决。
2. 说说这些词语的共同特点。
3. 哪些词语用在好的事物方面?哪些又是用在坏的事物方面?
4. 说说自己知道的关于“说”的词语。
(三)开心一刻
1. 学生读笑话。
2. 说说笑话让人发笑的地方在哪里,应该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
3. 要求学生回家后把笑话讲给家人听。
(四)自主阅读园地
1. 提示本单元学习的阅读方法。
2. 学生自主阅读,进行批注、勾画。
3. 学生互相交流阅读感受、体会、收获。
积累与运用教学设计参考
教学目标
1读记儿歌,感受阅读乐趣,了解有关节气的知识。
2读读背背,丰富词汇,扩大视野,了解台湾岛是我国的领土。
3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并能揣摩笔顺规则,激发兴趣,使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4复习生字,积累词汇。
5写自己想写的词语,激发喜欢书写的兴趣。
6通过读绕口令,区别平翘舌、huo与he,读准声调,培养正确、流利说话的能力。
7自主识字。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电脑课件。学生搜集有关节气的知识和儿歌以及有关台湾岛的知识。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冬天到了,小朋友们最想看到什么?(生答)是啊,冬天漫天雪花飞舞,大地一片洁白,多美呀!(放冬天的录像以及冬去春来的景象)师介绍,引出《数九歌》。
二、读一读
1自由读儿歌,谈自己了解到的有关节气的知识。
2赛读,比一比谁最快记住儿歌。
3抽生上台背诵。
4交流相关儿歌。
三、读读背背
1学生在书上标出本单元学过的生字。
2出示词卡,检查读音,扩词练习。
3拍手读儿歌。
4你还知道哪些台湾岛的'知识?小组交流。
5抽学生上台展示、介绍。
四、绕口令比赛
1自由练读,感性认识绕口令。
2同桌互相抽读。
3小组合作进行绕口令比赛,教师巡视并提示:注意平翘舌及huo与he要读准。
4班级比赛,评出“绕口令大王”。
五、“你还认识我吗”
1出示词语,观察并发现它们的特点。
2试读。
3说说这些词语读起来有什么感觉。
4提示:这些词语在本单元找不到,但是会经常用到,小朋友要把这些美美的词语记下来。
5试着用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六、“看一看,写一写”和“写写你想写的词语”
1先试着书空,发现它们的笔顺规则。
2交流自己的发现。
3借助拼音记规则。
4课件展示书写这些生字的笔画顺序。
5学生写字。
6把自己想写的词语写在田字格里。
七、自主识字园地
1先勾画出自己认识的字,读一读。
2互相指认,纠正读音。
3用小鱼吐泡抢读游戏检查学生认识的情况,表扬认得多的学生。
诗人往往将情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描写揉进诗歌,引导读者突破心理界限,实现感觉的交互。
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家……必须在他的想象里把感发他的那种意蕴,对适当形式的知识,以及他的深刻的感觉和基本的情感都溶于一炉,从这里塑造他所要塑造的形象”。
读韩愈的诗,总似有劲风破空而来,以慑人的气势将人卷入诗歌独特的奇诡瑰丽的世界中去,使人或如狂涛中的一叶扁舟,或如风暴中随风势徘徊的海鸟,在激荡的诗句中酣畅淋漓不能自已。
晚唐诗论家司空图就评论韩诗:“驱驾气势,若掀雷挟电,奋腾于天地之间”。
在韩愈的诗作中出现的颜色有青、白、朱、紫、黄、绿、金、翠、赤、黑、丹等,除开联诗,以青、白两色的使用频率最高,红、绿、黄、紫、金、朱次之。
一、韩诗中的“白”
“白”在诗句中单独使用时,常与“白头”“白发”等意象相伴,多言人之年老、鬓发斑白,感慨时光流逝,世事白云苍狗,瞬息万变。
如“清宵静相对,发白聆苦吟(《孟生诗》“聆”或作“怜”,“耻”),写清宵之夜、万籁俱寂中,静对着白发孟生的苦吟。
虽整句无一怨怼之词,但与前文所述孟生求官的遭际相结合,却使人生出深深的哀感与不平。
未能施展抱负便已“发白”,已经白头却依然吟咏,这“发白”虽似写实一笔带过,却格外刺目,惹人感慨了。
韩诗中此类的诗句很多,例如:
画蛇著足无处用,两鬓霜白趋埃尘。
《感春四首》
夜书细字缀语言,两目眵昏头雪白。
《短灯檠歌》
早知皆是自拘囚,不学因循到白头。
《和归工部送僧约》
李白曾有言:“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韩诗将原本的漫长变的短暂,又将短暂压缩在一句之间。
巨大的时间跨度使人徒呼奈何,生死之问及人生价值本是人们一直追寻的不解之题,朝夕之间,青丝成雪,便有了使人动容的气势。
如:
瞥然一饷成十秋,昔须未生今白头。
《刘生诗》
尊酒相逢十载后,我为壮夫君白首。
《赠郑兵曹》
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
《东都遇春》
此外,当“白”作为“白日”这个意象并在同句有与之相反的意向对照出现时,在诗中往往有象征义,如:
重云闭白日,炎燠成寒凉。
《重云李观疾赠之》
秋阴欺白日,泥潦不少干。
《龊龊》
二、韩诗中的“青”
韩诗中叠用“青”字的有6处,为写景、寄兴之作。
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
《青青水中蒲》
青青四墙下,已复生满地。
《秋怀诗十一首》
君居泥沟上,沟浊萍青青。
《题张十八所居》
雨后来更好,绕池遍青青。
《闲游二首一》
南阳郭门外,桑下麦青青。
《过南阳》
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
《盆池五首其五》
韩愈诗词中单用“青”字的有很多,除一两处用“青”字形容烛光和植物,多表现为“青天”“青云”“青山”“青冥”。
在这些诗句中,并没有染带很浓烈的怪奇色彩,气势也不是很强。
在韩愈诗中单独出现的“青”用法相对传统,多凸显天之高远或山之耸峭,很少借“青”色造势。
我欲求之不惮远,青壁无路难夤缘。
《古意》
沿涯宛转到深处,何限青天无片云。
《郴口又赠二首》
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青冥送吹嘘,强箭射鲁缟。
《荐士》
辛夷高花最先开,青天露坐始此回。
《感春五首》
萧萧青云干,遂逐荆棘焚。
《送陆畅归江南》
青天高寥寥,两蝶飞翻翻。
《感春三首》
决云中断开青天。
《利剑》
韩愈诗中其他的颜色如红、绿、金、碧等单独出现的情况不多,往往是与其他颜色形成组合或进行对比,在此仅小述单独出现较多的红色和绿色。
红色多以形容花、叶,如:“桃溪惆怅不能过,红艳纷纷落地多”《闻梨花发赠刘师命》、“蜂喧鸟咽留不得,红萼万片从风吹”《感春四首》、“三月嵩少步,踯躅红千层”《送侯参谋赴河中幕》、“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玲珑”《题百叶桃花》;形容旗,如:“半作军人旗上红”《赠张徐州莫辞酒》、“红旗照海压南荒,徵入中台作侍郎”《赠刑部马侍郎》。
绿用以形容树:“森森绿树猿揉悲《岣偻山》”、“绿杨匝岸蒲生迸《寒食日出游》”;形容水:“泓澄湛凝绿,物影巧相况”《岳阳楼别窦司直》、“水容与天色,此处皆绿净”《东都遇春》、“平沙绿浪榜方口”《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两章歌以和之》。
红色和绿色在韩愈的诗作中更多的作为明快鲜艳的色彩在写景抒情的作品中出现。
三、多种颜色共同使用
与单用一色相比,一句或一联中使用两种或多种颜色,能给人带来更加强烈的视觉刺激从而产生情感联想。
在韩诗中,两种颜色的搭配有青白、红白、红绿、红黑、黑白、红紫、黄绿、黄紫、白紫,在这里只取出现数目较多的青白、红白、红绿进行简要分析。
1.红白。
红白的颜色对比强烈,有的描述花开时彼此交叠纷繁热闹的景象,如:“迩来又见桃与梨,交开红白如争竞”《寒食日出游和晨游百花林》、“朱朱兼白白”《感春三首》;有的描述某一时段中的光感,如“策马上桥朝日出,楼阙赤白正崔嵬”《感春五首》;也有的在一联诗句的前后两句中形成对仗,“傍砌看红药,巡池咏白”《和席八十二韵》,总体来说风格是明快的。
摘要:韩愈作为“文起八代之衰”的文章巨公、唐代怪奇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中有着白青红绿等各种色彩,这些色彩的使用或有异同,恰到好处的烘托点染了诗歌。
本文对韩愈诗中出现的各种颜色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诗歌,进行了具体分析。
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选择与运用论文
色彩的对比与协调
在室内环境中,各种色彩相互作用于空间中,对比与和谐是最根本的关系。色彩的协调一般要使色彩和谐,通常用相近的类似色彩的组合,或用相同明暗的不同色彩的组合。色彩的协调意味着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之间的靠近,从而产生一种统一感,但要避免过于平淡,沉闷与单调。因此,色彩的和谐应表现为对比中的和谐,对比中的衬托。
在室内色彩设计中除了强调背景色,主体色和强调色三者之间的协调统一形成色调外,还可以通过色彩的创新获得丰富的室内色彩效果。这就利用的色彩的对比关系。其中色彩的色相对比的特点就是颜色更为鲜明的突出,它们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在明暗对比中,黑色和白色的对比是最强的,它们的效果在所有方面都是对立的,在它们之间有着灰色和彩色的领域,冷色相看上去透明,无重量,并且通常都处理的过于明亮,而暖色用于不透明,又容易处理的过暗,同等程度的明或暗会使会使色彩相互联系起来,会把它们连接成共同突出,它们互相之间的明暗对比被消除。此外还有冷暖对比,补色对比,面积对比,色度对比等。
色彩的主从与重点
孤立的讨论某种颜色的美感在室内设计中是没有意义的,色彩的效果在于不同颜色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在考虑整体主色调的同时也适当的加入个性化的色彩,人们由于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不同,对色彩的喜好也不同,所以在室内设计的色彩运用上,应围绕这些特点来创造各具特色的风格。如就民族地区来说,东方人喜欢红色,黄色,象征富贵,西方人普遍讨厌绿色,认为它是嫉妒的象征;在中国,在城市居住的人们普遍喜欢淡雅的色彩,在农村人们普遍喜欢浓烈鲜艳的色彩,个性化的色彩应根据人的性格,职业,居住地等多方面考虑,否则不但不会成为色彩设计上的亮点,反而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总之,室内的风格无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庄重的还是活泼的;华丽的还是朴素的,都要有一个统一,和谐的调子,明显的主从关系,就是购买家具,装饰布料时也不能破坏这一整体,在这基础上加入各种不同的个性化色彩使其整体风格发挥到极致。
黑,白,灰的运用
黑,白是对色彩的最后抽象,黑色意味着空无,没有未来,失去希望,白色的沉默不是死亡,而是有无尽的可能性,灰色中含有多种色调,有暖灰,冷灰,偏红棕的灰,偏黄的米灰等各种各样的灰的层次。黑,白,灰是一种十分高级和高度吸引人的色调,给人以平静的感觉,黑,白,灰被称为无色彩,无色彩并不代表无价值,相反无色彩在心理上与有色彩具有相同的价值,著名设计师贝垏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其室内色彩设计就是运用无色彩建立的色彩系统的最佳例证。
在室内设计中,黑,白,灰通常与其他色彩搭配使用,能很好的衬托出各种色彩,起到使其明度强化的作用,当一些对比强烈的等大色块,进入以黑与白为主调的框架中时,更能很好的体现效果,运用黑,白,灰的综合性来衬托强烈的色彩,可以冲淡,调和各种相间的关系,带色彩的灰色装饰性和典雅,生动的气氛。现在的很多家电通常使用黑,白,灰的设计,也是为了能与各种不同的室内环境相搭配。
在某些黑白系统中,可以加入一种或几种纯度较高的色相做点缀,也称为无色彩与重点色相结合的调和,它的色彩丰富而不杂乱,彩色面积虽小,但重点突出,也体现了室内色彩的主从与重点这一色彩关系,这种方法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色彩与室内的空间
室内色彩的配置必须符合空间构图原则,不同的色彩会给人心理带来不同的感觉,深色给人感觉沉重,有下坠感;浅色形成轻盈的上升感;暖色刺激视网膜,使人们对其作出夸大的判断,看上去会比实际的显大;这并不代表室内空间就会真的变大,而是一种心理上的错觉,设计师就是往往利用这种错觉,使用一些技巧是原本狭长的走廊缩短变宽,使暗房间变亮。基于色彩的彩度,明度不同,还能造成不同的空间感,可产生前进,后退,凸出,凹进的效果。明度高的暖色有凸出,前进的感觉,明度低的的冷色有凹进,远离的感觉。色彩的空间感在居室布置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空间狭小的房间里,用可产生后退感的颜色,使墙面显得遥远,可赋予居室开阔的感觉。
色彩在室内空间的设计上体现的不仅仅是装饰美化和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它作为造型艺术的语言媒介,在室内环境情感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室内的重点,常常是构图中需要考虑的,它可以是一组家具,一幅壁画,床头靠垫的布置或其他形式,可以通过色彩来加强它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光与绿化设计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论文
自然采光就是利用太阳光。太阳光线虽然很普通,但是它对于房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房屋的采光很大程度决定了这所房屋的品质。从使用的角度说,自然采光在白天可以给房屋提供照明,使得房屋明亮。与此同时,太阳光线可以带来温暖,大大降低人们的取暖消耗。根据房屋的格局,尤其是窗户的坐落进行合理的采光设计。例如北方地区为了避免冬季寒冷,北面的窗户会小一些,而南面的窗户会大一些,现在许多直接设计为“落地式”窗户,这样设计可以有效增加采光面积,使得室温得到提高,柏林大厦的采光空间也是很好的例子。除此之外,自然采光对于室内氛围有着重要的影响,房屋东面光照时间为早晨,光线欢快温和,人们在其中会感觉到一种力量与冲动;当光线运动到南面,则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光线热烈有时有些刺眼,接受这样光线的房屋应该装饰一些冷色调进行中和,否则会给人造成一种眩晕的感觉;西面的光线则温暖的同时包含着浪漫,色彩丰富;北面的光线较弱,需要装饰暖色调进行中和。根据自然光合理装饰室内环境,可以有效提高装饰质量,提高居室内的`环境氛围和艺术感染力。柏林国会大厦改建后的建筑是生态建筑的标志性的建筑,是依靠自然光和屋顶采光,依靠穹顶和倒锥体的反射,来保证室内的照明,还可以随时调整光线。目的是减少人工照明。
人工照明是家居生活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室内照明还直接影响着居室内的环境氛围,决定着整体的装饰品位。灯光在居室内的不同位置、不同时间、不同季节都存在着差异,如何合理、科学的设计灯具布局、选择灯光颜色、调节灯光强度,成为了一个家居设计业内的重要课题。人工照明的衡量尺度多样,有无炫目现象、照度均匀、光谱成分等都是设计人员要思考的问题。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照明灯具节能是一个重要指标。在节能的基础上,通过有效设计实现灯具在家居装饰中的良好效果。首先是布局,家居中不同位置的灯饰要求有所不同,在厨房、卫生间的灯具主要功能就是照明,要求清晰明亮,所以选择节能白炽灯即可;卧室的灯饰则要求具有温馨的氛围,使用暖色调灯具会增强卧室的浪漫氛围;客厅由于作为接待客人的场所,灯具要求大方典雅。灯具不仅起到了照明的作用,还是决定设计品质的重要因素。它可以营造出许多种不同的家庭环境氛围。灯具展现了明亮大方的特点,而由于使用了节能技术,大大减少了灯具的耗电量,从而有效实现了节能环保与美观大方的完美结合。
生态建筑的绿化对于建筑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简单是美化环境,增强人们的审美感官享受,还有着很强的实用意义。在室内可以运用绿色植物来获得对大自然的感受。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样可以调节城市的热量,减轻“热岛效应”给城市带来的环境问题,可以在小范围内调节气候变化。大面积的绿化植被可以有效吸附大气中的粉尘、微小颗粒杂质,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此外,它还可以吸收部分雨水中的盐类物质,既获得了植物的养料又保护雨水的侵蚀作用。绿色植被可以成为风障,特别是在北方的冬季,植物减弱风速从而间接实现了提高室内温度的作用。这种障碍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减弱声音的传播,减少城市噪音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绿化植被还是很好的遮阳措施,这在之前的隔热遮阳中我们已经论述,在此不作详细论述。绿化植被的另一重要作用就是审美作用,它可以调节人们的心情。尤其在当前城市运行节奏不断提高,人们的身心压力日益加大的状况,人们更加期待一种休闲的、清新的感觉。绿化植被正是起到了这样的良好作用,同时是其他材料、技术无法替代和比拟的。当人们置身于大自然当中时,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感受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验着贴近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好。
绿化的功能分类:
1保温隔热类植物。攀爬类植被可以很好的覆盖墙面,种植在西、南方向,由于这些植被叶子繁茂,作为垂直绿化出现。代表植被有藤萝、爬山虎、牵牛花等,这些植被耐寒、耐寒能力强,茎部发达支持了他们的攀爬。
2是过滤和净化类植被。许多水生植被具有净化功能,这也是水泽地带进行自我净化的主要手段。这些水生植被具有强大的根系,具有繁殖快,容易管理的功能。此类植被有芦苇、睡莲、大藻等。
3室内绿化美化类植被。这类植被易栽培,喜阴,在室内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杂质。既起到了美化室内环境的作用,又起到了净化室内空气的作用。这类植物有“绿萝”、散尾葵、文殊兰、变叶木、美洲苏铁、酒瓶兰等。
此外还有很多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植被,有杀菌消毒、遮光避阳、减弱噪音等等,这些绿化植被集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于一体,真正体现了生态设计理念的要求和内在追求。希望本文的写作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引起设计师及普通大众对于生态设计理念的重视,为我国室内设计事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