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积累与运用三》 教学设计(共含1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抛硬币”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背成语或熟语,积累语言。
2、阅读短文,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写读后感。
4、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练习写小发明论文。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
1、课外注意读书,准备写读后感;
2、意观察周围的事物,为改进、发明做准备。
教师准备:一篇适合学生多角度思维,易于写读后感的文章。
教学时间: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读读背背)
一、完成“读读背背”。
1、自由读词语,注意读准确。
2、小组接读、接背。
3、比赛:看看谁记住的词语多。
二、完成“阅读”。
1、自由读短文,了解大意。
2、仔细读短文,边读边思考文后练习题,可以在文中圈点标画。
3、小组内合作学习。
(1)自由读短文,边读边思考文后练习题,可以在文中圈点标画。
(2)交流文后练习题的答案。
4、全班交流。
(1)流下美好的怀念,是因为大桥下的景色很美;引起我的恼恨,是、因为石阶造得多而陡,让外婆因背我过桥而“遭罪”,其实是含蓄地表达作者对外婆的爱。
(2)短文表达的是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对外婆的怀念之情。
(3)朗读比赛:评选小小朗诵家。
教学目标
1、练习用学过的偏旁进行归类写字。
2、复习巩固本单元学过的生字,积累用这些字组成的新词语,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
3、练习用字拓展组词语,学习用词语写句子。
4、自读关于环保的古诗和有关科技的小诗;感受动物母子情深,提高保护鸟类的自觉性;感受上网的乐趣,培养自己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相关的偏旁卡片、词语卡片。《鸟》、《上网》的CD。
教学设计
一、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1、学生自己独立写字。
2、学生写的时候,教师可以巡视,表扬写得多的同学。
3、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收集一下大家组的字,再读一读。
二、你还认识我吗
1、自己读一读这些词语。
2、同桌互相读一读,听一听。
3、找一找,哪些字是个单元学过的。
4、大家一起读一读。
5、教师鼓励同学们会用这些词语说话、写话。
三、读一读,涂一涂。
1、读一读,不一定要记住。
2、把积累词语、认识事物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紧密结合。做得多的同学应该得到表扬,但是要注意避免不真实的填涂,鼓励同学们要实事求是。
四、照样子组词语
1、自己用“话”和“爱”字组词语。
2、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口头说一说,打开思路,再写。
3、如果有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关键是学会运用这些字。
4、用“爱”字组词语时,不应限制儿童的思维,如果出现“爱情”、“爱人”等词,不应否定或指责。
五、照样子写一写
1、先读一读句子。
2、照样子自己组词语组句子。
3、同桌互相批改、交流。
4、鼓励学生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念给大家听。
5、也可以鼓励学生口头组词造句。比一比谁说得多,说得好。
六、读读背背
1、根据拼音自己学习生字。
2、把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自己去问同学或向老师请教。
3、和自己寻找的学习伙伴一起读这首诗。
4、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5、和学习伙伴一起背一背这首诗。
6、也可以采取和爸爸妈妈一起学习和方式来学习这首古诗。
七、读读玩玩
1、利用拼音自己识字。
2、自由读儿歌。
3、教师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互联网”及“冲浪”的含义,可以形象地说明,不宜说得太专业。
4、读这首儿歌可以用同桌击掌的方式,增强情趣。
八、自主识字园地
1、自己认一认这些字。
2、同桌互相认一认。
3、数一数自己认识多少个,如实填在括号里。
4、学生能认多少是多少,不要拔高要求。
积累运用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背一背
1、简单介绍有关《三字经》的知识。
(1)学生介绍《三字经》的知识。
(2)根据学生的回答作补充:《三字经》,作于宋代,作者王应麟。它是当时非常流行的蒙学教材(相当于现在的小学课本),与《百家姓》、《千字文》统称三百千。明代理学家吕昆说:凡儿童,8岁以下者,皆习《三字经》。
2、指名读《三字经》选段。
要求:读准字音,流畅。
3、讨论《三字经》选段的意思。
4、朗读,练习背诵。
5、检查背诵。
二、阅读:给予的故事
1、自读短文,你读懂了什么?是怎样读懂的?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1)为什么说这个人面临的选择是艰难的?
(2)为什么只有把生死置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口语交际)
一、激发兴趣,导入 新课
同学们都爱读书,读书是增长知识的最佳途径。今天,我们就开展一次读书收获交流会,把你读书的快乐说出来,让大家共同分享吧!
二、小组交流与研讨
1、要求:先说自己读了哪些文章,介绍文章内容,然后谈自己读后的体会和感想。
2、分组交流,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倾听并指导。
3、各小组民主选出最佳人选准备参加全班汇报。
三、班上汇报
1、小组代表依次上台汇报自己的.收获,老师给每位代表录音,并做适当点评。
2、师生共同投票,评选出讲得最好的同学。
3、颁发最佳口语交际奖。
第三课时(习作训练)
一、启发谈话
人人都有好朋友。你的好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为什么愿意和他在一起?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二、小组内自主介绍与交流
三、指名在班上说一说
师生共同评价,纠正语病,并鼓励学生的闪光之处,引导准确用词。
四、写前提示
1、外貌描写抓特点,不可面面俱到。
2、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要突出细节描,借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展示人物的个性。
五、练习写作。
《积累运用三》教学设计参考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积累谚语的兴趣和兴趣。
2、从《雷锋日记》中感悟雷锋精神。
3、在环境考察中,增强独立搜集信息的能力,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4、培养写日记的方法与习惯。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完成“读读背背”。
1、导语:这六句话,常常在人们口头中流传。你们平时说过或听过哪句话?
2、试读、试背,同学之间议论每句话的意思。
3、文字上称之为谚语。谚语一般很生动形象。学习积累一些谚语,对丰富语言很有好处。
4、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一条谚语。
5、鼓励学生在读书中、在生活中注意积累民间谚语,搜集常用谚语。
二、完成“阅读”。
1、导语:同学们在学雷锋活动中,了解了雷锋的哪些事迹?现在读雷锋的两篇日记,看看他做了什么事,日记里写了什么事?
2、自学两则日记。学生之间议论:两则日记各写了什么事?
3、指名读。要读通顺、流利。
4、说说读后的体会。
5、这两篇日记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6、课后阅读,了解更多的雷锋事迹。阅读活动时间交流。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
布置考察的目的及任务。学生自由组合,明确分工,制订考察计划、步骤、考察后的文字与图片资料的整理。教师准备有关大海、河流、湖泊的录象或图片。
二、导语。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我们身边的江河湖海是我们生存的家园,它们关系着我们生活的质量。我们应该了解它们、关心它们、爱护它们。
三、放录象资料(或图片)
1、用画面感染学生,联想到旅游事业、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
2、师生、同学之间交流观感。
四、分组(自由组合)
个人汇报已搜集、整理的资料——河流(或湖、海)的位置、面积、资源及污染的情况等。
五、各组推选代表交流。
六、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对各组考察结果给予评价。
七、总结。
教师考察过程和结果,对口语课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并提出要求。
第三课时
一、说明习作要求。
二、引导。
激起兴趣,活跃思维,可读几篇不同内容的日记,拓展思路。
三、说明日记的格式。
四、习作起草。
教师多做个别指导。
第四课时
一、教师找几篇日记,包括写事、写人、写心里话、读后感想的不同内容,展开点评。
二、再找两篇日记,师生共同批改、讲评。
三、自我修改日记。
四、誊清。注意书写工整。
教后小结:
关于日记,学生现在已基本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但从内容上来说,缺少生活情趣。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值得可写的东西,的确是个大的问题。我想:应该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入手,让学生能够从平凡的小事中发现生活的情趣,写出丰富多彩的生活。
《积累运用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积累·运用三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练习。
教学目的:
1、朗读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春夜喜雨》,了解主要内容,通过读背,积累古诗。
2、阅读短文,明白成语故事蕴含的道理。
3、口语交际是正反方辩论,通过辩论,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明白好读书,更要读好书,才真正开卷有益。
4、习作练习。结合学生即将离开母校的契机,真诚的请学说留下自己的意见。创设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教学课时:四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读读背背
一、介绍诗人杜甫。
二、自读这首诗,了解大致的内容。
(诗人通过刻画雨景,抒发内心的喜悦之情。)
1、读这首诗,利用字典理解词意。
俱:全、都。
晓:早晨。
红润处:枝头的花,红润一片。
花重:被雨水淋湿后的鲜花饱满沉重。
乃:当即、就讲。
潜:悄悄地隐藏。
润物:滋润万物。
野径:原野中的小路。
2、理解诗的大意。
好雨就像懂得季节,正当春天降临,万物生长的时候,边下了起来。细雨随着春风在夜间悄悄落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原野中的小路上空一片漆黑,只有那江河中的船上还有一闪一闪的灯光。早晨起来看那成都的花儿,经一夜春雨,显得那么饱满,那么鲜艳。
3、指导朗读。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是诗人描写春雨的诗。诗人盼望、喜爱这场春雨,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把无比喜悦的心情生动的表达出来。
三、积累杜甫其它的作品。
四、巩固练习。
1、有感情的朗读。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阅读短文
一、阅读短文。
1、自学短文,了解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
(2)短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吴王下了狠心要攻打楚国;年轻的侍卫官想办法让吴王打消了攻楚的念头,同时又避免了杀身之祸;引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
2、讨论问题。
(1)年轻的侍卫官是在什么情况下为什么连续在后花园里转了三天?
(2)侍卫官讲在花园里看到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这个故事里都有谁?它们都在干什么?
(3)蝉、螳螂、黄雀各自面临的危险是什么?
(4)吴王听了这话,恍然大悟中的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吴王明白了什么?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巩固练习。
1、积累有关历史故事的成语。
2、准备一个历史成语的故事进行演讲。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是围绕开卷有益无益进行辩论。
1、什么是辩论?
2、怎样进行辩论?
(1)首先要明确是围绕什么进行辩论的。
(2)辩论双方观点要明确。
(3)要用事实阐明自己的观点,驳斥对方的观点。
3、具体做法。
(1)围绕辩论的问题,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
(2)根据不同的观点分成两个组。
(3)辩论双方展开辩论。
(4)辩论后共同进行总结。
第四课时
习作指导
这次习作练习是以写信的方式对母校留下良好的祝愿和建议。
1、作文前,可以到母校的各个地方走一走,看看还有那些不如意的事情;回忆近年来的学校的生活,找一找学校或老师没有想到的或没有作好的事情;向在校班级的同学了解以下对学校工作的意见。
2、挑选一两件重要的事情,想一想应该怎样解决,为学校出谋划策。
3、给母校的校长或老师写封信,谈谈自己的建议和对母校祝愿。
4、应主意的问题。
(1)把自己的想法要写清楚。
(2)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注意写信的格式。(称呼、内容、祝词、署名和日期。)
《积累·运用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背成语,积累语言。
2阅读短文,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写读后感情。
4.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练习写小发明论文。
教学重点:
1、学习写读后感情。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练习写小发明论文。
教学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读读背背和阅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背成语,积累语言。
2阅读短文,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表达的 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完成读读背背:
1、自读成语和熟语,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轮读,互相纠正读音。
3、全班赛读、接背。
(对较难的词语,交流理解意思)
二、完成阅读:
1、自读《外婆家的石桥》,读准字音,初知大意。
理解词义:
趔趄:身体歪斜,脚步不稳。
匍匐:匍匐就是爬行的意思。
2、根据问题再读短文,并理解:
(1)外婆家的石桥是什么样子的?
(2)外婆家的石桥为什么会给我留下美好的怀念,又能为什么引起我的恼恨?
(3)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组成小组交流。
4、小结:
(1)石桥很高,很陡,桥身很宽。石阶平贴光滑。
(2)怀念:伏在桥栏上,可以贪婪地眺望大桥下的景色。绿水、白帆。。。。
恼恨:一个……
5、选择自己段落有感情地朗读。比一比。
三、作业:
1、读记成语。
2、完成同步中的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写读后感
教学目标:
1.练习写读后感,知道什么是读后感。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过程:
一、读题目,明确习作的内容。
二、习作指导:
以《秋天的怀念》为例结合指导。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著名作家史铁生双腿瘫痪后,对生活完全失去了信心。而生命垂危的母亲却无微不至地关心他、鼓励他要对生活充满信心。终于,在母亲的鼓励下,他又重新振作起来了,但曾经鼓励他、安慰过他的母亲却因患严重的肝病而离开了人间。文章赞美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2、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母爱的伟大,母爱持无私。)
3、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讨论弄清什么是读后感。
1、阅读《秋天的怀念》我们知道主要讲了什么,作者通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为写读后感做准备。读后感是在读文章中产生的情感,写时要从所回忆的内容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2、讨论:
(1)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2)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想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体会?
四、学生习作,教师相机指导。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修改讲评习作。
教学过程:
一、讲评怎样修改:
1.根据下面要求讨论检查自己的.习作。
(1)是否由读而产生感想。
(2)感受是否真实。
2、集体讨论修改一个学生习作。
二、学生自己修改习作,并抄写。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动手搞小发明,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2、写小论文,激发学生绘画、习作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结合课内外所学的知识,生活经验,大胆想象,做好设计。
(1)可以制作、改进一些简单的工具、文具、玩具或工艺品。
(2)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或生活中的不便之处,进行改进。
2、在家长或其他人的指导下完成制作。
二、进行写作:
1、将自己的发明或发现写成一篇文章。要求:
(1)将自己的发明或发现写清楚。
(2)可以附上示意图,说明操作或使用方法。
2、分小组进行展示,全班交流。
三、评选小发明小发现优秀论文:
(1)发明实用,简单易行。
(2)文章写得清楚明白。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作业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单元生字词。
二、总结积累运用三的内容。
1、什么是读后感及写法。
2、如何写小发明论文。
三、学生作业:
教学要求
1、学习并学会使用拟声词。
2、积累叠词。
3、编写广告词。
4、完成本单元习作。
5、在读、背记中形成积累词汇的习惯。
6、在说、听、评中形成口语表达训练习惯。
重难点、关键、
1、学会使用拟声词。
2、积累叠词。
3、口语表达能力训练。
4、进行写作能力训练。
课时划分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并学会拟声
2、积累叠词
3、编写广告语
教具
教学过程
一、学习温故知新。
1、出示课文中的三个句子。
2、指名分句朗读。
3、你发现了什么?
4、你还能用上哪些象声词描写水流?(哗啦啦,哗哗哗)
二、学习语海拾贝。
1、指名分列朗读。
2、全班齐读。
3、发现规律。(词语为四字叠词)
4、学生举例“AABB”。
5、师指名举例,适时予以肯定。
6、全班再读词语。
7、听写词语。
8、同桌互批。
三、编写广告语。
1、指名读题。
2、讨论交流。
(1)你最喜欢哪里?
(2)为什么?
3、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讨论。
4、反馈:训练口语表达。
(每组选举一位同学发言)
5优秀发言(示范)
6、自主编写“广告语”。
7、将你的广告语念给同桌听,互相修订。
8、指名发言。
(师生共评,适时修订)
9、展示优秀广告语。
四、课堂小结
师小结:请给我们的家乡编写一些优秀的广告语吧!
五、作业
1、摘抄“语海拾贝”
2、编写家乡广告语。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完成习作。
2、自主修改习作。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回忆:香港夜色。(播放课件)
2、指名说说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播放课件)
3、那么我们学习、生活的环境,你们仔细观察了吗?
指名说说你观察到的地点。
二、指导本次习作。
1、指名读题。
2、小组交流。
(1)你观察了什么地方?
(2)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
3、指名发言。
4、师生适时补充。
5、师点拨:在写作的过程中应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生作文,师巡视。
四、作业布置。继续写作文。
第3课时
一、完成习作,修改习作。
二、将修改的习作读给同桌听。
三、同桌互批习作。
[积累与运用(三)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AABB、ABAB、ABB式词语的重叠方式。
2?理解搜集歇后语。
3?读笑话,乐一乐,悟一悟。
4?对幽默产生兴趣并能用普通话大方地讲笑话故事。
5?能用提供的材料编童话故事,并能把它写下来。
6?能正确使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养成修改的习惯。
7?自主阅读短文《精卫填海》。
教学准备
1?用小黑板写几句需要修改的句子。
2?搜集一些叠词和歇后语。
教学时间
4~5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体会AABB、ABAB、ABB式词语的重叠方式
1?学生自己读词语,看看每排词语各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从中点明教学内容:词语的重叠方式。
3?你还能说一些这样的词语吗?
4?老师学生一起补充介绍这三种类型的词语,学生每种类型的词语都各选几个记下来。
二、理解搜集歇后语
1?自读歇后语,在读的时候想一想是什么意思。
2?读一读,记一记,写一写。
3?你还知道哪些歇后语?
4?师生互说歇后语,把自己喜欢的歇后语记下来。
三、读笑话,乐一乐,悟一悟
1?自由读笑话,乐一乐,再想一想。
2?交流读后所获取的知识。
3?分角色读一读。
四、讲笑话
1?师绘声绘色地讲述一个笑话故事,引出课题。
2?告知活动内容及评选小笑星和最佳听众的要求。
3?同桌或小组内说说自己的笑话故事,并评一评谁的故事讲得最好,谁是最佳听众。
4?各组推选出的代表上台讲幽默故事。
5?大家评议,怎样可以讲得更好。
6?集体评议,推选出小笑星和最佳听众并颁奖。
7?有时间可让学生自由上台讲故事。
五、用提供的材料编故事,并把它写下来
1?引导语:童话故事是许多同学都很喜欢的,在语文大课堂里,在生活中,我们读了或听了许许多多有趣的童话故事,我们的头脑里也有许多神奇的想象。我们虽然还小,但也能编出很有意思的童话故事,你愿意试试吗?
2?学生自己思考,挑哪些图,怎样连成一个故事。
3?学生讲述故事,老师在学生讲的时候帮助润色。
4?让我们拿起笔来,写下这些有趣的故事,然后比一比,看谁写得更精彩。
5?老师选择一两篇习作,读给全班听,一边读,一边评改。
6?学生自己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改完后,根据自己写的内容,加上题目。
六、学习修改符号
1?出示句子让学生自己读一读,想想看,这个句子有什么问题?可以怎样修改?
2?学生边说,老师边在黑板上修改,教会学生这四种常见的修改符号。
3?用小黑板出示另外的病句,让学生试着用新学会的符号修改并评议。
4?拿出自己的习作,自己修改或同桌交换修改。
5?读一读修改后的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点出教学目的:文章不厌百回改,让学生明白修改的重要性。
七、阅读《精卫填海》
1?自己读短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了解大意。
2?勾画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多读几遍。
3?感受精卫鸟锲而不舍的精神,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4?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积累与运用”安排的7个训练,复习巩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并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运用。
2、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参与竞赛等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运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复习巩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并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运用。
教学难点
复习巩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并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运用。
教学方法
谈话法、引导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词语卡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比一比,谁的普通话说得好
⒈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分别出示两道朗读题,每个组读一题。要求:人人参与,读准字音,读得流利。
⒉检查分组学习情况。重点检查翘音zh、ch、sh,后鼻音ang、eng和复韵母ei、ui的读音;注意指导学生区分f-h和鼻音n-l。
⒊两大组交换学习内容,比一比哪个组学得快,音读得准,普通话流利。
教学这两道题时,也可以根据班上学生学习拼音的情况,先对重点的拼音进行复习,然后再提出要求分组朗读。
二、播放录音,做拍手游戏
⒈播放课前制作的《拍手歌》,教师边读边拍手,激发学生参与的愿望。
⒉告诉学生想做这个游戏,得先熟读儿歌,借此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熟读儿歌。
⒊学生走下座位找自己喜欢的伙伴协作,边拍手边诵读儿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指导,更要参与,要注意建立课堂教学中师生平等、民主、参与的良好氛围(也可借此题的学习组织学生课间休息,活跃课堂气氛,消除疲劳)。
三、比一比,谁认的字多
⒈分别出示“你还认识我吗”和“自主识字园地”的内容,告诉学生比赛内容。
⒉找自己的好伙伴,将这两题分别读给他听,并请他给你评一评,你认识多少字、多少个词。在不认识的字、词下面作上符号,请你的伙伴教教你。
⒊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待学生学习结束后,分别抽好、中、差三个学生读一读,激励优秀的争取更优秀,后进赶先进。
四、写一写你想写的词语
教师不要作过多要求和限制,让学生选择自已想写的词语写一写、读一读即可。
学生写的时候,教师要重点关注一两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在课内解决困难,激励他们树立学习信心。
五、同桌互读《问答歌》
教学后记
积累与运用经典教学设计
积累与运用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感受汉语表达的灵活有趣,并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加以注意。
2. 积累语言。
3. 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4. 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5.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乐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
(一)温故知新
1. 学生自主阅读三个句子。
2. 讨论、交流第一句中三个短语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 再读二、三句,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4. 试着说一说类似的句子。
(二)语海拾贝
1. 学生自主读词语,不理解的'通过,与同伴讨论解决。
2. 说说这些词语的共同特点。
3. 哪些词语用在好的事物方面?哪些又是用在坏的事物方面?
4. 说说自己知道的关于“说”的词语。
(三)开心一刻
1. 学生读笑话。
2. 说说笑话让人发笑的地方在哪里,应该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
3. 要求学生回家后把笑话讲给家人听。
(四)自主阅读园地
1. 提示本单元学习的阅读方法。
2. 学生自主阅读,进行批注、勾画。
3. 学生互相交流阅读感受、体会、收获。
积累与运用教学设计参考
教学目标
1读记儿歌,感受阅读乐趣,了解有关节气的知识。
2读读背背,丰富词汇,扩大视野,了解台湾岛是我国的领土。
3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并能揣摩笔顺规则,激发兴趣,使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4复习生字,积累词汇。
5写自己想写的词语,激发喜欢书写的兴趣。
6通过读绕口令,区别平翘舌、huo与he,读准声调,培养正确、流利说话的能力。
7自主识字。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电脑课件。学生搜集有关节气的知识和儿歌以及有关台湾岛的知识。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冬天到了,小朋友们最想看到什么?(生答)是啊,冬天漫天雪花飞舞,大地一片洁白,多美呀!(放冬天的录像以及冬去春来的景象)师介绍,引出《数九歌》。
二、读一读
1自由读儿歌,谈自己了解到的有关节气的知识。
2赛读,比一比谁最快记住儿歌。
3抽生上台背诵。
4交流相关儿歌。
三、读读背背
1学生在书上标出本单元学过的生字。
2出示词卡,检查读音,扩词练习。
3拍手读儿歌。
4你还知道哪些台湾岛的'知识?小组交流。
5抽学生上台展示、介绍。
四、绕口令比赛
1自由练读,感性认识绕口令。
2同桌互相抽读。
3小组合作进行绕口令比赛,教师巡视并提示:注意平翘舌及huo与he要读准。
4班级比赛,评出“绕口令大王”。
五、“你还认识我吗”
1出示词语,观察并发现它们的特点。
2试读。
3说说这些词语读起来有什么感觉。
4提示:这些词语在本单元找不到,但是会经常用到,小朋友要把这些美美的词语记下来。
5试着用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六、“看一看,写一写”和“写写你想写的词语”
1先试着书空,发现它们的笔顺规则。
2交流自己的发现。
3借助拼音记规则。
4课件展示书写这些生字的笔画顺序。
5学生写字。
6把自己想写的词语写在田字格里。
七、自主识字园地
1先勾画出自己认识的字,读一读。
2互相指认,纠正读音。
3用小鱼吐泡抢读游戏检查学生认识的情况,表扬认得多的学生。
教学目标:
1、以家乡景物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要讲清景物的特点,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写出家乡景物的特点,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3、能自己发现一些词语的特点,积累由意思相反的单音节词组成的词语。
4、积累量词和成语。会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5、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语言,随时记录。
课前准备:
1、搜集家乡景色的照片。
2、搜集一篇描写大自然美丽景色的文章。
3、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我门祖国历来以风景优美著称,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金浪翻腾的沙漠,又有多少名山大川,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我们的家乡在祖国版图上,虽然只占一点点地方,但是也有许多迷人的地方。让我们互相交流,共同赞美自己的家乡吧:
二、明确说与听的要求:
1、讲清你介绍的这处风景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要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如有小朋友提问,应耐心解答他们的提问。
2、认真听别人讲,可以补充,可以提问题。
三、小组同学互相介绍,并评出介绍得最清楚最动人的同学
四、全班交流,其他人点评或提问。
五、布置在生活中的交际。
请父母或其他长辈介绍一处家乡景物。
第二、三课时
习作
--、激发兴趣,导入主题
师:小朋友,通过你们的介绍,我发现,你们的家乡是个非常可爱的地方!你们的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你们的家乡。要知道,我国多少风景区在最初是名不见经传的,说不定因为你们的介绍,会使你们的家乡成为著名的风景区呢!这次习作就请小朋友们介绍自己家乡的景物。介绍的时候,要注意把景物特点写清楚,如能写上自己的想象或关于家乡景物美妙的传说,就更吸引人了!
二、自主习作
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全班习作的情况。
第四课时
修改习作
一、指名读习作,师生评议。
可选2-4篇各具特点的习作,扣写得比铰清楚的,想象较丰富的,并加上传说的,或者存在带有共性的缺点。
评价标谁:语言是否通顺明白、是否写出了景物的特点、是否有自己的想象
二、修改习作
三、老师范读优秀习作。
四、宽带网
1、自读教材中的导语。
2、读自己搜集的描写大自然的文章,勾画出精彩片断。
3、抄写在采蜜本上。
4、鼓励学生经常做摘录,养成好习惯。
第五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词语。
2、学生自己读词语,想想你发现了什么
3、交流:每个词中两个字的意悬是相反的。
4、说一说,还发现哪些词有这个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类似的词语。
大小多少东西来往
二、日积月累
1、我会填
(1)自己尝试填一填
(2)指名说说是怎样填的,并说几句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
如:一(身)羽毛。
句子: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2、读读背背
(1)自由读成语
(2)指名读,读准生字的音。认读生字:姹、紫、嫣、缤、郁、旭、皓、崇、峻、悬、峭
(3)引导发现:看看每一行成语有什么特点?
第一行:多用于写花草树木的
第二行:写日月的
第三行:描写山的
(4)多样读
(5)背诵
[积累运用三 教案教学设计]
《积累·运用三·习作》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
1.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乐于表达,融情于景。
2.初步学习写景文章的基本方法,能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做到内容具体,并有一定顺序。
A案(两课时):
一、课前准备:
1.组织一次秋游活动。在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而又随机地引导学生观察所见景物
若有条件,可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拍下录像,制成课件。若有困难,可拍下照片。
2.准备一幅分别绘有四季景色的挂图,有条件或者将它制成课件。
二、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寻找秋天,暗示要抓住特点
(1)图中寻秋。同学们,大自然就像一个万花筒,随着四季的更迭,不断变幻着她美丽的容颜,多姿多彩,美不胜收。眼下,秋天正迈着矫健的步伐,向我们走来,你认得秋天的模样吗?(出示分别绘有四季景色的挂图或课件)现在我们就来玩一个找秋天的游戏,请大家仔细观察画面,看看谁能从中找出秋天的身影来。
反馈,并让学生说出自己是依据什么找到秋天的。
(2)文中寻秋。出示以下三段分别描写不同季节景色的话,让学生找出描写秋天的那一段,并说说理由,以此暗示学生,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
①瞧!树皮上隐隐约约还有另一种颜色,这就是生命之色——绿色。柳枝上那垂挂的细条,微微鼓出了绿茸茸米粒大的小嫩芽,它团着身躯,像是熟睡在梦乡中。其实,它早已苏醒,正在成长,努力展示着生的气息。
②瞧,田地里那饱满的玉米穗,披着红缨,红中带黄,黄中交红,仿佛是一杆红缨枪。果园里,一个个苹果逗人喜爱,有的青中带红,有的金光闪闪,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山坡上,柿树把一身绿叶悄悄染红,仿佛是燃烧的火炬;青绿的果实也悄悄第变成金黃,就像一个个高高挂起的灯笼。
③树上,那一朵朵红花跻身于繁枝绿叶,红得那么鲜艳,那么可爱,活像一张张绽开的笑脸。花园中,美人蕉独具一格,宽厚的绿叶中顶出几朵红中带黄的花,亭亭玉立。荷花更是花中一绝,娇艳,妩媚,在苍绿的大叶与澄清如镜的池水的衬托下,简直像一团火。
2.谈话激情,唤醒表象
同学们,几天前,我们进行了一次令人难以忘怀的郊游,秋天的美丽景色还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脑海里。现在让我们再次来领略一下秋天的美丽风光。(播放课件或录像。若没有录像或课件,可让学生欣赏照片。)
同学们,秋天的景色美吗?你喜欢这美丽的景色吗?请你选择一处景物,说说它美在哪里。
3.小组交流,叙说秋景
先让学生组成小组,在组内说说自己心目中出印象最深的或者最喜欢的一处景物。要求:
(1)要具体地说出景物的美,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想到或者感受到的,尽可能说全。
(2)要求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比如,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局部到整体。
(3)说出来的景物,要让人听出来是秋天的。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根据三点要求在小组内互评,欣赏说得好的地方,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建议。然后各组推荐一位同学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组织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评价。
4.独立表达,叙写秋景
根据三点要求和刚才同学们的建议,把说的写下来。教师巡视,发现典型。
第二课时
1.小组内交流习作,组内根据习作要求互评。
2.展示优秀习作,组织评价。
有条件可以使用投影仪,把优秀的习作投影于大屏幕,没有条件,让学生宣读习作,组织学生以欣赏的方式开展积极的评价,也可以适当地提出修改建议。
3.展示中等水平习作,组织评价。
在充分肯定优点的基础上,对是否写具体、有顺序和抓住景物特点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可提供对比性例子,进行启发和点拨,指导改进。比如,就如何写具体,可以提供下例:
“当你走进田野,秋天的美景尽收眼底。一片齐腰高的大豆,黑里透黄。谷子更惹人喜爱,金黃的叶子,金黃的谷穗,连茎秆都是金黃的。一片火红的高粱骄傲地昂着头。最惹眼的要数玉米了。看,每棵粗壮的玉米秆上都长着一个结实的玉米棒子。”
“当你走进田野,秋天的美景尽收眼底。一片齐腰高的大豆,黑里透黄,豆荚足有二寸长。打开豆荚,五颗金黃的豆粒,闪闪发光,好像几个可爱的小宝宝,安静地睡在温床上,似乎在等待着农民伯伯来把它们抱回家,去享受无尽的爱。谷子更惹人喜爱,金黃的叶子,金黃的谷穗,连茎秆都是金黃的,微风吹过,它那沉甸甸的果实频频点头,发出沙沙的响声,仿佛在诉说着悄悄话,还传来阵阵清香。一片火红的高粱骄傲地昂着头,好像喝了酒,涨红了脸。它那硕大的叶子随风摆动,好像在对人招手致意,又好像在炫耀自己丰硕的果实。最惹眼的要数玉米了。看,每棵粗壮的玉米秆上都长着一个结实的玉米棒子。有的竟长出了双胞胎,一个棒子足有一尺长,剥开一看,那金黃的玉米粒一排排整整齐齐,看样子,一个棒子至少能打半斤粮。”
第一例,只是写看到。第二例不仅写看到的,还写听到的“响声”,闻到的“清香”,还写想到或者感受到的,比如,“打开豆荚,五颗金黃的豆粒,闪闪发光,好像几个可爱的小宝宝,安静地睡在温床上,似乎在等待着农民伯伯来把它们抱回家,去享受无尽的爱。”就看到的,有景物的色彩、姿态。这样,从多角度叙写,就写得很具体,很生动。
4.自改成文。从评议中获得启发,修改自己的作文,抄正上交。
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
1、本次“习作”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并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
2、围绕“秋天的景物”,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感受、表达等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注重训练学生理清思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设计理念:
“新课标”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留心观察、乐于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和感想,特别注意用好平时积累的语言和有新意的词句。因此,在设计这节“习作”课的时候,我注重从学生对秋天的“感受”入手,在学生把握了“秋天景物”特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尽情地表达;并提醒学生用好平时积累的优美语句,愉快地写作文。
教学过程 中,我还注意从四年级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切身感受出发,注重营造轻松和谐的写作意境,注重对学生写作的过程和方法的关注,注重对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关注。
课前准备:
组织一次秋游或课外观察活动;准备好“秋天的景色”的多媒体课件或相关的网络资源。
教学过程 :
一、观察体会,感受秋天的特点。
1、导入 秋天。
(老师激趣谈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同学们,老师刚才朗诵的这句诗,大家知道写的是什么季节吗?(学生思考回答。)
好!有的同学说是春天,有的同学说是秋天。有“好景”、又有“黄”、“绿”这些色彩,到底是什么季节呢?老师请大家注意,诗里写的是“橙黄橘绿”——水果成熟了!对,秋天。
看来我们还得逐字逐句地仔细观察和体会,才能弄懂诗句的意思。
2、感受秋天。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反映秋天的景物的影片。(播放多媒体“秋天的景色”。)
从影片中大家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影片中播放的有蓝天、白云映照着平静的水面,城市里街道两旁金黄的树叶,山上火红的枫叶,果园里成熟的果实,农田里成熟的瓜果、丰收的粮食等等。)
同学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闻。(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刚才看过的影片,谈一谈各自看到的“秋天景物”的片断。老师还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激励学生大胆地口头表达,让学生互相评论。)
除了影片中反映的“秋天景物”之外,根据大家的观察,你自己觉得秋天是什么样的呢?(老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于秋天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3、把握秋天的特点
好!下面大家各抒已见,谈谈你见到的“秋天”的“模样”吧。(老师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各组都讨论好了吗?哪位同学来说说,你觉得秋天有哪些特点?
(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不必强求统一。只要说的不是其它季节的特点就行。)
二、激发想象,描绘心中的秋天。
1 、(师)秋天像一首诗,秋天像一首歌,秋天像一幅画,秋天像一个美丽的童话。古人说:“万美之中秋为最”。同学们,你们心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呢?(老师激发学生尽情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提示:视觉上——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的天空很蓝、云很白;秋天是金黄色的(树叶);秋天是火红色的(枫叶)、、、、、、
感觉上——秋天秋高气爽、气温不冷不热;秋天刮风下雨后会很凉;秋天人们会多穿些衣服;、、、、、、
概括地说:秋天是成熟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是从炎热走向寒冷的桥梁、、、、、、)
2 、同学们,我们经历过很多个秋天了,大家可能也参加过“秋游”活动吧。请谈谈你心中印象最深的一处秋天的景色。
老师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可以是旅游景点、农田、山野、校园等等,老师要指导学生最好是说出自己亲身所见的秋天的景物。当然,学生如果说的是间接的见闻或加上合理的想像也要给予鼓励。)
3 、启发学生用最贴切的语句来描述“秋天的景物”,注意运用平时积累的优美语言和词句。
大家平时见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词语呢?(如:一叶知秋、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秋风萧瑟、秋风扫落叶、北雁南飞、、、、、)
老师给大家背几节描写秋天的诗句吧:“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等等。同学们一定也会背诵一些描写秋天的诗句吧!(点学生背诵有关的诗句,并作简短的点评。)
大家一定还读过很多描写秋天的文章,或是看过反映秋天景物的绘画。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同学的心中,秋天也许都不相同。那么,你们就用心地去构思,重点描绘你感受最深的秋天的风景吧。在写作文的时候,你可以根据需要,把你平时积累的描写秋天的优美语句引用到你的作文中去,但注意要用得恰当、贴切。
三、精心构思,谱写秋天的弦律。
播放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的钢琴曲《秋的思语》,营造气氛。
(师)从刚才的讨论中,老师发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好!我们开始写作文了。写作文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首先要安排好写作的顺序,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要详细地写;其次要写出景物的特点,写出你的真情实感;大家还要注意用上你平时积累的优美词句,用好标点符号。
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写好这篇作文,写完后我们在课堂上互相交流、互相欣赏吧!(学生写作文,老师个别辅导。)
积累运用三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熟读《三字经》中的8句话,理解并背诵。
2、阅读短文,理解文中的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3、让学生当众发言,引导学生发言时,声音洪亮,中心明确。
4、围绕写人进行习作训练。
教学重、难点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当众繁衍,作到中心明确,习作训练。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读背的部分。
1、导语:中华五千年历史,流传着许多文化精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字经》,就是古人推崇倍至的。
2、自由读句子,仔细体会句子的意思。
3、小组讨论,理解意思。
4、全班汇报交流。
5、比一比,谁背得快。
6、指名背诵。
二、进行阅读短文训练,
1、学生自由阅读短文和课后题,明白要求。
2、指名说说短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出示句子: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选择。
(1)读句子:为什么说选择是艰难的?
4、出示句子“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读句子,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你在身处绝境的时候,要把生死置之度外,只有不把生死名利太防在心上,才能重新看到希望,得到幸福。)
5、从短文中你受到什么样的启发?
第二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金色的脚印》一课,老师有很多收获,想跟大家说说。
板书:读书。
读了《金色的脚印》一课,老师有很多收获,想跟大家说说。板书:读书收获。
二、教师示范。
1、从哪几个方面来谈呢?同学们帮我出个主意。
2、师生交流讨论,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谈。
(1)文章的题目与内容。
(2)体会和感想。
A文章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或者事情。
B你学到的知识或懂得的道理,受到的启发。
C你学到的`.写作文的方法。
D读完文章你还留有哪些问题?
3、老师以《金色的脚印》为例,谈自己的读书收获。
三、学生交流。
1、你也谈谈你印象深刻的一篇文章及收获。
2、小组互说,互相评议,推荐准备发言。
3、指名在全班发言。
选出最好的几位同学,评为读书能手。
4、.总结:今天同学们都畅所欲言,谈自己读书后的收获。读书就要像这样,读过之后,仔细想想,你从中有哪些体会和感想,才会有成效。假如你能把体会与感想写下来,就是读书笔记。
希望同学们能坚持作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第三课时
一、明确习作要求。
1、指名读作文题目,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这次作文有什么要求?
2、请同学自由发言,教师引导从以下几点去理解。
A要向别人介绍你的好朋友。
B可以介绍他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也可以通过你们之间发生的事,来表现好朋友的特点。
C注意把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
二、交流习作素材,拓展学生思路。
1、分成小组交流自己的习作素材。
2、全班交流,说说你写谁?他的性格特点怎样?
3、讨论定作文题目。
三、读写联系,启发构思。
1、出示两篇优秀习作。引导学生阅读比较,边读边想,这两篇习作中,主人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些地方听出来的?
2、根据自己的素材,学生列.写作提纲。
四、学生习作,教师巡视,作个别指导。
五、评讲;修改作文。
六、作业,誊.写作文。
教学目标:
一、背诵课外选句。
二、阅读练习。
三、想象作文。
教学重点:
设身处地的去读、去想。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诗歌,背诵。
1、教师点诗,全班背诵。
2、定时背诵,时间三分钟,看谁背的诗最多,同桌相互检查。
3、统计,评选最优秀的诗歌背诵者。
二、欣赏、背诵《望洞庭》。
1、听教师背诵,学生开始自由想象。
2、学生齐读。
3、教师讲述洞庭美景及相关的神话故事。
4、学生自由讨论诗歌的意境。练习背诵。
5、检查。
三、课后背诵有关洞庭的诗歌。
第二课时
一、师生以环保为话题讨论珍稀动植物。
1、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珍稀动植物?
2、为什么要保护珍稀动植物?讲解生物链。
3、珍稀动植物的处境。
二、阅读短文《为银杉保险》。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划出全文中心句。
2、哪几段讲了原因?原因是什么?阅读第一、二自然段。
1) 解释“植物熊猫”,引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繁衍”的近义词是什么?
2) 说说为银杉保险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担心 火灾 威胁 国宝
3、为什么买了保险后就能起到保护银杉的作用?你还有其他的办法保护银杉吗?
4、学生自由讨论保护其他珍稀动物的方法。
第三课时
一、介绍教师节的来历,教师职业的伟大。
二、读题明确作文要求。
三、分析图意。
1、看图。说出主要意思。
2、析图。从主到次依次说出图中所见的人物或景物。
小女孩、两束菊花、窗户、台历、课本、眼镜、笔筒、地球仪、墨水瓶、朝阳、牵牛花、
3、哪些是非写不可的?描绘一下他们的特征。
4、推前: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5、想后:结果会怎样?
四、学生拟题纲(段落式提纲)。
五、构思五分钟后开始写作,教师巡视。
第四课时
讲评作文。从图意的表达。故事的完整、句子的表达三个方面重点分析。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背成语,积累语言。
2阅读短文,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写读后感情。
4.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练习写小发明论文。
教学重点:
1、学习写读后感情。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练习写小发明论文。
教学安排:
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读读背背和阅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背成语,积累语言。
2阅读短文,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表达的 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完成读读背背:
1、自读成语和熟语,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轮读,互相纠正读音。
3、全班赛读、接背。
(对较难的词语,交流理解意思)
二、完成阅读:
1、自读《外婆家的石桥》,读准字音,初知大意。
理解词义:
趔趄:身体歪斜,脚步不稳。
匍匐:匍匐就是爬行的意思。
2、根据问题再读短文,并理解:
(1)外婆家的石桥是什么样子的?
(2)外婆家的石桥为什么会给我留下美好的怀念,又能为什么引起我的恼恨?
(3)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组成小组交流。
4、小结:
(1)石桥很高,很陡,桥身很宽。石阶平贴光滑。
(2)怀念:伏在桥栏上,可以贪婪地眺望大桥下的景色。绿水、白帆......
恼恨:一个……
5、选择自己段落有感情地朗读。比一比。
三、作业:
1、读记成语。
2、完成同步中的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写读后感
教学目标:
1.练习写读后感,知道什么是读后感。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过程:
一、读题目,明确习作的内容。
二、习作指导:
以《秋天的怀念》为例结合指导。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著名作家史铁生双腿瘫痪后,对生活完全失去了信心。而生命垂危的母亲却无微不至地关心他、鼓励他要对生活充满信心。终于,在母亲的鼓励下,他又重新振作起来了,但曾经鼓励他、安慰过他的母亲却因患严重的肝病而离开了人间。文章赞美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2、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母爱的伟大,母爱持无私。)
3、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讨论弄清什么是读后感。
1、阅读《秋天的怀念》我们知道主要讲了什么,作者通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为写读后感做准备。读后感是在读文章中产生的情感,写时要从所回忆的内容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2、讨论:
(1)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2)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想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体会?
四、学生习作,教师相机指导。
教材分析:
“积累·运用三”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练习。
教学目的:
1、朗读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春夜喜雨》,了解主要内容,通过读背,积累古诗。
2、阅读短文,明白成语故事蕴含的道理。
3、“口语交际”是正反方辩论,通过辩论,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明白好读书,更要读好书,才真正“开卷有益”。
4、习作练习。结合学生即将离开母校的契机,真诚的请学说留下自己的意见。创设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教学课时: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读读背背
一、介绍诗人杜甫。
二、自读这首诗,了解大致的内容。
(诗人通过刻画雨景,抒发内心的喜悦之情。)
1、读这首诗,利用字典理解词意。
俱:全、都。
晓:早晨。
红润处:枝头的花,红润一片。
花重:被雨水淋湿后的鲜花饱满沉重。
乃:当即、就讲。
潜:悄悄地隐藏。
润物:滋润万物。
野径:原野中的小路。
2、理解诗的大意。
好雨就像懂得季节,正当春天降临,万物生长的时候,边下了起来。细雨随着春风在夜间悄悄落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原野中的小路上空一片漆黑,只有那江河中的船上还有一闪一闪的灯光。早晨起来看那成都的花儿,经一夜春雨,显得那么饱满,那么鲜艳。
3、指导朗读。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是诗人描写春雨的诗。诗人盼望、喜爱这场春雨,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把无比喜悦的心情生动的表达出来。
三、积累杜甫其它的作品。
四、巩固练习。
1、有感情的朗读。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阅读短文
一、阅读短文。
1、自学短文,了解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
(2)短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吴王下了狠心要攻打楚国;年轻的侍卫官想办法让吴王打消了攻楚的念头,同时又避免了杀身之祸;引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
2、讨论问题。
(1)年轻的.侍卫官是在什么情况下为什么连续在后花园里转了三天?
(2)侍卫官讲在花园里看到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这个故事里都有谁?它们都在干什么?
(3)蝉、螳螂、黄雀各自面临的危险是什么?
(4)吴王听了这话,恍然大悟中的“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吴王明白了什么?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巩固练习。
1、积累有关历史故事的成语。
2、准备一个历史成语的故事进行演讲。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是围绕开卷有益无益进行辩论。
1、什么是“辩论”?
2、怎样进行辩论?
(1)首先要明确是围绕什么进行辩论的。
(2)辩论双方观点要明确。
(3)要用事实阐明自己的观点,驳斥对方的观点。
3、具体做法。
(1)围绕辩论的问题,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
(2)根据不同的观点分成两个组。
(3)辩论双方展开辩论。
(4)辩论后共同进行总结。
第四课时
习作指导
这次习作练习是以写信的方式对母校留下良好的祝愿和建议。
1、作文前,可以到母校的各个地方走一走,看看还有那些不如意的事情;回忆近年来的学校的生活,找一找学校或老师没有想到的或没有作好的事情;向在校班级的同学了解以下对学校工作的意见。
2、挑选一两件重要的事情,想一想应该怎样解决,为学校出谋划策。
3、给母校的校长或老师写封信,谈谈自己的建议和对母校祝愿。
4、应主意的问题。
(1)把自己的想法要写清楚。
(2)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注意写信的格式。(称呼、内容、祝词、署名和日期。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积累谚语的兴趣和兴趣。
2、从《雷锋日记》中感悟雷锋精神。
3、在环境考察中,增强独立搜集信息的能力,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4、培养写日记的方法与习惯。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完成“读读背背”。
1、导语:这六句话,常常在人们口头中流传。你们平时说过或听过哪句话?
2、试读、试背,同学之间议论每句话的意思。
3、文字上称之为谚语。谚语一般很生动形象。学习积累一些谚语,对丰富语言很有好处。
4、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一条谚语。
5、鼓励学生在读书中、在生活中注意积累民间谚语,搜集常用谚语。
二、完成“阅读”。
1、导语:同学们在学雷锋活动中,了解了雷锋的哪些事迹?现在读雷锋的两篇日记,看看他做了什么事,日记里写了什么事?
2、自学两则日记。学生之间议论:两则日记各写了什么事?
3、指名读。要读通顺、流利。
4、说说读后的体会。
5、这两篇日记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6、课后阅读,了解更多的雷锋事迹。阅读活动时间交流。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
布置考察的目的及任务。学生自由组合,明确分工,制订考察计划、步骤、考察后的文字与图片资料的整理。教师准备有关大海、河流、湖泊的录象或图片。
二、导语。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我们身边的江河湖海是我们生存的家园,它们关系着我们生活的质量。我们应该了解它们、关心它们、爱护它们。
三、放录象资料(或图片)
1、用画面感染学生,联想到旅游事业、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
2、师生、同学之间交流观感。
四、分组(自由组合)
个人汇报已搜集、整理的资料——河流(或湖、海)的位置、面积、资源及污染的情况等。
五、各组推选代表交流。
六、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对各组考察结果给予评价。
七、总结。
教师考察过程和结果,对口语课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并提出要求。
第三课时
一、说明习作要求。
二、引导。
激起兴趣,活跃思维,可读几篇不同内容的日记,拓展思路。
三、说明日记的格式。
四、习作起草。
教师多做个别指导。
第四课时
一、教师找几篇日记,包括写事、写人、写心里话、读后感想的不同内容,展开点评。
二、再找两篇日记,师生共同批改、讲评。
三、自我修改日记。
四、誊清。注意书写工整。
教后小结:
关于日记,学生现在已基本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但从内容上来说,缺少生活情趣。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值得可写的东西,的确是个大的问题。我想:应该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入手,让学生能够从平凡的小事中发现生活的情趣,写出丰富多彩的生活。
《积累·运用三》教学设计内容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读背成语,积累语言。
2阅读短文,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写读后感情。
4.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练习写小发明论文。
教学重点:
1、学习写读后感情。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练习写小发明论文。
教学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读读背背和阅读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读背成语,积累语言。
2阅读短文,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表达的 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完成读读背背:
1、自读成语和熟语,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轮读,互相纠正读音。
3、全班赛读、接背。
(对较难的词语,交流理解意思)
二、完成阅读:
1、自读《外婆家的石桥》,读准字音,初知大意。
理解词义:
趔趄:身体歪斜,脚步不稳。
匍匐:匍匐就是爬行的意思。
2、根据问题再读短文,并理解:
(1)外婆家的石桥是什么样子的?
(2)外婆家的石桥为什么会给我留下美好的怀念,又能为什么引起我的恼恨?
(3)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组成小组交流。
4、小结:
(1)石桥很高,很陡,桥身很宽。石阶平贴光滑。
(2)怀念:伏在桥栏上,可以贪婪地眺望大桥下的景色。绿水、白帆。。。。
恼恨:一个……
5、选择自己段落有感情地朗读。比一比。
三、作业 :
1、读记成语。
2、完成同步中的作业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写读后感
教学目标 :
1.练习写读后感,知道什么是读后感。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过程 :
一、读题目,明确习作的内容。
二、习作指导:
以《秋天的怀念》为例结合指导。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著名作家史铁生双腿瘫痪后,对生活完全失去了信心。而生命垂危的母亲却无微不至地关心他、鼓励他要对生活充满信心。终于,在母亲的鼓励下,他又重新振作起来了,但曾经鼓励他、安慰过他的母亲却因患严重的肝病而离开了人间。文章赞美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2、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母爱的伟大,母爱持无私。)
3、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讨论弄清什么是读后感。
1、阅读《秋天的怀念》我们知道主要讲了什么,作者通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为写读后感做准备。读后感是在读文章中产生的情感,写时要从所回忆的内容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2、讨论:
(1)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2)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想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体会?
四、学生习作,教师相机指导。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修改讲评习作。
教学过程 :
一、讲评怎样修改:
1.根据下面要求讨论检查自己的.习作。
(1)是否由读而产生感想。
(2)感受是否真实。
2、集体讨论修改一个学生习作。
二、学生自己修改习作,并抄写。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动手搞小发明,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2、写小论文,激发学生绘画、习作的兴趣。
教学过程 :
一、课前准备:
1、结合课内外所学的知识,生活经验,大胆想象,做好设计。
(1)可以制作、改进一些简单的工具、文具、玩具或工艺品。
(2)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或生活中的不便之处,进行改进。
2、在家长或其他人的指导下完成制作。
二、进行写作:
1、将自己的发明或发现写成一篇文章。要求:
(1)将自己的发明或发现写清楚。
(2)可以附上示意图,说明操作或使用方法。
2、分小组进行展示,全班交流。
三、评选小发明小发现优秀论文:
(1)发明实用,简单易行。
(2)文章写得清楚明白。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作业 练习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本单元生字词。
二、总结积累运用三的内容。
1、什么是读后感及写法。
2、如何写小发明论文。
三、学生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