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课文劝学中的疑难句分析(共含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rchkpgsqwrhjk”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初中课文山雨的疑难句解析
1、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
这句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所听到的山雨声有着独特的感受。由于岩石、树叶、绿草等物质因构成材料有所不同,所以当雨水打在物体上时,发出的声响必然呈现不同的音符,仿佛琴键因敲打后发出不同音量。
2、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这句话描写雨声。作者把雨中的山石树木比做“奇妙无比的琴键”,把雨丝比做“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作者用优美的文笔描绘了雨声的韵律与意境,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3、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句话讲雨中的色彩。细密的雨丝在“飘飘洒洒”地落下,整个山林的`色彩都融化在雨雾中,惟有“清新的绿色”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意思是映入我的眼帘;“流进我的心胸”,意思是“我”用整个心胸去感受这“清新的绿色”。这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
《劝学》课文分析
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②。(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①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②已:废止、停止。)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下面必须说明学习为什么不能停止,学习应该怎样进行。对于《劝学》,我们如果能准确回答这两个问题,那便可以说,这篇课文我们读懂了。
青①,取之于蓝,而青②于蓝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①青:名词,指靛青,一种染料。②青:形容词,指颜色深。③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做染料。)木直中绳①,?②以为③轮,其曲中规④。虽⑤有⑥槁暴⑦,不复挺⑧者,?使之然也。(木材笔直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加热然后用力弯曲把它做成车轮,它弯曲的程度合乎圆规画出的圆。即使又晒干,也不会再挺直的原因,是人工弯曲使它这样的。①中绳:指木料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根据拉直的墨线来把木料加工取直。中,zhn?,合符。②?:róu,车轮的外框。此处通“?”,用火烧烤竹木使弯曲。③以为:以之为,把它做成。④规:圆规。这里指用圆规划出的圆。⑤虽:即使。⑥有:通“又”。⑦槁暴:晒干。槁,?ǎo,枯。暴,pù,通“曝”,晒。⑧挺:直。)故木受绳则直,金①就砺②则利,君子博学③而日参省乎己④,则知⑤明而行无过矣。(所以弯曲的木材经墨线量过被匠人用斧锯加工后就变得笔直了,钝锈的金属刀具放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得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动不犯过错了。①金: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②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动词,接近,靠近。砺,lì,磨刀石。③博学:广泛地学习。博,广。下文“博见”,即“见得广”。④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cān,验、检查。也解作“叁”,读sān,同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泛指多次。省,xǐn?,省察。乎,相当“于”,对。⑤知:通“智”。)
第2段的分论点是段末的那句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说明学习的目的是要做到“知明而行无过”,提高自己的聪明才智,使行动少犯或不犯错误。作者用了五个比喻来进行论证。这五个比喻可分为三组,从三个角度来说明学习的意义。第一组比喻;“青出于蓝”,蓝草提炼变为靛青,颜色更深;“冰寒于水”,水由液体变为固体,更加寒冷,说明客观事物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变化的,通过改变它的状态,可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第二组比喻:?木为轮,笔直的木头弯曲后变成车轮,而一旦变成车轮之后,即使晒得枯干,也不会再变直,说明客观事物不仅可以变,而且可以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标准改变它的形状,达到理想的最高境界,而一旦达到此种境界以后就再也不会回复到原来的初始状态。第三组比喻“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与分论点放在一起,一方面作为本段的结论,一方面又与分论点构成比喻的关系,“木受绳”就可以由弯曲变得笔直,“金就砺”就可以由钝锈而变得锋利,所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就能够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这三组比喻,只有这最后一组是明喻,比喻的意义说得明白;而前两组是借喻,对于比喻的意义还需要分析。“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连续设喻,借以说明人通过学习可以改变原来的精神状态,从而获得提高和发展,从低层次的境界而达到高层次境界。“?木为轮”是一个复杂比喻,有的修辞书称为解析比喻。“木直中绳”比喻人学习前粗劣低下的水平,“?”比喻学习、自我反省,“轮”比喻学习后达到的境界,“规”比喻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槁暴”比喻恶劣的环境条件,“挺”就是“直”,比喻原来粗劣低下的水平。综合起来,“?木为轮”是比喻人通过学习,可以按照儒家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改造自己,并且可以达到理想的最高境界。而一旦进入了这个境界,即便遇到恶劣的环境条件,也会洁身自好,入污泥而不染,不会再回复到原来粗劣低下的水平。
从这段文字看出,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直木”要成为“中规”的“轮”,就要“?”;“曲木”要“直”,就要“受绳”;金要“利”,就要“就砺”。同样,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对于改造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吾尝?②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我曾经整日地思索,却不如片刻之间所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后跟向远处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①须臾:xūyú,极短的时间,片刻。②?:qì,提起脚后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②也,而闻者彰③。(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加长度,但人们站在远处也能看见我招手;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加强度,但听我喊叫的人感到声音很清楚。①见者远:即“见我招手者远”的省略。②疾:强,强度,这里形容声音的宏大。③闻者彰:即“闻我呼者彰”的省略。彰,清楚。)假①舆马者,非利足②也,而致③千里;假舟楫④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河。(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水,却能横渡长江黄河。①假:借助、利用。②利足:善于走路,脚走得快。③致:到达。④楫:jí,桨,这里代指船。⑤能水:善于游水。能,善。水,用作动词,游水。⑥绝:横渡。)君子生①非异也,善假于物②也。(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①生:xìn?,通“性”,资质、禀赋。②物:外物.指各种客现条件。)
第3段的分论点就是段首的这句话:“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是从“思”与“学”的关系这个角度,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强调“思”必须借助“学”;“终日”时间长,“须臾”时间短,在对比中说明了“学”的重要。在这一段里,作者也用了五组比喻,先用“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来喻证“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说明学习的作用。接着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四组比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来喻证“君子生非异也,善借于物也”。这四组比喻说理的逻辑是很严密的。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用自然之物作比;假舆马,假舟楫,用人为之物作比,这样举例就很全面而严密,说明“假物”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可见作者对喻体作了精心的选择。而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它们都能获得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样良好的效果。而这种效果的获得,并非人本身固有的条件有什么特异: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条件很普通很一般。之所以取得特异的效果,是因为借助了登高、顺风、舆马、舟楫的缘故,也就是“善假于物”,凭借了外界条件的帮助。由此便可以合乎逻辑地推论出,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不是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君子善于借于外物;君子所以善“思”,是因为他善“学”。作者巧妙地把自己的观点寓于比喻之中,收到不言自明的效果。这段文字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作者在运用比喻说理时,兼用比较的方法,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决定了取舍。开头“?而望”与“登高见”比较,前者所见不如后者“博”,自然舍前而取后。同样,“终日思”与“须臾学”比较,前者不如后者多,当然也会舍“思”而取“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里也暗含了君子与众人的比较。君子与众人“生非异也”,秉性、资质都是一样,但是为什么结果完全不同,君子成为了君子,众人还是众人呢?这是因为君子“善假于物”,善于借助学习来改造和提高自己的“思”,而众人则不能,所以“圣益圣,愚益愚”。文章就在这鲜明的对比中,说明了学习的巨大作用,告诉了人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具有极大的说服力。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①;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②,圣心③备焉。(土堆积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品德,最高的智慧就自然会得到,圣人的思想境界也就具备了。①焉:“兴焉”、“生焉”的“焉”,兼词,相当“于此”,可译为“从这里”或“在这里”;“备焉”的“焉”,句末语气助词。②神明自得:指的是人的聪明智慧达到了无不了然于心的.地步,即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距”。神明,神灵。③圣心:圣人之心。圣心、神明都是指最高的智慧和完美的品德。)故不积跬步①,无以②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没有什么办法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没有什么办法形成江海。①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跬,kuǐ。②无以:没有什么办法。)骐骥①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②,功在不舍③。(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最终达到目的地,它的成功在于坚持不懈,走个不停。①骐骥:qíjì,骏马。 ②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驽马,劣马。驽,nú。十驾,马拉车十天所走的路程。根据王先谦考证,“驽马十驾”后脱漏一句,可能是“则亦及之”。③舍:舍弃、停止。)锲①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②。(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①锲:qiè,刻。②镂:lu,雕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①心一也。蟹六跪②而二螯③,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④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思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条腿,两只钳夹,却是除了蛇鳝的洞穴就没有可以容身的地方,是因为它心浮气躁的缘故。①用:通“因”。②跪:蟹腿。蟹腿弯曲如跪状,这里是借代的用法,以事物特征代本物。③螯:áo,蟹钳。④躁:浮躁,不专心。据生物研究者说,蛇鳝会挖洞,蟹也会挖洞。蛇鳝利用天然的缝隙,用头钻进去,转动身子,产生动力,从而挖成洞穴。蟹偶尔存身于蛇鳝之洞穴,并非自己不会挖洞。)
第4段的分论点在段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指明学习的目的是“成德”,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高尚境界。怎样才能“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呢?作者用了十个比喻,分三个层次来说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第一层次从开头至“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论述“成德”必须“积善”的道理。先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可以兴风雨;积水成渊,可以生蛟龙,所以有这样的功效,全赖于“积”。接着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就不能至千里,不积小流就不能成江河,正反对照,说明“不积”与“积”效果完全不同。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积善”才能“成德”,不积善就不能成德。因此,人们应当通过积善,养成良好的品德,进而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境界。第二层从“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这里用了两组两两相对的比喻,正反对比,论述养德贵在坚持的道理。第一组比喻先说结果后述原因,骐骥止于一跃,达不到十步,驽马坚持拉车走十天,也可以跑得很远,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呢?原因就在于“舍”还是“不舍”,是中途而废还是坚持到底。第二组比喻则是先讲原因后讲结果。如果“锲而舍之”,结果朽木也不可以刻断;如果“锲而不舍”,结果金石也可以雕刻。最后一句是第三层,用蚓这个正面事例和蟹这个反面事例对比,说明养德必须用心专一,必须戒急毋躁。
这段文字很有说服力,作者把对比双方的条件和结果都推向了极致,从而大大地增强了论辩的逻辑力量。土粒、水滴、跬步那么小,可以积聚成大山、深渊,可以至千里之遥,“积”极小可以“成”极大,“积”极少可以“成”极多,从而证明人只要从一件件小小的善行义举开始,积累起来就能养成高尚的美德。骐骥对于走路、朽木对于刀刻,条件好到了极处,但止于“一跃”,骐骥“不能十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结果坏到极处。反之,驽马、金石条件坏到极处,但因为“不舍”,则“十驾”、“可镂”,结果好到极处。总之,条件即使好到极处,如果“舍弃”就不能成功;条件即使坏到极处,如果坚持,却能成功,通过鲜明的对比,雄辩地证明进业修德贵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同样,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条件坏到极处,但由于“心一”,于是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结果好到极处。螃蟹虽然“六跪而二螯”,条件好到极处,但由于“心躁”,于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结果坏到极处。由此人们自然地知道对学习应抱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琵琶行课文难句分析
1、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直译为: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
解释为: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元和,唐宪宗年号。予:我。左迁:贬官、降职。古代尊崇右,以右为比较尊贵的地位,而将贬官、降职多称为“左迁”。九江郡:本为隋代郡名,唐代暂改为浔阳郡。江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司马:州刺史的佐官,实际为闲职。
这句话交代了时间、地点及诗人的贬官身份。
2、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直译为:我离开京城调到外地做官已经两年,心境平静,安于现状,却被这个歌女的话所触动,这天晚上才觉得有被贬谪的意味。
解释为:出官:京官外调。此处有被贬谪的意思。恬然:安然的样子。斯人:指琵琶女。迁谪:贬谪放逐。
琵琶女的话触动了诗人的情绪,“情动于中必发之于外”,诗人因此有了创作的冲动。
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直译为:我和主人一同下了马然后上船,举起酒杯想畅饮却没有音乐相伴助兴。
解释为:“主人下马客在船”此句为互文手法,意为,我和客人一同下马,然后上船。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为管乐。琴、瑟、琵琶之类为弦乐。
诗人写临别饮酒无音乐的遗憾,由此引出琵琶女的出场。
4、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直译为:那声音一会儿像黄莺在花下啼鸣婉转流利,一会儿似泉水在冰下流动滞涩不畅。
解释为:间关:鸟声婉转。花底:花下,花里。滑:流畅。幽咽:形容遇塞不畅的水流声。
诗人把难以捉摸,难以用语言表现的音乐给形象化、具体化了。
5、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直译为:一曲弹罢曾让琵琶师们佩服,梳妆好了常被同行歌伎嫉妒。
解释为:善才:又作“善财”。唐代段安节《琵琶录》记载,唐元和年间,曹保的儿子曹善才精通琵琶,后人用“善才”称技艺高明的琵琶师。服:佩服。秋娘:唐代歌伎常用的名字。这里用作善歌貌美的歌伎的通称。
诗人在这里表现了琵琶女年轻时候的色艺双全,与后面的琵琶女悲惨的命运进行对照,更能引发人们的同情。
6、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直译为:同样是沦落天涯遭遇不幸的人,今天既然相逢在一起,何必要曾经互相认识呢!
解释为:天涯:天边,这里泛指各地。
琵琶女凄悲的'音乐和悲惨的身世强烈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那根寂寞、伤感的神经,同情琵琶女的同时也自伤身世并与其有了心灵的共鸣。
7、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直译为:在座的谁的眼泪流得最多?我这个江州司马的青衫已被泪水湿透了。
解释为:青衫:诗人所穿之衣。唐时八九品文官穿青衣,是官职低的服色。
诗人在此已超出了对琵琶女的同情,更有自伤身世的悲凉。
中学课文敬畏自然中的疑难句解析
1、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它们”是指本段提到的“其他生物”。作为人类不应该敌视“其他生物”,应当把它们看做是和人类一样平等的生命,这样才不会把自己与自然对立起来,因为人类与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
“敬畏”是又敬重又畏惧。“敬畏”一词既包含着敬重、崇拜,还有一种因畏惧而产生的爱护。因此,人类应该与自然求得和谐的发展,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也更应爱护自然,使自然界更美好,从而使人类的生存更为美好。
2、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
提示:照作者的说法,人,这种智慧生物其本身就是宇宙智慧的创造,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这就是说,作者把宇宙智慧分为低级形态与高级形态。宇宙智慧就分化成两个概念。一个是大概念,既包括低级形态,又包括高级形态的概念;一个是小概念,单指低级形态。所谓“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这里所说“宇宙智慧”是指低级形态的宇宙智慧,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和宇宙智慧的低级形态当然是宇宙智慧的不同阶段。
照作者的说法,人之于宇宙,有如头脑之于全身,这就容易理解人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了。头脑的认识、头脑的思维当然就是一个人的认识、一个人的思维,这就容易理解这一串话语了。再则,也说明人与宇宙是休戚与共的,例如,公害,破坏宇宙机体,是宇宙的痛苦,也令人痛苦,所以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反之亦然。
3、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
作者用拟人手法,说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都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区别只在于高级生命形态与低级生命形态之分,而高级生命形态正是从低级生命形态中产生的,所以低级生命形态,即看起来死气沉沉的物质也“隐藏着生命”,也有“生命的萌芽”。诸如山崩之前是寂然无声的,山体在不断破坏,石头里有“生命的呐喊”,却暂无声息,那就是一种“沉默的声音”。
4、连苍蝇蚊子乃至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只要想想苍蝇蚊子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制,就会觉得精巧了。生物学家研究得越精细,越觉其精巧。苍蝇蚊子固然讨厌,但是想想这样小小的生命怎么会长成这样的,苍蝇怎么会有复眼,蚊子怎么能够汲血,不能不觉奇妙。灰尘也是物质,何以如此微小,假如深入地探究到它的内部结构,也会觉得精巧。
5、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
照作者的说法,人,这种智慧生物其本身就是宇宙智慧的创造,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这就是说,作者把宇宙智慧分为低级形态与高级形态。宇宙智慧就分化成两个概念。一个是大概念,既包括低级形态,又包括高级形态的概念;一个是小概念,单指低级形态。所谓“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这里所说“宇宙智慧”是指低级形态的宇宙智慧,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和宇宙智慧的低级形态当然是宇宙智慧的不同阶段。
6、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创造了人类这种智慧生物,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这句话是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7、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提示: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8、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提示:掉入陷阱,就是危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劝学》课文特点分析
1、题解:
“劝”为勉励的意思,这个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2、中心论点:
课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3、本文说理结构及特色:
本文开头一句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段,作者先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比原来提高性能的客观规律。接着,又用輮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最后,作者以“故”联系上文,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普通的事理,推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已”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境地。这一段,作者从正面设喻充分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意义。
第三段,作者又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的正面阐述和“跂望”“不如登高而望”的形象设喻说明学习的显著效果;再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舟楫”四个比输,反复说明借助于外物或学习,君子能超越常人。
第四段,作者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两个比输引出“积善成德”而“圣心备焉”的结论,从正面说明学习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再用对比的方式,说明学习上的坚持不懈的重要性,“骐骥”“驽马”暗喻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影响学习好坏的决定性因素,“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比说明了持之以恒的作用。最后,作用又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设喻,正反对照,形象地说明学习上尽管各自的主、客观条件不同,但学习要成功,就必须用心专一而不能浮躁。
本文结构的最大特色是运用大量的比喻,这些比喻的运用灵活多样,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效果,使论证更为有力。
4、本文的局限性:
本文所提到的学习重要性、方法和态度,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但我们也应看到作者并未强调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创新,这有其历史局限性。
1、题解:
劝为勉励的意思,这个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2、中心论点:
课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3、本文说理结构及特色:
本文开头一句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段,作者先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比原来提高性能的客观规律。接着,又用輮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最后,作者以故联系上文,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普通的事理,推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已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境地。这一段,作者从正面设喻充分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意义。
第三段,作者又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的正面阐述和跂望不如登高而望的形象设喻说明学习的显著效果;再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舟楫四个比输,反复说明借助于外物或学习,君子能超越常人。
第四段,作者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两个比输引出积善成德而圣心备焉的'结论,从正面说明学习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再用对比的方式,说明学习上的坚持不懈的重要性,骐骥驽马暗喻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影响学习好坏的决定性因素,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比说明了持之以恒的作用。最后,作用又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设喻,正反对照,形象地说明学习上尽管各自的主、客观条件不同,但学习要成功,就必须用心专一而不能浮躁。
本文结构的最大特色是运用大量的比喻,这些比喻的运用灵活多样,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效果,使论证更为有力。
4、本文的局限性:
本文所提到的学习重要性、方法和态度,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但我们也应看到作者并未强调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创新,这有其历史局限性。
近几年来,英语教学对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阅读量加大,词汇、语法知识要求提高外,更为突出的是阅读材料中难句增多。而难句又难在句子结构复杂、修饰语叠缀且信息容量大,是一些并列句、复合句或多种形式的定语、状语、插入语。有时一句话占几行,甚至是一个段落。如果对句法掌握不好或没养成理清复杂句子结构的习惯,对阅读文章中的长难句就会顾此失彼,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下面我们来考察一下长难句的多种特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1、多层修饰,插入成分或者补充说明的简单句(其中多层修饰包括v-ing/ v-ed/ adj./甚至从句)。
e.g. The second kind, situational loneliness, is a natural result of a particular situation-for example, a family problem, the death of a loved one or moving to a new place.(上海,D)
方法:根据英语中的五种基本句型结构,找出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或表语,特别是先确定谓语动词,其他成分如定语、状语、补语等即可一目了然。
Practice1:
1)More married men than women named their wife/husband as best friend, most trusted person or the one they would turn to in time of emotional distress(感情危机).(NMET2001,E)
2)The standard $200 package for eight children includes a basket filled with invitations, gifts, games and prizes, paper goods, a party planner and the like.
2、一个长句由几个并列、转折、递进、对比关系的分句组成是阅读材料中常见的类型之一。主要的连词有:and, but, for, or, while等,然后又在各个分句中加上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从句。
e.g. In the earliest known history the islands were considered part of Normandy, which was part of France, but the ruler of Normandy became king of England in 1066, and from then on the islands were looked upon as British island.(春季高考,A)
方法:找出句中连词或者分号等,理清分句之间的关系,再把各层分句的意思加以连贯就构成了长句的意思。
Practice2:
1)Ken knew that Katherine of Aragon had died at Kimbotton in Cambridgeshire in 1536 and thought that Williams had buried there.
2)Fifty years ago nature study was not part of the school work; scientific forestry was a new idea; wood was still cheap because it could be brought in any quantity from worldlands; soil destruction and river floods were not national problems; nobody had yet studied long-term climatic cycles in relation to proper land use; even the word “conservation” had nothing of the meaning that it has for us today.
3、一些长句其实是由一个主句和几个状语从句构成多层次的主从复合句,常见的状语从句有:
时间状语从句:由when, before, as soon as, next time等引导。
地点状语从句:由where等引导。
目的状语从句:由so that, in order that等引导。
结果状语从句:由so, so/such…that, as a result, therefore, thus等引导。
条件状语从句:由if, unless, on condition that等引导。
让步状语从句:由although, though, no matter how, whenever, whoever等引导。
e.g. Whereas a woman’s closet female friend might be the first to tell her to leave a failing marriage, it wasn’t unusual to hear a man say he didn’t know his friend’s marriage was in serious trouble until he appeared one night asking if he could sleep on the sofa.(NMET2001,E)
方法:找出连词,分清主句和从句,理清主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Pratice3:
1)If we make the earth a poor place to live on because we are careless or greedy(贪婪)or quarrelsome, our grandchildren will not bother to think of excuses for us. (NMET2001,D)
2)Yet I did not know the real American society until I was injured in a car accident because after the accident I had to see a doctor-and go to court. (shanghai2000, B)
4、一个长句由若干个名词性从句构成,如主语从句、表语从句、宾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和定语从句,加深句子的理解难度。
e.g. Pasteur discover that heating the wine gently for a few minutes after it had fermented would kill off the yeast that was left in the wine. With the result that the wine would remain fresh for much longer.
方法:剔出从句,单独理解,再拼凑大意,便可降低难度。注意:分析时,注意找准同位语从句所解释说明的名词和定语从句的先行词。
1) What Winter knows the 19-year-old who saved hid life is only that he died in a car accident and that his family was willing to honour his wishes and donate his organs for transplantation.
2) Few realize that the English language is actually Germanic in its beginning and that the French influences are all the result of one’s ambition. (NMET2001,D)
5、特殊句型,如强调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方法:根据上下文和句子结构,使句子恢复原状,降低理解难度。
e.g. 1. No longer will the public accept the old attitude of “Buy it, use it, throw it away, and forget it”.
→The public will no longer accept the old attitude of “Buy it, use it, throw it away, and forget it”.
2. It was only after he had spent several nights digging around the cross that he decided to write to Kit Williams to find out if he was wasting his time there.
→He decided to write to Kit Williams to find out if he was wasting his time there only after he had spent several nights digging around the cross.
→Only after he had spent several nights digging around the cross did he decide to write to Kit Williams to find out if he was wasting his time there.
EXERCISES
近几年来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长难句选析
1. As I was not experienced in cooking, I thought if a dozen was good, two dozen would be better so I doubled everything. (NMET2000,B)
高考题:Why did the woman’s attempt at making the bread turn out to be unsuccessful?
A. The canned orange had gone bad.
B. She didn’t use the right kind of flour.
C. The cookbook was hard to understand.
D. She did not follow the directions closely.
2. The hot sun had caused the dough to double in size and the fermenting yeast(酵母)made the surface shake and sigh as though it were breathing. (NMET2000, D)
高考题:What made the dough in the bin look frightening?
A. The rising and falling movement. B. The strange-looking marks
C. Its shape D. Its size
3. Perhaps they will spend their days gollocking to make new spundels, or struggling with their ballalators through the cribe. These words, which I have just made up, have to stand for things and ideas that e simply can’t think of. (NMET 2000, D)
高考题:Spundels and ballalators are used in the text to refer to .
A. tools used in farming B. ideas about modern life
C. unknown things in the future D. hunting skills in the Stone Age
4. At the press of a button, a microcomputer locks all other floor’s chute doors and sets the recycling container turning until the right box comes under the chute. (NMET2000, E)
高考题:Before drooping rubbish into the chute you have to .
A. lock the other floor’s chute doors B. check if the container is full
C. press the correct button D. break up the rubbish
5. A recent study showed that two out of five adults now consider the environment safety of a product before they buy it. (NMET2001, C)
高考题:It becomes clear from the text that the driving force(动力)behind green product is .
A. public caring for the environment B. companies’ desire for bigger sales
C, new ways of doing things D. rapid growth of supermarket
6. When Americans visit Europe for the first time, they usually find Germany more “foreign” than France because the German they see on signs and advertisements seems much more different from English than French does. (NMET 2001, D)
高考题:Why does France appear less foreign than Germany to Americans on their visit to Europe?
A. Most advertisements in France appear in English ones.
B. They know little of the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C. Many French words are similar to English ones.
D. They know French better than German.
7. Gold is one of a growing number of shoppers buying into the organic trend, and supermarkets across Britain are counting on more like him as they grow their organic food business. (NMET2001, C)
高考题: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organic trend ” as the words are used in the text?
A. growing interest in organic food B. better quality of organic food
C. rising market for organic food D. higher prices of organic food
孙权劝学的课文分析及练习题
(一)文题诠释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现在浙江省富阳县)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在位23年。劝学,劝说,鼓励学习。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谋篇立意
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三)层次划分
全文只有一个自然段,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蒙乃始就学”)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第二层(从“及鲁肃过寻阳”到结尾)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
写作特点:
1、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2、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借鉴:
白描式的语言描写,突出了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性情,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跃然纸上。语言(对话)描写不再繁复,而在精准,从人物的思想性格出发,会达到言简意丰的效果。从真实写来,不造作,或许就能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本文的这一特点值得在写作中借鉴。
二、课文重点难点疑点导学
(一) 重难点句子导学
1、“不可不学!”
导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导学:“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导学: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导学: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导学:表现了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的心情。
(二)重点段落训练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乃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字。
(1)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当涉猎 涉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见往事耳 往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卿今者才略 才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博士”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文言句子。
(1)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文中流传至今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当道,当权。(2)粗略地阅读。(3)历史(4)才干和谋略
2.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学位的最高一级。
3.(1)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2)读书人分别三天,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4.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5.示例:要开拓自己的视野,多读书一定能提高自己的见识。(凡言之成理即可)
(三)疑难解惑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导学: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身教,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议论”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黄河颂》初中课文分析
一、综述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做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中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
二、分析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诗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经创作出歌词《五月的鲜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歌词经谱曲后广为传唱。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又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
《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黄河船夫曲》描写:“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于是在第二章《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
第一节是朗诵词,第二节是歌词。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第二节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为了表现颂歌的气势,“由男高音独唱,歌带悲壮,在伴奏中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冼星海《我怎样写〈黄河〉》)。第二节歌词的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并且有明显的关键词语可作为思路梳理的依据。首先,是“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而这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像,条理清楚,章法谨严: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接着,开始赞颂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进入“颂”的阶段。“啊!黄河!”反复出现,把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最后由实到虚,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并且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 劝学课文教学分析
★ 孙权劝学中的启示
★ 孙权劝学中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