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第二单元课文分析(共含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茉莉院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1、《中彩那天》主要内容:父亲中彩得到汽车,但彩票是给库伯先生捎的,最后父亲把车还给了不知道自己中彩的库伯。
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是(中彩的是库伯的彩票,是否把车还给库伯),父亲的决定是(把车还给库伯)。父亲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中彩那天》以汽车的(得而复失)和“我”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为线索,记叙了父亲在中彩之后又主动放弃奖品的经过。这一动人的故事反映了一个普通工人的(崇高的精神世界),它让我们懂得(诚信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为珍贵)的道理。
2、《万年牢》在文中出现三次,第一次指(糖葫芦工艺高、质量好),第二次指(做生意讲实在),第三次指(做一个诚实可靠的人)。
《万年牢》讲述了“我”的父亲尽管只是一个普通的做糖葫芦的手工艺者,却能真诚地(为人)、(做事)的感人故事,反映了父亲(凭着良心做买卖,不做亏心买卖的)商业道德,赞扬了父亲(认真、实在、正直)的品格。
3、《尊严》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展现了哈默(用自己的劳动去换取报酬,自尊、自爱、自强)的性格特点。
《尊严》讲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
故事以“尊严”为题,含义深刻:一方面概括了哈默的品格,说明人要(自爱)、(自强)、(自尊);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杰克逊大叔(尊重他人)、(看重人品)的长者风范。
4、《将心比心》主动地关心、爱护别人,就会处处得到别人的关爱。 《将心比心》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省的(人生哲理),宣扬了中华民族(“将心比心”)的传统美德。
1、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理解:这是我母亲对我们的教诲。一个人要诚实有信用,不贪图别人的东西,尽管家里生活拮据,但人穷志不穷,诚实守信这精神上的财富比物质上的财富更可贵。
2、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理解:这是我长大后对母亲教诲的深刻体会,父亲还给库伯的是车子,得到的是人情和道义,是更多真正的朋友,是诚实和守信,这同样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是金钱买不来的。
3、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理解:年轻人急需食物,但他用自己的劳动换取报酬,具有做人的尊严和与众不同的高尚品德。当时年轻人在物质上一无所有,但精神上却是富有的,因为他有做人的尊严,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从贫穷走向富有,一个懂得尊严的人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4、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理解:想要得到别人的帮助就要先帮助别人,想要得到别人宽容,先要宽容别人。待人处事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爸爸,我想对你说
爸爸我在心里有好多话想对您说。我为我有一个关心我的爸爸感到荣幸,为我有一个虽然没有宫殿般豪华的家,但却很温暖的家感到自豪。
在小时候我总觉得爸爸是种严厉的象征,爸爸像是一把锋利的宝剑把我的坏习惯统统砍掉。比如,我写作文头低了,腰不直,爸爸您就纠正我。你知道我喜欢看书,就买了好都书给我看,有漫画书,故事书,作文书,但我几乎没看过几回。因为没有看书,我的写作水平越来越差了。我知道您让我写文章是想提高我的写作水平,只要您带我去出去玩回来您就让我把这次旅游的过程写一篇文章,字数还不能少于400字。您还要我每天积累好词好句,我现在知道的'词语算不少的了,我还可以把它们运用到作文上。您为了我的学习去买了一很多东西,不久你又知道电脑可以学习就又去买了一台电脑。爸爸您为了我的学习很努力。我想说:“谢谢您,爸爸。”
爸爸您还不像别人的父母很少给孩子去玩。我想去玩的时候只要写完作业就可以去玩。您不给我看电视是因为怕我近视。爸爸,我想说:“您真好。”
每天爸爸都会早过我和妈妈起床为了家里的事情而“不知所措”,为了维持生计还出去干活,我想说:”你辛苦了。”
爸爸您对我的这份爱像火种,点燃我心灵的希望;这份爱想绿阴,遮挡着炎炎的烈日;这份爱像雨露,滋润着小小的禾苗;这份爱像路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这份爱像狮子的勇猛,保护着小狮子。爸爸,我想对你说:“您在我心中永远是最了不起的爸爸!
一年级语文第二单元课文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方的几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一种笔画。
3.让学生感受到升国旗是一种庄严的仪式,激发学生尊敬国旗、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
1、国旗
2、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谈话,教师介绍国旗。
2、揭题,出示课题,认读生字。
二、初读指导
1、插图,请小朋友边看图边听课文录音。
2、再听录音,要求看着课文,听清楚每个字的读音。
3、学生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4、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
五星红旗我们国旗
升起立正敬礼
指名认读,注意正音。
齐读生字词。
去掉拼音认读生字新词。
(2)指名分句读。
(3)齐读全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指导写字。
1、记忆字形。
2、指导在田字格中书写,重点提醒学生“升”中两撇的不同写法,“我”中竖钩和斜钩的区别。
3、学生在《习字册》中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并纠正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升国我们中
2、指名朗读课文。
二、精读训练
1、指导看图,引读第一句。
(1)什么是我们的国旗?
(2)出示句子: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
(3)指名读。
(4)指导学生用骄傲、自豪 语气读第一句话。
2、指导看图,引读第二句。
(1)看,鲜艳的五星红旗已经高高地飘扬在祖国的蓝天,你知道它是怎么升起的吗?
(2)出示句子:国歌声中,高高升起。
(3)展示升国旗。
(4)指导读出自豪、崇敬之情。
3、指导看图,引读第三句。
(1)升国旗时,我们少先队员应该怎样做呢?
(2)出示句子:我们立正,向您敬礼。
(3)“您”在这里指谁?在生活中你喜欢用“您”称呼哪些人?
(4)指导朗读第三句,读出对国旗的热爱之情。
(5)表演读第三句,评价。
(6)齐读。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指导背诵
1、教师指导引背。
2、学生看图自由背诵。
3、句子接龙背。
4、边背诵边表演。
四、看图,启发想象
五、指导写字:起立正向
1、记忆字形。
(1)说说你有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字。有哪个字需要小朋友帮忙?
(2)在写这些字的时候,你想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
2、指导在田字格中书写。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范写。
(3)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回家向家长介绍升国旗时的情况,要求边说边表演。
3江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方的几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诗歌大意。
4.想象劳动人民采莲的情景,体会他们在劳动中愉悦的心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
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
1、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2、板书课题。
3、学习生字:江南。
二、分析课题
这是古代的一首民歌。
“江南”是指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就是江苏、安徽两省南部和浙江的北部。
自古以来,江南就是一片富饶美丽的地方。
三、初读指导
1、范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可采莲田田鱼戏间西北
(2)指名朗读,指点学生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的意思。:采莲、戏。
(4)齐读生字词。
(5)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四、教学生字词
1、自学书后第二题,练习书空。
2、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3、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二、精读训练
1、第一行:江南可采莲。
“莲”指荷花,看图说说“采莲”是什么意思。
“江南可采莲”是什么意思?
2、第二行:莲叶何田田。
看图,莲叶是什么样的?
莲叶挺出水面,像擎在手里的一把把小伞。
小结。
3、第三至七行。
(1)看图,鱼儿在莲叶间游动,一会儿游到东,一会儿游到西,一会儿游到南,一会‘儿游到北,这儿为什么不用“游”而用“戏”呢?
(2)指导朗读,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3)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小结:这五行写鱼儿在莲叶间四处游动,穿来穿去,好象在游戏作乐。
三、巩固
1、指名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采莲田田戏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四、小结
1、学习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如果你是采莲人,你的心情如何?为什么?
五、指导朗读背诵
1、要读出采莲人愉悦的心情。
2、指导停顿。
3、反复练习朗读。
4、自由练背,指名背诵。
4我叫“神州号”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两种新笔画;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方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新成就,激励学生从小刻苦学习,将来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
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简单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
2、出示课题:我叫“神州号”。读题。
二、初读指导
1、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3、检查生字读音。
4、课文共几个自然段,正音,指导句间停顿。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天飞在你来
2、学习新笔画“横折斜钩、横钩”。
3、自学生字。看笔顺图,记忆字形、笔顺,并分别给它们找个朋友。交流。
4、指导写字。
(1)教师范写。
(2)学生描红。
(3)学生在《习字册》上练写。
四、课后作业
和爸爸妈妈一起搜集有关飞船和家乡变化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字卡。
2、给“天、飞”找朋友。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讲述无人飞船在太空中散步的情景。
(3)嫦娥姐姐对飞船说什么?
出示:小弟弟,你从哪里来?以前怎么没见过你?
“小弟弟”是谁?“你”是谁?
嫦娥姐姐问了飞船哪两个问题?她为什么要这样问?
谁来学嫦娥姐姐问一问?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飞船弟弟怎么回答的?
出示:我叫“神州号”,从中国来,科学家派我来作飞行试验。
讨论:从飞船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交流。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嫦娥姐姐怎么说的?
(3)出示:小弟弟,你回去的时候,一定要把我带上,我真想回家看看。
嫦娥姐姐为什么想回家看看?
谁来学嫦娥姐姐说一说?
三、总结课文
四、分角色朗读、背诵课文
五、学习生字。
1、出示:问以前的。
2、自学生字。
看笔顺图,记忆字形、笔顺,并给“问、以、前”找朋友。
交流。
3、指导写字。
(1)教师范写。
(2)学生描红。
(3)学生在《习字册》上练写。
练习2
教学目标:
1.按从左到右的笔顺规则,照样子练习写字。
2.朗读背诵儿歌。
3.拼拼读读、画画说说的综合练习。
4.仔细观察图画,展开想象,练习对话。
教学重点难点:
写字训练、读背训练、学习字词句、口语交际练习。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1、生字卡片、小黑板。
2、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教学第一题
一、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
2、大白纸。
3、水彩笔。
二、审题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三、指导
1、指导观察。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思考:图上画了什么?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干得怎么样?
(2)指名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3)认读拼音词。
(4)小结。
2、指导画小手。
(1)出示挂图。思考:图上的小朋友是怎样画小手的呢?画小手需要哪些东西呢?怎样画才能画得又快又像呢?
(2)点名回答。
(3)小结。
(4)学生拿出纸、笔练习画小手。
(5)分小组传看评议,展示画得好的。
3、指导说小手。
(1)指导学生说好开头第一句话。
(2)将上面的四个词分别用上去,分别说四句话。
(3)引导学生想开去,扩大练说的面。
(4)连起来说一说。
(5)指导学生说一句结束的话。
四、练习
1、分小组夸自己的“小小手”。
2、每组选一人上讲台。
第二课时
教学第二题
一、审题
指名读题,老师讲解题目要求。
二、指导
1、认读:们叶红。
2、指名按笔顺书空,说明这3个字的笔顺有何共同之处。
3、观察这3个字的左右两个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复习描红。仿影要求:一笔描成,笔笔到位。
5、教师范写。
三、练习
1、集体书空练习。
2、学生在田字格中描红、仿影。
3、学生在田字格中临写,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进行个别辅导。
四、反馈
1、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指出书写时存在的问题。
2、指名到黑板上写,集体评议。
教学第三题
一、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说说题目中有哪些要求。
二、指导
1、学生借助拼音自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试读,指导读准字音。
3、教师范读。
4、指名读,集体练读。
5、看图理解儿歌的意思。
6、教师再次范读,标出停顿。
三、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点名看火车读,教师注意及时正音。
3、练习背诵。
4、指名试背。
四、反馈
1、检查朗读。
2、指名背诵。
3、集体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借铅笔。
一、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二、审题。
1、齐读课题。
2、借助拼音读图旁的要求。
三、指导。
1、指导学生逐幅看图,说说每幅图的意思。这两幅图上画了谁和谁?它们在干什么?
2、指导说话。
(1)小猴是怎样问熊猫借铅笔的?熊猫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2)小猴在干什么?小猴是怎样还铅笔的?
四、练习。
1、指名回答图旁的问题。
2、将两幅图的内容连起来说说。
五、反馈
1、同桌分角色表演。
2、指名上台分角色表演。
3、评议。
4、学生演练借还其他学习用品。
5、评价小结。
5 O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课文重点
1、易写错的字:
慈祥、境遇、欺凌、衰老、
低头折节、风欺雪压
2、易读错的字词:
京口瓜洲一水间( jiàn )
钟山之隔数重( chóng )山
那畔(pàn)行 聒( guō )碎
秉( bǐng )性 朦(méng)胧
婀(ē)娜(nuó)多姿 波光粼(lín)粼
干涸(hé) 点缀(zhuì) 螃(páng)蟹(xiè)
唱和(hè) 潺(chán)潺流水
分(fèn)外 抹(mā)净 低(dī)头折节
3、易混淆的形近字:
祥 衰 欺 抵 凌 络 魄
腮 猬 侨 详 哀 期 低
低 陵 洛 魂 鳃 谓 娇
5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
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秋思
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思想感情: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1)“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选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长相思
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饰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思想感情: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6 梅花魂
梅花经霜傲放,被人们赋予坚强的品格,为人们所赞颂,成为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象征。课文采用倒叙的写作方法。
课文重点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
①梅花魂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梅花魂。这里的魂,指的是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
梅花的精神就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课文三次写到外祖父的眼泪,读诗时无声地落泪,不能回国时呜呜地哭泣,送别时泪眼蒙眬。外祖父这三次落泪,都表明了他渴望回国返乡的强烈感情,
③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这一大段围绕梅花分为三层:1.赞美不畏严寒的梅花精神。2.顽强不屈的民族气节.3.外祖父对我的希望与教诲。教育我做梅花一样的人。
“秉性”是本性的意思。这里梅花的秉性就是指梅花的精神,梅花魂。
(2)对词语的理解。
不甚在意:不太在意。 玷污:弄脏。
大抵:大多;大都。 愈……愈……:表示程度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加深,相当于“越……越……”。 骨气:坚强不屈的气节。
折节:屈服。 无所谓:谈不上,说不上。 眷恋:怀念,留恋。
7* 桂花雨
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8* 小桥流水人家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
小学五年级语文预习方法
1. 工具式预习。工具式预习是以字典、词典为工具的注重语文基础知识掌握的预习,这一类预习常用于生字、新词的学习。
预习课文时,往往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要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就要运用字典、词典。学生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就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
另外,对文中涉及的文史典故还要尝试着去查阅有关书籍,查阅作者写作的背景以及相关的知识。搜集有关课文的资料,拓展自己的视野,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查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
2. 读书式预习。读书是学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技能,而课前预习时,读书必须做到:正确(字音读正确)、顺畅(语句读顺畅,不加字,不漏字)。在教学中,我经常发现,一篇课文学完了,有的孩子读起书来仍然是结结巴巴,错误一大堆。
“读”的功夫如此,又怎能让“其义自现”呢?因此古人所提倡的“书读百遍”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尤为重要,不容忽视。
3. 质疑式预习。质疑式预习中的“疑”可以从教材中的课后习题中寻找。这些学习栏目中出现的问题往往体现了文章的思路和重难点,教师先教给学生找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久而久之,学生便会掌握预习方法,并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质疑要少而精,集中目标,突出最重要问题。
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常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默读,思考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如课文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是否能够回答等。同学们可以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画出来。
鼓励圈画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指导学生在预习时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作标记。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画、圈、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会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
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
4. 归类式预习。归类式预习是指对于同一体裁、篇章结构相似、写作方法相同的文章,教师可先以一篇作为范例指导如何预习,然后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自主预习其他文章。
归类式预习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从课题、开头和结尾、重点段落、中心句和中心词等方面进行归类,再设疑解答,既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又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锻炼。
鼓励摘抄词句。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摘录,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学生的读书笔记也在使用中对学生更有价值,不枯燥了。
5. 检测式预习。学生预习课文时,一定要根据具体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要带着问题去认真地读课文,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课后的思考题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课文的重难点,预习时,想想这些题目,可以帮助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的重难点。
练习题侧重词句段的训练,富有启发性,预习完课文试着做一做,可检查预习的效果。但不要去抄参考书,因为毕竟自己通过动脑筋得来的答案是劳动收获,可以很好地锻炼自己的思维。
6. 开放式预习。开放式预习是指让学生不局限于课本、工具书,提倡到大课堂中去寻访、解疑。图书馆、展览馆、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网络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常见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等都可作为预习的材料使用。学生在预习中,培养了自身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 第二单元教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