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理论与教育改革--重读皮亚杰著作中译本的启示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boxin9999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皮亚杰理论与教育改革--重读皮亚杰著作中译本的启示(共含6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boxin9999”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皮亚杰理论与教育改革--重读皮亚杰著作中译本的启示

篇1:皮亚杰理论与教育改革--重读皮亚杰著作中译本的启示

皮亚杰理论与教育改革--重读皮亚杰著作中译本的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包括认知发展的阶段说和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分析两部分内容,前者把人的认知发展过程分为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连续的四个时期;每一个时期的发展都受成熟和经验、社会经验、平衡等因素的影响.皮亚杰的`理论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教育研究要反映时代的要求;教育教学要注意儿童的特点,不能超越儿童智慧发展的阶段;应该按照儿童认知发展的顺序设计课程、组织学习内容;教育教学应采用适合学生特点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

作 者:庄西真 Zhuang Xi-zhen  作者单位:常州技术师范学院,职教科研中心,江苏,常州,213001 刊 名: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ZHOU TEACHERS COLLEGE OF TECHNOLOGY 年,卷(期): 7(3) 分类号:B844.1 G40-03 关键词:皮亚杰理论   教育改革  

篇2:皮亚杰儿童智力理论具体是什么

皮亚杰儿童智力理论

皮亚杰将儿童从出生后到16岁智力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在个体刚出生便进入第一个发展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刚出生的婴儿在探索世界的时候,由于成熟机制的限制,都是通过比较简单的感知觉和动作来探索周围环境的,在这个过程中达到熟悉世界,形成认知结构的目的。此外,在9-12月时期,婴儿会具备一个重要的特性——客体永恒性。客体永恒性,顾名思义,就是指客体是永恒存在的。获得了客体永恒性的婴儿意识到,即使事物暂时从眼前消失,也不代表它就永恒消失了。

(2)前运算阶段(2-7岁)

经历完感知运动阶段后,儿童进入下一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具有如下几个特性:万物有灵论、自我中心性、不可逆、守恒。2-7岁的儿童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灵魂的,他们在认知世界时,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单向思维,他们认为事物的外在形式变了,本质也就改变了。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处于小学阶段,主要的特点有:守恒性,思维运算具有表象性,可逆性。不难发现,这个阶段的特点与前一个阶段有较大的相关,可以说,这个阶段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之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在形式运算阶段,个体的认知发展已经基本上接近成人水平,他们能够将形式与内容进行分离,可以进行抽象逻辑思维的运算,能够概括,思维具备可逆、补偿和灵活

皮亚杰儿童游戏理论三阶段

练习性游戏(exercise play)是一种最初形式的游戏,是在感知——运动水平上出现的唯一的一种游戏,而且日后仍部分地保留着。

它不包含象征主义或任何特征的游戏方法,而是在适应过程中重复着所习得的活动,以取得欢乐。

在婴儿期,练习性游戏的种种特定方式是随着初级、二级和三级循环反应的顺序发展而出现的。最初只是一种模仿性的行为,还不能称之为游戏。例如儿童偶然发现了别人摇摆一个悬挂着的物体会发出音响,他最初重复这个动作是为了适应它并了解它,但这还不是游戏。在此以后,他就一再摇摆这物体,这样的行为就变成了游戏,他重复这种行为模式是为了单纯的“功能性快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习得的行为格式,它脱离了当初的适应性的摇摆动作,是为使产生音响的效果而引起欢乐这一目的而作出的重复练习。

二级循环反应水平的实例有:儿童连续拉绳子以使一个玩具鹦鹉移动,看来儿童此时更注意拉绳子的动作,而不注意拉绳子的结果。

在皮亚杰看来,三级循环反应水平的游戏则是不同行为的联合和重复。此时儿童也没有注意到这些行为的结合给他所处的情境会带来什么影响,反之,儿童的注意却集中在为结合而结合上,集中在“故意制造复杂情况”上,这种复杂情况对实现原有的目标乃是一种障碍,而这个原有目标却是当初促使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动力。按照皮亚杰的见解,练习性游戏所以能产生乐趣,在于儿童感觉到他能控制自身,控制环境。在感知运动发展阶段可以看到,儿童往往带着愉悦表演、练习新获得的运动技能,沉溺于自己的能力、信心都在增长的感觉之中。

象征性游戏(symbolic play)在幼儿期达到发展的高峰。

皮亚杰认为,3岁前儿童的游戏主要表现为自我模仿和模仿他人的简单动作。如在游戏中重视自己的动作,让玩具小狗当小孩(他自己),自己出声替小狗哭。用手指着报纸念念有词,假装读报,等等。

3岁以后,儿童的游戏明显地出现象征性的组合,不再是单个动作的零散的模仿,游戏有了情节。比如玩“娃娃家”时,把家里的人物和有关的活动都联系起来。幼儿游戏中的象征性活动是个体性的,儿童可以根据自己当时的意愿,任意确定“信号物”,这种活动正适合于幼儿表征活动的特点。

皮亚杰说:“在这阶段的儿童开始需要一种自我表达的工具,即是一个由他构成的并能服从于他意愿的信号物体系,这也就是作为象征性游戏特征的象征体系。这些象征虽借助于模仿作为一种工具,但并非用以正确地描绘外界现实。……而且通过象征性‘语言’,使同化作用成为可能(并得到强化),而这种象征性语言是个体自己发展形成的,且能按自己的需要加以改变。”也就是说,儿童可以脱离当前对实物的知觉,以表象代替实物作思维的支柱,进行想象,并学会用语言符合进行思维。因此,象征性游戏反映了符号机能的出现和发展,象征性功能表现为能够运用信号物,即以一物作为号一物的信号或代替物。

例如:用一块积木当作“肥皂”洗手,也可以当作“汽车”驾驶等等。儿童根据自己的意愿展开想象翅膀。幼儿在游戏中以物代物是表征思维出现的标志之一。根据上述皮亚杰的原话,皮亚杰还认为,象征性游戏并非是一种“货真价实”的模仿性行为,儿童并不是真正在打斗,而是好玩地装着在打斗。所以,象征性游戏也称假装的游戏。

在皮亚杰看来,象征性活动有两个特征,

第一,象征性活动是从儿童习得、运用和练习这种活动的实际情境中分离出来的;

第二,象征性活动虽然是与原来的情境分开了并且变得不同了,但儿童仍然认为它们属于原来的情境。此外,象征性游戏可帮助幼儿解决情感上的冲突。例如,倘若儿童经历了一个吃中饭的场面,一般在一两个小时以后儿童便会用玩具娃娃重新作出这种场面,并且会带来一个较为愉快的结局,如在游戏中接受了她在吃中饭时所没有接受过的东西,把中饭时没有喝完的她不爱喝的汤,象征性地让玩具娃娃喝完了它。皮亚杰还认为,游戏也可以帮助儿童对未满足的要求得到补偿,实现角色的颠倒(如服从与权威的颠倒)和自我的解放与扩张等等。因此,游戏象征不仅具有认知的意义,而且是一种幼儿情感的投影。

有规则的游戏(games with rules)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逐渐取代了象征性游戏。

它以规则为游戏中心,摆脱了具体情节,用规则来组织游戏。真正的有规则游戏,如排球、田径赛等,到小学后才能进行。皮亚杰认为,进行这种类型的游戏,变得更能适应真实环境,服从真实世界的规则和顺序。因此,它表明儿童达到了能更好地将自己的思维顺应真实世界的阶段。

在皮亚杰看来,游戏的规则来自集体对娱乐活动的组织,从而带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同时,儿童不经过推理上的努力是不能制订并应用规则的,有规则的竞赛要求实际参加游戏的儿童具有相应的智力水平。也就是说,如果儿童的智力达不到一定的水平,他们是无法理解并遵守规则,更谈不上共同制订规则了。也许更重要的是,在有规则的游戏中体现出来的社会性行为的规范化反映了儿童参与有规则的或由规则支配的社会关系的能力,同时,也为儿童积极的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毫无疑问,有规则的游戏对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皮亚杰指出,当婴儿认识到环境既有别于自身,又独立于自身时,游戏活动的可能性便出现了。最先出现的是练习性游戏,接着是象征性游戏,然后是有规则游戏。那么,这三种游戏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对此,皮亚杰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正如一旦思维出现了,符号就取代了行动。一旦形成了社会关系,规则也就取代了符号,并且把行动统一了起来。”

综上所述,皮亚杰非常强调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选择、组织相应的游戏活动,注意儿童游戏内容如何随着儿童的发展而变化。我们在选择、组织儿童游戏时,必须重视对儿童各个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的研究,以便针对儿童发展的特点开展相应的游戏活动。

游戏不是幼儿与生俱有的本能活动,也不是在某一年龄突然出现的活动,它与儿童的智力发展紧密联系,伴随儿童的成长渐进地发生与发展的。

婴幼儿游戏的发展一般都经历皮亚杰所阐述的与智力发展阶段相对应的三个游戏阶段。游戏发展有阶段性,但是各阶段又不是机械地在一定年龄出现与消失,可以是并存的。

如:在感觉运动游戏阶段的后期,婴儿出现了简单的象征性游戏;

在前运算阶段的幼儿以象征性游戏为主(这阶段称为象征游戏阶段),在这阶段的4、5岁的幼儿也可进行简单的有规则游戏;

同样,在具体运算阶段(相应的游戏阶段称为规则游戏阶段),并不是象征性游戏就完全消失,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游戏活动从以象征性游戏为主逐渐向规则游戏发展。

因此我们既要重视儿童游戏发展的阶段性,又要注意其发展的连续性。在组织幼儿游戏时既要根据各个游戏阶段的特点进行指导,又要注意相邻游戏阶段的衔接,注意儿童游戏发展的连续性。

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来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

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

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

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篇3:皮亚杰理论新近研究综述

皮亚杰理论新近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进行了重新研究,并对皮亚杰理论做出了发展、修正和质疑.介绍了新皮亚杰学派对儿童心理发展进行的'研究和取得的有价值的成果,以及新皮亚杰学派对皮亚杰理论的发展,并对有关研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指出了新近关于皮亚杰理论研究的特点、有关皮亚杰理论研究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了未来关于皮亚杰理论研究有可能产生重要学术突破的方向.

作 者:胡晶 石向实 HU Jing SHI Xiang-Shi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36 刊 名: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31(5) 分类号:G40-09 关键词:皮亚杰理论   发生认识论   新皮亚杰学派  

篇4:皮亚杰晚年的新理论及其思考

皮亚杰晚年的新理论及其思考

皮亚杰的经典认知发展理论堪称典范,但也并非尽如人意,以致20世纪60、70年代其理论经常遭受抨击.文章以对皮亚杰经典理论的批评和质疑为起点,重点介绍皮亚杰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所进行的理论建设,并试图对皮亚杰的新理论做出初步评价.作者认为,皮亚杰晚年的'新理论建立在对应性、态射、范畴、转换等新的概念体系之上,并将发展视为从心理内态射到心理间态射,再到超态射的演变过程.由此,新理论强调了“水平”概念和“意义逻辑”,弱化了早期的“阶段”概念和“命题逻辑”.

作 者:蒋京川 Jiang Jingchuan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南京,210097 刊 名:心理科学进展  PKU CSSCI英文刊名: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 13(3) 分类号:B844 关键词:经典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新理论   对应性   态射   范畴  

篇5:于皮亚杰理论对幼儿教学的启示论文

有关于皮亚杰理论对幼儿教学的启示论文

一、明确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

皮亚杰在其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指出,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0~2岁时感知运动阶段,2~7岁是前运算阶段,7~11岁是具体运算阶段,11岁以后是形式运算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殊的发展水平,形成适合其年龄水平的认知结构。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应该了解班级中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阶段,只有教师了解了幼儿的发展水平,教师才能采取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的教学策略。使得教学活动能和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每个年龄阶段的儿童都有其特殊的发展水平,如果忽视这些阶段特征,将对幼儿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当前一些幼儿园和社会上举办的兴趣特长班上举办的诸如珠心算等课程,有的是和幼儿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过早的让幼儿接触到这些与其发展规律背道而驰的内容,这将严重阻碍幼儿的健康发展。0~2岁是幼儿的认知能力初步发展的时期,幼儿靠感觉和动作认识周围的世界,并逐渐认识到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物体的不同。“客体永存性”概念的发展是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这一阶段的幼儿主要靠感觉与动作认知事物,因此在早期教育中应该多提供一些可供幼儿自己探索的物品,让幼儿自己去摸索,通过实在的接触去感觉物体,幼儿的认知在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2~7岁是儿童语言飞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开始学习并逐渐能够熟练地运用符号表征事物,并用符号从事简单的思考活动。在这一阶段的幼儿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给幼儿创造可供交流的环境。这时候幼儿也愿意用语言和老师沟通,喜欢提各种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是这一阶段幼儿的普遍特性,教师在对幼儿的这种提问中要有耐心,要积极地去回应他们,抓住机会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同时也要对那些不太爱说话的幼儿给予关注,以免错过了其语言发展关键期,影响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二、尊重幼儿主动学习的权利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需要有丰富的环境,儿童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的,因此他们对那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批判,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课堂和课本来展开,教师就是传授知识的工具,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被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应做的就是不断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皮亚杰对这种教师主动地教而学习者处于被动消极的状态的教学提出了批判,他认为儿童的发展需要丰富的环境,教师应去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创造适合他们主动探索的环境,让他们在亲身的实践中去主动建构他们的知识。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喜欢自己探索事物等这些都是幼儿固有的天性,然而在一些教师的课堂中这些天性都被抹杀了,每节课开始的时候,教师嗓门一开,幼儿就会一致的坐直,把小手放在背后,笔直的坐在座位上,俨然如小学乃至初中的课堂一般。幼儿园应该以游戏活动为基本活动,这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的,这是对儿童天性的尊重,是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正确的教育方法。幼儿教师应明确幼儿是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建构者,学习活动应围绕学生展开。教师自己应做的就是事先制定好教学计划,设计好主体活动,创造适合的环境,让幼儿在丰富的环境中主动的去建构知识,通过游戏教学的方式,让教学活动轻松愉快的开展。积极主动的探索事物是每一个幼儿向往的,他们不希望别人在他们不需要帮助的时候去打扰他们,我们应该尊重幼儿主动学习的权利,当然这也是遵循幼儿发展规律所应当做的,只有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才能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尊重幼儿,发挥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才是幼儿教师应该做的。

三、学会给幼儿制造认知矛盾

皮亚杰理论认为认知发展以来于四个因素:生物性成熟、有关物理环境的经验、有关社会环境的经验、平衡。平衡是认知发展中的一个核心因素和动机力量。平衡是指在认知结构与环境之间生成一种最佳均衡状态的生物驱力。同化和顺应是平衡的两个过程。当儿童在接受新的信息时,同化和顺应就会发生。我们从六岁的艾莉森和她的父亲在一辆车里的事为例。他们的.车以每小时6英里的速度行驶着,在他们面前大约100码的地方,有另外一辆车。他们在这辆车的后面行驶了好一会儿,两辆车之间的距离一直没变。艾莉森的父亲指着这辆车问她,“哪辆车开的更快一些?是那辆还是我们的?还是两辆的速度是一样的?”艾莉森回答说另外一辆车更快。当父亲问为什么时,她回答说“因为它在我们的前面”。她的父亲对她说:“实际上我们的速度是一样的。”这就给艾莉森制造了一个认知矛盾。若是同化信息,艾莉森就会认为她爸爸在和她开玩笑,她的认知结构没有发生改变,若是她的观念系统顺应新的信息,其认知结构发生了改变。在这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儿童的认知获得发展,但是需要制造认知矛盾,只有当输入的环境信息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不一致时,儿童的认知才会得到发展。幼儿教师要善于给幼儿制造认知矛盾,因为只有当输入的环境信息与学生的图式不相匹配时,学生的认知才会出现发展,但是在给幼儿呈现学习材料的时候,要做到所提供的学习材料不能被幼儿立即同化,如果提供的学习内容太过容易,幼儿则没有兴趣,不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但是内容也不应太难,内容太难,超过了学生的当前认知水平,则幼儿就无法完成顺应。

四、给幼儿提供社会互动的机会

皮亚杰理论认为社会环境是认知发展的关键资源,认为儿童的知识、认知结构是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主动建构的,儿童在于周围的环境的互动过程中获得了认知的发展,因此认为教师必须设计一些能提供社会互动的活动。学前儿童处于2~7岁的年龄段,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中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幼儿还倾向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事物和思考,皮亚杰将这种思维方式称为“我向思维”或“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简单的理解就是说幼儿认为别人的思考和运作方式与自己的完全一样。在这一阶段的幼儿没有意识到其他人能够有与自己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儿童要想顺利进入到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就必须去“自我中心”。发展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因此给幼儿提供互动的机会很重要,幼儿在与其他幼儿的交流和合作中慢慢学习到他人具有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别人与自己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式,这有助于帮助儿童去“自我中心”,当儿童开始认识到这一点时,他们就顺利进入了更高级的认知阶段了。幼儿的发展需要尤其需要丰富的环境,同时幼儿需要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获得各方面诸如语言、社会等方面认知的发展。因此幼儿教师需要给幼儿提供社会互动的机会,帮助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主题活动和方案教学是当前幼儿教育所提倡的活动方式,这两种教学方式的共同特点就是都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因为这些主题活动和方案活动是幼儿自己讨论或者和老师一起讨论决定的,这些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幼儿积极的互动、交流和配合,这给幼儿提供了充分互动的机会,有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

五、结语

幼儿如那自然生长的植物,他们需要自己的自由和空间,他们有他们自己的思想,他们有其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知识经验的获得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但是对幼儿来说,直接的方式是最适合他们的,也是幼儿最乐意去做的。幼儿有其自身认知发展水平阶段,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应做的就是要认清这种认知发展水平的阶段特征,在教学中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儿童主动学习的权利,要去给幼儿制造认知矛盾,给幼儿提供社会互动的机会,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是真正能够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有效的教学。

篇6:皮亚杰与维果斯基心理学比较研究初探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心理学比较研究初探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都是世界上杰出的心理学家,但由于其理论建立的哲学背景不同、接受的'文化教育不同及两人的研究方法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学术道路和学术思想.本文从社会文化背景、思维与语言、儿童教育思想、研究方法四个方面,对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心理学研究进行比较,以期更全面了解这两位心理学家的学术思想.

作 者:段鑫星 段爱爱  作者单位:段鑫星(中国矿业大学环测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段爱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240)

刊 名: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1 3(4) 分类号:B84-06 关键词:皮亚杰   维果斯基   发展心理学   语言与思维  

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对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启示

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与创新心得

隐喻认知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生态足迹理论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启示

浅谈衔接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改革与实践论文

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风险管理理论比较分析及启示

三字经翻译与启示

论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荣格原型理论对德育工作的启示论文

皮亚杰理论与教育改革--重读皮亚杰著作中译本的启示(通用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皮亚杰理论与教育改革--重读皮亚杰著作中译本的启示,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