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会话含义理论与汉语听力教学(共含19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小染”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会话含义理论与汉语听力教学
在日常的交谈中,语言的表达及其真实用意之间常常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往往无法透过话语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汉语听力教学与测试的难点.本文通过介绍语用学中的会话含义理论,分析该理论在汉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以期提高学生的汉语听力水平.
作 者:王凤兰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留学生部,广东,广州,510420 刊 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5(11) 分类号:H195 关键词:会话含义理论 对外汉语 听力教学会话含义理论及其翻译
【摘要】人们在交际中有时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使话语产生会话含义。译者在翻译会话含义时,不仅要理解原文的含义,而且要在译文中表现出原文的含义,还要减轻译文读者的推导负担,应采用语用等效翻译,以取得译文与原文语用对等的效果。
【关键词】会话含义;翻译;交际;语用等效
人们在交际中,说话人所要表示的意思有时不能按照字面意义去理解,因此就产生了会话含义这一现象。会话含义一直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研究会话含义理论有助于对人们语言行为的研究,对翻译工作者来说,研究会话含义理论可帮助译者准确理解原文作者的含义,并在译文中恰当地传达原文的含义,让读者在阅读时,能通过上下文理解或推导出原文作者的话中之话。因此,该理论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1.会话含义理论
会话含义就是说话人并没有明确表达,但在具体的语言交际中明显传达了说话人真正意图的话语。如车上的乘客对司机说,“车上的座位已坐满了。”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是:“你可以开车了。”格莱斯(1975)在Logic and Conversation一书中提出了会话含义的概念:言语交际的成功是谈话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交际的成功在于交谈双方要遵守某些规则,达成一定的默契。为了使会话顺利进行,交际的双方都必须遵守“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遵守了这些原则,交际双方所说的话语就不至于不连贯,因而双方就可以互相配合,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格莱斯提出了合作原则的四条具体的准则:(1)量准则(the Maxim of Quantity),(2)质准则(the Maxim of Quality),(3)关联准则(the Maxim of Relevance),(4)方式准则(the Maxim of Manner)。在交际过程中,交谈双方遵守这些准则就是遵守合作原则。然而,在实际交际中,人们常常会因为某种原因而违反这些准则,这就产生了会话含义。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就是建立在对合作原则及其准则的遵守与违反上的。
格莱斯进一步把会话含义分为一般会话含义和特殊会话含义。会话中听话人无须借助某些特定的背景知识就能推导出说话人的会话含义的称为一般会话含义,但是,在许多情况下,会话隐含的含义只有参与交际的双方对某一特殊的语境共享时,才能通过推导得出,这种会话含义就是特殊会话含义。在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作者在叙事时,或在设计小说、戏剧人物的对话时,也往往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制造会话含义,让读者通过上下文和所掌握的背景知识来推测隐含的意义。
2.会话含义的理解与推导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译者首先应准确理解原文,涉及会话含义的翻译,他首先要理解原文中的含义。原文作者有时故意违反合作原则,有时利用一些修辞手段间接地、委婉地叙事描述,希望读者能够利用上下文、文化语境、背景知识等,通过推导获得作者的真实意思。因此,原文作者想表达的真实意图与文章的字面意义有时并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就需要通过仔细研读原文,结合各方面的知识,运用推理或关联方法正确理解原文作者的含义。译者还应本着对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负责的态度,弄清原文的含义,作者要传递的信息,他所希望的读者的反应。
会话含义具有可推导性。含义是根据推导得出的,听话人根据话语的字面意思,根据说话人是否违反合作原则,再结合语境,推导出说话人的隐含意义。这就要求译者理解原文的隐含意义,或根据原文的字面意义推导出作者的隐含意义。译者还应考虑译文读者对会话含义的推导能力。由于中外读者之间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异,这必然会影响译文读者的推导能力。如果译文读者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译者就必须在译文中提供相关信息,以补足译文读者某些方面知识的缺损。也就是说,译者要减轻译文读者的推导负担,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
3.会话含义的翻译
会话含义的翻译应该是语用翻译。“语用翻译就是在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学的不同层次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只求保存原作的内容,用译文中最切近而有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这个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何自然:186)译者不能简单地按字面意思翻译,这样会导致原文含义的丧失或传达错误的含义,最终导致交际失败。何自然提出语用等效来解决跨文化的交际问题,即原文和译文在语言和语用两方面达到等值的效果。译者应把原文的暗含意义在译文中完整地再现,只有当译文读者在阅读时获得的信息接近于原文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才能算是成功的翻译。
作者表现会话含义的手法丰富多彩,译者为了保证交际的成功,也可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异化、归化、音译、替换、增词、减词、加注、更改标点符号等,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求得翻译的语用等效。如:
(1)My best grades have always been in history and English comp. I don’t talk about my other subjects
我的历史和英语作文成绩一直是最好的,其他的科目我就不谈了。(Buffie :2)
后一句话违反了量准则,说话人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故事的叙述者伊丽莎白只说历史、作文成绩好,不说其他科目,其隐含意义是“其他科目成绩不好”。她不喜欢其他科目,并且由于父母的婚变,学习成绩一直下降,除了历史和作文,其他学科成绩都不好,但她并没有明说,而是说不谈了,读者可以通过上下文推导出其中含义。译者在处理时,只要通过直译就能保留原文的含义。但在原文语境中,作者一般不会特别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译者在译成目的语时,就会产生文化空白,给译文读者造成理解含义的障碍,因为译文读者不具有原文读者相同的文化背景知识。译者必须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局限,帮助译文读者完善关联,理解作者的含义。一个含义对原文读者来说容易理解,但对译文读者来说,如果缺少相关背景知识,就难以理解,译者可采用增加注释的方法,填补原文的文化空白,译文读者就容易理解原文的含义了。 译者还要考虑译文读者是否具有合理推导出含义的能力。由于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使用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这种差异会导致他们对同一事物或现象产生不同的看法,他们在阅读作品时,在对会话含义进行推导时,往往会有不同的推导方式,或推导出不同的会话含义。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文化差异,不求完全忠实于原作,可求功能对等和语用效果对等。下例选自莎士比亚的《奥瑟罗》第三幕第三场:
IAGO:My noble lord―
OTHELLO:What dost thou say, Iago?
IAGO:Did Michael Cassio, when you woo’d my lady,/Know of your love?
OTHELLO:He did, from first to last:why dost thou ask?
IAGO:But for a satisfaction of my thought;/No further harm
OTHELLO:Why of thy thought, Iago?
IAGO:I did not think he had been acquainted with her.
OTHELLO:O, yes;and went between us very oft.
IAGO:Indeed!
OTHELLO:Indeed! ay, indeed:discern’st thou aught in that?/Is he not honest?
IAGO:Honest, my lord!
OTHELLO:Honest! ay, honest.
IAGO:My lord, for aught I know.
OTHELLO:What dost thou think?
IAGO:Think, my lord!(Shakespeare :102)
这段对话中,伊阿古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特别是关联准则,把某些会话含义传递给奥瑟罗,引导奥瑟罗去猜想他最好的.朋友凯西奥和他妻子苔丝狄蒙娜之间有不道德的关系。伊阿古首先违反了量准则,当奥瑟罗问:“Why dost thou ask?”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话中有话地说“for a satisfaction of my thought”,并说“no further harm”,其含义却让奥瑟罗觉得有“harm”。接着,他违反了关联准则,当奥瑟罗问“Is he not honest?” 他重复honest,让奥瑟罗自己去联想。在奥瑟罗问他“What dost thou think?”他故伎重演,重复think,隐射凯西奥不老实。伊阿古正是利用违反合作原则,产生会话含义,令奥瑟罗得出错误的推论。
译者所面临的任务是如何在译文中传达这些会话含义,让译文读者取得和原文读者同样的交际效果。这是朱生豪先生的译文:
伊阿古 尊贵的主帅――
奥瑟罗你说什么,伊阿古?
伊阿古当您向夫人求婚的时候,迈克尔・凯西奥也知道你们的恋爱吗?
奥瑟罗他从头到尾都知道。你为什么问起?
伊阿古不过是为了解释我心头的一个疑惑,并没有其他用意。
奥瑟罗你有什么疑惑,伊阿古?
伊阿古我以为他本来跟夫人是不相识的。
奥瑟罗啊,不,他常常在我们两人之间传递消息。
伊阿古当真!
奥瑟罗当真!嗯,当真。你觉得有什么不对吗?他这人不老实吗?
伊阿古老实,我的主帅?
奥瑟罗老实!嗯,老实。
伊阿古主帅,照我所知道的――
奥瑟罗你有什么意见?
伊阿古意见,我的主帅!(朱生豪译)
为了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含义,让译文读者产生关联,译者并没有按字面直译,如把harm译成“用意”;把thought译成“疑惑”;把honest译成具有多重语义的“老实”,且把伊阿古的话改成问号;把for aught I know.译成“照我所知道的――”,并把标点符号改成意味深长的破折号;把What dost thou think?译成“你有什么意见?”。对照原文和译文,我们可以发现原文的含义比较隐晦,而译文的含义相对明显,译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减轻了译文读者的负担,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较容易地推导出原文的含义。会话含义翻译就得两者兼顾,既要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的含义,又要最大程度地照顾读者的推导能力。
综上所述,会话含义所表达的意思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要进行推导才能真正理解其意义,在理解过程中,要考虑语境中的相关因素,特别是文化因素。翻译会话含义应采用语用翻译,可采用各种翻译策略,不求字面意义对等,但求语用效果对等。译者还应考虑读者的认知能力和阅读反应,尽量减轻读者的推导负担。
参考文献:
[1]Grice,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Syntax and Semantics:speech Acts, Vol. 3, 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75
[2]Hickey, L.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Shakespeare, W. Othello[M].英汉对照,朱生豪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
[4]Buffie, M. Who Is Frances Rain?[M].英汉对照,谭震华、袁履庄译.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百家出版社,2006
[5]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张新红,何自然.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2001,(3)
[7]唐德根,欧阳丽萍. 跨文化语境与特殊会话含义的理解[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
[8]穆凤良,许建平. 源语的意图与识别[J].中国翻译,2001,(4)
[9]李春华,李勇忠. 翻译的语用等效观[J].美中外语,2004,(1)
作者简介:
谭震华(1955.6―),男,上海电力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会话含义理论述评
会话含义理论是语言逻辑和语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由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率先提出,旨在分析说话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意义或真正意图.本文在评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对会话含义的特点、分类和推导原则做新的探讨.
作 者:黄华新 金立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28 刊 名: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3(4) 分类号:B81-05 关键词:语用 意义 会话含义 合作原则会话含义理论与言语交际
本文主要对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及其违反所引起的会话含义和利奇提出的礼貌原则进行了阐释,并在这些理论框架内探讨了会话含义理论对言语交际的启示和指导.
作 者:陈春香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32) 分类号:H319.9 关键词:会话含义理论 合作原则 礼貌原则 言语交际含义理论与交际中的会话含义
含义理论是对句义研究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结合格赖斯关于语言意义的性质和种类的观点,引出了关联理论对其的.批判,进而分析了关联理论的不足之处.
作 者:秦小惠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外语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刊 名:黑河学刊 英文刊名:HEIHE JOURNAL 年,卷(期): “”(9) 分类号:H0 关键词:含义理论 会话 关联理论会话含义理论在广告中的应用
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行为,广告能否被消费者正确解读,对于商家而言至关重要.回顾了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从违反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四个角度,探讨了会话含义理论在广告语中的.应用.
作 者:庞汝媛 PANG Ru-yuan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51;山西农业大学,文理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刊 名: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7(3) 分类号:H319.9 关键词:合作原则 会话含义 广告关联理论与会话含意论文
论文关键词: 会话含意 因素 关联理论
论文摘要: 言语交际是人们沟通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它实际上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具体运用语言的过程。本文根据关联理论,用实例试分析影响会话含意理解的各种因素,以便日常交际顺利进行。
1. 概述
在社会中生活的人为了表达思想、传递信息是离不开与人沟通的,这就是交际。而具体的交际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场合及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与书面语相比,口语话语具有省略、简化、时效性强等特征,因而对语境的依赖性比书面语更大。而且在交际过程中,在某种场合,有时交际者会出于某种目的或为了达到某种效果,比如修辞和外交辞令的使用、婉转的批评或拒绝以及用幽默的口吻表示异议等,有意转弯抹角,将真实的意图隐藏在字面之下,作为听话人就只有借助语境(context)、透过字面来推导说话人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否则就会使会话中断或者失败。所以,交际的效果与交际者对交际环境,即语境的理解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这是个值得探讨与研究的课题。本文尝试用关联理论分析影响和决定推导会话含意的诸因素,以便交际顺利进行。
2.推导会话含意的理论原则
2.1合作原则是产生会话含意的基础理论
合作原则是生成会话含意的初始理论,根据Grice的理论,在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都应遵循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以达到交际的目的。合作原则包括四大准则:量的准则(quantity),质的准则(quality),关联准则(relevance)和方式准则(manner)。如果交际双方遵循了这个原则,那么说话人的意思就是字面所表达的意义,即话语的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Grice的合作原则只能解释听话人采取的是合作态度,而说话人又成功地把信息传递给了听话人的交际行为。
下是因为第一说话人遵循说得“尽量少”的准则,提供极其经济的信息量,使得第二说话人在扩充信息时有机可乘,做出幽默。例如:
(1) (Two friends are chatting in the pub.)
A: My wife doesn’t appreciate me. Does yours?
B: I wouldn’t know. I’ve never heard her mention your name.
A遵循着说得“尽量少”的准则,用Does yours来询问B的妻子是否欣赏B。但由于Does yours是省略的用法,在上下文中既可以理解为Does your wife appreciate you,也可以理解为Does your wife appreciate me。显然A意图表达的是前者,而B故意曲解为后者,他说的“不知道,我从没听她提起你”,正是以幽默来戏弄同伴,达到幽默的效果。
但事实证明人们在交际中,往往会有意地违反合作原则,此时话语的意义就不再是字面的所表达的意思了,即非自然意义(unnatural meaning),说话人的意图或目的隐含在字里行间。作为听者,是否理解非自然意义就决定着他是否能够理解话语的真正含意,即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所以合作原则不能充分解释人类所有的交际行为。要想真正理解这种表达法的目的,还需将话语与话语所发生的环境相联系,于是就产生了关联理论。而关联理论可以解释在不合作的情况下,信息的成功传递。
2.2关联理论是理解会话含意的核心理论
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它不以规则(rule)为基础,也不以准则(maxim)为标准,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认为,人们认知事物时总是遵循着一条Sperber和Wilson称之为关联的原则,即根据与之有关联的信息来认知事物。他们(1986:158;1995:260-66)提出的关联原则是:⑴人类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认知原则);⑵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关联性(交际原则)。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通过明示(ostensive)行为向听话人展示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为推理者提供必要的理据;听话人就要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进行推理,而推理就是寻找关联。关联指的就是说话人的话语在听话人的语境假设中可以产生语境效果。而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示,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惟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因此,每一种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所具备的最佳的关联性(译文参考何自然、冉永平,)。Sperber和Wilson建立的推理模式可用下面这个公式表示:说话人话语+听话人语境假设+演绎推理=语境暗含→语境效果→交际成功。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关联理论是理解会话含意最重要的手段。
下面通过一个例子展示关联原则是怎样在明示-推理交际中起作用的。例如:
(2)Mike: Shall we go to the movies?
Mary: I have to study for the exam.
从字面意思上看,Mary的回答是和问题不相关的,因为Mike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提议,他期望对方的回答是接受、拒绝、其他的建议或讨论等,Mary的回答是怎样被理解的呢?理解Mary回答的关键在于找出关联。为了从Mary的回答中找出关联,Mike必须根据当时的语境再结合自己的认知环境提出语境假设①,并从中推断出语境暗②。
① a. Going to the movies takes some time.
b. Studying for exams takes some time.
c. If you go to the movies, you cannot study for an exam.
d. If you study for an exam, you cannot go to the movies.
e. Generally one cannot both go to the movies and study for an exam at the same time.
Mary: I have to study for the exam.
② I (Mary) cannot go to the movies.
③ 既更改了Mike的认知环境,同时得出它所花费的处理努力又较小,因而Mary的回答的关联度是较大的。因此,Mike认为②是Mary的真实意图。
3.影响会话含意理解的诸因素
3.1 互明是理解会话含意的基础
交际双方能否达到互明是话语获得关联的基础。交际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informative intention,即自然信息)和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tion,即话语背后的意思)的明示— 推理过程。首先,交际双方应该达到互明(mutual-manifestness)。互明指的是交际双方共同明白的事实或交际者之间对共同话题的相互明白的表现,那么说话人为什么要施以明示行为呢?因为只有通过明示行为,才能在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建立联系,没有这种联系,说话人将无法改变他人的认知环境。可见,说话人施以明示行为并与听话人达到互明,既有认知意义又有社会意义。所以,交际改变说话人与听话人相互之间的认知环境。但是,互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交际能否继续,持续多长,取决于听话人对说话人话语的明白度(Grice,1975)。其次,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之所以能够配合默契,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内容,主要是由于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 关联性。这就需要听话者对说话者的话语进行推理。这种推理是一种思辨过程,它要求听话者对说话者的明示行为(ostensive)中所表达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进行推理(刘绍忠,)。任何一种明示行为在它的信息意图背后都隐藏着交际意图;或者说,寻找说话人的交际意图,首先要理解他的信息意图或字面意思。一旦了解了字面意思,听话人必然进一步去寻找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可见,关联理论是与交际者认知能力紧密相关的,而互明又是理解会话含意的基础。如果交际双方不能互相明白,话语就无法建立适当的关联,最终造成误解、冲突。
下面这段对话选自Ernest Hemingway 的《一天的等待》(A Day’ s Wait)。
(3)(Context: The boy was nine years old. He was waiting to die the whole day because he heard the doctor said to his father that his temperature was a hundred and two.)
Boy(B for short):①About how long will it before I die?
Farther(F for short):②What?
B:③About how long will it be before I die?
F:④You aren’t going to die.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B: ⑤Oh I heard him say a hundred and two.
F: ⑥People don’t die with a fever of one hundred and two. That’s a silly way to talk.
这个话语误解可以用关联认知理论进行分析。在话语最初①,Boy问Farther他什么时候死,他的明示行为的话语意图显然是让Farther知道:他一整天都在独自一个人勇敢面对死亡,Farther对儿子的问话感到震惊、不理解,因为他知道儿子的体温是华氏102,发烧不会危及到生命,并产生出与之最相关联的话语②“ What?” 和④“You aren’t going to die.”“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以及⑥“That’s a silly way to talk.”此时Farther误以为儿子因为发烧而在说糊话,由于双方不能互相明白,话语就无法建立适当的关联,最终造成误解。在日常会话中,交际双方由于社会、心理的因素,话语意图随时在改变,要时刻达到完全互明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为什么Sperber和Wilson认为,如果交际双方能始终保持互明,为“完美关联”建立基础,那么它的社会意义就要远远大于认知意义了。
3.2 语境对会话含意的推导和理解起着决定作用
对于会话含意的理解而言,语境是一个开放的范畴,要正确理解话语就要纵观交际者交际的各种主观因素(言语使用者的目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经历、修养、爱好、性别、处境、心境等)和客观因素(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时间、地点、场合、对象、前言后语等),并使之与话语普遍、有机地发生关联。语境是推理过程中产生的认识,而不是预先设定的条件,所以理解语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会话含意的理解,取决于交际双方对语境统一的建构和把握,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也是心理活动的结果。例如:
语境:一位母亲抱怨自己儿子调皮。另一位与她谈话者说:
(4)A boy is a boy.
如果不联系语境,仅从字面上看,这句话似乎没有任何交际价值,但遵照会话原则去推断,他一定是要表达一种意思,而且是话中有话。这时听者就需要靠智力去产生语境含意,这个人很含蓄地道出他的个人见解,使听话人自己思量话语的言下之意。如果这位母亲能准确地将语境与话题相联系,并运用她所掌握的男孩的`特性这一共有知识,话语后面隐含的意思就可以推导出来,即“男孩本身就比女孩调皮”或者“调皮是男孩的天性,不必过分指责”。尽管话没有直说,但表达的意思远远超出了字面本身,而且这样说,既给这位母亲留了面子,又帮助她解决了困扰她的问题,使人感到这个人讲话很有分寸。因此,在面对面的交际中,双方更应当仔细地察言观色,以捕捉住每一个语境信息,否则,交际会陷入困境。
3.3 认知能力是建构和谐语境的根本
在交际中,说话人和听话人是相互依赖的,听与说的角色也在频繁地交替,如果彼此心有灵犀,那么交际就会十分顺畅。反之,假如一方说的话另一方听不懂,也就是无法将字面意思与说话的时间、场合、环境、讲话人的心情、语气、肢体语言等相联系,或发生关联,或者听者对这一切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交际就会中断或失败。所以,交际者的认知能力是语境生成的绝对因素。例如:
语境:在餐厅里。
(5)A: There is a dead fly in my soup.
B: Yes, sir. It’s the hot liquid that kills it.
理解这组对话,不能只看字面,否则会得到与讲话人的意图完全相反的解释。对于客人的投诉,服务员用幽默的口气回应,起到了化干戈为玉帛的作用。当然,对于话外音的理解只能靠双方构建的和谐语境,而且双方的和谐程度越高,交际的效果越好。
由于交际对象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不同,继而他们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地位也不同,他们对同一问题的明白程度自然会有所不同。况且说话人本身的意图实际也是一个动态的变量,这就需要听话人时刻都要注意调整自己对对方话语的明白度,重新进行推理,这些都直接影响听话者能否有效理解说话者意图,也影响交际是否能够成功。
4.结论
综上所述,语境是理解话语隐含意义所不可缺的,而且交际双方对语境建构的和谐程度越高,越能够准确把握会话的含意,交际的效果就越好。听话者在处理信息时有许多语境假设。这种语境是最广义的语境,不仅包括对前文、情景的了解,还包括记忆中的世界知识、信念、以及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相互了解,等等,语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会话含意的理解就是听话人将其语境假设和输入的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具体地说就是用推理来寻找输入语句的命题和语境假设之间的关联性,目的是用最小的认知努力得到最大的语境效果,从而,有效的理解说话者意图,即说者的会话含意 ,获得成功交际。
加强汉语听力教学,提高汉语听力能力
在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中,听占首位,可见其重要性.但在听力课中处于消极、被动地位的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也受这一课型的制约,缺乏主动发挥的机会.本文从目前的'汉语听力课存在的问题及目前的听力教学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如何提高汉语听力课的教学效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作 者:王明慧 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文理学院中国语言教研室,新疆,阿拉尔,843300 刊 名: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英文刊名:SCIENCE INFORM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H1 关键词:汉语 听力 听力教学运用会话含义理论提高商务交际能力论文
论文关键词:会话含义 商务口语教学 交际能力
论文摘要:根据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商务会话中常会出现违反“合作原则”的四条准则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会话含义理论是提高商务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随着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目前我国已有几百所高校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或课程,对商务英语的教学研究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一、会话含义理论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即ESP的一个分支,其快速发展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的,此时的西方语言学界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1967年美国著名的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在哈佛大学作的三次学术报告中指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即会话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他认为,言语交际双方都有相互合作、求得成功的愿望。为此,人们都遵守着某些合作原则,以求实现这个愿望,从而使谈话得以顺利进行,使谈话目标得以实现。合作原则是由四条准则构成的:量准则(quantity maxim)—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所说的话不应超出所需要的信息。质准则(quality maxim)—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关系准则(relevantmaxim)——要有关联,即话语要切题。方式准则(man-ner maxim)——避免晦涩;避免歧义;简练;井井有条。合作原则的四条准则是人们在交谈中大多遵守的规则。然而在实际交际中人们并不都严格遵守这些原则。如果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一方的话语在表面上违反了合作原则,那么,他可能是故意这样做的,听话人一方就要根据当时的语境,推断出说话人表面违反合作原则的目的,也就是要明白他表面违反合作原则的隐含意义。格赖斯把这种在言语交际中推导出来的隐含意义称作“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请看下面的例子:
A:What do you intend to do today?
B:I have a terrible headache.
B没有直接回答A的问题,而是说了一句表面上同A的问话毫无关系的话作为回应。这是B故意违反了关系准则,只说她头痛,从而让A明白,她今天不打算做任何事情。只要略加留意,我们便会发现会话含义是人们日常会话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通常人们在口语交往过程中所表达的意义有两种:一是说话人所说句子的字面意义;一是超越字面意义的隐含意义,即会话含义。如果谈话的参与者都有把话继续下去的愿望,那么听话人就得借助谈话人的常识、共有知识及推理能力来作语用分析,以理解对方的弦外之音。商务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与他人成功地进行交易,为达此目的谈判者在会话过程中必然遵循合作的原则。在商务口语交际中,由于受当时的交际环境、交际心态、交际对象以及交际语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说话人常常会用违反合作原则的话语进行交流。如果商务人员能够运用一定的会话含义方面的理论,就可以透过对方话语的字里行间推导出其“会话含义”,以领会对方言外之意,使商务交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以下拟就商务英语会话中违反合作原则的现象予以探讨,以期对商务英语教学及商务谈判的顺利进行有所帮助。
(一)违反数量准则
请看以下对话:
A:That’s our proposal.Please give your idea in de-tail·
B:I’m afraid that the proposal you put forward just now isn’t up too much·
在上述的对话中,B的答话显然违反“量”方面的“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所需的信息”这一准则,因为B只是用少量而含糊的信息——“你刚才提到的方案不怎么样”来回答A的提问。从而,可以推导出回答的含义:A的方案并不是最佳方案。在商务会话中,出于利益与礼貌等方面的考虑,谈话者经常用较少或含糊不清的信息来传递足够的信息,并能对复杂的事物做出高效处理。
同样的,在商务会话中,也有违反“量”方面的另一准则“所说的话不应超出所需的信息”。其特点是故意向对方提供“多余”的信息,使对方从多方位、多角度了解我方情况,以增强与我方进行交易的信心。例如:
A:If your prices are favorable and if l can get thecommission I want,I will place the order right away· B:I’m sure you’ll find our prices most favorable.Elsewhere prices for hardware have gone up tremendous-ly in recent years.Our prices haven’t changed much·
这里B的第一句话已提供了足够的信息:从下面多余的话里中,我们可以推导出其含义: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小五金价格比较,你肯定会发现我方的价格是很优惠的,从而说服对方马上定货。“
(二)违反质量准则
违反质的准则就是言过其实。除了说谎,说话人多半会使用隐喻、反语、夸张等语用修辞手段来让听话人从中推导出他的隐含意义。在下列对话中,A公司代表团访问B公司,A公司总经理与B公司总经理进行了友好会谈。会谈后,A公司总经理说:I am of theopinion that our meeting is fruitful,but there is only onepoint that I feel disappointed,what I feel disappointed isthat there is no single issue at all that needs debating be-tween our two companies·
A公司总经理的`表述不仅说到一半,戛然而止,而且正话反说,把两公司之间“没有任何分歧,看法完全一致”说成“而我只对一点感到失望”,这无疑是对“说真实的话”,“不说自知虚假的话”的“质量”准则是一种违反。然而,正是这种违反才产生了“会话含意”——会谈成果丰硕,因此也更加烘托了两公司会谈友好融洽的气氛。我们再来看一个商务口语教材中关于价格磋商方面的例子。
A:It’s not our price which as you said is low,butit’s your price which is too high·We’re climbing thehill,you know: and we’re doing that in a very difficultway;and we have made it.But you are just standingthere high up on the top not willing to descend.
B:We’ve tried to get closer to you several times,and we’re halfway down the hill waiting for you already·
很显然,双方在这段会话中都采用了隐喻的修辞格,都是说话人有意违反会话的质量准则所产生的结果。由于对隐喻的使用和理解都牵涉到语境与背景知识等因素,即双方曾就价格问题进行过磋商,但都认为对方的价格不合理:同时隐喻的使用是基于两类事物间的类同之处——在价格上让步就好比是上下山,因此,我们可以从话语的字面意义推导出会话含义,即为了成交合作,A曾很艰难地提高价格并希望B降价,而B也据理力争,表示已几度让价并希望A接受目前的价格。由此可见,使用修辞格可以通过较含蓄的语言以达到更加强烈的语气、更加生动的表达。
(三)违反关系准则
在商务会话中,违反关系准则是较为常见的现象。谈话的一方常常通过说一些不相关的话题表达其语用含义,听话的一方就要透过字面意思加以推测。如:
A:How do you find our offer?
B:I’m afraid you’re facing a stiff competition fromother suppliers·
对话中,A就其报价向B提出询问,但B故意违背这一准则,转移话题说“恐怕你们正面临与其他供应商的激烈竞争”。这一违反的会话含义功能在于:避免直接问答A的问题,用一句几乎无关联的语言来表达他的言外之意:你们的报价太高了令人难以接受。再看下面的例子:
A:How about the quality of your goods?
B:Well , We have exported our goods to over 4 0countries·
对话中,B并不直接回答A的问题,而是有意违反关联准则,其目的是为了让A通过他所提供的事实去推导出“质量好”的结论来。这样的回答比直截了当地说好更具有说服力,能更好地刺激客户的购买欲。
(四)违反方式准则
方式准则要求说话要清楚明白,避免模糊和歧义。而在实际交谈中,由于某些原因,人们常常会违反该准则,使输出的信息模糊化,做出富有弹性的回答。如:
A:When would you 1ike to visit our company?
B:I’ll certainly visit your company at an appropriatetime·
上例中,B的回答十分含糊,实际上是起了一种间接否定的作用。但同时又留有一定的余地,这显然比直接拒绝显得更为礼貌、得体。再如当谈到产品质量时,我方谈判人员认为对方的产品质量不怎么样,但又不好意思直说,便说道:Well,we know where you are a-bout the quality of your product.这里运用了“where youare”模糊性的语言,表面上是违反了方式准则,实际上是避免把话说得太死,为谈判留下必要的回旋余地。”
二、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运用会话含义理论提高商务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是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D.H.Hymes)于20世纪70年代针对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的“语言能力”(1inguistic compe-tence)这一概念的缺陷首次提出的。乔氏的语言能力指一个理想的操本族语者所内在化了的语法规则。海姆斯认为这一概念抽出了语言的社会文化特点,舍弃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因此,他采用了交际能力这一术语,把如何在社会环境中有效地、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了进去。用海姆斯自己的话说,交际能力是“何时说,何时不说,以及关于何时、何地、以何方式与何人谈何内容”。具体地讲,交际能力应由四个部分组成:形式上的可能性、实施手段上的可行性、语境适应性和现实中的实施情况。其中第一部分相当于乔氏的“语言能力”,体现为语言形式上的准确性,后三部分体现为具体情境中语言运用的得体性,常被通称为语用能力。海姆斯的交际能力概念显然是既包括乔氏的语言能力又包括语用能力,它对语言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
外语教学的过程应是个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过程,尤其是培养语用能力的过程。这一点在商务英语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作为一种特殊用途英语,商务英语的教学目的不是单纯的语言知识传授,而是更侧重语言实践和交际技能培训。这就是说,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关于语言系统方面知识的同时,更要学会在特定目标语境中恰当地实施各种言语行为以获得有效交际的能力。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商务口语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无论在商务会议、产品交易会或社交活动及商务谈判中都能准确传递有关参与各方的意思。口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说得流畅,还要求掌握外贸业务知识,并在各种场合中恰如其分地应用。经贸口语的运用能力与谈判的成功与否有着紧密的关系。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商务口语教学中培养语用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作为交际能力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不少学者都认为语用能力是指运用语言进行恰当、得体、准确的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和语境驾驭能力,而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得体性两方面,在外语教学中广后者比前者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语言的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这种复杂性体现在言语交际受制于交际语境和社会、文化、人文因素,也体现在话语组织和选择依赖于交际对象在特定交际环境中的语境假设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时,在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都不能缺乏驾驭语境的能力以及依赖语境进行语用推理的能力。交际者必须准确把握话语的承上启下话轮关系和逻辑关系,分析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社会文化背景和相互关系,了解双方的不同认知条件和前提等,才能对话语乃至整个交际作出准确的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交际双方采取相应的话语策略。
在商务会话中,听话人应在掌握合作原则及其准则的前提下,根据说话时特定的商务语境以及双方所共有某些知识,才能正确推断出会话含义,以达到准确理解所说话语的规约性内容的目的。比如上文我们所举的谈话双方运用隐喻等修辞手法违反质量准则的例子,为使对方理解这些话语所表达的语用意义,交际双方应具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并能灵活驾驭和准确把握语境。由此可见,语言理解能力是建立在对语境的语用驾驭能力之上的,而语言理解能力又会反过来促进语言表达能力,使话语表达既合乎语法的一般规则,又合乎语用原则和语境需求。实际上,运用语用推理以正确理解会话对方话语中的交际意图并能准确、得体地传达我方的商务信息,正是商务口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所在。
综上所述,在商务会话中,谈判者若能运用会话含义理论去指导、判断对方的“潜语言”,去领会、推导言外之意,就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从而促使谈判与交易的成功。由此可见,掌握一定的语用知识并能灵活地用于指导商务会话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成功地进行商务活动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胡庚申·国际科技商务谈判:语言特点与言语技巧[J]·现代外语,1990(4):5-7·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杜,·
[3]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杜,·
[5]林添湖·国际商务英语研究在中国[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杜,·
[6]刘醒吾,陈 坚·经贸英语口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杜,1994·
象似性理论与汉语语法教学
汉语语法教学引入语法象似性理论,有助于解决汉语语法教学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投入大,产出少,效益低.它不仅化抽象为具体,而且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引入的`基本途径为:引入距离象似性,解决语言单位相互间距离的远近问题;引入数量象似性,解决语言单位数量与信息量的关系问题;引入顺序象似性,解决语言单位的排列顺序问题,等等.
作 者:张莹 Zhang Ying 作者单位:枣庄学院,山东,枣庄,277160 刊 名: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MED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6(2) 分类号:H193.5 关键词:汉语语法教学 困境 象似性理论《马氏文通》与汉语语法化理论
国内系统的语法化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产生于20世纪初的《马氏文通》中所涉及的'语法化问题,还仅仅是对某些虚词来源的考察.
作 者:郝凤娟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刊 名:安徽文学(文教研究) 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 年,卷(期): “”(9) 分类号:H1 关键词:语法化 马氏文通 实词虚化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本文介绍了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的形成及其功能,探讨该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表层结构的.基础上,推断话语的真正含义,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听力理解水平,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作 者:张俊杰 ZHANG Jun-jie 作者单位:大同大学外语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刊 名:长治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ZHI UNIVERSITY 年,卷(期): 25(3) 分类号:H319.9 关键词:听力教学 合作原则 会话含义 语用能力 交际Grice会话含义理论在英语交际中的应用
一、引言 语用学源于哲学的逻辑学,最早由美国逻辑学家Charles W.Morris在其《符号理论基础》中提出.在短短的几十年中,语用学发展迅猛,研究方向纷繁驳杂.会话含义理论是语用学的.一项研究成果,主要指Grice的合作原则、Leech的礼貌原则和Levinson的新格赖斯语用机制等语用原则.
作 者:刘晓丽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刊 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年,卷(期): “”(10) 分类号:H1 关键词:汉语教学与传播浅见一二
语言在本质上是工具,不过是种特殊的工具,是赋予了民族感情和民族认同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工具性决定语言学习的功利性,当然还有附带而来的.赏玩性能.由此出发,语言教学以及语言政策就有了一些不可超越的界限.对外汉语教学或汉语的对外传播,当然也概莫能外.
作 者:史有为 作者单位:日本明海大学,外国语学部/大学院 刊 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AN NORMAL UNIVERSITY(TEACHING AND RESEARCH ON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EDITION) 年,卷(期): 6(1) 分类号:H195 关键词:1.1音调问题
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的发音存在很大差异,学生音调普遍存在问题,导致其在汉语听力方面存在障碍。以哈萨克学生为例,哈萨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中的突厥语族,其发音与汉语存在很大差异。汉语里c、zh、ch、sh这几个音哈萨克语中是没有的,因此其在发音过程中一般用舌尖前音s代表c,将舌尖前音j、q、x代替zh、ch、sh,因此其读音往往不标准,例如将cong读成song、将cuo读成suo、将zhang读成jiang、将chang读成qiang、将shang读成xiang。另外,哈萨克语中没有复元音音节,在发音时会将复元音音节zhou读成单元音音节ju,而且,哈萨克语属于无声调语言,其音调会随着附加成分的增加后移重音,因此哈萨克族学生很难掌握汉语的音调,在发音时常常出现音调读错的情况。这给汉语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
1.2音、义脱节
音、义脱节也是汉语听力教学中常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哈萨克族学生的母语是哈萨克语,对于汉语接触较少,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很难听懂句子的意思,加之母语的干预作用,导致小学生将听到的词与句子背景联系起来的难度较大,还会造成同音词误用的现象,例如将上班写成上板,将崇尚写成重上,这给教师的教学活动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1.3教学内容不理解
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风俗、文化、生活习惯等都存在较大差异,在听力教学中,即使学生能听懂汉语读音,但是其不能理解听力材料的内容,导致听力教学效率较低。
1.4心理障碍
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在刚刚接触汉语教学时非常紧张,在进行听力训练的时候,因心理障碍,原本能听懂的句子和单词出现了失误,严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对汉语听力教学的进步产生了阻碍作用。
1.5汉语教师的普通话不标准
由于国家要求从事汉语教学的老师必须会说普通话,但是由于自治区条件较为艰苦,导致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水平良莠不齐。很多自治区学校的汉语教师没有系统学过汉语,只是懂一点汉语,这导致少数民族的汉语教育水平较低。尤其是小学的汉语教师,很多都是少数民族,其汉语本身就不标准,甚至有的汉语教师会带着方言土调,导致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2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听力水平的方法
2.1加强对学生的语音训练
语音是提高汉语听力水平的基础,只有彻底掌握了汉语语音,才能全面理解听力内容,进而提升听力水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语音训练上花费大量时间,进而纠正少数民族学生的发音。对于哈萨克语中没有的音节,要单独进行训练,不断强化训练强度,保证学生掌握每一个汉语发音方法。当学生的汉语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时,教师可以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练习常用语的发音,从而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汉语音节,为听力教学奠定基础。
2.2加强对汉族文化的渗透
在听力教学过程中,很多听力材料都是对汉族习惯和文化的介绍,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对汉族文化不了解,因此其不能深刻理解听力材料中的内容。所以,加强对汉族文化的渗透对于提升少数民族汉语听力教学水平很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补充汉族文化,拓展学生知识面,例如由于哈萨克族不过春节,其很难理解汉族春节的一些风俗,教师可以给哈萨克族学生讲汉族春节的来源,以及包饺子、贴春联的风俗,帮助学生理解汉族文化,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听力内容。
2.3有目的地扩大汉语词汇量
词汇量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是搭建语言大厦的材料。学生掌握的词汇量越大,其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就越透彻,准确率就越高。如果掌握的词汇量有限,其很难将词汇与其所代表的意义联系起来,进而影响听力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在进行听力教学之前,要扩充课文中的词汇的近义词、同义词、反义词等,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的汉语听力能力。
3總结
总而言之,听力教学对少数民族的汉语学习有着重要意义。汉语听力教师应分析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学生的语音训练、加强对汉族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对汉语的亲切感、有目的地扩大学生汉语词汇量,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促进少数民族汉语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完善我国语言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古丽那尔·加丽木汗.哈萨克族民族学校小学低段识字教学研究[D].新疆:新疆师范大学,.
[2] 赵金萍.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听力教学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09):140.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在民族大团结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虽然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目前,我国仍缺乏对于汉语听力教学的专项研究。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因此,以哈萨克族学生为例,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听力教学的研究很有必要。
对哈萨克高中生汉语听力教学的研究
文/努热帕・吐尔太
摘 要:在汉语教学方面,提高哈萨克高中生的汉语听说能力应从营造良好语言环境,确定重点教学内容等方面入手。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近年来随着各民族交往程度的不断加深,偏远地区少数民族的交通条件也得到极大改善,因此,各民族之间的往来也更加密切。
对于哈萨克民族来说,其与汉族的交往一直颇为密切,在当今的背景下显得更加紧密,这使得哈萨克民族意识到培养学生的汉语特别是听说能力是极为重要的,本文以此为背景,对哈萨克高中生听力教学做出简单研究。
一、现状和问题
1.学生经历的语言环境不同
语言环境是学习语言能力的重要因素,对于哈萨克高中学生而言,其经历的.语言环境存在差异。
一些学生的家庭条件和环境不同,直接导致其能够接受的汉语环境不同,这就使不同的学生在对汉语听力的学习中进度不一、接受能力不一,极大地加大了教学难度。
2.音调问题
经过一系列的研究数据表明,音调问题是哈萨克高中生在学习汉语方面最大的难题。哈萨克本族的语言与汉语在音调方面有过多的重合和雷同,使哈萨克学生在听说方面都很难分清。
二、促进哈萨克高中学生汉语听力教学的措施
1.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首先,要营造一个相对良好的语言环境,通过语言环境来提高哈萨克高中学生学习汉语听力的效率。
学校应该坚持让学生在校说汉语,并且由教师带头做出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交流之间,提升汉语的听说能力。
同时,还应该尽量从学生的家庭入手,尽量鼓励学生在家庭中也使用汉语,并且带动家庭成员学习汉语,在各自的家庭中也形成良好的语言环境。
2.确定重点教学内容
针对教学方面的难点,要进行重点教学,以音调问题为例,学校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和工作,让学生能够清楚地分辨出音调,提高学生汉语的听力。
3.重点培养
由于语言能力的不同和家庭条件的不同,使哈萨克高中学生对于汉语的接受程度不一样,其学习的效率自然不同,对于相对落后的学生,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对其进行单独的辅导,尽量使班级中的学生处于一个对等的水平。
哈萨克民族与汉族的交往非常密切,其对于汉语的需求也相对较高,这使得哈萨克民族对于学生汉语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学习语言并不是简单的工作,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及学生家庭的共同努力,随着教学工作的不断开展,哈萨克学生的汉语能力必定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赵凤珠。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听力教学的研究:以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学生为个案[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03)。
(作者单位 新疆塔城托里县第一中学)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语文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语文教学(转载)1 .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一般认为,建构主义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认知主义,其核心主要体现为对两个问题的探究:知识是什么?学生如何获得知识?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和认识显然也将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和教学实践。建构主义有不同的学术派和理论观点,如个人主义和教师建构主义,前者以瑞士的认知心里学家皮亚杰为源头,后者以前苏联的社会心理学家维国茨基为代表。但从根本上讲,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以符合或对应客观存在为依据,也不是以此作为判断其真假的准则,认知或学习也不是机械地复写客观世界。相反,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一种学习者的主观建构,学习者积极、主动并有意义地面对、接纳外界的各种刺激,解决各种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世界,从而适应并改造世界。概括而言,建构主义在知识观、学生观和学习观等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基本主张。(1)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先于或者独立于学习者而存在,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结果,是一种意义的建构,具有个人性、情境性;(2)学习观。学习者的学习或知识建构是一个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其基本模式或流程就是:面对外界的各种刺激→学习者产生困惑、问题或兴趣→学习者调用自己的身心器官和己有的身心器官和己有知识结构→学习者强化与他人、社会、整个世界的相互作用→学习者建构起有意义的知识和经验。(3)学生观。学习者之所以积极主动地对面临的各种刺激产生反映,是因为学习者本身就有建构知识的潜能、动机和可能性,所以,认知或学习不是发现已经客观存在的知识、接受知识的活动,而是探究、发明、建构知识的作用或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这些观点主要通过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大量研究体现出来,综合看来,建构主义的学习主要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1)积极的学习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学习活动的积极作用,学习者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2)建构性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总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从而获得具有独特意义的知识。(3)累积性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任何学习都建立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知识的累积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这不是知识的剪刀堆积,而是原有知识的深化、突破、超越和质变。(4)目标指引的学习。在建构主义的学习中,学生之所以主动积极,是疑问学习者感受到问题、刺激,为自己设定了目标。显然这些目标也是学习者建构学习的一部分。(5)反思性学习。学习者结合自己的先备知识,能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探究的任务,是因为学习者对学习者情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了自我监控、自我检查和自我分析等必要的诊断和反思。根据对学习本质的探究和理解,建构主义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学习策略:(1)探究定向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积极的知识探究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积极的学习探究者,教学的作用就是要形成有助于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寻求问题解决的思路和途径。(2)情境化学习。这主要表现在与传统的形式化、体系化的知识型教学相对应,传统学习往往导致学生能应付考试,但不能迁移至复杂的真实情境这,不能解决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部分导致了目前的“高分低能”现象。建构主义并不反对一般知识学习,而是强调学习与真实情境应该具有关联性。(3)问题定向的学习。学生面对一个问题情境,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在思考问题、调用自己有知识、寻求问题解决策略、与各种信息互动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相关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形成新的有意义的知识概念和体系。(4)基于案例的学习。案例通常来自于现实中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基于案例的学习能促使学生积极寻求各种方法和手段,从而使学生能最有效地学习各种程序性知识,同时,还能使一些陈述性知识或学术性知识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十分有效的。(5)社会学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但这种学习与问题、情境是不可分割的,而问题、情境通常都具有社会性,所以,学生的学习是与社会文化交织一起的。建构主义开发的以计算机技术支持的情境学习、合作学习以及后面探讨的抛锚式教学等都突出了学习的社会性。
★ 汉语教学反思
★ 听力教学设计
★ 教育教学理论
★ 汉语语音教学论文
★ 快乐汉语教学课件
★ 汉语文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