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共含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Jflawless”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八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
创意说明:
《雪》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本文通过对中国南北方不同雪景的描写,表现了张扬个性和勇于斗争的主题。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更达到了非凡的表达效果。学生主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每位同学都见过雪景,都曾被它的纯洁所陶醉,也因它的漫天洁白、天地一色的气势所震撼。你们可曾想过面对同一雪景,不同人物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乞丐感到渺茫;诗人却会动情;游子身觉寂寞,孩子却感到快乐。为救国救民而弃医从文、以文章作武器而勇斗黑暗的鲁迅,面对雪景又是一番什么样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走进鲁迅先生为我们描写的《雪》景世界。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己速渎课文并完成:
1.圈出并借助工具书认读生字:凛冽 脂粉奁
2.文中写了哪些地方的雪景?这样安排的顺序有什么好处?
3.理解“暖国” “朔方”的含义。
三、细读品味
1.学生自己找出优美的语句,并朗读体会。
2.小组内朗读比赛。
3.班中交流朗读并评价。
四、语言赏析
1.学生组内交流语句、词语的优美之处。
2.教师点评。
五、研读探微
1.请同学们体会: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暖国”“朔方”的雪中分别去找)
2.作者更喜欢哪一种雪景?为什么?
六、师生小结本课收获
(语言特色、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小结)
七、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任选或另选一项活动:
1.搜集有关描写雪景的诗文,并朗读体会。
2.阅读鲁迅的<<野草>>一书
3.看电视剧 <<林海雪原>>
七 雷电颂
创意说明:
本文是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白,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散文诗。这篇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这篇散文诗想象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心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典型。
本文课标中“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主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等理解指导,将教学目标定为: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抒情、主人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体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妙处。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大体介绍〈〈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以及〈〈雷电颂〉〉在〈〈屈原〉〉中的地位。
二、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字: 嵇
词:目卑目麋 污秽 犀利 迸射 播弄 肆虐 雷霆
踌躇 鞭挞 祈祷 忏悔 罪孽 拖泥带水
2.再读课文,概括全文表达的思想内容。
三、研读赏析
1.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举例说说课文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四、拓展延伸
学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资料整合平台:
历史剧《屈原》光碟。
八、短文两篇
创意说明:
这是两首很富有感情的散文诗,要加强朗读,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章的精妙所在。另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并鼓励学生表达出对课文的不同理解。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扫除文字障碍。2.搜集并了解“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无数人咏叹过太阳和月亮,留下了不朽的诗篇。自古以来,日是光明、希望的象征,月上理想、团圆的寄托。今天,我
常州市北环中学 祝畅红
一、单元学习目标:
1、能通畅地阅读课文,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汲取营养,让心灵沐浴德化的雨露,自觉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2、品味议/论文语言概括有力的特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常用方法,了解议/论文结构安排的基本要求和常见形式。
3、能正确使用和修改常用的、用错的标点符号,.写作简单的议/论文,学会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表达方式,作到叙议有机结合。
4、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内容,开展有意义的口语交际活动,开展交流,学会倾听、应答,能够在讨论中抓住问题的焦点,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5、能就单元主题“道德修养” 设计方案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表达自己的态度,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塑造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纪念白求恩》 2课时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1课时
《陋室铭》 1课时
《多一些宽容》 1课时
《敬业与乐业》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2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单元学习小结 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第二单元主题是“道德修养”,要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和接受,产生共鸣,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还不能达到这样高的一个层面。从几篇文章的角度来看,《纪念白求恩》赞扬了白求恩崇高的精神境界,《敬业与守业》引领人们走进“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多一些宽容》提倡“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让人们心灵“闪现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编者力求从各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灵上的熏陶,本单元主要是议/论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受潮流的影响而忽视知识能力的培养,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议/论文的文体特点,这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反复诵读是必要的、有效的基本的手段。创设课堂教与学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引导学生畅谈感受。有条件的话,创设活动情境,教师可与政治学科渗透,带领学生开展几次活动,让学生能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能产生事半功倍之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使学生自觉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也就实现了本单元编者的'初衷。
第1课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制定活动.计划
第一块:了解单元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讨论:本单元的课文有哪些异同之处?课文与课文之间又有哪些互相联系的地方? 学生明确任务,浏览目录、课文
2教师巡视、指导同桌讨论交流
3哪些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哪些内容是你最感兴趣的?请同学们随便谈谈。就自己的阅读体会谈感受,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制订活动方案,组建兴趣小组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针对这些你感兴趣的内容,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单元活动方案。同和你有相同志趣的同学组成自己的专题研究小组。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自由交流,确定自己的专题。
自由组合专题研究小组,推选组长,确定专题任务。
2教师巡视指导,给予一定的提示、帮助。制定活动.计划、方案
教学反思
《纪念白求恩》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结合课内外知识,在学习文章的基础上,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理清第一段的论述思路。 教学重点: 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课前学习: 查阅资料了解白求恩及其相关事迹,能够对大家作简单的介绍并结合现实谈谈现在纪念白求恩有何意义。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导入: 播放配乐诗朗诵朱子奇先生写的《纪念白求恩纪念歌》(附注)。请同学介绍自己所了解的白求恩并谈谈现在纪念白求恩有何现实意义。
欣赏配乐诗朗诵、结合课外查资料所得谈谈自己的见解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复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议论文阅读的方法。
2.通过复习,学生的文言知识得到很好的巩固。
3.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重难点:
1.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方法。
2.文言文的复习。
时间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下半句是……’学生答:‘不亦乐乎!’
好,今天,我这位陌生的朋友很高兴来到这里,和大家一起来复习语文第二单元的内容。大家有没有信心上好这节课?”“有!”
好,下面大家打开课文目录,看看这个单元的课文属于什么文体?(议论文)
二、复习议论文阅读的有关知识。
1.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自己见解和主张的文体。
2.议论文有哪三要素?
板书:论点、论据、论证
3.什么是论点?
论点就是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4.请大家打开第二单元的课文,找一找各篇课文的中心论点。
第九课《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中心论点是第一自然段的“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
第八课《多一些宽容》的中心论点是“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要豁达大度,善于容纳与自己志趣、风格不同的人”。
第七课《敬业与乐业》的中心论点是“但我却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5.看了这几篇课文,你们发现它们的中心论点都在课文的哪里提出来的?(开头)
一般情况下,作者在议论文的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也有的课文在的结尾归纳出论点;有的中心论点偶尔也出现在的中间部分。
考试的时候,题目叫我们找出一篇的中心论点,我们先在开头找,找不到就到结尾找,结尾找不到就到中间部分去找。
6.联系课文,说说我们在议论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语言要达到什么要求?
论点必须旗帜鲜明,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态度应十分明确,不能含糊,模棱两可。比如:……
7.什么是论据?
(论据就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依据。)
8.论据包括哪两种?
(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主要指事例、史实数字等;道理论据包括经典著作、名人名言及科学原理。)
9.在第二单元的课文中找出它们的各种论据。
第九课的论据:
第八课的论据:
第六课的论据:
10.什么是论证?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与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11.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2)道理论证(3)对比论证(4)比喻论证
12.在课文中找出各种论证方法。
第六课:
第七课:
第八课:
第九课:
13.议论方式有两种:立论和驳论。
14.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15.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富有概括性,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用词鲜明、生动、严密。
16.议论文中的事例和记叙文的事例有什么不同?
17.小结。
18.议论文阅读练习。
三、复习《陋室铭》
1.复习重点实词与虚词。
名:出名。
斯:这。
馨:指品德高尚。
鸿儒:大儒,博学的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丝竹古今意义的区别。
3.这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作者写这篇的目的是什么?
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追求高尚情操的情怀。
7.你们觉得刘禹锡是否是十全十美的人?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8.小结。
9.课堂作业。
四、总结。
字词听写题:
狭隘 热忱 纯粹 派遣 鄙薄 殉职 热忱 毋宁 啁啾 翌日
笃信 宽宥 窒息 灼热 殉职 旁骛 亵渎 胸襟īn 摒bìng弃
迥iǒng异 芥iè蒂dì 嫉í妒dù 缅iǎn怀 揣chuāi摩
萎5
第一部分(共25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5分)
互爱,就是彼此关心,不计较个性、品格、气质的差异。爱能包容大千世界,使千差万别、jiǒng异不同的人和谐地融为一个整体;爱能融化隔膜的坚冰、抹去尊卑的界线,使人们变得亲密无间;爱能化解矛盾芥dì(),消除猜疑、jí()dù()和
zēng()恨,使人间变得更加美好。
2.下面成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并改正。(4分)
以身徇职拈轻怕重精益求精见异思迁心无旁鹜
强恬不舍海纳百川惟吾德罄蓬莱文章敬业乐群
错别字
改正
3.对下面文言句子或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B.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云的文章有建安时代的风格,又有谢I清新秀发的诗风。
C.枯藤老树昏鸦:攀附枯藤的老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重峦叠嶂里,烟雾弥漫,夕阳西下,孤城紧闭。
4.按照课文内容默写,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5分)
(1)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
(3)《陋室铭》中作者在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常见于文人的笔下。如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李清照的“兴尽晚回舟”,李白的“___________”(《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
(5)范仲淹在《___________》中表现边关将士思念家乡,但因功业未建,有家难回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
5.将相关内容用线连接起来。(4分)
示例: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孔明拳打镇关西寄人篱下
鲁达挥泪斩马谡费力不讨好
猪八戒进贾府打抱不平
林黛玉背媳妇顾全大局
6.名著阅读。(5分)
“砍死这帮畜生!砍死他们!砍死这帮波兰贵族!他们杀死了列图诺夫。”盛怒之下,他扬起马刀,连看也不看,向一个穿绿军服的人劈下去。
全连战士个个怒火中烧,誓为师长复仇,把一个排的波军全砍死了。
他们追击逃敌,到了一片开阔地,这时候波军的大炮向他们开火了。
一团绿火像镁光一样,在___________眼前闪了一下,耳边响起了一声巨雷,烧红的铁片灼伤了他的头。大地可怕地、不可思议地旋转起来,向一边翻过去。
这几段文字选自苏联长篇小说。选文空缺处的人物是___________,除选文内容外,小说通过___________等一系列情节事件塑造了这一典型形象。
时间(100分钟) 分值(100分)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积累与运用 (20分)
1.给加点字注音。(4分)
荆棘( ) 漂泊( ) 叱( )骂 凌侮( )
隘( )口 山巅( ) 蹲踞( ) 敕( )勒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 (4分)
只有你不肯把我______/在我将要_______的时候/_______我的鼻翼/在我生命如丝的时候/_______着我呼吸
A.忘记 死了 掀动 陪伴 B.抛弃 窒息 掀动 陪伴
C.忘记 窒息 打开 看 D.抛弃 死了 打开 看
3.为下面句子的空白处各选择一个贴切的比喻,把序号依次写在括号里。( )
(4分)
①这柔和月光下的北戴河, 隐隐约约朦朦胧胧的。
A.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儿似的。 B.像一幅美丽的山水油画儿似的。
C.像一张美丽的山水照片似的。 D.像大连的棒棰岛海滩似的。
②我见过苏州的绸缎,像朝阳、像晚霞、。
A.像天空 B.像幕布 C.像银河 D.像薄暮升起的轻烟
③警戒的战士走动着,刺刀尖上一明一暗的亮光, 。
A.好像黑幕上缀着的宝石。 B.正像他那双明亮的眼睛。
C.就像一只追绕他的荧火虫。 D.仿佛是天上闪烁的星星。
4.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4分)
①不仅动物有这种本事,许多植物也能准确报时。
②例如南非有一种大叶树,它的树叶每隔2小时就要翻动一次。
③例如南美洲有一种第纳鸟,每隔30分钟就会“嘁嘁喳喳”叫上一阵,误差只有15秒。
④因此许多古代的学者或哲人推断说,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作息时间。
⑤人类早就发现,许多生物有着极强的“时间观念”。
⑥非洲丛林中还有一种小虫每过一个小时就改变一种颜色,因此许多当地人把它们捉回去当“虫表”。
A.⑤①②③⑥④ B.⑤③⑥①②④ C.⑤③②⑥④ D.⑤①⑥③④
5.仿照下面的句式,在横线上续写两个语意连贯、句式一致的`句子。(4分)
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 ;
, ……
二、现代文阅读 (50分)
(一)一道小河 (10分)
平平荡荡地流将下去,
只经过平沙万里――
自由的,
沉寂的,
他没有快乐的声音。
一道小河
曲曲折折地流将下去,
中经达高山深谷――
险阻的,
挫折的,
他也没有快乐的声音。
我的朋友!
感谢你解答了
我久闷的问题,
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
青年的快乐
在其中荡漾着了。
6.这是冰心八十多年前出版的诗集《春水》中的诗句。那时的诗人满怀对新的精神生活的渴望,天真地,又是苦苦地探寻着世界与人生之谜的谜底。她从生活现象中获得了微妙的生命体悟,并且用诗的语言传递出心灵感悟的信息。你觉得作者感悟到了什么样的内涵?(3分)
7.诗人用“平平荡荡”的河流和“曲曲折折”的河流比喻两种生活现象,一种是 ,另一种是: 。(4分)
8.快乐是一种感觉,是心灵的一种愉悦惬意的感受和状态;快乐是一种美德,是对生活的坦然和热爱。请你结合诗歌谈谈你对快乐的理解。(3分)
(二)秋雨声声(8分)
傅天琳
窗外的雨声,
淅淅沥沥地说个不停。
窗内的语声,
叽叽咕咕地说个不停。
窗外的说些什么?
问那树,那花,那小溪;
窗内的说些什么?
问这笑,这吻,这眼睛。
窗外和窗内都说了一夜,
雨声和语声融合着梦境。
天边的霞光哟脸上的红晕,
化一朵神女峰前飘飘的云……
9.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第一节把窗外雨声和窗内语声加以对照,以此笼罩全篇,统率全诗。
B.第二节中,没明写说话的具体内容,实暗写说话内容。
C.第一节写雨声、语声的热闹,目的是以动衬静,以写出夜半恬静的气氛。
D.本诗的目的是写人与人之间的融洽感情。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诗题“秋雨声声”让人联想到秋雨中的人语,以秋雨的细腻连绵写出窗内人的甜蜜的情感。
B.第二节中,作者虽没有正面回答说些什么,但从树、花受到雨水的滋润中,可见笑、吻给对方心灵的慰藉。
C.诗句“天边的……飘飘的云”把人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写,用大自然的美衬托人的美。
D.雨声和语声融合的梦境即指第二节中表示亲密感情的笑、吻、眼睛。
(三)《星星和花》(8分)
一对可爱的姐妹,
大自然――母亲把她们养大。
天上的花叫星星,
地上的星星叫花。
彼此虽隔天涯,
却有着同样的色香。
星星的亮光,花儿的笑,
交映在中宵的良辰。
当东方露出鱼肚白,
当天上的花终于凋零,
看哪,一滴滴晶亮的白露,
人间的星星泪珠儿盈盈。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 武继平沈治鸣 译)
11.带着感情默读全诗,分别用“/”和“・ ”直接在上文的最后一节标示出它的朗读节奏和重音,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
12.有人说,这首小诗艺术上最成功的地方是它新奇的想像。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全诗内容,具体加以说明。(4分)
(四)思 念(24分)
舒 婷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有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13.用“/”标出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6分)
①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②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③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④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
14.这首诗有朦胧、深远的意境,这种意境是怎样产生的?请说说你的理解。(5分)
15.诗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16.诗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4分)
17.这首诗表达了女诗人什么样的情思?请谈谈你的思考。(5分)
三、写作(30分)
18.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人们一直在追问、在寻找。其实,幸福原来就是父母给你的一杯清茶,老师给你的赞许的目光;幸福原来就是你给别人的一声喝彩,你对别人的一次宽容;幸福原来就是亲近自然的经历,战胜自我的心路……
请以“幸福原来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猎豹快速奔跑是长处,羚羊灵活跳越是长处,大树参天、小草铺地也是长处:每个生命都有长处。聪明好学是长处,朴实勤劳是长处,孝敬父母、善于合作也是长处:每个人都有长处。每一种长处都值得我们欣赏。
请以“长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选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题目自拟,但不得直接以话题为题目。
要求:①请先写出完整得题目。②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一、1.略 2.B 3.A;C;B 4.B 5.示例: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钱可以买到武器,但买不到和平
二、(一)6.要点: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青年的快乐在其中荡漾着了(或生活中有坦土途,也有坎坷);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快乐面对。 7.生活中的坦途);生活中的坎坷(意近即可) 8.提示:扣住“愉悦”、“惬意”、“坦然”、“热爱”中的一点作答即可
(二)9.C(提示:诗中并未点明“夜半”时间) 10.D(提示:人们用笑、吻、眼睛来表达感情,“梦境”应指诗中没写出的对幸福的追求、憧憬等) (三)11.示例:当东方/露出/鱼肚白,当天上的花/终于/凋零,看哪,/一滴滴晶亮的/白露,人间的星星/泪珠儿/盈盈。理由:每句三次停顿,读来有节奏感,能体现诗歌的音乐美;把重音标在动词和形容词上,强调了星星消失,花儿承露的形态变化,渲染了诗中的悲剧美。(3分,节奏划分1分。重音不独记分,与理由阐述能自圆其说2分。) 12.略 (四)13.①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②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③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④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 14.这首诗扑面而来的是“挂图”、“代数”、“琴”、“桨橹”“蓓蕾”、“夕阳”等意象,它们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和“思念”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诗产生了朦胧深远的意境。 15.比喻,通过比喻表达出了时间的缓慢和距离的遥远。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引发心里的焦灼感和迫切感。 16.这种思念已深人心灵,深入灵魂。 17.示例:因思念而产生的焦灼、烦躁、惆帐、失意等情思。
三、18.略
常州市新北区孝都中学仇定荣
.8
一、单元内容
本单元所选用的课文全部围绕“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古往今来,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是人类崇高而美好的情感之一。
萧乾的《枣核》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手法,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阅读这篇作品对我们学好祖国语言不无启迪。
刘敬智的《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一文,通过钱学森情愿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历尽艰险回国的经历,写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古代诗歌四首》收录了杜甫、杜牧、陆游、文天祥四位大家的作品。《春望》体现了老杜忧国忧民的思想,《泊秦淮》流露了小杜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抒写了陆游的郁闷和理想,《过零丁洋》体现了文天祥的一片丹心。
《晏子使楚》通过对晏子言行的刻画,塑造了一位热爱自己祖国的贤相的形象。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倾听他们抒发的爱国主义心声。
2、感受作品中富有个性的人物就特定的'事件,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3、能根据文章中心选取材料,分清主次,.写作中做到详略得当;
4、记诵、品味作品中精警、含蓄的语句。
5、能根据文意,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修改作文,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6、能就本单元感兴趣的问题确立主题进行专题探究,展示探究成果。
7、能因地制宜,开展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从中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三、教学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课文《枣核》 (2课时)
课文《最后一课》 (2课时)
课文《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1课时)
课文《古诗四首》 (1课时)
课文《晏子使楚》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语文实践活动 (1课时)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起始课)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爱国主义,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千千万万的志士仁人,为了敬爱的祖国,用各种方式,倾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爱国主义凯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爱国主义的 篇章”,倾听爱国主义的赞歌,感受先驱们的爱国情怀。 听讲 可以播放爱国主义歌曲,如《我的祖国》等。
2 速读单元课文,完成两个任务:
(1)本单元的5篇课文,各自从什么角度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
(2)你能向全班同学讲一个爱国主义故事吗?要求故事讲得生动形象,通顺流畅。
要点:以物寄托思乡之情,牢记祖国语言,历尽艰险回到祖国怀抱,捍卫祖国尊严,决不投降,忧国忧民……
先小组讲,接着代表上台讲述,最后点评。 目的是初步感知课文,激发爱国热情。
合要求就行,重在鼓励,目的是拓宽视野。
3 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请同学们依据单元提示、课文练习和自己的体会,大致明确本单元的主要学习任务。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集体讨论,做到基本一致。 参见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
反思
第二课时 枣核(1)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我先朗诵一首诗,如果有知道这首诗的同学,可以和我一起朗读--《月之故乡》。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有没有同学知道这首诗的意思?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她),也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感情。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难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着月亮倾诉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
2 整体感知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2个任务。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圈点勾画,利用页下注和手头资料(包括词典)解决疑难字词。
读课文,作概括。(同窗离开故土50余年,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枚生枣核给他试种。表达了身在异国,心系故土之情。)
作圈点,排疑难。
3 研读课文
(1)具体说来,文章共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情是如何融为一体的?
(2)文章以“枣核”为题好在什么地方?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枣核是全文的线索,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吾乡吾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在文中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4 布置作业
(1)找一篇具有以小见大、以某物作为线索之特点的文章,与之比较。
(2)诵读课文,品味语言的精妙。
教学
反思
第三课时 枣核(2)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枣核》是一篇朴实中见深情,平淡中显奇妙的华人思乡文章。这堂课,我们就重点学习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 听讲
2 1、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
2、“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说明了什么?
1、殷切、托、劈头、感慨良深、那是……开、挑选、买、拉、堆
语言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之情。
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
优越条件、优美环境等无法取代的乡土之恋,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的伟大所在。
3 研读5--10段,品析下列问题。
1、“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情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摸可感,生动具体感人。课文中从哪几方面来写它的呢?
2、文中写“美丽的山城”、“漂亮的小楼”、“精致的花园”、“美满的家庭”,是不是离题了?如没离题,叙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文章是用中国化的景物、独特的人物语言,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了,我们分析课文时是恰好相反,是透过具体的描写,来得出概念。
不仅没离题,而且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因为照理说越是家庭事业如意,越应该无忧无虑,心满意足,这样就更反衬了美籍华人朋友思乡之苦之切。
4 体会下面几段话中加黑的词语对表现中心思想的作用。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
2、拥抱之后,他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3、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
1、“再三”,表达出索取生枣核心情之急切,表现出思乡之心切。“生”,为了试种。
2、“殷切”,表达心情的急切与真诚;“托”,表达对枣核的珍惜程度;“珍珠玛瑙”,通过比喻加深了贵重的程度。
3、“几十里外”,老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老同窗不惜重金购置;“一块块亲手”,老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总之,表现了老同窗依恋故土的深情。
5 布置作业
(1)完成探究练习二
(2)归纳“语言朴实但饱含感情的语言”的常用方法。
教学
反思
第四课时 最后一课(1)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语言是民族的象征
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
凹凼( ) 尴尬( )( ) 挪( ) 嗄叽( )( ) 门槛( )
2.选出每组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①A.肩膀 B.摩破 C.宽敞 D.涎水
②A.缘故 B.泥浆 C.疲卷 D.瞬间
③A.糟糕 B.仿佛 C.叮嘱 D.烦燥
④A.倔强 B.露珠 C.醒悟 D.跨骨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尴尬:
②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微不足道:
③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大庭广众:
4.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5.“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6.试比较《背影》与《台阶》的异同点。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 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 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 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 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那黄泥加了石灰和豆浆,颜色似玉米面,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
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7.给加黑的字注音。
黏( ) 掺( )
8.下列动词是从原文中抽出来,请把它们选入上文空格中。
飘 浮 滚 挑
9.“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为什么用“踏”而不用“和”或“踩”?
10.为什么“父亲明明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二)
父亲的难题
小保罗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他父亲虽然空闲时间不多,但晚上却经常同他的孩子在一起。父亲喜欢孩子,总是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些富有教益的寓言或别的故事。
一个星期五的晚上,保罗和姐姐玛莎在忙着刷保罗的田径鞋,因为他要参加学校明天举行的一场短跑比赛。(A)坐在沙发里读报的爸爸摘下眼镜,凑过身子,又唠唠叨叨地讲起了他的寓言来。他讲的是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保罗记得自己已经听过好些遍了,实在叫人腻味。
末了,爸爸对似听非听的保罗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一定要记住,动作缓慢的乌龟之所以能跑赢兔子,是因为它的踏实和韧性。”然而保罗还是低垂着头,默不作声地弄他的鞋子。爸爸的口吻变得有点严肃:“难道你不觉得应该从乌龟身上获得一些教益吗?”
(B)保罗神情困惑地朝天花板呆望了一阵,然后回过头来看着爸爸:“这么说,你是要我指望贝利、托尼、萨里在明天的`60米赛跑中会像兔子那样躺下来睡觉啰?”
爸爸心里颇感惊讶,怎么也想不到儿子会突然冒出这样的话来。他沉默了一会儿,略为发窘地回答:“(C)我没有说乌龟会指望兔子在中途睡觉。”
“(D)乌龟一定事先知道兔子在比赛时会睡觉的。”保罗反驳道,“要不然傻乌龟就是不自量力,竟敢和兔子较量。(E)谁都知道,兔子的速度起码比乌龟快上100倍!”
“乌龟压根儿就不知道兔子会睡觉,”爸爸坚持道,“(F)它是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向前爬才取得胜利的。”
小保罗把两只小手的手指勾在一起,认认真真地思忖着。“我可不相信。”他倏地站起身来。“(G)乌龟的胜利完全是靠运气,要不是碰巧兔子中途睡觉,它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跑赢兔子。(H)即使乌龟比你说的踏实还要踏实100倍,它仍然跑不过兔子!”
爸爸的脸上露出一丝难以名状的笑容,捏着报纸的手颓然落在膝盖上……
11.小保罗的父亲认为乌龟取胜的原因是 ,而小保罗则认为乌龟能取胜是因为 (每处不得超过8个字)。
12.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与(A)句中“又唠唠叨叨”的“又”字相呼应的句子。
13.画线的(C)句在文中的含义是: 。
14.文中画线的(E)句与(H)句能否对调?为什么?
15.画线的(B)句中“呆望了一阵”的“一阵”不能改为“一眼”,原因是: 。
16.致使父亲遇到“难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三、写作
17.以“我的父亲”为题,写一篇600字的作文。
参考答案
一、1.dnɡ ɡān ɡ nu ɡā jī kǎn
2.①B ②C ③D ④D
3.①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②微不足道:小的不值得一提。③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4.因为我们家的台阶只有三级,台阶的高低与主人的地位相应。
5.台阶虽然高了,但是地位却没有提高,所以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
6.提示:①从内容上 ②从结构上 ③从语言上
二、(一)7.nin chān
8.填字顺序为:浮 飘 挑 滚
9.“踏”形象地写出了和泥的动作,“踏”既包含了“和”,又包含了“踩”,所以单用哪一个,都不够形象具体。
10.造新台阶是父亲一生的愿望,愿望将要实现时,却感到一些失落感,所以露出些尴尬的笑。
(二)11.乌龟踏实有韧性 完全靠运气
12.第一节“总是津津乐道……寓言和别的故事”,第二节“小保罗记得……叫人腻味”。
13.我没有说你会指望贝利、托尼、萨里会像兔子那样中途躺下睡觉。
14.不能,因为(E)句是证明(D)句的理由,而(H)句是用来反驳(F)句的。
15.“一阵”表明小保罗思考时间比较长,与“呆望”相吻合;而“一眼”时间短,与“呆望”矛盾
16.儿子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与父亲不一致。
三、17.提示:要选取平凡的事,来写父亲。
作业导航
1.了解父亲的形象,体会深厚的父子情
2.了解文章的结构线索
3.把握词语的深刻含义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苏教版八年级下)
口语交际听出讨论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一、导入新课
可采用问题猜想法导入新课。师讲述课本第一段或其他的故事,然后问:“如果你是唐太宗,你会怎么办?”学生各抒己见,引出课题。(板书。)二、自主学习
1.把你认为是重点的内容画下来,同位之间交流。
2.怎样才能做到“听出讨论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三、反馈交流
明确:要做到“听出讨论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就要注意三点:
1.先要有正确的'态度,这态度就是诚恳,专注。
2.要对别人的发言内容加以分析,吸取精华,抓住重点。
3.在听话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当时的语境、说话者的体态语、语气、语调,从中捕捉更为完整、准确的信息。四、技能操作
1.吴仪出席一个有关侵权问题的会议,在会上,某国外交官说:“我们在和小偷打交道。”吴仪针锋相对地说:“你们的博物馆里有很多中国的东西,我们是在和强盗打交道。”有力地维护了祖国的尊严。联系本文所学知识想一想,你认为吴仪的辩驳地成功之处在哪里?
明确:(各抒已见,只要能分析出一点即可。)
2.听下面的故事,回答问题。
过去,有父子俩赶一头毛驴去赶集,一开始父子俩跟着毛驴走,不久就听见有人说:“你看这两个人有多傻,放着驴不骑,宁愿磨鞋子。”
这父子听得有理,就让儿子骑上去,自己跟着走,结果没多久,有人又说:“儿子骑驴,老子跑路,成何体统。”这父子觉得有理,于是老小交换,老子骑驴,儿子走路。
再走不远,又有人说:“老的骑驴,小的走路,真够狠心的。”这爷儿俩最后一商量就找一根杠子抬驴走。
没走多远。跨上一座小桥.驴用力挣扎.三位一齐掉到河里。
(1)两人闹笑话的原因是什么?
(2)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你怎样处理?
明确:(1)(因为两人不加分析地听,没有自己的主见,这样不算会听。)
(2)(各抒己见。) ’
3.阅读下面两段话,要求能听出两段文字的分歧的核心。与同学进行讨论,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同意、或反驳、或补充、或修正。
甲:人都是有感情和尊严的,既需要他人的体谅,又有义务彼此谅解。
乙:人都是有感情和尊严的,只要别人尊重你,你就应当体谅别人。
(小组自由讨论。)
五、拓展训练
班级举办一次讨论会,围绕如何看待“流行音乐”的话题展开讨论。同学们可自由发表看法。听取其他同学发表各种见解时,要善于听出不同意见的焦点和分歧所在,并适当作些评论。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苏教版八年级下)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苏教版八年级下)
口语交际听出讨论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一、导入 新课
可采用问题猜想法导入 新课。师讲述课本第一段或其他的故事,然后问:“如果你是唐太宗,你会怎么办?”学生各抒己见,引出课题。(板书。)二、自主学习
1.把你认为是重点的内容画下来,同位之间交流。
2.怎样才能做到“听出讨论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三、反馈交流
明确:要做到“听出讨论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就要注意三点:
1.先要有正确的态度,这态度就是诚恳,专注。
2.要对别人的发言内容加以分析,吸取精华,抓住重点。
3.在听话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当时的语境、说话者的体态语、语气、语调,从中捕捉更为完整、准确的信息。四、技能操作
1.吴仪出席一个有关侵权问题的会议,在会上,某国外交官说:“我们在和小偷打交道。”吴仪针锋相对地说:“你们的`博物馆里有很多中国的东西,我们是在和强盗打交道。”有力地维护了祖国的尊严。联系本文所学知识想一想,你认为吴仪的辩驳地成功之处在哪里?
明确:(各抒已见,只要能分析出一点即可。)
2.听下面的故事,回答问题。
过去,有父子俩赶一头毛驴去赶集,一开始父子俩跟着毛驴走,不久就听见有人说:“你看这两个人有多傻,放着驴不骑,宁愿磨鞋子。”
这父子听得有理,就让儿子骑上去,自己跟着走,结果没多久,有人又说:“儿子骑驴,老子跑路,成何体统。”这父子觉得有理,于是老小交换,老子骑驴,儿子走路。
再走不远,又有人说:“老的骑驴,小的走路,真够狠心的。”这爷儿俩最后一商量就找一根杠子抬驴走。
没走多远。跨上一座小桥.驴用力挣扎.三位一齐掉到河里。
(1)两人闹笑话的原因是什么?
(2)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你怎样处理?
明确:(1)(因为两人不加分析地听,没有自己的主见,这样不算会听。)
(2)(各抒己见。) ’
3.阅读下面两段话,要求能听出两段文字的分歧的核心。与同学进行讨论,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同意、或反驳、或补充、或修正。
甲:人都是有感情和尊严的,既需要他人的体谅,又有义务彼此谅解。
乙:人都是有感情和尊严的,只要别人尊重你,你就应当体谅别人。
(小组自由讨论。)
五、拓展训练
班级举办一次讨论会,围绕如何看待“流行音乐”的话题展开讨论。同学们可自由发表看法。听取其他同学发表各种见解时,要善于听出不同意见的焦点和分歧所在,并适当作些评论。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给带颜色的字选择正确读音画
这幅(fúfǔ)画蚕卵(lǎnluǎn)开始(chǐshǐ)
麦杆扎(zāzhā)成得(déděi)用功相似(sìshì)
三、查字典填表
查带点的字音序部首在正确解释下打“√”
和颜悦色①颜色②神情;神色③种类④情景;景象
受用①接受②遭受③忍受④适合
举起①往上托②举动③兴起④推选⑤提出⑥全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园丁()的教室()的目光
()的马路()的烛光()的脸
五、找出每组中不是同类的一个词语,在下面画上“――”
1.水稻小麦玉米米饭高梁
2.包子面粉面条米粥饺子
3.乌鸦麻雀燕子白鹅老鹰
4.足球皮球篮球排球乒乓球
六、造句
不像……而像……:
不要……要……:
七、按课文内容填空
看的()不同,杨桃的()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因此,……不要(),要()。
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但丁买药
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酷爱读书。
有一次,但丁的妻子让他上街买药,但丁到了药店门前,忽然发现门口的书摊上摆着一部新书。他喜出望外,立即(jíjì)把书拿到手里,一口气读了五六个钟头,连街上的吵闹声也听不见了,当然早把买药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傍晚但丁回到家里妻子就对他发起火来但丁(就却才)笑着说我今天读了部好书呢
用“”标出短文()里合适的音节和词语。
2.联系上下文写出画线词语的意思。
酷爱:
喜出望外: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著名―忽然―
4.在文中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5.但丁为什么把买药的事情忘了?这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一、叮嘱吩咐审视严肃熟悉
教诲隔壁增加照例芝麻
二、幅(fú)卵(luǎn)始(shǐ)扎(zā)得(děi)似(sì)
三、
四、略
五、1.米饭2.面粉3.白鹅4.皮球
六、略
七、略
八、1.立即(jí)2.酷爱:特别喜欢、爱好。喜出望外:指但丁没想到会出现新书,心里非常高兴3.著名(有名)忽然(突然)4.,,。:“。”5.因为读书忘记买药,说明他酷爱读书,读书时非常专注。
★ 八年级下语文教案
★ 八年级下语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