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解读傩文化之三:保护民族文化原生态(共含9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失重海洋”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保护民族文化原生态散文
在人类共同的历史中,都经历过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的阶段,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共生现象,原始的傩文化在世界很多地区都有存留,比如美国的“万圣节”、德国的“魔鬼游”等都是这一原始文化遗留的痕迹。但中国的傩文化因其保存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堪称“世界的'瑰宝”。然而这一不可再生的瑰宝,今天却亟需我们的保护。
在流传至今的傩戏表演中,我们看到的是原始崇拜和生命意识的冲动。色彩艳丽的傩画像、造型夸张的傩面具,透视出原始人类心灵深处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对未来美好追求的强烈欲望。历经几千年而不衰的傩文化,涉及民俗、音乐、舞蹈、美术、服饰、戏剧等许多艺术门类,也涉及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宗教等诸多研究领域。
然而,这些多姿多彩的原生态资源在讲述先人故事的同时,也在经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粗制滥造的仿制品大量流传,真正古老的面具却因为得不到有效地保护而变质、损害。在一些地区,傩文化正在变调、变味,它的学术价值也受到影响。
作为一种原始的文化形态,傩戏、傩文化在人类历史文化轨迹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一环,而保护、研究和发展傩文化,首当其冲就是保护文化的原生态。这意味着傩技、傩仪、傩戏不能脱离它们赖以生存的乡村土壤,成为死气沉沉的观赏品。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乙说:“它们(傩文化)和现代社会,特别是和现代的生产力、现代的科技,它有时候是格格不入的,它们产生了一种冲撞,在现代科学时代,它们将会逐渐的消失,因此,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让它们消失下去呢,还是应该把它们保存下来。还是应该把它们保存下来,因为它们毕竟代表我们中国,古代人类所走过的历史的足迹。”
同志们:
正值口岸上下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喜迎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今天举行阿拉山口口岸第七届广场文化节启动仪式,十分有意义。
口岸的第六届广场文化活动紧紧围绕“唱响六好主旋律、建设和谐新家园”这一主题,以组织和引导全社会参与为基本要求,不断拓展活动内涵,极大的丰富了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为口岸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口岸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总体来看,口岸第六届广场文化活动主题鲜明、导向正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受到口岸各族群众的普遍欢迎。在此,我代表口岸党委、管委向为第六届广场文化节成功举办做出积极贡献的各单位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广场文化活动已成为活跃基层文化、提高各族群众文化生活质量和水平的重要载体。实践证明,组织开展广场文化活动,是口岸党委、管委加强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把广场文化活动组织好,坚持办好广场文化活动,必须坚持不断创新的原则,坚持“三贴近”的要求。从口岸实际出发,站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高度,把握广场文化活动的发展规律,在创新形式、丰富内涵上狠下功夫,不断提高广场文化活动的群众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今年广场文化节的主题是“感恩伟大祖国,建设和谐口岸”,要坚持办好今年的广场文化节,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希望口岸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从人力、财力上予以积极支持,密切配合。口岸党政办、社会事务管理局、街道等部门要认真策划,精心组织。
今年的广场文化节首场演出活动,我们邀请博州歌舞团来口岸进行专场演出。借此,我们向全体演员表示衷心的感谢!预祝今天的演出圆满成功!
现在,我宣布阿拉山口口岸第七届广场文化节正式启动
秦皇岛市民朋友们:
中华文明,璀璨辉煌;诸子学说,字字珠玑;诗词歌赋,流芳百世。厚重的文化底蕴,承载了中华儿女的智慧与情感;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
作为中华儿女,我们不仅应当胸怀家国、放眼天下,更应当饮水思源、铭记根本,把民族文化作为立世创业之基,把民族精神作为开拓进取之本。
为此,秦皇岛市文明办特向广大市民朋友发出倡议:
亲近经典,滋补营养。秦皇岛是个出圣贤的地方,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源源不断地流淌着伯夷、叔齐“孝悌、和合、忠廉、节义”的旷世精魂。所以,我们理应潜心诵读《四书五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等经典篇目,并将国学经典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优秀文化内化于心,活得有灵魂,活得有品位。
推崇传统,鉴往知来。今天的我们来不得自大,我们的思想境界未必能赶得上古人。我们要学会与古圣先贤心灵对话,感悟夷齐精神中的醒世价值,品味唐诗宋词中的深邃内涵,思考历史古籍中的兴衰荣辱,从而自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矫正世风、匡扶道德、拓展文明身体力行。
传承文明,惠及四海。孝老爱亲,重诺守信,担当付出,家国情怀。倡导每一个家庭重拾家书,培树家规家训,涵育良好家风,以家风带社风。倡导每一位市民继承传统,邻里守望,日行一善,帮助他人,快乐自己,提升社会温度。倡导每一位公民天下为公,敢于担当,乐于奉献,为实现中国梦汇聚强大正能量。
志愿服务,播撒美善。加入秦皇岛及时雨志愿服务联盟——传统文化志愿服务队(联系电话: 联系人:李金霖),成为一名光荣的国学传播者和传承者。以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我们进社区、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乡村,光大传统精神,播扬国学文化,把秦皇岛打造成“公益之城、国学之城”。
市民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并肩前行,让传统文化净化我们的心灵,启迪我们的智慧,提升我们的品格,成为我们不变的追求。
倡议人:XXX
时间:XXXX年XX月XX日
傩文化调研-江口傩文化传承、保护的建议
江口傩文化传承、保护的建议 接到县城一个老贤士“关于傩文化艺术有快失传绝灭的危险”反映后,我们带着这一问题到江口县民间傩文化艺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进行了走访调查了解。现将江口傩文化传承简史、传承现状以及建议作探索如下: 一、傩文化简介 傩,起源于远古的驱鬼逐疫仪式,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现象。傩活动可追溯到殷商时期。傩戏,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经历了两三千年历史的积淀和衍化。傩,有的发展为傩戏艺术,有的仍停留在祭仪阶段。人们今天看到的傩,就其内容或形式来讲,乃是夹杂着巫、儒、道、释的混合体。 傩的活动主要有两大类,即:“冲傩”、“还愿”。“冲傩”一般是临时性的,主要是傩信仰者家中一旦发生了不幸;如家中有人生了急病,受了灾害等,就及时请傩法师(即掌坛师)来“冲傩”。他们以为傩法师法术高超,可以上通天曹,下通地府,凭借手中平时养着的几十万神兵神通广大,威力无穷,用法术惩罚鬼邪,强制他们远离主家永不再来。这种仪式比较简单,一般只要两个法师一个晚上便可完成。“还愿”则不同,这是主人事先许下的“愿”,其“愿”的种类很多,祈求老人长寿的“寿愿”,求子的“子童愿”,孩子满十二岁许的“过关愿”,还有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家人四季平安许下的愿等等。凡许下的愿如愿之后,主人就要选定良辰,请掌坛师来举行傩祭“还愿”。“还愿”是一种酬谢神灵的活动。因此,比较隆重,少则三天,多则十天半月。“还愿”的仪式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开坛”,这阶段包括“请师”、“还神”、“发文”、“立楼”、“搭桥”、“调兵”、“差兵”等内容;第二阶段为“开洞”,即由和尚通过地盘请出唐氏太婆,打开桃园上、中、下三道洞门,请出24个正戏;第三阶段为“和坛催愿”,把主人许下的愿催交愿官;第四阶段为“勾愿送神”,即是由判官勾销主人许下的愿,由掌坛师收兵、送神(闭坛)。“还愿”结束这天,亲朋好友要前来祝贺,晚间还要唱戏祝贺主人平安,款待来贺亲友。 傩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傩祭鬼逐疫。祭中有戏,戏中有祭,通过傩祭酬神驱鬼,通过戏娱人娱神。再就是通过生动形象的别具一格的'傩面具化妆来进行表演,每个面具都固定的名称,代表扮演角色的身份,掌坛师视其为神祗。正戏中有24个面具,代表24神,在这24神中,又有正神和凶神两大类,每个面具大都有传说故事,说明他的来历。傩戏面具是根据它所代表的人物性格刻划出来的,如凶神的主要任务是驱邪打鬼,布面具的形象狰狞恐怖,充满杀气。古老傩戏面具不仅是傩文化的珍贵文物,而且是古代民间雕刻艺术瑰宝。 傩的活动除了正祭之外,还有上刀梯、过天桥、下火池、开红山、下油锅、踩红铧、衔耙齿、翻茅、悬斗、栽牛角、钉鸡、筛子装水、吞钉子、吃碗等特殊祭仪绝技。 二、傩文化的承传现状 傩文化遍及江口七乡二镇76个行政村。筹建江口县民间傩文化艺术协会。全县尚有傩戏班20个,具有掌坛资质的土老师24人,傩戏道具制作的民间艺人6人。据传明未清初,由岑巩土老师到河南学法(傩祭)返回后,与河神作斗,挽救了无数无辜妇女的性命,名声大振,波及我县民和、官和地区。受巴楚文化的影响,傩文化从铜仁、松桃传入我县太平、桃映、怒溪、坝盘,从石阡、印江传入闵孝、得旺地区,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模式。清未年间,我县傩文化已传入三百多年。民国时期被禁止,只在偏远村寨留传。解放后特别是文革期间,傩文化被再度禁止,土老师被批斗,道具被销毁,使传承已久的傩文化销声匿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傩文化才被赋予了生存空间,得到了适实发展。江口傩文化艺术代表胡胜光、邓科发、文启发等10人被邀请到日本访问演出,受到日本、德国、南非等外国友人的赞誉。,被西南傩文化研究中心定为研究基地。 三、傩文化承传保护的建议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县傩文化发展的总体形式是好的。但是,依然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搞傩文化就是搞封建迷信,不敢沾边,忽略它的文化艺术价值、民族性地域特征、历史科考等不可替代的宝贵史料,从而使没有得到广泛发掘和应有的发展空间。二是各界人士的关注力度不够。自民间傩文化艺术协会后, 很少得到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指导,导致研究傩文化的人员和经费没有保障。三是协会工作开展力度不大。研究工作没有得到积极开展,进程比较缓慢,更重要的是培训新生力量有限,不能适应研究的需要。 针对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1、江口县文化局应加强对江口傩文化艺术协会的领导,将其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对其布置任务,经常检查,解决困难,正确引导,使之沿着党的文艺、方针,健康发展。 2、加大对协会组织的投入力度,积极培训傩文化艺术的新生力量; 3、协会应加大对傩文化艺术的开展力度,认真发掘、研究、搜集、整理有关资料,不断丰富和壮大傩文化艺术; 4、有关傩文化的原始曲词,在保留其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应整理完整存入档案,提供科学考察,历史研究的真实依据; 5、应将傩文化的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作为旅游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云舍土家第一村”的建设和保护日程,不断推动傩文化的深入发展。简论傩戏与傩文化
简论傩戏与傩文化作者/张月惠
【摘要】作为戏剧活化石的傩戏其地位是不可小视的。它从原始的祭祀仪式中脱离出来,不断的吸收各种艺术元素发展而来,却又保留有原始文化的气息,有关傩戏的价值,各界的学者都在对其进行各方面的研究,从现有的科研成果中我们能够大致的了解何谓傩戏,傩戏有哪些特征,它和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有着什么样的渊源。
【关键词】傩傩戏 艺术形态 文化内涵
doi: 10.3969/j .issn.1002-6916..18.044
一、傩戏之起源发晨
按照叶长海的《中国戏剧史》所说,傩这个名字的来由是驱鬼时要发出“傩傩傩”的声音,而这声音可能带有某种诅咒意味,就好比我们常常昕到的类似于“天灵灵,地灵灵“之类的咒语。
傩这种表演形态包含两部分,一部分以祭祀为主要目的的,另外一部分就是单纯的从事于戏剧表演。在早期,傩更加侧重于祭祀,但是它又具备戏剧的一些特色,而新中国成立之后,其原始的祭祀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转化为艺术的表演,占据民间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原始巫祭仪式最早的文字记载出自于殷商的甲骨文、金文等。而在周朝之时已相当的兴盛了,这可以从当时最早的戏剧作品《大武》中可见一斑。《大武》由周文王主持编排演练,将阴阳八卦图谱内化于其中,无论是队形舞蹈都符合四面八方天地宇宙之奥妙。之所以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一个问题,由官方的祭祀仪式的兴盛,来反观当时的民间社会风气,可以肯定的是傩祭的旺盛。考古发现,奴隶等级社会的鼎盛朝代——周朝有三种主要的祭祀仪式:祈求农事丰稔的蜡祭、驱邪避疫的傩祭、和求雨的雩祭①。而傩祭已经是一种正式列入国家祭典的仪礼活动。
按廖奔的<中国戏剧史》所据,在春秋时期,这种仪式已经成为邻里乡亲的一种公共活动,相当于壮族的三月三歌圩、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哭丧节等。以后随着民间信仰的世俗化和多元化——杂化,傩祭结合其它习俗向着地区民俗文化的方向发展。梁代民间的岁终逐除已经改为社火模样,并融入了佛教的元素。②其实,在现在的很多民俗中都还反应了傩戏的某些特有质素,由于地区的不同,每一种傩戏的演变,其中都有地方民族的特色在其彰显。
随着中原文化的迁移,其风俗自然也带到了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并且在各个民族的悉心培养和浇灌下,其固有的文化内涵得到了更新,艺术形态也有了新的发展。如湖南丰富的祭祀歌舞传统为傩仪增添了表演的成分,而驱傩内容也在民俗影响下向祈神还愿转化。③在清代关于傩戏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傩戏在湖南中部地区是相当的繁荣的。《松桃厅志》载:“自城市迄乡村,皆有庙宇,士民祁襄,各因其事……乡村皆然。”
到了近现代,傩戏已经形成了固有的艺术形式,基本上脱离了祭祀等原始民间活动,而成为一种民间的艺术形式,流传于乡野剧团,成为草根文学中的一大代表。最具有典型性的当数贵州的傩堂戏。傩戏是广泛分布各个地区的,主要有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山西、内蒙古,它的'形态也是各异的,有傩戏、师道戏、师公戏、队戏等。这些都是我们民间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之博大精深的见证。
二、傩戏之艺术形态
由于傩最初是用来祭祀驱鬼之用,所以它和巫的表演形式应该是有相似之处的。巫是远古人民交感思维的产物,它作为沟通人和神的中介,借助于语言和某种神力同神达到交流,传递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期待,同样的傩亦是如此。据《周礼。夏官·方相氏》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赏,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殴疫。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殴方良。”从这段话中可以推测出如下几点:首先,傩表演里有个重要的人物——方相氏。他头戴着黄金四目假面,身穿黑色的衣服,披着熊皮,手拿着盾牌和刀戈,推测可能和原始的兽图腾崇拜有关。
其次,方相氏身后跟着一百多人组成的傩队,在叶长海的《中国戏剧史》中被称为“侲子”。而它的目的也很显然,除了有驱逐疫病之外,在发丧的时候还有赶走邪恶鬼怪的作用。
到了汉代又增加了十二神,无怪乎,在戏剧界把傩的表演作为宗教剧的雏形,可见其还是具有相通性的。
而在现代,傩的艺术形态又发生了变化,可以说这一变化使得傩更接近于傩戏了。
在周涛的《中国民间文学概论》中,认为傩戏是面具戏的始祖。并且对湖南的傩戏做了较详细的介绍。湖南傩戏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傩戏中的“正本戏”,是巫师作法事中的程序之一。剧目有《发功曹》、《白旗仙娘》。二是小型戏曲,其剧本人物基本脱离法事,有了一定的故事情节。还有一类就是戏剧化程度很高的大型剧目,已没有了宗教仪式的明显痕迹。湖南傩戏四大本分别是《孟姜女》、《龙王女》、《庞氏女》和《大盘洞》。很显然,这些都是经历了岁月的沉淀而发展起来的,由于地区的发达程度不同,傩戏的作用也会有所侧重。
三、傩戏之文化内涵
关于傩戏中的文化内涵是相当丰富的,且众说纷纭,在这里只选取其中两种说法,略作讨论。
傩的出现和当时的社会状态是有很大关系的,史学界目前比较认可的一种观点就是远古时期,祭祀等仪式是非常兴盛,这是由于民众对整个世界不了解,一方面他们非常依赖自然界,可另外一方面却又十分畏惧自然界,在这种心态下产生了各种图腾崇拜,人们依靠这种信仰来求得心神的安定和食物的富足。这种观点认为中国文化是起源于太阳神的,因为太阳神能带来光明赶走黑暗,这些在考古学中也是有具体的例子来论证的。如在内蒙古阴山地区就有太阳神的图腾出现。而太阳神又是与太阳鸟分不开的,并且在不断演变发展中,太阳乌演变成一种鸾,而这个时候傩出现了,故有观点认为傩文化就是鸾文化。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傩是糯文化。因为人类的古文化经历了三个时代,分别是采集时代,渔猎时代和农业时代,而农业时代又是最伟大最先进的时代,考古学也认证南方人是农耕时代的首创者,而最早培养的又是糯米,而且傩与糯发音十分接近,并且农作民族也是崇拜神鸟的,这样一来这种观点把前面那种观点也包容进来了,故傩文化就是糯文化似乎顺理成章了。但傩到底是从北方发源而来还是从南部土生土长的,学术界对此还没有达成共识。考古成果表明,中原文化并不早于南方文化,中国目前所知有凭有据的能证明傩文化的最早的“太阳鸟符号“,却出土于湖南洪江市的高庙遗址。
四、毛南族之傩戏
毛南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分布在岭西地区,他们自称为“阿难”,意思是“这个地方的人”,是当地的土著居民。
毛南族的傩艺术从形式上来说有说唱、舞蹈、戏剧、音乐、木刻、剪纸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代表作品是《三娘与土地》。关于土地神,很多地区都有信仰。在湖南中部地区,有特定的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的生日,一般是在农历的二月初二,家家户户都会杀鸡,作为供品供奉土地,以求土地保佑。在每年的七月十五都会烧纸钱,求土地公公婆婆驱走妖魔鬼怪。从土地公婆的信仰可以看出,傩戏的发展和当地的风俗是脱不了干系的。
毛南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有山羊腿、张臂平转、起伏碎步、扭胯、左右摆胯,前后弹胯等。⑥毛南族的面具、服饰、民歌、器乐、道具等都是很有讲究的。有意思的是,它的道具特别多,有簸箕、竹子、花枝、斧头、扫把等,都是拿来就用,而且都和日常的生活用品有关,很多民间艺术都是如此的。如苗族的竹竿舞、踩虫舞。可以说,千姿百态的民间生活孕育了奥妙无穷的民间文学,使其在日常中得到滋润和丰富。在毛南族中,他们信奉的是现世报的鬼神,他们相信通过这么一个仪式可以传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并且能够使得心愿得到实现。他们认为傩舞就是与神共舞。神的舞蹈显得凝重,而有神秘的气氛,对神的敬畏,又似对内心的渴望进行的祈求。⑦
有关傩戏的价值,各界的学者都在对其进行各方面的研究,从现有的科研成果中我们能够大致的了解何谓傩戏,傩戏有哪些特征,它和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有着什么样的渊源。
注重修养勿忘八德-汉字道德原生态文化解读
汉字是我国众多民族共同创造的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其中融合着我国众多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可以说汉字的历史,就是我国民族的文化史.研究汉字可以挖掘民族的原生态文化,就古代“八德”形义的演变,对我们民族道德原生态文化做一些浅析与探微,以期与当代大学生共勉:弘扬民族道德文化,构筑心理道德长城.
作 者:梅松华 MEI Song-hua 作者单位: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分院,浙江,丽水,323000 刊 名: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12(6) 分类号:H028 关键词:汉字 道德 原生态 文化 解读 修养《“原生态”文化》语文阅读和答案
“原生态”文化,是指根植于某个地域并且反映当地历史人文特征、没有经过商业开发的文化形态,是自然界最初的、最原始的状态,其特征是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文化艺术领域的“原生态”即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典型的代表如音乐、舞蹈等。原生态的音乐声调古朴原真、嗓音鲜润婉转、高亢雄浑,让人们犹如听到了来自高远的天籁之音;原生态的舞蹈服饰绚丽斑斓、动作豪迈铿锵、舞步翩跹袅娜,将古朴轻松、厚重愉悦的乡野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示出原型化的乡土风貌。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语言。苗寨的山歌闪烁如祖传的银冠,蒙族的呼麦宽广如无垠的草原;一曲十二木卡姆,一书“山药蛋”,一嗓子信天游;那古朴原真的乡间俚语、原汁原味的山歌吆喝、节奏铿锵的翩跹舞步无不展现出各民族音乐舞蹈所独有的艺术语言。各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歌舞中独有的形体动作和节奏都构成了各民族原生态舞蹈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得让人获得返璞归真的快感。在歌唱领域中,要是没有正确把握各民族的语言,唱得再好,也不是地道的原生态民歌。用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来演唱,就是在强调原生态唱法语言上的特点,不然,就失去了原生态歌唱的意蕴。如:在劳动中所产生的“劳动号子”,在田野山间所产生的“山歌”,其语言韵调都有明显特点。
原生态艺术同时也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地方色彩浓郁。如:陕北的信天游;甘肃、青海、宁夏的花儿;蒙古的长调牧歌等;侗族大歌;彝族的'阿诗玛;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等。我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既有高山大川,又有丘陵平原;既有江南水乡,又有北方草原。许多地区交通阻塞,人迹罕见,这在客观上也为原生态艺术的保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许多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歌舞、音乐我们还是第一次欣赏到,令人耳目一新。这些原生态民歌相比传统的美声、通俗等,唱法更加丰富,更加有味道,也更能获得观众的喜爱。如:本届青歌赛上云南省代表队的原生态唱法选手纳西姐妹组合,以动情感人的《嫁女调》获得青歌赛第五名,很多观众都说,这个剧目唱得非常好,很有地方色彩,非常感人。
当前,民族文化正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许多文化现象正快速消失,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生存的土壤也正在发生变化。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受到现代文明的冲毁,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虽然目前原生态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原生态的土壤依旧一寸一寸地被吞噬,如何更好地保护原生态文化,避免原生态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冲击下变质,在不断发扬中消失,最终沦为一种表演,这是我们值得深思和需要理性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原生态文化的美需要我们去呵护,去尊重!而不要去排斥!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原生态文化中那种纯洁美!
7.下列对“原生态”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原生态”文化是一种文化形态,它植根于某个地域,反映当地历史人文特征,且未经商业开发。
B.“原生态”文化具有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的特征,是自然界最初的、最原始的状态。
C.“原生态”文化的特质在原生态舞蹈上有充分的体现:服饰绚丽斑斓、动作豪迈铿锵、舞步翩跹袅娜。
D.“原生态”文化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最典型的代表是音乐和舞蹈,它们是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
【解析】 D 项,原文是“典型的代表如音乐、舞蹈等”。
【答案】 D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各民族的原生态艺术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语言。如苗寨的山歌、蒙族的呼麦、节奏铿锵的翩跹舞步等,无不展现出各民族音乐舞蹈所独有的艺术语言。
B.在歌唱领域中,原生态唱法只要用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来演唱,就不会失去原生态歌唱的意蕴。
C.原生态艺术地方色彩浓郁,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而我国许多地区交通阻塞,人迹罕见,这在客观上为原生态艺术的保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D.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受到现代文明的冲毁,也许会像许多受到经济全球化冲击的文化现象一样快速消失。
【解析】 B项,说法太绝对,原文“就是在强调原生态唱法语言上的特点”。
【答案】 B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原生态艺术有着独有的艺术语言和地方特色,其他地方的观众会因为语言不通和民俗不同而很难接受它,更谈不上喜欢它、欣赏它。
B.原生态民歌因为唱法丰富,有味道,真实得让人获得返璞归真的快感,所以,相比传统的美声、通俗等唱法,更胜一筹,从而获得观众的喜爱。
C.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离开这块土壤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所以,对民歌手的精心策划、包装完全是不必要的。
D.目前,原生态文化生存的土壤正一寸一寸地被吞噬,如果我们不去想办法更好地保护原生态文化,那么,它最终会变质,沦为一种表演。
【解析】 A项,原生态艺术正是因其鲜明的语言特色和地域特色受到观众的喜爱;B项,“更胜一筹”错,主观夸大,原文无此意;C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且说法太绝对。
【答案】 D
文化全球化解读
人们对文化全球化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元主义者认为文化全球化是文化一元化,多元主义者则把文化全球化看成是不同文化间的`互动.我们认为,文化全球化并不意味着一种文化能够消融世界上的其它多种文化而取得王者至尊的地位,或者不同的文化会自觉放弃自身的生存空间而最终相互融合成一种单一的文化.相反,文化全球化意味着多元文化并存、交流、对话和沟通机会的增加,意味着由所有文化交响与合奏构建的文化百花园的出现.
作 者:王剑 作者单位:枣庄学院副教授,山东,枣庄,277160 刊 名:理论导刊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IST THEORY GUIDE 年,卷(期): “”(7) 分类号:G04 关键词:文化 文化全球化 文化一元化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
所谓民族文化旅游是指以民族文化为载体开展的.系列旅游活动.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有本民族的文化,可以很好的开发成旅游产品加以利用,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可以展示、宣传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实现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经济的良性互动.尤其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开展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是民族地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发展经济、扩大就业、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作 者:金毅 作者单位: 刊 名:民族论坛 英文刊名:NATIONALITIES FORUM 年,卷(期):2003 “”(10) 分类号:F59 关键词:★ 原生态发言稿
★ 弘扬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