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保护思考的论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小川樱花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保护思考的论文(共含1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小川樱花”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保护思考的论文

篇1: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保护思考的论文

1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

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体系庞杂,内蕴丰富,它将多种文化类型中的元素巧妙融合起来,形成了自身别具一格的特色,可谓博大精深[1]。首先,我国传统建筑文化非常重视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中国传统建筑的理念通常重视自然的意识与规律,在人、建筑物、自然、社会中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它不仅重视建筑本身的平面、空间布局,更重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与群体秩序[2]。其次,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讲求以人为本。最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着明显的秩序感和对称美[2]。

2国内外传统建筑文化保护及研究成果

2.1国内传统建筑保护现状

我国传统建筑的保护工作已初显成效。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中,还存在着一些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从建筑设计方面出发,传统建筑保护存在着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修葺时机掌握、保护意识尚不足;二是单纯追求样式仿古;三是在维护和修葺传统建筑中滥用现代建筑手法,简单进行勾线、粉刷涂料等,损伤了建筑本身的历史感和艺术风格等等。其次,从政策、组织的宏观层面来看,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不能准确地对于传统建筑保护与现代商业发展的比重进行判定,经常对商业方面重视程度更高;第二,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的系统性制度、法规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三,我国的传统建筑保护工作常常作为一项政府和相关机构的“任务”,缺乏群众层面的自发进行和广泛参与,这导致保护工作很难深入人心,人们的传统建筑保护意识也难以提升。

2.2国外传统建筑文化保护成果及经验

(1)国外传统建筑保护成果归纳。国外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第一,主要强调国家对于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的制度保证,通过立法并且不断对其进行完善。第二,强调政府在传统建筑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对政府的行为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同时要求其必须向大众提供传统建筑保护方面的相关信息、建议与指导,同时为保护提供一定的资助。第三,更加重视引导民间组织和个人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激发民间组织与个人的对建筑文化保护的意识,让民间组织自发地投入到建筑保护中去,让民族保护意识融入个人生活。

(2)国外传统建筑文化保护工作的启示综上所述,西方,尤其是欧洲在传统建筑文化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因此,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从国外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中获得众多有益的启示,其中可借鉴的方面主要集中在政策组织层面。首先,对于传统建筑的法规而言,尤其是地方颁布的法规,需要与国家整体的保护法规相结合,构建一个完备的传统建筑保护体系。其次,必须充分重视的是对于保护机构的资金保障。不论是针对地方、组织还是个人,要提高传统文化保护的具体效率和成效,不能离开资金的`保障与支持。最后,对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的法规与文件制度必须有操作性。我国各地现在保存较完整的建筑数量及其遗留状态产生了很大的差异性,国家与地方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法规范围相比较之下,地方性保护法规则更具广泛性与应用性,并且在实际的保护工作当中更注重全局,且能够更加灵活地操作。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国外在传统建筑文化保护工作中,在个人的微观层面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部分,比如注重个人文化素质的培养以及对于民间自发保护组织的支持等。

篇2: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保护思考的论文

3.1我国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传统建筑保护的法律法规

不仅需要设立法律条文对传统的标志性建筑进行保护,而且还需要对具备传统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如民俗村落、传统房屋等古老建筑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有助于城市建筑在整体建设与规划过程中能够依据法律法规展开保护工作。

3.2地方政府与民间组织加强管理保护。

在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进程中,需要当地政府与其民间组织的通力配合,进而加强传统建筑的管理保护工作,完善地方的传统建筑保护机制。在地方政府与有关的民间组织的倾力配合之下,为使传统建筑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可对地方区域的房屋改建、城市建设、保护资金等规划方面进行可行性的评估与测定。

3.3在设计中注意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在城市建筑的规划与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并对其进行文化传承。建筑师需要摆正对待传统建筑的态度,以发展的眼光深入地对其进行研究,在自己的设计当中吸收更多的民族文化精髓,借鉴优秀的建筑经验与范例,争取做到将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进行相互融合,在符合现代欣赏标准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保护与传承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

3.4吸取其他国家建筑文化保护的成功经验。

在看到了当今其他国家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措施,我们应该在认清了我国传统建筑的保护现状后,参照其他国家的先进、成功的建筑文化保护经验,来丰富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保护工作。此外,必须要认识到一点,在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成功经验的同时,要保留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色。

篇3:建筑文化探讨论文

建筑文化探讨论文

1岭南建筑的建构特征

岭南的绝大部分地区位于亚热带和沿海区域,冬暖夏热,夏季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度大、气候炎热、空气潮湿、雨水充足、台风频繁、每年的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多数发生在岭南地区。因此岭南建筑的内部地面普遍比外部地面高,墙脚多数采用青砖、石块或具有防水功能的材料建造,以防洪水,房屋的布局也比较密集,屋顶层采用砖或其它材料压紧加固,防止台风的侵袭,造成建筑物的损坏和人员伤亡,对于富裕的家庭使用青砖楼房,或者加厚墙体,达到防水、防风的效果。岭南许多地区靠近沿海,古时海盗出入频繁,因此这些地区建筑不仅要具有遮风挡雨,满足人的居住功能,而且还要有抵抗外人侵犯、偷盗的防御功能。例如广东省开平市的碉楼是具有明显防御功能的建筑,这些建筑有许多传统和其它原因所建,但建筑的结构和设计无不体现其防匪、防盗的特性,开平碉楼现存共有1833座,每座碉楼风格各有差异,但有许多共同点,即门窗窄小,铁门铁窗,墙体较厚,材料坚固,易守难攻,墙体四周设有枪眼,人们通过枪眼可以对碉楼四周进行了望和控制,古时的碉楼一般配备枪械和铜钟等防卫装置(见图1,图2)。

岭南地区毗邻港澳台,海上交通便利,国际商业贸易来往密切,进出口商品频繁,自古经济就比较发达。所有这一切都给西方建筑文化的引进创造了条件,不少岭南地区的城市,如广州、厦门等地出现了西方建筑与岭南建筑相融合的产物,即“洋楼”“骑楼”等。这些楼一般是楼上住人,楼下商店,往往两排“骑楼”对面而建,形成街道,形成长达几百米乃至上千米的商业长廊,为业主提供经营和居住的优良条件,为顾客和行人营造了舒适的通道和购物环境(见图3,图4)。这样的建筑模式延申到现在,普及到乡镇,扩展到工业。我国现代的工业园区,专业镇和新农村建设等建筑小区,一般都是类似这样的建筑群。它是西方建筑文化与我国建筑文化,是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是城市建筑文化与乡村建筑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2岭南建筑的技术风格

岭南建筑一般都坐北朝南,既有利于夏季的通风采光,又有利于冬季的保暖。平面采用条形,多间房屋并列组合,前面设有敞廊,遮阳板或屋檐,以遮阳挡雨,同时也方便用户行走。为防止潮湿和雨水浸没,多采用石柱础、高柱础及石梁。岭南地区雨水多,地处有山、有水、河流小溪交错复杂的位置,加上人多地少,耕地资源比较紧张,许多建筑都集中建在小山坡、丘林地带,居高而下,分排建设,一个山坡形成一条自然村。村中房屋多为单层,屋顶为金字塔形,以泻雨水。在建材选择方面,一般采用泥砖、青瓦或青砖。有些富裕家庭,为防止偷盗,采用加厚墙,其厚度甚至达到1m以上,用砂、泥、灰捣固,非常坚硬。在山区,为不占良田,房屋多建在山腰。岭南建筑的平面布局除了条形,还有方形和圆形。客家的围龙屋,是典型圆形布局建筑,以广东梅州地区最为常见。这种建筑由多围建筑群组成,每围由许多相连单间屋向内作一半圆形状,像半月牙形,围屋前沿有一禾坪和池塘,建筑物与池塘组成一个圆形的平面布局,这充分体现了客家建筑的围合性和向心性文化(见图5),据4月15日报导,仅梅州市现有客家围龙屋总数2万余座。客家的“土围子”和“小城堡”式建筑是典型的方型建筑(见图6),这些建筑墙厚1m以上,屋高10m多,具有十分强的防御功能,墙体采用“三合土”技术,以筑土形式营造,再用砂灰批档墙壁,以防雨淋。这些围合性建筑一直传承至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有许多建筑已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但在岭南山区的乡村,依然还有许多这样的建筑群,这是客家建筑文化传承至今的结果。岭南地区江河多,海岸线长,许多以捕鱼谋生的渔民,长期生活在船上,以船为家。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解放以后,在政府的关心和组织下,他们在海岸或江河岸上,修建房屋,移居陆地,这些房屋矮小,形状似船,屋顶为弧形,人们称其为“蛋家”。为防止台风和水浸,这些房屋用木板和金属板建成,一家一间。岭南建筑的内部平面布局是灵活多样的,是根椐家庭成员情况来确定,除条形布局以外,还有中轴对称院落布局,这种布局类似北方的四合院,中间为天井,四周分别居住几个小家庭,这种布局有利于通风和采光,有利于家底成员的沟通和照顾,也有利于防止外人的'干涉和偷盗。

3岭南建筑生态景观

岭南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对各种植物的种植和生长都十分有利。因此,岭南地区家家户户的周围都有园林、池塘、河流、田野等形成的生态景观。许多人相信风水,认为好的住宅应背山,面水,位于缓坡(背玄武,前朱雀,左青龙,右白虎之地)。因此,屋的前方常建有池塘,池塘边种植树竹,两者融为一体,形成与房屋不可分割的自然景观。池塘既是风水组合的一部分,又可供农田灌溉,村落消防,气候调节,这都给村庄带来了勃勃生机。夏天从南边吹来的凉风经水面,穿竹林后,吹进住宅,使屋内空气清新凉爽。南方的村落很少修建围墙,而是利用竹林,尤其是带刺的竹林,围成的天然屏障作为防御实体,同时还可遮档台风,防止台风对房屋的侵袭(见图7)。村落进出口或公共地方,往往都种有参天古树,有些古树旁边修有土地庙,逢年过节,人们便来供奉。村民住宅的旁边,通常设有大小晒场,这些晒场不但是村民晒谷的场地,还是村民的活动场所。每逢炎夏傍晚,男女老少,一起来到晒场,聊天乘凉,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岭南有些客家村落门前都设有一个数平米的空地,用来立桅杆,每当家中有人获得功名,就在桅杆区立一根长15m左右的桅杆,上掛功名旗,这也构成了客家村落的一独特景观(见图8)。由于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一般很少荒山秃地。到处都是四季常青的绿色环境,每个自然村就象一座园林,有果树,竹子,芭蕉……翠绿的海洋中,点缀着灰白的房屋,十分雅致。即使是烈日炎炎,室内也很清凉,村庄的外围是稻田,农作物随着季节变化,与村庄相互衬托,呈现出一片迷人的景象,即使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的出现,村落间出现了高楼大厦,但是那种传统的生态景观文化还是十分浓厚。

4结语

岭南建筑文化充分体现出岭南人民的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是岭南地区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岭南地区的建筑必须要传承传统建筑文化,吸收全国乃世界建筑文化的优点,实现美好的居住环境,逐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环境。

参考文献:

[1]唐孝祥。近代岭南建筑文化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0~64)。

[2]谢志英,宋晓云。岭南建筑文化探析。河南建村。。2(13)。

[3]王琴。,惠州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探讨。高等建筑教育。2008。4(60~62)。

[4]张国雄。试析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10)。

[5]朱丽娅。碉楼建筑研究。现代商贸工业。。1(280~281)。

[6]王颂等。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观。小城镇建设,12期。

[7]杨豪。从城堡、土楼、围龙屋看客家建筑文化。江西食品,1期。

摘要:岭南建筑体现了岭南人民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传统,是我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岭南建筑的建构特征,技术风格和人文景观出发,分析了岭南建筑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关键词:建筑文化;岭南建筑;碉楼;骑楼;围龙屋

篇4:建筑文化论文

学校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策略研究

摘 要:高等学校建筑文化是建筑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教育属性,是建筑学、文化学和教育学的有机结合。具言之,它就是指高等学校建筑群体及其周围空间所体现的形态设计、布局功能、意蕴风格,寓意价值等及人们对此的评价、欣赏、情感归属等文化因素的总和。高等学校建筑文化传承是联结学校历史与未来,并让学校焕发出生命力的一门科学、一门艺术、一项技术,更是一项事业。对这个问题的思索体现着包括建筑师、教育家和全社会公民在内的理智品格、历史责任、决策勇气与生存智慧。

一、学校建筑文化的传承策略

1.加大建筑文化的建设力度

提高建筑文化在校园文化文化建设中的地位首先应取得政策与立法方面的支持。在集合专家学者意见和公众动议的前提下,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出台法律法规,明确学校建筑的方针、原则、方向,确定高校建筑的文化尺度,研究保护与创新、发展与继承之间的关系,促进学校与社区协调发展,突出区域特色、营造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立法研究。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在营造绿色校园、人文校园、科技校园和数字校园方面进行深人调研,开展实证研究,并且进行政策分析和专家咨询,召开听证会,听取各方意见,出台一系列“办法”或“条例”,立足今后几十年的发展,要加大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和公众性,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其次要取得专业人员的支持。建筑业作为一门高度专业化的行业,在技术等方面具有着严格的指标要求,学校建筑及其文化传承必须求助于专业人员。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做法是政府与某些建筑设计者和施工者长期合作,而这些合作者都是洞悉社区文化、教育特点和建筑知识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可以说这种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2.重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学校建筑文化传承的原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方向性原则。学校建筑文化建设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使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的有机结合,以此体现教育的方针与发展方向。二是整体性原则。学校建筑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因此,要从总体上对现代高校建筑文化建设进行规划,做到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相结合,课程文化、网络文化建设和学校其他文化建设相结合,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建设相结合。三是主体性原则。学校建筑文化本质上是师生文化,学校师生既是学校建筑文化建设的设计者、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和实践者,因此应突出学生与教师的主体地位。四是选择性原则。现代学校建筑文化是一种开放性文化,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这样复杂的社会文化,学校建筑文化建设应取其精华,将其内化为特定的学校建筑文化内容,形成富有个性的文化系统,并不断调整、充实和发展,以适应社会文化的时代要求和现代学校建筑文化主体的内在要求。

3.重视建筑文化传承的基本技术

建筑文化传承具有一些基本技术,比如复古技术、仿古技术、移植技术、融合技术、局部保留技术、典藏技术等。这些技术是建筑文化传承的最基本的条件。当前,我国教育快速发展,学校建筑的发展体现为新校舍的建设和旧校舍的改造,能否在这些建设中很好地体现高水准的文化是一个关键。

二、学校建筑文化的创新策略

1.提高学校建筑文化创新意识

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学校建筑文化也是如此。学校建筑文化的创新首先应该具有超前的创新意识。因此,作为管理层的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相关部门在发展学校建筑之前,不能简单地以拿来主义进行操作,应加大对发展方案的论证,集思广益,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历史、特色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2.丰富学校建筑文化的内涵

首先,学校建筑应是对学校历史文脉的提炼。空间环境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其各种形体要素所涵盖的文化意义经过历史的积淀,逐渐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历史文脉。学校建筑作为反映或记载人类历史文化表现的一种形式和校园环境中重要的景观语汇,尤其是纪念性的建筑,往往体现了该校的历史、文化和风格,是学校精神的标志,也是历史进程的缩影,述说着一个学校的过去、现在、未来。其次,学校建筑在校园环境空间构建和文化引导的作用。学校建筑可以增加校园空间的凝聚力,作为校园特定空间标志性景观因素的同时也是校园环境空间的重要节点,它使校园具有清晰的空间结构,人们在其中获得一种归属感。这种传递和体验不需要借用外力的强迫,而是以一种自然、巧妙、和谐、潜移默化的方式予以述说。再次,校园建筑可以提升校园文化品味,提高学生人文和艺术素养。学校建筑以其突出的视觉艺术效应即艺术性和文化内涵集中反映了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或历史背景,赋予校园艺术的美,更丰富了校园的人文气息,提高了校园的文化品位,彰显着学校独特的灵魂和理念。因此,在学校建筑文化的发展中,应重视学校建筑文化的内涵。

3.突出学校建筑文化的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构成同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建筑文化,尤其是高校建筑文化,由于作为主体的学生和教师更能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文化知识的发展水平与方向,是时代精神的凝结,因此,学校建筑文化的创新应注重反映时代精神。

4.突出学校建筑文化的地域特色

一般来说,地域性是文化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一个区域的建筑具有地域性特征,一个区域的人文同样具有地域性特征,建筑作为有生命力的一门科学、一门艺术、一项技术,由其衍生的建筑文化也必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而区域就是培育、生长建筑文化的有生力量。因此,学校建筑文化的创新也应充分融合和显现地域文化特色。

三、学校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紧密和我国学校建筑的不断发展,考古和史学的发达以及利用各种艺术信息资源的可能性增大,对于每个社会单元和个人来说,可供选择的建筑文化不断增加。这同现代社会的多样化和多元化交织在一起,形成极其丰富的文化格局,在众多的选择中,打破了一元化的局面,多种多样的建筑流派和建筑思潮层出不穷。作为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交互的建筑文化,其未来必将是数量众多,风格多变的。世界范围内必将是新建筑类型和新建筑结构形式不断涌现,同时一大批具有相当水平的建筑师将登上建筑舞台,载入建筑史册,作为一个新阶段的标志。

学校建筑作为特殊的建筑文化体系,与其他公共建筑比较而言,更应体现文化性。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本质上来说凝结着历史和未来,而学校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是建筑文脉延续和升华。

总之,学校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是联结学校历史与未来的、让学校唤发出生命力的一门科学、一门艺术、一项技术,更是一项事业,对这个问题的思索体现着包括建筑师、教育家和全体公民在内的理智品格、历史责任、决策勇气与生存智慧。

篇5:中欧传统建筑差异及文化成因论文

[摘要]从传统文化入手,分析了中欧传统建筑的若干差异及其文化成因,并对目前的国内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做了简要分析。认为发掘本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优秀内核并吸收外来建筑设计的优良因子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建筑设计;中欧建筑;传统建筑

1前言

作为设计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门艺术,建筑承载着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积淀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当今各国频繁的文化交流致使建筑风格的分界线不再一如既往的明确。因此只有追根溯源,回归传统建筑文化的对比,方可探寻出各国建筑文化的精髓。中欧建筑正是世界建筑之林中的两大代表。中欧传统建筑在材料使用,色彩选择,美感效应,建筑理念诸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然而,导致这些差异的根本成因可以从中欧两地的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中找到答案。时下,中西方建筑设计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是一大趋势,两大民族间的建筑文化比较,交流将会为设计师们带来更为广阔的视野,同时激发其创作灵感。本文将对中欧传统建筑的差异进行简要分析,并从自然成因与文化成因两方面阐述形成差异的原因,同时为国内建筑设计者们提出少许建议。

2中欧传统建筑设计差异的分析比较

中欧两国在历史文化,地理条件,文化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正是这些不同导致了中欧传统建筑在外在与内涵两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2.1建筑外在的差异

2.1.1建筑色彩的差异

从对颜色的喜好上来看,中国人视红色为兴旺、发达的象征。因此以往的建筑者们多将建筑装饰为红色。鲜艳夺目的颜色暗示着国家的繁荣昌盛。而欧洲传统建筑则以灰、白、蓝为主色调,外表的低调朴素暗涌着一种对朦胧美、理智与冷静的追求。

2.1.2建筑选材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体系。木材的质轻,和缓在适于横向延展的同时在造型上彰显出曲线美与生动的气韵。不同的是欧洲传统建筑以石为主要材质。石质的建筑高耸入云、造型厚重。各式各样的柱式便是其建筑的主要元素。中国传统的砖木结构适用于个体生活,往往由居民的经验与巧思所得。而欧洲传统建筑中则融入了精密的力学知识,例如宽广的教堂足以容纳上千会众。

2.1.3建筑布局的差异

从建筑布局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建筑多为建筑个体在同一平面上铺展开来,最终组合而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追求一种空间上轴线的对称。中国人通常将建筑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庭院与走廊的结合正是中国古建筑中常见的一种设计。它体现着人与自然的交融,传达出含蓄,严谨的建筑性格。然而欧洲古建筑布局无时无刻不凸显着单体的艺术效果,空间上轻盈的垂直线贯穿于整体,高耸突兀,犹如飞腾的火焰,体现出公民们对神灵的崇拜,对天国的向往。例如在巴黎圣母院中的布局中运用到彩色玻璃窗画、罗马柱、水晶大吊灯等元素,每当光束投射入圣殿,烛光、苍穹与圣坛营造出神秘的氛围,使信徒们心中产生一种模糊的崇敬感。此外,建筑者们还重视几何构图,强调建筑的宏大雄伟。在城市布局上与中国的中轴对称截然相反的的中心放射状,渲染出自由的,开放的氛围;显示出城市强大向上,生机蓬勃的精神风貌。

2.2建筑内涵的差异

2.2.1建筑美感效应的差异

建筑的美感效应暗示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中欧不同的文化内涵带来了两地传统建筑不同的美感效应。从观摩鉴赏的层面看,中国传统建筑更适用于“游览”,欧洲的传统建筑侧重于“观望”。置身于中国的建筑中,情随境迁,感受各种细节的精雕细琢,游走于虚与实之间,领会建筑中蕴藏的神韵。身处欧洲,可将古建筑们视为一件件独立的雕塑作品,感受其孤立的空间氛围,特有的灵魂。建筑的美横冲直撞般暴露眼前,面对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客体将不由自主的萌发一种“朝圣”的心理,似与“上帝”在对话,华丽的美中透露着一丝丝浪漫的人文情怀。

2.2.2建筑理念的差异

文化底蕴深深根植于民族建筑之中,最为直接地反映在建筑理念上。中欧两国在传统建筑设计上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理念。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本着“人本主义”的理念。早在封建社会,儒家学派对建筑设计理念就有着“建筑兼具物质性与精神性”这样的表述。在这一哲学理念的指导下,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人的体验胜过物的自我表现,建筑的生活气息与理性实践的精神得到了发扬。此外,“与自然和谐统一”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之一。古人们视建筑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中正纯和”“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的观念因运而生。与中式传统建筑相比,在一直以“神”为中心的欧洲艺术观念中,建筑设计与雕塑设计为同一性质的艺术。欧式传统建筑以“创造静态美”与“以人观物”为主要设计理念。一所建筑的设计与雕琢一件美术品的视觉要求是统一的。

篇6:中欧传统建筑差异及文化成因论文

中欧传统建筑设计在色彩、选材、布局、建筑理念等方面存在着些许差异,而这些差异的成因都可以从中欧两者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中找到答案。

3.1自然成因

3.1.1自然资源差异

中式传统建筑以木为主要材质。为什么古人会选择木作为建筑的主要材质呢?第一,中原地区发达的林木资源便于工匠们就地取材,且远比石材丰富易得;第二,相对石材,木材具有更强的可塑性。第三,木材的灵活性高,适应性强,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能,可以广泛适用于各地区不同的气候。欧洲传统建筑在形式与结构上与我国有显著的区别,即石质结构。首先,欧洲文明起源于希腊人所生活的地中海地区,那里的主要地形为石头山,石头山上很难生长出高而大的树木。其次,相较于木材,石材坚固性更强,易于防守,不怕火攻。这也合理解释了为什么在中世纪战乱频繁的欧洲,重要的城池都是石质的堡垒。再次,石头冷的调性也迎合了欧洲人崇拜上帝的心理。

3.1.2气候差异

气候在自然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地理环境的塑造产生巨大的影响。中欧两地不同的气候条件使两国人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性格和思想,也正是这一点造成了双方传统建筑的差异。季风气候是东方民族的主要气候,雨热同期,土壤肥沃,冲积平原面积较广,便于灌溉,光与水土组合良好,这确保了自给自足农耕生活的稳定有序,造就了古人们自然无为、温顺易养的性格。于是,平和、含蓄的风格常见于中国传统建筑中。与东方民族相比,古代欧洲地中海气候的冬雨夏干致使土壤贫瘠,水土组合欠协调。海上生活环境的恶劣使人们常要与狂风巨浪斗争。这也遂之造就了欧洲民族爱于拼搏,竞争的性格与“天人二分”的思想。这种文化观念反应到建筑风格上便是极端,突兀的。

3.1.3内陆文明与海洋

建筑可被视为一种精神现象,而精神现象与时空观是密不可分的。内陆文明与海洋文明造就了两个民族不同的时空观,即时间意识与空间意识。身处内陆的东方人在冲积平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人们对四季变幻的依赖使自身产生了强烈的“时间意识”。而古希腊地形多变,岛屿众多且互不联续。这种独特的空间分割的地理景观无形中孕育了欧洲人强烈的“空间意识”。海洋环境的'恶劣使得居民们常要应对自然灾害,使他们的空间布局,地理方位感十分强烈。

3.2文化成因

3.2.1宗教观念

中欧两国传统建筑的差异也受着不同宗教观念的影响。古代中国人宗教意识淡薄,对宗教信仰往往伴随着功利色彩。中国传统的宗教建筑采用的多为民间与官式建筑的模式,与封建时期的其他建筑区别不大。这表明了中国传统的宗教建筑本着“以人为中心”的文化观念。在古欧洲,“宗教入世”的观念盛行。重要建筑如“哥特式教堂”座落在城市中,反映着人对上帝的膜拜。“尖峭、高耸、光怪陆离”的装饰风格呈现出意境的空灵。建筑形态的垂直向上,暗示着建筑设计师们对宗教美、崇高美、终极美的歌颂,对天国文化的向往。

3.2.2政治观念

建筑好比历史的一面镜子,它真实地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化,政治,思想。欣赏中欧传统建筑,要从政治文化的层面去体会与把握。皇权至上、等级森严是中国封建政治文化的主要特点。思想传统,生活方式变化幅度小则是封建社会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然而这些也同样被反映到建筑上来。我国古代建筑基本维持秩序井然、轴线贯通的布局风格,数千年保持着整齐统一的风格。居民的住宅也会根据其社会等级的高低而有所不同。一户人家的社会地位会由其住宅屋顶的形式、台阶的高低、面积大小可想而知。而欧洲传统政治则呈现出自由民主的风格。古希腊建筑亲切明快,伴随着大面积的广场,城市布局表现出同心放射状。在这种环境下,公民们性格开朗,过着自由的生活。

3.2.3价值取向

中欧两者的政治观念从根源上影响了公民的价值取向,促使了两地建筑风格差异的形成。简言之,中国传统建筑重视整体,和谐,欧洲传统建筑注重个体的差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人际关系靠血缘来维持,文化自然表现出群体意识。作为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没有强权,海上贸易的繁荣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认识到个体的价值,于是表现出个体意识的文化本原。中国建筑注重群体组合的美,家族式的四合院在中国传统社会十分盛行。此外,客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必备元素。作为会友接客的重要场所,客厅饱含着浓浓的人情味,是“人和”这一理念的重要象征。相反,古欧洲建筑富有意识形态色彩。古代的设计者们利用建筑赞颂时代或暗讽现实。建筑可以创造优美也可以寄寓文化。建筑常被作为一种观念性、内在性的事物。

4中欧文化交融中的中国建筑设计

21世纪中国建筑文化与国外建筑文化发生了比以往更大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当下,文化发展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化问题。然而,建筑与文化存在着血缘般的关系。因此,建筑更不能脱离文化语境。好的建筑既不能脱离自身的文化传统,也不能排斥外来建筑的信息。

4.1国内住宅设计的欧化现象

如今,随着国际间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外建筑师合作设计的机会史无前例地扩大。随之而来的便是对于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取舍。然而,全盘西化或单纯本土化的建筑设计已不再适应如今的城市生活。目前,国内居民住宅的欧化趋势正是建筑设计缺乏本土文化的一大表现,同时这也是新一代建筑者需要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的建筑师在对过去几十年建筑的思考与批判中,将中欧建筑文化融合,创造出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例如上海经贸大厦在美国芝加哥SOM事务所与上海建筑设计院共同完成的杰作;在庭院中,西式残墙断柱与中式白桥共存。而如今,国内居民住宅出现了欧化的趋势,在很大程度上缺乏民族文化内核。新一代的建筑设计师应从中欧传统建筑的对比中发掘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开发出一条可以更好的融合中欧建筑风格的道路。

4.2中欧建筑在客观规律中的融合与创新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发展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建筑不可能脱离传统文化而发展。即使在西方文化席卷全球的今天,对于建筑设计文化的对比与整合是十分有必要的。将中欧传统建筑文化两者进行对比将有助于国内的建筑工作者们发掘两国文化中优秀与合理的内核,推动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延续发展。然而,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绝不能只是沿袭大多固定的建筑式样,而是应注重对于民族文化更为深层次的思想诠释。在这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建筑工作者们要用更为包容的胸襟与豁达的心态看待一切外来的建筑文化,正确处理好本民族与其他民族间的建筑文化关系。

5结语

建筑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中欧传统建筑在外观与内涵两方面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的形成都可以从文化上找到答案。如今,电子信息技术全面普及,新技术、新材料在世界各地的建筑中被广泛采用。但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建筑更多还得依靠设计者的思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建筑文化格调的趋同是值得反思的大问题。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着自己特有的文化特征以及累积多年的民族情感,建筑工作者们应尊重它们并融入自己独创的特色。融合与发展是当今建筑设计的一大主流,然而盲目的移植或排斥外来文化都是不可取的。一名优秀的建筑设计者应正确处理好本民族建筑文化与外来民族建筑文化之间的关系,自觉发掘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核,吸收国外建筑设计的优良因子,推动建筑设计的发展。

作者:马晨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谈炳和.从中西建筑风格看中西文化之异同[J].当代建筑,2007,(5).

[2]王丽萍.中西建筑人文主义比较[J].山西建筑,2008,(3).

[3]刘金祥.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近现代建筑的影响[J].南方论丛,2013,(3).

[4]李昌勇,张玉潇.论中西建筑美学的视觉差异[J].大家,2011,(14).

[5]苏生文.赵爽.石头与木头-对中西建筑文化的比较认识(一)[J].文史知识,2008,(8).

[6]郭鹏飞.中西建筑及其文化背景的异同初探[J].南方建筑,2006,(12).

[7]胡云杰,梁钢强.从文化内核浅议中西建筑文化[J].华中建筑,2008,(8).

[8]修贝贝,刘福智.浅谈不同自然观对中西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J].山西建筑,2007,(26).

[9]李晓丹.17~18世纪建筑文化交流[D].天津大学,2004.

[10]袁忠.匠师文化及中西建筑文化心理比较[J].华中建筑,2005,(1).

篇7:传统建筑保护英语作文

传统建筑保护英语作文

These days, different ways are being taken to protect cultural identity. Obviously, not only is much contribution made to maintain old houses but also rules of laws associated with cultural protection are changed for the better. Some people even say that new buildings are right to be set up in the conventionalway. I seem to be one of opponents who believe that the action can be unsuitable in our world.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is that most of traditional buildings, in my nation, that offer provide few rooms can hardly hard to meet the demands for housing as increasing numbers of people pour into the city. Compared to before, todays population has doubled and even trebled, which puts seriouspressure on housing supply. As a result, new buildings must be substituted for old ones that have more efficient utility, even for some old buildings that have been damaged seriously.

No doubts that building or maintaining traditional buildings is very essential to raise art sense and increase choices of peoples housing. Plus, these old houses are believed as very important resources to attract international visitors. However, the proportionof traditional houses has to be under control, and otherwise the housing of citizens is badly affected.

Overall, my view is that cultural identity is so preciousthat more efforts and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but carefully. The excellent tradition helps with deep understanding of history, and educates youths. Nevertheless a simple and recklessbehavior. that new buildings are built in a typical way does more harm than good in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being.

篇8:我国古代建筑论文

我国古代建筑论文

一、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与世界其它建筑形态最基本的区别是木结构,是世界上惟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

中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木结构建筑遗址在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已有七千年。据考古发现,在300平方米的范围内,最少有三栋以上的干阑式建筑遗迹,其中一座长约23米,进深约8米。木构件建筑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多构件上都有榫卯,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已发现的最早的遗存。如果我们把河姆渡文化出土的榫卯木结构建筑遗迹当作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真正”起点,那么,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已经有七千年的历史了。

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建筑主要分为抬(叠)梁式和穿斗式两种。另外还有井干式,但它不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只在一些林木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出现,如云南。

抬梁式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的主要形式,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建筑结构形式。穿斗式构架用料较少,建造时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屋架,然后竖立起来,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因此,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时代采用穿斗式构架的民居。这些地区有的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采取将穿斗式构架与抬梁式构架相结合的办法:在山墙部分使用穿斗式构架,当中的几间用抬梁式构架,彼此配合,相得益彰。

木结构的建筑几乎都是有一定的制作规范。宋代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一书中包含各种“作”(大木作、瓦作等)的制度、工限、料例三个主要内容以及有关附图,系统地说明了当时建筑的分级、结构方法规范要领。书中提出“以材为祖”的材份制,即以与建筑规模等级相应的某一尺度作为建筑的空间尺度及构件尺度的模数。这是建筑体系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这种模数制度或比例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只是表现形式有所变化。清工部《工程做法》记载了这一体系的最后形态——斗口制。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体,它的基本艺术造型特点来自结构本身。中国建筑的起点是以间为代表的房屋,宫殿是房屋的扩大,它本质上并没有变化,只不过柱子更高、梁坊更长、间数更多而已。

二、大屋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

将中国古代社会和世界上其它古代社会作比较,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大一统”。而对于中国古代建筑来

说,则是它的“大屋顶”,这几乎是一个历史奇迹——“大屋顶下的大一统社会”。因为,在所有的中国的古代建筑中都可以找到一个最基本的形式特征——人字形的“大屋顶”。

中国任何类型的建筑都是由民居住宅演变过来,它是以增加重复单位来解决人所要求的尺度和规模。其基本外形都如一个篆书“人”字形,即双面坡的屋顶。通用性成为中国古代建筑构成的基本法则。大屋顶,这个人字形的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明显的特征。

不管是殿、堂、厅、轩、馆、楼、阁、榭、亭等称呼的建筑,还是方的、长方的、圆的.、角形、扇形、一字、凹字、工字、田字等组成的平面;或是三合院、四合院或像故宫一样的建筑群体;无论是住宅,还是宫殿,或是庙宇、寺观;无论是悬山、歇山、硬山或庑殿、卷棚,还是单檐、重檐、丁字脊、十字脊,大屋顶可谓万变不离其宗。站在景山顶向南望去,紫禁城一片金色的屋顶,它虽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高有低,但总体上形式统一、规整,这就是“大屋顶”。三、四合院——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

中国人对内向型封闭空间的习惯要远大于对外开放式空间的习惯。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了以“合院”为单位的封闭性的组合体,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上的群体组合,构成了独特的空间形式。

四合院的布局方式早在殷商的建筑遗址中就可以看到。而到了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相当完整的四合院布局。到了汉代,这种四合式院落的发展就更为普遍了。我们从隋唐时期绘画、明器中可以看到这种前堂后寝的四合院式宅第。宋代对这种四合院布局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在厅堂和卧室之间形成了“丁”字形(或“工”、“王”字形)的平面,堂寝两侧有了耳房或偏院。元代四合院目前虽无实物,但在元大都旧址上发掘出来的后英房元代住宅遗址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这座遗址所反映的院落布局,它与近现代北京的四合院十分近似。到了明清时期,四合院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而北京的故宫就是由许多大小不等的四合院组成的。

由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以及方位的不同,从空间组合来讲有大四合院、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四合院是个统称,也可以称为“合院”。这种围绕一个中心空间(院子)组织建筑的形式的形成,是人类在从自然环境向人工环境过渡中所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需要。这种用高墙封闭的空间(院子)是一种外界环境与室内环境之间的过渡,这种布局原则不但适应了人们在生活上的实际需要,也符合人们思想上既要安全又想亲近自然的要求,并满足了我国封建礼制的精神需求与生活的功能要求,因此合院的建筑形式成为中国建筑中最典型的布局方式。

在生活空间上,民居建筑“有宅必有院”的“院”是其精华所在,建筑内部的内庭院空间,使整体建筑形成多进式格局。在中国式庭院中,院门关起来,就是自己的,门外始终是别人的。讲究的是私密性、安全性,而不是对外开放的格局,这就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特色,南方北方都是这样的。四合院虽小,但却内外有别、尊卑有序,讲究对称。大门一般在南向,其形式分为屋宇式。大门有门屋;或为墙垣式,就是直接在墙上开门。其中以屋宇式的大门为贵,依房主地位分3、5、7间,间数越多,则房主地位越高。

结语

大道至简——最复杂的问题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来概括。“木结构”、“大屋顶”、“四合院”,这九个字可以

代表中国建筑的全部特征与面貌——这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意匠,这是对中国古代建筑最精练、最精彩的概括。

篇9:浅谈我国建筑工程技术论文

(1)高技术发展。建筑工程涉及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它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住房,而是结合了堤坝建筑、公共设施建筑、桥梁建筑、道路建设等于一体的建设,建筑涉及的领域覆盖了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建筑的原理及方法,对于社会类问题也要进行考虑研究,同时,对于建筑行业工作者而言,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较高的专业技能。

(2)智能化发展。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人们越来越注重智能化的发展,于是,建筑工程通过与计算机的融合,在建筑行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智能建筑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等加强安全系统的调控,为提高自动化水平,科学技术与建筑工程技术相结合,达到智能化发展水平,例如:电梯里安装了监控系统,在室内安装智能化系统,用来控制开关亮度及室内温度等。智能化的实现使建筑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为建筑工程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同时在建筑行业中占据了不可撼动的地位。

(3)绿色建筑。伴随社会的不断进步,污染现象逐渐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污染随处可见,建筑工程可以通过绿色建筑技术,降低对环境的伤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环境资源,发挥到节能环保的作用,通过控制污染现象的不断加深,建筑师们不断寻找新方法,以节约能源、消减污染为目的,开辟绿色化、无害化新途径,绿色建筑在发挥其正常功能的基础上,对健康起到基本的保障作用。

(4)做工精细。如今,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建筑材料与结构也越来越精细,为增加建筑的承受能力,通过增加材料的密度与硬度的方法,加强了建筑的稳定性与牢固性,提高建筑质量的同时建筑的安全性也得到了提高。精细化的处理对技术人员专业性技能要求很严格,建筑工程技术的竞争,使得建筑行业的人才不断完善自身,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以丰富自己头脑,通过学习基本的计算机知识、管理经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能力水平。

篇10:浅谈我国建筑工程技术论文

(1)信息化发展趋势。计算机更深层次的发展,在建筑行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建筑工程技术的迅速进步,在建筑工程安装方面得到了大量的应用于推广,促使了建筑系统的同步发展,使建筑工程向着智能化、结构精致化、功能多样化与运转长久化的方向延伸。利用计算机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建筑工程中存在的弊端与错误,避免了事故的发生,发挥了实施监督、控制、校对的作用,保证了建筑施工的安全性,使建筑工程的质量得以达标,在计算机操控下,只要输入指定的程序与指示,就能对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研究,设计出更准确、合适的建筑施工图纸,节省劳动力的同时避免了事故的发生。信息化在建筑中的应用提高了建筑工程的监督效率与管理水平。

(2)集成化发展趋势。集成化是指将建筑安装技术、施工技术进行有效连接,为建筑工程技术的综合效益与水平的提高进行多种技术的结合,用来满足建筑的发展需求。以前中国建筑行业技术不够完善,手工出现单一化现象,以明显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对于大规模建筑施工设备及大量劳动力的前提下,建筑工程技术的集成化备受建筑工程的关注。建筑工程集成化成为加快建筑工程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3)精细化发展趋势。随着建筑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完善,建筑工程技术逐渐走向精细化,建筑行业对施工设备、技术等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建筑工程对钢结构技术的精细化不断提高,新的焊接水平越来越高逐渐成为结合多功能为一体的技术,在钢结构安装中,工程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监控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建筑工程技术的精细化水平得以提升,精细化的发展为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的监督、质量的达标、工作的焦虑做出较大贡献。

(4)国际合作趋势。建筑行业的不断壮大与发展,国际之间的合作也在不断增加,在世界交流的不断加深中,很多国家选择了对于重大建筑相互合作的方法,目的是为了合理利用资源,更好完善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提高建筑工程之间的竞争力,有利于建筑市场的壮大与聚集,通过国际间的交流,使建筑工程技术在研发与创新上取得历史性突破,因此,经过文化交流的建筑工程技术越来越受欢迎,国际合作的到来有利于建筑行业的发展。

(5)生态化发展趋势。生态化建筑成为建筑工程行业中的一种新兴技术,开发新质量产品,降低浪费的现象,坚持走废弃物循环利用路线,在建筑工程中生态化充分利用了高新科技,运用物理知识、建筑设计方案、科学材料气候学等知识为建筑工程技术服务,根据建筑设计的要求,对生态环境进行充分考虑,以选取低成本,高质量,环保材料为宗旨,实现建筑物与生态环境相统一的路线,使建设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得以提升,在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同时,生态化建筑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浪费,降低资源的消耗。生态化建筑不仅仅为认为带来舒适、节能的环境,又最大程度的保护生态环境,是目前值得推广的建筑工程技术。

4总结

根据人们的需求,为其带来更好的工作、娱乐环境,建筑工程技术得到不断发展,使我国建筑工程技术已经突破了传统建筑工程技术的局限性。在建筑工程技术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需加强人才的建设与培养,建筑工程技术要严格规范原则进行,保证每一个建筑的安全性,在不断地努力创新下,使建筑工程技术以取得巨大成就,未来建筑工程的发展方向应从无污染、风险小、质量安全的角度迈进。从整体上掌握技术的特点,科学利用资源,牢靠掌握知识,才能更好地促进未来建筑工程的发展。

篇11: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基因的传承论文

摘要:对传统进行解读,认为传统是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和秉承之魂。同时从广义和狭义视角下对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传承基因进行解读。在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的双向整合方面,认为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移植重构、借鉴再生的设计手法将传统民居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

关键词:传统;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传承

何为传统?不同语境下传统的内涵和界定不尽相同。在建筑学及其所在的地域文化语境中,传统作为一种重要的特质,在地域文化中的作用不可小觑。传统可认为是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而这个遗传基因主要通过传统在地域文化的点滴记录和一脉相承来体现,传统不仅是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更是地域文化的秉承之魂。

1 传统是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

1.1 传统是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

文化可以是全球性的,也可以是地区性的。地域文化作为地区文化的一种代表性区域文化,根植于区域特性,受当地的自然、经济、政治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会有很大差别。而在地域文化的种种影响因素中,传统作为一种世代相传的特质,使人们在千古流传中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习俗、道德、制度等相关的有形的无形的行为方式和制度。在这种时代延续的传统中,可以追溯到地域文化的发展踪迹,更是可以通过这些踪迹去进一步寻求和探寻地域文化在当今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根植于传统特质,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变得愈加清晰,而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愿景也变得有迹可循。

1.2 传统是地域文化的秉承之魂

美国学者希尔斯认为,传统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创造的种种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在他的观点中,认为传统是地域文化的“达芬奇密码”。同时,英国学者亚卡尔桑德斯对传统的诠释更进一步的具体化,他形象的将传统比喻为存储,随着时间不断地推移,人类不断地发展,传统也就不断的存储在历史长河中,而这种传统随着人类世代的更迭,进行着不断地传承,引导着人们的物质与精神活动不断地“按常规向前推进”。因此,从以上的角度来看,“达芬奇密码”和“不断地推进”都可以认为传统在地域文化中的一脉传承作用,传统可以认为是地域文化的秉承之魂。

篇12: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基因的传承论文

2.1 广义视角下的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传承基因解读

从广义视角来看,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是要根植于所在的区域大环境中,那么要对区域环境进行解读。前文提到,地域文化受所在的社会文化自然政治要素影响较大,可以分为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两者综合作用于传统民居,决定了传统民居的建筑外形与建筑性质。自然要素中的气候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我国地域辽阔,从南到北,跨越几个纬度,气候和温度差异较大。在东北三省,建筑体量较大,墙体较厚,给人一种厚实的感觉,这也是由于寒冷的气候所导致的。而在两广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潮湿,很多民居采取将一楼架空的形式,而形成骑楼的建筑景观。

2.2 狭义视角下的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传承基因解读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大区域中的小区域小环境中,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与建筑特色之间也有差异,这种差异性相比大区域下的差异性相对较小,但也是属于文化传承基因的作用范围之内。例如,在云南,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中,虽然都在云南这片大区域当中,但是不同民族的传统民居具有很大差别。传统民居在建造时,要依据其所在的地形地貌,有的在平原上聚居在一起,有的顺应山势而建,有的则是一楼架空临靠河边,有的则是在丘陵地区,种种地势差异对建筑组合形态都会有比较大的影响。

3 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与现代化的双向整合

传统基因传承下的民居是中华建筑文化的瑰宝,在当今现代化与快速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如何将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发展趋势相结合,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寻求当今我国传统民居发展的灵感与火花。

3.1 化整为零

不管是自然因素还是人文因素,最后综合作用于传统民居体现出来的是建筑形式与建筑特色。这些都是传统设计手法的体现,在新时代的发展下,不能固守传统一味不变,也不能完全抛弃以前的形式。在传统设计手法与现代设计手法的融合问题上,化整为零是一个有效的整合方法。这种整合方法主要运用于建筑单体。例如在云南石屏古城传统民居商业步行街的改造中,将部分传统民居改造成特色商业步行街。将建筑单体大体量划分为零星小体形,将整条商业街也是进行划分进行分段处理,在各个建筑小体形和分段街道上,根植于当地云南特色传统民居特点,对建筑的门窗开间、小空间形态处理、装饰细件以及街道临街建筑的开间进深等细节空间的处理问题上,将传统设计手法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

3.2 移植重构

建筑设计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空间的处理,有内部空间的营造,也有外部空间的过度。其中空间的组合是建筑设计经常要面临的问题。在对传统民居进行改造的时候,过于老旧的传统民居要进行拆除与更替,那么新旧建筑如何协调共存是改造的核心议题。其实新旧建筑共存落实到空间上,也就是传统与现代空间之间如何协调组合。在平面组合过程中,要汲取传统民居中的精华,将传统建筑文化基因体现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设计中,其中根植于传统民居原型的基础上,可以采用方位秩序、空间序列、组合方式、不同构成单元、对称与非对称等多种组合方法,来进行平面布局的组合重构。可以理解为是在现代设计手法的基础上进行传统设计元素的移植与重构。

3.3 借鉴再生

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在当前快速城镇化的冲击下得以延续和再生。采用现代建筑设计手法对传统民居进行多种处理,强调再生是目的,借鉴是形式。为了延续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脉络和地域特征,需要不仅在形式上借鉴当地传统民居建筑的局部造型和装饰,更是要在内涵上体现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精髓。而且这种借鉴并不是简单地模仿、复制甚至是抄袭,而是有的选择有的放矢的去运用,强调的是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回归,强调的是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强调的是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这样的借鉴再生,才是地域文化理性的回归。

4 结语

传统是人们在历史长河中有意识和无意识留下的产物,传统民居和建筑文化更是传统元素在建筑中的体现。对待传统民居和所显得建筑文化,我们要持客观理性的态度,不能毫无保留全部继承,也不能不加理解一味全部摒弃。要取之精华,去之糟粕。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将传统民居文化与现代化双向整合,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参考文献

[1] 刘先峰,冯新刚,牛大刚.传统民居建筑理念、特征及其当代传承问题研究[J].小城镇建设,(12).

[2] 陶渊,孙杨栩,唐孝详.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第十九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综述[J].南方建筑,2012(06).

篇13:传统建筑文化与建筑空间设计研讨论文

传统建筑文化体现着古代人的智慧以及当时的社会礼仪。现代建筑空间设计应注重借鉴、应用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发扬传统建筑文化,为现代建筑添加庄重之美的同时,让人们感受传统建筑文化的洗礼。事实上,一些经验丰富的设计师,会非常注重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设计出很多优美、功能实用的建筑工程。例如,万科第五园采用多样化的院落形式,即多数建筑围合采用开放式的院落,居住区域中,不同类型的住宅参与院落的形成,构成“四合院”“六合院”等。同时,注重风水、对称、和谐等传统建筑文化的应用,提供个性化且能够与自然交流的空间,人们足不出户,便可感受到大自然的氛围。正如上文所述,传统建筑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而天井是“天人合一”理念在建筑上的具体

我国古代建筑论文

建筑文化探讨论文

绿色建筑发展思考论文

我国通信技术创新发展思考论文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战略思考论文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问题思考论文

赫哲族传统艺术文化中花鸟画教学研究论文

描写我国传统的诗句

建筑论文

提升我国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思考论文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保护思考的论文(共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保护思考的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