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中国水安全的影响研究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夏后的雨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气候变化对中国水安全的影响研究(共含10篇),欢迎大家收藏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夏后的雨”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气候变化对中国水安全的影响研究

篇1:气候变化对中国水安全的影响研究

气候变化对中国水安全的影响研究

全球变暖是目前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水是全球气候变化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影响领域.全球气候变暖将加速大气环流和水文循环过程,引起水资源量及其空间分布的变化,进而可能导致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洪涝灾害威胁更加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从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环境安全和水工程安全4个方面分别阐述气候变化对中国水安全的可能影响.

作 者:张建云 王国庆 杨扬 贺瑞敏 刘九夫 Zhang Jianyun Wang Guoqing Yang Yang He Ruimin Liu Jiufu  作者单位:张建云,王国庆,贺瑞敏,刘九夫,Zhang Jianyun,Wang Guoqing,He Ruimin,Liu Jiufu(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南京,210029;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南京,210029)

杨扬,Yang Yang(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南京,210029;水利部水文局,北京,100053)

刊 名: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ISTIC英文刊名: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年,卷(期): 4(5) 分类号:P467 TV213.4 关键词:气候变化   水安全   影响  

篇2:气候变化与中国水安全

气候变化与中国水安全

摘要:气候变化带来了与水有关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温度、降水量、暴雨频次、海平面高度、台风频次、河川径流、干旱灾害的频次、冰川雪盖和湖泊面积、湿地面积等方面的变化上.气候变化影响防洪、供水、水利工程以及水生态的安全.因此,必须要发展水利,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加强水土保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支持低碳经济.作 者:张建云    ZHANG Jian-yun  作者单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29 期 刊:阅江学刊   Journal:YUEJIANG ACADEMIC JOURNAL 年,卷(期):, 02(4) 分类号:X24 关键词:气候变化    水安全    低碳经济   

篇3:气候变化对水的影响研究及其科学问题

气候变化对水的影响研究及其科学问题

全球变暖是目前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基于目前的相关研究成果,本文简要介绍了国际上较为常用的全球气候变化情景及我国未来的气候变化情势,着重论述了我国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以及未来气候变化情势下我国的水资源情势.最后,针对目前评价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提出了在下一步气候变化对水影响研究中需要重点解决的科学问题.

作 者:张建云 Zhang Jianyun  作者单位: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210029南京;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10029,南京 刊 名:中国水利  PKU英文刊名:CHINA WATER RESOURCES 年,卷(期): “”(2) 分类号:P461 TV121 关键词:气候变化   水资源   敏感性   影响评估   科学问题  

篇4:气候变化对水影响的适应性对策

气候变化对水影响的适应性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气候变化可能增加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进一步对我国水安全产生重大影响.针对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初步提出了减缓影响的适应性对策,指出加强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贯彻执行、及全民环境意识的教育是保障措施顺利实施的关键.

作 者: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limate change,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作者单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10029,南京 刊 名:中国水利  PKU英文刊名:CHINA WATER RESOURCES 年,卷(期):2008 “”(2) 分类号:P461 关键词:气候变化   水安全   适应性   对策  

篇5:20世纪中国气候变化研究

20世纪中国气候变化研究

Abstract:Studies on the 20th century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have revealed tha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 over the past century,climate in China has also experienced significant change with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increased by about 0.5 °C.More reliable results for the latter part of the 20th century indicate that the largest warming occurred in Northwest China,North China and Northeast China,and the warming in winter is most significant.Although no obvious increase or decrease trends were detected for mean precipitation over China in the past half century,regional differences are very distinct.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precipitation increased,while that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markedly decreased.Studies suggest that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seems to be related not only with the internal factors such as ENSO,PDO,and the others,but also with the anthropogenic effects such a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and land use.The future climate change studies in China seem to be important in narrowing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China's climate change and its main causes,since it is significant for projection and for impact assessment of climate change in the future.作 者:翟盘茂    巢清尘    邹旭恺    Zhai Panmao    CHAO Qingchen    Zou Xukai  作者单位:Laboratory for Climate Studies,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81,China; National Climate Center,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81,China 期 刊:地理学报(英文版)  ISTICSCI  Journal: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年,卷(期):, 14(z1) 分类号: Keywords:20th century    climate change    China   

篇6:气候变化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最近一系列的研究集中讨论气候变化对农产品、陆地利用、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意味着气候变化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已成为广泛关注和研究的焦点.虽然如此,气候变化对消费者的食物和饲料安全影响的专题研究报道仍然很少.通过文献综述,主要围绕气候变化对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影响,分析气候变化对食品安全的各种影响.一般认为,种植业是农业和养殖业中对气候变化反映最为敏感的环节,气候参数如温度、干旱、降雨、风和CO2 水平的变化,将改变农业化肥、农药投入,引起土壤退化,加重作物害虫、昆虫和病害受灾程度.气候变化对畜牧业也将产生严重的影响,而且,极端天气如洪水和热浪伴随的食品病原菌污染都对将来的食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人类将面临食品安全的严峻挑战.

作 者:李裕 张强 王润元 肖国举 王胜 LI Yu ZHANG Qiang WANG Runyuan XIAO Guoju WANG Sheng  作者单位:李裕,LI Yu(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20;西北民族大学化工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张强,ZHANG Qiang(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20;甘肃省气象局,甘肃,兰州,730020)

王润元,王胜,WANG Runyuan,WANG Sheng(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20)

肖国举,XIAO Guoju(宁夏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宁夏,银川,750021)

刊 名:干旱气象 英文刊名:ARID METEOROLOGY 年,卷(期): 27(4) 分类号:Q142.2 关键词:气候变化   食品安全   环境变化  

篇7:气候变化对鸟类影响:长期研究的意义

气候变化对鸟类影响:长期研究的意义

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 地球表面温度正在逐渐变暖. 已有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鸟类已经在种群动态变化、生活史特性以及地理分布范围等方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相应的反应. 根据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对鸟类影响的研究资料, 尤其是北美和欧洲的`一些长期研究项目的成果, 综述了气候变化对鸟类分布范围、物候、繁殖和种群动态变化等方面的可能影响. 这些长期研究项目为探讨气候变化在个体和种群的水平上如何长时间地影响鸟类提供了独特的机会, 对未来中国鸟类学研究也会有所裨益.

作 者:石建斌 李迪强 肖文发 SHI Jian-bin LI Di-qiang XIAO Wen-fa  作者单位:石建斌,SHI Jian-bin(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英国利物浦大学,生物科学学院,英国利物浦,L69)

李迪强,肖文发,LI Di-qiang,XIAO Wen-fa(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

刊 名:动物学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ZOOLOGICAL RESEARCH 年,卷(期): 27(6) 分类号:Q959.7 Q958 关键词: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   地理范围   物候变化   鸟类   Climate change   Global warming   Geographic range   Phenological change   Birds  

篇8: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度增加及由此引起的以气候变暖为标志的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产生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不仅是气候和自然环境领域的问题,而且也是涉及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领域的重大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陆地表层生态及自然环境特征复杂多样,最显著的特点是它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区域差异性,服从地域分布规律。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影响、适应和减缓等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为认知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可能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

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格局变迁是由自然界气候本身的变化引起,而过去几十年和未来21世纪的自然环境格局变化主要由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造成。

本文分别从历史时期、20世纪和未来三个时间段来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格局的影响。

历史时期自然环境格局的演变

根据考古、孢粉和历史记载等资料,历史时期以来,中国自然环境格局曾发生过多次较大幅度的迁移。

竺可桢(1972)指出,过去50来中国桔、竹等亚热带植物类型分布的位置发生明显变迁。龚高法等(1987)研究表明,在距今约8000~3000年之间的全新世中期气候最适宜时期,普遍较现今温暖,中国东部地区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3℃左右,相应的气候带的位置比现在偏北;中国东北地区当时普遍生长以阔叶林为主的阔叶-针叶混交林,其中含有许多喜温的阔叶树种;亚热带气候几乎控制了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京津地区已接近亚热带北缘,燕山山脉南麓处于由暖温带向亚热带气候过渡地带。整个历史时期,在最温暖时期亚热带北界曾北移5~6个纬度,达到黄河以北的华北平原,在寒冷时期曾南移约2个纬度,移至长江以南,现代(20世纪)亚热带平均位置处于比历史时期以来平均位置偏南,但较明清小冰期偏北。

在18000~15000 a B.P.的末次冰期最盛期,中国东部松嫩平原已无森林,北方针叶林带在中国北方较现代南移4~10个纬度,在欧洲南移16~17个纬度,森林迁移后则由草原、草甸或苔原所代替。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中国东北、北欧、北美的泰加林又重新占据了以前的苔原带或森林苔原带;青海湖畔分布松、云杉和冷杉,为半湿润气候;藏南羊卓雍错湖畔有桦、栎林;苔原带从西伯利亚北部消失(崔之久,1991)。在气候最适宜时期,华北平原北部分布的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京津地区及冀中、冀南平原有一些亚热带植物种属,华北平原中南部分布有北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及一些喜暖乔灌木种属,与现代地带性植被分布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在距今3000年前的西周初期,全球气候出现一次寒冷期,在中国东部地区,亚热带北界南移,甚至越过淮河,向南移了约1个纬度,华北平原北部曾出现过的一些亚热带植物种属消失,华北平原中南部的自然植被已不再具有北亚热带森林性状,而大部分地区变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朱士光,1994)。

篇9: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决定自然环境格局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条件和干湿状况差异,两者对多数自然现象和过程都有影响,并且其变化可能引起一系列生态与自然环境变动。

温度是决定陆地表层大尺度差异、影响作物与植被生产生长的重要因素(黄秉维,1993)。一定界限的温度,尤其是日平均气温为10℃以上时期的活动积温及其持续日数在自然区域划分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通过对比1981~和1951~1980年的日平均气温≥10℃期间的积温和持续日数的变化幅度,发现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中国东部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普遍北移,其中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北移明显;中国西部地区除了滇西南、青藏高原和内蒙古西部所处的各温度带有北移或上抬趋势外,其他地区变化不大或略有南压和下移(沙万英等,)。根据1950年代至1990年代初期逐年青藏高原各地日均温≥10℃期间日数、最暖月气温和最冷月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发现高原各气候带过去40年的总体变化特征为动态稳定,各个冷暖期的气候带界线稍有变动,但气候带的性质基本稳定(赵昕奕等,2002)。

自然格局的长期演变可通过CRU(Climatic Research Unit)过去百年气候数据集来分析。

从1901~1925年段到1926~1950年段,中国区域温度带的变化不是十分明显。但是在西南地区的南亚热带北界,后一阶段明显比前一阶段偏北;东北地区寒温带的范围后一阶段也比前一阶段小。1951~1975年间,部分地区温度带界线又往南有所回缩;而1976~,大部分地区温度带界线开始北移,如亚热带北界、热带北界、寒温带等,尤其寒温带的范围最小。

1951~1975年时段中国西北地区极端干旱区域范围最广,1976~年时段明显缩小,这与中国西北部分区域降水有所增加是密切关联的。20世纪四个时段中,干旱区的范围变化不明显;1976~2000年时段,半干旱区的范围明显扩大;四个时段里,湿润地区的范围从第一个25年到第二个25年先缩小,到第三阶段扩大,而到第四阶段又开始缩小。过去百年干湿格局的总体变化特征是极端干旱区范围缩小,而湿润区的范围也缩小。

未来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格局的可能影响

黄秉维(1993)曾按照IPCC估计的2100年全球增温3℃,预估未来中国寒温带大部分变为中温带,中温带大部分变为暖温带,暖温带有一半变为北亚热带,北亚热带全部变为中亚热带,中亚热带小部分变为南亚热带,南亚热带全部变为边缘热带,边缘热带一部分变为中热带。干湿地区较气候变暖前的分布差异减少,从而缓和了自东向西水分急剧减少的趋势(赵名茶,1995)。随着温室气体的增加,全国范围内气候变干的趋势明显存在,极端干旱区和亚湿润区增加的幅度较大,半干旱区增加的幅度较小,干旱区的面积基本上变化不大(慈龙骏等,2002)。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CIS(Providing Regional Climates for Impacts Studies)模拟分析中国未来21世纪的区域气候变化(分辨率为50km×50km),在IPCC的《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中的B2情景,未来中国大部分区域将是升温的趋势,与基准时段(1961~1990)相比,B2情景下中国~将平均增温1.16℃,2041~2050年为2.20℃,2071~2080年为3.20℃(许吟隆,)。SRES B2情景与IPCC最新发布的RCP 6.0(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情景对未来21世纪气温的预估相近(Rogelj et al., )。

基于PRECIS系统的区域气候变化,分析了生态地理区域对未来气候变化可能的响应范围。未来中国的生态地理区域温度带将产生显著变化,未来温度带将可能普遍北移,寒温带很可能从中国消失,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和高原温带预估面积扩大;寒温带、中温带和高原亚寒带预估面积缩小。未来远期(2051~2080年)相对于基准期(1961~1990年),暖温带北界、亚热带北界和高原温带北界北移最大幅度分别为6.6个纬度、5.3个纬度和3.1个纬度(Wu et al., )。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地球系统科学问题。由于对气候系统理解方面的局限性、社会经济情景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分析的不确定性,以及气候模式系统不够完善等原因,造成气候变化和区域响应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知识点总结

1.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原因:环境变迁、灾变事件。

中生代中晚期侏罗纪白垩纪:恐龙

新生代晚期第四纪:人类

2.在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 海生无脊椎动物 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的 原始鱼类 和古老的 两栖 类全部灭绝, 蕨类 植物明显衰退。

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绝一时的 恐龙 突然灭绝外,海洋中50%以上的 无脊椎 动物种类也灭绝了。

3.人类演化与环境: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同时又能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地理要素的最显著特点。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增强,导致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问题。

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篇10:气候变化对嘉陵江流域水资源量的影响分析

气候变化对嘉陵江流域水资源量的影响分析

嘉陵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流域面积约16万km2.针对2050,2100年不同的气候变化情景,选取较为不利的参数组合,根据降水、气温、湿度、风速、日照等气候要素的变化,建立潜在蒸发量模型计算流域的潜在蒸发量(ET0),再根据流域内植被的.蒸散发系数(Kc),计算流域的面平均蒸散发量(ETc).并利用流域面平均降水量减去径流深得到流域的实际蒸散发量,对计算的流域面平均蒸散发量进行验证.对不同的水平年利用降水的预测成果(气候变化情景不同具有不同的降水量预测成果)及计算流域的面平均蒸散发量,根据水量平衡模型分析计算气候变化对嘉陵江流域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利条件下2050年年径流将减少23.0%~27.9%;2100年将减少28.2%~35.2%;2050,2100年平均年径流分别相当于目前7年一遇和12.5年一遇的干旱年.由此说明,气候变化对流域内的水资源量影响十分显著.

作 者:陈桂亚 Derek Clarke CHEN Gui-ya Derek Clarke  作者单位:陈桂亚,CHEN Gui-ya(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武汉,430010)

Derek Clarke,Derek Clarke(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灌溉与发展研究所,英国,南安普敦,SO17)

刊 名:长江科学院院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年,卷(期):2007 24(4) 分类号:P33 关键词:气候变化   水资源量   嘉陵江流域  

清洁度对沥青路面水稳性的影响研究

加入WTO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经济危机对中国煤炭行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

煤矿职业安全与健康对经济的影响研究

佛山水道引水对环境容量影响研究

磁场对藻类生长影响的研究

《影响中国》读后感

基础设施产业对投资的影响研究论文

微生物制剂对水产品免疫能力影响的研究

夫妻关系对孩子行为影响的初步研究

气候变化对中国水安全的影响研究(整理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气候变化对中国水安全的影响研究,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