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战略柔性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共含11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屁屁鲨屁弯弯”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战略柔性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
摘要:基于对战略柔性和企业绩效问题的研究和分析,提炼出一个体现战略柔性和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结构模型,采用多行业的样本数据,运用SPSS和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不同类型的战略柔性(资源柔性和能力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得出能力柔性对企业绩效影响显著,而资源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明显的结论,这一结论为中国企业今后提升经营绩效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战略柔性;资源柔性;能力柔性;企业绩效
进入21世纪,企业面临着高度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集中体现在技术进步快和扩散频率高、知识密度大和信息化程度高等。
这种高度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机遇和挑战: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必须面对和适应这种动态性和不确定性,而企业内部原有不合理的路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企业的能力差异和不同类别的能力,以及各种不同的资源,都具有不同的柔性。这种柔性强度的差别将对企业能否及时适应环境,进而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因此强调企业资源的可调整性和灵活性(即柔性),并以此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战略柔性研究,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发展———对于何种类型的柔性资源和能力对企业绩效产生何种影响的研究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 战略柔性理论研究
企业战略柔性的系统研究始于生产制造领域,以制造柔性为中心,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柔性。不同学派对战略柔性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权变理论[1]认为,战略柔性是与管理行为、管理方法和其所处的环境特点密切相关的、根据变化而变化着的战略;行为科学理论[2]认为,战略柔性是以人为核心,重视人的因素,对于不同的人施以不同的管理方法,以增强管理的柔性因素;动态能力理论[3]认为,战略柔性是组织开发和培育在现在和将来具有普遍有效性的战略资源和动态能力的一种管理能力;组织学习流派[4]认为,组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的适应性和效率,组织学习实际上是增强战略柔性的过程。
国内学者简兆权等[5]探讨了战略柔性对战略管理的意义、核心能力对战略柔性的影响,并提出了基于核心能力的战略柔性实现模型,使企业的战略管理在核心能力的基础上通过4类策略实现柔性化。张灿等[6]在资源观的基础上探讨了新的竞争环境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分析比较了不同学者对持续竞争优势的观点,对新竞争环境下的持续竞争优势作出了重新界定,指出战略柔性是企业应对不确定环境的关键所在。易磊等[7]通过基于资源的竞争优势构建和基于能力的竞争优势构建的分析,提出了基于资源和能力的战略柔性构建的内涵和方法。侯玉莲[8]提出企业要根据外部环境以及内部结构特征,构造适合本企业的战略柔性增强途径:以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为导向,以影响柔性因素的内部结构体系为基础,以结构调整的变革成本为依据,从降低变革成本的因素中归纳出有效的增强战略柔性的途径。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学者的研究仍然局限于理论分析,较少将理论应用于企业的实践中。
国外学者对战略柔性做了大量研究,大致可分为两大类:①从研究制造柔性出发,将企业的制造柔性视为企业的优势资源,强调战略柔性就是战略对制造柔性的引导功能[9]。②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指出战略的形成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即战略必须具有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主要体现在战略计划的适时调整性及企业内部对这种调整的适应性,把战略柔性定义为企业通过主动的或反应性的方式对市场机遇或威胁做出迅速回应,以达到降低管理风险或不确定性的能力[10]。
EPPINK[11]尝试性地探讨了战略柔性计划问题,指出环境越不确定,组织就越需要柔性作为长远计划的补给,战略柔性就是一个组织面对未来战略变革而减少损失的典型特征。
CHAKRAVARTHY[12]认为,战略柔性是企业持续地适应环境改变的能力。HARRIGAN[13]实证研究了在企业联盟和垂直整合企业的相对柔性来应对外部需求变化,EVANS[14]进一步分析了企业中的战略柔性问题,定义战略柔性为帮助重新定位条件变化的能力,柔性是规划战略、结构和方案不可或缺的特性。SANCHEZ[15]首次明确采用战略柔性这一术语来阐述企业在动态竞争环境下,企业怎样适应外部需求的变化的能力。AAKER等[16]则把资源竞争理论延伸到动态竞争背景下,提出了“动态能力”的观点,动态能力是指企业保持或改变其作为竞争优势基础能力的能力。,在哈默等[17]以《战略柔性:变革中的管理》为题出版的论文集中,强调战略决策的动态性和途径依赖特征,并不是要求经理们或战略研究者放弃环境影响分析的研究,而是需要我们对过去已经做过的、现在所面临的和决定未来竞争地位的战略决策的复杂性和依存性进行更多的研究。要把重点放在管理思维、组织的学习能力、构造战略途径并提高创新能力的规程上,这些因素对于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长远的生存能力尤为重要。
SANCHEZ[18]认为,战略柔性包括资源柔性和协调柔性两部分。资源柔性的要素可以用资源潜在用途的3个维度来描述:①资源的有效使用范围;②资源移做他用所需的时间;③资源移做他用所需的成本和难度[13,14]。协调柔性是企业把柔性资源应用到各种替代性的战略用途过程中,体现出的协调能力,它通过重新确定资源配置方向、重新构造并配置资源用途等方式实现。协调柔性也包括3个重要维度:①确定资源使用的范围;②识别并建立能应用于战略转换的资源链;③通过组织系统和过程来配置资源,以达到将可获取的资源运用于目标用途的目的。协调柔性主要反映了企业定义、识别和配置现有资源的过程[18,19]。
根据动态能力理论,培养能够适应快速多变环境的能力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20]。
动态能力学派把战略柔性划分为资源柔性和能力柔性。能力柔性是指企业在应对环境变化的过程中,采用探索性的方式发现新资源并整合、配置它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以使资源发挥更大的价值。它本质上体现为企业对机会的识别和把握,以及企业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时间和成本。能力柔性更能反映企业如何获取新资源的能力,也能体现出企业在快速多变的环境中如何利用资源开展创新,并获取收益的能力[19]。
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战略柔性,而战略柔性的关键是与组织愿景、价值观和战略相适应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是以一定方式组合在一起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群,即对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应用能力,是一种能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以创新为动力源的动态知识、技能和能力系统。学习型组织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巩固和增强组织的战略柔性,不断创新、培育新的能力,完成竞争能力的主动性改变,保持企业的竞·389·争优势。战略柔性能够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也体现出能力柔性的重要性。资源的使用如何创造出更高的价值、更高的效率,需要企业对资源进行柔性化。
通过上述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战略柔性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过多地偏重于制造柔性,缺乏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验证,即战略柔性研究偏重理论上的,实证分析很少,特别缺乏对企业的绩效产生影响的证实。本文研究了战略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从实证角度进行了分析,采用结构方程模式验证了能力柔性和资源柔性对企业绩效的作用。
1.2 研究假设
战略柔性实质上是企业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经济有效地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包括以不变应万变或快速地适应与有效地影响环境的能力。显然,这种能力离不开富有柔性的核心能力和有效资源利用的支撑。
战略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是在竞争中通过建立市场竞争优势、技术竞争优势和整合竞争优势来实现的。
(1)资源柔性和企业绩效关系 增强企业的资源柔性是以提高资源的适应范围来增加企业在环境变化时的选择权,支持企业以较小的成本和较短的时间转变经营策略。企业不同资源的适用范围与可调整性存在差异,如专用性资产的可调整性比较弱,不合理路径依赖较强,而具有多种用途的设备可调整性强,柔性较高;
具有技术、管理等多种能力的综合性人才适应的工作范围比一般员工要广泛,更具柔性。资源的适用性可以从3个方面来衡量:资源的有效使用范围、资源移作他用所需的时间和发生的费用。柔性制造系统、用途广泛的技术知识等柔性资源,不仅具有多种用途,而且可以快速、廉价地从一种用途转换到其他用途。对于非制造系统企业也同样具有类似功能,资源范围有效性越大,转换过程时间越短,效率就越高;转换的成本越低,自然相应地增加了企业的效益。资源柔性可以包括人力资源柔性、信息技术资源柔性、物质资源柔性等方面。例如,人力资源柔性化[21],信息技术[22]促使组织更有效率。资源柔性的不同表现形式对组织的效率将有不同的作用,资源柔性化程度越高,企业的绩效越好,因此得到以下假设:假设1 资源柔性对企业绩效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
(2)能力柔性与企业绩效关系 企业能力柔性是指企业在应对环境变化的过程中,采用探索性的方式发现新资源并整合、配置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以使资源发挥更大的价值。
能力柔性是企业在动荡环境中适应环境变化、利用环境变化及主动制造变化从而把握先机的能力。
能力柔性本质上体现为企业对机会的识别和把握,以及企业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时间和成本。能力柔性不仅强调企业在快速多变或不确定环境中,整合并配置现有资源以创造企业价值的能力,更强调企业如何通过发现新资源或现有资源的新用途,降低创新所需的时间和成本以及进入新的市场环境等手段,有效地识别并把握商机,进而成为行业领先者。能力柔性又可以分为核心能力柔性与一般能力柔性,由于核心能力柔性化克服了组织不合理的刚性和路径依赖,通常认为企业具备独特的、不可模仿的核心能力对企业的绩效具有深远影响。显然核心能力对于绩效提升具有显著意义[23],由此提出如下假设:假设2 能力柔性对企业绩效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基于以上假设,构建图1所示的概念模型。
2 研究过程
2.1问卷设计
从文献分析得知,目前对于战略柔性的研究,最有说服力的是把战略柔性划分为资源柔性和能力柔性,所以本文对战略柔性的测量基于资源柔性和能力柔性2个方面设计相应的指标体系。
对于资源柔性,按照学术界公认的描述其柔性高低的3个维度来测量:①资源的有效使用范围的大小;②资源移作他用所需要的时间; ③资源移作他用所需要的成本。对于能力柔性的测量,主要体现在:①企业对机会的识别和把握;②企业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时间和成本,同样可以从3个维度来反映,即企业在动荡环境中适应环境变化、利用环境变化及主动制造变化从而把握先机的能力大小(见表1)。
平衡计分卡是围绕企业战略目标而对企业展开评价的有力工具。企业绩效通常包括财务绩效与非财务绩效,而平衡记分卡在评价企业时能兼顾财务绩效与非财务绩效。本文使用平衡记分卡工具测度企业绩效,从财务、顾客、内部过程、学习与成长4个维度来设计企业绩效的观测指标体系,使用时对每一个方面建立相应的目标及衡量该目标的指标(见表2)。
本研究的问卷共分为3个部分:①对问卷的说明以及问卷作答的提示;②问卷主体,包括受访者对本企业战略柔性和整体绩效4部分的评价;③基本信息包括企业名称、所处行业和填表人信息等。问卷主体部分主要采取Likert 5级评分法,由受访者对问卷中有关战略柔性和企业绩效的描述进行打分,共分5个等级,即“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中立、同意、非常同意”,或“很低、比较低、一般、比较高、很高”,分别赋值1、2、3、4和5。
2.2 问卷预测和数据收集
为了对以上假说模型进行科学合理的实证分析,在正式调查之前,通过哈尔滨工业大学EMBA班的部分学员进行了预测试,因为EM-BA学员绝大多数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对他们进行问卷测试,比较有针对性。然后根据反馈的结果对问卷进行了调整和完善。由于问卷主要涉及企业的战略柔性及企业绩效,所以被调查者为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被调查者根自己的实际感知,以Likert 5级量表为基础,对各项指标进行评价。随机选取36位EMBA学员进行试测,测试结果题目经过检测均符合信度、效度要求,对其中一些题目语言表达方式进行了调整。在实际测试过程中,事先经过电话沟通,再采用修正的问卷邮寄来获得可靠的数据。本次调查共邮寄问卷280份,调查了哈尔滨、甘肃、天津、北京、沈阳等地的部分企业(见表3),涵盖了制造、电子、能源、医药等行业(见表4)。本次调查共收回问卷230份,其中有效问卷175份,问卷回收率为82.1%,有效回收率为62.5%。
2.3 研究方法
研究运用统计学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SPSS 17.0和AMO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的要求,经验规则认为样本量必须是观测指标总数的10倍以上,统计分析结果才比较科学。本次研究的具体模型见图1,问卷中共涉及3个潜在变量、10个观测指标,有效样本量为175,满足结构方程要求。
首先用SPSS软件对问卷进行初步分析,从单变量分析到复杂的多变量分析;通过SPSS分析验证了数据的效度;结合SPSS和AMOS进行了信度检验;然后又借助于AMOS软件,利用基于最大似然估计法的结构方程模型对整个模型的拟合优度和模型中的每条路径进行了分析和验证。
2.4 研究过程
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5。可见,被调查的样本在测量指标的均值都介于3.0~4.1之间,从标准差来看,各变量的差异不大,表明被调查者对于问卷中所测试内容的态度趋于一致。样本数据的KMO测度为0.788;巴特利球体检验的χ2=404.497,df=91,Sig.=0.000;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见表6,均说明此次问卷调查的样本和题项是符合要求的。
表5 指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指标均值标准差Z13.139 9 0.915 5资源柔性Z23.878 0 0.625 0Z33.684 5 0.812 6N13.559 5 0.813 0能力柔性N24.080 4 0.484 2N33.711 3 0.669 0J13.374 3 0.759 9企业绩效J23.693 5 0.661 0J33.305 4 0.762 2J43.416 7 0.858 2表6 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因子Cronbach’sα值题项数目量表Cronbach’sα值资源柔性0.785 3能力柔性0.993 3 0.921企业绩效0.743 4 通过SPSS软件分析检验了模型中3个变量的结构有效度和可信性,分析结果见表7。
变量的因子负荷均达到0.5以上,这些变量的效度检验是符合要求的[24]。同时还可看出,本研究所有指标的因子负荷量都大于0.5,所选取指标对每个变量的累积解释度都大于41.3%,这表明各个变量所选取的因子是有效的。
变量变量所含指标数因子最小负荷量累计解释度/%资源柔性3 0.557 43.6能力柔性3 0.563 41.3企业绩效4 0.711 55.6 根据Nunnally测量尺度可以按其相应的信度系数分为高一致性、中一致性和低一致性:接近0.90的信度系数可以视为一致性水平非常好;接近0.70的信度系数视为一致性较好;
接近0.30的信度系数视为一致性水平较低[25]。
一般情况,复合信度认为达到0.50即可表示测量工具在反映真分数时能够得到基本的稳定性[26],但是也有学者建议潜在变量的复合信度最好在0.60以上[27]。表8显示所有潜在变量的复合信度值明显大于0.70,表明了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信度,满足模型的测量要求,因此可以使用以上变量做进一步的结构方程分析。
使用AMOS 17.0软件对本研究的整体模型进行了分析检验,经过模型的比较优化,得出了模型的整体分析检验结果(见表9)。可以看出,所构建的模型与分析数据是高度拟合的,说明整体结构模型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实际情况,因此使用该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的结果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3 结果分析
3.1 模型结果
说明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和结构方程软件计算估计出理论模型中各个观察变量对潜在变量的因子负载、各个潜在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各误差项的方差、各干扰变量的方差以及外因潜在变量的方差(见图2)。
本文研究有2个外因潜在变量(即资源柔性和能力柔性)和1个内因潜在结果变量(企业绩效)。根据前面的假设,反映在结构方程模型中共有2条假设路径,每一条路径的评价都是在统计显著性基础上,用标准回归系数来估计因果关系的强度,标准回归系数范围为-1~+1。本研究收集的数据能够支持大多数的路径假设,但也有个别路径假设不成立。在表10中总结了模型中各个变量之间的路径假设情况。
3.2 假设路径检验
本研究共构建了2个研究假设,路径验证的结果见表10。
图1和表10表明,各潜在变量之间的主要影响情况如下:(1)对于内因潜在结果变量资源柔性对企业绩效关系来说,资源柔性对企业绩效作用的路径系数为0.21(r=0.21),该条路径并不成立,因此得出资源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并不明显。
(2)对于内因潜在结果变量能力柔性对企业绩效关系来说,能力柔性对企业绩效作用的路径系数为0.69(r=0.69),该条路径成立,因此得出能力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显著。
通过假设验证和各辅助变量R2值的分析,企业绩效的47.5%被战略柔性的影响作用所解释,又由于资源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不显著,所以以上被解释的企业绩效很大程度上源于能力柔性的影响。本研究表明确实存在战略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以及不同类型的战略柔性(资源柔性和能力柔性)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差异(见表11)。
表11 复相关平方值
变量R2变量R2F40.475N30.078Z10.490J10.335Z20.018J20.327Z30.124J30.373N10.230J40.581N20.076
4 结论与阐释
本文主要研究战略柔性对企业绩效的作用。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战略柔性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相差很大。实证结果表明,能力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很大,资源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显著,这是本研究的新结论,也是本研究的理论贡献。
4.1 能力柔性对企业绩效影响的解释
能力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最终体现在各个绩效指标上,但能力柔性的影响过程却是多层次的:能力柔性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大体上是从对企业生存至关重要的终端产品与细分市场层面、价值链配置层面、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层面。每个层面的能力柔性的表现形式不同,但越接近市场层面的灵活性越强,深层的能力柔性为表层的能力柔性提供支撑。各层面的能力柔性关系,通常表现如下[28]:①在产品市场层面上,企业在定价、促销、质量、服务、价值和产品创新等方面的活动,受到企业营销团队、研发团队等能力高低的影响,其能力柔性的大小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绩效;②在价值链配置层面上,企业的价值链配置与重组、控制成本能力以及环境适宜的组织活动在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价值链之间竞争和合作,能够保持增强企业能力柔性,并为产品市场层面能力柔性发展提供支持;③在战略资源与核心能力层面上,企业要在动态环境下积蓄与开发柔性能力,以便对产品市场层面和价值链层面的活动提供支撑,使得产品市场层面、价值链层面和战略核心层面柔性能力一体化,逐层深入,互相依赖,促进能力柔性对企业绩效的提升。
4.2 资源柔性对企业绩效影响的解释
关于资源柔性和绩效关系的研究结果与其他学者分析的结论不同。一般的观点认为,企业的柔性生产系统就属于资源柔性,资源柔性越强,说明生产系统的柔性越强,企业越容易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及时地调整生产内容,所以肯定会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的作用。学者们关于资源柔性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也曾得出一·393·论,提出了一些探讨性的解释,资源柔性也会对企业获取创新收益产生不利的影响。基于组织刚性的研究认为,资源柔性对企业获取创新收益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9]: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将创新和能力加以结合,但企业原有能力通常无法满足创新的需要,尤其是突变创新的需要,在这样的情形下,企业需要从外界获取和学习新的知识和能力,而企业原有较高的资源柔性所形成的能力陷阱,不利于企业获取创新能力,会对企业获取创新收益产生不利的影响;②资源柔性往往会削弱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造成的威胁,使决策者对外部的变化不敏感,使企业较少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竞争者所采取的行动,会对企业获取创新的收益产生不利的影响;③资源柔性对企业而言是一种重要的财富,如果企业轻易地调整其战略则会损害其现有资源的价值,从而危及企业长期形成的竞争优势,因此现有资源对企业发展变化是一种障碍,对企业获取创新收益产生不利的影响。
4.3 资源柔性对企业绩效影响不显著的解释
对本次实证研究结论,结合目前的中国企业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解释:①中国大多数企业的资源柔性不高。高的资源柔性是指资源的有效使用范围比较广、资源转换成本低和资源转换时间较短,比如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源、资金优势、信息共享等。相对而言,低的资源柔性是指缺乏有效使用范围,资源转换成本高和资源转换时间较长,比如某些专用设备、厂房、生产流水线等。在中国企业资金比较有限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企业选择了低资源柔性经营,创造低成本优势。虽然会有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拥有柔性比较高的资源,但在众多的调查企业中不具有代表性。②中国市场上消费者的议价能力比较强,对必需品需求较大,而且大多数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导致了单一的低成本经营的企业有比较大的生存空间,因此决定企业生存的不是资源柔性。③中国企业资源同质化很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源柔性的效能是相同的,唯一能凸显出企业绩效的推动因素只有能力柔性,因为在不同企业资源相同的前提下,只有靠企业经营者合理配置资源,以应对环境变化,从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④中国企业没有很好地发挥资源柔性的作用。有些企业虽然资源柔性较高,但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却总是被各种各样的问题所阻碍,以致不能很好地发挥资源柔性的作用。这里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大多数中国企业引进ERP,但真正应用成功的企业却为数不多,以致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一些企业不能及时发现已有资源的新用途,也不能及时识别环境变化而调整资源配置,使得资源柔性的作用发挥不出来。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中国企业处于特殊时期,外界环境高度动荡,中国企业的经营也有其特殊性。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要想取得好的经营绩效,必须加强能力柔性的提升。理论上来说企业资源柔性的提高会对企业绩效产生作用,但从现阶段的中国企业来看,资源柔性高未必会有好的效果,也不是任何企业都适合配置柔性较高的资源,企业应该根据其自身所处行业特征及所处行业地位量力而行,不可盲目配置高柔性的资源,否则会陷入高资源柔性的陷阱。
未得到验证的理论假设说明我国企业在资源柔性方面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测度及管理机制,这是我国企业今后应该有所突破的管理问题研究结果的其他方面则很好地验证了理论知识。总体来说,本研究为企业今后提升经营绩效提供了理论指导。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①本研究采取了多行业的样本数据,属于普适性的研究,以方便抽样的方式为主,调查企业地域特征不明显,也没有进行行业选择,所得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战略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②本研究对一些指标的测量可能存在偏差:一方面是由于变量指标的设计不够全面,另一方面是由于时间和成本的限制,调查问卷数量并不是足够大。③本研究仅仅是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分析,对于全局的分析可能不足。④本研究仅采用横截面数据进行分析,基于现实因素和资金问题,没有采用跟踪研究方式,所得结论可能会有些出入。
鉴于上述不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①深入研究各观测变量之间的影响作用,如高战略柔性的资源各个指标是如何影响企业绩效的,这种具体而明确的影响机制更加有利于指导实践中企业该如何经营管理,也完善了现有模型。②在拓展不同行业的相关研究、丰富理论研究的同时,为不同行业提升企业绩效的实践提供指导。③通过大样本的数据来进行研究,尽可能地避免偶然因素的影响,使结果更为准确。④采用多水平层次分析模型,对整个国家的不同产业,乃至国外不同产业进行研究,得到的结果将更具有普适性。⑤如果资力足够,纵向跟踪研究具有特别典型意义的行业或产业将更能说明问题。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论文
俗话说:“千金易得,一将难求”在古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而对于现今发达的社会而言其重要性更是加倍提高。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企业想要取得成功提高自己的绩效那就必须要对人力资源有着格外的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其实并非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但是如今所提到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却相对比较新颖,尽管这个概念在1981年就已经被提出,但是真正被应用在中国却还是近些年的事情。近些年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极速提高其在公司管理方面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在人力资源方面更是问题百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将目光逐渐聚焦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对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或许很多人都很陌生,今天笔者就通过本文为大家来介绍一下战略人力资源并且要分析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及现状
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为了实现组织长期目标,以战略为导向,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制度、程序和方法的总和。对于这方面我国目前做的还不算太好,而外国尤其是德国和日本在这方面却做的非常到位,在日本和德国其对人才的培养都是从小做起的,很多日本人和德国人在中等教育时就已经开始进行专业的技术学校进行学习,并且这部分费用是由未来要雇佣他们的公司来支付的。尤其是在日本其对人才还有着终身雇佣制。日本与德国以这样的方式来对人才进行培养以补充自己的人才流失其取得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这种对于人才的培养以及管理也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
二、企业绩效的概念
企业绩效主要是企业完成某一任务和完成任务的效率效能也是企业员工绩效的有机结合,企业绩效的理论所研究的内容结果和过程并重,还有利益的相关者等。由于企业绩效本身只是一个结果而非是一个可操控的过程,所以对于企业绩效本身是无法进行管理的,企业只能通过对于其生产或经营过程的各方面进行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绩效。因此对于企业绩效而言许多不同的生产和经營的要素都会对其最终结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对于企业绩效而言能够影响它的因素很多,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其产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多维度的,这种影响不仅仅只局限于个点上面而是个多样性的呈树干是分布的影响。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中,业务流程也属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之内,业务流程是企业为了能够达到其利润目标或是其他目的而围绕此目标所展开的一系列活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业务流程的优化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企业的绩效。其对业务流程的优化程度越高使其业务流转速度越快就会使得企业积压的货物或者资源更少,提高企业的.库存流转速度从而使得企业的绩效得到提高。
(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影响作用。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影响的作用体现在多个环节,其中对员工特征的作用方面,能够从选人以及育人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选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在实际的选人过程中主要有两种方式,外部招聘和内部的选拔。我们首先来说外部招聘方面的影响,企业哎外部进行招聘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企业可以拥有其急需的人才或者是人力资源战略方面所需要的人才,而这些人才的招募也可以使得企业被注入新鲜的血液。这种招募行为对企业的改革创新都比较有利。而在内部的选拔方面主要是从企业的内部实施考核措施选取合适的人才,对员工有着激励的作用。
四、应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企业绩效的改善方案
(一)利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让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相匹配。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首先需要考虑的事情就是其是否与企业的战略目标是合力的,即两者是否是相互匹配而非有所冲突的。我们应当充分地认识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要服务于企业战略目标的,两者的关系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在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战略管理时应当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且设定好一定的风险目标不能对其在实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时可能出现的风险视而不见,从而造成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出现系统性危机。一个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其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定是与企业战略目标相致的。
(二)利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
人力资源的配置对于个企业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利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进行优化处理,是十分重要的。面对当前的发展形势要能够保持企业的灵活性,尽量结合实际的需要来适时的增加及去除相应岗位。作为一个具有良好竞争力的企业首先是要保证其企业内部有着一套严密且公平的优胜劣汰的竞聘上岗机制,并且这套机制应当有着一套与之相匹配的奖励制度,使得职工在有压力的情况下还有着希望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自然会使得企业的绩效得以提升。
五、结束语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的绩效有着许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企业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来提升企业的绩效。各大企业应当及早的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重视起来从而减少人才的流失以及提升人才的创造或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使得企业的竞争力与生命力更加强盛。
柔性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创业与高技术企业绩效论文
1研究背景
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20世纪末,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可显着提升企业绩效,引起了学界对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功能的关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普遍认同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功能对企业目标实现具有关键作用这一结论。然而,对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提升企业绩效的机理仍然存在争议,对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与企业绩效关系原理仍然处于“黑箱”状态,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功能的实现机制,即人力资源管理如何连接和支撑企业战略行动进而促进企业目标实现,也一直存在争议。从Atkmson(1984)提出柔性企业模型,人力资源柔性理论迅速发展,柔性人力资源管理成为解释人力资源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新方向,构成了本研究的理论背景。
本文拟通过探索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创业之间的关系来揭示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企业绩效的机理,并解释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功能的实现机制。战略创业是公司创造性地进行资源新组合获取竞争优势的过程,而人力资源是高科技企业最为关键的资源,预示着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是促进公司战略创业的重要战略性工具。近期的研究已初步论证了人力资源战略对创业的影响作用,。基于战略创业的观点为理解人力资源策略在高科技创业组织中所扮演的战略角色及其独特性提供了新思想,柔性人力资源管理可透过嵌入企业内部情景和外部环境中,形成难以替代或模仿的人力资源配置,促进和优化高科技企业的战略创业行动策略,从而提升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本文将基于这一研究视角,在回顾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研究假设并进行实证检验。
2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
Ireland,Hitt和Sirmon认为,战略创业是指组织为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和创造企业价值,同时追寻机会和寻求优势的整合行为策略。战略创业是战略管理和创业研究领域交叉融合产生的新概念,战略管理的焦点是如何通过战略决策和行动策略构建企业竞争优势,而创业研究的焦点则是如何识别和利用各种机会创建新业务,两者通过企业的创业导向(创新、风险承担和行动领先)以及企业目标(创造价值)等交叉融合为战略创业这一概念。
近期,学者们进一步提出,战略创业是企业寻求成长和价值创造进行的探索和开发过程,从而明确提出了战略创业包含探索和开发两个维度。战略创业中的探索包括变革、试验、冒险和创新等活动,这些活动依赖于企业获取新知识并将其与现有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涉及新组织、新技术、新业务、新流程和新生产方式等实践;战略创业中的开发包括提高效率、复制、选择和实施等活动,通过开发活动,企业将已有的知识复制应用于已有的经营活动,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提炼和对以往惯例的继承来营造组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从而提高组织效能。探索和开发是影响组织绩效的两个重要却又有差异的基本要素。开发活动主要目标是满足已有顾客或市场,可改善已有销售渠道和技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对企业短期绩效有积极影响。但在日益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仅仅从事开发活动难以长久地维持企业竞争优势和绩效,顾客需求变化、技术进步和产业内竞争力量的消长必然要求企业在开发利用已有能力基础上,还要不断探索新机会,为企业的下一轮发展开发新产品和服务、开拓新市场,提升企业的长期绩效。持续追求开发可能导致企业能力的刚性,难以自我更新以适应环境,而过度强调探索学习会导致企业低效运作,妨碍企业充分获取现有能力的回报。实证表明,企业同时进行开发和探索比仅集中于探索或开发更为有益和成功。因此假设:
假设1:战略创业对企业绩效有显着提升作用。
柔性人力资源管理是资源基础观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混合产物,指为准备应对战略更替组织采取的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使组织员工能够提供给组织所需的职能、技能和行为的灵活性程度m。柔性是指能根据周围的环境和机会的变化灵活迅速反应与变化,柔性人力资源管理能增强组织对变化环境有效反映的能力,使组织最大化地利用人力资源能力以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给公司层面的战略行动提供职能性支持。
柔性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三个主要维度:职能柔性策略、技能延展策略和行为柔性策略。职能柔性策略主要指运用包含工作设计、工作轮岗等措施,为企业发展通才型人力资本,提高组织员工在不同情况下承担不同工作任务的能力,以及员工在不同部门快速和低成本流动的胜任力。技能延展策略指通过内部配置、晋升、社会化(如导师制)等员工关系系统和培训开发计划的设计,促进企业的信任和协作,创造员工快速学习新技能的条件,使组织员工具备迅速学习和承担新任务的灵活性。行为柔性策略指通过工作流程、绩效评估、监管和授权等行为控制系统的设计,增加员工自主行动的自由度,提高员工在不同情况下行为表现的多样性。
广泛和多元的职业设计、工作轮岗等政策措施,增加了个体体验大量不同任务的机会和动机,优先考虑员工潜能、对新技能学习的开放性等进行招聘和选拔政策,以及超出现有工作要求之外的多元技能的培训开发,可不断为组织补充多元化知识和新技能,有利于促进企业战略创业的探索活动。而这些政策也能促进组织内部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互动,频繁的互动有利于帮助组织发现现有管理程序中的问题,从而有利于问题的改进和完善,提高组织管理效能。具有多元技能的员工也有利于组织系统地优化组织效能。因此假设:
假设2:职能柔性策略有助于提升企业战略创业的探索活动和开发活动水平。
组织成员之间的信任和组织规范的惯例化以及共同的知识结构有利于促进企业战略创业的开发活动。如社会化、基于资历的薪酬以及平均主义的薪酬结构建立了一系列可降低代理成本和监控成本的准则、规则和程序,并促进员工发展和内化共同的建构知识M,而共同的建构知识是企业战略创业开发活动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通过适度的人力资源外部配置策略可为组织内成员构建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因此增加了与组织内外部成员之间的互动动机,可促进不同知识的交换,改善了组织内部知识和吸收能力,从而有利于促进企业战略创业探索活动的开展。因此假设:
假设3:技能延展策略有助于提升企业战略创业的探索活动和开发活动水平。
企业可设计不同的行为控制系统调整组织员工的行为柔性。如通过基于行为结果的评价考核和奖励以及强制性从上至下的绩效计划等确保员工与企业目标的一致性、排除不确定性以及增加员工行为的可预测性,有助于企业高效地实施这些管理行为,从而为企业战略创业的开发活动提供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扩大授权和自主性,使个体能有效地处理需要创造性和主动性的非常规任务和异常情况。通过员工参与决策、建言等鼓励个体发展多样化的企业管理行为,通过“差错容忍”的行为控制系统来支持,鼓励个体独立决策,允许员工用自主变化的方式完成工作等都可促进组织内的创新活动这些举措有利于组织战略创业探索活动的开展。因此假设:
假设4:行为柔性策略有助于提升企业战略创业的探索活动和开发活动水平。
大量实证研究已证实了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与组织绩效(主观绩效、生产率、离职率、财务绩效、市场价值等)之间的紧密关系。一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并不(或并不完全)直接产生绩效,即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和实践与绩效间的关联性可能并不直接,两者之间存在某些过程变量(中介)和条件变量(缓冲)。Becker和Gerhart()曾指出,若要有充分的理论证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组织绩效间的因果关系,对中介变量的关注并借此建立完整的理论模式是必要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在组织中发挥战略功能,必须能与企业经营战略联系,协助和支撑企业的经营战略实施。Wang和Zang()以及Wang()发现,人力资源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的创业活动,而战略创业是公司创造性地进行资源新组合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行动,人力资源管理可通过支撑企业的战略创业活动最终实现其战略性功能,从而对企业创业绩效产生提升效果。因此假设:
假设5:柔性人力资源管理的三个维度分别通过战略创业活动间接地提升创业绩效。
3研究方法
3。1样本与数据收集
高科技企业的战略创业活动相对较为活跃,人力资源管理也较为规范,为增加各变量的变异度,选定高科技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参照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划分标准选取了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医药制造和光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作为取样对象。为有效避免同源偏差,采取向企业发放组合成套问卷的方法获取数据。每组成套问卷包含3份子问卷,分别请总经理、人力资源经理和市场经理独立填写。通过湖北和浙江两省的实地调研发放和回收问卷49套,通过湖北、浙江和江苏三省的在职研究生班发放问卷200套,剔除填写不完整和明显填写不实的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168套。样本分布情况如下:企业规模100人以下占32%,100至499人占49%,500人以上占19%;初创阶段的企业占11%,成长阶段的占48%,成熟阶段的占41%;行业分布情况为:信息技术行业占37%,通讯技术行业占26%,医药制造行业占13%,光电一体化行业占24%。
3。2测量工具与信度分析
柔性人力资源管理量表参照Beltran—Martin等(2008)开发的量表,摘选其中9个测量效果较好的项目。采取5点测量方式,分别测量职能柔性、行为柔性和技能延展性三维度,每个维度分别包含3个测量项目。该问卷由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填写。经过对数据的探索性因子分析,三个维度总共解释了69。35%的总体变异,三个维度的测量信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0,0。78和0。70,柔性人力资源管理量表总体测量信度达到0。83。
战略创业量表米用He和Wang()开发的量表,总共包含8个测量项目。采取5点测量方式,探索和开发两个维度各有4个项目。该问卷由总经理填写。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两个维度总共解释了58。00%的总体变异,探索和开发的测量信度分别为0。69和0。80,战略创业总体测量信度为0。81。
企业绩效采用主观的测量方法,采纳了Wang和Tsui等(2003)的绩效量表,也采取5点测量方式,向总经理和市场经理调查了5个方面的主观绩效指标:年销售额、销售增长率、市场占有率、竞争地位和整体绩效。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绩效量表解释了69%的总体变异,测量信度为0。83。
4数据分析
采用社会统计软件包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表1报告了相关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和变量测量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本文在进行相关分析中,职能柔性策略、技能柔性策略、行为柔性策略的结果采纳的是因子分析中按照回归方法自动计算得出的结果,由于因子分析是采取协方差矩阵的主成分分析,按照方差最大法进行旋转,因此3个变量维度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为0。基于同样的原理,探索策略和开发策略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也显示为0。从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职能柔性策略、技能柔性策略、行为柔性策略与探索策略和开发策略都显着相关,其中与探索策略之间的相关要全部高于与开发策略之间的相关,初步说明柔性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创业中的探索策略维度更相关。此外,柔性人力资源管理的3个维度均与企业绩效显着相关。最后,探索策略和开发策略均与企业绩效显着相关,其中开发策略与企业绩效之间相关高于探索策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相关分析结果说明本研究的构思是可行的。
采用Bai'en和Kenny(1986)提出的检验中介效应的分析方法检验战略创业在柔性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第一步用柔性人力资源管理解释战略创业,第二步用柔性人力资源管理解释企业绩效,最后用柔性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创业解释企业绩效。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2所示。
第一步检验柔性人力资源管理对战略创业的影响效果。分别对探索策略和开发策略进行回归分析,如表2所示,职能柔性策略(P=0。28,p<0。01)和技能柔性策略(P=0。21j<0。05)对探索策略有较显着解释力,行为柔性策略对探索策略的影响不显着,一起解释了方差的25%(F=17。97,p<0。01)。仅有职能柔性策略(P=0。23,p<0。05)对开发策略有显着影响,技能柔性策略和行为柔性策略对开发策略的影响均不显着,回归方程的整体解释力也相对较弱,解释方差为11%(^=7。55,3<0。01)。从上述两个回归分析结果看,研究假设2得到了完全支持,研究假设3得到了部分支持,而研究假设4未得到支持。
第二步检验柔性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职能柔性策略(p=0。23,p<0。05)和技能柔性策略(p=0。23j<0。05)对企业绩效有显着性影响,而行为柔性策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显着,回归方程解释方程为43%(F=37。86,p<0。01)。
最后检验柔性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创业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职能柔性策略(P=0。14,p<0。05)、技能柔性策略(P=0。27,_p<0。01)、探索策略(p=0。16,尸<0。01)和开发策略(p=0。53,3<0。01)对企业绩效有显着影响,行为柔性策略对企业绩效作用不显着,回归方程解释了68%的方差(F=63。33,p<0。01),与前一步回归方程相比,解释方差显着增加了25%(AF=56。85,p<0。01)。上述分析结果支持了研究假设1,部分支持了研究假设5,战略创业在柔性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5讨论与结论
本文以高科技行业样本,检验了柔性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创业和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逐步回归分析验证了柔性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创业对高科技企业绩效表现的促进作用,战略创业在柔性人力资源管理影响高科技企业绩效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具体作用关系如下:
(1)职能柔性策略对高科技企业的绩效有显着提升作用,提升作用的过程部分通过探索策略和开发策略的中介作用完成。(2)技能柔性策略也能提升高科技企业的绩效,作用过程部分通过探索策略的中介作用完成。(3)在本文的研究样本中,行为柔性策略无论是对战略创业的两个维度还是对企业绩效都未表现出显着作用。关于这一结果的解释可能与文化差异及取样有关,从作者后续的访谈结果看,在中国企业组织文化背景下,实施行为柔性策略会导致两种较为极端的后果:一种是的确能够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如Google中国公司等,柔性工作制激发了员工创新活动。另一种则由于企业文化、激励机制等原因导致员工工作的闲散和怠慢,反而导致了低绩效。采取行为柔性策略的企业存在行业差异,在有些行业(如IT行业)倾向采取行为柔性策略,而另一些行业则很少采用。(4)战略创业的探索和开发维度都对高科技企业绩效有显着影响,相对而言,开发策略对短期的财务绩效更为重要,这与以往研究结论一致。综合上述结论,本文得到图1的结论模型。本研究揭示了人力资源管理支撑组织战略实现的机制,验证了柔性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对高科技企业战略创业策略有较强的支撑作用,特别是职能柔性策略和技能柔性策略能够为探索策略提供职能性支持。在提升战略创业探索活动的同时,柔性人力资源管理还可一定程度上促进开发活动的开展。在探索和开发之间维持一个适当的平衡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由于探索与开发的过程、结构、内在关系以及认知导向不同[32],且通常互相竞争稀缺性资源@,企业一般很难兼顾两者,因而成为组织管理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柔性人力资源管理正是通过同时促进探索活动和开发活动为组织战略目标提供支撑,该结论为解决以上理论和实践难点提供了新思路。
此外,本研究补充了以往对人力资源管理绩效实现机制的解释。张一弛和李书玲(2008)通过实证证明了战略实施能力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13],但未能解释战略实施的内容,本文则在探索战略实施的内容方面提供了补充。此外,借鉴他们人力资源管理与经营结果的影响链条两阶段的思路,第一阶段人力资源管理对战略创业的影响,第二阶段是战略创业对企业绩效之间的影响,战略创业可作为监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果的更为具体和可靠的度量指标。
当然,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首先,研究取样存在行业和地域的局限性,未来有必要扩大样本的范围,检验相关假设在传统行业和现代服务行业等不同行业内是否依然成立;其次,本研究中的企业绩效只采集了短期绩效数据,未考虑长期绩效,而以往研究认为探索策略对企业长期绩效有较强的影响,未来有必要采取纵向跟踪数据,检验柔性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长期发展的影响效果。最后,部分研究假设未得到验证,未来可继续检验相关假设,特别是未得到支持的假设。
学习型组织对创新绩效影响研究论文
摘 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力资源,而企业的人力资源必须通过学习型组织来实现整体实力的提升。学习型组织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在开发和管理过程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学习型组织与企业绩效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有利于企业创新绩效的实现,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还能够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企业赢得较大市场份额。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创新绩效;绩效管理
目前,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绩效在企业整体的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绩效是现代企业评价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标准之一,有效的绩效管理有助于企业人力资源整体实力的提升,也能为企业的工作效率的提高提供可靠的保障。企业绩效管理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关注和重视。
企业的绩效目标主要可以分为财务绩效目标与非财务绩效目标,单一的绩效目标与多重的绩效目标,绝对绩效目标与相对绩效目标三大类。企业的绩效目标不仅仅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制定,更要根据企业内部不同的岗位需要和员工的基本工作技能发展水平来制定。
企业绩效可以从两方面来解读。首先,是企业内部管理者对企业员工做出的针对不同工作岗位和职能需要的综合性评价,这也是企业衡量员工是否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重要手段。其次,是对企业在行业中的运营状况的分析,也就是对企业经营水平做出的综合性的评价,这主要是针对企业的管理者而言的。加强企业的绩效管理能够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的地位,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另一个层面看,还能够从总体上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效率,提升企业人力资源整体实力,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企业绩效管理的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在此基础上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各行各业中已经都被信息技术所覆盖,这一变化也使企业绩效管理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现有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在时代中渐渐停滞了脚步,现有的企业管理模式也不能够满足企业长期发展的客观需求,因此,调整和改进企业绩效原有的管理模式势在必行,这一举措将会从本质上改变企业在管理中所处的不利局面,使企业管理程序不断简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现阶段,企业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绩效考核的目标,一是从价值观的角度分析,是指通过对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量和潜在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和考察,按月或按季度实施定期考核的制度,充分了解企业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注重考察和挖掘员工的潜在能力,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使每个员工在企业中发挥最大的价值。二是从整体角度分析,对员工在定期内完成的工作任务的质量和基本工作技能做出评价,看员工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预先布置的工作任务,并且要对工作质量严格把关,这一评价关系到员工的基本工作技能是否与企业岗位要求相符合的问题。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最终要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效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获得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绩效测评管理体系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的前提条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更加突出了绩效测评管理体系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传统的企业绩效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并制约着企业有效管理的顺利展开。企业绩效管理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企业要完善绩效考核体系,使企业的绩效管理真正的落到实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学习型组织在创新绩效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型组织创新绩效管理模式的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事业单位中创新绩效管理正面临着新形势的挑战,尤其是我国经济的不断提高及社会的不断变革,不同的社会需求使得企事业单位需要拥有新型的管理机制来代替原有管理机制,对于企事业单位中固有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还严重影响了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企事业单位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成员,企事业单位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对社会发展都具有较大的积极作用,并且对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都有一定的影响。然而,这些企事业单位在创新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事业单位社会职能的发挥,影响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进程,使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的脚步放缓了。
2.绩效管理质量不高。
在现代企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轻暗访、重明考轻民意、重官评等严重现象,这些现象的发生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企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质量的发展的阻碍,同时由于现今企事业单位中绩效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难从整体上实现对工作的有效测评。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忽略了被测评者的参与活动,这种狭隘的测评方式限制了被测评人员的话语权,被测评人员没有机会发表意见,这属于形式主义的绩效测评,使管理者很难在这种绩效
政治关联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关系研究论文
一、引言
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门话题。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制度尚不健全,所以不少企业仍然“政企不分”,政治关联在我国企业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从政府方而看,政治关联使得政府能对企业进行掌控;从企业方而看,政治关联是政府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渠道,企业可以由此获得政府的相关支持与帮助。很多学者从不同方而论述了政治关联与企业的关系以及企业建立政治关联的具体影响。比如Roberts (1990) Foilsman 认为政治关联会对公司的股价造成影响;Faccio (),吴文峰()等认为政治关联可以带来税收减免;于蔚()认为政治关联可以给企业带来相关的资源。
与上述文献相左,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尽相同的观点。Heifer, Vishnu ()认为政治关联偏离了企业价值最大化。Joseph fan等()发现在国有企业中,高管大多由政府任命,他们承担一些社会性功能,政府的长期负而影响降低了股东支付高股价的意愿,并且这些高管大都没有专业知识,企业治理水平低下,企业的长期绩效就会比较差。Classes等()指出政治关联导致银行信贷资源错配。张敏()进而指出有政治关联的企业更容易获得长期贷款,但是获得贷款后他们更容易进行过度投资,贷款对政治关联企业产生了负而影响。
根据以往的文献,本文将对新疆上市企业的政治关联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假设:政治关联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1月到12月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新疆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SMAR数据资料库。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如下筛选::1剔除金融性公司;2剔除连续亏损的企业(ST,PT公司);3剔除高管个人信息披露过少的企业。本文选取了34家样本公司,其中有政治关联的是22家,占总样本比例64. 7 % 。
(二)因变量的`选取
一般对于企业绩效的考虑通常包括市场和财务两个方面,有公司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和竞争力等多个指标。
1会计类绩效指标
在有关绩效的实证研究中,一般有多个会计指标,包括总资产收益率(ROA)、利润增长率(EARN)、净资产收益率(ROE)、销售利润率(ROS)等。
2市场类绩效指标
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重要目标,通常股票的市场价格是最能体现股东价值的指标。在实证研究中,有的学者用值作为市场指标来衡量绩效;有的采用市场超额累计收益率或买入并持有收益率进行度量。本文参考以往文献选择会计指标资产收益率( ROA)来度量企业绩效。
(三)解释变量的定义及度量
对政治关联的定义和度量,通常以高管政治背景作为代理变量。国外企业的研究中,Roberts (1990)以企业在政治竞选活动的捐款来衡量企业的政治关联;Fan等(2007)以CEO的政治身份来界定政治关联,只要企业的CEO曾经或目前在政府部门任职,则企业具有政治关联;Faccio (2006)以公司的控股股东或高管具有政府工作经历,或跟某位政府官员、国会议员或政党有紧密联系来界定政治关联。国内市场的研究中,吴文峰等(2008)把政治关联定义为,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曾在政府或军队等其他部门任过职。
对于政治关联的度量,国内学者一般都采用哑变量有政治关联的为1,也有学者通过构建政治影响力指数来衡量企业政治关联的强度王庆文和吴世农,2008,但这种做法主观性太强,一般不被采用。本文是找出董事会成员以及高管的资料,然后查找他(她)是否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在政府部门任职或者曾经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在政府部门任职对新疆企业的政治关系进行刻画。本文定义的新疆上市公司的政治关联用以下方法来度量:整体政治关联哑变量POL,如果在企业董事会成员以及高级管理人员中,如果现任/曾任职于政府部门、军队,或者现任/曾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则该企业的POL为1,否则为0。
1 在全样本中,ROA均值为0. 2897 ,
大于非政治关联组(0. 0000)而小于政治关联组(0. 0448)的绩效。将政治关联组与非政治关联组相比较可以看出政治关联组的企业绩效的极大值(0. 1630 )、极小值(0. 0480 )、均值(0. 0448 )、标准差(0. 0618)均大于非政治关联组企业绩效的极大值(0. 0930 )、极小值( - 0. 1730 )、均值(0. 0000 )、标准差(0. 0517 ),由此可知在新疆上市公司中的政治关联企业的绩效高于非政治关联企业的绩效,原因可能是由于政治关联使企业获得更多银行贷款和更长的贷款期限,可以为企业带来税收减免、融资优惠,进入管制行业,获得政府救助等。
2实证分析结果
中数据是两变量之间的Pearson系数,可以看到变量POL与变量ROA之间的系数为0. 0370,显著性为0. 031,说明政治关联对企业绩效有正效应影响,且在5%的水平内显著。说明本文的假设1成立,即从整体来看,企业高管的政治关联可以提高企业的绩效。
三、结论及建议
本文以新疆34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构建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政治关联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从整体来看,企业政治关联与公司绩效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说明企业通过建立政治关联,可以为公司带来益处,使公司绩效得到提高。因此企业在合法的情况下与政府部门建立良好的关系,积极配合政府的工作,可以避免自身利益受到不必要的损害,甚至能够获得一定的支持与帮助。
员工参与对员工忠诚度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
一 引言
随着西方企业民主、“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日益深入人心,加上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呼声的日益高涨,员工发展和员工权益问题作为两方面所强调的交集部分成为当代实业界与理论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实行员工参与的管理方式逐步成为企业管理层的共识。另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越来越多地依靠拥有忠诚度较高的员工,如何赢得员工忠诚,提高员工忠诚度,减少员工流失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管理者关心的问题。
员工参与如何影响员工忠诚度、能否提高员工忠诚度?本文试图用实证研究方法对该问题做一回答。
二 文献回顾及理论假设
(一)员工参与
员工参与虽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一个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关于其研究,不同学者则从不同角度加以开展和论述。有的学者从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来研究,有的学者从参与形式和程度,也有学者则从其过程和结果加以开展[1-3],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分析得出学者们主要是从信息分享、授权、认同、报酬和能力提升五个方面界定员工参与[4-5]。因此本文从员工参与内涵出发,并结合中国实际,认为员工参与包括员工参与管理,它是通过强调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信息分享、自主工作权,让员工在提高自身技能的基础上参与工作场所的决策和管理及分享组织收益的过程。其中信息共享方面强调通过组织的信息知识共享而实行共同管理;认同是指让员工参与研究和讨论组织中的相关问题,并通过一些非金钱性的奖励措施来感激员工为组织所做出的工作努力和成绩;能力提升是指组织通过提供技能培训、岗位轮换等措施来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平报酬是指组织能够基于绩效和贡献来提供给员工公平合理的报酬;授权是指组织通过扩大员工的工作自主权,而让其获取支持感、信任感和成就感。本文还将对员工参与五维度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实证检验。
(二)员工忠诚度
在国外,自从员工忠诚的研究被带进行为主义领域不久,有关其研究就开始分化为行为忠诚和态度忠诚两个方面。行为忠诚论认为员工的忠诚是员工表现出来的对企业的一系列具体行为,着重强调对企业的贡献标准。而在态度忠诚的研究中,主要体现在组织承诺方面的研究,认为有关员工忠诚应该着重从员工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倾向方面加以考察,也有学者从忠诚的道德品性进行了研究。在我国,学界对其含义界定繁多,由于侧重点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分类标准,有行为忠诚论、态度忠诚论和行为态度综合论之分,也有主动忠诚和被动忠诚之分,还有对个人忠诚、企业忠诚和事业忠诚等不同层面的划分。Gideon给出了其它具有代表性的定义,认为忠诚表现为员工的道德操守,又体现了企业与员工平等交往中的契约关系,是一种契约性忠诚[9]。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员工忠诚度是基于道德基础之上的行为忠诚和态度忠诚的统一,在行为上表现为员工竭尽全力工作,从态度上表现为员工对企业的'价值观和核心理念的认同。其内在实质意义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态度忠诚、主动忠诚和事业忠诚是基于企业目标及价值观与员工个人目标及价值观的协调一致基础上,员工因在主观上对企业有深厚的感情而形成的情感忠诚。其次,行为忠诚、被动忠诚及个人忠诚则是强调员工因在地位、个人利益对组织的依赖、或者是因自身态度、能力的局限而形成的持续忠诚。最后,一些强调契约性质及道德层面的忠诚度研究则是一种权利义务和责任方面的规范忠诚。
(三)研究假设
1.员工忠诚度的影响因素方面
国外关于员工忠诚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倾向于运用量表调查进行实证研究,盖洛普公司1991年通过对美国七百多名员工的实证调查结果得出薪酬与员工忠诚度之间成正比;GideonGunderson实证得出员工参与和沟通能够增强其忠诚程度、职业能力发展机会是影响员工忠诚度的重大因素[10]。国内学术界对员工忠诚度的研究开始较国外稍晚一些,相对而言多集中在定性的描述上,在实证方面比较薄弱。邓劲松从组织认同的角度研究了知识型员工的忠诚度形成动因,得出工作认同、客户认同、团队认同和独立的倾向四个主要影响因素[11]。赵观兵、梅强指出影响忠诚度的指标有:企业提供给员工的能力发展机会、人事关系状况、报酬制度等方面[12]。陈霞指出授权不足、用人机制不完善、薪酬机制不健全、企业文化不成熟时致使员工忠诚下降的四个主要因素[13]。张兰霞得出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忠诚度三个影响因素分别为:能力发挥、成长空间、学习培训、职位晋升、信任尊重、公平对待和合作氛围七个成长影响因素;薪酬福利等五个企业影响因素;工作认可、工作自主和沟通交流等六个工作影响因素[9]。综合国内外关于员工忠诚度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员工自身因素、领导因素和组织文化因素外,忠诚度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薪酬福利、沟通、组织认同、授权、工作自主、职业能力提升、学习培训及公平等方面。
2.员工参与对员工忠诚度的效能方面
许多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都已表明,员工参与对员工忠诚度的提高具有非常大的作用。KeithWhitfield认为让员工参与决策,可以提高员工的士气和对组织的忠诚感[14]。CaseyIchniowski组织越是能够把权力、报酬、信息、知识四种元素投入到员工参与氛围建设中去,它就越是能够提高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15]。ThomasZwick认为更大程度上的员工参与会增强员工的忠诚度,责任感和努力程度[16]。AvinandanMukherjee指出反馈、参与和团队支持对员工角色清晰有着显著影响,这又反过来又影响员工的忠诚度[17]。而我国学者在这个领域虽有所涉及,但更多的是从理论上进行阐述和证明的。吴庆平、张西龙认为可以通过员工参与管理、工作丰富化和扩大化、弹性工作制、合理化建议活动等方法来提高员工的工作忠诚度[18]。唐跃军员工是公司极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为员工提供有效的参与公司日常经营管理和重大决策的机会和途径,有利于实现公司运营的透明化,推动公司决策科学化,有利于激励公司员工,提高员工忠诚
度[19]。宋利、古继宝、杨力参与决策对提高员工忠诚度的作用最为突出[20]。这些论述很有意义,但缺乏实证支撑,难以立足。本文试图对员工参与及员工忠诚度的相关性作实证研究,探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员工参与的不同维度对员工忠诚度的影响。
通过上述关于员工参与五个维度内涵的挖掘、员工忠诚度的影响因素的归纳分析以及员工参与对员工忠诚度效能的论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1:信息分享对情感忠诚、规范忠诚和持续忠诚有正向显著影响
假设H2:组织认同对情感忠诚、规范忠诚和持续忠诚有正向显著影响
假设H3:能力提升对情感忠诚、规范忠诚和持续忠诚有正向显著影响
假设H4:公平报酬对情感忠诚、规范忠诚和持续忠诚有正向显著影响
假设H5:授权对情感忠诚、规范忠诚和持续忠诚有正向显著影响
三 研究方法
(一)问卷及样本概况
本研究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被调查人员基本情况调查,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位、工作年限、单位性质、参与形式等,采用选择题的方式作答。第二部分:员工参与分量表。通过相关文献和网络检索,我们得到了Lawler;GuyPare,MichelTremblay编制的相关员工参与问卷[21,22],以及黄坚学翻译的Gu
yPare,MichelTremblay的包含五个维度参与问卷[23]。本文通过对GuyPare,MichelTremblay的原问卷与黄坚学所翻译的问卷、以及周硕所用的相关问卷进行对比,适当调整、增加了一些具体项目,形成一份包括30个题目、五个维度的初始员工参与量表。第三部分:员工忠诚度调查分量表。本研究对于员工忠诚度的评价采用了组织承诺的研究成果,通过忠诚严格检测调查表与组织承诺评价模型相结合来评价员工忠诚度,问卷是在Allen&Meyer(1990)[24]的组织承诺量表,凌文辁、张治灿、方俐洛研制的“中国企业员工组织承诺问卷”以及刘小平的“员工参与问卷”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发展而来[25-26]。所形成初始量表包括三个维度:情感忠诚、持续忠诚和规范忠诚,共26题。问卷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均采用Likert五点记分,正向记分,其中忠诚量表的项目18为反向记分,两部分量表从1到5分别描述为:非常不符合、不符合、一般、符合、非常符合。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对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研分预试和正式调查两个步骤,经预试信度效度检验后,经删除、调整形成正式问卷,其中第一部分含10个题目,员工参与量表包括27个题目,员工忠诚度量表包含23个题目,问卷共计60个题目。问卷发放方式包括电子问卷以及纸制问卷面对面的发放等。共发放纸制问卷120份,回收问卷82份,其中有效问卷80份;网上收集数据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27份,问卷总回收率为85.9%,有效问卷共207份,有效回收率为76.7%。被调查对象一般员工、基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分别占42.5%、32.4%、17.9%、6.8%;高中及以下、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分别占2.9%、10.6%、70.5%、15.9%;国有、民营(含港澳台资)、外企、其它分别占40.6%、39.6%、5.8%、13.5%,男性、女性分别占59.7%、40.3%。
对于回收的问卷,本研究主要使用SPSS15.0来进行资料的相关分析。
(二)效度信度分析
问卷效度是指问卷测量反映概念真实含义的程度;信度分析则是指测量的一致性或者说是可靠性。问卷员工参与量表的KMO值高达0.916,此外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统计量为2804.104,相应的概率Sig.为0.000,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SPSS15.0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经过Varimax转换后抽取五个因素,这五个因素对总变异量的解释累计达到63.071%,分别命名为F1信息共享、F2认同、F3公平报酬、F4授权、F5能力提升。参与本量表的总体Cronbach'sα系数达到了0.935,五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也很高,分别为0.874,0.855,0.805,0.844,0.732可以认为其信度较高。问卷忠诚度量表的KMO值高达0.906,此外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统计量为2241.692,相应的概率Sig.为0.000,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经过Varimax转换后抽取三个因素,这三个因素对总变异量的解释累计达到65.974%,分别命名为F1情感忠诚、F2规范忠诚、F3义务忠诚。本部分总Cronbach’sα系数达到0.903,三维度的内部一致性分别为0.925、0.841、0.603。同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四 数据分析
(一)员工参与及其各维度与员工忠诚度及其各维度之间的偏相关分析
根据前文论述可知,员工自身因素是影响员工忠诚度的因素之一,本文为保证研究的严密性,把员工年龄、工龄、学历及职务作为控制变量,利用统计软件,对整体员工参与及其各维度及与员工忠诚度及其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员工参与各维度当中,能力提升的平均分最高为3.2246,授权最低为2.9839,说明国内企业对员工的授权不太重视,没有给与员工足够的自主空间。同时,从员工参与五维度之间以及员工忠诚度的三成分之间的相关看,都比较显著。从各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可以看出,大部分都在0.8以上,可见员工参与及员工忠诚度量表都具有良好的同时效度。另外,从表中可以看出,员工自身因素当成控制变量后,整体员工参与与整体员工忠诚度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549,认为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同时,员工参与的各维度与情感忠诚相关性最强,与规范忠诚的相关性相对次之,而只有信息共享与公平报酬与持续忠诚在显著水平0.05时显著相关。
(二)员工参与各维度对忠诚度不同维度的回归分析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采用SPSS15.0中线形回归分析的逐步回归方式(Stepwise),以员工参与各维度作为自变量,整体员工忠诚度
各维度为因变量,通过比较回归系数判断出员工参与各维度中的哪些维度对员工忠诚的影响最为显著,哪些维度的影响次要显著。具体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情感忠诚度的回归分析中,第一步引进的变量是公平报酬,第二步引入的变量是认同,然后引进了信息共享。引进这3个变量后,方程的复相关系数的平方分别由0.404增加到0.497、0.513,因此,认为拟合优度较好。F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73.342,其分布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说明因变量和这3个自变量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可建立线性模型。第3个回归方程为Y1(情感忠诚)=1.366+0.195×公平报酬+0.320×认同+0.191×信息共享,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394、0.284、0.179,因此影响情感忠诚的各维度是公平报酬、认同和信息共享。由此部分验证了假设H1、H2、H4。同理,规范忠诚回归方程为Y2(规范忠诚)=1.524+0.197×认同+0.175×公平报酬+0.157×信息共享,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215、0.202、0.180,因此影响规范忠诚的各维度依次是认同、公平报酬和信息共享,同时表示它们对规范忠诚的影响程度较低。此结论同样部分验证了H1、H2、H4。在持续忠诚的回归中,只有“公平报酬”这一预测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其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65,F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22.509,其分布的显著性概率为0.017,表示在显著水平0.05的条件下,才能说明它对持续忠诚的影响是正向的,方程的复相关系数的平方为0.027,同时表示它对持续忠诚的影响程度较低。此结果部分验证了H4。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五个假设当中,只有H4完全成立,H1、H2部分成立而H3、H5则完全不成立。
五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综合以上研究,我们对员工参与及其与员工忠诚度的相关性分析,具体得到如下结论:
1)员工参与的结构同样适用于中国不同性质的企业。本研究所用员工参与量表是基于国外的量表所编制,实证结果表明其结构同样包括五个维度,分别是:信息共享、认同、公平报酬、授权及能力提升。进一步可以得出员工参与是一个包含五个维度的系统工程,而并非只是听取基层员工的建议或让其在有一定的工作自主权,这些仅仅涉及到参与管理中的部分认同和授权,除此以外,它还包括公平报酬、能力提升和更大程度上的信息共享。
2)员工参与及其各维度与员工忠诚度正向显著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员工的学历、年龄、工龄及职位等因素并不影响员工参与与整体员工忠诚度的显著相关性。
3)员工参与的不同维度对不同忠诚的作用有所差异。对情感忠诚作用显著的三因素中重要次序依次是公平报酬、认同和信息共享;对规范忠诚作用显著的三因素中重要次序依次是认同、公平报酬和信息共享;而对持续忠诚作用显著的只有公平报酬一个维度。
4)授权和能力提升对忠诚度的作用相对较小。授权和能力提升在忠诚度三个维度的回归分析中都没有进入回归方程,表明两者对员工忠诚度的影响相对较小。
(二)管理建议
针对上述研究结论与启示,对企业管理者提出几点建议:
1.坚持开展员工参与薪酬管理,切实做好薪酬公平。
从实证结果可以得到,公平报酬对员工忠诚度的三个维度都有显著的作用,这就要求管理者要做好员工参与与薪酬管理中的交往公平、程序公平和结果公平的充
分结合。交往公平方面,管理者要及时向员工传递有关薪酬制度的信息,解释薪酬分配的过程与结果。程序公平方面,就是要给予员工与决策权力,让员工参与到企业绩效考核标准、薪酬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去,从而实现决策过程的公平性。
2.信任、尊重员工,完善企业的内部沟通机制。
通过回归分析,结果已能说明员工情感忠诚、规范忠诚与认同及信息共享都有着显著联系。因此,提高员工忠诚度时,我们必须强调认同及沟通的重要性。具体就是一方面要帮组员工制定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下致力于提高员工的各项能力,并且要为员工能力的发挥提供平台;另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完善的经济契约来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同时还要建立良好的情感沟通机制来凝聚人心,使员工与企业建立共同愿景,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统一的核心价值观,从而提高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忠诚关系。
3.加大授权幅度和扩展培训种类和范围。
参与各维度平均值当中,授权只有2.9839,是五个维度当中最低的一个,这就反映出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还没有充分的授权。因此,要加大授权幅度,在提高员工的自身的能力的同时,让其体会到领导对他们的重视和认可,从而提高他们的忠诚度。另一方面,管理者要扩大培训的种类和范围,培训不能简单地针对员工某一单纯的技能来开展,而是要提高员工的各方面能力,比如沟通、团队合作技能。另外,培训也不能仅仅针对中高层管理者,还要重视普通员工及基层管理者。
(三)研究局限及今后研究方向
本研究在中国背景下验证了员工参与的五个结构维度,以及各维度对员工忠诚度的不同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研究内容上有所创新,但由于研究条件和时间的限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1)展开拓宽取样范围,并加大样本量,进一步检验结论的精准性;(2)通过不同区域及行业的对比,来考察各地区及各行业员工参与状况及其对员工忠诚度的不同影响。
成本领先战略对企业的影响论文
成本战略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为谋求长远发展,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而实施的成本管理方略。成本战略的制定基于企业的合理定位、核心专长、竞争优势和竞争对手等各项因素,但成本战略的实现则取决于企业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和方式。企业前瞻性的、指导性的竞争战略与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相互交融,才可能保障企业战略的实施。
一、成本领先战略的特点
成本领先战略的特点体现在:首先,企业必须固守自己的成本竞争优势,在行业乃至整个市场大打价格战时,能够独领风骚,获得预期收益。同时,通过固守成本优势,阻拦新加入者的进入,防范替代品的冲击。其次,低成本、低价格产品的价值取向并非是低性能、低质量,相反,为拥有高的市场占有率,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面对的应该是众多的消费者。消费者认可的产品性能、质量和服务应当是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战略实施的前提,就此而言,企业同样存在不断提升产品品质、档次的需要。最后,为保证规模经济,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的产品多为标准化产品,但标准化产品并不意味着企业产品类型单调、技术落后。
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在创造竞争优势的同时,会存在战略上的风险和劣势。随着消费者不断追求消费的个性化、时尚化,必将对传统意义上多数量、少品种类型的规模经济带来一定的冲击。随着新产品、替代品的不断涌现,竞争对手和新加入者也严重威胁着企业的生存。既要推陈出新、迎合市场、挑战对手,又要固守成本价格优势、增强竞争实力成为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一些企业的成本优势正在被逐渐稀释和分解,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管理方法的滞后是导致这种局面的重要因素。只注重当前产品生产成本的削减,而缺少对新产品特别是新产品成本的开发设计;强调对直接成本、有形成本的控制,而忽视潜在成本、无形成本对企业的影响;强化管理影响成本的各项直接因素,而无视影响成本的一些技术性隐含因素等。最终结果必然导致企业成本隐患增加,竞争实力下降。因而,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必须实施成本的持续改进。
二、实施成本领先战略,施行成本的持续改进
1、成本持续改进的观念。持续改进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它要求企业不能循规蹈矩地沿袭以往的规律,固守现有的格局,或盲目追随、模仿学习他人的经验,而是应该面向市场,持续地改进和提升自身的产品,提高竞争实力。就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而言,成本的持续改进意味着企业必须客观地把握成功的关键因素——成本,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和改善企业整体的成本管理水平,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通过成本价格优势占领行业的主导地位,提高竞争实力。
成本的持续改进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传统的成本管理范围狭窄,注重生产环节变动性成本控制以及现有产品生产成本的改善和降低,这是成本持续改进的一个方面。但这种成本的改善和降低是有一定极限范围的,即随着时间的推移,成本改善和降低的投入所产生的边际收益会不断减少。此外,产品的升级换代、品质工艺、质量标准、成本动因分析、企业管理水平和模式等要素是成本生成的关键因素。这些关键因素不仅直接制约和影响着产品的成本消耗水平,从根本上控制着产品成本的构成,为进一步降低成本奠定基础,而且涉及企业现在乃至未来的发展,为企业不断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提供条件。所以,成本持续改进的另外一个方面应当是更新观念,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持续改进成本形成的关键因素。
2、成本持续改进的前提:实施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持续改进成本、固守竞争优势的关键。由于产品开发落后、产品滞销而给企业带来的库存积压、资金浪费,由于工艺设备老化而给企业造成的消耗增大、产品质量低劣,由于产品技术标准陈旧、原有客户丢失而给企业造成的机会损失等,企业对这些潜在的成本损失和浪费是无法计量和弥补的。改善这些潜在成本,不可能单靠人为因素进行控制,必须通过科学技术创新来实现。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现在:
①企业在提供现有产品和服务的同时,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推陈出新,不断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和设计。
②在保持产品核心功能的前提下,适应客户需求升级的变化,改善(添加或减少)产品的附加功能。
③更新生产设备,创新产品工艺流程,提高企业实力。
④注重产品性能、结构、款式等的多样性,体现特色,创造差异,削弱对手的模仿、学习能力。
技术创新的投入会增大产品成本的开支范围,增加企业的总成本,但技术创新的投入谋求的是企业的长远发展。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只有求发展,才能求生存。通过技术创新不但会从源头上控制潜在成本对企业的影响,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损失浪费,而且会不断培育和创造新的消费热点,扩大市场份额。而产品规模又为企业分摊技术创新投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提供了保障。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成本的控制管理,而制约成本的关键又在于技术的创新。
3、成本持续改进的关键:实施产品价值链全程管理。成本产生于产品价值链的全过程,且动因复杂,涉及因素多,目前成本管理范围较为狭窄,存在价值链分析过晚或结束过早的问题。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为了突出自己的`成本优势,必须关注影响成本的各环节、各层次因素,注重企业价值链各项作业的潜力分析,使其为降低产品成本作出贡献。
①从企业内部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产品实物在企业供产销各个环节转移的同时也完成了其价值的积累。产品成本的消耗既取决于各环节成本的控制水平,同时也决定于各环节的有机联系,如原材料的及时供给、部门间半成品的结转等。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不仅要能够客观分析、合理把握产品增值消耗的各项作业,而且要协调处理内部作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减少作业之间的有形损耗(产品破损、停工待料等)和无形损耗(机器闲置成本、机会成本等),提高企业运作效率,降低产品成本。
②从企业外部价值链的角度分析,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首先要能够与供应商保持良好关系。因为物美价廉的原材料的及时供给、采购方式的改进、采购成本的降低等都会直接影响企业成本的高低,而且拥有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也会降低企业的存货成本和资金成本。其次,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要培养与客户的良好关系。企业拥有优质的服务、良好的信誉既是在固守现有市场,同时也是在开拓未来市场。
4、成本持续改进的保证:成本管理创新。成本的持续改进涉及多部门、多环节,而且延续时间长,所以实现成本管理观念、成本管理模式、成本管理方式的创新是成本持续改进的保证。
①更新观念是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务。成本管理既不是单纯的消耗削减,不是事后的报表分析,也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人的事情,不能够“头痛医头,脚痛治脚”。认识的误区、观念的滞后将使成本持续改进成为一纸空谈。
②成本管理模式创新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成本管理模式要创新,不能照抄照搬他人的经验模式,不能禁锢在原有的模式下,而要与企业的发展、企业现有的管理水平相匹配,要体现为我所用的思想。其次,要注重各种成本管理模式的有机结合,如目标成本管理与责任会计的相互交融。最后,在成本管理模式框架下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成本管理措施。成本管理的各项措施不仅要求细化分解,而且要求操作性要强,要能够通过成本管理措施把企业的成本管理思想、成本管理模式渗透到成本发生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③成本管理的方式要灵活多变,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能够把激励和约束机制落到实处,同时培养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提高员工降低成本的主动性,因为人在成本管理中占有主导地位。
三、结论
成本的持续改进在于倡导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不要固守传统的成本管理理念和方式,应当树立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和采用先进的成本管理方式,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达到强化成本管理的目的。只有这样,成本领先的战略思想才能得以体现,成本领先的优势才能得以保持,企业的竞争实力才能得以提升。
一、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被人们广泛讨论,人们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也是各有千秋,很难有一个系统的定义来统一大家的理解。但是无论如何,企业文化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落脚点,不然企业文化只能是空中楼阁。
企业文化总给人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感觉,没有企业绩效那种实在感和成就感,但是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却不能忽略企业文化的建设,而是要将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管理中去,还要主打企业文化建设,让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作用,最终就会看到不一样的结果。
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百科名片是这样定义的:企业文化亦称组织文化(Corporate Culture或Organizational Culture),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国外有专家说,企业文化是一种理论观念,而它带来的结果是实实在在的。国内有人说企业文化能推动企业发展,也能阻碍企业发展,就像水势,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但是大多数人对企业文化还是抱有比较乐观的态度,认为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通过社会实践表现出的一种企业精神,它包括了经营理念、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素养等内容,是一个企业综合方面的表达。
企业文化同时也作为企业的一张名片,应该将这种文化发扬光大,利用好这张名片能帮助企业塑造更好的形象,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企业绩效是直接反应一个企业经营效益和业绩的结果。企业的文化理念会影响员工,并通过产品或员工与客户的接触直接影响到与企业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客户。企业的宗旨就是服务客户,企业的价值只有通过对客户提供服务才得以实现,客户的评价是关乎企业绩效的重要指标。因此,企业文化会间接影响到客户,从而影响企业的绩效,至于这种影响是利是弊,要看企业的管理者们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解和重视程度。
企业文化的奠基人劳伦斯o米勒曾说,今后的世界大型企业的经营方式会倾向于新企业文化和文化营销的经营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切守旧的、不合时宜的理念都会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创新、适用的观念,要有实现超越自我的勇气。对于企业,要提高办事效率,从而提高绩效,建立一个新的企业文化体制迫在眉睫。
新世纪,新面貌,新文化,企业之争就是文化之争。纵观世界500强企业,基本都有很优秀而又独到的企业文化,如我国的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建筑等。中国建筑总公司组建于1982年,是中央直接管理的53家国有重点骨干企业,以房屋建筑承包、国际工程承包、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政勘察设计为核心业务,发展壮大成为中国建筑业、房地产企业排头兵和最大国际承包商,是不占有国家大量资金、资源和专利,以从事完全竞争行业而发展壮大起来的国有企业,也是中国唯一一家拥有三个特级资质的建筑企业。作为中国建筑行业的领航者,中国建筑不但在国内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国际上也名声大噪。它的成功不仅源于在建筑工作上的努力,更有着企业文化的支撑。它的企业宗旨、核心理念、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价值观、环境观、安全观这些企业文化理念也深入人心,并作为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标榜,是值得企业学习效仿的。因此,现代企业要加大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断壮大。
一个企业有了企业文化理念,就会在企业运营中为企业提供一条指引线,企业在企业文化的牵引下能把原本组织性不强、凝聚力较差的局面变得明了起来,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这股力量能使企业上下拧成一股绳,增加员工的凝聚力,使大家团结一心,摒弃个人私利,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从而实现更好的绩效。
总之,当代社会企业发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思想观念,加强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是必要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服务的宗旨,是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指引线。企业文化建设的好坏,对企业绩效有重大、深远的影响。因此,企业要好抓文化理念建设,提升企业绩效。
浅论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摘要:企业文化通过影响企业氛围提高员工产出,统一的价值观降低企业内耗、共同的行为方式产生协同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绩效。大力培育员工的使命感、不断改进丰富企业文化、重视员工参与性是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文化 影响方式 企业绩效
企业文化是一种具有强大效应和辐射作用的管理要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力,它通过对员工价值观的影响作用于员工的心理状态和工作行为,从而影响企业的整体效益,最终决定企业未来的命运和长远前景,是一种成本低廉、潜力巨大、作用广泛的软性生产力。当前背景下深入探讨企业文化的作用,对于提高企业绩效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一种,它是指某一企业内全体成员共同信奉和遵循的价值观,是促使企业全体员工拥有共同的工作态度和行为的基本信念、认知和一系列规则,是一个随内外部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从本质上来说,企业文化是发生并作用于企业范围内的由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的某种特定的社会意识,集中反映出某个特定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的核心理念。企业绩效包括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两个部分,是企业在特定时期内完成预期目标的程度,包括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效率高低及盈亏情况等,企业文化和企业绩效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1)通过影响企业氛围提高员工产出
企业文化会对企业氛围产生影响,企业氛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恶性的企业氛围,一种是良性的企业氛围。在恶性的企业氛围里,员工会产生强烈的疲倦、孤独、愤怒等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员工的精神、心理以及生理状态,一定程度上降低员工劳动生产的积极性。如果负面情绪过多,员工不但不能发挥个人的潜能,而且还会使得个体的产能水平降低到正常水平之下。而良性的企业氛围有益于在员工中营造出一种舒适、愉悦、积极的轻松氛围,让他们怀着一种兴奋的心态来工作。在这种轻松而简单的氛围内,企业内的员工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和解决各种复杂而不良的人际关系,这种舒心的工作环境会使企业成员时时感受到企业的关怀与鼓励,在这样的企业中员工没有人际压力,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产生较高的工作绩效。
(2)通过统一的价值观降低企业内耗
从哲学的角度讲,企业文化是一种价值观,但这个价值观和每个个体所拥有的千差万别的个体价值观不同,它是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这种统一的价值观对每个员工的个人理念及其对事物的判断、认知,对不同员工看待问题的出发点、理解问题的角度与采用的方法起着根本的、决定性的作用。事实上,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不同的价值观会对员工的心理、行为产生不同的结果。消极、扭曲、自私的价值观会在员工的内心深处产生阴暗、灰色的心理感受,从而增加员工的无形压力、加深员工之间以及普通员工和上级之间的误解、加剧各种矛盾的冲突,最终会造成员工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的消耗。而积极、向上、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将员工的正气、个体潜在的良好人性极大地激发出来,促使员工以客观、积极的心态看待和处理自己身处的环境和面临的各种压力,避免耗费更多的.时间、经历和感情,以便集中精力投身于企业的生产中,从而对提高企业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
(3)通过共同的行为方式产生协同效应
企业文化的出发点是培育企业员工拥有共同的价值观,落脚点是在正确价值观的基础上表现出友善、积极、努力、顽强的人际行为和工作方法。现代心理学证明,员工个体行为与企业整体行为方式之间的差异是员工人际压力产生的重要原因,换句话说就是,优秀企业文化造就的是员工良好的行为方式,这种良好的行为互动可以大大减弱或消除员工的人际压力感。相反,不良的企业文化则会使员工具有各种不良的行为方式,使员工之间以及员工和上级之间产生隔阂和冲突,加大员工的人际压力并给彼此造成不应有的伤害。人际压力的广泛存在会在很大程度上给企业的协同效应带来不利的影响。现代企业理论指出,企业是多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不同要素整合后产生的“1+1>2”的整合效应,是为了使这种要素“取长补短”耦合共进,如果有人际冲突现象在企业中大量存在,则企业预期的协同效应就会大打折扣,从而降低企业绩效。
三、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1)大力培育员工的使命感
企业文化具有多重属性,而其中企业文化的使命感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最为突出,因而企业着手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对企业文化使命感的塑造。构建使命感的关键是要充分重视对企业文化一致性的培育,因为文化一致性能够把员工紧密地凝聚在企业的战略目标之下,提高企业成员对企业这个整体的认同程度。当企业面临重大危机和巨大困难的时候,仅靠几条规章制度是无法使企业摆脱危机的,关键时刻只能依靠员工的自觉和对企业的认同感,向心力能够紧密将员工凝聚在一起,让员工自觉地为企业付出和奋斗。
(2)不断改进丰富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具有巨大的影响,但企业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环境发生变化企业文化决不能停滞不前而必须主动应变,否则就会成为阻碍企业绩效提升的拦路虎和绊脚石。企业管理的很多案例证明,一部分原本表现优秀的企业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往往是因为这部分企业的管理文化落后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文化从绩效管理的发动机变成了刹车器。因此,从事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对企业文化适用性的建设,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丰富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
(3)重视参与性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一种行为的结晶,它需要不断的同化、感化和强化,而参与性正是现代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企业要吸引员工主动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来,使企业员工充分了解和参与企业的重大经营管理活动,给予员工更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使其更深刻地感知自己是企业的一员并得到来自企业充分的重视和尊重。在员工积极参与的同时,管理者也能够及时有效地了解和把握员工的心理状况和感情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参考文献:
[1]张仁江,李海月.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4)
[2]刘茂娟.企业文化研究综述[J].科技向导,(4)
[3].卢美月,张文贤.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6)
对薪资制度对公司战略绩效的影响管理论文
一、薪资制度调整的必要性
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护肤、彩妆已经成为现代女性每天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使用护肤品的男性消费者也日渐增加,化妆品已经成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化妆品行业就在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中迅速发展,成为目前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相对利润丰厚、销售规模庞大、发展迅速的一个行业。中国的化妆品市场巨大,且增长迅速,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化妆品品牌进驻中国,包括一线护肤品牌雅诗兰黛、倩碧,彩妆品牌香奈儿、阿玛尼等纷纷改变曾经只进驻北上广的营销战略,开始向全国各大城市辐射业务。这是一个劳动力密集的行业,化妆品的现场销售模式决定了“人”在整个销售过程的重要性。随着行业内竞争日益激烈,该行业内对优秀美容顾问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建立一套合适的店铺薪资制度不仅可以用来实现销售业绩的稳健增长,同时,这也是实现DHC在大鳄林立的化妆品行业生存的必要条件。
二、变革前薪资制度及分析
(一)变革前薪资制度
DHC变革前店铺薪资制度自初开始实行,同时段,公司开始实施实体店铺快速扩张的整体战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力资源部从招聘、培训、薪资制度等多方面进行支持。薪酬方面,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招聘大量优秀美容顾问,公司制定了以岗位工资、补贴、提成为主体的薪资制度,具体如下:岗位工资:以当地前一年度的最低社保缴费基数为基础,将全国城市分为四类,设定一线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的基本岗位工资为2500,设定二线城市(以较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为主)的基本岗位工资为,设定三线城市(其他省会城市、多数地级市、及较发达县级市)的基本工资为1500,设定四线城市(剩余其他城市)的基本工资为1200。补贴:根据员工上班天数,每工作一天补助车贴、餐贴20元。销售提成:采取全店提成方案,在店铺月销售额达到公司指标后,店铺员工对指标以上部分销售额进行提成,提成比例根据超标比例逐级增加。以绍兴某商场专柜为例,根据城市划分,绍兴市区员工基本工资为1500元,该专柜于5月开业,预期销售额为平均18万/月,专柜配有美容顾问3名。截至4月,统计得出月平均销售额为18.5万,美容顾问税前工资1800—2800之间浮动,其中,工资较高月份集中在5月、10月和1月,主要由法定节假日三倍加班工资组成。
(二)变革前薪资制度分析
经过与商场同行业员工工资对比,DHC美容顾问的薪资水平较市场水平偏高,尤其基本工资部分,甚至达到某些品牌的员工基本工资的两倍;而销售提成占整体工资比例较低。另外,因为公司采用销售提成全店平均的提成方式,所以店铺内部员工工资相对平均。企业工资的公平性分为两种:内部公平性和外部公平性。就DHC变革前的薪酬制度而言,这一薪酬制度具有很高的外部公平性,这使得公司能够顺利地在短时间内招聘到一批优秀的求职者。而内部公平性却无法在这一薪酬制度中有效显现,尽管在短时间内促成了店铺内员工的和睦相处和互相帮助,但长久看来,这不仅影响工作效率,同样不利于员工团结。整体来说,这是一种以工作为导向的工资结构,这种岗位工作制的特点为员工工资主要由其担任的岗位的重要程度、任职要求的高低等决定,这种工资结构的缺点是无法反映在同一职务(或岗位)上工作的员工因技术、能力和责任心不同而引起的贡献差别。在开拓实体店初期,公司需要在最短时间内招聘大量优秀的美容顾问,因此较高的底薪政策能够快速吸引到大量优秀人才。同时,由于在开业初期,市场缺少DHC销售额的统计数据,多数求职者无法预估销售提成,因此提成比例的高低对求职者影响较小。所以该制度是符合该时期的公司战略,为DHC在全国各地成功开设专柜店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变革后薪资制度及分析
从20初至20初,公司经过3年的快速扩张后在全国形成了一张全面的销售渠道网络,基本实现大量发展店铺的目标。此后,公司战略不再以发展新店铺为主,工作重点向店铺维护倾斜,尤其以提高单店销售业绩为主。作为支持公司经营战略调整的薪资制度,公司对原制度进行了调整。为了实现这次调整,公司对当时行业内工资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DHC员工工资略高于同行业其他品牌工资;通过对部分内部员工的问卷调查显示,部分员工出现怠工现象,她们认为只要按正常工作时间上班,在节假日加班即可拿到不错的工资,而销售业绩不会对工资产生太大影响。于是在这样的公司政策背景及现状下,我们对店铺原有薪酬制度做了调整。
(一)变革后薪资制度
本次薪酬调整是根据公司经营状况对整体工资结构作出的调整,目的在于提高员工销售积极性,将岗位工资制向绩效工资制过度。一般来讲,岗位工资制中由绩效带来的能力工资仅占全部工资单2%,二绩效工资制中,绩效工资占80%。应用到DHC店铺中,即要提高销售提成在店铺员工全部工资中的比例,同时适当调低基本工资在整体比例。另一方面,为了体现每位员工的工作效率与工作成果,销售提成不再全店平均,每位员工根据自己当月销售额进行提成。变革后薪资制度如下:仍以绍兴某专柜为例,本次调整后基本工资为1200元/月,根据商场往年月平均销售额18万,设立店铺目标销售额20万/月,分解至每位员工为6.6万元。为了增加销售提成占全部工资比例,公司将提成基数在目标销售额基础上下调20%,即个人销售额超过5.2万就可计算销售提成。每月店铺销售达到20万营业额,每位员工即可得到销售达标奖200-300元。
(二)变革后薪资制度分析
变革后薪资制度大幅度增加了绩效工资比例,更加重视员工的销售业绩,对员工工作内容起到了指导作用:需要员工在工作中付出努力,做好销售,才能获得相应对等的`薪资。新的薪资制度改变了前期吃大锅饭的现象,较变革前薪资具有更好的内部公平性,提高了员工做销售的积极性。但是这样的薪资制度一样具有缺陷:员工过分注重销售业绩,忽略了店铺其他事务,例如打扫卫生、盘点货物,甚至在部分店铺出现员工间争抢顾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我们又从店铺制度方面对员工行为进行了规范。总体来讲,此次薪酬调整对提高店铺销售业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符合公司放慢扩张步伐,提高单店销售的整体公司战略。
四、结论
不同的薪酬制度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是否符合公司现阶段战略之说。薪酬制度作为实现公司管理的一种手段必须时刻保持与公司战略的一致性。DHC公司在公司整体经营策略调整后对公司薪酬制度进行了跟进调整,从而实现了经营方式地顺利转变。当然,建立一个有效的薪酬制度并不意味着薪酬管理的成功。薪酬制度一经建立,必须严格执行,从而发挥其保障和激励的功能。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企业还应随着经营状况和市场工资水平的变化对薪资制度作相应的调整。
企业员工责任心与绩效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的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对企业员工责任心与绩效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有效的探讨;主要通过对所选取的200名企业员工进行了相应的责任心与绩效样本调查,并针对企业员工责任心和与绩效两者之间的结构关系进行了有效研究。最终发现,对于绩效而言,员工的责任心三大维度有着一种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的团结助人维度对于绩效中的周边绩效和任务绩效作用更是明显。
关键词:员工 责任心 绩效 结构关系
作为人格中的重要维度的责任心,长期以来都作为一重要研究对象备受行为科学和管理心理学等学习领域的关注。在当前,对于责任心的相关研究也基本上都是集中在关于责任心的结构维度和绩效关系层面,而且大多数研究都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所进行的。而对于我国员工责任心与绩效结构关系的研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长期儒家文化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在结合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责任心与绩效的结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责任心指标设计工作,均是在结合大量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关键事件访谈法来进行。访谈结束后,对相关录音资料进行文字整理,并通过主题分析法的有效应用来分析、提炼在访谈过程中员工所表现出的责任心特性的相关内容。
1. 样本研究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对象为上海市企业员工,总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73份,回收率为91%,有效份数为210份,有效率为70%。
2.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和Lisre18.0相关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1.员工责任心探索性因素分析
在员工责任心探索性因素的分析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参照不同项目的因素负荷值和共同度来完成。所依据的原则为:选取一些具备较高因素负荷值和共同度的项目,同时对于一些较低负荷值和共同度的项目进行删除处理;最终结合相应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按照相应原则确定了3个有效因子,同时涵盖13个小项的确定量表,如表1所示。
通过对表1相关数据的.分析得出,其中因子1中的项目主要涉及到的是员工的成就追求,共包含了Q1、Q2、Q3三个项目,称之为成就去向;而因子2主要涉及到的是企业员工的主动承担责任方面,主要包含了Q8--Q13共计6个项目,将其称之为承担责任;因子3主要涉及到的是员工的主动帮助他人方面,主要包括了余下的4个项目,而且每个项目负荷均超过了0.6,将其称之为团结助人。
2.绩效的探索性分析
从绩效的探索性分析结果发现,通过因素分析得到了三因子同初期的预想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而且三个因子能够对总变异中的近60%进行科学的解释,其中每一具体子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分别为0.086、0.856和0.877。结果显示,绩效中的三大因子量表也都有着一种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同我们预期的模型结构相比,转轴后因子有着较高的吻合度。
二、验证性分析
1.员工责任心验证性分析
运用LISRE18.0数据处理软件并在结合相应的探索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总计273个样本数据进行验证性分析,得到员工责任心结构模型和相应的模型的拟合指数,见图1和表2所示。
由以上数据综合报表明,由上述探索性分析所得出的员工责任心结构模型是比较理想的。
2.绩效验证性分析
运用统计软件LISRE18.0并在结合上述绩效探索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总计273个样本数据进行验证性分析,得到绩效模型和拟合指数,见图2和表3所示。
由以上数据综合表明,探索性分析所获得的绩效模型也是较为理想的。
三、全模型
对于企业员工责任心的三大维度分别对于绩效水平的影响,依然可以采用相应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来进行验证;在此过程中,将责任心中三大维度看作为自变量,而绩效的三个维度则被视为因变量。
最终得出,对于绩效的三个维度,员工责任心的三个维度有着一种明显的促进性作用;其中对于任务绩效以及适应性绩效的提高,员工责任心中的成就取向维度和承担责任维度发挥出了良好的作用,而团结助人维度则对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作用明显。这也直接表明,基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企业员工,对于人际关系和团结合作等方面的注重,能够促使其工作绩效得以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怡阁.企业内部责任制影响下员工责任心对工作绩效水平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13
[2]马冰.知识型员工责任心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
[3]苏曼.国有企业员工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
[4]杨淑艳.现代企业员工心理资本与员工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D].安徽大学,2010
★ 浅谈我国风险投资对创业板企业IPO定价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 浅议实证会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