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首次全面检验对压力容器安全的影响(共含9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拾彡”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首次全面检验对压力容器安全的影响
根据多年从事压力容器检验工作的经验,用统计数据及3个压力容器的'检验实例,说明大型关键压力容器的首次全面检验对压力容器安全及使用寿命具有重要影响.
作 者:章惠平陈翠梅 ZHANG Hui-ping CHEN Cui-mei 作者单位:中钢集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武汉,430081 刊 名:工业安全与环保 PKU英文刊名:INDUSTRIAL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年,卷(期): 32(5) 分类号:X9 关键词:压力容器 首次全面检验 安全 使用寿命常见的移动式压力容器有汽车罐车、长管拖车、铁路罐车和罐式集装箱等,其结构型式分为常温裸型、堆积绝热型、真空粉末绝热型及高真空多层绝热型等,因其具有装载量大、运输手段灵活与运输成本低廉,且能适应公路、铁路、水路的运输等特点,所以,在石油和化学工业、航天航空工业、电子与机械工业、食品与烟草工业、医疗等许多领域应用广泛。移动式压力容器储运的介质,通常都是易燃、易爆以及有害等液化气体和低温液体,加之其压力高、能量大,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会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带来极大损害。为保证运行安全,移动式压力容器都会设置一些安全附件。在很多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事故分析中发现,因安全附件导致的事故发生率所占比重比较大。这主要是因为移动式压力容器工作环境特殊,不停地承受交变应力的冲击,各个部件都可能产生疲劳、松动、摩擦甚至泄露。因此,必须要加强对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附件进行规范的检验、检测及检修。
1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附件概述
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附件主要有安全阀、压力表、温度计和测温仪表、紧急切断装置等。根据“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要求,移动式压力容器一般应设有弹簧全启式安全阀。如果罐内压力超过一定限度,安全阀就会自动开启,释放出超过规范要求的压力,然后自动关闭,从而确保压力容器快速恢复到正常压力状态,这样将能有效防止罐体超压爆炸。压力表主要是测量工作电压,标示出工作压力红线,防止因压力异常导致设备故障。温度计和测温仪表的主要功能是测量移动式压力容器使用过程中的温度情况,避免因温度过高导致故障。紧急切断装置是介质在装卸过程的必经通道,如果在装卸过程中发生紧急情况,例如,管道破裂时,就可以自动启动切断装置,关闭阀门,避免介质继续外泄。通过上述举例,可见,安全附件能最大程度地保证移动式压力容器的'安全运行,有效降低安全故障发生率,避免人身和财产重大损失。
在具体实践中,要避免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附件失效,出了需要加强日常管理外,还要根据“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及其附件一“移动式压力容器定期检验附加要求”,定期进行安全附件检验、检测及检修。移动式压力容器的安全阀、紧急切断阀,必须是正规生产厂家制造,具有产品质量证明书和合格证以及质量证明文件。安全阀弹簧的更换期限通常为1年或2年,到期应及时按标准进行更换。
2.1安全阀的检验、检测及检修
安全阀的检验主要包括外观、解体检查和性能校验。首先要检查安全阀的外观,看其产品铭牌是否完整和规范,阀体有无存在严重锈蚀及裂纹等问题,如果不达标,应立即终止使用。在对安全阀进行解体检查过程中,如果发现阀瓣与阀座粘死,也应立即终止使用。在检验检测及校验过程中,弹簧是重中之重。因为安全阀中的弹簧长期处于工作状态,在交变载荷冲击作用下,极易发生金属疲劳,如果超过极限就会产生裂纹等疲劳缺陷。另外,介质也具有腐蚀作用,会导致弹簧表面出现腐蚀锈迹,容易遮住疲劳裂纹,因此,在检验过成功中,需要对弹簧进行去污除锈处理,或辅以磁粉或渗透擦伤,来确保弹簧安全可靠。用小锤轻敲弹簧,如果声音低沉、沙哑,要重点进行无损探伤检查,及时更换表面损伤、锈蚀、弹力下降的弹簧,避免发生弹簧断裂而导致介质大量泄漏等安全事故。对安全阀的开启压力、回座压力和密封试验压力进行校验时,应≥3次,且校验结果全部达标,这样才能认定为合格。完成校验后,要进行铅封和加锁保护。安全阀阀座与阀片应保持足够的光洁度、平面度和垂直度。安全阀的阀瓣密封面材料为四氟乙烯,在较大的密封比压长时间工作后,容易产生很深的密封凹槽,影响安全阀的正常开启和开启后重新回座的密封性,需要对其进行刮削或更换,以减少安全阀的故障率。
2.2紧急切断装置的检验、检测及检修
检验紧急切断装置,要对其外观进行检查,还要进行解体检查、性能校验和远控系统试验。通过外观检查,可以明确产品铭牌、阀体严重锈蚀及裂纹等存在的问题,对有问题的紧急切断装置,应立即进行更换。解体检查过程中,要重点查看先导杆、密封面、弹簧、凸轮等部件是否存在损伤变形、腐蚀生锈、裂纹等,如果存在,应及时进行更换。仔细检查过流保护系统,如果发现有改动现象,应进行恢复处理。易熔塞在检查过程中容易被忽视,应加强对其的检查,及时更换发生缺损的易熔塞。校验紧急切断装置性能时,应重点检查紧急切断阀自始闭起,能否在5s内闭止;将校验合格的阀门,装配到罐体进行检查,检查控制系统(手摇油泵、油管或钢索)的灵敏性、可靠性。对紧急切断阀的过流保护功能进行试验,看其超过额定流量时能否自动闭止。然后,再检查远控系统的灵敏可靠性,确保其闭止时间控制在5s内。各种检验和试验均应连续3次合格。此外,执行机构中的拉绳尤其是远程控制起切断作用的拉绳,在移动式压力容器使用中的故障率最高,因其是祼露式机械结构,位置又是在罐车底部,在长期的尘土、油污、污水等影响下,容易产生腐蚀甚至锈死,导致发生事故时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在检修时,应给所有拉绳运动部位清污、润滑,以保证其灵活无阻滞现象。如果远程切断式是卸油式,需要定期更换新油,以确保油缸活塞进出顺畅。
2.3液位计的检验、检测及检修
移动式压力容器的液面计通常是旋转管式或浮球式,检修时,应使其在指示的行程范围内转动顺畅,且指针指示清晰。如果发生故障,主要原因一般是转动轴密封效果不佳导致。介质泄漏到液面指示表的磁性材料处,会降低磁性效果和密封效果。应确保使用的转动轴尺寸精细、表明光洁、装配精准。出现问题时,应及时进行检修,不可掉以轻心。
3结语
综上所述,移动式压力容器在使用过程中,其安全附件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容易发生失效或故障等问题,以确保移动式压力容器的安全性、稳定性。因此,必须要以严谨、细致的态度,仔细地检验、检测及检修安全附件,做到不漏过一处可疑的缺陷,这样才能保证移动式压力容器的使用安全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瞿智锋.压力容器安全附件的合理选择与安全校验措施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91.
[2]周伟明,汪荣顺,石玉美.国内外移动式压力容器法规标准发展与设想[J].压力容器,2014(1):1-7.
[3]王雅晖,刘润杰,丁信伟.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化工装备技术,(4):28-31.
1 检验中常见的危险及易产生事故类型
1.1 设备、设施设置上的缺陷 如强度、刚度不足,稳定性差,如支撑件锈蚀开裂等;设备设施之间及本身密封不良,如管道、阀门泄露蒸汽、热水、化学介质等;无检验平台,未搭设脚手架防护设施;脚手架搭设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足、防护用材不对等防护设施缺陷,该类型的危险因素主要造成的事故类型有坠落、烫伤、中毒、窒息等。
1.2 电、电磁辐射等危险 如带电设备漏电、静电,电火花、雷电、用非安全电压,如照明检验设备等;α、γ射线现场辐射、放射源丢失扩散辐射等。这些危险因素造成的主要事故类型有触电、爆炸、人体损伤等。
1.3 高低温物质、粉尘、易燃易爆物质、有毒物质及腐蚀性物质等危害 如高温蒸汽、热水运行设备及输送管道、高温炉膛、高温炉渣等;煤粉、煤灰、煤渣、烟灰、烟尘、烟垢等;锅炉尾部烟道或炉膛燃油燃气等。这些危险因素造成的主要事故类型有灼伤、烫伤、冻伤、人员视力、呼吸道、皮肤伤害、爆炸、爆燃等。
1.4 环境因素危险 如内部空间狭小,作业环境不良;通风不良,通风方式不对。这些危险因素造成的主要事故类型有身体损伤,缺氧窒息等。
1.5 人为因素危害 如检验人员体力、听力、视力不足;高血压、心脏病、晕高病等健康疾病;冒险心理、情绪异常等心理异常;指挥错误,违法指挥;探伤操作、水压试验等误操作。这些危险因素造成的主要事故类型有人体伤害、坠落、爆炸等。
2 如何更好的进行锅炉压力容器质量监督控制
为了从根源上确保锅炉压力容器的质量,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质量控制:
2.1 控制材料质量 对原材料(包括焊接材料)的控制是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制造单位应明确材料和采购控制的范围。控制材料环节一般应包括:选用、代用、采购、验收、复验、入库、存放、保管、发放、标记移植等。
2.2 控制工艺质量 锅炉压力容器的制造是一系列生产工序,按照一定的生产工艺流程加工完成的。投产前,要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制定出各生成工序和部件的加工工艺,并根据生产及材料代用等情况进行相应的工艺变更。生产过程中,车间和生产工人要严格按照工艺规程和守则工作,克服随意性。制造单位应明确工艺质量控制的范围,制订和执行工艺质量的管理制度或程序文件,以保证工艺流程合理。工艺文件正确、完整,工艺实施过程受控,产品标识唯一。控制环节一般应包括:图样的工艺审查,工艺流程,通用工艺、专用工艺的编制、审批、使用、工装、模具的设计、使用和维护,产品标识,标一记移值可追溯性,工艺实施过程控制的一记录,表面处理和防护等。
2.3 控制焊接质量 焊接是锅炉压力容器制造中的一种主要加工方法。如平板拼接、筒节与筒节、筒节与封头等等,大多用焊接的方法完成,对于锅炉压力容器的制造是十分重要的。产品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焊接质量的优劣。制造单位应制订和执行焊接质量的管理制度或程序文件,以保证所有受压元件(包括受压元件与非受压元件连接)的焊接接头的质量都能满足法规、规章、标准和图样的要求,
控制环节一般应包括:焊接材料的控制和管理,焊接工艺评定及其工艺文件的编制、审批、使用、焊工资格和管理,焊工标记,产品焊接试板,焊接设备,焊接接头组对或组装质量,施焊过程控制和记录,焊缝返修质量控制和记录等。
2.4 控制检验质量 锅炉压力容器在制造过程中难免地要产生一些缺陷,有些缺陷没有超出标准允许的范围,是允许的;有些缺陷超出了标准要求,需要返修或判废。不合格的产品不能出厂。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制造厂要实行自检、互检、专检相结合的制度,设立专职检验员,对主要生产工序实行严格检验,通过一些停止点和控制点的设立,有效的保证了锅炉压力容器产品的质量。
2.5 控制无损检测质量 无损探伤技术被应用于锅炉压力容器检验。它主要用来检查焊缝内部和表面的缺陷。在锅炉压力容器制造质量控制过程中,探伤评定是质量评定的重要手段,无损探伤的工作质量及其检验可靠性的控制主要包括对探伤人员操作技能的鉴定和探伤工艺的控制。控制环节一般应该包括:通用和专用工艺的编制、审批和使用,检测人员的资格和管理,无损检测设备、设施和器材的控制,焊缝无损检验部位的可追溯性,无损检测实施过程的控制,无损检测记录、报告和射线底片的质量控制及保管等。
2.6 控制理化试验质量 制造单位应制订和执行理化试验控制的管理制度或程序文件,以保证受压元件材料和焊接接头的理化试验满足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要求。控制环节一般应包括:试验规程的编制、审批和使用,试验人中的管理,试验设备和器材,试样的取样、加工和检测,试验的操作,试样的保管,试验的记录、报告及保管,外协的理化试验的质量控制等。
2.7 控制不符合项 由于种种因素,在制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制造的工件或其他的事务不符合规定、标准或者文件要求的现象,这种情况称为不符合项,也有叫做不合格项,不合格品等等。制造单位应制订和执行严格的不符合项控制的管理制度、程序文件和流程控制,使所有的不符合项未经处置合合格不得用于下一步生产,以保证不合格的锅炉压力容器产品不准出厂。控制环节一般应包括:不符合项的判定、标识、处置、记录等。
3 结论
本文主要探讨了锅炉压力容器安全检验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其易产生的危害类型,并进一步对如何更好地进行质量监督控制提出了一些建议。锅炉压力容器质量安全工作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及人民群众的安定生活,我们一定不能掉以轻心。我们必须要狠抓质量,把锅炉压力容器检验及质量监督工作做到更好。
参考文献:
[1]王吉吉.锅炉压力容器检验工作中的事故预防[J].特种设备,.
[2]吴国强,韩春九.锅炉压力容器制造质保体系相关问题分析[Z]..
[3]吕焕起.锅炉安全运行与操作保养[J].品牌与标准化,2009.
1.1药物对机体的生理、生化、病理的改变(体内影响)
药物的体内影响包括药物自身的药理作用及副作用,药物的生物亲和作用[1],药物及其代谢物和被检物竞争排泄通道。
①药物的自身药理作用及副作用是指药物依靠其本身药理作用起效治病的同时产生的副作用,间接影响患者的生理和病理。
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吲哚美辛在对患者进行抗风湿治疗的同时,可损害肝肾功能,进而引起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尿素、肌酐的.升高,尿酸的降低;红霉素、异烟肼等因使肝细胞中毒,而导致胆固醇测定值下降[2]。
②药物的生物亲和作用指药物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对人体特定组织有较强的亲和力,引起检查指标异常或失真[3]。
例如,抗癌药物对造血系统有很好的亲和性,易损害造血系统引起血细胞减少;糖尿病药物引起尿酮体增高,红霉素使尿酸测定值升高,抗凝药可使甘油三酯水平降低等,都是由于药物对某些组织器官具有特定的亲和力而造成结果异常。
③药物的代谢及代谢产物影响了待测物的排泄进而造成结果的升高。
如青霉素、抗结核药、左旋多巴及磺胺类降糖药等与尿酸竞争排泄通道,减少尿酸的排出量而使尿酸增高;肿瘤化疗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因沉积在肾小管内,影响尿酸的排泄导致尿酸升高。
1.2干扰实验的程序和方法(体外干扰)
每个实验都有固定的原理和特定的反应条件,当这些条件发生改变时结果可能发生异常。
药物对检验结果影响的体外干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药物内含有与待检物相似的结构,干扰某种成分的含量,比如甲基多巴干扰儿茶酚胺含量的测定。
②药物和分析物与试剂产生相似的呈色反应或者药物本身的色素也可影响分光光度计的比色结果。
如水杨酸盐干扰尿酸的测定;利福平对TBiL、DBiL的正向干扰,对Cr、UA的负向干扰,而原因就是由于其与钒酸盐产生特殊的颜色反应[4]。
③维生素B2、青霉素、甲基多巴等可以产生荧光的药物可干扰荧光分析法的测定结果。
④药物的赋形剂、包衣材料可以产生程度不同的浊度,所以可以影响所有浊度反应的光度法。
⑤有些药物的化学性质是很活跃的,其氧化-还原性质对检验结果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如肾上腺素通过自身的氧化-还原反应对生化检测的呈色反应产生不同程度的干扰[5],可对果糖胺产生正向干扰,而对肌酐、尿酸产生负向干扰;维生素C、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这些具有较强还原性的药物,对尿酸、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都有程度不同的负向干扰。
⑥药物中本身就含有待测物,如输注葡萄糖引起血糖值的升高,肝素钠中的钠造成钠离子水平的假性升高。
2.1药物对常见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2.1.1药物对生化酶类的影响反映
在肝脏酶谱上的药物有以下几类:氨基糖苷类、青霉素类、磺胺类、大环内酯类、解热镇痛药、抗心律失常药、抗甲状腺药等,这几类药物可引起ALT、AST、LDH升高或引起高胆红素血症[6,7];抗结核药、氯丙嗪、奎宁、妥布霉素不仅升高ALT、AST、GGT,同时还可使心肌酶谱升高[8];茶碱和青霉素胺可降低ALP的活性。
2.1.2药物对血脂的影响
肾上腺素、黄体酮、维生素D和A可升高血清总胆固醇,而红霉素、异烟肼可降低总胆固醇;维生素B6,止血敏、氯贝丁酯、安乃近等都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2.1.3药物对血糖测定的影响
咖啡因、烟碱、雌激素、吲哚美辛以及输注葡萄糖都可使血糖水平升高,阿司匹林、胰岛素、维生素C、利血平、胍乙啶等可使血糖降低。
而其中VC在体内的血药浓度对血糖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有资料报道当VC的血药浓度达到45mg/L时,在进行血糖水平测定时可被降低65%[9,10]。
2.1.4药物对肾功能的影响
维生素C、甲基多巴、左旋多巴等药物可引起肌酐增高,噻嗪类利尿药,雄激素等可降低肌酐的测定值;利尿药、阿司匹林(小剂量)、抗结核药(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肿瘤化疗药、大剂量的维生素C、左旋多巴、降糖药等都可使尿酸增高,而利福平、大剂量的阿司匹林、皮质类固醇等可引起尿酸降低。
2.2药物对血液学的影响
常见的有肿瘤化疗药物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头孢类抗生素可导致血小板降低,白细胞减少,溶血等;而肝素钠和阿司匹林作为抗凝药则可使凝血酶原延长;磺胺类药、氧哌嗪青霉素、喹诺酮类可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呈可逆性减少。
2.3药物对尿检结果的影响
可引起蛋白尿的药物有吲哚美辛、卡马西平、螺内酯以及大剂量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
大剂量的维生素C可引起尿隐血试验呈假阴性,这也是为什么尿常规检验需检尿中维生素C含量的原因。
另外维生素B可使尿胆原呈假阳性;卡马西平可使尿糖升高。
2.4药物对大便隐血的影响
临床常用的铁剂和铋剂都可导致大便隐血试验呈假阳性。
另外非甾体类抗炎药易引起胃黏膜糜烂,使大便隐血呈阳性。
从以上可以看出,药物对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
一种药物可能对多种检测产生影响,而一种检测指标也可受到多种药物的影响[11]。
如阿司匹林不仅引起尿酸的升高,还可降低血糖的结果;而血糖可以受到咖啡因、烟碱、雌激素、吲哚美辛的影响而增高,阿司匹林、胰岛素、利血平、维生素C等却可使其降低。
甚至同一种药物对于不同疾病的患者,同一项检验结果都会产生截然相反的影响。
如消胆胺作为降酯药可降低甘油三酯,但用于糖尿病患者时反而升高。
同时剂量也可直接影响检测结果,如阿司匹林小剂量使用时可使尿酸升高,但大剂量用时却可增加尿酸的排泄使尿酸降低;别嘌呤醇小剂量使用时竞争尿酸排泄通道使尿酸升高,而大剂量使用时因减少尿酸生成而使尿酸降低。
引言
随着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检验在日常的疾病诊疗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其不仅可以了解患者机体的基本情况,提供诊断依据,而且可以观察疾病的进展情况及治疗后的疗效如何,进而调整治疗方案。
这就要求检验结果最大程度地接近真实值,但在检验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临床用药就是干扰其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临床用药可对机体各系统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生理、生化、病理变化(体内影响),而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也会干扰实验室检测过程(体外干扰),从而导致检验结果的失真。
因此,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药物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文献和案例,对药物影响检验结果机理和干扰的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控制措施。
为了减少药物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临床检验人员要熟悉各个项目的检验操作流程,改用特异性实验方法,避免药物的干扰。
②检测前的质量控制,医护人员在采血前应仔细询问患者用药情况,近期是否服用药物,特别是易干扰检测的药物,如果服用应等过了药物的半衰期(T1/2)后,在合适的时间再采取标本检测。
③患者应本着对自己负责的目的,如实地向医护人员说明用药史。
④当检验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相符且患者又无其他并发症,而实验室质控合格的情况下,检验人员应考虑药物的影响,及时与临床医师进行沟通,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
⑤检验人员和相关的医护人员应加强用药知识和检验常识的相关培训,注重搜集新药的信息,整理在册,作为日常工作的积累,提高用药准确性,明确药物所产生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
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属于质量前控制,只有确保质量前控制才能确保后续的质量控制,保障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因此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保障各个流程的准确运行,才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有价值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汪璐,曲运青.药物对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生物技术世界,,7(10):111-112.
[2]颜廷发.药物对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疗,,32(10):102.
[3]徐华.药物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及处理对策[J].大家健康(学术版),,9(18):36-37.
[4]贺勇,涂植光,仇义华,等.利福平对肝肾功能指标检测的影响[J].重庆医学,,34(1):103.
[5]邱晓清,毛艳军,赵蓉蓉.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与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13(4):24.
[6]张瑞强.探究药物对临床检验结果的重大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32(1):56.
[7]霍永华,于芳,邢毛毛.溶血标本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对策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5(10):654.
[8]魏建伟,邱群芳,李明静,等.临床用药影响生化检验结果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2011,17(10):451.
[9]于义征.药物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J].中外健康文摘,,7(26):89.
[10]朱斌,吴超,蔡映云,等.药物对临床诊断的干扰及对策[J].中国药师,2011,27(2):210.
[11]叶小萍.患者服用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6):28
摘要:血液检验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检查方法,对疾病的辅助诊断有着重要的价值。
只有加强控制血液检验的质量,才能有效提高血检水平,使结果更精确、更可靠。
本文主要分析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以及质量控制对血液检验结果的影响。
为规范血检验过程,提高诊断水平作依据。
关键词:血液检验 质量控制
血液检验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检查方法,为许多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有力依据,尤其是对血液循环系统疾病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
而如何提高血液检验的水平,保证其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是检验科人员亟需解决的一大重点问题。
本文主要对血液样本的采集及检验等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对血液检验的影响进行分析与研究,现报告如下。
1 检验的质量控制
1.1 标本采集的质量控制。
血液标本是否合格,会直接影响血液检验的结果,而标本的正确采集是保证其结果准确性与有效性的基本前提。
血液采集往往取静脉穿刺法,而其采血方式又可根据采血管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种:①抗凝采血管采血。
在采血过程中,枸橼酸钠是常用抗凝剂,不仅可以稀释血液与血浆,还可以抑制因子Ⅴ及Ⅷ的降解;②普通血清管采血。
管内无任何添加剂。
在常规血清生化、血库以及血清学相关检验时,常用此法进行采血。
采血完成后,轻轻摇晃,使血液混匀。
另外,对于婴幼儿,在血液采集时可考虑毛细血管,若标本检验是用于血气分析,采血位置可取动脉。
采集完后应该将血液摇匀。
常规的血液样本采集顺序为血培养、血常规管、血沉管与生化管。
采集的血量不宜过少或过多,采血动作要迅速,以防血凝,但不能用力抽血,抽血量过大或过快容易损伤细胞组织。
采集操作要规范化,注意保护标本容器,重视防污染、防溶血。
所有标本要分类标示明确,反复核对信息,以避免标本与化验单、病人资料不符情况的出现。
1.2 血液检验的质量控制。
1.2.1 标本的送检。
在送检过程中,要同时保证速度与质量,送检时间过长,血液中细胞含量与形态将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同时送检时如果不注意标本的正确保存,阳光直晒以及雨水淋湿都会使样品杯污染,引起标本误差,甚至不合格。
因此,应注意样品的保护,并尽快送检,若无法及时送检,可将其置于4℃冰箱冷藏,以抑制细菌的繁衍,尽可能地延长样品的有效时间。
1.2.2 检验前的标本处理。
在检验血液标本前,需反复核对病人的资料信息,确认无误后,对标本进行孵育和离心等必要处理,以提高血检质量。
血液分析仪在正式工作前要进行指标校准,并确保仪器中血液样本的份量充足,以减少误差。
1.2.3 血检的加样控制。
在对样本予以加样时,要注意交叉污染的预防。
为此,加样吸头只能是一次性吸头,若需做血清试验,则要去掉血液标本中的'红细胞以及纤维蛋白成分。
同时,切勿出现试剂的错加与漏加现象,标本的传递也要合理而有序。
1.2.4 检验标本的质量控制。
在血检时,操作务必要规范化,根据标准分配试剂,合理控制洗板次数、浸泡时间、洗涤液体积、读数时间、读数波长和读数方式等。
1.2.5 血检试剂的质量控制。
血液检验的试剂必须达到相关规定指标的标准,确认检定合格,同时本院检验科人员也要对试剂进行质量检验,并根据使用说明书上规定的条件加以储存,通常放在冰箱中保存。
在使用前,要检查试剂是否在有效期内,取出试纸后,要等一段时间,使其在室温中充分平衡后方可用于检验。
此外,还要注意试剂的批号,以免不同批号的同一试剂彼此混用。
1.2.6 血检仪器的质量控制。
血检仪器必须三证齐全,并定期进行维修检查,在正式用于血检前,先根据说明书上的操作做试行,确保能够安全运行后,再投入使用。
整个仪器操作过程也应严格遵循说明书的标准和要求。
1.3 检验报告的质量控制。
血液检验结果报告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血液检验的整体质量,所以,检验结果报告必须正确无误,保证记录的准确性与一致性。
报告的登记数据以及原始检验报告的数据都要和电脑数据一样。
核对无误后,检验人员签字,再由相关负责人进行复审,最终确定后签字,并妥善保管。
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或补救,必要时与相关临床工作人员联系,重新对病人进行抽血采样。
★ 妈妈对我的影响
★ 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 光色对家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