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论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龙少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试谈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论文(共含3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龙少”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试谈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论文

篇1:试谈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论文

试谈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论文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 现实 影响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渊源,而且时现代中国社会乃至借界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分别从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是构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础,是提升中国综合实力的精神资源,是建设现代文明的基本条件,是促进世界走向大融合的思想源泉等五个方面研究了对现实社会的积极影响,并就传统文化中“羊官贵长”的权威主义对现代社会民主、“人治传统”对现代法治、“重农抑商”时现代商品经济、因循守旧对现代革新创造精神等四个方面的负面影响进行了论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具有强大的遗传性,渗透在每一位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为建设今天中国的新文化提供了历史的基础和客观依据,它对现实社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在当今国际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和谐国家,实现民族复兴乃至实现世界大同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层面的具体标志,是矗立于世界之林的“形象”。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名副其实的不朽之作,世代相传,百读不厌,而且其智慧之火将永不会熄灭,照耀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珍惜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尊严,抢救保护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尤其青年一代首先要树立尊重传统文化的理念,不仅要自觉从书本上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还要懂得中华传统民俗、习惯,既要懂得民族的现实,又要更多地了解民族的历史,懂得民族的精神实质和民族的利益所在。说到底,只有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只有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使中华民族的资源得到更为充分和有效的发挥与利用,才能使中华民族在地球村中发出更为响亮的声音,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传统文化是构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础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多与王朝政治或社会理想相关联。一部陈旧老书,一部古代文学经典,披散着历史的灰尘,脱落于现代社会,特别是易中天、于丹等当代大家以古人圣贤道理为原料,深人浅出地将中国历史文化与现实社会及其生活紧密结合,使老百姓入心人胃,并给大众生活中遇到的一个个鲜活的实际问题以启示,而且能与实际生活中为人处事的经验总结相验证,也能给受过创伤者的心灵以抚慰,提升着人们的思想道德品位,开阔着人们的眼界与胸怀,在诊译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中发挥了构造民族心理的作用。

(三)传统文化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精神资源

按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而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并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中国软实力为根本途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和“血脉”,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消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历经世代传承,形成符合时代特点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适应,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相联系,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转换,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四)传统文化是建设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条件

纵观中国古代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都形成了一整套人们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所必须格守的准则,影响着世世代代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仪表,并对中华民族的人格追求产生过重大影响,特别是儒家的修身理论在中国思想文化史、教育史上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是造就中华礼仪之帮、文明古国美誉的重要条件。儒家文化中的“学而知之”、“自强不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系列思想和精神主张,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古往今来进步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奋勇前进。也正是胸怀天下、自强不息的精神,造就了中国人民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且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现代社会文明的今天,其现实意义仍不可忽视,更需要在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丰富现代德育理论,弘扬优秀传统,不断推陈出新,实现中国的`持续昌盛。在日益兴旺发达的当代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为实现和平掘起、发达文明提供支撑的基本条件。

(五)传统文化是促进世界走向大融合的重要思想源泉

在历史上,中国曾是世界大融合的重要力量,包括恢复古代奥林匹克竞技在内的欧洲“文艺复兴”是在吸取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完成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放与兼容性,对外来文化具有良好的消化、吸收能力,是推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的合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助推器”。   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及和平思想中的“贵和”、“持中”,看重和谐,坚持中道,是与以奥林匹克精神为代表的世界大同思想一脉相承的,北宋时期的学者张载概括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绝学,为万事开太平”的中国文化精神,成为建立和谐国家、和谐世界的思想源泉。当今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特色,遍及全球不少国家的中国孔子学院的兴起,必将增强、扩大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感染力,并对实现世界大融合,推动全球各国的友好交往与和平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消极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变的艰难历程中,特别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撞击中,中国文化既显示了其优秀的品质和丰富的内涵,同时也暴露了其种种缺陷与弊端。虽然经过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巨大的历史变迁,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已经瓦解,新的文化体系已初具规模,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并没有得到完善的解决。这一方面表现在对传统文化中积极健康、充满活力的因素继承发扬得很不够,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其中消极陈腐、不利于现代化的东西批判得还不彻底,这些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着消极影响。

(一)“尊官贵长”的传统对现代民主精神的负面影响

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意识对人们影响极深,封建专制思想严重压抑和束缚个性发展。由家长制带来的尊官贵长观念阻碍了民主意识、民主风气的形成,是束缚现代人走向民主生活方式的巨大障碍,也是封建专制主义权威传统的表现之一。比如商鞍“贵长而尊官”、韩非“以吏为师”等都是这种权威性的反映,它积淀在传统价值观中,便是普遍的“尊官敬长”或“长官意志”。谁一旦当了官或做了什么长,便在社会上受到尊敬,而不问其政绩如何。在这种观念的束缚下,往往把“民主”当作“长官”的恩赐,自已不敢争取。这种观念与社会主义民主精神相对立。至今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个别乡村干部的长官意志和霸道作风严重地影响着干群关系,甚至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需要对传统文化予以民主化、法治化的改造。

(二)人治传统对现代法制精神的负面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深厚的人治传统,《中庸》中的“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便是比较典型的人治观念。这种观念认为,政治好坏完全取决于为政之人本身品格和道德的好坏,因此不论为政者还是平民百姓,都把希望寄托在圣君贤相、清官廉吏的身上,很少从制度上、法制上考虑为政的根据与方法。这种不重法制而重人治的传统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形成一种牢固的价值观念,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的有法不依,有禁不止,执法不严,甚至以情代法的现象都是传统人治观念的反映。显然,如果不改变这种传统价值观念,即使有种种立法,建立起法制制度,也难以真正实行。

(三)重农抑商对现代商品经济的负面影响

重农抑商作为一种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在漫长的农业社会演进过程中,与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相结合,具有了普遍的道德意义,“为仁不富,为富不仁”,“工商众则国贫”等思想主张影响深远。而现代社会是以工业文明为特征的商品经济,促使传统的维系人际关系的价值系统失去了效用。在以商品经济和市场发展为特征的工业化社会中,求利与竞争是促进社会,特别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因此“重农抑商”的传统价值观势必成为发展商品经济和现代化的障碍,必须从中国人的思想深处放弃。全、社会的法律政策与法律保障安全。

市场诚信与安全问题是网上零售发展的关键。由“机会主义”行为所带来的违约现象在电子商务市场很难克服。这一方面是因为网上交易者身份的虚拟性,另一方面因为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因此,如何保证电子合同的设计、实施、监督等环节的有效性,保证合同的彻底履行,已经成为网上零售市场的新课题。对此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借助于客户身份认证、信誉度的披露、违约的惩罚等系统的设计与完善,另一方面要借助于诸如电子商务合同法等电子商务法律条款的建立与健全。

解决上述网上诚信、安全环境建设需要政府的投人与关注,仅靠企业的自律行为远远不够。政府应更多从战略的角度来看待新产业的发展,普及新的消费理念,培育新消费模式,加大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的监管力度,扶持合法的支付系统,最终营造一个良好的网上交易环境。

篇2: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社会影响的几点思索

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社会影响的几点思索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渊源,而且对现代中国社会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分别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思想“学而优则仕” “非所宜言”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做出批判性的分析,启发大家重新思考传统文化与我们未来的关系,通过理性做出判断,更好的让传统文化服务于现代社会。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实影响

近几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开始越发的关注精神生活,越发关注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说大义,谈古今。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影响着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渗透在每一位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必然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第一,“学而优则仕” 儒家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两千年之久,它的理念即便是仅为知识分子学习,也早已渗入民间,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社会。西方的封建制度中,君王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直接的统治整个国家,更多的是自己封地的领主和其他领主效忠的对象。这一结构的先天缺陷就是国家结构松散,且君主缺乏人才参与国事,导致战事的频发,生产力发展落后。相比而言,中国的封建制度在文官的选取方面远远优于同时期的西方。“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普通人通过读书,通天文,晓地理,得治国安邦之术,而后辅佐君王。它一方面是高度大一统的体现,另一方面,确实是聚拢全国人才的有效方法:君主完全掌握国家的一切,朝廷作为权利中枢集中管理国家,国家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获得所需的人才来辅佐君王,这一切使得我们国土可以很辽阔,人民可以相对长期的处于战乱较少的状态下,集权统治使得一切都更加平稳。

民众通过读书获得才能,在施展才能的同时获得地位,这样,官在民众中的地位就高于常人,也就形成了“官本位”。“官本位”的思想使得民众阶层,包括普通的地主阶层与统治阶层越发分化。它决定了人在很大程度上所有行为的出发点都是处于私利,这一点与《国富论》中的观点是一致的,不过儒家,或者说最终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却冠冕堂皇的冠之以“贵长而尊官”、“以吏为师”。谁一旦当了官或做了什么长,便在社会上受到尊敬,而不问其政绩如何。这使得官场一面代表着管理一方水土,另一面代表着尔虞我诈;一面代表着光宗耀祖,另一面压榨着贫苦大众。

官本位的思想在当今的社会依然影响深远。官员明显凌驾于普通人之上,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并不一定是好事。表面上这样可以社会稳定,但实际上,社会基层与管理阶层没有很好的沟通,两者的利益关系容易脱钩,这样会阻碍社会向更自由的方向发展。时常听到民众动焉上访甚至有人还假上访来达到春运免费坐车回家的目的,它的本质是两阶层利益的不对应以及力量对比的悬殊差距的表现。官本位思想会导致社会普遍倾向于强化行政职权,这样又会导致法治建设的滞后,阻碍法治社会的建成。当然,行政强化并不一定总是负面影响,但在中国整体的经济水平即将跨过动荡区的未来几十年内,过分强化的行政力量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学得好不一定非要当官,当官也不一定就可以谋到私利,人民更多的依靠民主化、法制化来管理,这才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正确途径。

第二,“非所宜言”《易经》中一句“君子以慎言语”为后人阐明了一个做人的道理:不要说不该说的话。后世有不少劝人谨言慎语的名言警句,如“慎言不哗”、“多言者,必无笃实之心”、“风流不在谈锋上,袖手无言味最长 ”等等。历史上也常有“不慎言”大臣遭皇帝贬黜甚至赐死,都在告诫后人要少说话,说好话。

自从孔子作《春秋》就有了为“尊者讳”的做法,司马迁作《史记》也受其影响,掌权者对历史的“篡改”也算是来源于此,人们争相说好话,而对“不该说的话”则经常避之不提;然而儒家的思想是要辅佐君王,由此又有不少人讥讽世事,直言谏主。前者做多了是阿谀奉承显而易见,而后者做多了也绝非什么好事。若皇帝较为软弱,进谏的自然就多。可是问题在于大家都在进谏,真正的目的却掩藏于后,为王者也难辩真假;若皇帝铁腕统治,又会使直臣不敢进谏,增多溜须拍马者。前者有万历皇帝,一气之下再不上朝,后者有明祖朱元璋,落得个暴君的名号。

言论的两面性导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人格分裂。国人说话很多时候讲求的是圆滑,这本来没有什么,但经过了数千年的发酵后,事情与原来的方向已截然不同。当初孔子为“尊者讳”是为了微言大义,把历史变成了教科书。到了北宋,就已经发展成公然大幅度修改历史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中,凡是强求入世的,都要求人正直敢言。但是,到了明晚期时,买直求荣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到了现在,不说话、说好听的话、说不好听的话,各有用武之地。这些语言表述已经把我们本就错综复杂的社会变得更加复杂,且过多的矫饰导致的言语的不可信,小则使得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的失真,大则使得媒体舆论失去应有的`监督作用,反而变成传播风言风语的大平台。这样的结果显然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不利的。当然仅就个人而言,精神分裂一些或许也是生存的法则之一,但它将也是我们社会言论本质变革的最大阻力。

第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我们自小就被教育的做人典范之一。与之相似的还有很多,但是这一条是最能承接我们上面谈的话题。严于律己的人,做事一丝不苟,严格要求,意志坚强;宽以待人的人为人大度,不拘小节,处事随和。不用太多的思考就能发现,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人是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病人,需要治疗。理论上讲,严于律己者一定也是严于律人的,因为社会中的人不可能是孤立的,一个社会人要处理的许许多多涉及各个方面的事务,从工作社交到吃喝睡觉,他是和别人联系在一起的,他的一切行为是存在于群体和社会中的,严于律己则一定会严于律人,宽以待人则一定会宽以待己。

其实,“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本就不是一句话,“严于律已”出自南宋陈亮的《谢曾察院启》,“宽以待人”则出自明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是后人出于我们一贯的“理想化考虑”,为教育未成年人而拼凑在一起的。这种无视逻辑的理想化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妇孺皆知的蜀相诸葛亮就是一个例子。诸葛亮在明知蜀国国力不支的情况下,常年征战,南征孟获、北出祁山,终将蜀国国力耗尽。如果说诸葛亮的失败是他个人战略估计不足导致的,那么后世对诸葛亮的崇拜就不那么正常了。我们理性分析后应该明白诸葛亮过分激进的战略会导致严重后果,却依然对他的六出祁山大加赞扬,最差的评价也是惋惜,却少有批评。即使知道错误,却依然歌颂它,这样的评价或许更多的是出于对精神的肯定,但在肯定精神的同时,也肯定了他的“理想化”。于是诸葛亮的“光复汉室”就一直被歌颂着流传下来了。无独有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已是妇孺皆知。或许官场的黑暗所致吧,范仲淹为官的表现和这句话所表达的还有不小差距,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句话也是一种“理想化”。

篇3: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社会影响的几点思索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渊源,而且对现代中国社会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分别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思想“学而优则仕” “非所宜言”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做出批判性的分析,启发大家重新思考传统文化与我们未来的关系,通过理性做出判断,更好的让传统文化服务于现代社会。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实影响

近几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开始越发的关注精神生活,越发关注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说大义,谈古今。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影响着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渗透在每一位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必然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第一,“学而优则仕” 儒家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两千年之久,它的理念即便是仅为知识分子学习,也早已渗入民间,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社会。西方的封建制度中,君王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直接的统治整个国家,更多的是自己封地的领主和其他领主效忠的对象。这一结构的先天缺陷就是国家结构松散,且君主缺乏人才参与国事,导致战事的频发,生产力发展落后。相比而言,中国的封建制度在文官的选取方面远远优于同时期的西方。“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普通人通过读书,通天文,晓地理,得治国安邦之术,而后辅佐君王。它一方面是高度大一统的体现,另一方面,确实是聚拢全国人才的有效方法:君主完全掌握国家的一切,朝廷作为权利中枢集中管理国家,国家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获得所需的人才来辅佐君王,这一切使得我们国土可以很辽阔,人民可以相对长期的处于战乱较少的状态下,集权统治使得一切都更加平稳。

民众通过读书获得才能,在施展才能的同时获得地位,这样,官在民众中的地位就高于常人,也就形成了“官本位”。“官本位”的思想使得民众阶层,包括普通的地主阶层与统治阶层越发分化。它决定了人在很大程度上所有行为的出发点都是处于私利,这一点与《国富论》中的观点是一致的,不过儒家,或者说最终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却冠冕堂皇的冠之以“贵长而尊官”、“以吏为师”。谁一旦当了官或做了什么长,便在社会上受到尊敬,而不问其政绩如何。这使得官场一面代表着管理一方水土,另一面代表着尔虞我诈;一面代表着光宗耀祖,另一面压榨着贫苦大众。

官本位的思想在当今的社会依然影响深远。官员明显凌驾于普通人之上,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并不一定是好事。表面上这样可以社会稳定,但实际上,社会基层与管理阶层没有很好的沟通,两者的利益关系容易脱钩,这样会阻碍社会向更自由的方向发展。时常听到民众动焉上访甚至有人还假上访来达到春运免费坐车回家的目的,它的本质是两阶层利益的不对应以及力量对比的悬殊差距的表现。官本位思想会导致社会普遍倾向于强化行政职权,这样又会导致法治建设的滞后,阻碍法治社会的建成。当然,行政强化并不一定总是负面影响,但在中国整体的经济水平即将跨过动荡区的未来几十年内,过分强化的行政力量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学得好不一定非要当官,当官也不一定就可以谋到私利,人民更多的依靠民主化、法制化来管理,这才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正确途径。

第二,“非所宜言”《易经》中一句“君子以慎言语”为后人阐明了一个做人的道理:不要说不该说的话。后世有不少劝人谨言慎语的名言警句,如“慎言不哗”、“多言者,必无笃实之心”、“风流不在谈锋上,袖手无言味最长 ”等等。历史上也常有“不慎言”大臣遭皇帝贬黜甚至赐死,都在告诫后人要少说话,说好话。

自从孔子作《春秋》就有了为“尊者讳”的做法,司马迁作《史记》也受其影响,掌权者对历史的“篡改”也算是来源于此,人们争相说好话,而对“不该说的话”则经常避之不提;然而儒家的思想是要辅佐君王,由此又有不少人讥讽世事,直言谏主。前者做多了是阿谀奉承显而易见,而后者做多了也绝非什么好事。若皇帝较为软弱,进谏的自然就多。可是问题在于大家都在进谏,真正的目的却掩藏于后,为王者也难辩真假;若皇帝铁腕统治,又会使直臣不敢进谏,增多溜须拍马者。前者有万历皇帝,一气之下再不上朝,后者有明祖朱元璋,落得个暴君的名号。

言论的两面性导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人格分裂。国人说话很多时候讲求的是圆滑,这本来没有什么,但经过了数千年的发酵后,事情与原来的方向已截然不同。当初孔子为“尊者讳”是为了微言大义,把历史变成了教科书。到了北宋,就已经发展成公然大幅度修改历史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中,凡是强求入世的,都要求人正直敢言。但是,到了明晚期时,买直求荣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到了现在,不说话、说好听的话、说不好听的话,各有用武之地。这些语言表述已经把我们本就错综复杂的社会变得更加复杂,且过多的矫饰导致的言语的不可信,小则使得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的失真,大则使得媒体舆论失去应有的监督作用,反而变成传播风言风语的大平台。这样的结果显然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不利的。当然仅就个人而言,精神分裂一些或许也是生存的法则之一,但它将也是我们社会言论本质变革的最大阻力。

第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我们自小就被教育的做人典范之一。与之相似的还有很多,但是这一条是最能承接我们上面谈的话题。严于律己的人,做事一丝不苟,严格要求,意志坚强;宽以待人的人为人大度,不拘小节,处事随和。不用太多的思考就能发现,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人是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病人,需要治疗。理论上讲,严于律己者一定也是严于律人的,因为社会中的人不可能是孤立的,一个社会人要处理的许许多多涉及各个方面的事务,从工作社交到吃喝睡觉,他是和别人联系在一起的,他的一切行为是存在于群体和社会中的,严于律己则一定会严于律人,宽以待人则一定会宽以待己。

其实,“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本就不是一句话,“严于律已”出自南宋陈亮的《谢曾察院启》,“宽以待人”则出自明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是后人出于我们一贯的“理想化考虑”,为教育未成年人而拼凑在一起的。这种无视逻辑的理想化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妇孺皆知的蜀相诸葛亮就是一个例子。诸葛亮在明知蜀国国力不支的情况下,常年征战,南征孟获、北出祁山,终将蜀国国力耗尽。如果说诸葛亮的失败是他个人战略估计不足导致的,那么后世对诸葛亮的崇拜就不那么正常了。我们理性分析后应该明白诸葛亮过分激进的战略会导致严重后果,却依然对他的六出祁山大加赞扬,最差的评价也是惋惜,却少有批评。即使知道错误,却依然歌颂它,这样的评价或许更多的是出于对精神的肯定,但在肯定精神的同时,也肯定了他的“理想化”。于是诸葛亮的“光复汉室”就一直被歌颂着流传下来了。无独有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已是妇孺皆知。或许官场的黑暗所致吧,范仲淹为官的表现和这句话所表达的还有不小差距,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句话也是一种“理想化”。

我们无需苛责传统留给我们的做人、处事的道理,它们是许多精华的集合,是一些理想,没有人会过多的追究它们的可行性。但是这些许多不可行的道理对我们潜意识的行为会造成影响。试想,如果我们每每回顾历史来预见未来时,看到的总是很多夸张了的语言,那么我们的所言所想会不会也受其影响,加一点夸张成分呢?既然古之圣人都可以说一些、做一些“理想化”的话和事,我又有什么不可以?于是,我们的社会总是可以很轻易的就挂起一阵浮夸之风,而且一阵之后又是一阵。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很多了,看看各行各业的总结报告以及会议记录就不难发现……特别是我们回首看那些已经消失的企业实体时,就会不难发现浮夸给它们带来的灾难。它们曾经一边夸大自己,一边苟延残喘,最终或被合并,或者干脆倒闭。传统中理想化的成分在当今社会已经被放大成了浮夸,或许我们需要对所有我们熟悉的名言加以辩证的分析,来修正传统文化中过多的理想化成分。但无论如何,浮夸,这种已经几乎成为国民性的行为应该受到控制,才能不破坏已有的成果,小到个人,大到企业甚至一个国家健康的发展。

官本位的思想导致我们国家的法治进程减慢,说话矫饰成分过多使得我们的媒体监督机制能力下降,过分理想化的习惯使我们浮夸之风经久不衰。这三条都对我们的社会造成了或将会造成阻碍。像这种于现今社会发展构成阻碍的传统文化,我们不应该再继续以往全盘接收的方式,而应该应时事之需而有选择的接受,应该重新思考一下传统文化与我们未来的关系,通过理性做出判断。

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我们灿烂的文化,我们的勤劳、勇敢延续了我们的文明绵绵不绝。但多年来的文化积淀和发酵的产物有些已经不适合当今的社会。对于这些不再符合历史要求的遗产,我们要有理智的头脑,经过辩证的分析后有选择性的接受,才可以让自己成为更适应当今社会的人,而当我们大家都这样做时,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好的发展,我们的文化才会更丰富更灿烂。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日全食对社会影响的专业论证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中国传统文化感言

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范文

试谈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论文(合集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试谈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