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你到底在拽什么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浅论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共含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你到底在拽什么”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浅论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

篇1:浅论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

浅论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

“有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之一川。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 being,简称SWB)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综合性评价〔’〕,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心理指标。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的高低,心理健康的好坏,不仅影响他们对教学的参人程度,而且对幼儿健康人格形成也会产生主要影响。而应对方式作为压力和健康的中介机制,对人们身心健康又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日益增多,也有研究表明应对方式是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原因「’了,但对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凤毛麟角〔‘一’〕。本文通过对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的现状以及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探讨,以期对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和心理健康的维护提供一定借鉴。

1对象与方法

1.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常州市机关幼儿园分园、藻江幼儿园、潞城幼儿园、魏村幼儿园等7所幼儿园在职教师作为研究被试,发放263份问卷,收回245份,剔除无效问卷后为220份。全部为女性,年龄在20 } 48岁。其中教龄1一5年的教师74名,5年以上一的教师81名,10年以上的教师65名;大专以下文凭的教师35名,大专文凭的教师126名,本科文凭的教师59名。

1.2研究工具

1. 2. 1主观幸福感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包括两个部分:生活满意度量表和情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The Satisacrtion With Life Scale,简称SWLS)是Diener,Emmons和Larsen等人(1985)编制的。此量表包括5个题项,要求被试对其生活的满意程度以及与理想生活的接近程度进行评价,采用7点计分法。该量表应用广泛,并在多次跨文化研究中施测于中国被试,其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 84。情感量表则采用Kaman和Flet(1983)编制的情感量表2中的20个测查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的项目。积极情绪维度各项目间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 84,消极情绪是0.74,内部一致性信度较好。量表采取5级评分制。

1.2.2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 )。该量表包含90个项目,反映9个因子(精神症状群)的存在状况,即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1.2.3应对方式问卷采用肖计划于所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该问卷包含6个分量表共62道题,每道题只有“是”与“否”两个选项。这6个分量表包含解决问题(12道题)、自责(10道题)、求助(10道题)、幻想(10道题)、退避(10道题)、合理化(11道题),其中解决问题一求助属于成熟型应对方式,退避一幻想一自责属于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合理化属于混合性应对方式。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2结果

2. 1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由表1可看出,幼儿教师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度呈中上水平;所体验到的积极情绪较多,消极情绪体验呈中等水平。心理健康状况方面,将调查结果与国内女性常模比较(见表2),幼儿教师在躯体化、强迫以及精神病性因子上显著高于常模,而在其他因子上没有显著差异。各症状因子的检出率分别为躯体化2. 5%,强迫4. 2%,人际敏感2. 5%,抑郁3. 3%,焦虑2. 5%,敌对性4. 2%,恐怖0%,偏执1.7%,精神病性1.0%。至少存在1项以上阳性症状因子的幼儿教师17名,占总人数的7. 5%。检出率排序为前3位的心理问题分别是强迫、敌对、抑郁。

2. 2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个体差异

2. 2. 1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的个别差异为探讨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的个别差异,以教龄、文化程度为自变量,以主观幸福感的三个指标为因变量,对样本进行多元方差分析。

结果发现,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在文化程度上的主效应差异显著。做进一步Post Hoc检验发现,大专以下学历的教师的积极情绪显著少于其他学历的教师,而消极情绪显著多于其他学历的教师。并且教龄、文化程度效应在积极情绪上显著(F(4,211)=2.67 ,P<0.05)。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发现,仅在10年教龄以上的教师群体中,大专以下文凭的教师积极情绪显著低于其他文化程度的教师。

2. 2. 2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个别差异结果发现,躯体化、抑郁和焦虑仅在教龄上的主效应差异显著。做进一步Post Hoc检验发现,10年及以上教龄的教师在躯体化和抑郁、焦虑症状上显著高于其他教龄的教师。

2. 3幼儿教师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的关系为研究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分别以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维度为因变量,将应对方式的三个维度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表6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幼儿教师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成熟型应对方式有助于积极情绪的获得和个体生活满意度的提升; 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则会造成负向情绪的增多,有碍生活满意度的提升;而混合型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预测作用不大。

从表6可看出,在心理健康方面,成熟型应对方式有助于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而不成熟型应对方式有碍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发展;混合型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预测效应不显著。

3讨论

3. 1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现状从上述研究可以表明出幼儿教师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体验呈中上水平。这与对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研究结果一致[v]。原因可能是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特点从总体上来看是符合女性特质的,在工作中与其接触的都是天真活泼、没有心计的幼儿,工作关系相对简单。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工作虽然累点,但心态也会随之年轻。同时,幼教工作本身给老师很大的自主性,老师们在一定范围内能决定课程内容。而且她们不用面对升学压力,工作中教学压力相对较低。工作也比较稳定,大多数幼儿老师不用面临下岗压力。

大专以下学历的幼儿教师积极情绪显著少于其他学历的教师,而消极情绪显著多于其他学历的教师。尤其是那些教龄在10年以上的大专文化程度以下的.中年教师在积极情感上显著低于其他教师。这种结果和当今社会学历至上的现状是吻合的,学历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现在的幼儿园也是注重学历的地方,学历高更易受到重视,也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一些学历较低的幼儿老师在这样激烈的竞争热潮中难免会出现较多的负面情感。而学历偏低、教龄较长的中年教师觉得无力改变现状,所体现的积极情绪更低。

研究还表明,心理健康在教龄上存在显著差异。10年及以上教龄的教师的躯体化和抑郁症状显著高于其他教龄的教师,而焦虑症状显著高于教龄1}5年的教师。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有些幼儿教师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充满活力,也有很多的理想和抱负,因而会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情感;而工作时间在10年以上的幼儿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教师的身体状况也不及以前,对于幼儿教师这个需要充满活力和热情的职业来说,他们会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再加上生活中的琐事、生活的压力让他们更多体验到焦虑、抑郁等情绪。因此,教育部门为工作年限较长、学历较低的教师创设接受再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让其在工作中体验成功感,从而有助于维护她们的心理健康。

3. 2幼儿教师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的影响本研究发现,除了混合型应对和正向情感、负向情感不存在相关外,其他的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的多个维度都存在显著相关。因而使用不同的应对方式对幼儿教师的主观幸福感会有一定的影响,如经常使用不成熟型应对方式不仅会降低总体主观幸福感,减少正向情感及生活满意度,而且会增加负向情感,有碍于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而使用成熟型应对方式却能增加总体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及正向情感,也有助于负向情感的减少。因此,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调整应对方式来提高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

改变自己的18种最实用的方法

1.不要老想着成为什么精英,先尝试做好一个普通人。

2.无论文笔有多差,有什么想写的就写完它,能写出让自己赏心悦目的文章说明你在认真生活。

3.时刻提醒自己这世界不是成功学和偶像学的范本,不要把自己置于优越感和鄙视链中。

4.认识到努力并不悲壮,不高尚,它是一件自然的事情,这样可以减少鸡血和鸡汤对自己的麻痹。

5.对主流思想/网络热词要保持理性的警惕,很多所谓自嘲的热词对于一个但凡有些写作和阅读洁癖的人来说都是需要避之不及的恶。

6.不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建议,无论这个建议在你认为有多正确,你之蜜糖或是彼之毒药。

7.关于内/外向的评判标准总觉得有点草率,如果这个人独处的时候不惶恐,我会觉得他会很有趣。

8.对于具有自己没有的优势的人不要抱有莫名其妙的敌意。

9.时间是衡量很多事情的一个标尺,无所谓口号大旗或是诋毁赞誉。

10.很多时候懒惰和享乐披着兴趣和爱好的大衣,真想搞明白就别怕努力会白费。机缘巧合下你会发现新的自己。

11.这世界无人必须对你好。

12.很多困惑源于尝试用逻辑解释人性,信星座的人不一定都不知道这东西没有科学依据,他们只是需要一个感情上的解决工具。我理解,但不同情。

13.无需刻意学习幽默,它是知识和认真生活所交汇出的火花。

14.探讨人性其实是一件悲观的事情,大多数人最终都会失去自我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一个人不自救,无人能救赎他。曾经心中的那个姑娘不见了。

15.那些广为流传的经验/常识/技巧并非真的正确,无需把它们奉为什么金科玉律,你的生活就是很多问题的答案。

16.没有什么“对的人”的标准,爱情的幸福在存在于每天的细节之中。

17.读书是有危险性的,你的目标是在每一次身体力行地激进过后,都能留下了修养和包容的种子。

18.关注食物后面的成分表,建立健康的饮食观念。

篇2:超越主观幸福感

超越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幸福感研究的主流模式,但现代心理幸福感研究动摇了其霸主地位.笔者分析了主观幸福感的`概念模型、贡献以及局限,并根据研究新进展对幸福感概念进行了新的解读和建构,认为幸福感是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的统一,走向整合是必然趋势.

作 者:苗元江 龚继峰 MIAO Yuanjiang GONG Jifeng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教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31 刊 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36(5) 分类号:B842 关键词: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   社会幸福感   整合  

篇3: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概念相关研究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概念相关研究

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具有主观性、相对稳定性、整体性[1]等基本特点.

作 者:李惠萍 杨昭宁 孔祥军  作者单位:泰山医学院,泰安,271016 刊 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 年,卷(期): 19(2) 分类号:G4 关键词: 

篇4:浅议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

浅议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

杜 晗(河南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摘 要:学习主观幸福感对中学生整体生活的满意程度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从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总体现状入手,在分析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因子结构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学习主观幸福感;中学生;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03-0186-02

一、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总体现状

(一)主观幸福感与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含义及重要性

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性评价。主观幸福感通常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对生活质量的总体认知评价,即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轻松、愉快、喜悦)和消极情感(抑郁、焦虑、紧张等)两个方面。

对于个体而言,主观幸福感有领域特殊性,主要是由不同群体的主要生活事件存在差异所造成的。对学生而言,学习是最重要的事件,他们对学习生活的不满意可导致一系列的负性后果,包括学业不良和辍学等。学习主观幸福感是指学生在学习前、学习中和学习评价后所体验到的一种愉悦感、满足感和成就感。也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部分。认知指对学习整体的满意度或对学习中具体方面的满意度,如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努力程度。情感包括积极情感如快乐、欣喜、振奋、满足,也包括消极情感如厌烦、压抑、羞愧、悲伤、焦虑等。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幸福感,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增加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消除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中学生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期,提高中学生学习的主观幸福感尤为重要。

(二)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总体现状

马颖,刘电芝(2005)研究表明:我国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普遍偏低。不同学校、不同性别、年级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重点学校学生的学习主观幸福感比非重点学校高,非重点学校男生的学习主观幸福感低于女生,初二、高二是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最低的时期。宋灵青,刘儒德,李玉环()等对初中生的学习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发现,初中生的学习主观幸福感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初中生对目前的学习是比较满意的,他们体验到较少的消极情感,这与萨日娜等人()的研究一致。初中生的学习主观幸福感与年级有显著的负相关,它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渐降低,这与王钢等人(2008)的研究相一致。朱建荣(2008)研究指出苏州市高中学生的学习主观幸福感普遍较低,普通高中学校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较低,而高二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在三个年级中最低,高一年级的学习主观幸福感高于高二年级,高三学生的学习主观幸福感得分虽然低于高二年级,但没有显著差异。

目前,国内关于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结论不完全一致,造成这种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原因,一方面与研究取样的问题有关,另一方面与测量工具的科学性有直接关系。

二、学习主观幸福感的的因子结构及影响因素

(一)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因子结构

学习主观幸福感有着与主观幸福感相类似的结构,它是由学习心理倾向、学习心理体验、学习心理评价三种相互独立又彼此相关的成分组成的。(心理健康论文 )学习主观幸福感由现有成绩感受、学习体验、环境激励、希望学习成绩四个纬度组成。现有成绩感受是指对自己目前的学习成绩、能力发展状况是否满意;学习体验指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状态,比如在学习中体会到的是学习的快乐还是学习的乏味等;环境激励是在学习中的人际压力,包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是否能得到老师的帮助与指导、学习有新发现时是否愿意与他人分享等;希望学习成绩是学生希望自己将来能拥有的学习成绩,包括希望自己成绩优秀,希望能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等。

(二)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1.学习观。学习观指学生个体对知识、学习经验所持有的直觉知识。成熟的建构性的学习观能够指引学生产生积极有效的认知过程,促进学生采取积极有效的认知策略,产生较强的内部学习动机,从而更多的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喜悦感。

2.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较高的自信心。已有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和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总体幸福感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对主观幸福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3.归因倾向。外控者将自己的不幸福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不好、学校老师不好,采取的应对方式比较消极。内控者将自己不幸福归因于内部因素,如努力程度不够、能力不高、缺乏明确的追求目标,多采用问题指向的应对方式,能够较好的适应环境。郑日昌研究表明,内控组、中间组幸福感指数均比外空组高,其差异达显著水平。

4.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常常决定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长期得不到成功的体验,易挫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并且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从而决定学生的学习体验,进而对学生的学习主观幸福感产生消极影响。

5.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可以提供给个体物质、信息和精神上的帮助,增加其归属感、喜悦感,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能使学生在面临学习生活时给予自己更多积极正向的解释,有利于学习主观幸福感。

[NextPage]

6.社会压力。社会压力通过学习体验间接影响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中学生感到的社会压力主要来自于同学之间的竞争、老师的要求以及父母的期待。在多重压力下,学生经常体验的是学习的紧张、是社会比较带来的不愉快,显然这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主观幸福感。

三、提升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学习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影响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原因,如学生的学习观、自我效能感也有外部原因,如学校、家庭环境的影响。因此,我们应从多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幸福感。

(一)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校应主动配备心理辅导老师,定期给学生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定时组织不同目标的团体心理活动,这样不仅能使老师更加了解学生,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了解,使学生及时宣泄不良情绪,发现纠正不良行为。课下及时与个别有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沟通,确定其存在心理问题时,应通过专业手段进行疏导,问题严重时负责与家长、学校联系,使其积极配合,共同协助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教师在教学上应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减负”政策

教师应积极改进教学方法,顺应学生学习规律,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布置家庭作业应保质适量,杜绝题海战略。培养师德,起码应做到不挖苦、不讽刺、不体罚等伤害学生的行为。除此之外,欣赏学习好的学生,劝其戒骄戒躁;鼓励学习成绩有进步的学生,使其进一步努力;不冷落学习落后的学生,找出问题所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变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爱上学校、爱上老师、爱上学习,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其德智体全面发展。

(三)家长应了解中学生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及时改变教育策略

家长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时,不仅要满足孩子基本的物质需要,还应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家庭关系不和会使孩子产生负面情绪,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冷漠、专制型家长会拉大与孩子的心理距离,使孩子得不到来自家庭的支持。因此家长应争取建立民主型家庭,对孩子采取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应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过高使孩子感觉遥不可及,过低又会使孩子丧失学习动力。对孩子的进步及时进行奖励,并以精神奖励为主。

(四)学生应明确学习意义与学习目的,培养有效的学习动机

学生应明白自己为何要学习。树立合适的学习目标,不可好高骛远,也不可妄自菲薄,把大目标分成一个个小目标,一步步实现。当学习、生活上出现问题时应及时与同学、老师、家长沟通,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对学习结果采取积极的归因方式,做学习的内控者。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和父母期望越来越高,学会正确处理和应对各种压力问题,有助于心理健康和增强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应对方式与高的学习幸福感紧密相连。因此,学生自身要学会进行正确的归因,学会采用解决问题等积极的应对方式,避免采用自责、幻想和压抑等消极的应对方式。

综上所述,由于中学生处于身体心理成长的关键期,而在我国,相对于小学生和大学生而言,中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学习压力较大,因此,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个人应注意采取各项措施,共同努力致力于提升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以增强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颖,刘电芝。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74-79.

[2]甘雄,朱从书。初中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现状调查[J].教育浏贡与评价,20l0,(4):42-45,37.

[3]宋灵青,刘濡德,李玉环等。社会支持,学习观和自我效能感对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3):282-287.

[4]陈洪岩。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5]甘雄。初中生学习主现幸福感童表的编制及其初步应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0,(10)。

[6]付丽丽。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问卷的编制及应用[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0.

篇5:主观幸福感研究论文

主观幸福感研究论文

(一)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本人是否有创新

1.选题意义

幸福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自古至今人们都在追求幸福。在人们生活越来越好的情况下,为什么幸福感却越来越少?幸福本来就是主观的,影响个体主观的 因素很多,现代社会对于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 个体主观幸福对人们身心状况,生活质量都有影响,甚至对当前社会的进步与 发展也有一定影响,所以研究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

(1)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90年代到本世纪初, 研究方向从老年群体扩展到向全体人群发展,在理论方面,理论综述和有关主 观幸福感结构的讨论都取得了很多不错的成果。在测评工具的建设来看,主要是引进和修订国外量表,也有较少研究者自编问卷进行测验。

(2)国外研究情况

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Wilson(1967)撰写的.第一篇《自称幸福的相关 因素》为标志。Diener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第二阶段主要是将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 文化研究;第三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以自测量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

(3)本人创新

主观幸福感本身就是一个因人而异的主观感受,本人觉得应该重视对主观幸福感的全面的研究,从研究对象上,应该扩大研究人群的范围,大到,小到农民工人都应有所研究心理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心理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这样对主观幸福感的评定才会更加全面。从研究方法上,我们应当用一套适合于当前国内形式下测量人们主观幸福感的量表。应注意无论是测验量表以及测量工具,还是测验方法等都应该与时俱进,适时改观。使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更加全面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论文主要内容及写作大纲

1.论文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介绍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以及有关的理论,重点探索属于主观范畴的人格因素,以及属于客观范畴的生活事件(社会关系、收入、健康状况等)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积极有效心理干预领域来促进人们的幸福生活,研究如何提高幸福感。

2.写作大纲

1.主观幸福感概述

1.1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1.1.2国内对主观幸福感含义的界定

1.1.3国外对主观幸福感含义的界定

1.2当前人们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现状

1.2.1国内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状况

1.2.2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状况

1.3主观幸福感的分类

1.3.1以外界标准界定的主观幸福感

1.3.2以情绪体验界定的主观幸福感。

1.3.3个体自我评价的主观幸福感。

1.4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1.4.1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观因素

1.4.2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因素

1.4.2.1社会关系

1.4.2.2经济状况

1.4.2.3健康状况

1.5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理论

1.5.1目标理论

1.5.2活动理论

1.5.3由下到上的理论和由上到下的理论

1.5.4判断理论

1.5.5动力平衡理论

1.6主观幸福感存在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结语

(三)主要参考文献

①段建华.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心理学动态,(41)

②叶亦乾 《普通心理学》

③李儒林张进辅梁新刚: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理论.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④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心理学动态,

⑤ 严标宾 郑 雪 邱 林:中国大陆、香港和美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J].心理学探新, 2003

⑥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论.重庆师

⑦朱琳:《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⑧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260~263.

⑨张钊. 个人目标、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一项纵向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⑩张羽. 社会支持方式与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四)研究方法、完成措施及写作进度计划

1.研究方法:通过搜集资料以及综合分析法和教师的指导

2.完成措施:认真分析和搜集相关资料,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并且利用网络搜集了一些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理论的相关资料,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3.写作计划:

(1)、xxxx年12月20日至xxxx年12月30日查阅文献、选题。

(2)、xxxx年1月1日至xxxx年1月11日完成开题报告,并交老师修改。

(3)、xxxx年1月12日至xxxx年1月22日修改开题报告,并完成论文初稿

(4)、xxxx年1月23日至xxxx年1月30日完成二搞,并交指导老师修改。

(5)、xxxx年1月31日至xxxx年2月15日完成论文。

篇6: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论文

依恋(attachment )是指婴儿与抚养者(特别是母亲)形成的一种持久而深入的情感联结,包括依恋焦虑与依恋回避两个维度,Bartholomew等依据内部工作模型区分出四种依恋类型,即安全型(secure attachment)(积极的自我和他人模型)、恐惧型(fearful attachment)(消极的自我和他人模型)、专注型(preoccupied attachment)(消极的自我模型和积极的他人模型)和回避型(dismissing attachment)(积极的自我模型和消极的他人模型)。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being SWB)是个体按照内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一种整体评价,包括认知因素、体验积极情绪和缺乏消极情绪三个维度。人格因素是预测最可靠、最有力的指标之一,而依恋与人格紧密相关,本文对依恋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

1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主观幸福感差异

Torquati等以自我报告的方式研究了成年早期个体的日常情绪和社会背景,发现安全型依恋个体更容易体验积极情绪,精力充沛,擅于建立关系。La Guardi在自我决定理论的框架下探讨了依恋与幸福感的关系,指出安全型依恋与更高的幸福感呈正相关,并且依恋对象的变化不会显著影响依恋类型。相反地,Van Buren等提出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与消极情绪呈正相关,与生活满意度呈负相关。

这些研究者将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主观幸福感差异归因为个体的内部工作模型。然而,也有研究指出,积极的自我模式能够预测更高的幸福感,而他人模式与幸福感的关系不显著。Bartholomew等的研究也显示出安全型与回避型(焦虑维度得分均较低)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恐惧型和专注型。具体而言,自我模型建构较好的个体,在社交中更能体验到积极的情绪,从而发展出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进而提高了主观幸福感水平。对依恋焦虑较高的个体而言,他们的自我工作模型相对消极,对自我的不自信以及对他人的不信任常常使其在交往中左右为难。一方面希望与他人建立联系,一方面又拒绝他人的帮助,这使得他们难以发展和维持亲密关系,从而降低了主观幸福感。

2不同依恋对象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还体现在依恋对象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上,研究者在父母依恋、同伴依恋和恋人依恋等领域分别做了探讨。虽然学者均认同父母依恋对青少年的幸福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母亲依恋与父亲依恋的作用是否存在差异还没有定论。ACOCri等发现,对母亲的依恋与青少年的幸福感相关程度更大;而venezian Veneziano则认为父亲对青少年幸福感的作用更加突出,超过了母亲;另外一些研究提出,未成年人与父亲和母亲的情感联结对其幸福感同等重要。

良好的父母依恋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同伴依恋。但是,Schwar发现,在某种文化背景下,家庭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越大,同伴接纳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作用就越小。

Dush等提出,愉悦而稳定的恋人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婚姻是社会支持的关键来源,而处于支持与助人网络中的个体更易身心健康,从而提高生活满意度。同时,来自重要他人的社会支持不仅能带来幸福感,还能对个体的消极情绪起到缓冲作用。

篇7: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论文

随着依恋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开始着眼于它们之间可能的中介因素。Wei以大学生为样本探讨了自我同情和同理心在依恋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并用社会成人样本对结果进行了交叉检验。结果表明,依恋通过自我同情的发展与主观幸福感相联系。还有学者研究了社会支持在依恋与幸福感之间的作用。Kafetsio以青年人和老年人为独立样本进行研究,发现依恋焦虑越高的'个体,幸福感越低;这种负相关在青年人中的强度高于在老年人中的强度。同时,依恋回避只在老年人中与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呈负相关,并且,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在依恋回避和心理健康以及孤独感的关系中扮演中介的角色。对此可能的解释是,青年人更多地具备特质焦虑、易怒和依恋焦虑等特征,这些特征指向了某种认知和情感策略;随着个体逐渐成熟,更容易调节和管理策略,从而使这些特征对幸福感的影响减小。

另外,有研究者探讨了依恋、情绪调节及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Karreman发现,每一种依恋类型都与情绪调节及心理弹性有着独特的关系,进而影响主观幸福感。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有着较高的再评价和心理弹性,对依恋和幸福感起部分中介作用;对于回避型依恋的个体,较高的再评价和心理弹性起完全中介作用;专注型依恋的个体有着较低的再评价和心理弹性,对二者起完全中介作用;而恐惧型依恋的个体通过较高的再评价和心理弹性与幸福感呈正相关。表达抑制对依恋和幸福感没有中介效应。

4思考

4. 1研究大多采用横断研究,纵向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研究者提出依恋存在跨代传递,也即依恋的发展具有连贯性,婴儿期开始的依恋随着年龄的增长较难或较少发生改变。但是,父母与儿童的关系会伴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得到修改,从而影响着依恋的过程,使其在每个发展阶段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然而,目前的研究多采用横断研究,强调依恋在各个阶段的共同性和稳定性,而忽视了其在每个阶段的差异性。因此,为了更加深入地探讨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纵向研究是必要的,以便从某一个方面解释二者的多元关系。

4. 2研究存在的主要争议己有的研究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争议。一方面,依恋回避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仍没有达成一致结论。另一方面,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对未成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仍然不确定。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内定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包含了多种层面和关系,因此,需要在具体情境的框架下探讨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4. 3建议在时代背景下探讨依恋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时代的发展催生出一系列社会现象,在童年期没有获得连续抚养或者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留守儿童、收养儿童等有着鲜明时代特点的群体逐渐增多,对这些儿童依恋特点的研究数量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时代背景下探讨依恋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篇8: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关系的研究

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关系的研究

1引言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ing,简称SWB)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几千年来,哲学家们都在争论美好生活的质量这一问题,从这些争论中得出的.一个结论是美好的生活是快乐的(尽管哲学家们对快乐的定义有所不同).因为不管在其它方面是如何的优越,不满意的和压抑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理想的社会.Diener和Suh在这些哲学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主观幸福感是评估社会生活质量的三种指标之一(另外两种是经济的和社会的指标).[1]积极的SWB是美好生活和美好社会的必要条件.

作 者:杨秀君 孔克勤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62 刊 名:心理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 26(1) 分类号:B848 关键词: 

篇9:学习困难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学习困难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目的 了解学习困难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并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学习困难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对121名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评定.结果 学习困难学生在主观幸福感和父母教养方式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回归分析表明,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的偏爱被试对学习困难生的主观幸福感有重要积极影响,而父亲的严厉惩罚、拒绝否认对学习困难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消极的影响.结论 学习困难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具有显著差异,学习困难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其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

作 者:陈栩 张建霞 郭斯萍 Chen Xu Zhang Jianxia Guo Siping  作者单位:中国,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南昌,330027 刊 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ISTIC英文刊名:CHINA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年,卷(期):2006 14(6) 分类号:B84 关键词:学习困难学生   父母教养方式   主观幸福感  

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论文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报告

高职生社会适应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师范院校女大学生嫉妒心理与主观幸福感的实证论文

幼儿教师的幸福感心得体会五篇

中老年人的应对方式初探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调查

应对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

涨工资与幸福感阅读答案

主观色彩与当代色彩教学论文

浅论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集锦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浅论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