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平等的民主观与自由的民主观(共含9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甘酸如醴酪”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平等的民主观与自由的民主观
在民主思想库中存在的种种各不相同的民主观总起来可以概括为两种民主观:以平等为导向的民主观和以自由为导向的民主观。从人类民主的实践来看,前者往往导致失败的民主,后者则导致稳健的民主。
一、卢梭的设计
平等的民主观假定存在着一个和谐完美的社会状态,存在着一种社会、政治、经济完全平等的社会。平等的民主观肯定自由的价值,为了实现自由的理想,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只有通过集体的努力才能最终实现。为了化个人的力量为集体的力量,就需要纪律,必要时还需要强制,迫使个人为集体的目标服务。这时,人虽然为纪律所强制,但是人却因此而更加自由了。平等的民主观隐含着这样一种政治观:政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政治领域拥有唯一的真理,包容了人的全部存在,政治哲学包含了所有人类生活的真谛,政治民主也就包含了所有方面的民主。1
平等的民主观的思想根源在于把法国十八世纪的思想观念即自然秩序、理性、平等和自由观念极端化。平等的民主观认为,人性是善的,是可以完善的。具有良善本性的自然人是绝对的参考标准,据此所有现存传统、既成制度以及社会安排都必须推翻重造,而最终目的则是保护人的完整的权利和自由。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要把人从既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就要剥夺人身上的不构成共同人性的因素,把人还原为自然的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消灭所有差别和不平等,消灭特权,消灭所有权力和服从的中介点,排除人身上的所有集团和传统利益集团的因素。所以,平等的民主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均是人,是人的理性和人的得救。它认为,为了加快人类走向自然和谐的步伐,有必要使用强权。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是平等的民主观的代表人物。卢梭思想的核心在于他的公意思想。在卢梭看来,公意是类似于数学真理或柏拉图式观念的东西,它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人民的意志,它“永远是公正的,而且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它与众意不同,“公意只着眼于公共的利益,而众意则着眼于私人的利益,众意只是个别意志的总和。”所以,公意并不是所有人的意志,而是人民的意志,并且也不是人民的考虑,因为“人们总是愿意自己幸福,但人们并不总是能看清楚幸福。人民是决不会被腐蚀的,但人民却往往会受欺骗,而且唯有在这时候,人民才好像会愿意要不好的东西。”2不过人民不是所有的人,而只限于认同于公意和公共利益的人。为了造就认同于公意的人,就要塑造新人,在政治生活中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和培养人们无拘无束地表达公意,根除利己主义,恢复人的自然的良善本性。塑造的方式是通过掌权者即卢梭的立法者抽掉个人所固有的'因素,从而“把每个自身都是一个完整而孤立的整体的个人转化为一个更大的整体的一部分,这个个人就以一定的方式从整体里获得自己的生命与存在。”赋予个人以本身之外的、而且非靠他人帮助便无法运用的力量。把每个人都改造到“若不靠其余所有的人,就会等于无物,就会一事无成”,并且由此而导致的“整体所获得的力量等于或者优于全体个人的天然力量的总和”3。于是,个人主义为集体主义所取代,利己主义为美德所取代,个人意志也将完全服从于公意,每个人均“能够自由地服从并能够驯顺地承担起公共福祉的羁轭”4,人类也就进入了最完美的境界。显然,卢梭想塑造的新人是纯粹的政治动物,毫无特定的私人或社会忠诚,也没有党派利益,一心只忠于公意,一心只为公共利益服务,能够自由地祛除遮蔽了真与善的种种不符合公意的打算、利益、偏好或偏见。并且如果有人拒绝成为新人,那么就可以迫使他成为新人,因为拒绝成为新人,无异于拒绝服从公意,“任何人拒不服从公意的,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公意。这恰好就是说,人们要迫使他自由。”5平等的民主自然而然地拥有了无视个人权利、随时使用强权的正当理由。
公意的外在化是主权者,而主权者就是自然和谐秩序的实际代表。卢梭把外在化的公意和人民主权观念相结合,塑造了平等的民主观,它的内涵是排除党派政治,反对代议制度,尊重多数的至高权威,重人治轻法治,祈求合乎标准的人民,祈求神明式的立法者,追求政治生活规模的最大化。
排除党派政治的理由是,
[1] [2] [3] [4]
作为现实主义的民主观
民主的含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理想主义的、现实主义的和分析建构的.本文重点分析作为现实主义的`民主观的含义、特征和意义.
作 者:张新 邹建锋 作者单位:张新(同济大学,文法学院)邹建锋(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36)
刊 名:兰州学刊 英文刊名:LANZHOU JOURNAL 年,卷(期): “”(5) 分类号:B089.3 关键词:民主 现实主义 含义主观:跟客观正相反,指被人的意识所支配的一切。比如:人们想问题、做事情,都属于主观范畴。
二者联系:客观决定主观,主观能反映客观,并对客观具有能动作用。当主观正确反映客观、并作用于客观时,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或推动作用;反之,对事物的发展就起阻碍作用。因此,要想推动社会的发展,必须使主观符合客观。
客观与主观的例子说明
“客观”是一个抽象名词,意思是 在意识之外,不依赖精神而存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实时存在的,和主观相对立。例如,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这是不会改变的.。
主观指人的意识、精神;客观指人的意识以外的物质世界,或指认识的一切对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观和客观是对立的统一。客观是不依赖于主观而独立存在的,主观能动地反映客观,并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例如,看见老同学,你是高兴,还是惆怅,因你的主观而变化。
表让步的就是与主观量
大量语料证明“就是”让步句可以表主观量,表主观大量还是表主观小量由“就是”指向的语义成分在量级序列中的地位决定:“就是+高量级程度项”,句子表主观大量;“就是+低量级程度项”,句子表主观小量.这个成分的'量级特点,也决定了“就是”让步句后件的肯定否定性质,如果改变后件的肯否性质,或者引起不合句法的现象,或者引起不合语义法的现象,或者引起不合语用法的现象.
作 者:杨艳 YANG Yan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6 刊 名: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7(6) 分类号:H146.3 关键词:“就是” 主观量 主观大量 主观小量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概念相关研究
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具有主观性、相对稳定性、整体性[1]等基本特点.
作 者:李惠萍 杨昭宁 孔祥军 作者单位:泰山医学院,泰安,271016 刊 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 年,卷(期):2005 19(2) 分类号:G4 关键词:主观色彩与当代色彩教学论文
内容摘要:主观色彩是绘画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艺术人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主观色彩,是培养学生艺术个性的重要方面。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色彩个性,需要教师及时正确地引导,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关 键 词:主观色彩 色彩个性 色彩风格
绘画艺术中最具感情因素的是色彩,大自然的春夏秋冬,人类的喜怒哀乐,都可以运用色彩来表达。艺术家的色彩个性是绘画中跃动的生命。一个艺术家在广袤浩瀚的艺术长河中要有其立足之地,首先就得要有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艺术个性是艺术家的生命。同样,艺术家的色彩个性亦是色彩艺术的生命。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为了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强烈的情绪,在色彩处理上不简单模仿自然色彩,而是以个人的感受和感觉为依据,对自然色彩进行重新组合、调配、强化,在色彩上倾注了强烈的主观因素,因此,这种主观色彩深刻地烙印着艺术家本身的思想感情。
主观色彩是绘画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家在掌握了色彩的规律后,在大量的写生创作中,对自然的色彩独具慧眼,比别人看得深,望得远,抓住了大自然色彩的本质,经客观感受后,主观抽象地升华色彩的个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色彩面貌。它是艺术家个性情感的表现,是艺术家对色彩的灵气与激情的表达,也是艺术家对色彩理想世界的独特发现。反映出艺术家对某种色彩的偏爱和理解,主观色彩是经过长期的色彩磨练和探究而形成的。
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有创造性的艺术人才,而不是生产绘画机器。倘若学生都以同样的方法作画,生产同一种面貌的作品,那就是艺术教育的悲哀,这个问题现在已引起普遍的重视。在学生的色彩训练阶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主观色彩,是培养学生艺术个性的重要方面。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个人艺术感受,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它既需要学生自身不断地努力,也需要老师及时正确地引导,处理好个性表现与其他方面的关系,才能够达到理想的目的。做好这些需要有长期的打算,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它的效果不会很明显地在学生的作业中体现出来,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的意义。在艺术教育的基础教学阶段,朝着这个目标并为之打下基础,这样对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色彩个性——主观色彩,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根据多年的色彩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传统的“随类赋彩”,当代的用色指导
东方绘画艺术推崇“意象”,注重意境的表达,讲究以情造景,充分发挥艺术家的天才创造性,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使得艺术处处体现出主观情感和个性精神。“意象”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概念。它容纳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审视精神和思维方法的精华。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象”观,在形、色、质等物化形式上完全不同于西方的传统造型观,显示出自己的哲学特征,重自我精神的表达,毫不迟疑地把客观纳入主观意念的秩序中。“意象”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即“天人合一”思想,“意象”是以意摄象,以象表意。这个“象”就是重视对客观世界形象的观察、摄取。“意”就是重自主意识、思想情感的发挥创造。艺术的意象不是对自然万象的机械摹写,而是艺术家的创造,自我意识的发挥与显示,致使意与象融合一体。从中国绘画色彩的历史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艺术家在使用色彩时从来不拘泥于他们眼中所看到的物象色彩,他们有着一种相当主观的色彩观支配着他们去运用色彩。公元6世纪南齐的谢赫提出的“随类赋彩”,是对汉代以来用色经验的总结,对整个封建社会中晚期的色彩艺术起到了全面的指导作用,至唐宋时期色彩运用达到相当成熟的`高峰。“随类赋彩”是东方艺术用色的一条重要的理论依据。“类”就是“类型”“类色”,是含有强烈主观意识的“意象色”,“随类赋彩”主张的是绘画不为自然色彩而色彩,而将自然色彩纳入到先行设定的色彩体系类型之中,这种方法使主观色彩如鱼得水,天马行空,在绘画艺术的天地里发挥其独具个性的光彩。
二、分析大师的风格,学习大师的用色
学生在使自己的“主观色彩”不断完善、表现形式不断完整的过程中,总是有一个向前辈艺术家学习和模仿的过程。这一过程有两个层次,即盲目模仿和自觉吸收。在前一层次中,通过模仿来体现学生对主观色彩的初步认识,这是学生主观色彩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过程。学生从前辈大师的作品中体验及寻求一种主观色彩的灵感,在向大师学习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色彩之路。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的实践中寻找最适合于自己的色彩表现形式。在后一层次的学习中,是对前辈大师主观色彩的一种自觉消化。是范围更宽、程度更深的潜移默化。这是一个主观色彩形成的高级层次,是对学生自觉完善及主动创造“主观色彩”起显着促进作用的层次。色彩的表现形式是否能成功不单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艺术家心灵创造的再现,主观色彩的表现形式是要体现艺术家的思想观念、艺术追求、审美理想以及文化修养,它不是简单的一种技能的体现。因此,加强学生艺术感受力、鉴赏力的培养,分析和借鉴艺术大师的色彩风格及特点,学习他们对色彩的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现,体会大师对色彩的感受和认识,了解他们的艺术风格,对学生形成和确立自己的色彩个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绘画色彩领域中有突出地位的画家凡·高,就色彩而言,他的贡献非常显着。他把色彩分解、排列、重置所造成的效果开创了现代色彩的先河,他摆脱了以往传统色彩的制约,根据整体调子需要,主观能动地处理画面色彩。尽管凡·高的作品都是面对自然物象进行写生,但他所表现的色彩是自己主观的需要,从自然物象中抽取色彩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凡·高的大多数作品都以黄色为主色调,黄色的热情奔放与凡·高那近似疯狂的个性形成共鸣。他那以殉道者的意志,火一样的热情从事艺术,唯有黄色才能得到充分的情感宣泄。在凡·高看来,黄色是阳光、友情、希望的象征,追逐太阳盛开的黄色向日葵正符合凡·高的理想——对阳光的追求,对生活和友谊的渴望。凡·高不但把他的画室外墙涂了黄色,而且还在画室里画了一批向日葵的油画。他用柠檬黄、洛黄、土黄组成黄色之音。无论是凡·高对色彩的强化处理,或是塞尚理性地控制色彩,还是勃纳尔主观随意组合色彩,都能感受到绘画艺术中的色彩经大师独辟蹊径的主观创造,在我们面前树立了一座座丰碑,这些大师的作品无疑对我们的色彩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通过大量地分析研究阅读大师的作品,增强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使学生了解、体会大师独创色彩个性的风貌,从中揣摩大师在艺术创作中对主观色彩是如何理解和表现的。结合色彩的写生与创作训练,掌握如何发展色彩个性,达到自如地运用主观色彩。
三、突出色彩的情感,用心灵感受色彩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情感的流露和表现技巧的展示,没有激昂的情感投入,是创造不出扣人心弦的作品的。色彩是绘画艺术最具感情的因素,艳丽多姿的色彩能激发我们的丰富联想和各种情感,让学生在学习色彩技法的同时用心灵去感受色彩、热爱色彩,充分利用色彩的感情效果,如色彩的冷暖、表情、联想和象征等,对色彩发出内心的喜好。尽情发挥艺术家对色彩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心中感觉到的、理想的色彩表现出来。毕加索从1901至19的“蓝色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都采用蓝色调,这种色调贴切地表达了毕加索反映巴黎社会下层生活的悲哀,下层女仆等人物的困苦和深沉的精神面貌。此时期的毕加索几乎集中全部精力研究蓝色的表现力,以主观色彩——蓝色来表达丰富复杂的情感。毕加索在1905至19的玫瑰时期,作品以玫瑰红表现流浪江湖的艺人生活,在他的作品色彩上,大量采用单纯的玫瑰红,就是毕加索这一时期的心灵感受。毕加索从“蓝色时期”到“玫瑰时期”这种色调上的变化,是和他的题材内容、情绪的变化相适应的,他随着生活内容的变化而采用不同的主观色彩。因此,主观色彩是艺术家用于充分反映自己的个人情感。
四、积淀色彩的知识,丰富色彩的涵养
如何掌握运用主观色彩,并形成富有个性的色彩风格呢?除了上面论述的几点外,还要从色彩知识方面加以训练,适当地夸张和强调画面上的主导色调,加强色彩的鲜明度,使画面具有强烈感和鲜明感,同时削弱次要的色彩,使画面色调归于纯粹,这种单纯会强化画面的力量。另外进行色彩的归纳训练也是获得主观色彩的途径之一。色彩的归纳也就是色彩的提炼,它排除了丰富色彩的迷惑,抓住了主导色这一关键,逐渐形成自己的主观色彩。进行画面的变调训练,仍不失为强化进入主观色彩思维的方法,这种训练使你在改变画面的色彩时,会围绕着你所动情的色彩而重新组织画面,满腔热情地创造主观色彩。
“主观色彩”作为绘画色彩创作的本质在于不断发展、完善与学生的心灵相和谐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能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这就是“主观色彩”的最终和最高目的。学生在绘画色彩作品,在其创作过程中,绘画技巧固然是相当重要的,但能否传达出一种强大生命力的独特个性的形式更为重要。我们可以从学生成功的色彩作品中,看到一种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从中体会到一种耐人寻味的精神力量。色彩风格的不断完善要求学生对适合自己气质的形式进行执着的追求,致力于自己的形式的不断完美,倾注毕生的精力,而使自己的色彩风格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绘画色彩作品的“主观色彩”正是建立在这种坚持不懈的对形式的刻意追求中。
主观色彩是色彩风格的灵魂,没有主观色彩就没有色彩风格,没有色彩风格就没有艺术个性可谈。在色彩练习和艺术创作中,对色彩风格中的主观色彩的表现要给予高度重视,色彩的理论学习及色彩训练所得来的大量色彩知识要成为形成色彩风格的基石,从大量的习作和长期的实践中,有意识地充实、加强、完善属于自己的主观色彩,让主观色彩在艺术创作中插上翅膀,翱翔于广袤的艺术天空.
依恋(attachment )是指婴儿与抚养者(特别是母亲)形成的一种持久而深入的情感联结,包括依恋焦虑与依恋回避两个维度,Bartholomew等依据内部工作模型区分出四种依恋类型,即安全型(secure attachment)(积极的自我和他人模型)、恐惧型(fearful attachment)(消极的自我和他人模型)、专注型(preoccupied attachment)(消极的自我模型和积极的他人模型)和回避型(dismissing attachment)(积极的自我模型和消极的他人模型)。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being SWB)是个体按照内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一种整体评价,包括认知因素、体验积极情绪和缺乏消极情绪三个维度。人格因素是预测最可靠、最有力的指标之一,而依恋与人格紧密相关,本文对依恋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
1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主观幸福感差异
Torquati等以自我报告的方式研究了成年早期个体的日常情绪和社会背景,发现安全型依恋个体更容易体验积极情绪,精力充沛,擅于建立关系。La Guardi在自我决定理论的框架下探讨了依恋与幸福感的关系,指出安全型依恋与更高的幸福感呈正相关,并且依恋对象的变化不会显著影响依恋类型。相反地,Van Buren等提出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与消极情绪呈正相关,与生活满意度呈负相关。
这些研究者将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主观幸福感差异归因为个体的内部工作模型。然而,也有研究指出,积极的自我模式能够预测更高的幸福感,而他人模式与幸福感的关系不显著。Bartholomew等的研究也显示出安全型与回避型(焦虑维度得分均较低)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恐惧型和专注型。具体而言,自我模型建构较好的个体,在社交中更能体验到积极的情绪,从而发展出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进而提高了主观幸福感水平。对依恋焦虑较高的个体而言,他们的自我工作模型相对消极,对自我的不自信以及对他人的不信任常常使其在交往中左右为难。一方面希望与他人建立联系,一方面又拒绝他人的帮助,这使得他们难以发展和维持亲密关系,从而降低了主观幸福感。
2不同依恋对象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还体现在依恋对象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上,研究者在父母依恋、同伴依恋和恋人依恋等领域分别做了探讨。虽然学者均认同父母依恋对青少年的幸福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母亲依恋与父亲依恋的作用是否存在差异还没有定论。ACOCri等发现,对母亲的依恋与青少年的幸福感相关程度更大;而venezian Veneziano则认为父亲对青少年幸福感的作用更加突出,超过了母亲;另外一些研究提出,未成年人与父亲和母亲的情感联结对其幸福感同等重要。
良好的父母依恋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同伴依恋。但是,Schwar发现,在某种文化背景下,家庭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越大,同伴接纳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作用就越小。
Dush等提出,愉悦而稳定的恋人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婚姻是社会支持的关键来源,而处于支持与助人网络中的个体更易身心健康,从而提高生活满意度。同时,来自重要他人的社会支持不仅能带来幸福感,还能对个体的消极情绪起到缓冲作用。
随着依恋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开始着眼于它们之间可能的中介因素。Wei以大学生为样本探讨了自我同情和同理心在依恋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并用社会成人样本对结果进行了交叉检验。结果表明,依恋通过自我同情的发展与主观幸福感相联系。还有学者研究了社会支持在依恋与幸福感之间的作用。Kafetsio以青年人和老年人为独立样本进行研究,发现依恋焦虑越高的'个体,幸福感越低;这种负相关在青年人中的强度高于在老年人中的强度。同时,依恋回避只在老年人中与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呈负相关,并且,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在依恋回避和心理健康以及孤独感的关系中扮演中介的角色。对此可能的解释是,青年人更多地具备特质焦虑、易怒和依恋焦虑等特征,这些特征指向了某种认知和情感策略;随着个体逐渐成熟,更容易调节和管理策略,从而使这些特征对幸福感的影响减小。
另外,有研究者探讨了依恋、情绪调节及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Karreman发现,每一种依恋类型都与情绪调节及心理弹性有着独特的关系,进而影响主观幸福感。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有着较高的再评价和心理弹性,对依恋和幸福感起部分中介作用;对于回避型依恋的个体,较高的再评价和心理弹性起完全中介作用;专注型依恋的个体有着较低的再评价和心理弹性,对二者起完全中介作用;而恐惧型依恋的个体通过较高的再评价和心理弹性与幸福感呈正相关。表达抑制对依恋和幸福感没有中介效应。
4思考
4. 1研究大多采用横断研究,纵向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研究者提出依恋存在跨代传递,也即依恋的发展具有连贯性,婴儿期开始的依恋随着年龄的增长较难或较少发生改变。但是,父母与儿童的关系会伴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得到修改,从而影响着依恋的过程,使其在每个发展阶段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然而,目前的研究多采用横断研究,强调依恋在各个阶段的共同性和稳定性,而忽视了其在每个阶段的差异性。因此,为了更加深入地探讨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纵向研究是必要的,以便从某一个方面解释二者的多元关系。
4. 2研究存在的主要争议己有的研究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争议。一方面,依恋回避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仍没有达成一致结论。另一方面,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对未成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仍然不确定。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内定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包含了多种层面和关系,因此,需要在具体情境的框架下探讨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4. 3建议在时代背景下探讨依恋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时代的发展催生出一系列社会现象,在童年期没有获得连续抚养或者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留守儿童、收养儿童等有着鲜明时代特点的群体逐渐增多,对这些儿童依恋特点的研究数量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时代背景下探讨依恋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浅论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
“有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之一川。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 being,简称SWB)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综合性评价〔’〕,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心理指标。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的高低,心理健康的好坏,不仅影响他们对教学的参人程度,而且对幼儿健康人格形成也会产生主要影响。而应对方式作为压力和健康的中介机制,对人们身心健康又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日益增多,也有研究表明应对方式是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原因「’了,但对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凤毛麟角〔‘一’〕。本文通过对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的现状以及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探讨,以期对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和心理健康的维护提供一定借鉴。
1对象与方法
1.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常州市机关幼儿园分园、藻江幼儿园、潞城幼儿园、魏村幼儿园等7所幼儿园在职教师作为研究被试,发放263份问卷,收回245份,剔除无效问卷后为220份。全部为女性,年龄在20 } 48岁。其中教龄1一5年的教师74名,5年以上一10年的教师81名,10年以上的教师65名;大专以下文凭的教师35名,大专文凭的教师126名,本科文凭的教师59名。
1.2研究工具
1. 2. 1主观幸福感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包括两个部分:生活满意度量表和情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The Satisacrtion With Life Scale,简称SWLS)是Diener,Emmons和Larsen等人(1985)编制的。此量表包括5个题项,要求被试对其生活的满意程度以及与理想生活的接近程度进行评价,采用7点计分法。该量表应用广泛,并在多次跨文化研究中施测于中国被试,其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 84。情感量表则采用Kaman和Flet(1983)编制的情感量表2中的20个测查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的项目。积极情绪维度各项目间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 84,消极情绪是0.74,内部一致性信度较好。量表采取5级评分制。
1.2.2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 )。该量表包含90个项目,反映9个因子(精神症状群)的存在状况,即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1.2.3应对方式问卷采用肖计划于1996年所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该问卷包含6个分量表共62道题,每道题只有“是”与“否”两个选项。这6个分量表包含解决问题(12道题)、自责(10道题)、求助(10道题)、幻想(10道题)、退避(10道题)、合理化(11道题),其中解决问题一求助属于成熟型应对方式,退避一幻想一自责属于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合理化属于混合性应对方式。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2结果
2. 1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由表1可看出,幼儿教师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度呈中上水平;所体验到的积极情绪较多,消极情绪体验呈中等水平。心理健康状况方面,将调查结果与国内女性常模比较(见表2),幼儿教师在躯体化、强迫以及精神病性因子上显著高于常模,而在其他因子上没有显著差异。各症状因子的检出率分别为躯体化2. 5%,强迫4. 2%,人际敏感2. 5%,抑郁3. 3%,焦虑2. 5%,敌对性4. 2%,恐怖0%,偏执1.7%,精神病性1.0%。至少存在1项以上阳性症状因子的幼儿教师17名,占总人数的7. 5%。检出率排序为前3位的心理问题分别是强迫、敌对、抑郁。
2. 2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个体差异
2. 2. 1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的个别差异为探讨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的个别差异,以教龄、文化程度为自变量,以主观幸福感的三个指标为因变量,对样本进行多元方差分析。
结果发现,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在文化程度上的主效应差异显著。做进一步Post Hoc检验发现,大专以下学历的教师的积极情绪显著少于其他学历的教师,而消极情绪显著多于其他学历的教师。并且教龄、文化程度效应在积极情绪上显著(F(4,211)=2.67 ,P<0.05)。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发现,仅在10年教龄以上的教师群体中,大专以下文凭的教师积极情绪显著低于其他文化程度的教师。
2. 2. 2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个别差异结果发现,躯体化、抑郁和焦虑仅在教龄上的主效应差异显著。做进一步Post Hoc检验发现,10年及以上教龄的教师在躯体化和抑郁、焦虑症状上显著高于其他教龄的教师。
2. 3幼儿教师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的关系为研究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分别以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维度为因变量,将应对方式的三个维度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表6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幼儿教师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成熟型应对方式有助于积极情绪的获得和个体生活满意度的提升; 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则会造成负向情绪的增多,有碍生活满意度的提升;而混合型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预测作用不大。
从表6可看出,在心理健康方面,成熟型应对方式有助于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而不成熟型应对方式有碍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发展;混合型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预测效应不显著。
3讨论
3. 1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现状从上述研究可以表明出幼儿教师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体验呈中上水平。这与对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研究结果一致[v]。原因可能是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特点从总体上来看是符合女性特质的,在工作中与其接触的都是天真活泼、没有心计的幼儿,工作关系相对简单。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工作虽然累点,但心态也会随之年轻。同时,幼教工作本身给老师很大的自主性,老师们在一定范围内能决定课程内容。而且她们不用面对升学压力,工作中教学压力相对较低。工作也比较稳定,大多数幼儿老师不用面临下岗压力。
大专以下学历的幼儿教师积极情绪显著少于其他学历的教师,而消极情绪显著多于其他学历的教师。尤其是那些教龄在10年以上的大专文化程度以下的.中年教师在积极情感上显著低于其他教师。这种结果和当今社会学历至上的现状是吻合的,学历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现在的幼儿园也是注重学历的地方,学历高更易受到重视,也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一些学历较低的幼儿老师在这样激烈的竞争热潮中难免会出现较多的负面情感。而学历偏低、教龄较长的中年教师觉得无力改变现状,所体现的积极情绪更低。
研究还表明,心理健康在教龄上存在显著差异。10年及以上教龄的教师的躯体化和抑郁症状显著高于其他教龄的教师,而焦虑症状显著高于教龄1}5年的教师。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有些幼儿教师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充满活力,也有很多的理想和抱负,因而会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情感;而工作时间在10年以上的幼儿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教师的身体状况也不及以前,对于幼儿教师这个需要充满活力和热情的职业来说,他们会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再加上生活中的琐事、生活的压力让他们更多体验到焦虑、抑郁等情绪。因此,教育部门为工作年限较长、学历较低的教师创设接受再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让其在工作中体验成功感,从而有助于维护她们的心理健康。
3. 2幼儿教师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的影响本研究发现,除了混合型应对和正向情感、负向情感不存在相关外,其他的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的多个维度都存在显著相关。因而使用不同的应对方式对幼儿教师的主观幸福感会有一定的影响,如经常使用不成熟型应对方式不仅会降低总体主观幸福感,减少正向情感及生活满意度,而且会增加负向情感,有碍于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而使用成熟型应对方式却能增加总体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及正向情感,也有助于负向情感的减少。因此,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调整应对方式来提高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
改变自己的18种最实用的方法
1.不要老想着成为什么精英,先尝试做好一个普通人。
2.无论文笔有多差,有什么想写的就写完它,能写出让自己赏心悦目的文章说明你在认真生活。
3.时刻提醒自己这世界不是成功学和偶像学的范本,不要把自己置于优越感和鄙视链中。
4.认识到努力并不悲壮,不高尚,它是一件自然的事情,这样可以减少鸡血和鸡汤对自己的麻痹。
5.对主流思想/网络热词要保持理性的警惕,很多所谓自嘲的热词对于一个但凡有些写作和阅读洁癖的人来说都是需要避之不及的恶。
6.不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建议,无论这个建议在你认为有多正确,你之蜜糖或是彼之毒药。
7.关于内/外向的评判标准总觉得有点草率,如果这个人独处的时候不惶恐,我会觉得他会很有趣。
8.对于具有自己没有的优势的人不要抱有莫名其妙的敌意。
9.时间是衡量很多事情的一个标尺,无所谓口号大旗或是诋毁赞誉。
10.很多时候懒惰和享乐披着兴趣和爱好的大衣,真想搞明白就别怕努力会白费。机缘巧合下你会发现新的自己。
11.这世界无人必须对你好。
12.很多困惑源于尝试用逻辑解释人性,信星座的人不一定都不知道这东西没有科学依据,他们只是需要一个感情上的解决工具。我理解,但不同情。
13.无需刻意学习幽默,它是知识和认真生活所交汇出的火花。
14.探讨人性其实是一件悲观的事情,大多数人最终都会失去自我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一个人不自救,无人能救赎他。曾经心中的那个姑娘不见了。
15.那些广为流传的经验/常识/技巧并非真的正确,无需把它们奉为什么金科玉律,你的生活就是很多问题的答案。
16.没有什么“对的人”的标准,爱情的幸福在存在于每天的细节之中。
17.读书是有危险性的,你的目标是在每一次身体力行地激进过后,都能留下了修养和包容的种子。
18.关注食物后面的成分表,建立健康的饮食观念。
★ 主观美文
★ 对老师的主观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