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急性胰腺炎的中医学定位(共含7篇),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kayak”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急性胰腺炎的中医学定位
摘要:为了探索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论治,在查阅多篇古代及现代文献的基础上,从解剖位置、病证范畴、发病机制、治疗原则等几个方面对急性胰腺炎中医学相关论述予以总结归纳。首先认为胰腺的解剖位置及功能在中医学中应归于脾的范畴;急性胰腺炎属中医学“胃脘痛”、“胁痛”、“膈痛”、“腹痛”、“胃心痛”、“脾心痛”等病证范畴;热毒血瘀互结是其病机的关键,及治疗应以“通”为第一要点。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 发病机制 治疗原则 中医药疗法 学术探讨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急症,多因胆道疾病、大量饮酒、暴饮暴食引起,临床上主要以急性腹痛、发热伴恶心呕吐,血尿淀粉酶升高为特点。中医学虽无急性胰腺炎病名,但根据本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仍能从历代文献中找到大量与本病相关的论述,且近年来,随着广大的中医工作者对本病研究的不断加深,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也有了很大发展。兹述之如下。
1 对胰腺解剖学的认识
中医学文献中虽无胰腺的专名,但对胰腺的解剖位置、形态及功能都早有记载,如《脾胃论》中载:“脾长一尺,掩太仓。”《十四经发挥》载:“脾广三寸,长五寸,掩平太仓,附着于脊之第十一椎。”《医学入门》载:“脾居中脘一寸二分,上去心三寸六分,下去肾三寸六分。”以上所指的“脾”实际上的解剖位置和形状与胰腺相符。至清代,王清任则对胰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在《医林改错》中描述:“脾中有一管,体象玲珑,易于出水,故名珑管。”此处之珑管即相当于主胰管,并描述了胰腺组织的外观结构:“中是珑管,……出水道中有回血管,其余皆系水管”。此处之水管类似于副胰管的结构,且对胰腺通过胰管泌出胰液的功能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可见,胰腺的解剖位置及功能在中医学中应归于脾的范畴。
2 对急性胰腺炎病证范畴认识
对于本病病名的认识,历代中医文献有不同的见解,如《灵枢•厥病》:“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张氏医通•诸痛门》:“胃心痛者,多由停滞。……滞则通之。”《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腹胀胸满,胃脘当心痛,上支两胁,咽膈不通,胃心痛也。”从文献中对胃心痛症状的描述看与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还是较符合的。《灵枢•厥病》:“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脾心痛者,如针椎刺其心腹,蕴蕴然气满。”“胃心痛”、“脾心痛”都属于“厥心痛”之一,但“脾心痛”其疼痛的程度甚于“胃心痛”,似与急性胰腺炎常出现上腹部的剧烈疼痛更为吻合。在本病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心腹胀满硬痛而手不可近”,“心下痛,按之石硬”以及冷汗淋漓、脉微肢厥等病象,又与中医之“结胸”、“厥脱”等病证相似。《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医反下之,……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成结胸,心下痛,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从心下至少腹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根据《伤寒论》条文记载可以看出,“结胸”一病多因太阳病、太阳少阳并病误下,表热内陷或实邪传里,与胸中水饮互结而成。因此把急性胰腺炎归入“结胸”范畴似有不妥,但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以祛除里热实邪为主,与“结胸”的治则相同,故用于治疗“结胸”的大柴胡汤和大陷胸汤同样可以用以治疗急性胰腺炎。亦有人认为胰腺属中医“脾”之范畴,本病应为“脾实”、“脾痹”证。但《景岳全书》卷一:“脾实者为胀满气闭,或为身重。”不符合急性胰腺炎的一般临床表现,而“脾痹”实为“肌痹”,《素问•痹论》:“脾痹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圣济总录•脾痹》:“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是为脾痹。”因此,根据急性胰腺炎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其腹痛的部位和性质,一般认为本病属中医“胃脘痛”、“胁痛”、“膈痛”、“腹痛”、“胃心痛”、“脾心痛”等病证范畴。
3 对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的认识
对于本病的发病机制,历代主要认为不外乎是外邪侵袭、情志失畅、饮食不节、虫积内积及创伤等导致湿热积滞中焦,而致气滞血瘀。但近年来,随着广大的中医工作者对本病研究的不断加深,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也有了更多不同的认识。如袁氏[1]认为本病多由于外邪侵袭、暴饮暴食和情志不舒等因素而致病,虽病因不同,然病理机制均为病邪积滞。覃氏[2]认为本病多由于饮食不节,恣食肥腻醇酒,损伤脾胃,积滞于中,酿湿化热,邪热食滞互结,致脾胃实热;和/或情志不遂,暴怒伤肝,肝气横逆,犯胃克脾,致脾胃升降失常;或蛔虫上扰,湿热蕴结,使肝胆失疏而发病。根据病程进展及病变程度,临床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病理机制为:气滞夹积,湿热蕴结肝胆,脾胃实热,腑气不通。恢复期为脾胃失健。胡氏[3]认为本病的病理关键在于瘀。刘氏[4]认为本病的病理机制在于少阳阳明合病,导致湿热蕴结于中焦,郁、结、热、瘀、厥是本病的关键环节。
综上所述,可见本病的发生多由感受六淫之邪、饮食不节、情志失畅、胆石、虫积、创伤等因素,引起邪阻气滞,肝胆不利,湿郁热结,蕴于中焦,或表现为肝郁气滞之证,或为肝胆湿热之证,或为胃肠热结之证,此三方面的证候也是本病最先出现、最常见的证候。但急性胰腺炎发病,传变极快,且气、湿、热结聚不散则酿生热毒,热毒炽盛又易导致血热妄行而致血瘀,热毒血瘀互结,肉腐血败成脓,即所谓“邪热炽盛,郁火熏蒸,血液胶凝”[5],“伏火郁蒸血液,血被熬成瘀”[6]是也。故可以认为本病在发病时不论其处于那种辨证分型都有热毒血瘀互结的病理本质。
4 对急性胰腺炎治疗的认识
古代中医学在本病的治疗上,有丰富的.经验,如仲景《金匮要略》云“按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伤寒论》中“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硬者”,甚则“从心下至少腹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的记载,均对后世医家从事中医药治疗急性胰腺的研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实践证明,大柴胡汤、大承气汤、大陷胸汤迄今仍是临床上治疗急性胰腺炎常用的基本方剂,其疗效确切,尤其是前二方及由此演化的复方。目前临床应用频率仍很高的清胰汤亦是由大柴胡汤演变而来的。
近年来,随着对本病病因、病机及疾病发展规律认识的加深,各种治法层出不穷。但根据本病多为气机不畅、实热蕴结的里热实证,当前中医药治疗急性胰腺炎,都以理气、化瘀攻下、清热解毒为治疗大法。且因为本病在发病时不论其处于那种辨证分型都有热毒血瘀互结的病理本质。故绝大多数医家的方药都以“通”为主,且通法的运用并不局限于是否存在燥屎。其与温病学家吴又可“攻邪勿拘结粪”之意同,通过攻下使毒有出路,瘀能通散。正如《医学真传》云:“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补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事实证明急性胰腺炎应用通法,泻下之后,腹痛、呕吐等临床症状可较快减轻或消失,各种全身、局部并发症的发生明显减少。
而且,根据本病热毒血瘀互结的病理本质,大多将既能通下又能化瘀的大黄列为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第一要药。大黄性味苦、寒,入胃、大肠、肝、脾经。具有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的功效。主治实积便秘,热结胸痞,水肿腹满,胃热呕吐,症瘕积聚,热毒痈疡等。《本经》云其具有“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安和五脏”之功效。《别录》认为其能“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轩岐救正论•药性微蕴》称其“除三焦湿热,心下痞胀满。”《医学启源》认为“其用有四:去实热一也,除下焦湿热二也,推陈致新三也,消宿食四也。”现代药理学研究其有抑制细菌感染,增强肠蠕动,防止细菌移位,抑制TNF-a等炎症介质释放等功效。许多医家的临床实践也证明急性胰腺炎应用以大黄为主的中药泻下之后,腹痛、呕吐等临床症状可较快减轻或消失,各种全身、局部并发症的发生明显减少。
5 参考文献
[1]袁甲平.辨证治疗急性胰腺炎30例临床体会[J].湖南中医杂志,,12(3):14-15.
[2]覃士明.中医药为主治疗急性胰腺炎78例[J].辽宁中医杂志,1996,23(1):20-21.
[3]胡蔓菁.化瘀通下法治疗急性胰腺炎80例[J].山东中医杂志,1995,14(1):398.
[4]刘绍武.急慢性胰腺炎辨治[J].中医药研究.1990(1):2-3.
[5]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281,131,162.
[6]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162,142.
重症急性胰腺炎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护理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循证护理组实施循证护理,如下所示:
1.1.1循证方法:成立以护士长为首的循证护理小组组,然后通过计算机网络检索有关文献、查阅资料,寻找证据,在对证据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护理实践,制定出最终的护理干预措施。
1.1.2调整体位,减轻疼痛:急性胰腺炎多伴有剧烈的腹痛,因此在护理中要防止患者因剧痛翻来覆去而坠床,各类监护仪器要固定牢固。护士要协助患者弯腰并屈膝侧卧,以减轻疼痛程度。同时要告知患者遵照医嘱服用止痛药。
1.1.3实施禁食水护理,注重口腔清洁:患者在临床治疗中,接受的胃肠减压与禁食水易引发咽喉不适与口唇干燥。因此应及时为患者涂抹唇膏等,以保持口唇湿润。如果患者无法自主洗漱,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每天进行两次口腔护理,以保持口腔清洁。
1.1.4密切关注病情变化: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观察患者腹部疼痛的部位、剧烈程度以及疼痛的性质。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应关注病人心理变化,定时测量体温、脉搏、血压率等生命体征指标。同时,要保持胃管通畅,注意引出液的性状。准确记录液体的出入量,防止出现患者体液不足,引发休克等不良状况。一旦发现问题,要迅速上报主治医生,以迅速处理、治疗。
1.1.5全身感染的护理:在全身感染期,对于接受抗生素治疗,但体温仍然高者,要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护理人员还要注意对患者的尿、血、肝功能和肾功能指标进行定期化验。
1.1.6健康教育:护理过程中药对患者积极地进行健康教育,向患者告知该病产生的原因,相关的治疗与护理措施,增强患者的配合程度。出院时,要进行相关的出院指导,告知其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并且要定期复查,以避免复发。
1.2效果评价
分别从护理质量、并发症和患者满意度三方面对两组效果进行评价。护理质量包括护理操作技术,护理文书的书写规范性和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等3个方面,各因子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高。并发症包括电解质失衡、应激性溃疡、肠麻痹、继发性感染和器官衰竭等。患者满意度按照方式的'不同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等3个等级。
1.3重症急性胰腺炎统计学分析
数据的统计分析应用SPSS16.0软件。护理质量的比较采用t检验,并发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满意度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质量
循证护理组在护理操作、护理态度和护理文书写作质量等护理质量各因子间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并发症的比较
循证护理组发生电解质失衡、应激性溃疡、肠麻痹、继发性感染和器官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在并发症发生率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患者满意度
患者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循证护理组患者的对护理措施的满意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8.1730,p<0.0001)。即表明循证护理组患者满意度更高。
3小结
重症急性胰腺炎作为常见急腹症,常见于50-70岁的中老年人,该病病情呈现进行性发展,会逐渐损伤机体各个脏器,其中肺脏和肾脏最容易累及,引发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在该病的诊治中,除进行积极地治疗外,有效的护理措施显得同样重要。临床工作中,护士应注意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保持出入量平衡,维持循环稳定,防止水电解质失衡。随着人们对健康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以经验为基础的护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要求,更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而循证护理作为一种全新护理模式,强调护理服务应建立在证据搜索基础上,而不应该单单依靠经验,要求护士将临床实践和查找文献资料相结合,在综合分析基础上制定最佳的护理方案。此外,该种护理模式能够激发护理人员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病例摘要]
女性,60岁,上腹痛2天
2 天前进食后1小时上腹正中隐痛,逐渐加重,呈持续性,向腰背部放射,仰卧、咳嗽或活动时加重,伴低热、恶心、频繁呕吐,吐出食物、胃液和胆汁,吐后腹痛无减轻,多次使用止痛药无效。发病以来无咳嗽、胸痛、腹泻及排尿异常。既往有胆石症多年,但无慢性上腹痛史,无反酸、黑便史,无明确的心、肺、肝、肾病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记载。
查体:t39℃,p104次/分,r19次/分,bp130/80mmhg,急性病容,侧卧卷曲位,皮肤干燥,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巩膜无黄染,心肺无异常,腹平坦,上腹部轻度肌紧张,压痛明显,可疑反跳痛,未触及肿块,murphy征阴性,肝肾区无明显叩痛,移动性浊音可疑阳性,肠鸣音稍弱,双下肢不肿。
化验:血hb120g/l, wbc22×109/l, n86%, l14%, plt110×109/l。尿蛋白(±),rbc2-3/高倍,尿淀粉酶32u(winslow法),腹平片未见膈下游离气体和液平,肠管稍扩张,血清bun7.ommol/l。
[分析]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
(一)诊断 急性重症胰腺炎
(二)诊断依据
1.急性持续性上腹痛,向腰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吐后腹痛不减
2.查体有上腹部肌紧张,压痛,可疑反跳痛和腹水征及麻痹性肠梗阻征象
3.化验血wbc数和中性比例增高、腹平片结果不支持肠穿孔和明显肠梗阻
4.既往有胆结石史
二、鉴别诊断(5分)
1.溃疡病急性穿孔
2.急性肠梗阻
3.急性胃炎
4.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
三、进一步检查(4分)
1.腹部b超和ct扫描
2.若有腹水,则应穿刺化验及腹水淀粉酶活性测定
3.血清淀粉酶活性、血糖、血ca2+、k+、na+、cl-
4.血气分析、血清正铁白蛋白
5.肝肾功能
四、治疗原则(3分)
1.减少胰腺外分泌:禁食和胃肠减压;抑制胰腺分泌药物如生长抑素
2.对抗胰酶活性药物(抑肽酶、加贝酯)
3.抗生素
4.支持疗法:输液、营养支持、镇痛
5.必要时手术治疗
急性胰腺炎的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4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在基础治疗、西药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遵守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进行分阶段论治,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平均住院日明显缩短,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6.9%,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4.4%),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的各项临床症状恢复正常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是治疗急性胰腺炎较为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 者:李长征 作者单位:北京石景山中医医院外科,北京,100043 刊 名: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 年,卷(期): 9(11) 分类号: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 疗效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 胰腺炎 研究方法?健康网讯:
徐家裕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消化内科 上海市 25 编辑部要我谈谈科研方法的体会,我想仅谈一下中西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我们必须看到祖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它累积了数千年的前人经验是行之有效的科学成就,应该继承发扬,应该用现代医学的手段对它进行研究提高. 我过去接受的是西医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虽然后来也学了些中医基本知识,但这仅仅是一些皮毛,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全面研究中医,特别是中西结合的研究是有困难的. 因此,必须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个重点进行系统的长期研究;下面我仅就几个方面,谈一下我为什么选择急性重症胰腺炎作为我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点.??1 课题的选择? ①临床上常遇见的难题,且是单纯西医目前尚无法满意解决的;②比较了解和掌握西医对该课题(疾病)的认识(指诊治方法). 例如:我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认识已有三十多年,特别是1973年以后,由于对1例特重患者的抢救虽经80多次的院内外大会诊,6次外科手术,用尽一切当时可能获得的药物,但患者仍于发病87d后死亡. 尸体解剖发现所有重症胰腺炎可能有的并发症. 该次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深刻的,也是终身难忘的,使我深刻体会到,早期识别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性及摸索有效治疗的迫切性. 就这样,我选择了这个课题作为我长期研究的内容.??2 研究方法? 首先必须全面了解这方面国内外文献关于发病机制,内外科治疗包括新药的应用等. 在此基础上逐步确定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要研究方法,并在有效治疗的基础上探讨其发病机制,使研究内容进入更深层次.??3 学习中医理论,制订试用的复方煎剂,并逐一摸索各 主要单味药的疗效?与习用的西药治疗进行对比研究,如我曾研究过大黄、柴胡、丹参、白芍等单味药的疗效.??4 由于很多研究必需在动物实验中进行,故需建立重症急性 胰腺炎的动物模型,从狗、兔到大鼠,根据研究要求选用大或小动物. ??5 结合西医的发病机制,选择和建立有关生化指标,从易到难 如淀粉酶、脂肪酶等常用检测项目,到一些较难的指标如磷酯酶A2,溶血卵磷脂、缓激肽等.??6 采用精尖科研仪器,提高研究的水平. 如用于测定奥狄括约 肌张力和波幅的高分辨多通道胃肠动力监测仪及测压导管等. 由于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和病情的加重,与奥狄括约肌的张力和收缩密切相关,一些西药在本病中的作用机制如生长抑素14肽和8肽衍生物亦与它们对该括约肌的作用密切相关. 一些中药如大黄、白芍等对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是否与它们对该括约肌的作用亦有一定关系,是值得研究的方面. 我们也从事了这方面的研究,亦取得可喜的研究结果. 又如大黄已被公认为对急性胰腺炎有治疗作用的药物,但其药理机制亦有待研究,其疗效是否与大黄在胰腺内的浓度有关? 这也是应该研究的问题. 我们曾用现代医学技术,将大黄包裹在脂质体内进行了动物实验. 结果证实动脉内注射大黄―脂质体,在胰腺内大黄的浓度有明显增高,疗效亦有提[1] [2]问题:男性,45岁,上腹痛6小时,腹胀,呕吐,血压80/50mmhg,脉搏120次/分,血淀粉酶250 somogyiu,下列判定哪项不合适
a.急性肠梗阻
b.急性胰腺炎出血坏死型
c.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
d.急性心肌梗死
e.可排除急性胰腺炎
为什么?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e。
除外胰腺炎是不恰当的。患者起病6小时,其血清amy较正常有升高,虽然未超过正常三倍,但不因此除外ap(即使不升高,亦不能除外ap)。应复查并动态观察血清amy变化。并非所有的胰腺炎其血清amy都升高。
碘-淀粉比色法:血清amy为60-180u/l
酶偶联法(cnp-g3为底物):血清amy为6-210u/l
1、淀粉酶升高提示ap,但并不能确定ap.
淀粉酶升高的患者仅有50%是胰腺炎疾病。以下疾病:消化性溃疡穿孔、肠系膜梗死、肠梗阻、阑尾炎、胆道感染、胆石症,都可以出现amy升高。但是非胰腺炎疾病所致的amy升高不超过正常值的3倍。
2、amy是诊断ap的最常用指标,血amy约50%-60%来源于唾液腺,它的准确率达到92%,特异性92%.故建议以血amy为主,尿amy仅供参考。
3、血amy在起病6-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达高峰,而尿amy此时才开始升高。
4、并非所有的胰腺炎amy都升高。
极重症急性胰腺炎;极轻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急性胰腺炎恢复期;高脂血症相关性胰腺炎,甘油三酯升高可能使淀粉抑制物升高。
5、amy活性高低与病情不呈相关性。
患者是否开放饮食或病情程度的判断不能单纯依赖于血清淀粉酶是否降至正常,应综合判断。胰原性腹腔积液和胸腔积液的淀粉酶显著增高,可作为急性胰腺炎诊断依据。血清淀粉酶的动态观察有助于早期发现并发症。
6、血amy升高,尿amy正常,考虑巨淀粉酶血症;尿amy升高,血amy正常,应考虑munchausen综合征。
目前使用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对于水肿型和急性出血坏死型等病理诊断名词因不符合临床诊断,已不再用。
急性胰腺炎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胰酶被激活而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 继之出现胰腺水肿、出血, 临床上常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及呕吐等症状。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急性胰腺炎肝功能损伤的临床意义。
研究证实急性胰腺炎常引起机体的炎症反应, 产生大量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 如白细胞介素(il)-1、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等, 这些细胞因子形成瀑布式反应, 作用于胰腺及其他脏器, 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发生[2]。肝脏是最早且最容易受到损伤的器官之一, 研究显示约有80%的急性胰腺炎合并肝功能损伤, 而一旦病发肝损伤将会加重患者的病情, 并且影响预后[3]。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胰腺炎出现肝功能损伤的临床意义, 为临床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7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5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胃肠病学会急性胰腺炎临床处理指南(2017版)》[4]中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①与急性胰腺炎相一致的腹部症状和体征, 如上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肠鸣音减弱甚至消失等, 体征如上腹部包块, 甚至可见胁肋部瘀斑(grey-turner征)和脐周瘀斑(cullen征);②血清淀粉酶和(或)脂肪酶超过正常上限3倍以上;③腹部增强ct、超声及腹腔穿刺结果支持急性胰腺炎诊断。全部患者按照有无肝功能损伤分为肝损伤组(64例)和无肝损伤组(86例)。肝损伤组男42例, 女22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41.5±8.1)岁;体重42~85 kg,平均体重(66.4±5.2)kg。无肝损伤组男54例, 女32例;年龄20~67岁,平均年龄(42.4±8.3)岁;体重45~84 kg,平均体重(67.2±5.5)kg。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急性胰腺炎常规治疗, 包括禁食禁水、胃肠减压、大黄灌肠、补液、抗自由基、抑制胰酶分泌、预防感染和营养支持等治疗, 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对症治疗。
肝损伤的判断标准 血清谷丙转氨酶(gpt)≥54 u/l和(或)谷草转氨酶(got)≥45 u/l, 伴或不伴血清总胆红素(tbil)≥17.1 μmol/l和(或)直接胆红素(dbil)≥4.0 μmol/l, 排除其他类型的肝脏疾病所致的肝损伤。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发病原因、并发症和预后结局的差异。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中医学心得体会
★ 中医学的自我鉴定
★ 中医学研究生论文
★ 中医学简历自荐信
★ 中医学实习心得
★ 急性肠胃炎的原因
★ 定位读后感